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病病例分析9例
2021加味逍遥散化裁治疗慢性肝病案例分析范文3
2021加味逍遥散化裁治疗慢性肝病案例分析范文 加味逍遥散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而成,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原治肝郁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小腹重坠,小便涩痛之症。
近几年来,本院雷陵主任医师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种慢性肝病取得满意效果,尤其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血管瘤、脂肪肝、肝癌等疗效显著。
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典型案例 1.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案例1:患者,男,35 岁,干部,2010 年 8 月 15 日初诊。
自觉右胁胀痛伴乏力、纳差反复发作 1 月余,症状时轻时重,经治未愈。
刻诊:右胁胀痛,脘腹痞闷,食纳减少,乏力,口干口渴,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两头角疼痛,大便秘结,尿黄而少。
查体:精神差,巩膜及皮肤无明显黄染,肝上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右肋缘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墨菲氏征(-),脾于左肋缘下 1 cm 可触及、质软,舌质边尖红,中心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滑。
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IL)25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5 U/L,血清乙肝病毒标记物HBsAg(+)、HBsAb (+)、HBeAg(+)、HBeAb(-)、HBcAb(-)。
B 超示:肝大,光点增多增强,胆囊壁增厚,脾厚 4.2 cm. 西医诊断: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诊断:肝着,证属肝郁气滞、化火伤阴。
治以疏肝养阴、清热泻火法。
方用加味逍遥散化裁:柴胡12 g,当归 10 g,白芍18 g,茯苓 15 g,白术 10 g,薄荷 6 g,牡丹皮 12 g,炒栀子 10 g,山豆根 15 g,五味子 10 g,生地黄 10 g,虎杖 15 g,大黄 8 g,水飞蓟 30 g.每日 1 剂,水煎服。
服 7 剂后,患者口苦口渴、尿黄、烦躁易怒消失,胁肋胀痛、脘闷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大便通畅。
守方去大黄,继服1个月后,诸症消失,精神饮食良好,肝功能恢复正常。
中医医案——慢性肝炎(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用四逆散治愈胁痛六例病案一:徐某,男,37岁。
初诊:1975年3月6日。
主诉及病史:1965年患急性肝炎,经治未能痊愈,逐渐转成慢性肝炎。
诊查:右胁常痛,口苦,咽喉干燥而不欲饮水,尿黄,头昏痛,失眠,神疲肢倦,少气,食少不香,大便溏,舌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投以四逆散合异功散加味。
处方:柴胡三钱枳实三钱白芍五钱甘草三钱党参五钱焦白术五钱云苓五钱青陈皮各三钱山楂五钱六神曲三钱谷麦芽各五钱丹参五钱元胡索三钱川楝子三钱连服药12剂,右胁痛止,诸症全除,食增神旺。
病案二:刘某,男,48岁。
初诊:1974年9月23日。
主诉及病史:患慢性肝炎,右胁时痛,脘腹胀满,腹中有包块时聚时散,不思食,大便不畅,寐少梦多。
诊查:舌苔薄白微黄,脉象左弦右弱。
处方:柴胡三钱枳实三钱白芍五钱甘草三钱党参五钱焦白术三钱云苓五钱陈皮五钱青皮三钱丹参一两山楂一两六神曲三钱谷麦芽各五钱二诊:服上方药5剂,胃脘胀减,知饥食香,腹中包块很少出现,寐安梦少。
但右胁仍痛,守上方加重白芍为一两。
三诊:再服上方药6剂,右胁痛减,脉弦见退;腹胀,行走时则消而静坐时则作。
守上方加大腹皮三钱。
四诊:再服上方药7剂,腹胀大减,夜卧有时右上腹隆起气包作响,揉按则消。
昨起稍有感冒,微恶风寒,守上方加防风三钱,生黄芪五钱。
五诊:再服上方药7剂,胁痛渐除,腹胀渐消,未再发生包块,仍守上方加减以善后。
病案三:杨某,男,36岁。
初诊:1963年3月16日。
主诉及病史:患慢性肝炎,右胁时痛,劳累后尤甚,头晕神疲肢倦,纳差,食少,泛酸,脘腹时胀,大便时结时溏,小便如浓茶。
诊查:舌根苔黄腻,脉细弱。
治法:投以四逆散合异功散加味。
处方:柴胡三钱枳实一钱半白芍三钱甘草三钱党参三钱焦白术三钱赤茯苓三钱麦芽五钱甘露消毒丹一两(布包入煎)连服药6剂,脘腹胀减,食欲渐振,惟胁痛依然。
李可老中医经验之肝病五则
李可老中医经验之肝病五则李可老中医经验之:肝病五则文源:传承中医博客一、急性黄疸型肝炎1、吴瑞宏,男,76岁,退休煤矿工人,水头北街人,1984年4月24日初诊。
内科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肝功:黄疸指数15,射浊5,射絮+,G.P.T.112(门诊号014779)。
全身突然发黄3日,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右肋下刺痛,肝在肋下2横指,质软,压痛,腹胀,吐泻交作,溲若浓茶,泻下物秽臭,舌红苔黄厚腻,脉浮滑。
证属高年嗜酒,胆胃湿浊内壅,气机逆乱,发为黄疸,侧重芳化:茵陈45克,栀子、柴胡、枳壳、桔梗、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生半夏、云苓各15克,六一散21克(包煎),苍术12克,白蔻仁6克(捣后),鲜生姜1O片,姜汁1盅对入,3剂。
4月27日二诊:首方服1剂后吐泻即止,纳食如常,小便转为淡黄,高年行动不便,带药5剂。
茵陈45克,栀子、柴胡、桃仁、红花各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赤芍15克,茯苓30克,六一散21克(包煎),炒麦芽60克,猪苓、泽泻各15克,生姜7片。
5月5日来门诊复查,黄疸退净,症状消失,肝功阴转而愈。
1987年10月追访,已79岁,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食纳较病前尤好。
按:中医学无“肝炎”病名。
中医之“肝病”与“肝炎”亦风马牛不相及。
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寒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故余治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栀子大黄,常用茵陈五苓合藿朴夏苓合方化裁。
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燮三焦气化入手。
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寒败坏中焦气化。
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黄疸型、甲乙混合型)数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
中医懂一点西医知识,西医懂一点中医方药,两者各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套用中药,于是见“炎”消炎,治黄疸而加二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蒿陈蒿汤一方用到百余剂。
结果导致苦寒败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毒入血分而转为肝硬化。
中医医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合并经闭病案:周某,女,34岁,2014年10月29日。
主诉:乙肝病史10年,闭经半年。
病史: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曾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与保肝药。
肝功能时好时坏。
后经中药治疗,更医数人亦无明显效果,近半年月经闭止。
经妇科用黄体酮等药物治疗,月经仍未来潮。
初诊:体瘦颧红右肋隐痛腰膝酸软无力。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劳累后加重。
平时眼目干涩。
舌嫩红舌体瘦,脉沉细。
化验单肝功:ALT84IU/L;二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HBV-DNA定量≤105。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中医诊断:肝肾阴虚,肝郁络伤。
辨证审机:肝病日久,肝阴暗耗,肾阴亦伤,肝络失荣,滞而不畅。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和营通络。
方药: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泽泻1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4年11月5日。
患者服药七剂,无明显好转与不适感觉。
唯觉服药后腹胀,纳食不佳,体瘦颧红,舌嫩红体瘦少苔,脉沉弦细。
肝肾阴虚未复,络脉滞而未畅,胃纳脾运馁而未健。
治法:柔肝滋肾,益胃运脾,和营通络。
原方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佛手、谷芽、鸡内金。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佛手15克谷芽20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煎两次,早晚温服。
三诊:2014年11月12日。
患者服药七剂后感觉右肋隐痛消失,腰酸腿软亦有明显改善,腹胀减轻,较以前有食欲。
肝病病例分析详细讲解
肝病病例分析详细讲解肝病病例分析:慢性肝炎患者信息:病例编号:001患者性别:女年龄:45岁主诉: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病史:患者自述经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最近几个月来体重逐渐下降。
同时,她还注意到自己的皮肤和眼睛变得黄疸。
她过去有饮酒史,每周饮酒不少于3次,每次2杯。
她还无法确定是不是曾经注射过疫苗,由于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体格检查:体温:37.2°C脉搏:88次/分钟血压:130/85 mmHg呼吸频率:18次/分钟皮肤:黄疸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脏:脾大2cm腹部触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肝功能检查: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高,丙氨酸转氨酶(ALT):高,胆红素:高,碱性磷酸酶(ALP):高病毒学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阴性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讨论: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父婴传播、血液和体液的接触传播,以及性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患者可出现急性肝炎,也可患上慢性肝炎。
在该病例中,患者有饮酒史,这可能加重了肝脏损伤。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会导致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肝酶(AST和ALT)升高和胆红素升高。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所致,可导致皮肤和眼睛的黄疸。
此外,患者的脾大可能与肝脏病变引起的门脉高压有关。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在实验室检查中,阳性的HBsAg和HBcAb结果表明患者已经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而阳性的HBeAb可能表示病毒复制已经减少。
由于患者的HBsAb阴性,说明她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来保护她免受乙型肝炎的感染。
肝病案列及分析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站。
据估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肝硬化上。
首先它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饮食;它把吸收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供给我们机体能量,让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完成一天的工作;它能贮藏和燃烧体内的脂肪,控制我们的体形;它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贮存器官;它还能够氧化、还原、分解体内的毒素,吞噬不小心吃入体内的细菌,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
这说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
导致肝病的因素一、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酒过量。
如酒精肝,肝硬化等。
二、不良的饮食习惯。
比如吃不卫生的东西或者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这就会影响肝的气机。
三、过度劳累:这是主要的乙肝病因。
因为过度的劳累,如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使机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四、长期熬夜。
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时间应为8小时,人应该从23点左右开始睡觉,这样在凌晨1点到3点间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这个时辰是养肝血的最佳时刻;如果这个时辰不睡觉,就养不起肝血。
五、损害肝脏的药物。
特别是一些中药六、其他疾病。
如果同时还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肝脏损害。
七、辐射。
无论是否考虑饮酒、体质指数(BMI)或吸烟习惯等因素,辐射均是发生HCC的显著危险因素。
八、经常暴露于毒物或者化学品如喷雾清洁剂、杀虫剂、涂料之下,或者长期处于吸烟环境中。
肝病种类肝病种类按照发病机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病和非病毒性肝病:肝病(9张)病毒性肝病: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
非病毒性肝病包括以下几种: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嗜酒)所致的肝脏损伤性疾病。
药物或毒物性肝病:中毒性肝炎是由化学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药物或生物毒素所引起的肝炎或所致的肝脏病变。
新陈代谢异常性肝病:体内对某种物质新陈代谢不良所导致的肝病。
脂肪性肝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中医肝病病例分析9例
肝病病变,辨证分析9例:1 .张 X ,女, 41 岁.近二个月来双目干涩不适,视物昏花,头晕,面白无华,月经量少,眼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分析结果:①证名:肝血虚证.②辨证分析: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故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面白无华,眼睑色淡;妇女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血虚之征2.赵 XX ,女, 35 岁.该患者二个月前与邻居口角后,胸闷胁胀,善太息,未经治疗,病情逐渐加重。
来诊时症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经行腹痛,苔薄白,脉弦.分析结果:①证名: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证).②证候性质:实证.③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导致肝郁气滞所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肝失疏泄条达,则情志抑郁;气郁生痰,痰随气逆,搏结于咽喉,故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气);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冲行不调.故经行腹痛;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征。
3. 王 X ,男, 40 岁.该患者三年来胁痛反复发作,前晚过量饮酒后即感胁痛难忍,自服“藿香正气水”未效.来诊时胸胁灼痛,持续不解,痛剧难忍,厌食腹胀,口苦,泛呕,便溏不爽,日行 2 ~ 3 次,寒热往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要求写出:①主诉;②八纲结论;③证名诊断;④辩证分析分析结果:①主诉:胁痛反复发作三年,加重二天.②八纲结论:里证,热证,实证,阳证.③证名:肝胆湿热证.④辨证分析:胁肋乃肝胆所居,因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利,故胁痛反复发作;又因饮酒伤肝,湿热内生。
湿热蕴阻肝胆,疏泄失职,气机不畅,故胸胁灼痛,持续不解;湿热蕴阻,脾胃升降、纳运功能失和,故见厌食腹胀;邪居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壅之征。
肝癌肝硬化腹水中医治疗病例
肝癌肝硬化腹水中医治疗病例
病例信息:
梅XX,肝癌、肝硬化、腹水,男,55岁,开封县人。
治疗经历:
于2011年3月在淮河医院确诊为肝癌,肝硬化。
介入治疗一次,效果一般。
于2011年4月4日来我院求诊,来诊时精神差,乏力,口苦咽干,肝区疼痛,脉玄,苔薄白。
逐以“三联平衡疗法”服用中药治疗。
4月23号,精神改善,乏力减轻,化验贫血,肝区疼痛减轻。
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在院里走几圈。
5月12号,患者感觉整体情况比以前明显减轻,托人捎药。
6月10号,患者乏力,肝区已不疼痛,余无不适,身体明显好转。
袁希福建议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后可停药!。
老中医诊治实例,肝气虚与肝阳虚一目了然
老中医诊治实例,肝气虚与肝阳虚一目了然
◤
临床中对于肝病,多用攻伐迭进苦寒,往往致肝气肝阳虚弱,对于肝之实证,治疗之时,也要考虑到肝气虚、肝阳虚之病机,药达病所。
【问诊】
常某,女,42岁。
2004年诉:肋痛肋胀3月余,口苦心烦、夜寐多梦、易惊、疲乏无力等。
患者病部位在肝,疑有肝气虚弱之象。
但中医有肝无补气之说,症虽有虚,仍当以舒肝养血为治。
故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出入调治。
患者服用后,诸症未减,更增有心悸、多汗、失眠等。
细诊其脉,两关脉弦细,两寸脉不足。
认为属肝气不足之象。
当以补气之药治之。
立方:党参、炒枣仁、生口芪、生地、白芍、茯苓、柴胡、山萸肉、枸杞子、甘草。
患者服药4剂而愈。
【备注】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中医的理、法、方、药,是贯穿一线的。
中医虽有肝无气虚、阳虚理论,认为肝之病变均属实症,而虚症只有肝阴虚、肝血虚。
并且对治疗肝阴虚,也多从“已癸同源”着手。
故临床中对于肝病,多用攻伐迭进苦寒,往往致肝气肝阳虚弱。
在妇科病,常见月经不调,肋痛,痛经、眩晕发生。
对于此类病人,要以益气温阳。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中医脏象理论。
对于肝之实证,治疗之时,也要考虑到肝气虚、肝阳虚之病机,药达病所。
【案例分析——脂肪肝】李某,男、65岁【...
【案例分析——脂肪肝】李某,男、65岁【...【案例分析——脂肪肝】李某,男、65岁【主诉及病史】患者1年来觉右胁不适,疲乏无力,口干、口苦、口黏。
至某医院求治,B超检查示:脂肪肝(中度)。
口服“血脂康”,病情基本平稳。
近日饮酒后患者感到脘腹痞闷,呕恶厌油腻,口干口黏,身困肢重,遂来求治。
症见:脘腹痞闷,呕恶,厌油腻,口干口黏,身困肢重,右胁不适,大便干结。
查体:血压150/90mmHg,营养过剩,形体肥胖。
B 超复查示:脂肪肝(中度)。
肝功:谷草转氨酶66U/L.谷丙转氨酶59U/L。
血脂:三酰甘油 4.3mmol/L.总胆固醇2.8mmo/L。
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
【辨证分析】患者表现为右胁不适,故属中医“胁痛”范畴。
本病病位在肝,痰湿瘀青是导致脂肪肝的病机。
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
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均有关。
究其病机、多为湿阻、痰凝、气滞、血瘀、食积、热蕴等,致肝胆失于条达,气血运行不畅。
处方:四逆散加味。
柴胡、白芍、枳壳、金钱草、蒲公英、薄荷、陈皮、白扁豆、黄柏、茯苓、甘草、苡仁、连翘、密蒙花、厚朴、生麦芽。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右胁不适感消失,口干口黏好转,饮食增加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
续用四逆散合生山楂、草决明、丹参、泽泻以降脂处方:柴胡、白芍、枳壳、金钱草、薄荷、陈皮、蒲公英、白扁豆、茯苓、甘草、黄芩、苡仁、丹参、厚朴、连翘、生麦芽、泽泻、草决明、生山楂。
14剂,水煎服,日1剂三诊:症状明显改善。
在四逆散或柴平饮的基础上,加生山楂、草决明、丹参以消脂,共计3个月余后,脂肪肝消失,肝功能正常,血脂正常。
【方解】本案例以四逆散疏肝调脾,金钱草、蒲公英、黄芩、黄柏、连翘清利湿热,陈皮、白扁豆、茯苓、苡仁健脾利湿,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泽泻、草决明消痰降脂;山楂、丹参活血化瘀、消食导滞,薄荷、生麦芽、甘草疏肝行气、健脾和胃,共奏疏肝调脾、清热利湿、化瘀泄浊之功效,治疗轻、中度脂肪肝标实本不虚者疗效较好。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11.12】肝.食道.幽门.呃逆.胃.手病例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11.12】肝.食道.幽门.呃逆.胃.手病例多发性肝囊肿[病案]贾某,女,53岁。
1962年12月29日入院。
患者于1960年3月起,右上腹疼痛,伴有不规则发热(37~38℃)。
本市某医院超声波检查,诊断为肝脓疡。
每次发热约一周左右,不治可自行缓解。
1962年7月间来我院诊治。
检查:肝肋下平脐,上界第四肋间,表面不光滑,弥漫压痛,近左侧处有切迹。
脾肋下1.5厘米。
超声波检查:提示肝囊性病变。
肝功能、蛋白电泳均异常,硷性磷酸酶一直在51.5~76金氏单位。
X线胸透:右下胸膜炎。
血沉、血常规均异常。
1963年4月8日剖腹探查,活组织切片检查,确诊为“肝囊肿病”。
中医诊治:胁腹疼痛,消瘦,纳食不佳,午后潮热,盗汗,口干,夜不安寐,龋齿作痛,舌光红少津、裂纹甚大,脉虚弱略数,重按无力。
[治则]养阴清热,扶正为主。
[方药]西洋参3克,麦冬9克,生地9克,金石斛9克,龟版12克,牡蛎15克,白薇9克,忍冬藤12克,枣仁9克,川郁金3克,浮小麦12克。
服中药初期,曾合并用青霉素、链霉素、但热度一直未见下降,故停用抗生素。
此后作一般支持疗法,主要用中药治疗。
服药二周后,疼痛减轻,胃纳好转,寐安,汗止,舌色转淡、苔满生,硷性磷酸酶下降至9.8~26.5金氏单位。
于1963年5月8日出院时,肝仍为肋下10厘米。
带回中药:西洋参3克,麦冬9克,生地9克,牡蛎15克,红花1.5克,赤芍4.5克,白芍4.5克,郁金4.5克,砂仁1.5克。
低热加白薇9克,眠差加枣仁9克,夜交藤15克。
上述中药服到1963年12月停药。
当时超声波检查:肝肋下3厘米,剑突下3厘米,质软,无压痛,上下径12厘米(锁骨中线),又右第六、七肋间腋前线处有平段,其他均正常。
1964年3月随访:诸症均好。
检查:肝上界在第六肋间,下界肋下刚触及,无压痛,脾未及,硷性磷酸酶8.3金氏单位。
超声波检查:提示肝囊肿基本痊愈。
胸部X线透视正常。
肝病病案分析 中医学课件g
病案3
• 江某,女,54岁。 • 主诉:头晕,耳鸣,眼花,多梦1年2个月。
• 病史:1年多来,月经先后不定期,淋沥甚则崩 漏,经期持续10余天。曾经多次鼻衄,齿衄,继 而皮下出血,以四肢为多。经西医诊断为“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先后采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 遂来我院求治。自诉:头晕,耳鸣,夜寐多梦, 视力模糊,胶体疲倦,时而麻木,肌肉润动。
• 检查:形瘦,两手蠕动。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案5
• 姜某,男,56岁 • 主诉:眩晕耳鸣2年。头痛、头重脚轻2天。 • 病史:2年来,患者经常头晕目眩,耳内鸣响,
腰膝酸软,少寐,虽经间断服用中药治疗,症 状时轻时重,未能彻底缓解。2天前因儿女事, 心情忧郁,继而眩晕,耳鸣加重,头胀痛,面 红目赤,头重脚轻,烦躁易怒。 • 检查:舌红,苔白,脉弦细数。
• 检查:面色淡白无华,爪甲不荣,皮下多处出 血,两大腿内侧紫斑更甚。舌淡,苔白,脉弦细。
病案4
• 艾某,女,50岁主诉:目干目涩,潮热盗汗6 月。
• 病史:患者45岁绝经,经常腰膝酸痛,头晕, 耳鸣。近6个月来,上述诸症加重,并出现目 干,目涩,视物昏花,午后面部烘热,夜间盗 汗,口干欲饮,双手不自主抖动,经多方治疗, 症状无明显缓解。
• 检查:体温37℃,脉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 血压210/105毫米汞柱,神昏,鼾声,呼吸气粗,喉 间痰鸣,两侧瞳孔不等,对光反射迟钝,心率80次/ 分,心律不齐,两肺呼吸音粗糙,腹软,肝脾未及肿 大,左侧腱反射、腹壁反射消失。脉细弦有力,舌红, 苔薄白。
病案7
• 艾某,男,16岁,1998年4月18日初诊。
倪海厦治肝病医案,肝病。手脚冰冷
倪海厦治肝病医案,肝病。
手脚冰冷倪海厦案例|一、肝硬化(无胆兼有糖尿病)先解释一下日月阴阳的概念。
有本书叫《参同契》,“参”念cān ,作者叫魏伯阳,传说他能游走于宇宙间。
他精通《大易》(即《周易》)、《黄帝内经》、《阴符经》和老子的《道德经》,易黄老同在一起参透、研究,故叫《参同契》,亦是这几本书的合集。
所谓《阴符经》,“阴”就是看不到,“符”就是符号,就好像我们看一眼病人就知道他在想什么,病人讲一句话就是符号,我们常常在读图,一读就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
黄帝的《阴符经》是阴,老子的《道德经》是阳。
《参同契》里提到:天(乾☰)地(坤☷)被定位后,这是死的,不会合,天地要合成一体时必须要有两样东西:东边的日(离火☲)和西边的月(坎水☵),天是纯阳,阳中带阴为离,地是纯阴,阴中带阳为坎。
将之移入《神农本草》药性中,天地中间会产生大药,药不能直接吃,要经过粹炼,炼药用火和水。
天地中间有了日月循环才有了万物,生生不息,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同样,产生于天地间的药,经过水火的粹炼才能服用,汤药加水用火煮,符合天地之间的道理。
当水和火碰在一起时,称为日和月,必须要有日月的精华才能让天地合二为一。
这个观念放到人的身上:头为天,足为地,故曰天圆地方。
肺法象天幕,下焦腹部为地,天地要交融在一起必须有日月,离火讲的是心臟,离中虚,坎水讲的是肾臟,坎中实。
心肾相交产生命门火,是生命的源泉。
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是药的本性,其本性就是相生。
因为药有此性,天地之间才会相通,所以药能治病。
全身上下最初阳的地方在哪里?初阳始生于半夜子时,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
子时是胆,气血流注于胆,人体最深的臟叫厥阴臟,即肝臟,肝要回头时是胆在回头,胆是初阳初生的地方,所以又称日月之地,太阳月亮24小时照着它,是清静之府。
包拯额头上有个月亮,他能夜审阴间,日审人间。
日月是光明的,所以胆是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募日月由此得名。
半夜子时跟胆有关,当重症病人半夜胃气恢复,代表胆汁流出来,阳气回来了,胆汁进入肠子便开始感觉饿了,半夜饿醒多是12点,是身体好起来的迹象,这是讲内科病,表症的话中午就恢复了。
中医医案——慢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愈胁痛病案:张某,男,47岁。
初诊:1983年1月29日。
主诉及病史:1982年患慢性肝炎及慢性胆囊炎。
诊查:右胁下隐痛,食欲一般,口干,腿酸,全身乏力,舌苔黄,脉弦细。
辨证:属脾胃虚弱,湿热不化。
处方:党参10g 茅白术各10g 茯苓10g 甘草5g 一见喜10g 黑山栀10g 柴胡10g 升麻10g 陈皮10g 当归10g二诊:2月25日。
食欲尚可,下肢仍无力,右胁下不适,舌中黄腻,脉弦细。
再当调养脾胃,清化湿热。
处方:党参10g 黄芪10g 茅白术各12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陈皮10g 当归10g 一见喜10g 白僵蚕12g三诊:3月9日。
右胁下较舒适,食欲较好,下肢尚无力,舌中黄腻较化,小便微黄,脾胃尚虚,肝胆湿热未清。
处方:党参10g 黄芪10g 茅白术各12g 甘草7g 升麻10g 柴胡10g 陈皮10g 当归10g 一见喜10g 白僵蚕15g四诊:3月25日。
因疲劳右胁下又痛,小便微黄,夜晚口干,舌微黄腻,脉弦细。
当再调养脾胃,清泄肝胆。
处方:党参10g 黄芪10g 茅白术各12g 甘草7g 升麻10g 柴胡10g 陈皮10g 当归10g 一见喜10g 白僵蚕15g 紫地丁24g 用前法治疗至1983年6月16日症状消失,肝功能化验正常,以后病情未反复,肝功能定期复查亦无波动。
按语本例系脾胃虚弱,湿热郁于肝胆,故用补中益气汤加清湿热药而获效。
补中益气汤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疏泄肝胆,对脾虚而肝胆郁滞,右胁有不适感及疼痛者,最为适宜,但有湿热者必须配合苦寒之品。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164-165,屠揆先医案。
屠揆先,1916年生。
江苏省常州市人。
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其伯祖父屠厚之,乃清代名医费伯雄嫡传弟子。
幼年即从当地名医叔父屠士初、堂兄屠贡先学医。
中医肝病病案
中医肝病病案肝病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的疾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肝病多由于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阴虚损等病理变化引起。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患有肝病的患者的病情及中医治疗过程。
患者,男性,年龄45岁,主诉肝区胀痛、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已有两个月。
经过详细的询问与望闻问切的辨证分析,中医医师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肝郁气滞型肝病。
根据中医理论,肝郁气滞型肝病是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肝脏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
肝郁气滞型肝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经过舌诊和脉诊,医师发现该患者舌苔厚腻,舌体有红色,并且脉象偏弦,这是肝郁气滞型肝病的特点之一。
根据辨证分析,中医医师给该患者开出了以下的治疗方案。
方剂: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枳实、赤芍、白芍、川芎、当归、柴胡、香附、甘草等。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服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克,煎水服。
医师还建议该患者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饮食上,建议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新鲜蔬果,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肝区胀痛明显减轻,食欲逐渐恢复,乏力感减轻。
舌苔变薄,舌体颜色恢复正常,脉象偏弦得到改善。
医师进一步调整了治疗方案,为该患者增加了补益肝肾的中药,以巩固疗效。
同时,医师还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经过数个月的治疗,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肝区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食欲、精力逐渐恢复。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了治疗方案,以巩固疗效。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肝病的特点。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及饮食调理可以调节肝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肝病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
【新提醒】胡希恕医案——肝炎、肝硬化(1)
【新提醒】胡希恕医案——肝炎、肝硬化(1)论治肝炎、肝硬变胡希恕老中医,在六十年代,曾治疗了大量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并多次做学术报告,其经验和学术思想也多次刊登于报刊、杂志。
他治疗肝炎、肝硬变的待点:第一,不是用一方统治一病,而是据症状特点辨方证,用相应的方药治疗。
第二,多用经方治疗。
胡老所用经方很多,其论治经验丰富多彩,为了便于记忆,把其论治主要经验概括为三大法,这就是:胡老论治肝病三法:急性黄疽型肝炎以利湿、清热、疏肝为大法;无黄疽型慢性肝炎以疏肝、袪瘀、和胃为大法;肝硬变、肝腹水以益气、淡渗、祛瘀为大法。
利湿清热疏肝主退黄(一)有关黄疸型肝炎的论治:黄疸多见于急性肝炎。
病因主为湿热。
《伤寒论》第236条:14“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即是说,黄疽的形成,主为瘀热在里,即湿热相瘀于里不得外越之意。
胡老精研《伤寒论》有关论述,又结合临床总结指出:若热胜于湿者,见大便难等症为阳明证,古人谓为阳黄;若湿胜于热者,见大便溏等症为太阴证,古人谓为阴黄。
阳黄宜下,茵陈蒿汤、梔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为治黄常用之良方。
阴黄则但利其小便,宜茵陈五苓散等。
不过以上诸方适证应用,虽能驱黄,但有的黄去,而肝炎常迁延不愈。
因肝喜疏泄而恶郁滞,肝病则气郁不疏,肝气久郁,则血脉凝滞而致血瘀,故令不愈,法宜驱黄中兼以疏肝,则黄去肝炎亦治。
(二)常见方证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变化多端,自有许多适应治疗的方证,胡老常用的是以下两个方:1、大柴胡合茵陈蒿汤方证:发黄,胸胁苦满,呕逆微烦不欲食,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腹胀满,舌苔白膩或黄,脉弦滑数。
方药:柴胡八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二钱,栀子三钱,茵陈蒿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加减法:若上证又见心中懊憹、发热者,上方再加豆豉六钱;若大实满、小便不通者,加黄柏三钱、硝石四钱。
中医医案——肝硬化(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肝、胃、心同治治愈肝硬化病案:黄某,男,41岁。
初诊:1972年7月14日。
主诉及病史:右胁痛两年多。
1962年患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经北京某医院中西医治疗两年多,肝功能正常而上班。
1969年突发上消化道出血,经输血等治愈。
1970年又出现肝炎症状,经北京某医院化验肝功能不正常,诊断为迁延性肝炎,经用中西药治疗一年多,症状不减,肝功化验结果越来越不好,面部及手背出现蜘蛛痣,肝脏摸不到,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经治无效而转来我院诊治。
诊查:现感右胁疼痛,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形体瘦弱,面色晦暗,面部、鼻头有血丝缕缕(蜘蛛痣),手掌发红,严重失眠,腹胀迟消,大便溏软。
肝功能化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720U,转氨酶600U/L。
澳抗弱阳性。
舌质略红,舌苔厚实微黄,中有剥脱;脉象滑数,左手略有弦象。
辨证:肝郁犯胃,中湿不化,心神不宁。
治法:调肝和胃,佐以安神,用自拟燮枢汤加减。
处方:柴胡12g 黄芩12g 炒川楝子9g 皂刺6g 白蒺藜12g茜草12g 草决明9g 焦四仙各9g 香谷芽9g 青陈皮各9g 草豆蔻9g 珍珠母30g(先煎) 6剂二诊、三诊:诸症略有减轻,均以上方加减。
四诊:8月11日。
右胸胁痛已有间断,食纳渐增,大便仍软,有头重腿沉之感。
舌苔已化薄尚略黄,剥脱处已见新生之薄苔,脉同前。
再守上方出入。
处方:柴胡12g 黄芩9g 白蒺藜12g 红花9g 刘寄奴9g 桃仁9g 当归6g 赤白芍各15g 川续断15g 茜草9g 栀子6g 焦神曲12g 草豆蔻9g 芦荟末0.3g(装胶囊,分两次随汤药服) 6剂此后均以此方随症加减。
1973年还加服五芦散2料,每料约服半月(药方附后)。
口腔有溃疡时,加生石膏、连翘、元参等。
舌苔厚腻时加霍香、佩兰等。
腰腿痛时,加独活、威灵仙、附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病变,辨证分析9例:
1 .张 X ,女, 41 岁.近二个月来双目干涩不适,视物昏花,头晕,面白无华,月经量少,眼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
分析结果:①证名:肝血虚证.
②辨证分析: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故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面白无华,眼睑色淡;妇女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血虚之征
2.赵 XX ,女, 35 岁.该患者二个月前与邻居口角后,胸闷胁胀,善太息,未经治疗,病情逐渐加重。
来诊时症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经行腹痛,苔薄白,脉弦.
分析结果:①证名: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证).
②证候性质:实证.
③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导致肝郁气滞所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肝失疏泄条达,则情志抑郁;气郁生痰,痰随气逆,搏结于咽喉,故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气);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冲行不调.故经行腹痛;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征。
3. 王 X ,男, 40 岁.该患者三年来胁痛反复发作,前晚过量饮酒后即感胁痛难忍,自服“藿香正气水”未效.来诊时胸胁灼痛,持续不解,痛剧难忍,厌食腹胀,口苦,泛呕,便溏不爽,日行 2 ~ 3 次,寒热往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写出:①主诉;②八纲结论;③证名诊断;④辩证分析
分析结果:①主诉:胁痛反复发作三年,加重二天.
②八纲结论:里证,热证,实证,阳证.
③证名:肝胆湿热证.
④辨证分析:胁肋乃肝胆所居,因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利,故胁痛反复发作;又因饮酒伤肝,湿热内生。
湿热蕴阻肝胆,疏泄失职,气机不畅,故胸胁灼痛,持续不解;湿热蕴阻,脾胃升降、纳运功能失和,故见厌食腹胀;邪居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壅之征。
4.刘 XX ,男, 55 岁.头痛、眩晕五年余,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无显效,近月来症状加重而来诊。
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燥易怒,腰膝酸软,头重脚轻,步履不稳,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细数.
要求写出:①主诉;②八纲结论,②证名诊断;④辨证分析
分析结果:主诉:头痛、眩晕五年,加重一个月.
②八纲结论:里证,虚实错杂证,热证,阳证.
③证名:肝阳上亢证.
④辨证分析;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偏亢,血随气逆,亢扰于上,故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性失柔,则急燥易怒;阴亏阳亢,心神被扰,则失眠多梦;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府,肝肾阴亏,
筋骨失养,故腰膝酸软;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上实下虚,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舌质红,脉弦细数,为肝肾阴亏,肝阳亢盛之征
5 .李 XX ,女, 37 岁,平素性情急躁易怒。
自述半个月前因家事不和发生争吵之后,自觉头晕胀痛,烦躁失眠,次日又见胁肋胀痛灼痛,口苦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救.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
分析结果:①证名:肝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
②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所致。
肝火炽盛,循经上攻头目,气血壅盛脉络,故头晕胀痛;火热内炽,心神不安,则烦躁失眠;肝火内炽,则胁肋胀痛灼痛;肝失条达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热迫胆气上犯则口苦;火热伤津,津不上承则口干,肠失柔润则便结,小便化源不足则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火炽盛之征。
6 .刘 XX ,男, 5
7 岁,有高血压病十年,经常眩晕,头痛。
昨日晚餐时左手突然麻木,无力握持,舌体运动不灵.次日清晨,左侧上下肢体不能自主活动,语言謇涩不清,眩晕,头痛,但神志清醒,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有力。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
分析结果:①证名:肝阳化风证
②辨证分析:本证因肝阳化风挟痰阻滞经气运行所致。
肝阳亢逆,风阳上扰,气血壅滞经脉,则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风痰窜扰经脉,气血运行不利,脉络弛缓不用,故见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有力,为肝肾阴亏、阳亢挟痰之征。
7 .赵 X ,男, 63 岁.头晕目眩已近十年,曾在医大确诊为高血压病,服降压药对症治疗,近半个月来,间有手指发麻,眩晕日甚,今日上午因情绪激动,突然跌仆倒地,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喉中痰鸣,左侧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呼吸气粗,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要来写出:①主诉;②八纲结论;③证名诊断;④辨证分析.
分析结果:①主诉:眩晕十年,神昏伴口眼歪斜半日。
②八纲结论:里证,虚实错杂证,热证。
③证名:肝阳化风证.
④辨证分析:本患者素体肝阳偏亢,因情绪激动引发肝风而致病。
肝阳亢逆化风,风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肝肾阴亏,筋脉失养,故手指发麻;情绪激动使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挟痰蒙蔽清窍,则突然跌仆倒地,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喉中痰鸣;风痰窜扰经络,经气不利,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热内扰,则见呼吸气粗,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8.刘 X ,男, 22 岁,外地打工者。
患者三天前出现胁痛,纳呆,腹胀不适等症,昨日起白睛、皮肤黄染,小便色深如浓茶,右胁灼热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
分析结果:①证名:肝胆湿热证.
②辨证分析: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气机不畅,故右胁灼热胀痛;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白睛、皮肤黄染,小便色深如浓茶;湿热蕴阻,脾胃升降、纳运功能失司,故见恶心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9.姚 X ,男, 37 岁.血压时常偏高有年余,头晕眼花,两目干涩,五心烦热,夜寐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BP : 18.7/11.5 kPa.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
分析结果:①证名:肝肾阴虚证.
②辨证分析: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故头晕眼花,两目干涩;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侵扰心神,故五心烦热,夜寐多梦;阴虚津不上承,则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炽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