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第三讲 美的本质
第三章美的本质
梅花的形象不等于梅花。美是客观
的观点,其错误是把“象”和“物” 混淆
起来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 是
知觉的世界。形象——这种非实在 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包 含有人的创造。借郑板桥的话,物 的形象不是机械反映的“眼中之竹”, 而是主动、创造性看后形成的“胸中 之竹”。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 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 心和物不是两个东西。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世界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 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 也是艺术的本体 。
• 中国美学在意象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王 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好像是两个东西,“而实不可 离”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 体心灵的产物。
高尔泰认为是美感决定美: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
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 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 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 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远,……等等,和星星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 星星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艺术美的本质 PPT课件
的世界,是由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一 个主观的想象世界。它是一个假定的 世界, 但又非常逼真,让人感到如在生活一样,但 与生活世界不同的是,是一个经过高度纯化、 淡化了生活中功利性而营造出的纯审美世界。
艺术美的层次
艺术家通过作品将想象 传达出来; 欣赏者对作品意义的发 现与创造。
对自由的 创造力的 的自我确证 对生活经验的 的自我确证 对生命的 的自我确证
2、自我确证(艺术家、欣赏者)
(1)艺术家的自我确证:在艺术创作中,艺
术家的创造力、情感表达、生活经验都能在 自己创造的形象世界中得到确证。 艺术作品中理想的艺术形象往往是艺术家自 我的写照或自我的理想状态,凝聚着艺术家 丰富的情感内涵,对艺术家具有明显的自我 确证,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审 美冲动。
(二)艺术是一个人为性的形象系统
1、艺术以人为性为基础
“艺”——种植,甲骨文中像一个人手拿禾
苗栽种之状。 春秋战国 “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虽然没有“艺术”这个词,但是,绘画、音 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 Art ——技术之意 技术都是人为的,人为的结果产生艺术。
美是人——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是审美的主体 人是社会中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社 会性。 人的主体结构可以分为知、情、意,都会 在审活动中发挥做作用。
二、 对象化对美的意义:它为审美活动提供了
一个对象,为审美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创造 了条件。
三、
美是能引起自我确证的形象 1、简单直观式的自我确证 照镜子 看照片 2、情爱能力的自我确证 “情人眼里出西施”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3、道德人格的自我确证 道德人格 4、自由人格的自我确证 当代审美的主流 是人类审美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三章_美的本质问题
美的本质问题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 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 以及“为什么美”。 •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 • 柏拉图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 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 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 共同本质。
• (二)主观论 •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体的一种内在 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 • 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是17世 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 20世纪的审美态度理论就是一种最 典型的主观论。它认为,不论什么 对象,只要主体对它采取一种审美 的态度,它就可以变成审美对象, 就会显得美。
• 二、从人的本质到美的本质 • (一)人在本质上是审美性的 •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劳动观本身就带有浓厚 的审美色彩。在马克思心目中,劳动本质上就 是一种最广义的审美活动,真正的人性本质上 也就是审美的。 • 马克思强调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所具有的审 美性,他对劳动的许多论述为我们理解美的本 质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马克思对真正劳动的 论述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出发点。
• 人类审美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却不是与 世隔绝的领域,它必然包含某种与非审美的现 实之间的对照。现实中非审美的真与善也必然 与美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 因此,现实中非审美的真假、善恶,可以通过 转化为审美中的真假、善恶,作为审美中不可 缺少的要素,与美统一在一起。只是我们必须 清楚,这种美与真、善的统一,立足于审美独 立性基础之上,而不是美与真、善直接等同。
• 美学史上有关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可分为三 大基本派别: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 • (一)客观论 • 客观论认为,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 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客观论首 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又强调美就是该客观对 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美是人类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活动历代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对美本质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美的部分特性,对我们理解美本质给予许多启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它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心理、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方式之一,是人类对生存体验的符号表达,因此,我们认为,美的本质也必须从人类生存和体验的角度进行界定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人生在世就是生存,生存就是人的存在,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存在,生存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人类有三种生产方式,也就有三种生存方式。
人类第一种生存方式是自然的生存方式,这是原始的生存方式,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没有发展起来,物质生产方面还没有社会分工没有生产资料,没有形成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血缘关系:精神生产方面没有科学,没有意识形态,只有巫术活动,而巫术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混沌未分的原始活动,不是精神生产,原始时期唯一的生产活动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是动物的生存方式,是人自然性动物性的原始生存方式人类第二种生存方式是社会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方式。
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生产成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社会的生产关系,人类开始摆脱自然的奴役确立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但人的意识活动精神活动因素却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物质生产的全部过程,其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直接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产尚未获得充分独立。
人的精神活动依附于物质生产,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控制,不符合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质。
人类第三种生存方式是自由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说:“…自由的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这就是说在物质生产主导的现实世界没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只存在于精神生产领域。
因为精神生产中,并不要求直接改造客观的、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借助于一物质材料和手段,将在观念中所反映和改造了的自然与社会生活以及主观世界物化出来,把人的意识和思维成果予以对象化,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美的表现形式
自然美
风景、动植物和大自然都展现了 自然美。
人文美
文化艺术、历史建筑和日常生活 中都蕴含着人文美。
技术美
工业产品、数字产品和设计作品 都展示了技术美。
美的品味
文化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背景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具有重要影响。
价值观念
个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对 美的品味。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和创造美,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美的意义以及美的表 现形式。美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赞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是美?
1 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客观存在。
2 美的意义
美在于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美的特征
客观美
具有顺序美、韵律美和协调美。
主观美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从古希腊开始的代表美学家和其具体观念,对美的评价,分类,理解一、从精神意识中探究美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1、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或“美是理式”说)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大希庇阿斯篇》A、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B、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C、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2、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评价:美的定义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包含了辩证法思想1、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3、康德的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含有目的性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知(知)《实践理性批判》意识(意)《判断力批判》美学(情)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因此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定义4、克罗齐(1866~1952)“美是直觉即表现”说(经验描述)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美的根据在于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的事实,它不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心灵作用与食物而产生的直觉。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唯物主义美学)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在食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认为一般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认为美在感性事物本身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2、达芬奇(1432~1519)的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他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
美学原理00第三章 美的本质问题
2.把人看作为一种不确定的生物,从根 本上否定有“人的本质” 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的本质 :
人(主体)与自然(客体)以及人( 主体)与他人(其他主体)之间既对 立又统一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 象化的活动
主要包含劳动层次和价值层次
异化劳动:
存在的问题: 1.流于概念化、抽象化; 2.“美”的内涵和词性混乱
美的存在的问题三大基本派别:
主观论 客观论 主客观论统一论
客观论: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是客
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
合理之处,在于它重视审美对象,强调美的 对象性,认识到没有对象就没有美,美总是 与特定对象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由于客观论混淆了美的客观性与对象 的客观性,忽视和否定美的主观性一面,因 而又总是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难。
第三章 美的本质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美的本质问题包含的三个方面:
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 美是怎样存在的
美的定义 美的来源 美的存在
作为美的定义的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的美的 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 究竟是什么。
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美 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 东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
主要包含劳动层次和价值层次
异化劳动:
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指的 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 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 异己化的劳动”、“敌对化的劳动 ”
二、从人的本质到美的本质 :
1.人在本质上是审美性的 2.美的主客观统一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西方美学美的本质
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4)从事物的关系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关系这是法国狄德罗的观点。
他指出,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医学美学重点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所赋予客体对象积极、正面、肯定的以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品格或特质——对称、协调、统一与和谐2、美的基本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2、美的特征自然美的特征:形式重于内容,具有多样性。
社会美的特征:内容重于形式,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艺术美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科学美的特征:理性的内在美,反映宇宙美的规律,真和美的统一,绝对和相对性4、形式美的含义:指社会和自然中构成事物外在形的物质材料属性(色彩、声音、形体等)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
5、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色彩、声音、形体6、形式美自身特定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多样统一等7、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各部分之间的应用法则:单纯齐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
整体上的法则应用:多样统一、对比和协调。
8.美感与审美的概念及其特征:(1)美感——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狭义是指审美感受,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审美关系时,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综合心理反应。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它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和提炼审美经验,逐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观念。
——特征:直觉性、愉悦性、超越性。
(2)审美——概念: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知和能力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特征:直觉性、流变性、普遍性、差异性。
9.审美的功能:调节功能、美育功能、激励功能10.医学美学的含义:是一门以医学与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医学和美学审美及其规律为对象,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原理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再朔人体的健康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与美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11.医学美的含义:指人体美和人体健美,以及对人类特殊美的维护、修复和再朔的医学实施和医学理论,其核心是体美。
美学概论 第三章 第三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名家点评:
•(3)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 不过是端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骋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 生在书中过活。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 莫如深的思想线索,叫人不得不佩服。
• (二)美在主观说。
•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 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 齐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
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 (四)超自然说。 • 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 (五)社会实践说。 • 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
名家点评:
•(1) 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 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朱自清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
•(2)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 达到一种化境。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种,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则 可以说‘今生无愧矣’。
• 所谓客观:是指事物的客观固有属性以及人对它的客观认识,它不同于事 物的价值属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 所谓主观:是指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属性以及人对它的态度。
三、美是主客观的同一
• 在审美活动的超现实性当中:存在自由、超越,在自由与超越之中,主客 体的对立消失了,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手稿〉)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手稿〉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 美本质的探讨
(四)美和生活 1、内涵: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 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 感性形象。“美是生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2、外延:美是生活,但并非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只 有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 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的那种生活形象,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市价 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 3、变化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历史的 长河淘金涤沙,美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根本不存在。
自然美会随社会变化吗? 两点质疑 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 。 美的基本特征 (二者统一) 客观社会性 具体形象性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四)“心理距离”说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 1902年发表《“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 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 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虽是唯心主义,但在 现代西方美学史是却为人共知,是心理学美学重要流派。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
(1)美的客观性指的是“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 )美的客观性指的是“ 的客观存在性质” ;(2)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 的客观存在性质” ;( )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而是强 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 调“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3)“美就是包含社会 “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包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第三讲 审美本质论
熊猫的比例尺寸用到人身上人们嫌“胖 ”、“臃肿”,而画面上的“苗条”却又 似乎并不美。
而“高大”似乎也没有给画面上的他带 来美的愉悦,不合比例的奇松怪石颇受人 们青睐。
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 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 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3)从主客体的综合关系中探讨美的本质 特点:把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从主客 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和融合中探讨美
代表人物: 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立普斯
在西方较早真正从各种关系中来定义美的是启蒙 主义时期法国的思想家狄德罗。
“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 各种关系,我指的不是由我们的想象力移植到物体 上的智力的或虚构的关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 真实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 官而觉察到的。”
(4)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 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
车尔尼雪夫斯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的金条,许多人就因为 它没有戳记而不肯要它,许多人不能辩出它和一块 黄铜的区别;艺术作品象钞票,很少内在的价值, 但是整个社会都保证着它的假定的价值,结果大家 都宝贵它,很少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它的全部价值 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个事实而来的。”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 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罗马建国广场。“对称”是西方 许多建筑的美学追求。
阿奎那:美是完整、和谐与鲜明 的颜色。
荷加兹认为具有“蛇形线”的男 子比那个直立僵硬的男子美得多。
为了精确了解人体比例结构,达• 芬奇冒着被教会惩罚的危险秘密所 作的人体解剖图。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第⼆讲美的本质问题(1):美的普遍性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注意:“美是什么”“什么是美”是两个问题“美是什么”——给“美”下定义——普遍性“什么是美”——给具有“美”特征找到案例——经验性⼀问题:给“美”下定义是很难的“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XX美吗?”“什么是美?”美的感受VS美的定义(前者偏重个体感觉经验;后者偏重普遍经验)——问题:美是什么?美是因⼈⽽异的?如果美是因⼈⽽异的——没有讨论的必要。
⼝味⽆争辩——美不具有普遍性——美学就不是学科⼀、美的普遍性问题1、美是否具有普遍性?三个判断:——这个杯⼦是红的——事实判断——证明——这个杯⼦是热的——感官判断——⽆法证明——不要求⼤家普遍同意——这个杯⼦是美的——审美判断——⽆法证明——要求⼤家普遍同意审美判断、趣味背后是⼀个⼈⼀⽣见到的全部东西的总和审美意味着选择,选择的本质是做判断——判断的基础是见识Ps:客厅墙壁上挂⼀幅画,挂什么?问题:审美判断与事实判断、感官判断区别是什么?——是个⼈的主观感觉的判断,但⼜要求普遍同意——有特殊性的同时,⼜寻求普遍性——美学为什么能成为⼀门学科?蕴含着⼀种普遍性——美的普遍性——美不为个⼈意志所转移——美的客观性——美的规律性——学科2、中西⽅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普遍性认识历程(1)、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开⼭⿐祖)哲学美学思想核⼼:“数是万物的本源”——数是⼀切事物的本质,也是美的本质——美是和谐的数黄⾦分割——0.618应⽤:五⾓星斐波拉契数列:第三个数宇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1、1、2、3、5、8、13、21前⼀项和后⼀项作⽐之后形成数列:1/1、1/2、2/3、3/5、8/13、13/21(2)、苏格拉底观点:⼀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在于它合不合⽬的。
结论:美就是有⽤。
(3)、柏拉图:理念A.洞⽳之喻——光明世界:理念世界VS影⼦世界:现实世界B.床之喻——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事物的分有和模仿。
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与成效
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与成效美的本质一直被视为美学的基石,消解了美的本质,就不可能有任何理论形态的美学。
这一基本观点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形态的建构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就是围绕“美的本质”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生命力的美学理论形态。
但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大量涌入,反本质主义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脱胎于西方分析哲学的分析美学更是被国内一些学者奉为时代之精神,并借助于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批判,进而否定“美的本质”存在的合理性,将其视为一个“伪命题”;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也成为质疑的对象,因其坚持以“美的本质”为美学理论的核心命题而被斥为未能跟上西方学术科学化的步伐,因而是难保长久的生命力的。
借助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批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已成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重要路径。
其核心观点即,“美是什么”这种命题方式意味着“美”应该是一种实体,然而,根据分析美学的语言分析,只存在着“美”的概念,根本不存在“美”这种实体,因而“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
这种观点和推论是缺乏合理性的,本文将通过对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成效及其困局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坚持从“美的本质”出发所取得的实绩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予以澄清。
一、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与成效张法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运用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来批判“美的本质”,是最早否定“美的本质”的国内学者之一,其观点集中在《对美的哲学的哲学批判———分析美学之精神》和《为什么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从分析哲学的观点看美的基本问题》两篇文章中。
这两篇文章的主要段落也是其《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一书中有关西方分析美学的主体部分。
张法教授指出,分析哲学和分析美学主要用三种方式否定了“美的本质”:第一,从图像论来看,世界并无与“美”相对应的实体存在;第二,“美”的词性使得人们误以为有所谓的“美的本质”存在;第三,“美是什么”这一句型使得人们误以为有所谓的“美的本质”存在。
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罗丹:思想者198×129.5×134cm,
青铜,创作于1880-1900年,它是被预 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 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 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 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 考。
罗丹:地狱之门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 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 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 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 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 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 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 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安排的关系。
(2)相对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 美人的必要条件。”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 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美在事物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
美的本质的分析
关于美的本质也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的 探讨由来已久,古今中外,频有论述。从 总体上来讲,对于美的本质的界定基本上 可以划分为三大体系: 一、主观论体系,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意识 二、客观论体系,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三、主客统一论体系,认为美是一种主观 意识与客观存在的调和统一。
最早探索美的本质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
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万物 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一切数 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 的数学信仰。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相关的经典: 1、勾股定理 2、黄金分割 3、运动悖论,诗人悖论,飞矢静止悖论, 阿克琉斯悖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美的本质观:
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精神 意识。 主要代表是以柏拉图、普洛丁、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鲍姆加登、康德、席勒、黑格 尔、克罗齐等。 柏拉图:唯心主义美的本质论的鼻祖,是 西方最早直接论述美的哲学家。《大希匹 阿斯》专门论美,提出了美是“理念”的 本质论。以古希腊哲学中的理念论为基础。 理念的美又被称之为“美本身”。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 互交融而形成的那种和谐统一的特质。包 含三个组成部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相互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唯物主义客观论:从现实世界的物
质领域或客观事物本身来探讨美的本质。 主要代表有亚里士多德、狄德罗、车尔 尼雪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美学等。 亚里士多德:最早直接从唯物论的立场 论述美的本质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美的 本质就是由一定体积与组织结构所形成的 事物的有机整一的形式和比例。美是一种 独立外在的客观存在。与毕达哥拉斯学派 比较接近。
美国当代哲学家刘易斯认为:美是刺 激内心价值的一种潜能。审美客体的固有 价值是客体的性质,必须在于审美主体的 人的机能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 当客体对象未被主体的人经验时,其内在 的潜能不会发生效应,只有通过审美主体 才能使客体的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转化为 现实中的美。
第三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PPT幻灯片课件
51
②美的绝对性,即共同美的问题。 ③美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其一,美的相对性寓于绝对性之中,美
的相对性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
52
《菩萨蛮》 :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 待青山烂,水面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 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 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英国罗金说: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 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 去的钱财。
28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29
隶书之美
30
楷书之美
31
行草之美
32
“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 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21
曲线与直线
上海豫园九曲桥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长江大桥
22
因此,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 感性存在也在统一中表现出来。
23
其次,美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通过人 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悦人。美的感 染性是本身固有的,它是内容与形式统 一中体现出来的,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 的喜悦心情,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内容, 在于它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显示了人 凭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的新的生活的 含义,所以,以感性形式显现出的人的 本质力量,是形成美的感染性的核心方 面。
“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
39
“花是红的“和“花 是美的”是两种不同 性质的判断。
“花红”是认识判断, 花的“红”不取决于 人而存在;
美的本质论
美的本质论
美的本质论是美学的一种重要理论派别,强调美的本质存在并且可以被理性地分析和解释。
这一理论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而形成,其中包括柏拉图的理念观念、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和实证主义方法等。
美的本质论认为美不仅仅是主观的情感体验,而是客观存在的。
美学家们试图通过分析和研究来揭示美的普遍规律和本质特征。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属性,可以通过一系列普遍的原则和规律来解释和评价。
不同的美的本质论派别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但他们都强调美是普遍的、客观的,并且可以被理性地认识和把握。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美学家们致力于对艺术、自然景观、人体等美的对象进行研究和评价。
然而,美的本质论也遭到了批评,一些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无法被理性地分析和解释。
此外,美的本质论也容易陷入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的争论中,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
因此,在美学领域,还有其他派别和理论存在,如主观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等。
这些理论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理解美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
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
的贯通交融。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1)文学领域 文与实相统一(王充)
“衔华佩实” 、“舒文载实”
(2)音乐
声情并茂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白居易)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2、孔子 美尽善”
“仁”、“礼”—— “五德”、“尽
“里仁为美”
“尊五美,屏四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子张曰:‘何谓五
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
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孔子:“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
4、孟子 “人性善”——“养浩然之气”— —“充实之谓美”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善养吾浩然之气” “充实之谓美”
5、荀子
“人性恶”——“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 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第三讲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1、武举
楚灵王问伍举:“台美夫?”伍举回答说:“臣闻国君服宠以为 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
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性。
第一,主张要用形象思维,而不要以抽象的 说理破坏艺术形象的生动和美;
第二,发对斤斤计较对于事物的外在逼真的 刻画,以少胜多,计白当黑,追求“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第三,反对“死法”,提倡“活法”;
第四,反对一味摹仿古人,强调艺术家的真情
实感才能产生真正的创作冲动,能获得创作的
意图进而创造出美;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汉代郑
玄注解认为《韶》乐是:“美舜自以德禅于尧; 又尽善,谓太平也。”《武》乐是“美武王以 此功定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
3、墨子
“非乐”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李泽厚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由的 形式”
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
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 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
“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 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 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此圣人之务。”
进入中国;
4、1996年以后,开始重新思索中国当代的美 学之路如何走。
(二) 50年代有关“美的本质”的讨论的几种学说 1、主观说 吕莹和高尔泰
2、客观说
蔡仪
3、 主客观统一说 朱光潜 客观自然的物(“物甲”)——物的形象(“物乙”)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 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
第五,注意艺术技巧的训练。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追求飘逸、洒脱、清朗、
特秀的风姿、风度的人物形象美。
1、刘勰
2、柳宗元
美是自然的、客观的
美在客观世界、在自然中
3、 刘禹锡
4、郭熙
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美在自然
5、王夫之
6、叶燮
他肯定现实美的客观性,并指出只有人才能欣赏美。
二、中国当代美学家的解答
(一) 中国近现代美学分为四个主要时期: 1、1905年—1957年间,主要是西方古典美学传译 时期; 2、 1942年—1983年,主要是深受苏联马克思列宁 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中国化批判;
3、 1980年—1996年,美学思想的拨乱反正
和历史的清理整顿,西方现当代美学全面传译
(3)造型艺术
形神兼备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赋善 彩”,又说:“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张彦远)
3、从风格上研究美
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
表性的独特面貌。
它不仅能反映时代、民族,还表现出艺术家个
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