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合集下载

超重与失重 说课

超重与失重 说课

新课
探究方案一
引入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力的传感器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新课
探究方案二
引入
讲课环节采用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点击播放 )
新课 引入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亲身体验
新课 引入
概 建立
学生实验1
规律 探究
学生实验2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新课引入 概念教学 规律探究 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研究对象
匀加速上升运动研究与分析
物块
合力竖直向上
运动学分析 受力分析 得出结论
速度竖直向上,且不断增加
加速度也是竖直向上
T+ a
T>mg
T’>mg
mg
T=T’
物体匀加速上升运动,加速度竖直向上,出现超重现象。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学生的知识结构:
1、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深入学习做了很好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一一、说教材《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这节课是本章前四节所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根据新课标、教育新理念及学生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3.可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难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二、说学情本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但仍存在“超重、失重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的错误认识,从而本节课要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类比,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将以讨论法、实验法为主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体现了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精神。

在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环节通过“神五”升空和体会超重和失重小实验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

本环节通过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情况下测力计示数变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质。

本环节根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新课程基础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环节三:深化提高分组讨论课本中“讨论与思考”,并介绍等效重力加速度。

本环节通过练习深化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入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环节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收获。

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下探讨:航天飞机中哪些实验仪器不可以使用?本环节意在巩固本节课所学。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物理课程中关于力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围绕超重和失重现象展开讨论。

这一部分内容在课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复杂力学问题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乘坐电梯、过山车等。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一内容还与我国的航天事业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特点;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4.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产生的条件及特点;(2)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4)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实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原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课堂上,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我会问:“大家有没有坐电梯时的超重或失重的感觉?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亮点:与其他教师直接讲解不同,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章内容,涉及到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重要知识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力学世界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和实际问题,因此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和相关实物来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增加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坐过山车时我们会感到超重或失重?”让学生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概念讲解: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进行计算。

3、实验展示:我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在坐过山车时放置一个秤称重,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同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深化他们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4、问题讨论:我将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我会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物理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 作用与地位在物理课程中,《超重与失重》处于力学部分的末端,是对牛顿运动定律、重力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它为后续学习天体物理、宇航等课程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的实际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等;(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如使用弹簧秤、天平等工具进行实验;(4)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电梯运动、过山车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2)了解超重与失重的产生原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掌握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问答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超重与失重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区别;(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度等。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特点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不同状态,掌握有关公式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其特点。

•掌握计算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和公式,解决相应的问题。

•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和探究能力,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索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和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特点。

•计算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和公式,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计算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和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与激发•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什么在坐高铁时感觉没重力?”“为什么在电梯下降时会感到重力加大?”等。

•引导学生思考,确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建立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背景知识。

2. 理论讲解与示例分析•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特点。

并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实验探究与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超重和失重的情景。

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更深入的理解。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超重和失重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4. 拓展与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超重和失重应用的实际例子,例如“太空站中的宇航员为什么会感到失重?”等。

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该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

2、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与实质。

(2)进一步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二、说教法:为本节课教学中首先运用了实验演示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方法,三: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趣味实验激发悬念演示实验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提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演示实验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

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最后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来揭示这些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1、小组实验——体验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要求学生用弹簧称挂一个重物,使他们一起向上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弹簧示数的变化。

超 重 和 失 重 说课

超 重 和 失 重   说课

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1.学生现状及对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

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

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超重和失重_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_说课稿

4.6 超重和失重大家好,我是xxx,来自***,我说课的题目《超重和失重》,选自粤教版必修一4.6节,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超重和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特点:1、内容较抽象,注重理论推导2、突出学生自主探究3、重点: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二、学情分析:1、已学: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认知特点:(1)、通过引导学生能使用牛顿定律,自己推导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2)、学生较难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的实际问题3、难点: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三、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过程与方法:(1)体验科学探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四、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究2、讲授法:言语应形象生动富启发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领会建立物理模型思想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体验手掌托着书,手上下移动,体会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通过有趣实验,引入新课2、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播放动画观察:站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起过程中,体重计的读数有何变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介绍视重和实重,此时可强调指出物体重力不变3、提出问题:物体重力不变,为什么体重计示数变化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弹簧秤下挂钩码,上下移动比较重力和拉力的大小,展示实验记录表格来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步骤(2)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结合数据引导学生受力分析,学生得出结论5、学生分析数据后,老师通过动画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受力分析得出超重和失重的解析6、超重失重解析时注意结合例子讲解,超失重实质是:压力大于或小于重力超失重条件是:物体具有向上或向下加速度这是本节课重点,理论分析不难,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索小组分析,老师引导,学生能较好理解7、知识运用:可让学生解析体重计上人下蹲和站起原理,进一步理解超失重原因8、完全失重现象①观察实验:弹簧秤挂着钩码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示数,引出完全失重概念②强调产生条件: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③学生分析:侧面打孔的饮料瓶做自由落体不滴水,巩固知识9、规律运用选取一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这是本节课难点,注重由受力分析结合牛顿定律进行突破,例题讲解结合动画进行分步分析突破难点10、小结和布置作业小结可理清本节思路,作业为课后练习第1和5题。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学生能通过观察电梯里台秤、体重计示数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3.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二、评价任务(一)教学过程中使用学习评价量规,通过多种方式使学习评价量规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利用问题等引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规,通过学生所给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后与量规中的等级标准对比,得出学生所处等级。

比如可列出以下任务:1.通过阅读教材或观察实际情景,说出测量重力的原理2.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3.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用动力学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与实质4.查阅教材等资料,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教学活动设计1.演示实验:在台秤上放一木箱,箱内顶部悬挂一系有重物弹簧的弹簧,教师让重物上下震动,学生观察台秤实数的变化,并设置问题:(1)你能猜出箱子的内部结构吗(2)台秤示数什么时候最大、最小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2.小组讨论:展示视频:人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或向下蹲,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学生小组讨论体重计示数变化的原因,并设置问题;(1)测体重的原理是什么(2)下蹲过程中人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3)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对人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概念,认识其本质3.联系实际:学生思考,如果在电梯上测体重,体重计的示数将如何变化,人会处于什么状态,加深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生活中有关的超重失重问题,从动力学角度进行分析4.分组实验:扎有洞眼的塑料瓶装水,先静止后自由下落,观察水流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超重与失重的角度进行解释,认识完全失重现象。

5.德育:图片展示: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水球实验;火箭发射过程,感悟超重与失重在科技中的应用。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超重与失重定义及现象;B、了解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C、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D、利用所学,能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B、通过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的视频材料激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该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人将以探究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

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2、学法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出对“超重与失重”的感性认识;观看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和嫦娥一号的视频材料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及感觉,从而导入新课。

2、通过超失重演示仪的演示,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该课是人教版全日制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下列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 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 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2)体验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超重、失重的现象,而是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让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2、理解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和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为:1、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中来,并使他们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

四.教法分析超重、失重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超重和失重》。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特点和实例,以及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电梯时感受到的向上或向下的力,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讲解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上;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小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超重状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判断一个站在电梯里的乘客在电梯上升过程中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2)一个物体在电梯里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是处于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状态?5. 板书设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特点超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

失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六、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一个物体在电梯里上升过程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增大,说明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在太空中,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没有重力作用在宇航员身上。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17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 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 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 况?(F为钢索拉力,G为重力)
F
F
F
F
v a
图1 A
G B
G C
G D
18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 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2
3.教学难点
(1)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重 力不变。
(2)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3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练法 学法: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指导实践。
4
三、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1)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2)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3)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4)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5)以9 .8 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19
9 .学生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62页《失重和宇宙开发》。 作业:课本P64页(2)题。
返回
35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6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7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8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9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40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41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ppt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ppt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ppt必修一超重和失重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内容是之前学习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也是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作用,对这个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和掌握,也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定律应用于生活实例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一定的感受和了解,但对其所产生的的原因还不清楚,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不够,要加以培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和面临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产生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规律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难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满足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就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进行新课教学点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教师运用一个体重计,教师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体重计的原理,会发现体重计上的示数就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

请一名同学静止站立在体重计上,要求他快速的蹲下和起立,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会发现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这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从而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失重说课稿

超重失重说课稿

超重失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失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超重失重”是高中物理必修 1 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天体运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这部分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往往只是感性的认识,缺乏对其本质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学生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教学难点(1)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本质的理解。

(2)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物体所受支持力或拉力的计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条件及本质,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与失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必修 1 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所受支持力或拉力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通过实验引入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

但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过一些感性认识,但往往是模糊的、不准确的。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同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3)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通过理论推导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物理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物理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物理说课稿超重与失重物理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

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

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二、说教法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说教法
教法:实验法、讲练法 学法: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指导实践。
6
六、说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7
2.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展示情景,
看视频录象《费俊龙翻跟斗》。 思考:
(1)飞船中的费俊龙有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产生原因是什么?大小如何计算? (3)什么叫超重现象及什么叫失重现象?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v a
减(2)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步骤。
A .确定对象,分析受力。 B .分析v与a的方向,选取加速度方向为正 方向。 C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牛顿第三定律 说明。
12
5.理论分析 .
(3)升降机里的物体向下减速运动 解:如图。选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物体重力 G=mg F v a 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 F=mg+ma>G F`=F>G G
19
应用练习,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 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 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 况?(F为钢索拉力,G为重力)
F v a 图1 A B G C G D
20
F
F
F
G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 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三、说目标 说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举生活中的事例已经课堂实验使学生 (2)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 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 舟”号载人飞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 4 培养民族自豪感。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 说教法、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1
一、说教材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 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 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 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 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 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阅读课本P62页《失重和宇宙开发》。 作业:课本P64页(2)题。
22
10 .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 1、超重概念 2、失重概念 3、产生条件:
A、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F>G) B、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F<G) C、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 (F=0)
4、实质:A、重力不变。
B、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
23
24
(1)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 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即F>mg (2)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 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即F<mg
10
5.理论分析 .
(1)利用 vt=v0+at 讲加速和减速直线运动中 速度和加速度方向关系。
加速:v与a同向
制造理想的滚珠 液体呈绝对球形
制造泡沫金属
18
.总结提高 7 .总结提高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2)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无 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 (3)牛顿运动定律问题处理的一般思路: 问题处理的一般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3、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4、求解方程,并对结果做必要说明。
8
3.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分组实验,
实验装置是:弹簧秤下挂两个钩码。 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或弹簧秤指针的位置, 比较重力和拉力的大小。
(1)当静止时,测出钩码重力大小。 (2)向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刚开始瞬间。 (3)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刚开始瞬间。
9
4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讨论分析,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四、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 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 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对这一点的理解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 学生往往困难较大,所以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分析超重与失重, 加速度是关键。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初始状态才能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因此,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 超重、 超重 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 定量关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定量关系
超重 失重 超重 失重
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F> mg 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F < mg
14
能力迁移, 6 .能力迁移,演示实验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 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 即F=O。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下,且大小 a=g 演示:水瓶下落漏水停流。
15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应用
人造地球卫星、宇 人造地球卫星、 宙飞船、 宙飞船、航天飞机都绕 地球做圆周运动。 地球做圆周运动。所受 的地球引力只改变物体 的速度方向, 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 度大小。他们都具有竖 度大小。 直向下大小等于g 直向下大小等于g的加速 度 航天飞机中的人和物 状态。 都处于 完全失重 状态。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mg=ma
所以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13
5.理论分析
(4)学生分析
速度v 方向 加速上升 加速下降 减速下降 减速上升 超重的本质 失重的本质 加速度a方 拉力(或压力)F 超重或 向 与重力mg大小 失重 比较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上 向下 向上 向下
F> mg F< mg F > mg F < mg
航天器中的宇航员
a= g
近地卫星
a= g0 a= g
远离地球的卫星
16
在航天飞机中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仪器都无法使用! 在航天飞机中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仪器都无法使用!
0
弹簧测力计无法测量物 体的重力, 体的重力,但仍能测量 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无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17
利用完全失重条件的科学研究
2
二、说学情 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牛顿运动 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还很 抽象。本节课要帮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的场景,有利于学 生的理解和消化,实现学以致用。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超重失重有一定 的感性认识,利用生活现象,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 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实验 现象抽象推理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 够全面,对试验中的问题应或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深层次 3 的理性思考。
(1)以0 1 0 (2)以0 (3)以0 (4)以0 (5)以9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2m/s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8 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21
学生阅读, 9 .学生阅读,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