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织公民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概念
是雇用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和员工在雇用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 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或来自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 种期望之中。
2、心理契约的特征
1)主观性
2)动态性 3)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
3、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
1)员工的经历 2)组织的人力
因自己技术水平低, 没有另找工作的机会

3、组织承诺的测量 ★一是Rizer&Trice(1969)根据附属利益理论发展出来的用于
测量持续承诺的量表,这是最早的组织承诺量表;
★二是Porter(1979)发展出来的组织承诺量表(OCQ)。它有短
版本和长版本之分,但一般用的是长版本,有15个题目, 这是最常见的用于测量组织承诺的问卷。
组织承诺 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通过招聘甄选合适的员工
二、通过内部晋升培养情感承诺
三、通过培训和宣传培养情感承诺
四、通过沟通和支持培养组织承诺
【案例】陈某的工作经历
1. 请分析陈某的组织承诺构成。
2. 试从组织承诺的角度分析陈某在该 公司的工作表现。 3.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管理者,你会从 陈某的工作经历中得到什么体会?
本章内容
3.1
3.2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组织承诺的形成
3.3
3.4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1、定义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
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员工对其所在的组织有高度的认同, 并因为是组织的成员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对组织 的目标和行为持一种积极的支持态度。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四、组织公民行为与管理
• 注重招聘与选拔 • 加强员工培训与教育 • 丰富的工作任务 • 建设企业文化 •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
• 3)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地利用 稀缺资源。
• 4)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以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 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核心特点是组织成员能够从 组织的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这样会使组织中的群 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都得到有效的协调。
• 5)通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的环境,从而 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组织成员做出较多组 织公民行为的环境是一个充满互相合作、互相支 持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一定是一个非常适合工作 的有吸引力的环境。
• 4)组织服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对组织 中的规则、程序的内化和接纳,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也自觉遵守。
• 5)个体主动性(individual initiative):在工作 任务上自觉地达到远超出最低标准的水平, 包括自觉表现出创造性的行为,表现出格外 高度的热情和努力,自觉承担额外的工作责 任,并鼓励组织中他人也这样做。
• 1)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 人际矛盾冲突。例如,利他和助人行为就起到了 这方面作用,主动为他人提供方便,帮助他人, 维护人际和谐,从而保证了工作关系的顺畅。
• 2)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例如,通过帮 助有困难的同事就提高了同事的生产力;另外, 员工主动协调人际关系、主动承担工作,减少管 理者在冲突协调、工作分派方面耗费不必要的精 力,从而使管理者的精力能够放在更重要的事情 上;员工积极为工作献计献策也更有利于管理者 工作的开展。
组织行为学
组织公民行为
•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作用 •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 四、组织公民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简称OB)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如何管理这些行为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以下针对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详细解释。

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在组织中个人展示出的行动和决策。

个体行为的研究关注员工的情绪、动机、个性、态度以及他们与工作的认同度等因素。

这种研究有助于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表现和如何激励他们提高绩效。

2. 团队效能团队效能是团队成员有效地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程度。

团队效能的高低与团队沟通、决策过程、信任、共享目标和角色明确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效的团队效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增加创新和提高绩效。

3.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组织中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它可以塑造组织的身份认同、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并影响组织的绩效和适应性。

4.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影响和指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研究着重于领导者的特质、行为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领导力。

有效的领导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建立高绩效的团队和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5.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在追求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时的重大改变。

组织变革包括战略转变、结构重组、文化改变等。

研究组织变革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变革过程中员工的情感反应、应对挑战并确保变革成功。

6.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个体为何会产生行为并如何维持行为的动力。

经典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等。

了解员工的动机可以帮助管理者设计适当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7.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指个体或团队在做出选择时的思考和行动过程。

决策过程可以通过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和政治决策模型来解释。

了解决策过程有助于优化组织中的决策效果,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论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

论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

论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政府、企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既可以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该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一、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的是一种公民参与组织事务的行为,这些组织可以是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等等。

组织公民行为强调的是公民个体对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个体的努力和参与来推进组织事务的发展和进步。

组织公民行为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只要参与者退出该组织或者该组织解散,其组织公民行为也相应地消失。

组织公民行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发展,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具体来说,组织公民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促进组织良性运转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组织的良性运转,通过公民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更好地发挥组织的作用,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

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使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更加公平合理,避免干部、职工的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2.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组织公民行为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让政府更加高效、公正地为社会服务,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和利益。

通过公民的参与,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从而提升政府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将公民的个人意愿与社会的统一愿望相结合,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具体来说,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公平正义和信任的关系,避免矛盾的产生和加剧,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完善组织公民行为体制建设了解了组织公民行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后,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组织公民行为在体制建设中的作用呢?以下为几点建议:1.强化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和促进公民参与的关键。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小组任务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小组任务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小组任务
1、社区服务计划:小组成员合作制定一个社区服务计划,包括选择一个具体的社区问题、设定目标、确定行动方案和时间表。

计划可以涉及环境保护、社区清洁、义务教育支持等方面,通过实际行动参与社区服务。

2、环保宣传活动:小组可以联合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例如制作海报、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垃圾分类培训等。

通过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

3、公民教育活动:小组可以组织并开展公民教育活动,例如辩论赛、公民义工培训、法律知识分享等。

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公民权利、责任和参与的理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4、社会调研与报告撰写: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相关调研,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呈现给全体成员。

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撰写报告的能力。

5、公民行为宣传推广:小组可以联合制作宣传材料,例如海报、宣传册等,用于推广公民行为的重要性和正确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校园广播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公民行为的概念,引导大家履行社会责任。

《组织公民行为》课件

《组织公民行为》课件

团队合作
互助与支持
积极参与
员工积极参与和支持团队合作, 共同实现目标。
员工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同事, 共同解决问题。
员工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和社会 公益事业,展现社会责任感。
培养和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方法
1
奖励机制
2
通过奖励激励员工参与组织公民行为,
如表彰和晋升。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示范行为
领导者以身作则,树立组织公民行为 的模范形象。
《组织公民行为》PPT课 件
欢迎来到《组织公民行为》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的定 义、重要性、特征、培养方法以及其益处和影响。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员工超出职责范围主动承担以组织利益为 导向的行为,包括帮助同事、合作团队和关心组织福利等。
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性
培训与教育
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资源,增强员工 意识和技能。
组织公民行为的益处和影响
1 团队协作
2 组织声誉
促进团队协作和凝聚力, 增强工作效率。
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 口碑,吸引优秀人才。
3 员工满意度
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工作 动力,减少员工离职率。
总结和结论
通过学习和实践组织公民行为,我们能够构建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提升团队效能,同时获得可持续发 展的组织成就。
组织公民行为不仅提升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还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满意度和降低员 工离职率。
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和要素
自愿性
员工自愿参与并投入到组织公民行为中。
超出职责
组织公民行为超越岗位职责,关注整个团队和组织的利益。
以下标准
员工根据组织公民行为的标准行事,如诚信、合作和奉献。

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第一章测试1.必须要有建筑和设备才能被称为一个组织。

参考答案:错2.所有组织都需要有一个目标,无论是生产钢铁或运营电商。

参考答案:对3.社会群体只有在他们的成员对期望达成的目标具有一直认同时,才被称为组织。

参考答案:错4.大多数组织的活动可能会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人、群体和组织。

参考答案:对5.生产率是指效果。

参考答案:错6.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参考答案:员工超出正常工作职责的行为7.超出正常工作职责的员工行为:参考答案:E.被称为组织公民行为第二章测试1.负强化发生在对结果的引进提高或维持一个行为的频率或未来的可能性的时候。

参考答案:错2.惩罚减少了未来行为的频率,而消极强化增加或维持了未来行为的频率。

参考答案:对3.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区别之一是二者都使得期望的行为增加。

参考答案:错4.负强化与惩罚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对行为对象施加了厌恶刺激。

参考答案:错5.消退减少了未来的行为频率。

参考答案:对6.成功完成一个重要项目后收到奖金是?参考答案:正强化7.以下哪一项是惩罚的例子?参考答案:组织从你的薪水中拿走一部分填补因你粗心弄坏的机器的费用8.以下哪一项通过在一项期望的行为发生后移除消极刺激而增加这项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参考答案:负强化9.当引进后果会增加或维持一项期望的行为的发生频率时,以下哪一项会发生?参考答案:正强化10.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用以下哪一条减少期望行为?参考答案:消退第三章测试1.态度包括以下三个要素:情绪、信念和行为。

参考答案:错2.退出-建议-忠诚-怠工模型指出,一些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处理方法是耐心等待问题自身去解决或者等待他人去解决。

参考答案:对3.根据退出-建议-忠诚-怠工模型,有些不满的员工会通过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去表达自己的不满。

参考答案:对4.态度可以预测行为是没有条件的。

参考答案:错5.认知失调仅指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括了对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控制点:用来表决个人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

马基雅维利主义:又称作权术主义、源自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和政治家科罗.马基雅维利的作品表达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会主义、权力操纵行为。

自控:反映了个人能够按照外部环境因素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般性认识。

冒险性:是指个体趋近或者回避风险的强项性。

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知觉。

自利性偏差:在被告知成功是会欣然接受,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然而他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给予或者人物本身的“不可能性”所造成的外部环境因素。

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

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和任何他人情绪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是一根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小崽子- 1 -信心和期望,而并非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自我评定。

胜任力:是指能够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他可以是冬季、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一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算的并且能显著区分有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以及参与程度。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人的行为是自主的并直接的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所引发,包括无私的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要求的任务等。

心理契约:广义的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实在组织中个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期望。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公民行为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和活动,包括言行举止、参与公共事务、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体自身对公民行为进行引导、培养和规范的过程。

组织公民行为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共利益以及提升公民素质。

本文将围绕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和面临的挑战展开论述。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性1. 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引导公民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 保障公共利益:组织公民行为有助于保障公共利益。

公民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只有通过组织公民行为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 提升公民素质:组织公民行为能够提升公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公民的公德、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方法1. 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民遵守法律法规,讲究社会公德,倡导正能量。

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广场等多种渠道,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2. 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活动,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鼓励公民参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等方式,推动公民行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同时,建立公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公民行为面临的挑战1. 个体主义倾向:现代社会个体主义倾向严重,个体的权益和需求常常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这就要求组织公民行为更加注重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倡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 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时代给公民行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困扰。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是有益于组织运作的行为的总和。

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结构性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素。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心理契约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通常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达到Barnard(1938)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

Katz(1964)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

随后,Kahn、Katz(1966)提出“组织公民”的概念。

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

Organ(1988)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定义为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者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总和。

随后,Organ(1997)对于OCB给予了重新定义,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促进和增强的行为,与关系绩效相统一。

Berman(2004)研究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关联的,可以改善消费者与组织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一种员工工作角色以外的行为。

2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目前,对于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的。

2.1员工个体特征①工作满意度。

Organ和Bateman(1983)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Organ和Ryan(1995)认为工作满意度、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Berkowitz和Connor(1996)提出员工在积极地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如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可能性较小;陈曦(200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课件

《组织公民行为》课件
《组织公民行为》ppt课件
目录
•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 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 •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提升组织公民行为 • 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 案例分析
01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 薪酬体系中未明确规定,但能够 对组织或个人产生积极影响的自 觉、自发的个体行为。
领导风格
01
02
03
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风格能够激发 员工的内在动机和自我发 展,从而促进组织公民行 为的表现。
服务型领导
服务型领导关注员工的需 要和发展,通过提供支持 和资源来促进员工的组织 公民行为。
情境领导
根据员工的成熟度和需求 ,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 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组 织公民行为。
工作环境
自我效能感强的员工对自己的能 力有信心,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和参与组织活动。
组织文化
团队合作
组织文化中强调团队合作和互相支持,能够激发员工表现出更多 的组织公民行为。
创新氛围
鼓励创新和接受新思想的组织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从而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公正与公平
组织文化中强调公正和公平,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 而增加组织公民行为。
详细描述
某公司注重组织文化建设,通过倡导诚信、创新、团结等价值观,营造积极向 上的工作氛围。同时,公司还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信息的流通和 知识的共享,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的共赢。
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的关系
正向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对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具有正 向影响,能够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效率和 质量。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影响及其管理策的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影响及其管理策的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影响及其管理策的论文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影响及其管理策的论文摘要: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出四类组织公民行为(OCB),分析了它们的影响因素和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这些研究有利于管理者正确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组织公民行为。

利他性OCB 责任性OCB 工具性OCB 被迫性OCB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体变量和情景变量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员工的自愿、积极行为,然而,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组织公民行为都是如此,如受印象管理动机驱使而展现满足私利的“虚假组织公民行为”,迫于领导的辱虐管理而表现出非自愿的“强制性公民行为”。

因此,现实中员工展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或诱因是不同的,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需要管理者加以区分并正确对待。

为帮助管理者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组织公民行为,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管理实践总结,提出四类不同类型的组织公民行为,分析四者的影响因素及潜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分类组织公民行为概念最早由Organ (1988)正式提出,指个体自由决定的、没有直接或明确地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所承认、但在总体上能提高组织机能的行为。

类似的概念包括亲社会组织行为、组织自发行为、关系绩效等。

根据定义,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也不是正式的劳动合同所要求,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

非工作角色要求、不在考核与奖励范围之内、有利于组织机能构成了Organ(1988)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三个特征。

后来,Organ又进行了修正,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类似于Borman & Motowidlo所提出的关系绩效,是指能够对构建完成任务绩效的社会组织心理环境提供支持的行为。

本文通过研究将组织公民行为归纳为四种类型:1.基于个性的利他性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公民行为和其他角色行为研究之初,学者们就指出个性是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摘要:组织的发展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出现偏差行为除了员工个体特质的因素外,更多地是组织本身的原因。

作为管理者,营造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只要合适的引导,可以管理和控制员工的行为。

在组织中,总是会有一些员工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很窝心或很温暖,如公司中有的员工会很热心帮助新同事了解公司业务,主动替上司分忧解难,对公司/部门的改善提出建设性意见等,即使这些工作不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也积极去做;同时大家也会发现组织中有的员工蓄意拖延工作时间,破坏公物或者偷窃组织财物,传播谣言、指责同事,更有甚者辱骂或抨击同事、性骚扰等。

这两种截然相反行为,前者被称为“组织公民行为”,后者被称为“工作场所越轨行为”。

一、组织公民行为1.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概念最早是由Organ在1988年正式提出的,是指个体可自由决定是否实施,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接或明确地承认,但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组织机能的行为,比如顺从组织、帮助同事、自愿加班等。

但后来他认为上述定义并不确切,因为在研究中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和职务要求的行为其实有一些交叉重叠的部分,因此在1997年Organ对原先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将OCB与Borman和Motowidlo(1993)提出的“周边绩效”概念相联系,重新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一种“有助于保护和改善那些支持任务绩效完成的社会和心理的行为”。

研究者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综合现有文献,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七维度分类,即帮助行为、运动家精神、组织忠诚、组织遵从、个人首创、公民道德和自我发展。

2.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动机以往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大多注重积极的内涵,它被假定起源于在个体内令人想要的影响力、他们的工作团队或是他们的组织。

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员工的领导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考虑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往往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多的员工就是好员工,认为他们更有奉献精神。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组织公民行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 ,OCB) 指的是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

OCB 至少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 ,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 loyalty) , 组织遵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公民道德(civicvirture) 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

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Demnis Organ教授及其同事(Cf.Bateman&Organ,1983;Smith,Organ,&Near,1983)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术语。

他们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

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

根据Organ(1988)的研究,组织公民行为应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神、谦恭有礼和公民道德。

利他行为是指员工愿意花时间主动帮助同事完成任务或是防止同事在工作上可能会发生的错误;尽职行为是指员工的表现超过组织的基本要求标准,他能够尽早规划自己的工作以及设定完成工作的时间;运动家精神是指员工在不理想的环境中,仍然会保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不抱怨环境不佳,仍能忠于职守;此外,个人也会为了所属工作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谦恭有礼是表示员工用尊敬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公民道德是指员工主动关心、投入与参加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主动阅读组织内部文件, 关心组织重大事件,对组织发展提出建议等。

【精品】3组织公民行为

【精品】3组织公民行为
四建构模式
Graham(1991)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四个建构模式,分别为:1人际帮助(interpersonal helping)、2个体进取心(individual initiative)、3个人勤勉(personal industry)、4及忠诚提倡(loyal boosterism)。人际帮助的内涵为,当同事需要帮助时则帮之;个体进取心的内涵为,个体在工作环境中表现认真,以增加个人或团体的绩效;个人勤勉的内涵为,个体的表现应超过他应负的责任;忠诚提倡的内涵为,个体会对组织外的人提升其对该组织的印象。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Katz(1964)认为若要增进组织效能,则员工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个体进入组织当中,并且持续留在组织中;第二,个体必须执行工作角色的要求;第三,个体必须从事创新、自发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是工作角色中所规定的行为,Smith 、Organ 、及Near(1983)定义第三个要素为组织公民行为。Organ (1988)对组织公民行为下这样的定义: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体自发性的行为,此行为不会直接或明确的受到正式酬赏系统所肯定,但整体而言,会增进组织功能的发挥。大多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是采取此定义。
相关的概念
过去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相关的概念,例如:利社会组织行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Brief & Motowidlo, 1986)、组织自发行为(organizational spontaneity)(George & Brief, 1992)、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公民义务(Graham, 1991)(Van Dyne & LePine, 1998)(civic citizenship)等。这些名词的意义,在说明员工表现某些行为是属于自发性的、自愿的,是与作业(task)或技术表现(technical performance )有所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的展现与否,不会受到工作表现的影响,而是受到员工的态度及本身气质所影响。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公民行为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意识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主动承担公民义务,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组织公民行为正是为了引导和规范公民的行为,使其更加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

一、理解组织公民行为的意义组织公民行为是社会公民所具备的道德、政治和法律义务的具体体现。

它旨在引导公民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指导,发挥自身作用,参与社会事务,共建和谐社会。

通过组织公民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主共识,构建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学习形成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1. 尊重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尊严和人权。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应该以友好、礼貌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避免歧视和偏见的言行。

2. 社会公德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时刻把社会公德放在心中。

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

3. 参与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决策的结果往往会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去了解政府的政策,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建设等,都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具体方式。

4. 维护法律尊严法律是社会的红线,是我们公民行为的底线。

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同时也要积极宣传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引导他人理性遵法。

当我们发现违法行为时,可以通过向有关部门举报等方式,为维护法律尊严出一份力。

三、善用组织公民行为的途径1. 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途径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借助网络平台发起一些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 参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公益机构或者职业协会,通过这些组织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展现我们的责任感与担当。

组织公民行为类型及其管理策略

组织公民行为类型及其管理策略

组织公民行为类型及其管鯉策略□河南开封张永军长期以来,大家都普遍认可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体变量和情景变量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交换理论和互惠准则是其理论解释基础,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的自愿行为、积极行为。

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员工可能受印象管理动机驱使展现满足私利的”虚假组织公民行为”(Bolino,1999),也可能迫于辱虐管理表现出非自愿的“强制型公民行为”(Vigoda-Gadot,2007),组织公民行为并不能完全理解为员工的自愿行为,其潜在影响也需要区别对待。

在实践中,虽然都是加班,但加班的动机或诱因不同,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

现代组织中充斥着利他型、工具型、强制型等各种形式的组织公民行为,需要管理者加以区分并正确处理。

一、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最早是由Organ (1988)正式提出的,指个体自由决定的,没有直接或明确地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所承认但在总体上能提高组织机能的行为。

类似的概念包括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关系绩效等。

根据定义,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也不是正式的劳动合同所要求,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

非工作角色要求、不在考核与奖励范围之内、有利于提高组织机能是组织公民行为的三个特征。

后来,Organ(1997)又进行了修正,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类似于Borman& Motowidlo(1993)所提出的关系绩效,是指能够对构建完成任务绩效的社会组织心理环境提供支持的行为。

常见的组织公民行为包括为组织发展献策献计、维护组织名誉、帮助同事、自愿加班等。

二、组织公民行为类型及潜在影响1.基于个性的利他型组织公民行为。

利他型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十分明显。

此类组织公民行为能够提高员工生产力,释放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性活动中去,能够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间活动、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提高组织稳定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2023-11-05
目录
•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途径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积极的、超出工作职责范围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助 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目标达成。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形式
主动学习
大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如参加学术讲座、自 学或参与科研项目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进 取心。
助人为乐
大学生在校园内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如提供学习辅 导、心理疏导或生活上的照顾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 友善和乐于助人。
环保节能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注重环保和节能,如垃圾分类、节约 用水、用电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那么学生更可能表
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03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如果社会
和校园文化强调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学生更可能表现
出组织公民行为。
03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 养途径
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
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研究展望
1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个人职业规划、组织战 略等。
2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 组织公民行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跨文化管 理提供参考。
3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 机制和干预措施,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大 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水平。

浅述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浅述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浅述组织公 民行为
业余 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来开发 自己的潜 能 ,以求为组 织提供 更大的贡献。
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田荷梅 江 苏淮 阴师范 学院 江苏 淮安 2 3 0 3 0 2
【 文章摘要 】 组织公 民行 为对一个组织而言有着 非 常重要 的影响作 用,历来都是研 究者 们 研 究的热 点 。 本文 总 结 性 的 阐 述 了组 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维度 、 测量方法及其 对组织的影响。 【 关键词】
樊景立将 组织公民行为分为以下五种 认同组织 :指员工努力维护公司形象 ,积 维度: 同组织 :员工努力维护公司形象 , 极参加公司活动 与会议 ,主动提 出有建设 认 2 协助同 积极参加公司活 动与会议 ,主动提 出有 建 性的方案等对公 司有利的行为; 、 事:指 员工在工作上 乐意帮助 同事 ,并能 设性 的方案等对 公 司有利 的行为 ;协助 同 、不生事争 事 :员工在 工作 上乐 意帮助同事 ,并能主 主动参与协调沟通 的行为 ;3
动 参与协调沟通的行 为 ;不生事争利 :员 工 不会 为了个人的利益 ,从事可能破坏组 织 和谐 的政治行为 ;保护 公司资源 :员工 不会利用上班时间及公司 资源处理私人事 务 的行为 ;敬业精神 :员工认 真工 作、出 勤表现 良好等超 越组织基本要求 的行为 。 P da of o s k f 将组织公 民行为分为 以下 七种维度 :助人行为 :自发帮助 同事避免 和解决工作相关的 问题 ;运动 员精神 :当 事情不如愿时 ,保持积极的态度为 团体的
组 织 ;组 织公 民行 为
三 组 织 公 民行 为的测 量
由于研究者们对组织公 民行为的认知 或研究对象的不同 ,开发 出不同的组织公 民行 为量 表。常用 的主要有 : S t mi h和 Ora g n根据访谈结果 ,编制 了包含利他行为和普遍服从两个因素的组 织公 民行为量表 ,这是最早的组织公 民行 为量表 ; Ma k n i和 F t r cez e et 参考 Ora e g n所提 出的五 维度结果量表 ,以代理商为被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公民行为
过去的组织管理研究,常采取数量取向的工作绩 效测量方式,例如:生产量、营业额等。但是这 种测量指针并不适用于组织中所有的员工身上, 组织中有些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无法以生产量、营 业额这些具体指标来指称。因此,寻找一个能够 促进组织效能,并且可以用来说明员工表现的适 当指标是刻不容缓的事,「组织公民行为」的研 究概念,便因此孕育而生(Bateman & Organ, 1983; Smith, Organ & Near, 1983)。
四建构模式
Graham(1991)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四个建构模式,分 别为: 1人际帮助(interpersonal helping)、 2个体进取心(individual initiative)、 3个人勤勉(personal industry)、 4及忠诚提倡(loyal boosterism)。 人际帮助的内涵为,当同事需要帮助时则帮之; 个体进取心的内涵为,个体在工作环境中表现认真,以增 加个人或团体的绩效; 个人勤勉的内涵为,个体的表现应超过他应负的责任; 忠诚提倡的内涵为,个体会对组织外的人提升其对该组织 的印象。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建构
最早对组织公民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是Bateman 与Organ (1983), Bateman 与Organ 以「单一建构-单一路径」(one construct-one path)的方式来探索可能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前置因素, 并且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单一建构的概念。 Smith 、Organ 、及Near(1983)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不是单一建构可 以解释的,Smith 等人要求基层管理者说明他希望部属能够表现出哪 些行为,而这些行为不是主管要求部属去表现的,也不是员工为了获 得组织给予报酬而去表现的。 Smith 等人依据访谈所得到的结果,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两个构面: 利他(altruism)与一般顺从(generalized compliance),利他指在 工作相关的事件上,员工会自发性的帮助他人或是团体;一般顺从指 员工会遵从关于工作场域的管理、出席、时间运用等规定与政策。
华人本土组织公民行为建构
Farh、Earley、及Lin(1997)采用华人的样本,并且在 华人的社会文化之下,定义出华人本土的组织公民行为建 构,共具有五个建构,分别为: 认同公司(identification with company)、 利他主义(altruism toward colleagues)、 altruism colleagues 良心行为(conscientiousness)、 人际间和谐(interpersonal harmony)、 及保护公司资源(protecting company resources)。 认同公司的内涵为,个体自发性的参与并且关心组织;利 他主义的内涵为,个体努力帮助周遭的人解决与组织相关 的作业或问题;良心行为的内涵为,个体的行为超出组织 对该工作角色最基本的要求;人际间和谐的内涵为,个体 避免因追求个人的权利与获得,而损害他人与组织;保护 公司资源的内涵为,个体避免滥用公司的政策或资源。
截至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组织公民行为所含的 建构模式仍意见不一致,但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多建构的现象。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仍采用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仍采用 Organ (1988)所提出的五个建构模式 )所提出的五个建构模式。上述列 举的种种建构模式,均是西方研究者的观点,是 在西方社会文化之下,对组织公民行为所提出的 概念。生长于不同文化下,员工拥有的价值观、 想法、及信念也不尽相同,西方的组织公民行为 建构是否适合华人的文化,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验 证。
相关概念分析
虽然上述名词在定义上看似相似,但是这些名词之间还是有些许的差 异存在。 利社会组织行为 利社会组织行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包含了所有对该组织有利或 有害的助人行为,因此,组织公民行为是被包含在利社会组织行为之 中。并且,组织中的员工若是因为帮助他人而妨碍了组织的发展或绩 效,这也是属于利社会组织行为的范畴中。 组织自发行为 组织自发行为的意涵较接近组织公民行为,但组织自发行为只适用在 功能性的行为上,属于组织酬赏系统的一部份,而组织公民行为不直 接与酬赏系统有关。 角色外行为 角色外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主观的认定哪些行为表现,不是属于自己工 作范畴中的一部份,而组织公民行为则是客观的认定,不属于个体工 作说明书中的一部分,但是却能提升组织整体效能的行为属之。 组织公民行为、利社会组织行为、组织自发行为、以及角色外行为这 四个名词,在定义与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四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 此类行为的展现与组织效能之间均有相当高的正相关。 此类行为的展现与组织效能之间均有相当高的正相关。
另外,Organ 与Konovsky(1989)的研究在探索 工作中的情绪状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结果显示,正向情绪与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 相关;Isen 与Baron(1991)提出,相较于负向 情绪(negative mood)与中性情绪(neutral mood) 的个体,处于正向情绪(positive mood ) 中的个体有较高的可能性去帮助他人;George 与 Brief(1992)发现,正向情绪会导致角色外行为 的产生,例如:保护公司、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发展自我等。
组织公民行为与管理绩效的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的展现,可以用来描述一个 员工对组织是否具有向心力,是否愿意继 续为组织效力,并且可作为该员工工作表 现的参考指标之一。Podsakoff 、Ahearne、 及MacKenzie(1997)以生产线员工为研 究对象,结果发现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 效的质与量上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显示组 织公民行为确实可以有效地用来指称工作 绩行为的理论基础
过去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大致可区分为两种主要的理 论,一为「情绪论」,另一为「认知论」,理论的内容详述如下。1、 情绪论 情绪论认为,当员工在工作场合或组织中,心情处于正向的情绪状态 时(例如:工作满意、快乐),则较有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Bateman 与Organ(1983) 的研究在探索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 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 关系,并且相隔一段时间再进行相同的测量,两者之间仍然维持着正 向关系,这显示了现在的工作满意与组织公民行为表现会影响着未来 的工作满意与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并且过去的工作满意亦会影响未来 的公民行为。之后,工作满意被视为是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变项, Netemeyer 、Boles、McKee、及McMurrianm(1997)认为员工与 组织的契合、领导者的支持、及酬赏系统是否具公平性等,会透过工 作满意而影响组织公民行为。
另外补充三个构面:
Organ(1988)认为Smith、Organ 、及Near(1983)所 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架构无法完整地说明其内涵,因此另 外补充三个构面: 谦恭有礼(courtesy)、 运动家精神(sportsmanship)、 sportsmanship 及公民美德(civic virtue)。 因此,使得组织公民行 为扩充为五个建构,谦恭有礼的内涵为,个体应避免与他 人产生工作上的问题,并且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他 人;运动家精神的内涵为,个体应避免抱怨琐碎的事或责 骂微不足道的事;公民美德的内涵为,个体自发性的参与 并且关心组织。
可以发现
两文化下的建构内容不尽相同,我们可将组织公民行为的 建构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普同向度(etic dimensions), 另一则是殊异向度(emic dimensions)。 普同向度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都会存有的相同概念, 是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特色的向度,华人组织公民行为的 建构中认同公司、利他主义、及良心行为三个建构与西方 组织公民行为建构中的公民美德、利他主义、及良心行为 具有相同的意义,则这些建构属于普同向度的部分。殊异 向度则是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不同文化下的员工因为其信 念、想法上的差异,而视不同的行为是组织公民行为, Farh 等人(1997)认为人际间和谐、保护公司资源比运 动家精神、谦恭有礼更能说明华人所重视的组织公民行为 内涵。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Katz(1964)认为若要增进组织效能,则员工必须具备三 个要素。 第一,个体进入组织当中,并且持续留在组织中; 第二,个体必须执行工作角色的要求; 第三,个体必须从事创新、自发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 个体必须从事创新、自发性的行为, 个体必须从事创新 是工作角色中所规定的行为, 是工作角色中所规定的行为 Smith 、Organ 、及Near(1983)定义第三个要素为组 织公民行为。 Organ (1988)对组织公民行为下这样的定义:组织公 民行为是个体自发性的行为,此行为不会直接或明确的受 到正式酬赏系统所肯定,但整体而言,会增进组织功能的 发挥。大多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是采取此定义。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方式
除了了解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建构、及适用对象外,在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中,我们也必须了解,当组织公民行 为的测量方式不同(自我评估或他人评估)时,在研究结 果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异。Organ 与Ryan(1995)利用 后设分析(meta-analytic )的方式进行组织公民行为的研 究,结果发现,对于组织公民行为测量方式有两派主张, 一是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评估应该避免让主管或是同事来 评估,因为是否有真实地表现组织公民行为是只有当事人 本身才清楚知道的,因此由员工来进行自我评估,才能够 得到组织公民行为是否展现的正确讯息;另一则是认为, 在本质上,组织公民行为的评估是个相当主观的判断.
相关的概念
过去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相关的概念,例 如: 利社会组织行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rief & Motowidlo, 1986)、 组织自发行为(organizational spontaneity)(George & Brief, 1992)、 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 公民义务(Graham, 1991)(Van Dyne & LePine, 1998) (civic citizenship)等。 这些名词的意义,在说明员工表现某些行为是属于自发性 的、自愿的,是与作业(task)或技术表现(technical performance )有所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的展现与 否,不会受到工作表现的影响,而是受到员工的态度及本 身气质所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