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舞蹈美学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传统文化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园林、服饰、礼仪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统文化美学的几个方面。

1. 绘画美学:传统绘画美学强调意境、笔墨、构图和表现手法。

它注重画家的内心境界和情感表达,追求以简化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气韵。

传统绘画美学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它们以自然界的景物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2. 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以音乐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音乐美学中常见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这些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传递出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3. 舞蹈美学:传统舞蹈美学强调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的优雅和谐。

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通过舞姿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传统舞蹈美学中常见的舞蹈形式包括京剧、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和服饰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建筑美学:传统建筑美学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强调建筑的比例、形式和结构,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传统建筑美学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5. 礼仪美学:传统礼仪美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尊重。

它强调礼仪的规范和仪式感,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传统礼仪美学中常见的礼仪形式包括拜年、婚礼、葬礼等,它们以其独特的仪式和礼仪流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总之,传统文化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对传统文化美学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论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现代舞蹈艺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美学特征体现在形式多样化、情感表达、舞蹈动作、舞蹈音乐和舞蹈空间等方面。

现代舞蹈通过对形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呈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情感表达方面,现代舞蹈突破传统的限制,允许舞者深度表达内心世界。

舞蹈动作和技巧的独特性使得现代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舞蹈更加生动和动人。

现代舞蹈对舞蹈表演空间的创新利用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现代舞蹈的美学特征丰富多彩,在当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展望未来,现代舞蹈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将继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关键词】现代舞蹈艺术、美学特征、形式多样化、情感表达、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蹈空间、当代文化、未来发展、创新利用、内心世界、技巧、重要性、丰富多彩。

1. 引言1.1 介绍现代舞蹈艺术现代舞蹈艺术是一种源自20世纪初的舞蹈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舞蹈规范和限制,展现出更加自由、多样化的舞蹈风格。

现代舞蹈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来表达舞者的情感和思想。

与古典舞相比,现代舞蹈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在世界的揭示,更加注重舞者的个性和自由发挥。

现代舞蹈的发展受到了艺术界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探讨美学在现代舞蹈中的意义现代舞蹈艺术是一种融合了传统舞蹈元素和现代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

在探讨美学在现代舞蹈中的意义时,我们不仅仅可以从舞蹈的形式、技巧和表现功底来审视,更重要的是要从美学角度深入剖析舞蹈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舞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对舞蹈形式的审美评价,更是对舞蹈意义和内涵的挖掘和探讨。

现代舞蹈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不断引领着舞蹈的审美趋势和发展方向。

美学在现代舞蹈中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观众进入舞蹈的精神世界,感受和体味舞蹈所传递的美的力量和情感渗透。

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探讨

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探讨

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探讨舞蹈是一门艺术,它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表达情感、展示美感。

在舞蹈表演中,美学观点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舞蹈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讨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舞蹈作品的美学特点。

首先,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与人体美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是舞蹈表演的主要媒介,舞者通过肢体的运动和姿态展现出身体的美感。

在舞蹈中,舞者的身体线条、肌肉的张力、舞姿的优美都是表达美的重要元素。

例如,芭蕾舞中的优雅舞姿、现代舞中的肢体表达、街舞中的动感节奏,都是通过舞者的身体美展现出来的。

舞蹈表演中的人体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美,更是内在的情感和灵魂美的体现。

其次,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与音乐美有着紧密的联系。

音乐是舞蹈表演的重要伴奏,舞者通过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将音乐转化为身体的动作和节奏。

音乐的旋律、节拍、情感都会对舞者的表演产生影响。

例如,快节奏的音乐会让舞者的动作更加活跃、激情四溢,而慢节奏的音乐则会使舞者的动作更加柔和、细腻。

舞蹈表演中的音乐美与舞蹈美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此外,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还与舞台美有着密切关系。

舞台是舞蹈表演的重要背景,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都会对舞蹈作品的美感产生影响。

舞台的设计与舞蹈的主题相呼应,能够加强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一片幽暗的舞台可以营造出神秘、悲伤的氛围;而明亮的舞台则能够给人带来活力、欢快的感觉。

舞台美的设计要与舞蹈表演的内容相协调,共同展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

此外,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还与情感美有着紧密的联系。

舞蹈是情感的表达,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传递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的真实和深度是决定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舞者需要通过对角色和情境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中,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者内心的起伏和变化。

舞蹈表演中的情感美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舞蹈表演中的美学观点涉及人体美、音乐美、舞台美和情感美等方面。

论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现代舞蹈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现代舞蹈以展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为核心,通过舞蹈动作的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现代舞蹈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形式的多样性现代舞蹈的形式非常丰富多样,通常不受传统的舞蹈规范和形式的限制。

现代舞蹈的形式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解构的,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交互性的。

现代舞蹈通过创新的形式来带给观众新的视觉和体验,同时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种融合点。

二、舞蹈动作的自由和氛围的创造现代舞蹈放弃了传统舞蹈中固定的姿势和动作,讲究的是舞者自由舒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且通过舞者的飞跃、旋转和摔倒等动作表现情感和思想。

同时,舞者还会通过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或者环境来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三、个性化的表现现代舞蹈中,舞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让舞蹈作品具有了更多的生命力和真实感,更加接近观众的内心体验。

四、舞蹈表达的情感深度现代舞蹈是一种深度抒发人内在情感的舞蹈艺术,它能够通过各种动作和情节,表现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世界观。

现代舞蹈中,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实、深刻,观众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舞蹈作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五、个性化的音乐和舞美设计在现代舞蹈中,音乐和舞美设计都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风格。

音乐通常不是传统的舞蹈音乐,而是更加现代化和富有情感色彩的音乐,舞美设计也会以创意、独特性和高科技为特征来表现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舞蹈艺术具有多样性、自由性、个性化、情感深度和高科技性等美学特征,它是一种更加自由、创新和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它也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舞蹈表现形式的美学因素1. 动作从舞蹈的美学角度看,动作是首先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画面,是舞蹈艺术的语言,更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存在很大差异,在具体的作品中,还要求有和独特内容相结合的独特性格,形象性是其首要的要求,动作的形象性不是指能够逼真的模拟生活中的现象,而是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揭示,舞蹈就是要求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在的神气、神态、精神,这种形象性有一个“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舞蹈动作妙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刻板的模拟,失去了舞蹈的本义,完全脱离事物的原型,失去了真实的基础,也就谈不上“神似”,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大部分动作是由传统的舞蹈动作发展而来,甚至有一部分是程式化的动作,象我们经这种现常会见到,其实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语言”,这些语言在舞蹈创作中运用时,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无论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都是这样,舞蹈动作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风格,风格是舞蹈艺术美感作用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舞蹈,就象“言之无文”,必然是“行之不远”的,当然,民族风格并不单纯是动作问题,但是由于舞蹈艺术表现手法上特殊性,动作的风格在形成舞蹈作品的民族风格中起着极关键性的作用。

2. 音乐不单是形式, 也有内容的因素, 舞曲旋律本身能够表达出丰富的 情感内容, 通过听觉作用和动作的视觉形态相结合, 共同构成审 美感知中的艺术形象, 让欣赏者能够更加陶冶其中, 舞曲和舞蹈 是一个能够独立表达主题内容的作品, 所以, 舞蹈音乐同样要求 形象化、个性化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新鲜活泼的音乐语言,变化 有序的节奏组合, 感人肺腑的感情色彩, 都是展现舞蹈动作在舞 蹈中不是谁服从谁的关系, 而是在统一的主题思想下的紧密结合 和共同创造。

二、舞蹈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1. 舞蹈艺术舞蹈艺术表现的最大载体就是人体动作, 舞蹈艺术需要通过 人的肢体动作来完成其表现形式, 舞蹈演员主体性的再创作最是能够展现舞蹈的美学价值, 通过生动传神的舞蹈动作来传递舞蹈 作品中丰富的内在情感, 从而展现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者注入浓浓的情感,通过舞蹈演员的主体动作、表情、舞蹈构图 等表现形式来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活感悟及艺术情操, 舞 蹈演员通过塑造不同的舞蹈形象来传递舞蹈作品中的不同艺术音乐是舞蹈作品美学形态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音乐在舞蹈中动作结合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当然好的舞曲在单独演奏时也在我 国,舞蹈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舞蹈的肢体动作中被创作员必须将高超的舞蹈技能和舞蹈作品中丰富的感情融为一体, 样的舞蹈形象与舞蹈表演才具有审美性, 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挑 剔的审美追求。

浅析中国舞蹈艺术的美学追求

浅析中国舞蹈艺术的美学追求

浅析中国舞蹈艺术的美学追求【摘要】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舞蹈美学是研究舞蹈审美特质的一门科学,也是一般美学、音乐美学和舞蹈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国舞蹈的美学追求指向生命的律动,指向含蓄蕴藉的哲理情感,指向诗情画意的意境。

本文将对中国舞蹈艺术的美学追求做一个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美学;美学追求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

《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

”追溯文明之源头,可以看出,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因此,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舞蹈艺术的美学以“呈现”来创造意象境界,以创造出在时间、空间上没有限制、没有缺失、没有残破、圆实自足的舞蹈境界为最终原则和目标。

一、虚实相生——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虚实相生,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中国舞蹈艺术的审美追求之一,也是舞蹈创作在意象营造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原则,还是舞蹈鉴赏中的一个审美标准。

“虚”与“实”本应该类属于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国美学、中国舞蹈美学的一对范畴。

“虚”与“实”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此,我把“虚”与“实”具体对应到舞蹈表演和创作中的创造性和真实性上边来。

所谓真实性,是指对舞蹈原作的忠实再现(包括舞蹈创作时代、地域、背景、原始动机、意图等等)。

任何一部舞蹈艺术作品,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风格范畴,在题材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也都有其各自的规定性。

这就要求,舞蹈创作和表演必须要充分了解该作品是要表现的主题、地域、历史时代和风格范畴,切实把握舞蹈作品形式和内涵的规定性,准确捕捉舞蹈动作要素的主题指向、动机意图,切不可把舞蹈变成纯主观的表演和炫技,歪曲篡改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然而,舞蹈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仅仅具有真实性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与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者的创造个性相结合,实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圆满的实现舞蹈艺术作品的价值。

舞蹈与美学

舞蹈与美学

舞蹈与美学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美的特征、美的标准等问题。

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展示美感,因此舞蹈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的。

舞蹈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传递情感和美感。

舞蹈是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舞者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姿态等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美感。

舞蹈所传递的情感和美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各种情绪,观众通过观赏舞蹈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美的享受。

舞蹈通过形体和动作的美感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

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艺术,强调身体的美感和动作的优雅。

舞者的舞姿、身体曲线、动作的连贯和协调等都是舞蹈美感的表现形式。

观众通过观赏舞者的优雅动作和身体的美感,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舞蹈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舞者的身体上,还包括舞蹈的舞台表演、服装、音乐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营造了舞蹈作品的美感。

舞蹈还通过艺术的构思和创新展现美学的价值。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舞者具备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舞者通过对舞蹈主题、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构思和创新,使舞蹈作品能够体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舞蹈创作中的艺术构思和创新不仅仅是对舞蹈形式和技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舞蹈主题和意义的思考和表达。

艺术构思和创新使舞蹈作品能够超越传统的舞蹈形式,更好地表达舞者的情感和美感。

舞蹈与美学密切相关,舞蹈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传递情感和美感,通过形体和动作的美感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通过艺术的构思和创新展现美学的价值。

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和享受美的机会。

通过欣赏和理解舞蹈,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舞蹈与美学的结合,使舞蹈成为了一种能够触动人心、感动人心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展开全文肖旭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近些年在舞台上出现了群伴舞,即,前面演唱,后面伴舞,可以和歌词、内容吻合,也可以不吻合,其目的主要是造气氛,强气势。

从总体上讲,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别。

生活舞蹈,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类舞蹈。

这种舞蹈动作简单,未曾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容易学会,目的主要在于自娱或社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生活舞蹈中最为流行的大概要算交际舞,或称为交谊舞或舞厅舞。

70年代以来,节奏强烈、即兴性很强的迪斯科、霹雳舞、街舞,尤其受到青年人的喜爱。

生活舞蹈种类繁多,除交际舞以外,还有习俗舞蹈、宗教舞蹈、教育舞蹈等。

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

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1、动作与姿态。

由于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注重描写人物的舞剧和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主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对于那些注重描写生活场景或抒发情感情绪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同样需要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姿态表情,来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意境。

总之,不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使得舞蹈形象总是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性。

2、抒情与表现。

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

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而善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舞蹈中有大量的抒情舞蹈(即情绪舞)。

舞蹈美育知识点总结大全

舞蹈美育知识点总结大全

舞蹈美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舞蹈美育基础知识1. 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情感、意境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具有音乐性、节奏性和空间美感的表现形式。

2. 舞蹈美学舞蹈美学是研究舞蹈艺术的美学原理、美学规律和美学价值的学科,它涉及到舞蹈的节奏、动作、姿态、形态、音乐、情感等方面的美学问题。

3. 舞蹈教育舞蹈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和舞蹈表演能力的教育形式,包括舞蹈基本技能、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4. 舞蹈美育理论舞蹈美育理论是研究舞蹈艺术对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和身心健康的教育作用和影响的理论体系。

二、舞蹈美育的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受、体验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和表演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身体协调能力和身心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魄。

三、舞蹈美育的教育内容1. 舞蹈基本技能舞蹈基本技能包括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步法、基本舞姿、基本转身等技术训练内容。

2. 舞蹈表演舞蹈表演包括舞蹈的表演技巧、表演方法、表演技能和表演表达等内容。

3. 舞蹈创作舞蹈创作包括舞蹈编排、舞蹈编舞、舞蹈创意和舞蹈创作方法等内容。

4. 舞蹈鉴赏舞蹈鉴赏包括对舞蹈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鉴赏技巧、鉴赏要点和鉴赏习惯等内容。

5. 舞蹈教学舞蹈教学包括舞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内容。

6. 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包括舞蹈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等内容。

四、舞蹈美育的教育方法1. 观摩交流通过观摩优秀的舞蹈演出、舞蹈比赛和舞蹈展览,增加学生的舞蹈艺术鉴赏和欣赏经历。

舞蹈艺术的美学探究

舞蹈艺术的美学探究

舞蹈艺术的美学探究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产生。

由于受众的欣赏角度的不同,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舞蹈艺术形象源于客观现实,体现艺术对生活的再现。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舞蹈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创作激情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舞蹈艺术并不是完全凭个人臆想而产生的。

它以人体的运动来表达艺术,这些形体上的律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它必须是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抒情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

否则就不能达到与受众进行“心智交流”的目的,自然也不会使受众产生共鸣。

那么为什么说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呢?其一,舞蹈艺术家的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在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时候,必须依靠在生活中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

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把握住对象的特征,以此进行创造。

例如,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进城》,是以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为素材的舞蹈。

农民工问题在城市生活中属于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并没有许多表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艺术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离开闭塞落后的农村初到城市,繁华的街景,壮观的建筑,花花世界都展现在他们眼前。

他们显得兴奋和喜悦,甚至为自己也将成为这花花世界的一员而骄傲不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花花世界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这花花世界的过客。

他们身上背负着重重的行囊、重重的压力。

现实的压力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现实使他们细数城市生活的种种不易。

创作者以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为创作基础,在舞蹈中将农民工的情绪变化加以表现。

舞蹈中,演员们穿着粗布衣,背着鼓鼓的行囊,踩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舞台,极目望去,一脸激动与期待。

但是随着表演的进行,舞蹈演员们开始表现踌躇、低落。

舞蹈美学---舞蹈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舞蹈美学---舞蹈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舞蹈美学---舞蹈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一、舞蹈美:舞蹈作品所具备的审美属性,是一种具体可感的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美,是舞蹈的内容美和舞蹈形式美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

二、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从美学角度看,舞蹈作品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作品的形式则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内在形式是舞蹈作品精神内容的形象显现,即作品的结构方式、事件的发展方式;外在形式则是指内容成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即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语言。

三、舞蹈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舞蹈美的构成也是舞蹈内容美和舞蹈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

内容美真实性是唯物主义美学对舞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舞蹈表演家必须情动于衷---注情入舞---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

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

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舞蹈动态美,是按照舞蹈艺术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所创造出来能够传情达意、状物抒情的人体动作舞蹈语言的美。

舞蹈形式美的三个主要方面:物质材料舞蹈形式美的基础和创造形式美的物质材料是人体。

造型手段以人体动作、姿态造型和技巧为主,以音乐、服装、道具、灯光、布景为辅。

基本规律具备了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在运动中再通过各种线条、色彩、形状、节律的配合和变化,就创造了舞蹈的形式。

而形式美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对比变化、新颖特异、多样统一。

四、舞蹈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结合舞蹈作品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是密不可分的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形成一个整体。

舞蹈作品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通常表现为如下关系:美的内容同美的本质相联系,是美的存在的基本方面,所以处于主导地位。

美的形式是美的具体相对感性形象,构成舞蹈美外在特征,它极大地影响美的内容的表达。

舞蹈与舞蹈美学

舞蹈与舞蹈美学

舞蹈与舞蹈美学(摘要)朱立人一、什么是舞蹈美学舞蹈美学不同于一般美学,如果把文学艺术当作相对独立的社会审美现象来考察,那么它至少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规律,即:文学艺术同一切人类审美活动共有的普遍审美规律,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独特的审美规律,以及文学艺术的各种样式之间互不相通、更为特殊的审美规律。

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审美规律,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分别由一般美学、文艺美学和部门美学来进行研究。

舞蹈美学就是部门美学中的一种,它同音乐美学、电影美学、戏剧美学、建筑美学一样,从一般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着重研究舞蹈这个艺术门类的个别审美规律。

舞蹈美学是存在于美学与舞蹈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舞蹈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原始舞蹈与舞蹈美的萌芽舞蹈恐怕称得上是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载歌载舞,或自娱,或祭神。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舞蹈文物,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原始歌舞场面:原始人分组踏歌起舞,步伐轻盈整齐。

可以推测,这是一种与图腾崇拜有关的集体舞蹈。

“它以人体舞蹈的规范化了的写实方式,直接表现了当时严肃而重要的巫术礼仪。

”(李泽厚《美的历程》)图腾舞蹈可以说是通过形象表现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原始人对自然缺乏科学知识,往往把自己的主要食物——某一动物或植物当作图腾加予崇拜,认为自己和它有着神秘的血缘关系,而且还相信巫术,认为模仿某种动物,可以影响自然界,达到某种目的。

甲骨文中的“舞”字,中间部分表示一个人手脚舒展,正面直立的形状,两旁表示牛尾,像人两手拽牛尾而舞之形。

“美”的写法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成“羊大为美”。

舞蹈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要比现代社会重要得多,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形成了劳动舞、模拟舞、操练舞以及巫术和祭祀仪式中的舞蹈。

这些舞蹈种类繁多,都跟劳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大批舞蹈模拟再现劳动过程和表达获得劳动果实的喜悦心情,就是巫术舞、性爱舞、战争舞等等,实质上也是与劳动间接相关的,或祈求神灵庇佑取得生活资料,或希望延续后代得到生产力的再生产,或借助神灵力量夺取保卫生产资料和劳动果实……所以我们说,舞蹈起源于劳动,人类的舞蹈审美艺术也是萌芽于劳动的。

舞蹈美学——精选推荐

舞蹈美学——精选推荐

舞蹈美学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肢体语言的独立性。

在舞蹈创作和欣赏中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彭。

但舞蹈的起源应早于音乐,舞蹈的风格、类型不直接受音乐的影响。

舞蹈的灵魂并非是音乐,而是舞蹈肢体语言的独立性。

不过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关系,使之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

用辨证的观点看,舞蹈是用身体谱写的旋律,它其中有音乐的元素;音乐中有舞蹈形象,好的舞蹈音乐能使舞蹈充满活力、光彩,同时舞蹈也赋予音乐的生命力,使音乐更有立体感。

当然对舞蹈欣赏还是需要用"听"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文化物质的需求,它可以通过"听"来扩展舞蹈欣赏空间,调节情绪。

但却不能因为"听"而步入"音乐主宰舞蹈的生死存亡"的误区。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音乐的作用,会使舞蹈中的舞蹈形象脱离人物形象而使舞蹈失去应有的价值,我们应该明白人们不会为欣赏音乐而到舞蹈演出场所这一简单的道理。

我认为:人体动作才是舞蹈欣赏的直接对象。

舞蹈是通过形体运动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的一门动的视觉艺术。

从条件上讲:舞蹈必须借助人体为工具;必须是在自然和社会中进行。

其次从人的功能上说:是人类智力的高级游戏;是情感世界的回味、宣泄和体验。

从舞蹈自身特征来看:需有及强的身体控制力;需有超常的"内模力"和感受力;需具有一定的情感逻辑或情感体验。

舞蹈既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人体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活动.舞蹈审美活动的内涵成分十分丰富和复杂,用三点阐述。

一、舞蹈动觉舞蹈动觉是指舞蹈运动中的自我感觉。

动觉是心理学中感觉里面的一部分,心理学称为"筋肉感觉",又叫"第六感觉"。

是对运动中力量的大小、阻力的大小、运动范围的宽阔等等,来认知自身筋肉关节的地位、彼此关系及和空间的关系。

无论是反射运动或随意运动都受其指导。

1、舞蹈动觉是对人体动态的认知。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美学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美学表现形式
一、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实质上是依托动作材料,采用互动的人体动作 来展现出其美学价值。它的美学性集中表现在内在情感的迸 裂以及外动作的流动。不同的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看法,但舞 蹈艺术中的美无疑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于生命的不懈追 求。舞蹈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由人的动作、表情以及 构图三个方面共同组成,致力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展现生 活情操。舞蹈艺术主要以描写舞蹈形象为中心,包括人物形 象、动物形象等,没有舞蹈形象就谈不上舞蹈艺术。同时, 舞蹈艺术要借助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性,所以舞蹈作品中 的情感也会融入到舞蹈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但这一过程并不 是借助舞蹈者自身的情感为主要载体,更多的是以舞蹈形象 本身的情感去感染观众。舞蹈者还把编导赋予舞蹈作品中的 情感转换为自己的情感,共同融入到舞蹈形象中得以凸显。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肢体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舞蹈是一种最能充分展现人体美的艺术形式,具有肢体 美的本质特征。一般来说,音乐是借助声音来表达的时间 美;美术是通过色彩和线条来共同勾勒出的空间美;而舞蹈 则是由人体来营造出一种时空独特的肢体美。当人们在欣赏 一段舞蹈的时候,就能从中深深感受到其中的肢体美,舞蹈 演员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来诠释和抒发舞蹈艺术美的真谛。在 现实生活中,只要人们一谈到舞蹈就必然会和它的肢体美联 系在一起,由此足以证明肢体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是 舞蹈艺术美学特征之一。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在表演《雀之 灵》时就是通过精妙的肢体动作来展现舞蹈艺术的美,通过 手指、腰等肢体部分来充分地展现舞蹈中的艺术美,她的全 身就好像是一首流动的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空灵犹如精灵 般的孔雀形象。实质上,杨丽萍所演绎的这支舞蹈是以傣族 姑娘的身形动作为基本原型,通过舞蹈的艺术表达形式加以
舞蹈
·77·
到编导和舞者自身的审美倾向的约束。因此,舞蹈作品中的主 题内容从根源上来说就决定了舞蹈的审美性。

舞蹈的美学特征

舞蹈的美学特征

舞蹈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性:舞蹈形象要经过概括和提炼,以规范化的人体动作语言为艺术表现手段。

2.感染性:舞蹈只有表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态度,才具备艺术感染力。

3.功利性:舞蹈应对生活直接或间接有益,给人美的享受并提高其精神境界。

4.独创性:开拓舞蹈题材,深入发掘舞蹈主题,革新表现手法,才能适度超越观众的
审美期待。

以上舞蹈的美学特征是互相联系的,只有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舞蹈艺术。

舞蹈美学漫谈

舞蹈美学漫谈

舞蹈美学漫谈舞蹈美学是研究舞蹈艺术的美学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它涉及到舞蹈的起源、发展、本质、功能、风格和鉴赏标准等方面。

下面将就舞蹈美学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漫谈。

一、舞蹈的起源和历史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祭祀、爱情婚姻等生活场景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逐渐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舞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如古埃及的宗教舞蹈、古希腊的竞技舞蹈、印度的婆罗多舞等。

二、舞蹈的本质和特点舞蹈的本质是通过人体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 动作性:舞蹈以人体动作和姿态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这些动作和姿态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2. 节奏性:舞蹈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它是通过音乐或自身的节奏来表现情感和思想的。

3. 造型性:舞蹈的动作和姿态具有造型性质,通过造型来表现情感和思想。

4. 虚拟性:舞蹈的动作和情节往往具有虚拟性,它可以通过虚拟的情节和动作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思想。

5. 表情性:舞蹈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

三、舞蹈的功能和价值舞蹈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 审美功能: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可以通过优美的动作、节奏、造型等表现形式来愉悦人们的感官,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2. 教育功能:舞蹈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可以培养人们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审美意识,同时也可以传递文化、历史和道德等方面的信息。

3. 娱乐功能:舞蹈是一种娱乐手段,它可以通过表演和欣赏来愉悦人们的身心,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

4. 社交功能:舞蹈是一种社交手段,它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舞蹈的风格和流派舞蹈的风格和流派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和流派。

例如,芭蕾舞是一种优雅的舞蹈风格,它起源于法国宫廷,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舞蹈;现代舞是一种自由的舞蹈风格,它强调个人表达和创新的元素;民族舞是一种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特色的舞蹈风格,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情。

舞蹈教育改革与舞蹈美学研究

舞蹈教育改革与舞蹈美学研究

舞蹈教育改革与舞蹈美学研究舞蹈教育改革是指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和改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技术的训练和动作的规范,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技术训练与创意表达相结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舞蹈教育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表演需要学生在动作、节奏、音乐与情感的结合上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舞蹈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音乐感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舞蹈美学研究是对舞蹈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舞蹈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艺术的分析和探讨,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舞蹈美学研究也能够为舞蹈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从而推动舞蹈教育的全面发展。

舞蹈美学研究要注重对舞蹈艺术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

舞蹈作为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规律,研究舞蹈美学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舞蹈艺术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欣赏水平。

舞蹈美学研究要注重对舞蹈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反思。

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通过对舞蹈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舞蹈艺术的演变和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舞蹈美学研究还要注重对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讨。

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实践,通过对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可以为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舞蹈艺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舞蹈教育改革和舞蹈美学研究的结合将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通过对舞蹈教育的改革,可以培养更多具有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舞蹈人才,从而为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舞蹈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舞蹈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情感体验。

美学对舞蹈的指导作用

美学对舞蹈的指导作用

美学对舞蹈的指导作用一、舞蹈美学的发展历程关学是属于哲学学科的分支,和艺术历来就有着重要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中也深刻地体现着审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末期,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关学文化基础,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逐渐地出现了关于真善关的关学观念,直到后来出现了美国热狂潮,联合了高尔泰、朱光潜等人的文化思想,并且进一步发展以后,逐渐在舞蹈演绎过程中掀起了学习的热潮,虽然现在有很多的论文和论著都记录了关于舞蹈关学的知识和文化,但是舞蹈美学就是宝塔尖上的文化,研究且研究出成果的人并没有很多,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时代的进步,舞蹈关学逐渐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在艺术学上,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文化就是哲学及其分支下的关学,使得舞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关学对于舞蹈的指导作用。

二、高校舞蹈学学科建设的需要1981年,舞蹈界成立了舞蹈关学研究组,从这个时候开始,舞蹈关学学科就已经开始兴起,并且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各类相关的舞蹈关学刊物也逐渐兴盛,相关的关学论文也先后被刊物刊载,比如文学家雨石著作的《吴晓邦关学思想理论稿》,舞蹈理论家欧建平著作的《印度关学理论》等,这些都成为了当时舞蹈关学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吴晓邦最早也把舞蹈学科分为四大部分,逐渐从历史研究发展到后而的理论应用,然后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学科,中国关学舞蹈也逐渐被后人加以总结和概括,逐渐形成了三部分,也就是舞蹈历史、舞蹈流传和舞蹈理论。

舞蹈理论在编排应用过程中,都比较注重舞蹈基础和关学基础的理论知识研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舞蹈历史也逐渐形成了中国舞蹈历史,明确的将舞蹈关学纳入到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且结合了一定的舞蹈基础理论,从而使得舞蹈学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将舞蹈关学学科融入到舞蹈基础理论中,从而奠定了舞蹈学在学科中重要的历史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舞蹈关学专著是出现了古印度婆罗多牟尼,发展到现在为}卜,印度的舞蹈理论水平也保持了世界第一,这也能够充分地看到舞蹈关学能够有效地推动舞蹈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舞蹈作为一门发展艺术,使得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成为了人们的审关活动,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需要而存在因此在当前发展形势下,认识到古典关学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基础,加强关学对舞蹈的指导作用,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好当代学科发展的难点,从而不单纯地站到舞蹈学层面上来看待舞蹈问题,而且更应该站在艺术学的角度、关学的角度来看舞蹈特点和舞蹈的发展形成,从而通过加强关学对舞蹈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关学舞蹈的发展,充分地认识到舞蹈的问题,站在哲学的高度看问题,当前的关学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文化理论基础问题等,那么很多的舞蹈关学教材对于舞蹈研究并不够充分和透彻,也不适合做教材,因此,舞蹈关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那么就需要借用关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做到语言表达清晰,理论知识系统规范,这也就是当前舞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造成当前舞蹈关学学科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发展体系的原因,因此高校在关学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加强舞蹈关学课程的教学开设,更需要对其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发展过程中,并且共同为构建完善的关学舞蹈体系而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与舞蹈美学(摘要)朱立人一、什么是舞蹈美学舞蹈美学不同于一般美学,如果把文学艺术当作相对独立的社会审美现象来考察,那么它至少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规律,即:文学艺术同一切人类审美活动共有的普遍审美规律,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独特的审美规律,以及文学艺术的各种样式之间互不相通、更为特殊的审美规律。

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审美规律,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分别由一般美学、文艺美学和部门美学来进行研究。

舞蹈美学就是部门美学中的一种,它同音乐美学、电影美学、戏剧美学、建筑美学一样,从一般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着重研究舞蹈这个艺术门类的个别审美规律。

舞蹈美学是存在于美学与舞蹈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舞蹈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原始舞蹈与舞蹈美的萌芽舞蹈恐怕称得上是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载歌载舞,或自娱,或祭神。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舞蹈文物,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原始歌舞场面:原始人分组踏歌起舞,步伐轻盈整齐。

可以推测,这是一种与图腾崇拜有关的集体舞蹈。

“它以人体舞蹈的规范化了的写实方式,直接表现了当时严肃而重要的巫术礼仪。

”(李泽厚《美的历程》)图腾舞蹈可以说是通过形象表现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原始人对自然缺乏科学知识,往往把自己的主要食物——某一动物或植物当作图腾加予崇拜,认为自己和它有着神秘的血缘关系,而且还相信巫术,认为模仿某种动物,可以影响自然界,达到某种目的。

甲骨文中的“舞”字,中间部分表示一个人手脚舒展,正面直立的形状,两旁表示牛尾,像人两手拽牛尾而舞之形。

“美”的写法最初是“ 羊人为美”,后来演变成“羊大为美”。

舞蹈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要比现代社会重要得多,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形成了劳动舞、模拟舞、操练舞以及巫术和祭祀仪式中的舞蹈。

这些舞蹈种类繁多,都跟劳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大批舞蹈模拟再现劳动过程和表达获得劳动果实的喜悦心情,就是巫术舞、性爱舞、战争舞等等,实质上也是与劳动间接相关的,或祈求神灵庇佑取得生活资料,或希望延续后代得到生产力的再生产,或借助神灵力量夺取保卫生产资料和劳动果实⋯⋯所以我们说,舞蹈起源于劳动,人类的舞蹈审美艺术也是萌芽于劳动的。

原始舞蹈是原始部落生产劳动在审美领域里的一个投影。

人类的生产实践,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培养出“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马克思语),使人具有对现实世界进行审美掌握的能力。

客观现实经过人的头脑中的反映,重新物化为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现方式,舞蹈也由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的躯体的即兴的、任意的、不规则的运动发展成为在不同程度上规范化了的动作舞姿:表现特定的主体思想或者叙述某一事件的艺术品,由原来的集体的自娱活动发展成为小组的、成对的乃至个人单独的表演。

这时出现了比较抽象的便于抒就这情的舞蹈语言样,舞蹈在从模拟到抒情,从再现到表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形成了舞蹈的形式美,使人们通过整齐一致和谐统一的动作获得审美享受。

如果说,从前的大小集体舞蹈体现了氏族或部落的风格和共性,那么,后来出现的独舞、双人舞则是描绘人物的性格,体现出舞者的个性。

三、人体是舞蹈美的物质基础舞蹈美是一种以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

形式感是对形式、即线与形的感觉。

在生活里,一条横线使人感到开阔,一条竖线使人感到高耸,这是与自然界的海岸、地平线以及挺拔的大树、巍巍的高山在人们头脑中多次留下有印象进而概括产生的形式感觉。

曲线给人一种柔和流动的印象,方形使人觉得安定稳固,粗而短的线形显得敦实笨重,细而长的线形显得秀丽纤弱。

艺术中的形式美,一方面依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美的存在的物质形式作为自己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服从于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

因此,它具有更大的抽象性、概括性,从而也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舞蹈艺术十分注意形式美,而舞蹈的形式美与其他艺术中的形式美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舞蹈采用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

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舞蹈以人体(包括动作、姿态和手势)为表现手段这一点,决定了这门艺术的虚拟性用人体的动作姿态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作为人物的台词,即使是同样以人体为主要手段的艺术体操和杂技,也与舞蹈有所不同:它们着重显示人体的灵活、柔软、健美等等,是以人体美为其最终目的的;而舞蹈则把人体美作为媒介,目的在于表露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为了炫耀技巧。

舞蹈不论怎样强调形式美,它的动作和姿态仍然应该符合情感逻辑。

一个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形象,正是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抒发感情,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这个舞蹈形象是一个动态的形象,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的,建立在知觉(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此时此刻,转瞬即逝,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观众的视觉中最后完成的。

正如苏珊·朗格所说:“我们看到、听到和感到的一切都是一种虚的实在,这种虚的实在就是使舞蹈动起来的力,使整个形象中时而向中心聚集,时而向四周发射的力,是时而上升、时而下落、时而冲突、时而达到和谐的力,是力的生动的节奏和脉搏” 。

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结合,正是舞蹈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采用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决定了舞蹈动作必然追求高度概括,具有广泛的表现性质。

舞蹈动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但进入舞蹈时有所夸张修饰,经过了一番艺术加工。

古典舞蹈中的探海”、“卧鱼”、“起霸”和“趟马”等许多动作,原来都是有具体的内容,经过艺术家们的提炼加工,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摆脱当初的具体内容,升华为“程式”、“类型动作”,被用来表现与原来意义相去甚远的人物性格和情节故事,写实的动作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凝动着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的“有意味的形式” ,进而成为规范化的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三,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表现手段)和创作成果(作品)三者都是人本身。

舞蹈要由人——编导来创作,而编导的构思又必须通过活人——演员表演传达给观众,可以说演员是编导的创作工具,离开了演员,编导的构思便无法体现。

一个舞蹈作品是两位艺术家,即编导和演员的共同创造。

这一点比较接近于音乐和戏剧,而不同于文学和美术。

一部文学作品、一幅图画或者一件雕塑,一经作者塑造出来,就保持这个形式,传之后世,而舞蹈则不然。

但从形象的确定性具体性来说,舞蹈又不如绘画、戏剧和电影,而胜于音乐。

四、舞蹈美的几个主要特征(一)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舞蹈属于动态的表现艺术,或者说属于表情艺术。

它担负的使命不是模拟(再现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比拟(表现性格的内在实质):不是讲述故事,而是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烘托环境。

和一切艺术样式一样,舞蹈也应该反映重大题材,但要求舞蹈把政策法令直接搬上舞台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需要恰当地找到一个“ 折射”的角度。

比如说,舞蹈不能也不必要编排说明月亮的自然属性(大小、形状、表面温度等等),但完全可以编舞表现某个人在月光下的感受——在具体的环境里明月给他带来的喜悦、惆怅、思乡或者悲怆凄凉的心情。

就其本质来说,舞蹈是擅长抒情的。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大序》),这说明了舞蹈这种抒情叙事手段必须发之内(有饱满的激情)而形于外(找到完美的形式)。

《乐记·乐本篇》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 合着音乐,拿着干(盾)、戚(斧)、羽(野鸡翎)、旄(牦牛尾)跳起舞蹈,就叫做“乐”,或者说“乐舞”,即一种由诗歌、音乐、舞蹈构成的综合艺术。

《乐记》还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进一步明确乐舞是从音乐产生的,它的本源是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动。

古罗马哲学家琉善,在《论舞蹈》这篇对话中说,舞蹈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有严格的节奏,⋯⋯最主要的是表现的感情要富有人性。

欧洲古典舞蹈理论奠基人、十八世纪法国著名舞蹈家诺维尔也说:“ 要描绘的感情越强烈,就越难用语言来表达它,作为人类感情的顶峰的喊叫,也已显得不够,于是喊叫就被动作所取代。

舞蹈没有台词,主要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或者抒发这个角色此时此地的内心体验。

还有另一种抒情舞蹈。

采用比兴手法,通过寓喻和联想,间接地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

舞蹈没有台词似乎是短处,其实并不尽然。

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扬长避短,这个短处完全可以变成舞蹈艺术的一个特点。

艺术家通过舞蹈音乐的渲染和演员形体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心情、性格,创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更富有美感,更令人感动。

(二)舞蹈要求直观的显现舞蹈没有台词,一切都要通过人在舞台上的表演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观众看个一清二楚。

在舞蹈或舞剧中假如涉及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必须登上舞台,或者至少要向观众展示足以代表他的物件,以达到观众对他的“认可”。

在情节安排上,要注意简洁紧凑,尽量单线发展,删去旁枝侧叶。

在时间安排上,也一般尽量避免过去时和将来时。

假如实在必要、非交待某件过去的往事或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不可,那么,舞蹈家只好另辟蹊径,如借助某个道具,或通过人物的服饰的变化等等。

舞蹈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心理活动以及幻觉、理想等等,无一不是直观地呈示在观众眼前的。

有些情节看来似乎很难再现,但在艺术大师那里仍然可以得到出人意料的完美的处理。

不过,舞剧是建筑在舞蹈的审美特性——表现——的基础之上的再现,尽管为了叙述剧情,比之抒情舞蹈有了较多的模拟写实的成分,但是,表现仍是它的主要因素。

(三)舞蹈叙事着重意境的创造比较而言,舞蹈中的叙事带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它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类型化的,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的感情。

正由于舞蹈属于表现性艺术,它概括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机械地模拟、复制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和琐事。

这里重要的是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是意境的创造,不必自然主义地刻意追求一丝不差地再现客观事物。

舞蹈没有台词,舞蹈形象主要是诉诸视觉的可见的动态形象,它通过视觉器官达到于大脑神经中枢,产生运动知觉。

正因为如此,舞蹈往往虚拟色彩浓厚,给观众的想象力留下了宽广的驰骋余地。

舞蹈叙事,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是为了叙述这件事情,而是借事抒情,借物寓意。

“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显,境界愈小。

”这同样适合于评介舞蹈作品的优劣。

意境,用于舞蹈上,可以理解为从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中升华凝成的艺术境界或者说是作品内涵的诗意和韵味。

好的舞蹈,应该像一首诗,具有诗的意境。

那么,这个意境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首先,这个意境必须以客观世界为根据。

它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主客观的统一、情景交融的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