拔罐补泻的方法.doc
拔罐疗法PPT医学课件
提示:操作完毕后,嘱患者穿宽松衣服,
避免摩擦患处,三小时内勿洗浴。
此法应特别注意火罐的清洁与消毒。
22
(四)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 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28
5.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 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
6.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起罐后, 擦净润滑剂。
7.1周1~2次,5次为一疗程。
*提示:适当可配合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每
次以2~3点为宜。
29
谢 谢!
30
类病证。 *表现为肩背部重痛、酸麻、拘急,或麻木
不仁及不用。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背筋膜炎等。
27
常用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
1.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 2.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 剂, 3.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 4.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 缓慢沿督脉推进或拉回,
7
闪罐:
将罐快速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 住,如此反复多次地吸拔5-10次,直至皮肤潮为 度。
8
刺络拔罐:
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 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快速吸 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 作用。一般留置5~10分钟。
9
三、适应证
感冒、头痛、不寐、咳嗽、哮喘、胃脘痛、 呕吐、泄泻、眩晕、胁痛、水肿;落枕、颈椎病、 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 伤、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痹痛、痛经、牛皮癣、 带状疱疹等。
火疗的补泻手法及辅助手法
火疗的补泻手法及辅助手法
一、补泻手法
火疗治病,应根据不同病证,采取不同点火、灭火手法,采用不同刺激时间和强度,达到或补或泻的作用。
常用的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轻重补泻和时间补泻。
1、迎随补泻法
(1)补法:顺经络点火、灭火法。
(2)泻法:逆经络点火、灭火法。
2、轻重补泻法
(1)补法:弱刺激为补。
(2)泻法:强刺激为泻。
3、时间补泻法
(1)补法:长时间为补。
(2)泻法:短时间为泻。
二、辅助手法
火疗辅助手法主要有推、拿、揉、按、拨、叩击及运动关节类手法。
临床操作意义有以下两点。
1、确定治疗部位
首先根据病症选取治疗部位或穴位,指导患者使其体位正确,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并使患者舒适,方便操作。
然后医者用一手拇指或多指,通过推、按、揉、拨等手法,触摸清楚火疗部位组织厚薄、肌肉张力、
阳性物(如结节、条索、泡状软性物)的软硬、形状和大小,阳性反应区(如酸、痛、麻、木处)及最痛点、皮肤感觉情况等再进行施治。
施治时,阳性物、阳性反应区都要做重点刺激,以提高疗效。
2、舒缓局部肌肉组织,缓解疼痛等阳性反应,松弛皮肤
采用火疗治病,不论按部位或按穴位进行,术者若能在施术前配合相应的揉、拿、按、拨、叩击、运动关节等辅助手法,都能起到舒缓局部肌肉组织、缓解疼痛等阳性反应和松弛皮肤的效应,从而增强火疗治病效果,提高疗效。
拔罐操作流程教学
拔罐操作流程教学
拔罐,又称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罐子,利用罐子内的负压吸附皮肤表面的空气,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排毒养颜等效果。
拔罐操作流程虽然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拔罐操作流程的教学。
1. 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拔罐器具,包括罐子、火源(酒精灯或火柴)、消毒酒精、棉球等。
同时要确保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有伤口或破损的地方。
2. 点火热罐:将消毒酒精涂抹在罐子内底部,点燃酒精,使罐子内产生负压。
然后迅速将罐子倒扣在患者的皮肤上,等待片刻,罐子会吸附住皮肤表面的空气。
3. 拔罐操作:在罐子吸附住皮肤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拔罐操作。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在穴位或疼痛部位进行拔罐,以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疼痛。
4. 拔罐时间:拔罐的时间一般为5-15分钟,具体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个人感受来调整。
在拔罐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有些热、有些痛,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5. 拔罐后处理:拔罐结束后,用消毒酒精擦拭罐子和患者的皮
肤,避免感染。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拔罐后可能会留下一
些红印或淤血,这是正常的反应,一般会在几天内自行消退。
总的来说,拔罐操作流程虽然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在进行拔罐疗法时,一定要注意消毒、保暖和避免受凉,以免引起
不必要的并发症。
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健康!。
针灸进针VIP及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
双手进針法,角度(一)运用(刺手与押手相配合)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其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穴位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
(二)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
行针手法(一)基本手法提插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反复上提下插。
捻转法: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二)辅助手法循法: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穴位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的方法。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柄尾部使针体震动的催气,行气手法。
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由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以手指指甲由上下频频刮动针柄。
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指轻轻摇动的手法。
飞法:拇,食,中指对持针柄,一捻一放,使针左转和右转。
当手指放开时,针颤动如飞鸟展翅,震颤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7种)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间时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为补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中医适宜技术刮痧、艾灸、拔罐、TDP疗法
刮痧疗法一、概述刮痧疗法是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舒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的功能。
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型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刮痧器械多以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介质多为油、乳等润肤增效剂。
二、基本操作方法(一)、握持刮痧板方法根据所选的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
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二)、刮痧的次序选择刮痧的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
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四)刮痧的补泻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
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
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
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
此法宜用于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尤其适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
拔罐法
痛,易拉伤皮肤;负压大小则容易脱落。
④必要时可在施术部位涂润滑剂。 ⑤腹部等肌肉松弛部位不宜走罐。
三、拔罐法的操作
(二) 拔罐法的运用
6.药罐法
(1)煮药罐法:将内装药物的布袋放入清水中煮至适当浓度, 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min。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 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症。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盛贮适量药液,按抽气罐操作法拔 罐。如使用无底青霉素药瓶类抽气罐,可在拔罐后用注射器将药 液注入罐内。也可在玻璃火罐内盛贮适量药液,然后按火罐法吸 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 化不良、牛皮癣等。
等情况,便于掌握拔罐
治疗的程度,易于清洁 消毒。 缺点:容易破碎。
二、罐的种类
(四)抽气罐
②分体式 有以下数种: 透明塑料罐 橡皮排气球抽气罐 电动抽气罐
①连体式 罐与抽气器连结为
一体。上半部为圆柱形的
抽气筒,下半部呈腰鼓形 的罐体,采用双逆止阀产
生负压,真空度为0~
18kg/cm2负压值。特点是 吸附力可随意调节,便于 临床应用,又不易破损。
三、拔罐法的操作
(一)罐的吸拔方法—火罐法 (1)闪火法:
操作:用镊子或止血钳等挟住乙醇棉球,或用纸卷成筒 条状,点燃后在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 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于施术部位。 应用: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可用于全身任何 部位的拔罐,以及闪罐、走罐、留罐等多种形式的拔罐。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拔罐法。 注意要点:罐内燃火时间不宜太长,蘸酒精不宜太多, 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处。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厚实。操作时可上下左右或循
平衡火罐
①负压大(取决于闪火速度)
②要连续(连贯)
临床应用:
①开始手法,还用于体弱,年老,发病长,恢复期等
②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揉罐
操作:在闪罐的基础上,利用罐体的发热,手持火罐在治疗部位带动受术皮肤一起做轻柔缓与的回旋动作,使热度渗透于施术部位、
注意事项:
1操作要循序渐进,紧推慢移,温度高则快速移动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与机理
全身作用
机械与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要就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使脊髓或大脑皮层神经兴奋从而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与机理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
4,高热,昏迷,抽搐等急性,危重病人应先明确诊断病情以免延误抢救治疗时机。
5,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可消散。
6,起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敖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拔罐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与肌肉丰满,皮肤平滑,没有毛发的部位,根据所需拔罐部位,选取不同规格的罐具,如确实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发部位拔罐,可用与好的面圈垫在拔罐口下面,以防漏气或选取异型拔罐。皮肤干燥,可先将皮肤湿润后再拔罐。
2,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应先选用小拔罐,并小用拔罐,轻刺激。
3,罐子拔上后不要移动体位,在使用多拔罐疗法时,拔罐与拔罐之间应保留一定距离,不宜排列过近。
平衡火罐与传统火罐的区别:
平衡火罐疗法
中医护理小组
1
来源和发展 定 义 作用原理和机理 行罐手法 治疗方法
2
来源和发展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 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 也日渐增多。
3
古 拔 罐 用 具 角—4ຫໍສະໝຸດ 56定 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 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 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 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 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 法。
17
起罐手法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 一手握住罐体,另一手 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 下,使气漏入罐内,火 罐即能脱落,不可硬拉 或旋动火罐。
18
摩 罐
操作:涂润滑剂,以平衡穴位或腧穴为中心, 做环旋运动,称为摩罐。
19
擦 罐
操作手法:沿经络走行直线双向擦罐。
20
推 罐
操作:沿经络走行直线单向推动。
9
行罐手法
10
用物准备
11
闪 罐
操作:在留罐的基础上进行,为“留 - 拔 留”的循环手法;沿着膀胱经,从患者背部 由左上-左下-中上-中下-右上-右下的顺序进 行罐;拔罐时要快,突然,有爆发力,发出 大声响。
12
人体背部穴位图
13
横 指 寸
以手指的横径作为取穴的折量标准。通常以 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 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 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
行罐疗法
2.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等不能做平衡 火罐治疗 大血管分布丰富的地方(颈部:不超过胸锁 乳突肌,勿刺激颈静脉窦,靠外侧;腹股沟 等) 高热患者(成人39℃,儿童39.5℃以上)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拔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罐具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下面将详细介绍拔罐的操作规范及流程。
1. 确认患者适宜性。
在进行拔罐前,首先需要确认患者的适宜性。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孕妇、皮肤破损、严重贫血等,是不适合进行拔罐的。
因此,在进行拔罐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适宜进行拔罐疗法。
2. 准备工作。
在进行拔罐操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好拔罐器具,包括罐具、火罐或吸引器等。
同时,需要准备好消毒酒精、棉球、消毒纱布等物品,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3. 选择穴位。
拔罐的效果与穴位的选择密切相关。
在进行拔罐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拔罐。
一般来说,常用的穴位有腧穴、络穴、俞穴等,选择合适的穴位可以提高拔罐的疗效。
4. 操作步骤。
(1)消毒,在进行拔罐操作前,需要对患者的皮肤和罐具进行消毒。
首先用消毒酒精擦拭患者的皮肤,然后再擦拭罐具,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2)点火,如果是使用火罐进行拔罐,需要点燃火罐内的酒精棉球,然后迅速将火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
如果是使用吸引器进行拔罐,则需要将吸引器贴在患者的皮肤上,通过手动或机械方式产生负压。
(3)保持时间,一般情况下,拔罐的保持时间为5-15分钟,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而定。
在拔罐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5. 拔罐后处理。
拔罐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皮肤和罐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首先用清水洗净患者的皮肤,然后再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和罐具,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如出现红肿、瘀斑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和记录。
拔罐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拔罐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只有在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流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拔罐的最大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法
目录
• • • • • 一、概述 二、罐的种类 三、拔罐操作方法 四、分类及应用 五、注意事项
一、概述
• 基本概念 • 拔罐作用 • 适应范围
基本概念
拔罐法,古称“角法”, 是通过燃火、抽气等使 罐内气压低于大气压,使其吸着于病痛部、经穴处 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拔罐后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轻度瘀血,促使机体 气血活动旺盛,经络通畅,具有行气止痛、消肿散 结、祛风散寒、清热拔毒等作用,广泛用于内、外、 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
操作法:选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 少许润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经皮 肤涂以润滑油脂;将罐吸拔好后, 手握罐底,稍倾斜,使后边着力, 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来 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 度。注意事项:本法适用于面积 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 大腿等处。注意选口径较大的罐, 罐口要求平滑厚实。操作时可上 下左右或循经操作。
6、在使用多罐时,罐具排列的距离,一般 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具牵拉,会产 生疼痛,同时因罐互相牵扯,也不易拔牢。
7、在走罐时,不宜在皮肤瘦薄骨突出处推 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
8、起罐时,手法宜轻缓,右手持罐,左手 拇指或食指抵住罐边肌肉,按压一下,使 气漏入,吸力消失,火罐就会自然脱落, 不可使劲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
皮肤丧失弹性者不宜拔罐。
(4)五官部位、肛门及心尖搏动处不宜拔罐。 (5)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6)大血管附近、浅显动脉分布处和疤痕部位不宜拔 罐。
项目 罐具 罐内热度 扣罐速度 扣罐时机 空气回流 吸拔力大 大、深 高 快 火力旺时 少 吸拔力小 小、浅 低 慢 火力衰时 多
• 常用火罐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
拔罐
拔火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的意义
1、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 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2、拔后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 反应。 3、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 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4、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 者有淤血症。 5、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6、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风症。 7、一般说来无病者多颜色微红,无明显罐斑变化。
拔罐的注意事项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 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 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 拔。 9、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10、留罐时间根据病情、部位决定。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 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 11、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 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 高头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人中、合谷, 并送院。
拔罐方法
一、单纯罐法 (一)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 吸拔留臵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 用于一般疾病 • 一般留罐时间10-15分钟 • 吸力大,留罐时间要短些,夏季或皮肤薄处也不宜于 过长
拔罐方法
(二)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 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 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中医护理:拔罐法操作步骤
1.操作者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核对医嘱,携物至床边,再次核对治疗卡。
3.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4.根据病情、拔罐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常用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和遮挡。
5.根据部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罐具,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无缺损。
6.吸拔①拔火罐法:火罐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
其适用的罐子以竹罐、陶罐、玻璃罐为宜。
它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以将罐吸附于体表。
常用的吸拔方法有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
闪火法:一手持镊子或血管钳夹住95%酒精棉球,也可取一粗细适中的铁丝,在其一端缠上用脱脂棉和纱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状,吸取酒精点燃。
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点燃的酒精棉球伸入罐的底部或中部绕圈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罐内负压的大小可通过改变闪火的时间、罐体大小、扣罐速度来调整。
需要吸拔力大时,可选用大号罐延长闪火时间,加快扣罐速度即可。
拔罐时注意酒精棉球不能太湿,蘸完后应挤出多余的酒精,以免流溢烧伤皮肤。
另外,闪火时不要把火焰烧到罐口,以防烫伤。
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特别适用于闪罐法和走罐法。
贴棉法:将蘸有适当酒精的小片棉花,贴于罐子内壁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于所选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操作时注意棉片不宜太厚,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造成贴棉脱落或酒精流溢灼伤皮肤。
本法适用于侧面横位。
投火法。
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要拔部位。
此法适用于拔身体的侧面,使罐体横置,以免燃烧物落下烫伤皮肤。
本法简便安全,适合家庭保健治疗。
②水(药)煮罐法:水(药)煮罐法:指用水(或药液)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拔罐方法。
将竹罐或陶罐放入煮沸的水或药液中再煮3-5分钟,然后用镊子或筷子将罐挟出,使罐口朝下,甩去水珠,用折叠的毛巾紧扣罐口,既降低罐温度,又能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趁热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手持罐稍加压半分钟。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是一种治疗有害能量堵塞或过剩能量在人体器官内外脏
腑集中的中医疗法,通过利用针灸的特定法门,采取穴位的损利、补泻、疏散、收衣的方法治疗病症,以滋阴养血、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改善气血循环等手段,发挥特定的生理改善作用。
基本的手法有:
1. 按摩手法:以小腿两面为起点,由里往外,以刮、揉、捶、轮、剪等方式对腹部腰部等做合适的按摩,以促进胆脾胃肠气血循环,疏
散气血瘀滞,调和肝脾胃脘机能。
2. 拔罐手法:以太极奇门八卦作为基本构成原理,以其中的卦名,在一定的穴位上施以拔罐,能够调节经络,改善症候。
3. 特异性按摩:采取捏、捻、拨、摩、研、按等技术,按照穴位
局部或某个器官,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疏散痹滞,降低
有害物质的浓度,而达到疗疾的目的。
分享拔罐治腹泻(拉肚子)的方法和小偏方
分享拔罐治腹泻(拉肚子)的方法和小偏方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那么如何治疗腹泻呢?中医拔罐疗法如何调理腹泻呢?治疗腹泻的拔罐疗法:1、取仰卧位,用2号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
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
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
按腧穴部位选择不同大小的罐具,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
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动作干净利落,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若出现水泡时,小的勿需处理,平时注意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可刺破后将水放出。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的部位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生理期女性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腹泻调理小偏方1、用大蒜调理肠炎腹泻一法蒜剥皮洗净,用刀削去蒜瓣的头尾和蒜的膜皮。
拉肚子时,大便后先温水坐浴,再将削好的蒜送入直肠里,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放入蒜后泻肚即止,五六个小时后排便即成条形。
每次放一两瓣,连放两三天,大便可正常。
采用此法应注意手的消毒。
2、肚脐敷药治腹泻将白胡椒粉或云南白药敷于肚脐上,上面用消毒棉纱盖住,最外面用膏状物质封住,几小时后从脐内有水分排出,腹痛、腹泻得到缓解。
3、鲜姜贴肚脐可用于婴幼儿拉稀婴幼儿拉稀久治人愈,孩子黄瘦大人急。
可把鲜姜剁成碎末,放在一块药布上,贴在肚脐处,用橡皮膏粘牢即可,此法立竿见影,屡试不爽。
以上所述偏方是几种用法比较简单,适合家常食用的偏方,取材易得,操作简单,效果廉验,可以一试。
【文献分享】浅论拔罐疗法补泻——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文献分享】浅论拔罐疗法补泻——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引用格式:陈向红,陈泽林,陈波,郭义.浅论拔罐疗法补泻——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J].中国针灸,2018,38(03):243-244.DOI:10.13703/j.0255-2930.2018.03.004.[摘要] 探讨拔罐疗法的补泻。
通过追本溯源、考究补泻的本质,发现《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是针刺、拔罐等中医体表物理疗法补泻操作的本质。
拔罐疗法与针刺疗法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原理,同是作用于腧穴的中医外部治疗术式,针刺具有补泻,拔罐亦存在补泻,提出“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是拔罐补泻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拔罐;补泻;《难经》;《灵枢》;《针灸大成》《难经·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针刺治疗疾病的本质在于调气。
推而内之者,导气而内入也,动而伸之者,引气而外出也。
针刺治疗时,运用手法千变万化,但归其一点,体现为针力,其实质是通过针力引导气的运行而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拔罐疗法和针刺疗法同属于中医体表刺激疗法,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特定的经络腧穴或体表相应部位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应该具有共同的作用基础与原理,拔罐疗法也可通过罐力来引导气的运行,达到补泻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针刺疗法补泻原则及补泻实质的思考,认为不仅针刺有补泻,拔罐亦有补泻,推而内之为其补法,动而伸之为其泻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拔罐疗法在器具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的兽角到后期的竹罐、金属罐、陶罐直到现在的玻璃罐、塑料罐、微罐、橡胶罐等,由于器具的革新使得治疗技术也由最早的治疗痔疮发展到现在的治疗多种疾病,但由于塑料罐、微罐、橡胶罐等产生的负压小、罐力弱、易脱落等问题使得临床操作中难以施行相应的补泻手法,故本文以目前临床最常用且易施行手法的火罐为例来进行补泻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罐补泻的方法
拔罐是现在很时兴的一种养生方式!至于拔罐补泻呢?下面我就给大家科普一下,欢迎大家的阅读!
1、罐法补泻源流
罐法,古称"角法",最早记载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方:以小角角之"。
后世医家对此疗法的功效、适应证、临床应用多有论述。
随着罐具制作方法不断改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罐法已成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罐法的补泻,古籍中论述不多。
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患歹奄等病必瘦,......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此乃言泻。
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此乃言补。
2、罐法作用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疗法具有机械刺激和温热效应等作用。
治疗时,罐内形成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甚至破裂。
由于红细胞破裂,出现自身溶血现象,使表皮紫黑,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机械
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加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控制力,使患者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机体功能恢复,疾病逐渐痊愈。
3、罐法补泻的操作方法
罐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灵枢经脉》篇中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乃其补泻的基本原则。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火罐疗法补泻操作手法如下。
(1)罐大火猛快扣,病人自觉气被吸出为泻;罐小火弱缓扣,病人可感暖气透入为补。
(2)多罐久留局部青紫为泻;闪罐频拔局部潮红为补。
(3)刺络拔罐为泻;循经走罐为补。
4 病案举例
例1:魏某,女,3岁,初诊时间:1994年4月3日。
家长代诉:左侧口眼斜1天。
伴额纹消失,露睛,口角流涎。
患儿平素易感冒,此次为感受风寒所致。
中医诊断:面瘫,证属风寒阻络。
西医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
小儿为纯阳之体,禀赋不足,形体未实,气血不充以致卫外不固,外邪侵袭,络脉失养而发病。
病位在经络,治以扶正祛邪通络为法。
复因患儿年幼畏针,故在患侧施以闪罐疗法,随拔随取,每次治疗15分钟,其间休息2分钟~3分钟,拔至患侧面部潮红而不紫为度。
每日上、下午各治疗1次,闪罐治疗后辅以轻柔按摩。
7天后患儿不针而愈。
例2:谢某,男,42岁。
初诊时间:1995年11月22日。
主诉:腰部强痛,难以站立半天。
因天气突变患者未能及时加盖棉被,晨起即感腰部强痛,局部发冷,难以站立且逐渐加重,家属用车载至我院求诊。
视患者正值壮年,既往无腰痛病史。
诊断为腰痛。
辨证为寒邪外束,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治以祛邪通络为法:选4.5cm口径竹罐,取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穴,猛火带扣。
5分钟后患者矢气频频,7分钟后火罐脱落,患者已能扶椅站立,但左右转侧不利。
休息15分钟后再以原法拔罐,取罐后患者即可自行离去。
5 讨论
罐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主要用于治疗经络系统的疾病。
罐法临床治疗效果与罐法火力大小的关系密切,因为火力大小所造成的负压程度是影响或补或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掌握熟练的操作手法至关重要。
罐法的补泻操作手法应遵循中医"因人而异"的治则,体壮气盛者,宜用大罐猛火快扣,留罐时间长的方法;如达到泻的目的,但未获得治疗效果者,须借助其它治疗手段;体弱体虚者,宜用小罐弱火缓扣的手法,以达到补的目的。
总之,准确辨证,细心领悟,方能得心应手,为患者解除疾苦。
拔罐的作用机理
1、负压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
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
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使热寒得以交换。
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调节作用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
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4、不同罐法不同作用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
的作用。
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
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