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小范围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能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2.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图表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2.板书、彩色粉笔、图表样本。
3.学生调查表格和问卷。
4.台式计算机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统计”的字样,询问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引出调查和统计的目的及意义。
2. 学习内容(20分钟)•使用实例引出调查的基本方法。
•讲解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讲解示范(15分钟)老师用学生调查的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展示如何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
4. 练习(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并根据数据绘制图表,交流和归纳调查结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并整理数据,绘制对应图表,并用一段文字总结调查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调查和图表绘制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统计》的教案,希朋能够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汇总12篇)
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汇总12篇)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以及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熟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体重,一块画有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的小黑板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1、(课件出示课本106页插图)问:同学们,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们知道自己现在的体重吗?能告诉我吗?(学生自由回答)2、师:(小黑板出示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15千克以下,1620千克,2125千克,2630千克,31千克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1)讨论选取收集以上数据的最佳方法。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上统计表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1、师:你们知道你们现在和一年级时比较,同学们的体重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教师课件出示一年级时同学们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具体数量课前填好)2、学生各自算一算,同桌互相说一说现在和一年级时的体重变化情况。
3、指名说说。
4、师:你们有没有觉得在两张表格上比较不大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两张相关联的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的方法。
5、同桌合作试着完成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
6、指名汇报该复式统计表的填法,教师在黑板上填写。
然后让学生说说填写复式统计表时要注意的地方7、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学生分析统计表,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课本108页的做一做。
(根据实际情况把题中的一班改为别的班)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成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都由学生来完成。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相关推荐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94~9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收集的数据。
第二段,第98~99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你能跳多远。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让学生感受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价值。
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这样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到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种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角度的理解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如,动物运动会场景中有小狗、小兔、小猴,比赛项目有跳高和长跑。
在帮助学生弄清场景中的基本信息后,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每个比赛项目各有几名运动员参加?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两个统计表,你能明白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吗?其次,要让学生结合数据特点,逐步学会自主确定标准,并进行合理的分类。
如第97页的第5题,让学生把提供的一组照片进行适当的分类。
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按照片中的小动物、照片拍摄的方式以及照片的色彩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
2.组织好实际调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
第95~97页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要求学生实际调查学校书法小组里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要调查什么。
其次,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
可以逐人询问,用符号记录;也可以分类举手,逐一数数。
第三,要强调分工合作。
如,小组内的同学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
2. 培养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2. 学习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
难点:培养学生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数据收集表、统计图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a.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并提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要求。
b. 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将收集到的数据填写到数据收集表中。
c.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整理数据,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数据,并将整理结果填写到统计图中。
d.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评价不同统计方法的优缺点。
3. 练习: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统计知识和方法。
5.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统计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数据收集和统计活动的环节,增进家校合作,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应用统计知识。
2. 组织学校或班级的统计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确定收集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等。
2. 数据整理:介绍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分析:讲解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中位数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统计数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按照“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顺序,逐步讲解每个环节的内容。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大纲,您可以在每个部分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以达到五千字的要求。
希望这个大纲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统计》数学教案
二年级《统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定义和作用。
2. 学习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2. 难点:掌握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统计图表的样本,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 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介绍统计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统计是用来做什么的。
3. 教学统计方法:讲解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展示一些实际的数据,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统计的过程。
4. 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实际操作,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数据,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并制作相应的图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制作的统计图表,评估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合作,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社区统计人员来校讲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统计局或相关机构,了解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3. 开展统计知识竞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方法,如画“正”字、画圆圈等。
2. 学习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3. 学习如何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统计图的图片,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2. 学生准备统计数据收集表,统计工具(如画笔、圆圈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统计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统计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
3. 课堂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数据,用所学的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并尝试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4.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统计成果,让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直观地理解统计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统计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统计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统计知识。
2. 讲解统计概念:介绍统计的定义、目的和作用。
3. 学习统计方法:教授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二年级统计表教案
二年级统计表教案【篇一: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2、使学生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
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五门课出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
谁来说说你最喜欢上哪门功课?指名学生回答)大家想不想知道最喜欢上哪门功课各有多少人呢?(想)那要怎么做呢?(统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统计(板书:统计)二、探究1、制作单式统计表2、师:我们先来统计男生的情况,(出示男生统计表)请一名女生记,一名女生数人数。
男生选一门最喜欢的科目并举手。
男生已统计好了。
根据这张统计表,谁有问题要问的?(生问,生答),现在我们来统计女生的情况。
(出示女生统计表)还是跟刚才一样,请2个男生来收集数据。
3、探究复式统计表师:刚才我们一起制作了两张统计表。
这张单单统计到男生喜欢科目的情况,,第二张表单单到女生喜欢科目的情况。
我们把它叫做单式统计表.(板书:单式统计表)老师非常想在一个表里就可以知道男生和女生的情况,那么把这两张表组合一下,制成一张新表:出示(复式统计表)师:谁能将这两张表的内容填到这张新的表格中吗?指名学生尝试填表。
表里既统计男生的情况又统计女生的情况,我们把它叫着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统计表)4、比较两种表:复式统计表不仅能够得到单式统计表中能得到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单式统计表得不到的。
5、,观察表格,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或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把你想到的问题提在本子上,让同桌来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你会提一些什么建议吗?老师给你们的建议是:学好各门功课,全面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的概念及意义。
2. 常用的统计方法:表格法、图片法、计数法等。
3. 统计图的种类及作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图等。
4.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5. 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统计的概念,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难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统计图的制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统计材料和教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统计的概念、意义以及常用的统计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统计实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制作统计图:学生根据整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制作。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并讲解统计结果的意义。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统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运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数据,并能解释统计图中的信息。
4. 学生能将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
2. 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统计方法和结果。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4.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统计图软件和实物教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统计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2.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描述。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周围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 学习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描述。
3. 学习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呈现数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 学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描述。
难点:1.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和描述。
2. 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呈现数据。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统计学具和教具。
2. 学生准备收集数据的工具(如调查表、画“正”字的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现象,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 教师示范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描述。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统计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等。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以及数据分析、交流表达等技能。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相关推荐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1.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2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育的艺术: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设计
教育的艺术: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和统计这个概念,并能了解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能够搜集数据并使用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1.统计概念的理解2.数据的搜集和使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三、教学策略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式的教学相结合,例如电子白板、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
2.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和统计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1.消息搜集: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家庭和周边环境中的数据,并将数据整合集中。
例如:颜色、尺寸、体量、重量、高度、长度、温度等。
2.数据分析与统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来展示和分析搜集到的数据。
例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雷达图等。
并指导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3.数据运算: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数据的运算。
例如: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的计算等。
4.应用实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统计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分析和统计数据的能力、图表制作的技能、数据运算的准确性以及学习态度等,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学生回顾整个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教学时长:8学时七、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 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影音教材、实例资料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计算器等。
八、教学成果1.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和统计这个概念,并能够进行数据的搜集和用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统计分析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其统计分析能力。
3.学生对数学统计这一学科的兴趣和热爱程度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统计》教案
二年级上册《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通过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统计的作用。
2. 学习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3. 学习如何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统计的作用。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统计的相关素材,如数据表格、图表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工具,如笔、纸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学校运动会,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统计基本概念:讲解统计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3. 收集数据: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4. 整理数据:教授学生如何整理数据,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5. 分析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制作成统计图表。
2. 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他们完成作业的过程,以及他们从中学到的统计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正确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离不开直观的模型。
“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较好地理解数的意义和读写数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直观模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掌握较抽象的内容,深化对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大数的意义,通过估算,深化对大数的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为学习万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同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估计结果,在讨论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结论,从而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经验。
2.数形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大正方体建立“千”的直观模型,直观认识计算单位“千”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结合计数器的有效利用,将点子图和小棒引进课堂,使学生从数的概念等各个方面认识数,体会表示数的多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计数器、小棒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情境图,理解“大数”。
(1)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都想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估计: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3)学生讨论后汇报估计的结果。
(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0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100相比有什么不同?2.揭示课题。
大家估计的数都是比我们学过的100多得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0多得多的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设计“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简单地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统计的方法和步骤。
2. 学习如何通过画“正”字、画圆圈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学习如何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表示数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统计的概念,掌握统计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如何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表示数据。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统计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统计教学课件、统计表格、统计图表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统计学习用品,如笔、纸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情境教学,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2. 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和步骤。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4.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成果,引导学生学会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表示数据。
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统计知识,巩固统计的概念和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思维能力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统计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开展统计知识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2. 学习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学习如何用图表等形式展示统计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在本次运动会上开设了以下几种体育比赛项目(出示表一,贴于左边)。
表一
跑步跳远跳绳
师:你最想参加什幺项目啊?(生自由回答)那幺从这张表里现在你最想知道什幺?(生:“人数”并在表一中板书)那好,现在请小组长统计一下你们小组中各个成员最喜欢的的体育项目。
小组活动,组长作好统计。
活动完毕后请四个小组长分别汇报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的人数,并在表一中板书好。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师:课前项老师也调查了一下202 班,他们班参加运动会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下面呢想请你们帮老师做个统计,看看202 班他们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到底是多少?请小朋友拿出标有表2 的那张纸,将老师报出的情况记录在在表二中。
想想我们以前用过的最好的记录方法是什幺?(画“正”字)
老师报,学生记录。
记录完毕后请一生....。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教案关于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实录: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1.创设情境,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老师今天很高兴,带了点礼物想送给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礼物?(出示动物卡片)生:是一些小动物。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生:喜欢。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喜欢哪种动物吗?生1:我最喜欢猴子。
生2:我最喜欢熊猫。
生3:我也最喜欢熊猫。
生4:我最喜欢马。
生5:我最喜欢鸭子。
……师:那你们能说说我们班上喜欢什么动物的人最多?生1:我认为是喜欢猴子的人数量最多。
生2:我觉得是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3:我猜测应该是喜欢马的人数最多。
师:有的同学说喜欢猴子的人数最多,有的同学说喜欢熊猫的人数更多,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能种动物的人数最多呢?生1:我建议喜欢熊猫的同学站一排,喜欢猴子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马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鸭子的同学站一排。
生2:我认为这种办法很麻烦,我们可以在纸上写出这四种动物,然后用画正字的方法去统计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怎么样?生:很好。
二年级统计教学设计
二年级统计教学设计第一篇:二年级统计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统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看,这是谁?(出示:小白兔)仔细听,小白兔在说什么呢?(电脑播放小白兔说的话:小朋友,今天,我要去参加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我想带大家一起去,你们想去吗?)生:想。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演示“动物运动会”热闹的场景)师述:瞧,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
(1)提出问题。
谈话:瞧,小白兔是这次运动会的总指挥,他想请小朋友帮个忙,为这些运动员做好服务工作,你们愿意吗?(电脑播放录音:我请你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请你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长跑的每只动物发一件绿色的运动服。
)该分别发几件呢?小朋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小组里悄悄地说说看。
(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统计出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各有几名运动员就知道了。
)(2)收集数据。
谈话:对,也就是按运动的项目进行统计。
(3)整理数据。
出示第一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统计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注意巡视。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只数 (4)交流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引导:是的。
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
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
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
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
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
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三、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四、全课总结(略)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
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