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管理程序

合集下载

《菌种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

《菌种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

MBRITC-CX36-2015《菌种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1 目的为了确保试验所用菌种的有效保存和使用安全,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标准参照菌株和阳性对照菌株的保存及使用管理。

3 职责3.1 实验员:负责菌种的购置、保存及使用管理。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菌种的采购审核。

4 工作程序4.1标准参照菌株的购买专业室根据实验需要,提出标准菌株的购买申请,技术负责人审核、中心主任批准后由实验员负责购买,实验室用于培养基质量验证、检测方法验证以及样品检测阳性对照的标准参照菌株的购买,通常应购自中国典型微生物保藏中心,可溯源至有证机构。

4.2菌种的登记管理所有标准参照菌株和实验室检出的阳性菌株等,均应进行编号、登记,并保存。

每株保存菌种应加贴标识,标识内容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传代数、日期等。

4.3菌种保存斜面琼脂保存的菌种,于2~8℃冰箱保存,保存期为2个月;半固体琼脂保存的菌种,于2~8℃冰箱保存,保存期为6个月;冻干菌种或甘油冷冻管保存菌种于-20℃以下冷冻保存,保存期5年。

某些特殊要求的菌种,保存期及保存条件按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执行。

实验室检出的阳性菌株应保存2个月以上。

进口产品检出的阳性菌株应保存6个月以上。

4.4菌种的活化及确认新购进的冻干标准参照菌株,使用前应进行活化,并做确认试验。

活化及确认试验的一般步骤为:冻干菌种肉汤培养平板分离斜面纯培养确证试验(染色镜检、生化及血清学试验)。

经确证试验符合要求的菌株,其斜面纯培养物即为第0代菌种。

挑取斜面菌落于甘油冷冻保藏管中长期保藏,余下少量菌落转种营养斜面或半固体营养琼脂,经24小时培养后,即得到第一代工作菌株。

工作菌株可直接用于检测工作中。

4.5 菌株的传代保存菌株应在保存期到期前进行传代培养。

工作菌株直接转种营养斜面或半固体营养琼脂,经24小时培养后,即得到下一代工作菌株;冷冻保藏菌株应按照菌种的活化及确认程序进行确认试验后,得到下一代保存及工作菌株。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引言细菌在生物科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

因此,对实验室菌种的管理至关重要,合理的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可以确保菌种的安全、准确、可靠的使用,并对实验室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本文将从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菌种信息管理、菌种存储和使用、菌种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实验室菌种管理的制度及流程。

二、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1. 制定菌种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建立,可以提高实验室菌种的管理水平,规范菌种的使用,减少菌种的污染与损失,保障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原则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遵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实验室合法合规经营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遵从科学规范,为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3)合理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合理可行,符合实验室实际情况。

(4)可操作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验室工作的开展。

3. 菌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菌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菌种采购、接收、存储、管理和使用、处置等方面的规定。

涉及到菌种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了确保实验室菌种的安全管理,减少菌种污染和损失,同时满足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需要,菌种管理制度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

三、菌种信息管理流程菌种信息管理是菌种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对菌种信息的完备、准确、可靠管理,可帮助实验室科研人员迅速找到所需菌种资源,并保证菌株的溯源、溯名可查。

菌种信息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外部信息管理和内部信息管理。

1. 外部信息管理(1)收集外部菌种信息:包括市场采购、购买渠道和供应商信息等;(2)外部菌种信息的登记:获取外部菌种后,需要对菌种进行登记,包括收到的时间、来源、品种、产地、生产批号、采购数量、保质期等关键信息。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采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菌种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保证菌种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促进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要求。

二、菌种采集1. 采集目的:明确采集菌种的目的,包括科研、教学、工业应用等。

2. 采集来源:记录菌种的来源信息,包括野外采集、病原菌分离、已有菌种资源等。

3. 采集条件:确保菌种在采集过程中的纯度和活力,采取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三、菌种保存1. 保存容器: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试管、琼脂瓶等,确保菌种的存活和稳定性。

2.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

3. 保存记录:建立菌种保存记录,包括菌种名称、保存温度、保存日期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份子生物学方法等,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鉴定记录:建立菌种鉴定记录,包括鉴定方法、鉴定结果等信息,便于管理和查询。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包括营养成份、pH值、温度等。

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确保菌种的良好生长。

3. 培养记录:建立菌种培养记录,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建立菌种分发申请流程,包括申请人、申请目的、菌种数量等。

2. 分发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确定分发条件,如授权单位、研究项目等。

3. 分发记录:建立菌种分发记录,包括分发日期、接收单位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七、菌种管理1. 菌种库建设:建立菌种库,包括菌种信息数据库、保存设施等,便于菌种管理和查询。

2. 质量控制:建立菌种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鉴定、培养、保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旨在确保菌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二、菌种收集1. 收集目的:明确收集菌种的目的,包括科研、工业应用、医药开发等。

2. 采样地点: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菌种。

3. 采样工具: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样,避免外界污染。

4. 采样方法:采用适当的方法采集样品,如刮取、剪取、分离等。

5. 样品保存:将采集到的样品立即进行保存,采用冷冻、干燥、液氮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 保存介质:选择适当的保存介质,如琼脂、液体培养基等。

3. 样品编号:对每个菌种进行编号,并建立相应的菌种库。

4. 记录信息:详细记录每个菌种的基本信息,包括菌株来源、保存日期、保存条件等。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2. 鉴定依据:根据相关文献和数据库,比对鉴定结果,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每个菌种的鉴定结果,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依据、鉴定日期等。

五、菌种培养1. 培养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如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等。

2. 培养条件:根据菌种的生长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等。

3. 培养记录:记录每个菌种的培养情况,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培养日期等。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接受用户的菌种分发申请,包括科研机构、企业等。

2. 分发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和使用目的,制定相应的分发条件,如费用、合同等。

3. 分发方式: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发方式,如快递、自取等。

4. 分发记录:记录每次菌种分发的详细信息,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单位等。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传代用菌种采用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将菌液混合甘油并分装至冷冻管中,冷冻管标注菌种名称、代数、保存日期等信息,然后放置于-80℃冰箱中保存。

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保存时间不超过5年。

5.3.2.2液体石蜡保存法对于一些难以保存的菌种,采用液体石蜡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将菌液混合液体石蜡并分装至玻璃瓶中,瓶口用铝箔密封,标注菌种名称、代数、保存日期等信息,保存温度为-70℃。

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保存时间不超过5年。

5.4菌种的传代传代用菌种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

复苏后,将菌种接种至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按照规定的传代代数制备传代用菌种,并及时更新菌种库存记录。

5.5菌种的使用使用菌种前,应先确认菌种的品质和纯度,并按照规定的传代代数制备工作用菌种。

使用后,应及时更新菌种库存记录,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5.6菌种的销毁菌种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变异或污染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应灭活处理,并填写《菌种销毁记录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销毁处理。

菌种库存中长期未使用的菌种,应定期进行清理和销毁处理。

菌复苏、复壮;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白色念珠菌复苏、复壮;青霉素-链霉素琼脂培养基: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复苏、复壮。

5.4.1.1.3复苏步骤:1.取出保存好的菌种管,用接种针在酒精灯上消毒;2.将接种针在75%酒精中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3.用接种针在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接种;4.置于适宜温度下孵育,待菌落出现后进行传代或进行实验。

5.4.1.2标准菌株的确认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确认菌株的纯度和种属。

5.4.1.3标准菌株的传代将菌株从原始保存方式中转移到新的保存方式中,确保菌株的保存和传承。

传代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代。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和分发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菌种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菌种采集1. 采集来源:菌种的采集来源应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分离和其他研究机构等。

采集来源的详细信息应被记录,包括地理位置、采集日期和采集者等。

2. 采集方法:采集菌种应使用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混合。

采集的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 样品处理:采集的样品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消毒、分离和纯化等。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菌种的变异和污染。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和保存需求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和液氮冷冻等。

保存条件应确保菌种的长期存活和稳定性。

2. 保存容器: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冷冻管、培养皿和培养瓶等。

保存容器应具备防漏、防爆和耐高温等特性。

3. 标签标识:每一个保存容器应贴有清晰可辨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编号、保存日期和保存条件等信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可靠的鉴定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分析等。

鉴定方法应具备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鉴定记录:对菌种的鉴定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依据和鉴定人等信息。

鉴定记录应保存至少5年,以备查证和追溯。

五、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接收菌种分发申请时,应核实申请人的身份和目的,并记录相关信息。

申请人应提供合理的理由和使用计划。

2. 分发方式:菌种可以通过传递菌种样品、发送冻干菌种或者提供菌种培养物等方式进行分发。

分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3. 分发记录:对菌种的分发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和接收人等信息。

分发记录应保存至少5年,以备查证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1. 菌种登记:对每一个菌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采集日期和保存条件等信息。

登记表应定期更新和维护。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1.目的为对微生物实验需要的标准菌株进行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防止污染、变异、丢失或损坏,以保证溯源性和稳定性,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中标准菌种(原始标准菌种、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申购、验收、保管、领用、使用、传代及存储等方面。

3.职责3.1采购部负责依据采购申请规定的名称、规格、数量执行原始标准菌种申购工作;3.2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菌种的领用、、及传代与保存。

3.3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批准菌种的双人双锁保管管理\领用、使用及销毁,原始标准菌种的接收工作,标准菌种采用双人双锁保管管理。

3.4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定期的生物安全检查活动。

4.工作程序4.1标准菌种申购本公司购买的原始标准菌种来源于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NCT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IFFI)。

综合部依据《外部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实施采购工作。

菌种来源机构详见附件一: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名称和缩写。

4.2菌种分类4.2.1本公司保存的菌种仅包括部分致病性细菌,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菌种。

本公司的标准菌株除了实验所用之外,还应包括应用于培养基(试剂)验收/质量控制、方法确认/证实、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人员培训考核和结果质量的保证等所需的菌株。

4.2.2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第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疾病预防与控制实验室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标本管理程序

疾病预防与控制实验室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标本管理程序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标本管理程序1 目的加强中心的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标本的管理,确保菌(毒)种(株)及阳性标本收集、保管、领用及销毁工作符合规定,相关生物安全检测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

2 范围适用于本中心菌种、毒种(株)和相应阳性标本的收集、保管、领用、销毁等工作。

3 职责3.1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采购计划及菌种验收。

3.2 微生物实验室配合后勤管理部门做好菌(毒)种的采购。

3.3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种、毒种(株)和相应阳性标本的收集、保管和销毁。

3.4 中心主任负责菌种采购及领用审批。

3.5 中心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4 分类与定义4.1 分类根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按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具体分类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4.2 定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5 程序5.1 菌种、毒种(株)及阳性标本的收集下列菌、毒种(株)及阳性样本需移交中心菌、毒种库集中保存:5.1.1 常规检测、监测项目,科学研究分离获得的有保存价值的普通菌种、毒种(株)及相应的阳性标本。

5.1.2 外部购买的普通菌种、毒种(株)标准株。

5.2 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样本的接收5.2.1 在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应的设备和条件下进行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样本接收工作;对可疑高致病原微生物的接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并及时安排两人上送省疾控中心。

5.2.2 接收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样本时,应有两人在场,一人登记相关信息资料,另一人戴上手套,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后,检查菌种、毒种(株)和阳性样本包装容器有无破损和泄漏。

011-菌种使用管理程序---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011-菌种使用管理程序---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菌种使用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码: 第1页共 7 页
1 目的 制定菌种管理程序的目的是保证菌种合理、有效的使用和保存,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2 菌种的类型及用途 2.1 质控菌株的作用及其来源 质控菌株主要包括标准菌株(购买于国家菌种保存中心)和室间质评标本分离株(广东省临检中心 和卫生部临检中心);标准菌株均为 ATCC 菌株,主要用于药物敏感试验和菌株鉴定试剂方面的室内质 控,如 MicroScan Walkaway40 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检测板、API 试剂条、K-B法药敏试验等的 质控。室内质量控制主要菌株的一览表见表 1-11-1。
1.API 20C 的质控
流感嗜血杆菌
ATCC10211
1.API NH 的质控 2.HTM 平板质控
2.2 临床分离株
日常工作中的临床分离株,可按需要进行留取菌种保存,主要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科研等。
3 菌种的保存方法
3.1 平板 4℃保存法
此法只适合短期保存菌种,可用于每周转种的质控参考菌株的保存,方法是将要用的菌株转种于
表 1-11-1 室内质量控制主要菌株的一览表
菌种名称
菌种代码
菌种用途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淋病奈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ATCC49619 ATCC49247 ATCC49226 ATCC29213 ATCC25923
ATCC25922
1.血平板培养基质控 2.链球菌药敏质控(K-B 法) 3.OP 试验质 控 1.巧克力平板培养基质控 2.流感嗜血杆菌 K-B 法药敏试验质 控 3.X,X+V,V 因子试验质控 1.淋球菌平板培养基质控 2.淋球菌 K-B 法药敏试验质控. 3.GC 平板的质控 1.PC20 板质控(包括鉴定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 2.B 内 酰胺酶试验阳性质控 3. 触酶试验阳性质控 1.葡萄球菌 K-B 法药敏试验质控 2.革兰氏染液质控 3.葡萄球 菌乳胶凝集试剂阳性质控 4.血平板/伊红美兰/营养琼脂平板 培养基质控 5.API20Strap 的质控 1.NUC33/NC31 板质控(包括鉴定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 2.革 兰氏/抗酸染液质控 3. 伊红美兰/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质控 4.氧化酶试剂阴性质控 5.ESBL 试验阴性株质控 6.API20E 的 质控

发酵菌种:菌种建库流程及管理安全性问题

发酵菌种:菌种建库流程及管理安全性问题

发酵菌种:菌种建库流程及管理安全性问题1. 菌种建库流程1.1菌种筛选菌种筛选是微生物菌种建库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从自然环境、生物体或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中,筛选出具有特定生理生化特征或能够合成特定代谢产物的菌株。

这一过程包括样品采集、菌种分离、初筛和复筛等环节。

1. 样品采集:从目标环境(如土壤、水、空气)或目标生物体(如植物、动物)中采集样品。

2. 菌种分离:将采集的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如稀释、培养、纯化),分离得到单一菌株。

3. 初筛: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以选择具有特定特征的菌株。

4. 复筛:对初筛中具有特定特征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以确定最佳菌株。

1.2菌种鉴定在筛选出具有特定特征的菌株后,需要对菌种进行鉴定,以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和生物学特性。

菌种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

1. 形态学鉴定:观察菌株的形态、大小、结构、染色等特征,以确定其分类学地位。

2. 生理生化鉴定:对菌株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如对碳源、氮源的利用,pH、温度等生长条件的适应性,以及代谢产物等的分析,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基因序列测定、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以更准确地区分不同微生物物种。

1.3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测序是微生物菌种建库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获得菌株的全部基因组序列,从而为后续的基因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基因组测序一般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如Illumina HiSeq、MiSeq等)或第三代测序技术(如PacBio RS II等)。

1. 基因组提取:从菌株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

2. 测序建库:将基因组DNA构建成适合测序的文库。

3. 测序:将文库上机进行高通量测序。

4. 质控:对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去除低质量序列和噪声。

5. 拼接:将高质量的序列拼接成完整的基因组序列。

1.4数据库构建数据库是微生物菌种建库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将菌株的基因组数据存储起来,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菌种管理的各个方面,并提供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菌种收集菌种的收集应遵循科学、合法、道德的原则,确保菌种来源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室分离、文献引用等方式进行菌种的收集。

2. 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保证菌种长期保存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氮保存等。

具体保存方法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三、菌种鉴定与命名1. 菌种鉴定菌种鉴定是确定菌种分类学地位和鉴别特征的过程。

鉴定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菌种命名菌种的命名应遵循国际上通用的菌种命名规则,如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则(Bacteriological Code)或国际真菌命名法规则(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确保菌种名称的唯一性和规范性。

四、菌种培养与传代1.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配方进行配制。

培养基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2.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是指将菌种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传代的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分生孢子传代等。

传代时应注意传代次数的控制,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五、菌种分发与交流1. 菌种的分发菌种的分发是将保存的菌种提供给科研人员或其他机构的过程。

分发时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代次数等,确保分发菌种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2. 菌种的交流菌种的交流是指与其他机构或研究人员进行菌种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菌种管理操作规程

菌种管理操作规程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规范本中心标准菌种和野生菌种的管理。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标准菌种和实验过程中分离纯化的野生菌种的管理。

3.职责3.1菌种管理员: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3.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3.3科室负责人:负责指导、监督检验员和管理员对菌种的管理。

4.术语4.1标准菌种(冻干菌种):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种。

4.2标准储备菌种:又称传代用菌种,由标准菌种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菌种。

4.3工作菌种:工作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标准储备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4.4代: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

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菌种为第0代(G5.程序5.1菌种的申购菌种管理员每年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经批准后,向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标准菌种(冻干菌种),采购执行《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菌种管理员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标准菌种接收记录表》,贴好标签并按照该菌适宜储存条件进行储存(储存期及储存条件见菌种说明书)。

5.3菌种的编号5.3.1标准/标准储备菌种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来源编号-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

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大肠埃希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枯草芽孢杆菌(B.s)、黑曲霉菌(A.n)、白假丝酵母(C.a)等,来源以购进方编号为准;代数用一位带有下标数字的字母表示;标准/标准储备菌种用G表示;工作菌种用W表示;如G3表示标准菌种第3代;W3表示工作用菌种第3代。

传代日期用6位数字表示:年份取最后两位数,月、日分别用两位数。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实验室中的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菌种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室菌种的质量和安全。

二、菌种的采购与登记1. 采购菌种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者机构,确保菌种的来源可靠。

2. 菌种采购时应获取相关证书和文献,包括菌种的鉴定报告、纯度证书等。

3. 菌种应在到货后即将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株编号、来源、存储条件等。

三、菌种的保存与传承1. 菌种应按照菌种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干燥保存等。

2. 菌种的保存容器应具备防漏、防污染的功能,标签清晰明确,包括菌株编号、菌种名称、保存日期等信息。

3. 菌种的传承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菌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菌种传承时应记录传承的日期、传承人员等信息,以便追溯。

四、菌种的鉴定与验证1. 新采购的菌种应进行鉴定,确保其与供应商提供的鉴定结果一致。

2.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鉴定,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3. 鉴定结果应记录并保存,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结果等信息。

五、菌种的使用与管理1. 使用菌种前应对菌种进行复苏和培养,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2. 菌种的使用应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进行,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

3. 菌种的使用记录应详细、准确,包括使用日期、使用人员、使用目的等信息。

4.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归还或者销毁,确保菌种的安全管理。

六、菌种的废弃与销毁1. 废弃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包括灭活、消毒等。

2. 废弃菌种的处理记录应详细,包括处理日期、处理方法、处理人员等信息。

3. 菌种的销毁应按照像关法规进行,确保菌种的彻底销毁。

七、菌种管理的质量控制1. 菌种管理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的质量检测、菌种管理的评估等。

2. 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内部审核,确保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3. 外部机构或者专家可以对菌种管理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菌种管理程序

菌种管理程序

1.范围:微生物检验用标准菌种的管理。

2.责任
实验室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使用和保管。

质量部、实验室主任:对菌种的保管进行监督。

3.内容
3.1.菌种的申购
3.1.1.实验室卫生学检验员按药品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检测,需要购买菌种,首先提出购买菌种的申请,并写明购买菌种名称、标准编号、数量,注明要求购回时间,并交实验室主管、质量部批准。

3.1.2.申请批准后,按《物资采购管理程序》规定进行购买,质量部按要求在合格供应商处购买,并索取菌种证明,存档。

3.2.菌种的接收及使用
3.2.1.质量部按时购买回菌种后,立即交送实验室,由卫生学检验员验收。

3.2.2.卫生学检验员应详细核对购买回菌种与申购单名称标准编号及数量的一致性后,方可签字接收。

3.2.3.发放填写《菌种、菌液发放记录》。

3.2.
4.检验员按标准操作规程,对采购回菌种正确使用。

3.2.5.卫生学检验员对未使用完的菌种进行保藏处理,可在原包装封
口外,加封灭菌布,存入4—6℃专用冰箱中贮存。

3.3.菌种的销毁
3.3.1.贮存菌种经传代纯化,若发现菌种生物学特性发生衰退、变种或死亡,依据菌种生物活性对其进行灭活销毁。

并重新提出购买菌种申请。

3.3.2.若操作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或差错,造成菌种污染,立即进行灭活销毁。

3.3.3.销毁填写《菌种、菌液销毁记录》,并有人监销。

3.4.卫生学检验员负责填写《菌种、菌液使用记录》。

菌种、菌液使用记录
菌种、菌液销毁记录。

微生物菌种管理程序

微生物菌种管理程序

微生物菌种管理程序1.目的保证菌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保存,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2.菌种的类型及用途2.1质控菌株的用途及来源:质控菌株主要包括标准菌株和室间质评标本分离株(湖南省临检中心);标准菌株均为ATCC菌株,主要用于药物敏感试验和菌株鉴定试剂的室内质控,如VITEK2-Compact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检测板、ATB 试剂条、K-B法药敏试验等的质控。

室内质量控制使用的主要菌株一览表2.2临床分离株:日常工作中的临床分离株,可按需要留取菌种保存,主要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科研等。

3.菌株的保存方法3.1平板4度保存法:此法只适合短期保存,可用于每周转种的质控参考菌株的保存,方法是将要用的菌株转种于相应的平板上,在平板背面标上转种日期与相应菌名,放入冰箱内保存,1个月后高压处理。

3.2牛乳快速冷冻法:用于苛养菌株(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等)的保存,此法可中期保存细菌。

方法是先将分纯菌落密涂于2块9 cm的培养基平板(肺炎链球菌、卡他布兰汉菌、链球菌用血平板,淋球菌孵箱中孵育18-24h 用淋球菌板,流感嗜血杆菌用巧克力平板),于5%-10% CO2后,用无菌棉签全部刮取菌苔,洗脱放入10%的脱脂牛乳中,盖上盖子,在保存管盖上记录菌株唯一编号,侧面记录标本编号和菌名及特征,立即放入-70℃低温冰箱中的苛养菌保存盒里冻存。

3.3干燥冷冻法:适用于一般细菌,此法可中期保存细菌。

方法是用厚的无菌滤纸片(至少2片)从平皿上刮取分纯的细菌菌苔放入灭菌管中,在保存管盖上记录菌株编号,在《菌种内部出入库记录表》记录菌株信息,先置-20℃以下冰冻保存,待菌种保存盒满后,再移入-70℃冰箱保存。

4.菌株的分类保存4.1标准菌株:购买的ATCC菌株,以干粉形式冰冻保存,购回后将其按顺序放于保存盒内,进行登记,并附有各菌株购买的时间和代数。

4.2室间质评分离株:实验室从湖南省与国家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活动中分纯的已知菌株,根据不同的菌株采取合适的保存法,放置于保存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管理程序
1 目的
保证菌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保存,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2 菌种的类型及用途
2.1 质控菌株的用途及来源:质控菌株主要包括标准菌株(购买于国家菌种保藏中心)和室间质评标本分离株(广东省临检中心和卫生部临检中心);标准菌株均为ATCC菌株,主要用于药物敏感试验和菌株鉴定试剂的室内质控,如VITEK2-compact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检测板、K-B 法药敏试验等的质控。

室内质量控制使用的主要菌株见表1-11-1。

表1-11-1 室内质量控制使用的主要菌株一览表
2.2 临床分离株:日常工作中的临床分离株,可按需要留取菌种保存,主要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科研等。

3 菌株的保存方法
3.1 平板4℃保存法:此法只适合短期保存,可用于每周转种的质控参考菌株的保存,方法是将要用的菌株转种于相应的平板上,在平板背面标上转种日期与相应菌名,放入保鲜盒内保存,1个月后高压处理。

3.2 甘油肉汤快速冷冻法:适用于一般细菌,可保持细菌1~3年的活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变。

方法是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菌(分纯培养18~24h)刮取放入含10%~15%的试剂级的甘油高营养肉汤中,放在-70℃低温冰箱,使菌悬液迅速冻结。

3.3 干燥冷冻法:适用于一般细菌,此法可中期保存细菌。

方法是用厚的无菌滤纸片(至少2片)从平皿上刮取分纯的细菌苔放入灭菌Eppendorf管中,在保存管盖上记录菌株编号,侧面记录登记本编号和菌株名,先置-20℃以下冰冻保存,待菌种保存盒满后,再移入-70℃冰箱保存。

4菌株的分类保存
4.1 标准菌株:从国家菌种保藏中心购买的ATCC菌株,以干粉形式冰冻保存,购回后将之按顺序放于保存盒内(保存盒的编号为1~10组成),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保存记录表》进行登记,并附有各菌株的购买时间及代数。

4.2 室间质评分离株:实验室从广东省与国家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活动中分纯的已知菌株,根据不同的菌株采取合适的保存法,放置于室间质评分离菌专用的保存盒(保存盒的编号为11~20组成),并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保存记录表》进行登记。

4.3 临床分离株:可根据G-菌、G+菌、苛氧菌和真菌归类保存,不同菌按不同的保存方法进行留取于灭菌Eppendorf管中,并做好标识,按顺序放入菌株保存盒内(保存盒的编号由××菌第×盒,每类菌的盒号均由1号开始),先置-20℃以下保存,待盒满后转入-70℃冰箱保存。

5 菌株复苏与使用
5.1 干燥冷冻法保存的菌株:用无菌镊子取出纸片1片,贴在相应的培养基上片刻后,接种划线。

菌种取完后立即放回冰箱保存。

5.2 标准菌株
5.2.1 每年年初由-70℃冰箱取出干粉,从中挑出少许放入100μl肉汤中,静置5min,待其完全溶解后混匀,再接种至相应培养基平板。

5.2.2 对于非苛氧菌株的使用是每月的第1周从-20℃冰箱中取出(每种菌株)1支,用接种环取1环菌苔转种至相应的培养基平板复苏后使用。

生长有菌落的培养基平板标上日期和菌株编号,放入保鲜盒内于4~8℃冰箱保存,使用时从保鲜盒内的平板中转种菌株做鉴定药敏等质控,1个月后高压灭菌丢弃。

对于苛氧菌株的使用是每周一从-20℃冰箱中取出(每种菌株)1支,无须解冻,直接用接种环取1块后于相应培养基平板上直接划线接种复苏后伎用,l周后高压灭菌丢弃。

以上行为均应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标准/质控菌株保存和复苏记录表》中记录。

苛氧菌株取出转种后的Eppendorf管应立即放回-20℃冰箱保存,非苛氧菌株的Eppendorf管放入4~8℃冰箱保存(可供转种菌株不能存活时重转,注意药敏试验质控菌株不要反复冻溶)。

6 菌株使用、保存的注意事项
不能用含有可发酵糖的培养基保存菌株;不可从选择性培养基或从药敏试验平板培养基上留取菌株;不可从干枯培养基上取菌保存。

菌株保存容器需密封、安全;温度变化敏感的细菌,如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可用快速冷冻法长期保存。

不可连同培养基直接贮存于冰箱作短期保存;作为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质控用的参考菌株,由保存状态取出后,不能连续使用1周以上,应定期传代,但一般不超过6次;非干粉保存的菌株注意定时转种。

7 菌株的销毁
7.1 销毁保存菌株须经科主任批准,并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销毁登记表》上写明销毁原因与方式等。

7.2 用于室内质控的保存菌种传代或移种后,销毁原菌种之前应仔细检查新旧菌的标签是否正确。

7.3 菌种销毁时,应放置灭菌指示标志,以确认灭菌效果,必要时进行灭菌效果验证,如炭疽杆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等有较强抵抗力和强致病性的芽胞菌株,应对其进行间歇性灭菌。

杀死全部芽胞的方法是将第1次高压灭菌处理物品放37℃孵箱培养,使芽胞繁育成繁殖体,再进行第2次高压灭菌处理。

8 菌种的管理
8.1 菌种应经严格鉴定合格后方可入库,菌种保存冰箱需上锁,实行双人共管,由微生物科主任助理和科主任指派的人员共同保管,并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对进出库的菌种必须清点与登记,不可有差错;质控菌株的每年分装工作由菌株保管人完成,防止在传代过程中污染。

所有需保存的菌株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保存记录表》中记录,并输入电脑以电子版形式存档,以便查找。

8.2 在菌种的保存盒上应有明显的标签,且标签应耐水与耐低温,不可因字迹模糊而导致菌种的错误。

保存菌株进出库需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出入库记录表》中登记。

8.3 用于药敏试验的质控菌株每次出库转种均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标准/质控菌株保存和复苏记录表》中进行记录,质控频率为每日1次的质控菌株可从复苏菌株中每天传代使用。

非保管人员不得从菌株库中存取菌株。

8.4 未经科主任批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菌株带出微生物实验室。

8.5 需外送转运的菌株经科主任批准后,填写《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转运记录表》备案。

8.6 质控菌株与室间质评分菌株在每年分装时的复苏保存情况,要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标准/质控菌株保存和复苏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8.7 菌种销毁需经科主任批准,并在《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销毁登记表》中登记。

注:菌株存放盒的存放起始位置为左上角第1格,存放顺序为横轴方向,每格内填写内容为菌株的编号和菌名及耐药特点
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出入库记录表
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标准/质控菌株保存和复苏记录表
东莞市桥头医院检验科菌株转运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