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读《西藏生死书》: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读《西藏生死书》: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学者萧功秦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北医”教授王一方讲过两个遭遇:一位高级干部,好喝酒,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
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死了。
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
”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
”还有一个老人,已经96岁。
去医院检查后,非要医院给个说法。
王一方只好实话实说:“你可能不行了。
”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说话不吉利。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我七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
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
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外婆已经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
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
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背着上学。
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外婆还在。
”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后会去哪里?”“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他在睡觉”,“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16西藏生死书民航华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李慧青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民航华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李慧青
《西藏生死书》我以为不是一本完全意义的教科书,他教我们要正视死亡。
我们知道,对于死有两件事是明确的,一是人总有一天会死、二是人不知何时会死。
我们认为死是一切的终结,但书中告诉我----死亡是有生死轮回的,轮回分割为四期:自然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受生中阴。
我们一直以为人的死亡就是心脏停止,呼吸停止。
从书中表述了解死亡是从五个感官的能力衰退开始,直到神识离开身体,才算一个完整的死亡过程。
书中详细讲述了轮回,我离完全明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对于我已不是重要的,我只需做到:人对自己的生命、对自然一定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对于死亡的教育我们几乎是没有过的,我们常常回避死亡这个问题,本书从宗教的角度告诉我们,人要正视死亡,特别是要对临终老人进行关怀,告诉老人要放下,要从临终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要感同身受,告诉他我们在你身边陪你,你并不孤独,我们爱你,你拥有我们的爱,帮助他接受死亡。
书中讲述,藏人用迎接新生和喜庆去面对死亡。
他们认为人活着世事是无常的,死亡是必然的,无需恐惧。
平日里活着就是要修行,满足幸福、平凡。
他们眼睛里流露的是纯真、欢喜和虔诚,带给你的就是感动。
本书告诉我们,世上确是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灵性世界,要记住:“头上三尺有神灵”,他至少可以时刻提醒我们人一定要行善事,莫做坏事。
《西藏生死书》:信仰与启示的心灵之旅
西藏生死书:信仰与启示的心灵之旅一、引言《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它揭示了西藏佛教独特的生死观以及关于人类存在与超越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藏生死书》所涉及的主题,包括信仰、转世轮回和人类无常性,以及与读者分享这本书在心灵上带来的启示和引导。
二、信仰与佛教哲学1. 西藏佛教简介在介绍《西藏生死书》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西藏佛教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西藏佛教是一种独特而深奥的宗教体系,在西藏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2. 信仰的重要性信仰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形式的精神追求。
它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在困难时刻提供安慰和指引。
3. 生死观与超越西藏佛教的生死观是其核心教义之一,它对于塑造西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生死观认为,死亡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灵魂转移到下一个轮回阶段的过程。
三、西藏生死书1. 《西藏生死书》概述《西藏生死书》(又名《巴尔多让·图克帕贝兰加尊者自在领悟大圆满本愿心际神变增益波斯谜千百般嘉年叠卷及追随制具秘诀加行》)是由西藏著名哲学家、学者和禅修大师巴尔多让创作的一本著作。
2. 转世轮回的理论与实践转世轮回是西藏佛教重要教义之一。
它认为,人们的灵魂在死亡后会重新投胎到新的生命中。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修行、觉悟和参悟来改变,并达到超越轮回的目标。
3. 得到启示和引导阅读《西藏生死书》能带给读者许多启示和引导。
它促使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无常性和超越。
这本书提醒我们珍惜活在当下,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四、心灵之旅1. 心灵成长与觉悟通过阅读《西藏生死书》,读者会开始进行一场自我发现和心灵成长的旅程。
这本书教会我们审视自身,洞察生命中的各个层面,并倡导善良、慈悲乃至包容。
2. 关于人类无常性的思考《西藏生死书》强调人类存在的无常性,即任何事物都是短暂而变幻无常的。
这个思考引导着我们去珍惜每一刻,同时也提醒了我们不要过度执着于表面的欲望与贪婪。
《西藏生死书》读后有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有感《西藏生死书》读后有感索甲仁波切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生命。
想要更好地活的人,应该花点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
我保证它绝对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生命。
人类的谜题不止死亡一项,不能因为我们在现有的学理上无法确认,就否定它的存在。
我以为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其实不在相信死后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个与死亡相亲的机会。
如若我们可以因此学到安详的死,或许会懂得如何从容的生。
我们的生活步调如此地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
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
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维持得安全可靠。
一有变化,我们就寻找最快速的解药,一些表面工夫或一时之计。
我们的生命就如此虚度,除非有重病或灾难才让我们惊醒过来。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有一次我在英国参加一项会议,与会者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访问。
同时,他们采访一位濒死的妇女,她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死亡竟然是如此真实,所以恐惧不已。
现在她知道了,她只想对在世的人说一句话:「认真看待生命和死亡。
」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我们要像古时候的西藏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喜马拉雅山里坐禅。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
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关键在于单纯,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来生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毁灭,正威胁着我们一切的生命。
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或不给予人们任何死后的希望,或不揭开生命的真相,不是将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吗?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读后感大全死亡真的是一件大恐怖事情,没有什么比死亡还要恐怖了。
当我们有意识后,当我们看到有人死亡后,我们就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一定会死亡。
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活多久,不知道和什么人结婚,不知道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知道自己一定会死。
我们自出生以后,就开始进入死亡的倒计时,也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
可以说每个人都在为生而努力,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在为死而前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可以被朝九晚五的生活所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
我们每一天都活在生活的琐碎中,那些琐碎的事情消耗了我们所有的精力,让我们疲惫不堪。
有人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是过了365个一天,还是把一天过了365遍。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活而活着吗?我觉得那并没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意义,可是那些意义在琐碎中被消耗了,最后都成了没有意义。
《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说道:现代社会的一切,似乎都在让人们偏离真相,让真相无法成为人生目标,甚至不相信真相确实存在。
产生这些现象的文明,虽然声称尊崇生命,实际上是让生命贫瘠得毫无意义可言;虽然一直不停地喊着要让人们「幸福」,但实际上却是阻碍通往真正喜悦的泉源。
这种现代的轮回,滋生了焦虑和压抑,更进而把我们套牢在「消费者的机器」里,让我们贪婪得一直往前冒进。
现代轮回是高度组织化的、易变的和精密的;它利用宣传从每一个角度来袭击我们,并在我们四周建立一个几乎无法攻破的耽溺环境。
我们越想逃避,似乎就越陷入那些为我们精心设计的陷井。
诚如十八世纪西藏上师吉梅林巴所说的:「众生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因此无止尽地迷失在轮回流转中。
」细细回味好像确实是如此的,人们被焦虑,压抑,欲望,痛苦包裹着出不去,看不到眼前的路,最后沉沦下去。
我觉得我们要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命只有一天了,你会干什么?这个问题会让你直面本心,思考人生诸多事项的优先序列。
如果我的生命只有一天了,我可能会安安静静地看书,等待死亡。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800字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800字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从智者时代,无数哲人毕生致力于弄清楚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万物初生于水,终将复归于水。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如是说。
“万物生于有而归于无”。
中国古代国学,将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三十而立,从懵懂步入成熟,四十不惑,不惑,极尽人生苦乐,五十知天命,人生听天由命,死亡的终极将是一个倍为严肃的话题。
他恳切踏实的论调,加上诸佛菩萨的箴言开示,除却人们对死亡的“大恐惧”,甚至使人们视死为相伴一生的老友。
《西藏生死书》在西藏佛教和现代科学两个传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会点。
索甲仁波切在喇嘛大行后看着酥油灯点着的影子,思考着死亡和自己的死,“在我的悲伤当中,慢慢浮现出一种深沉的接受,一旦接受死亡的事实,我就决心把一生奉献在修行。
”或许佛家的修行固非目的,却是格物致知的一种方式。
固然,死亡不是终点,却使人类在自然的面前跌了跟头。
当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直到后悔莫及。
如同致力挽救亚马逊雨林的前任巴西环境部长所说的,我们到底还需要多少类似的警告呢?那日去北川,站在老北川废墟前,看着滔滔的江水,卷起层层浪花,静默的北川,在浪花中总结生命力。
“是否有来世”,从西藏佛教所持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①生,②临终和死亡,③死后,④转世。
佛学者在这个空隙之间,提出一个观点,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的心性,刹那间生死之际显现无遗。
或许北川对于过去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符号,颓败的符号,这符号中,每一处是有故事的,天灾毁灭的是自然,作为符号的存在,好似时间的产物。
庞贝呢,庞贝的每一处,都流下了历史的眼泪,颓败的美丽见证着地球的成长,就像美丽的堰塞湖,形似九寨的山水,三色汇流,错落有致,符号也涌动出应有的生命力。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西藏生死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哲学著作。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以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轮回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扎巴的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宿命和自由意志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这部小说以西藏的特有风土人情为背景,将宗教、信仰与人性的矛盾融为一体,展现了西藏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
通过主人公扎巴的成长历程,让读者深入了解了西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精神世界,让我们对西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扎巴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生死轮回的命运之轮。
扎巴从小就被认为是前世高僧的转世,因此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内心的追求。
他不断地思考生死的意义,追问宿命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所在。
这些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同时,小说中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矛盾也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扎巴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宗教信仰与个人欲望之间的矛盾,他不断地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以及宗教信仰对个人的束缚。
这种矛盾和挣扎,让我们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对自由意志和宗教信仰的思考。
通过《西藏生死书》,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西藏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可以深入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文化背景,让我们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对自由意志和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哲学著作,它让我们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让我们对西藏的宗教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西藏生死书》读后感《西藏生死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佛教徒索尼姆多·多纳姆所著的作品,该书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位美国人在西藏寻找灵性启示的过程。
通过对西藏文化和佛教教义的深入探索,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智慧和信念。
在阅读完《西藏生死书》后,我深受启发,也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西藏文化和佛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书中描述的西藏风土人情、宗教仪式和信仰体系,我对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壮丽风景和深厚的宗教氛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西藏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对佛教的教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让我对佛教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生死有了新的认识。
在《西藏生死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生死的意义和轮回的律动。
通过对死亡的接纳和超越,作者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智慧和信念。
这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生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不是终结。
这种对生死的超越和接纳,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灵性和信仰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作者在西藏寻找灵性启示的过程,我明白了灵性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行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灵性追求。
而《西藏生死书》通过对灵性的探索,让我明白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信仰的执着。
总的来说,阅读《西藏生死书》让我对西藏文化、佛教教义、生死意义和灵性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读物,更是一部引领人们走向内心深处的指南。
通过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灵性的追求,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灵感和启示。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 世界无限美(2篇)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世界无限美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而其中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佛、道三家。
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
道家讲究“生死气化,顺应自然”。
他们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散。
佛教讲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种佛性便是每个人的本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察自己的本心,就可以显露出佛性,进而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
成佛之境就是往生净土。
那么,净土在哪里呢?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假使我们以嗔恨之心去看世界,那么看到的就是罗刹世界①;假使能够放下我们痛苦的烦恼心,以清净之心去看世界,那么我们就能够窥见神圣、和谐的净土世界。
净土世界遍布一切生世间和死世间。
往生之净土与人间之净土并没有差异,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对于能够洞彻本自心性的人来说,当下便是净土。
(摘自《西藏生死书》第32页)这话说得多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教育乃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1、博爱之心看待学生。
华兹华斯说,人是大自然精心雕刻的作品,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那样,按照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成长。
如果打乱了次序,将造就一堆老态龙钟的儿童。
让儿童踏着阳光的台阶,在那一个个闪亮的日子里,洒下童真的乐趣,既有蛹虫化蝶的痛苦,也有新鸟破壳的挣扎。
令每一次心灵发育与智慧增长都能带来瓜熟蒂落的喜悦。
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过。
教育永恒不变的意义在于学生。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用博爱之心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看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点滴。
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嗔恨感不乏微乎:成绩这么差!烦事那么多!然后,一串串的唠叨……试问,在这样的心境中能找到心里向往的净土吗?由此可见,想找到一片和乐的净土,必须有一颗博爱之心,宽容学生。
2、敬佩之心看待同事。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处于同事之行列,教育工作是靠大家合作完成,靠竞争取优。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从起初急切地翻看,到今天缓缓地合上这本书,历时2周。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带着两个问题,一是我能从这本书学到些什么?二是藏传佛教与基督教(新教)有什么差异?关于学到些什么,应该讲还是蛮有收获。
第一次看有关佛学的书,之前从电影、电视或书籍中零零星星的听过、看过一些关于藏传佛教的信息,但不完整,其实也不理解,知道一些名词而已。
这本书比较完整的介绍了作者的信仰和修炼,对藏传佛教的了解有了一个大概。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讲述的时候使用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喻,而不是高深玄妙的理论说教。
作者丰富的游历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关于第二个问题,藏传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差异,把所知、所想写下来,也许不对。
1.概念很多。
初一想,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概念多,很多概念,看完了也不大明白,只能略微从字面上理解一些意思,还需要多读几遍才可能了解一些。
如:地明光,到明光,实相,禅定,大圆满,本觉,见,行,殊胜,中阴(自然、痛苦、明光、业力),心性,演化,业,因果律,轮回,证悟,明光,空性,无常,虹光身,灌顶,加持......。
这些概念中,字面意思后面都隐藏着其它深刻的佛法,一般人是不容易理解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藏传佛教的传讲可能是少数人的事情,大部分的人可能只能被动的、简单的做一些类似指令的仪式和动作。
概念多还有一个弊端是每个人的解释理解不一样,容易产生派别。
2.藏传佛教注重冥想和禅定。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需要心情极其平静,稍微有点分心,就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一个字一个字看的时候,才能有所领悟。
这是很难的,因为要保持这种心情足够常时间不是容易的。
《圣经》读起来,则简单的多,只要保持谦卑的心、仁爱的心,读《圣经》就会有所收获。
而读这本书,光靠谦卑的心、仁爱的心是不够的,必须是平静的心。
3.藏传佛教似乎比较轻视“行”。
虽然在书中也有谈到“行”,但是那种超凡脱俗的“行”,不是基督教鼓励提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俗世的”行“。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西藏生死书》内容简介: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落寞,死亡时能够给予最有智慧、最为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通过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的读后感,来自实体店的网友:一个宗教,除了要对生命突显最神圣的尊严外,还要对死亡给予最终极的关怀。
佛法的特质表现有通达密法生死一如、解脱轮回痛苦的智慧上所,更表现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即使让我感动不已,它揭开生死真相的真、度尽一切众生的善、流畅优雅律动的韩,使它堪为人人必读必受持的经典。
——郑振煌西藏宿命书的读后感,来自卓著网的网友:不懂佛学,只是早就得知这是广受推荐的奇书,令很多人分受益匪浅。
一页页翻阅,发现这本书中能令人凝神思索的段落很多。
一点小改变,要数向冲淡平和迈进统一论的一步。
1、人类说的所有精神导师都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活在地球上的目的,就是与我们基本的、证悟的自性结合。
“国王”外派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黑暗的国度,其任务就是证悟和体现我们的真实技术难题存有。
也就是说,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件特定的事呀全面完成,那就是他的目的。
我想,这特定的事,就是《牧羊少年玄幻之旅》中所说的“每个人的天命”。
2、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或者恐惧避之唯恐不及,或者坦然及至最后一刻,但不管怎样,大多数人都认为死亡是终点,是卷土重来的无尽黑夜,于是肆无忌惮上列长远拼命肆无忌惮掠夺、沉浸于物质、只管眼下。
我从《西藏生死书》得到的启示是:死是又一次生的开始,人们不妨探索自已的可能性。
转世轮回姑且不论,这种对于生死的看法,无疑会令人多一些大力积极与光亮。
实际上人死即如灯灭,不必厌世消极。
对于众多没有信仰的年轻一代,这种想法不失为一剂良药。
不是宗教令信徒产生的那种敬畏之心,却足以产生同样良好的效果。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 世界无限美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世界无限美《西藏生死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人生探索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西藏僧侣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生死和宇宙的意义。
在阅读《西藏生死书》的过程中,我深感自我思考和静心的重要性,同时也体验到了世界的无限美好。
这本书以西藏僧侣的经历和哲学思考为主线,在讲述一个寻找转世所化身的男孩的故事的同时,探讨了关于生死、灵魂、宇宙等深奥的问题。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唤起了我对生命的珍视。
书中描述的西藏的自然景观,如高山、雪域、湖泊等,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壮观之美。
而作者对生命、死亡、轮回等主题的思考,更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阅读《西藏生死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无常性和珍贵性,也教会了我审视自我,思考存在的意义。
书中揭示的西藏僧人的内心修行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淡然和接受,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接纳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静心的状态。
我开始关注内心的声音,感受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通过静心,我能够更好地聆听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声音,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对生命和宇宙的关系。
静心的状态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无限美好。
在平静的心境下,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和美丽。
我开始更加珍视每一个瞬间,并意识到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感知都是如此宝贵。
我学会了更加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到了生命的瑰丽和世界的丰富多彩。
通过阅读《西藏生死书》,我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整体,不仅包括了人类,还包括了动植物、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
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作用。
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欣赏世界上的多样性和美好。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更加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总的来说,《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深入思考生命和宇宙的世界。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西藏生死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哲学作品,它让我对生命、死亡和轮回有了全新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扎西的成长历程,作者扎西拉姆多多向我们展示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在小说中,扎西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他在生死轮回中不断追寻着内心的信仰和力量。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生老病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对待死亡呢?《西藏生死书》给了我新的启示,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让我学会珍惜当下,不再轻视每一个瞬间。
同时,小说中对西藏文化的描绘也让我着迷。
作者通过描写西藏的自然风光、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
西藏的信仰文化、轮回观念和生死观念都让我深深地震撼。
我开始对西藏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身去感受那里的神秘和美丽。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扎西的坚韧和信念,以及其他人物的命运交织,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坚韧不拔。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智慧。
这让我更加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通过阅读《西藏生死书》,我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故事,更是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这部作品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同时,它也让我对西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身去感受那里的魅力和神秘。
《西藏生死书》是一部让人思考、感悟的作品,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力量,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向往和敬畏。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 世界无限美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世界无限美《西藏生死书》是西藏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西藏人民对生死、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部作品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也让读者在静心阅读的过程中对世界的美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西藏生死书》中,作者以从容淡定的笔触描绘了西藏的壮丽自然景观和人们心灵的庄严宁静。
作者以西藏的实际情境为背景,以生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对死亡的理解。
通过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和他们的经历,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脆弱与无常,也看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接纳。
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可贵。
静心阅读《西藏生死书》,我不禁被书中描述的景色所吸引。
西藏天高云淡,雪山美丽迷人,湖泊碧蓝如镜,宛如天堂一般。
这种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同时,西藏的民族风情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对生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态度。
他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发现了人类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他们相信生死是轮回的一部分,接受生命的不确定性,平静面对死亡。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读《西藏生死书》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反思和启迪。
这部作品教会了我如何去静心,如何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它告诉我,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学会独自静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与真善美。
无论是在人群中,还是在大自然中,都有一片可以让人舒缓心情的净土。
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看到世界的绚丽多彩,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在读完《西藏生死书》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死的态度。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生命的追求和追逐只是一种空虚的消遣和无意义的追逐。
而当我们把生死看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把平凡的日常生活看作是生命的珍贵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刻,我们才能看清生命的宝贵,才能真正珍惜眼前的一切。
通过《西藏生死书》的阅读,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西藏生死录读后感
西藏生死录读后感在阅读《西藏生死录》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被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所震撼。
这部作品以西藏高原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生死边缘的挣扎和感悟,展现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认为《西藏生死录》的优点在于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描写西藏高原风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死、爱情、信仰和人性等多重主题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西藏高原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神圣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死之间的深刻联系和生命的意义。
其次,我认为作者在《西藏生死录》中传递的信息和思想非常有价值。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生死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些思想和主题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生死问题和情感纠葛。
因此,《西藏生死录》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例如,在面对生死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坦然面对死亡,并且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不同的人性和文化背景。
最后,我认为《西藏生死录》对于读者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这部作品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西藏高原的风土人情和神秘文化,更可以让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西藏生死录》还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冲突,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人性和行为方式。
这些影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总之,《西藏生死录》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非常有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西藏生死录》对于读者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可以让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第一篇:《西藏生死书》读后感窗外的雨声、咖啡厅的音乐、浓醇的咖啡、美味的蛋糕和一本厚重的《西藏生死书》,构成了我简单、美好的夜晚。
遥记起,一位领导问季羡林: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的回答是:假如人们又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我看来,人在面临死亡的恐惧时,会让人放弃科学的信仰,在宗教中寻找安慰和解脱。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书籍,这里面交融有哲学与科学。
书中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评价是中肯的: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带给我们的似乎是快乐,实际上只有痛苦。
现代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病衰。
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贪婪地、不计后果地攫取、破坏着自然资源。
我们不正视死亡,就像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对于死,有两件事是明确的:一,我们总有一天会死;二,我们不知何时死。
那么我们如何正视死呢,书中是立基于生生世世、生死轮回的信仰上的,现代人可能很难认同这点,我也一样。
但这都是一种信仰,作者坚定的相信生死轮回,我们固执的认为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究竟谁对谁错,我们得不到证实。
但当我接受他的观点时,确实看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如果真的有生死轮回,人对自己的生命、对自然很可能会采取一种更负责的态度。
死亡的教育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欠缺的,我们现在年轻,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我们逃避这个问题,到临死之前,可能就不会轻松了。
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宗教的角度,我们都需要正正地去正视死亡这个问题。
书中有一部分具体讲到应该怎么为老人进行临终关怀。
我们需要给与老人无田间的关怀和爱,但和这些老人,也能带给我们很多很有意义的思考。
这本书中,有一段,让我潸然泪下:当有人问我如何允许某人去世,我就会告诉他们,想象坐在他们爱的人旁边,以最深切、最诚恳的柔和语气说:“我就在这里陪你,我爱你。
你将要去世,死亡是正常的事。
我希望你可以留下来陪我,但我不要你再受更多苦。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死亡的意义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死亡的意义<西藏生死书>首先我要说一下,读后和我所想的有错出入,并不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但是也让我学到很多知识。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人写过西藏的故事,记得不太清了,大致是去过西藏的人回来都会有一种心灵被洗涤的感觉,他当时的描述要比我写的这句话要形象,还有人写过说西藏有一种葬礼叫做天葬,看过天葬的人,会让人看透生死,不会执着于生死,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总之就是让自己的灵魂超脱于生命.这种东西很难去想象。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人生的意义,人的生死很是执着迷惘,很多时候觉得活着找不到方向,我想这应该是我看这本书的原因,或许当时寄希望这本书能够找到我心中的答案。
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有关于生命的探讨,更正确的说是一本藏传佛教对于生命的认识(我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个人觉得是这样的),从出生到死亡再到出生,这个过程是人可以通过平时的修行控制的,人在活着的时候跟着上师去修行消除自己的业,然后在去世的时候在上师以及道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平时的修行走入来世,同样书中轮回分为六道,所不同的是我们如果平时修行,同时去世的时候有上师在你身边的时候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下一世的。
其中最多篇章讲诉的是中阴阶段,我的理解就是在你去世后到灵魂转世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我想对于我们习俗来说应该就是人死去的那一刻到头七这段时间吧。
这一段时间如果你的灵魂从头顶破个窟窿走掉就是投入神人或者修罗界,如果从身体下边飞出,那么你投入的就是恶鬼,地狱,动物……这本书我看的不是很详细,有的地方是跳过去的,因为这本书与其说是给一般人看还不如说是,给藏传佛教徒看的,因为里边更多的是拗口的佛教术语,就像每个行业中的术语一样吧,而且人得每个阶段包括死后的每个阶段讲诉的都非常详细(具体这些怎么知道或者传下来的我有考虑过,有点不可思议),这些看起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但是相信我我是怀着无比敬重的心看完的。
虽然说与我看这本书的初衷有出入,但是还是让我学到一些东西,最少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死就像疾病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躲避,但是到死和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一生的时间,却没有为死亡做准备,那个时刻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不甘,恐惧,无助,然而生命是无常的,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太阳和死神哪个先来到,所以我们在生的同时也要学着面对死亡,这样到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从容。
在自己的花期里盛开《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在自己的花期里盛开《西藏生死书》读后感在自己的花期里盛开《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有君说,今天是寒衣节。
街上又会看到人们烧纸的身影,无尽的思念在火光中,传到了彼岸。
思念,总伴随着几分歉疚:放不下的感情,来不及开口的话、未抵达的礼物,未了的心愿。
纸扎,让我们有了机会去弥补。
我就是这个身影中的一员,尽管知道这个风俗落后,知道焚烧会影响环境,可我依然背着家人,甚至怀着对环境破坏的深深愧疚,连续九年,在每一个为故人纪念的日子里,只此一人,趁着夜色未央,偷偷去街上烧上一些纸钱。
我在大大的黄色信笺上,认认真真写下父母的大名、长眠的地址以及生卒的年月,生怕有一个细节错过,那份思念便会隔阻在送达的半路。
我已经在他们活着时,有过太多的疏忽,现在确是万万不想再出差错的。
我虔诚地半蹲半跪在那堆燃烧的明火前,声声颂念着父母的恩德,并仔细将平日父母入梦时的托付一一完成。
我知道,我这是在弥补。
弥补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我知道,我这是在消化。
消化一个跟随我已多年的恐惧。
我以为这是唯一可以直接与故亲隔空对话的方式。
每每,我半跪在火堆前,看见一片片冥币化成纤尘升空入天,竟生出一种由衷的开心,母亲终于可以花上我的一点钱了。
通常这时我都会满眼泪水,泪水里也带着宽慰、幸福与满足。
我执着地相信,天上的父母是可以看到我,听到我,收到我的一切祈愿的。
父母分别在十年前与九年前的此时离开我们,而母亲恰恰就离别在那个寒衣节的夜晚。
那一年的那几天,天气很冷,一向暖和的房间,因为母亲生命的逐渐孱弱,而突发寒凉起来,我的后背经常一阵阵冒出莫名的凉风,说实话,面对死亡,我很害怕,但我又不舍得让母亲在最后的日子孤零,便壮着胆儿坚持着。
很感谢我家的保姆小程,她人高马大,能量充沛,是她陪着我们守护了母亲的最后七天。
夜,寂静如死,我搭床睡在母亲的脚下,一会儿一起床去听母亲的喘息声,摸一摸她的身体。
母亲的喘息声越来越轻,连平日的呼噜也不见了,体温也一点点失去热度。
我清醒地知道母亲就快去了,这枝美丽的玫瑰终到了凋谢的时刻。
从《西藏生死书》看如何面对临终者
从《西藏生死书》看如何面对临终者据说《西藏生死书》这本书一度很畅销,作者是西藏某位大师的转世灵童,后来到美国去修行了。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失望的,可能和我心里所想的有点落差,很多内容现在看来更像是心灵鸡汤。
不过,人的阅读体验一直在变,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去读,也有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或许,过几年再读也会有新的体悟吧。
话说回来,这本书里还是有一些很启发我的观点,比如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临终者?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方法,今天我也在这里分享出来。
这个话题我一直很感兴趣。
奶奶濒临死亡的时候,我望着病床上的她束手无策,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去面对她,更不清楚要不要告诉她即将死亡的事实。
很显然,从小到大我们受到了各种教育,学到了很多东西,却始终没有人告诉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临终者。
在《西藏生死书》中作者指出,首先,当我们去探视临终者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自然轻松,泰然自若。
临终者常常不说出他们心里真正的意思,亲近他们的人也常常不知道该说或做些什么,也很难发现他想说什么,或甚至隐藏些什么。
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因此,要紧的是,用最简单而自然的方式,缓和任何紧张的气氛。
一旦建立起信赖和信心,气氛就会变得轻松,也就会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
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他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恐惧和情绪。
临终者最需要的是,别人对他表达无条件的爱,越多越好。
当临终者开始述说他最私密的感觉时,我们不要打断、否认或缩短他正在说的话,要学习倾听,尽可能熟练和温柔地运用幽默,让他平静下来。
其次,很多病得很严重的人,是期待被别人触摸的,因为他们期待被看成活人而非病人。
我们只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或把他抱在怀里,或以相同的律动轻轻地与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
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告诉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应该,告诉时要尽可能安静、仁慈、敏感和善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外的雨声、咖啡厅的音乐、浓醇的咖啡、美味的蛋糕和一本厚重的《西藏生死书》,构成了我简单、美好的夜晚。
遥记起,一位领导问季羡林: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的回答是:假如人们又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我看来,人在面临死亡的恐惧时,会让人放弃科学的信仰,在宗教中寻找安慰和解脱。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书籍,这里面交融有哲学与科学。
书中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评价是中肯的: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带给我们的似乎是快乐,实际上只有痛苦。
现代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病衰。
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贪婪地、不计后果地攫取、破坏着自然资源。
我们不正视死亡,就像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对于死,有两件事是明确的:一,我们总有一天会死;二,我们不知何时死。
那么我们如何正视死呢,书中是立基于生生世世、生死轮回的信仰上的,现代人可能很难认同这点,我也一样。
但这都是一种信仰,作者坚定的相信生死轮回,我们固执的认为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究竟谁对谁错,我们得不到证实。
但当我接受他的观点时,确实看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如果真的有生死轮回,人对自己的生命、对自然很可能会采取一种更负责的态度。
死亡的教育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欠缺的,我们现在年轻,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我们逃避这个问题,到临死之前,可能就不会轻松了。
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宗教的角度,我们都需要正正地去正视死亡这个问题。
书中有一部分具体讲到应该怎么为老人进行临终关怀。
我们需要给与老人无田间的关怀和爱,但和这些老人,也能带给我们很多很有意义的思考。
这本书中,有一段,让我潸然泪下:
当有人问我如何允许某人去世,我就会告诉他们,想象坐在他们爱的人旁边,以最深切、最诚恳的柔和语气说:“我就在这里陪你,我爱你。
你将要去世,死亡是正常的事。
我希望你可以留下来陪我,但我不要你再受更多苦。
我们相处的日子已经够了,我将会永远珍惜。
现在请不要再执着生命,放下,我无比诚恳地允许你去世。
你并不孤独,现在乃至永远,你拥有我全部的爱。
”
最后,以上一篇《秋叶静美》的结尾结尾:
秋叶静美,衷心祝愿天下老人有一个安详的临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