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通过实验认识完全失重的现象,理解完全失重的定义和条件。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难点: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情况。
三、实验器材1套dis力传感器设备、钩码若干、纸带若干、指针式体重秤、1个重物、1个塑料瓶四、教学过程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引入:播放《安德的游戏》中宇宙飞船升空(超重)并进入预定轨道(失重)的片段。
教师:除了在航天器中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在咱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实验1:(学生)纸带对折,下方挂钩码,静止时纸带未断裂,用手竖直向上快速拉动纸带,纸带断裂(生)现象解释——钩码对纸带的拉力超过了纸带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2:请一位学生上台站在指针式体重秤上,体重计的读数实质是由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引起的,那如何能使指针示数变大或变小?(生)站起来、蹲下去。
教师:我们把体重秤的读数大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超重;把体重秤的读数小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失重。
(PPT)超失重定义: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写板书)教师:那人站在体重秤上站起来蹲下去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发生超重,什么时候失重呢?先后多请几位学生上台体验,并告诉大家自己看到的结果。
2.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那到底正确答案是什么呢?体重计的读数变化很快,为了方便同学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重现象,老师带来了力传感器。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超重的定义: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有向上的加速度。
2. 失重的定义: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向下的加速度。
3.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4. 实际例子分析:如电梯运动、荡秋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2.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电梯、荡秋千等,引发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分析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电梯加速上升时人的感受。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提出问题。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等领域。
2. 介绍相关物理实验,如电梯实验、秋千实验等,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2. 分析生活中的一种超重或失重现象,并提出问题。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肖德军(河北省永清县职教中心 065600)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掌握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本质并能熟练的判断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对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理解及其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判断方法。
难点是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三、教具体重计、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矿泉水瓶、有关神州七号宇宙飞船的录像资料、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发射和在轨运行的录像片段并加以解说,大家看一看飞船发射时宇航员采用的是什么姿势?(横卧)宇航员为什么要采取横卧的姿势?原因是飞船发射时宇航员要承受相当与自身体重5-8倍的巨大压力。
再看一下飞船入轨后飞船里的情况,物体和宇航员都漂在空中,怎么解释以上两种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过程设计板书:十、超重和失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超重现象。
板书:1.超重现象实验:介绍装置,架子上有两个滑轮,两边挂有重物。
我们让右侧物体质量大于左侧物体质量,开始用手拖住右侧物体让系统静止观察弹簧秤示数,放手后左侧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增大,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增大。
分析原因:取左侧物体为研究对象,T-mg=ma,弹簧秤的拉力为T=mg+ma=m(g+a)>mg可见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物体对悬挂物(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因为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而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实验:取一体重计,让一人站在上面不动读出此时体重计的示数,然后让他由下蹲状态突然站起,让学生观察人加速上升阶段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展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视频资料准备教案和教学PPT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章:重力的概念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探讨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展示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2.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三章:超重的现象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的现象,掌握超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超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超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3.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超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四章:失重的现象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失重的现象,掌握失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失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失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失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失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4.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4.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五章:超重和失重的应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2.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超重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超过了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增加。
而失重则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减少。
2.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超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非常沉重,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在失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轻飘飘的,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晕眩等症状。
3. 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进行航天飞行时,航天员会经历超重和失重状态,这对于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超重和失重状态也会对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产生影响。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学生能够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4. 应用: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应用。
2. 难点:超重和失重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数学表达式。
3. 实验验证: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站在磅秤上做上下振动,观察并体会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 应用讨论: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乘坐过山车时的感受等。
教案设计示例:1. 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在电梯上升或下降时感到身体变得轻盈或沉重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2. 知识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重力时,称为超重;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自身重力时,称为失重。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加速度向上时,称为超重;当物体加速度向下时,称为失重。
3. 实验验证:布置实验:站在磅秤上做上下振动,观察并体会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实验操作:学生站在磅秤上,进行上下振动,观察磅秤的读数变化。
实验现象:当学生向上加速时,磅秤读数增加,感到身体沉重,即为超重;当学生向下加速时,磅秤读数减少,感到身体轻盈,即为失重。
4. 应用讨论:讨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否会感到超重或失重?讨论:乘坐过山车时,乘客是否会感到超重或失重?为什么?拓展问题: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是否会有所不同?为什么?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梯运行、飞机起飞等。
5. 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生活中的超重现象电梯上升时的感觉乘坐过山车时的体验跳跃时脚底的感觉2. 第七章:实验探究超重现象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悬挂的重物,观察在不同加速度下的力的变化。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3. 第八章:失重现象的解释失重状态的定义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实例4. 第九章:超重与失重的应用航空领域的应用:飞机起飞、降落时的物理原理工程领域的应用:电梯设计、过山车安全体育领域的应用:运动员训练中的重力利用5. 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针对本章内容的习题训练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利用超重或失重原理的简单装置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装置、重物、计时器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掌握超重和失重时的身体变化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3.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超重和失重。
2.如何根据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于其所受到的支持力,失重是指物体所受支持力等于重量,即物体所处的力平衡状态。
2. 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的质量。
3.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地球、太空等)。
3. 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在超重环境下,人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重力加速度,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失去对重力的感知,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反应迟钝等。
4. 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1.对于超重环境,可采取增加肌肉力量、改变呼吸方法等防护措施。
2.对于失重环境,可采取加强锻炼、改变饮食等防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观察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最后通过观察模拟和实际操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可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名师教学设计《失重和超重》示范教学教案
的重力是不变的
答案: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梯加速上升的过程中,电梯中的人处于超重状态
B.电梯减速下落的过程中,电梯中的人处于失重状态
C.电梯加速下落的过程中,电梯中的人处于超重状态
D.电梯减速上升的过程中,电梯中的人处于失重状态
答案:AD
3、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重物,用手提着弹簧测力计,使重物在竖直方向上做多种方式的运动。
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向上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小于重力的数值
B.减速向上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重力的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
(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
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
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
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实验展示:
(1)称重实验:
●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
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
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
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强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显示的是拉力的大小。
提问:那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呢?
引导:电梯上升的过程中,既有超重现象又有失重现象;下降的过程中也既有超重又有失重现象,猜想物体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播放人乘坐电梯上下楼的视频短片。
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
F1-G=ma
失重
G-F1=ma
(2)实验验证
喷水失射现象:
用底部侧面开有小孔的塑
料瓶装满水的作为演示器材
(事先滴几滴红墨水于水瓶
中,便于学生观察)演示时用
手赌住小孔。
当装有水的水杯壁上有一
个孔时,在水压作用下,水会
从孔中流出来。
思考:如果让这个杯子自由
下落又是什么情况呢?
引导:太空中飞船中的人和
物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思考:经过实验发
现,做自由落体的水瓶
水柱消失。
当瓶子自由下落时,
瓶中的水处于完全失
重状态,小孔以上部分
的水对小孔处的水的
没有压力,小孔没有水
流出。
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提问:如何利用已学知识解
释课前的两个小实验。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超重
和失重的现象。
思考:利用超重和失
重的知识解释原因。
飞机起飞和降落,过山
车。
引导学生
“从生活走
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
会”。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收获了什
么?
总结所学知识。
强调注意加速度方向及运
动情况。
与教师一起总结: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超
重和失重的原因主要是看加
速度的方向:加速度向上----
产生超重现象,可能有两种运
动状态分别是加速上升和减
速下降;加速度向下----产生失
重现象,可能有两种运动状态
分别是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
完全失重的概念;生活中的超
重和失重现象。
学生整理
本节课的收
获,建构知识
体系。
【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
(一)概念:
超重:F(拉)/F(压)>G
失重:F(拉)/F(压)<G
(二)产生条件:
超重:a向上
失重:a向下
实指:在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物体实际重力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外界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拉力)。
(三)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
超重:失重:
F-mg=ma mg-F=ma
F=mg+ma F=mg-ma
F>mg F<mg
F(压)>mg F(压)<mg
(四)完全失重:
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这种状态是完全失重状态。
提问:超重和失重是重力变化了吗?
强调:超重和失重实质上是测力计或体重秤的示数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