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公民行为 综述
论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
类 角 色 内行 为 , 织 只 能算 是 一 个 脆 弱 的 决 策 与 行 为所 影 响 的 同事 , 告 知 同事 将 对 待 时 , 工 会 产 生 回报 的 心 理 , 组 织 组 并 员 而 社 会 系 统 , a m n& Ogn也 认 同 该 想 会 因 自 己的决 定 或 行 为而 受 何 影 响 , 意 公 民行 为 则是 员工 最 能 自我 掌 控 的部 分 , Bt a e r a 愿 法 , K t 所 提 出 的第 三 种 行 为称 为“ 将 a z 组 与 同事 一 同协 商 解 决 办法 。 织 公 民行 为 ” 。所 谓 的组 织 公 民行 为 仍 未 而 言 有 益 于 组 织 运 作效 能 的 员工 自发 性 被 组 织 的 正 式薪 酬 制 度 所 承 认 , 是 整 体 与 挫折 而 毫 无 怨 言 。 但
不 需 要 任 何额 外 的投 入 即 能 轻 易做 到 。 这
3运动 家精神 : 、 能忍受工作上 的不便 些 行 为 包 括 对 于 本 身 工 作 职 责 更 为 经 济
努 力 、 自动 自发 地 协 助 其 他 成 员 完 成 工 4 勤勉 尽 职 : 员 工 在某 些 角 色 行 为 作 , 、 指 等等 。 在此基础下, 研究结果证实员工 知 觉 与 分 配正 义 知 觉 、 领 导 者 支 持 行 为 、 个 人 特 质取 向则 主 张 员 工 的 组 织 公 民 行 为 , 实 际上 反 应 了 员 工 乐 于 助人 、 易
作用的。 尽管 产 权 的明 确 界 定与 市 场 参 与 了加 大 对 不 讲信 用 行 为 的 惩 罚 力度 外 , 就 履 行 裁 判 员 的职 能 ,通 过 界 定 和 保 护 产 者 的 诚 实守 信 是 正 相 关 的 , 人 们 的 交 易 需要 加 强 道德 建 设 , 全 社 会 形 成 一 个 以 权, 但 在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 行 为 不可 能 全 部 由产 权 来 界定 , 因 在 于 讲 信用 为 荣 、 讲 信 用 为 耻 的氛 围 , 厂 公平竞争 的市场秩序。再 次, 原 不 用 通过机构改 产 权 界 定是 需 要 花 费成 本 的 , 有 些 场 合 商 内 心 的 职 业 道 德 和 对 消 费 者 利 益 的 尊 革建立一个精简、 在 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论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缺 乏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研究发现,组织公民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之间存在显著正 相关。
意义
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 学生教育、优化组织氛围等,来促进民行为产 生积极影响。
3
不同年级、专业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组 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特质
大学生个人的性格、价值观、自我概念等特质 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组织特征
组织的文化、氛围、领导风格等特征对大学生 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组 织公民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观察法
观察大学生在组织中的表现,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记 录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
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深入 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数据来源
01
02
03
大学生样本
教师与辅导员反馈
定义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的自愿的、有益 于组织或团体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包括积极参与活动、帮助他人、 遵守规则等。
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 性格特质、组织氛围、社会文化等。
0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大学为样本,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进
社会环境
校园文化、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概述
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概述作者:邵思宇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不断发展,强制性公民行为得到了更多关注。
强制性公民行为研究有益于组织公民行为内涵的重新界定与补充,并对于解决当代企业无偿加班、缓和劳资关系等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对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内涵、影响因素、后果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强制性公民行为研究的基本状况。
【关键词】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后果一、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内涵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又称强制性公民行为(CCB),是在对组织公民行为(OCB)研究过程中衍生出的概念。
相较于传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中着重强调对组织绩效的正面作用,一些学者开始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效应进行探索,强制性公民行为研究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演进的过程也是其内涵不断扩充的过程,同时为强制性公民行为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Organ首次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时将其定义为“在组织正式薪酬体系中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有益于提高组织功能有效性的行为”,后来又将组织公民行为与“周边绩效”相联系,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对任务绩效有促进作用;Van Dyne也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发且可被察觉的积极性行为。
根据彭正龙(2010)的结论,以往研究中对自愿性的强调其实是间接承认了非自愿性的角色外行为可能也属于组织公民行为。
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传统组织公民行为三个基本假设中利他性动机假设的质疑,后续研究者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得出了有启示性的结论。
Tepper的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也可能是由直接主管的虐待与剥削行为以及管理层或同僚的压力引起。
而上述研究都未能直接明晰地定义强制性公民行为以及其与传统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直至2006年,Vigoda提出了强制性公民行为的概念,即“员工感受到来自主体、客体及环境的压力,而被迫表现出的一种非自愿性的公民行为”,从而将非自愿的角色外行为也纳入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中,为之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当今高度竞争和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组织要想保持竞争优势,除了依靠核心技术和战略,还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是员工在组织内外的行为选择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定义、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指员工在组织内主动表现出的、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
这些行为既不直接与员工的工作任务相关,也不受正式奖励系统直接奖励,但它们对组织的运作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最早由科菲(Cohen)和安塞尔(Ancel)于1987年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个维度和构念的理论体系。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是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如何与组织的成功和绩效相互关联。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公民参与和公民责任。
例如,研究表明,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投票的公民,更有可能表现出对政治的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经济领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有助于解释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员工感到自己对组织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时,他们更有可能主动投入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
社会领域:在社会方面,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员工会主动并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甚至在组织外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这些行为对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和满意度。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为员工和组织之间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
通过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可以更好地实现其目标,提高绩效和竞争力。
然而,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区分组织公民行为和其他类型的行为,以及如何确保这些行为的可持续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综述
为对组织绩效有重 要的影响 , 因而近年来备受学者 和各类 组
织关注。
一
工 的工作职责无法清 晰界定 的情 况下 , 促使员 工提高合作 的
意愿, 做 出超越 角色 的组织公 民行为 , 从而有效 实现组 织 目
、
组织公 民行 为 的 内涵及 其理论 基础
( 一) 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 1 9 6 4 年 Ka t a 发表 的《 组织 行为学 的动 机基础》 的论文 中
3 . 公平理论
提出, 一个 高效率 的组织 , 员工需 要做到 三种行为 : 第一 , 维 挣I 生行为 , 组织成员愿 意加 入并 且 留在组织 中; 第二, 顺从 性
行 , 员工依照组织所规定 的行 为准则行事 ; 第三, 主动性行
为, 员工 能够 自发地为组织奉献心力 。 前两种行 为是组织所
作 任务和职 责的行 为 ; 第二, 组织公 民行为不存 在组织 形式 的奖惩 ; 第三, 组织公 民行为有利提高组织的绩效 。
( 二) 组 织公 民行 为的基础理论 1 . 合作 系统理论 B a ma r d 是第一个将 组织结构 与人 类行为结合起来 研究 组 织理论 的学者 , 在1 9 3 8 年提 出了合作 系统理论 。他指 出合 作 是整个社 会得 以正常运转 的前提条 件 , 社会 的各 种组织 ,
Vo 1 . 2 7 N o . 2 F e b . 2 0 1 4
组 织公 民行 为研 究综 述
黄 冬 林
(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 漳州 ,3 6 3 0 0 0 )
[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 的竞争加剧 ,组织不 断进行 变革 ,组 织结构也逐渐趋于扁平化 ,组织公 民行为也受到 了越来越 多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
为 “ 成员 自愿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组织有效运作的 顺从 。至今 ,已被 定义 过 的 O B特征 维度 多达 三 C
角色 外行 为 ” 。组织公 民行 为与组织 自发性 的相 同 十 多项 ,主要 有 二 维结构 、 四维 结构 、五维 结构 之处 是 “ 员 自愿 的行 为 ”和 “ 种行 为有 利 于 和七维 结构1 成 这 3 ] 。西方如今最具代 表性 的七维 度 :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 概念辨析 研 究综述
组 织 公 民行 为 (rai tnl iznhpb— “ ognz i a ci si e 员工的 自主行为,没有直接或详细的在正式报酬 ao te
hv r ai 简称 O B o C )被 看作 是 组织 运作 的 “ 润滑 体系 中规定 ,能在整体上提高组织绩效 。自主性
组织相关的正面行为。也就是将 “ 公民组织行为”
定 义 为 一切 对 组 织有 益 的行 为 ,亦 即成 员角 色 内
()角色外行为 1
色 内行 为 ( —rlbhv r 和 角色 外行 为 (x i o eai ) n e o e—
K t 和 K h (96 a z an 16)把工作绩 效区分为角 与角 色外 的正 向行 为 。 t —o eai ) r r e hv r。显然 ,区分这两种行为的标准 a lb 0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形态的不断变革,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以及这种关系对企业组织效能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关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现状,找出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模型,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通过收集大量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组织公民行为、提升组织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深入,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本身及其环境的一种态度,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或消极感受。
而组织公民行为则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展现出的超出角色要求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助于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
例如,Organ(1988)提出,高工作满意度的员工更有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因为这些行为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如Podsakoff等人(1990)的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其他可能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
例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工作特性等都可能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公民道德的活动总结
公民道德的活动总结
一、活动概述
本月,我单位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主题,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
活动旨在进一步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活动内容与实施
1. 主题讲座与研讨会: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就公民道德规范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各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研讨会,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提高公众对公民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2. 公益活动实践: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清理、敬老爱幼、交通引导等,使参与者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公民道德。
3. 公益广告宣传: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发布公民道德公益广告和微电影,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传递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敬业奉献等公民道德要求。
4. 公民道德模范表彰:举办公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给予表彰,以此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
三、活动成果与影响
本次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反响。
不仅增强了广大公民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也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人际关系融洽。
同时,通过各类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传播,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提升了
全社会共同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
四、总结与展望
虽然本次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活动策划、执行及后续效果跟踪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公民道德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公民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共同营造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摘要: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重要性已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发展、维度、测量工具,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前因变量、结果变量自从Dennis Organ等学者在1983年第一次提出“组织公民行为”(OCB)这一概念,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拟对有关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和研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对于完善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发展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提出是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938年,Barnard提出,组织是合作力量的联合体,员工的合作意愿对正式结构是一个关键因素,否则正式结构就成了空壳[1]。
Organ认为,Barnard的“合作的意愿”与Roethlisberger和Dicksion(1964)对霍桑实验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都包含了组织公民行为思想的精髓,可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溯源。
1964年,Katz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2]。
而后,Katz和Kahn (1966)又区分了角色内行为和自发行为的不同,并强调了主动保护组织和资产、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善建议、为了应付额外工作所形成的自我发展以及与同事协调合作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3]。
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认为公民行为是未有正式工作说明,但是为组织需求的行为[4]。
1988年,Organ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行为总和”。
公民道德宣传活动的总结
公民道德宣传活动的总结一、活动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和道德失范的问题。
为了引导公民重视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我们组织了一场公民道德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共建美好社会。
二、活动内容和方式1. 宣传素材准备为了开展宣传活动,我们从各个渠道搜集了相关的宣传素材,包括道德故事、身边模范人物的事迹、道德宣传海报等。
这些宣传素材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向公众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宣传媒体选择我们选择了多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包括社区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等。
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我们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提高宣传的效果。
3. 宣传形式和方式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我们采用了多种宣传形式和方式。
包括举办道德讲座、组织道德主题论坛、举办道德分享会、策划道德教育活动,等等。
这些形式和方式让公民有机会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参与进来,积极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活动成果和效果1. 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通过宣传活动,我们向公众传播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有许多公民在活动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开始自觉地追求高尚品德,良好行为习惯。
2.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活动通过举办道德讲座、论坛等形式,引导公民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醒他们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多公民在参加活动后,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展现了良好的公民素质。
3. 倡导了社会正能量活动通过宣传素材的选择和宣传媒体的运用,传播了正能量,让公众认识到正直、诚信、友善等道德的重要性。
活动引导了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息,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活动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1. 宣传素材的准备和选择还需要继续改进,更多地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道德故事和例子。
公务员人与环境适合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公务员人与环境适合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1、引言1.1、研究背景从1994年公务员选拔制度调整以后,公务员的报考越来越热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有些千辛万苦通过考试的公务员却在任职不久之后却选择了辞职转行。
最近个各省各地区纷纷出台了公务员考核办法,将采取末尾淘汰制对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对于这个办法的实行,将会使很多在职公务员增加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工作绩效不是很突出的公务员将会是一种焦虑。
1.2、研究的意义公务员在覆盖了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查、民主党派七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可以说这支庞大的队伍对我国的各方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公务员的工作绩效关系到国家绩效以及发展的问题。
对于公务员人与环境与工作绩效的研究不仅可以使那些盲目从众报考公务员的人更加理性的选择报考,而对于在职的公务员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2、人与环境适合的研究现状2.1 人与环境的定义在管理学文献中,人与环境适合的研究领域存在这多种概念和操作定义,很多研究者把人与环境适和宽泛的定义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
Kristof在总结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人与环境适合的概念进行了整合,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与环境适合的模型(图一):他认为不管是个体还是环境除了自身拥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分别拥有自己的需求以及能够提供于其他事物所需的资源,他将人与环境适合( person environment fit, P- E Fit )分为相似性适合和互补性适合。
他把个体的基本特征(如人格、价值观、目标和态度) 与环境的基本特征(如文化、价值观、目标和规范) 间的有相似之处,定义为人与环境适合的相似性适合,这一部分强调个体的内在特征与环境特征的一致性;而他把互补性适合定义为为环境(个体) 提供给个体(环境) 所需要的资源,如物质,机遇,经验、知识技能等。
从这部分来说,他强调的是个体(环境)能够满足特定环境(个体)的要求,称之为互补性适合。
强制性公民行为文献综述
强制性公民行为文献综述作者:宋紫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9期一、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定义与内涵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不增加经营成本的情况下,通过要求员工从事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来促进企业的成长。
然而,并非所有员工都乐意接受领导或组织的这种安排,但是迫于组织内的各种压力,他们也可能感觉到,除非乐于承担这些组织公民活动,否则会危及自己的绩效考核、工作资源甚至组织地位(Vigoda-Gadot,2007)。
在此情况下,组织公民行为原有的自发性、利他性等动机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进而可能形成一種“被迫无奈”的组织公民行为,此时的公民行为已丧失了自愿性,需要进行重新定义。
基于此,Vigoda -Gadot于2006年正式将CCB定义为“员工由于受到来自主体、客体及环境的压力,被迫表现出来的一种非自发性的公民行为”。
我国学者彭正龙、赵红丹(2011)又进一步将CCB 这一现象引入本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西方开发的强制性公民行为量表同样适合于中国组织情景中,这也说明中国组织中确实存在强制性公民行为。
二、强制性公民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强制性公民行为(CCB)是在组织公民行为(OC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制性公民行为的概念源于对传统意义上组织公民行为阴暗面的探讨,可被看做组织公民行为的对立面,它也扩展了组织公民行为的边界,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行为态度方面,OCB强调行动者的主动性与自愿性,如员工主动帮助同事解决工作问题等;而CCB强调行为的被迫性,员工可能受到领导或者组织的压力而被迫表现出来公民行为,此时的员工是“好演员”而不是“好士兵”(Vigoda-Gadot,2007)。
其次,在行为动机方面,OCB是一种基于利他动机而展现出的无私奉献行为,如老员工主动指导新员工开展工作;而CCB强调行为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晋升、逢迎等进行的一种活动,其动机有明显的工具性(Bolino,1999a)。
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授权关系研究
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授权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索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授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新的见解。
变革型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式,能够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和潜力,推动组织变革和创新。
组织公民行为则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自发贡献和积极参与,对组织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授权作为员工对自我工作能力和影响力的感知,是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关键因素。
本文首先将对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和心理授权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探讨变革型领导如何通过影响员工的心理授权水平,进而激发组织公民行为的发生。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将对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授权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探讨不同情境下这种关系的适用性和变化。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和心理授权关系的理解,还将为组织提供有效的领导策略和管理手段,促进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组织效能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在组织管理领域,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和心理授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它们各自在塑造组织文化、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理解组织内部动态机制的关键。
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超越个人利益的愿景,以及个性化的关怀来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变革型领导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愿,还能在组织面对挑战和变革时提供有力的引导。
多项研究证实,变革型领导能够显著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绩效水平。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超出职责范围,自愿为组织利益服务的行为。
这种行为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责任感,对于提升组织效能和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公民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员工满意度等。
绩效考核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
】2 2
孙晓琳 , 闫利娜 , 薛甜甜 : 绩效考核对组织公 民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
核是 一 个 相 对 独 立 的 系 统 [ 1 。 。 。Mu r p h y和 C l e v e —
施研究” ( 0 9 E 0 2 0 )
作者简介 : 孙 晓琳 ( 1 9 7 2 一) , 女, 河南郑州人 , 西安 财经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主任 , 教授, 硕士生 导师 , 研究方 向为信息技 术管理 、 组织行为学 ; 闫利娜 ( 1 9 8 7 一) , 女, 河南焦作人 , 西 安财经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组织行为学 ; 薛
的 自愿行 为 , 也包括 私 利行 为[ 3 。 。 。 对 组 织 公 民 行 为 实 证 维 度 的 研 究 最 早 是 由
l a n d ( 1 9 9 5 ) 也 曾指出了传统考核存在 的一些问题 , 如评估方法不 够精确 、 考评 者往 往存在 认知 差异 等口 川。只有 当我们 深刻 地认 识 到绩 效考 核 目的
longenecker等1987指出组织内部人事关系politics在考核中起着重要作用36levywilliams2004也认为组织内部的一些人事关系是影响考核过程的潜在因素37malaysia2004已经证实了组织内的人事关系对员工的动机和行为有重要影响38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组织内人事关系认知对组织成员有明显的不利影响vigoda2000指出的那样对组织内部的人事关系的认知会降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等而增加压力和缺勤率39此外良好的绩效反馈环境也可以促进更高水平的情感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levywilliams200437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学者探讨了绩效考核制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比如学者周鹏飞2009的研究表明kpi的绩效考核相比员工在基于kpi的绩效考核下表现出较少的组织公民行为要包括人际和谐帮助他人自我学习维度40二绩效考核促进组织公民行为持此类观点的学者的研究维度主要包括绩效考核公平考核制度以及绩效考核激励等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2023-11-05
目录
•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途径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积极的、超出工作职责范围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助 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目标达成。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形式
主动学习
大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如参加学术讲座、自 学或参与科研项目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进 取心。
助人为乐
大学生在校园内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如提供学习辅 导、心理疏导或生活上的照顾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 友善和乐于助人。
环保节能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注重环保和节能,如垃圾分类、节约 用水、用电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那么学生更可能表
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03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如果社会
和校园文化强调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学生更可能表现
出组织公民行为。
03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 养途径
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
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研究展望
1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个人职业规划、组织战 略等。
2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 组织公民行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跨文化管 理提供参考。
3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 机制和干预措施,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大 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水平。
组织公民行为 综述
组织公民行为综述1、序言:贝特曼(Bateman)和奥根(Organ)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的概念。
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的,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
它是组织员工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但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组织效能。
由于组织公民行为超越了正式角色的要求,管理者一般不易察觉员工是否实施了这类行为,也不易凭奖惩制度使员工实施这类行为。
2、综述切入This article develops and empirically(以经验为主地) examines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①whether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affect work-related outcomes through different 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The findings extend previous research by demonstrating that (1) interac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supervisor-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2) procedur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organization-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②An employee's trust in a supervisor is proposed to mediate(调节调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fairness in the supervisor's decision making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Data from 475 hospital employees and their supervisors were consistent with our model. We discus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①以social exchange为切入点,对组织公民行为做出综述。
社区公民道德活动总结(精选)
社区公民道德活动总结(精选)一、绪论社区公民道德活动是指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一系列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本次公民道德活动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持续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广泛宣传了社区公民道德的重要性,有效引导了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活动内容和方式本次活动主要包括宣传教育、互助服务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1. 宣传教育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主题讲座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公民道德知识。
在讲座中,我们请求有关专家对公民道德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邀请社区居民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公民道德的经验。
此外,我们还通过小区广播、社区电视台等媒介,定期播放社区公民道德宣传片,加深了居民对公民道德的认知。
2. 互助服务通过组织居民参与各种互助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的互助服务活动,如义务清扫、绿化公园、义务修缮街道等,鼓励居民互相帮助、尊重和支持彼此。
这些活动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也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 社会参与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决策,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我们举办了社区居民议事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为社区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如支教、慰问孤寡老人等,提升居民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三、成效评估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 提高了居民的道德意识和素质。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对公民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调查显示,参与活动的居民中有80%以上的人表示,他们在活动之后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并积极践行公民道德。
2. 加强了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助。
通过互助服务活动,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公民行为规范教育班会内容
公民行为规范教育班会内容班会目标本次班会旨在通过公民行为规范教育,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班会内容1. 公民行为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公民行为的概念和内涵,强调公民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 解释公民行为规范对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的作用。
2. 公民权利和义务- 解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言论自由、知情权、参与权等。
- 强调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 公民行为规范- 介绍一些常见的公民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守法纳税、保护环境等。
- 强调合理规范的重要性,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4. 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探讨公民责任的内涵和方式,如参与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 公民行为案例分享- 分享一些公民行为良好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 讨论案例中的优点和值得借鉴之处,促进学生对公民行为的理解和实践。
6. 班会总结和反思- 对本次班会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公民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公民行为,提出改进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班会效果评估-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次班会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和调整未来的班会内容。
结语通过本次班会,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行为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民行为规范,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公民行为综述1、序言:贝特曼(Bateman)和奥根(Organ)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的概念。
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的,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
它是组织员工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但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组织效能。
由于组织公民行为超越了正式角色的要求,管理者一般不易察觉员工是否实施了这类行为,也不易凭奖惩制度使员工实施这类行为。
2、综述切入This article develops and empirically(以经验为主地) examines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①whether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affect work-related outcomes through different 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The findings extend previous research by demonstrating that (1) interac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supervisor-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2) procedur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organization-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②An employee's trust in a supervisor is proposed to mediate(调节调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fairness in the supervisor's decision making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Data from 475 hospital employees and their supervisors were consistent with our model. We discus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①以social exchange为切入点,对组织公民行为做出综述。
3、综述主题:social exchange影响公民组织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工作满意感、公平知觉、组织承诺和领导支持等。
在影响公民组织行为的因素中,部分因素可概括为社会的因素。
社会改变对于公司企业领导人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
以social exchange为切入点,阐述其作为自变量,以及结果与影响。
This study takes a dynamic multilevel approach to examine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y (轨道,轨线)and subsequent (随后的) turnover(营业额,翻覆) may change depending on the employee'sunit's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y and its dispersion. Analyses of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data collected from 5,270 employees in 175 business units of a hospitality company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 three-way interactive effect of unit-level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y and its dispersion and individual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y on individual job exit. In particular, in the presence of a negative unit-level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y and low dispersion, a positive change in individual-level job satisfaction does not affect the odds of a person leaving an organization. Put differently, an employee's being out of step with prevailing unit-level attitudes appears to al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or her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y and turnover propensity. Further, unit-level job-satisfaction change and its dispersion jointly influence the overall turnover rate in a unit. The results indicate unit-level and individual-level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ies have unique multilevel influences on turnover above and beyond static levels of job satisfaction. Accounting for these dynamics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the explained variance in turnover behavior. The findings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the job satisfaction–turnover link over time and across levels.③relationship between an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trajectory and subsequent turnover这些改变最终都是源于society exchange。
由于社会的改变,被雇佣者即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以及情感发生改变,由此产生的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对随后的绩效产生影响。
根据Organ(1988)的研究,组织公民行为应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文明礼貌、运动员精神、责任意识、公民美德。
利他行为是指员工愿意花时间主动帮助同事完成任务或是防止同事在工作上可能会发生的错误;尽职行为是指员工的表现超过组织的基本要求标准,他能够尽早规划自己的工作以及设定完成工作的时间;运动家精神是指员工在不理想的环境中,仍然会保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不抱怨环境不佳,仍能忠于职守;此外,个人也会为了所属工作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谦恭有礼是表示员工用尊敬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公民道德是指员工主动关心、投入与参加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主动阅读组织内部文件, 关心组织重大事件,对组织发展提出建议等。
有这种行为的员工表明他已经把自己视为组织中的一员。
Podsakoff和Mackezie (2000)在Organ的基础上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分为7个维度,即帮助他人、运动家精神、忠诚于组织、顺从于组织、自我驱动、公民道德、自我发展。
5、对传统组织公民行为的质疑从最初的研究开始,研究者们就把组织公民行为当作是一种积极的对组织运作有利的行为。
传统上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有三个基本假设: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是无私的和利他的;组织公民行为促进了组织运作的有效性;组织公民行为最终对员工有利。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组织公民行为果真如此吗?一、组织公民行为是角色外行为?近年来对于这种观念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争议。
首先,组织公民行为结构包括的就不完全是角色外行为,如人们较为公认的Organ(1988)的五因素结构中的尽职行为。
其次,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有时很难明确地界定或区分。
另外,主管和部属对工作角色范围的知觉也不尽相同。
Lam,Hui,Law(1999)[5]就发现,很多主管倾向于将组织公民行为视为角色内行为的一部分。
例如,要求企业中的员工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工作职责之外的工作内容,帮助其他同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当前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地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和改进的建议等。
由于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范围认识不同,有些学者就采取了较为宽泛的界定方式。
如Williams和Anderson(1991)主张,组织公民行为应该包括三个维度:角色内行为、朝向个人的人际利他行为和朝向组织的公益行为。
Morrison(1994)]则认为员工会受到个人所知觉到的工作宽度的干扰,工作宽度越大的员工越会倾向于将一些其它的工作视为自己承担的角色内的工作。
由此看来,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还真难以划分清楚。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利他的动机?从行为意识的角度考虑,组织公民行为真的是出于员工良好的人格品质,或者说真的是一种无私的利他行为吗?随着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积累,这种观念正在逐渐接受挑战。
组织公民行为也可能出于利己动机或者消极的工作态度。
Hui,Lam和Law(2000)发现,有些员工会将组织公民行为当作获得升迁的一种手段,他们在组织做出升迁决定前,会展现较多的组织公民行为,这使他们比那些展现较少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更容易获得升迁。
但是获得升迁之后,会因为目的已经达到而减少组织公民行为的展现。
可以看到,某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并非因其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而自然展现的,这种组织公民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