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防治方法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引起的一种以腹泻、呕吐、厌食、脱水为临床症状的急性胃肠炎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仔猪剧烈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征,常与其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导致患病猪群死亡率升高,是我们养猪人需要重点关注的病原之一。
01、病原学特点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仔猪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猪轮状病毒粒子没有囊膜结构,形状类似球形,呈20面体对称结构,在电镜观察下病毒颗粒直径约为70nm,有三种蛋白质衣壳:核衣壳、内衣壳和外衣壳。
外衣壳包裹着内衣壳,它是由厚度约20nm的光滑薄膜组成,形成了轮状病毒特有的车轮状特征,因此根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全基因组长约18522bp,由11节段的双股RNA(16~21 kb)组成,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VP1~VP4、VP6和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5),其中,VP1~VP3为髓芯蛋白;VP4、VP7为外衣壳蛋白,共同构成轮状病毒的外层衣壳结构蛋白,VP7为糖蛋白,VP4为非糖基化蛋白,VP4经胰蛋白酶裂解可产生具有增强病毒感染性的VP5和VP8,对病毒的传染性至关重要;VP6构成中间一层衣壳,决定了血清群的特异性,是最重要的免疫原性蛋白。
图1 猪轮状病毒结构模式图轮状病毒具有不同的血清群和血清型,根据 VP6分为7个抗原性存在差异的血清群。
猪轮状病毒已被证实至少有五个血清群(A、B、C、E和H)可以感染猪。
其中血清A型是引起断奶前后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亚型,在由PoRV引起商品化猪群的腹泻病中占90%以上。
根据vp7和vp4抗原分型,又可分为G和P型,其中G型有27个血清型,P型有37个血清型。
图2 猪轮状病毒血清型分类(数据引自肖少波教授)02、流行特点2.1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
6 防控 措 施
疫苗免疫 ,可用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 病毒 弱毒双价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 防注射 。油佐 剂苗 于妊 娠母 猪 临 产前 3 0天 , 肌 肉注射 2毫 升 。仔 猪 于 7日龄 和 2 1日龄各 注 射 1 次, 在 后 海 穴 皮 下 注
射, 每头 每次 注射 0 . 5毫 升 。 加 强饲 养管 理 , 认 真执 行
高。剖检可见猪 胃肠变化均较重 , 小肠绒毛出现不同 程度 的萎 缩 。而 轮状 病 毒感 染 导致 小 肠 损 害 的分 布
是 可 变 的 ,经 常 发现 肠壁 一 侧 绒 毛萎 缩 而 邻 近 的绒 毛仍 然正 常 。 猪流行 性 腹 泻是 由类 冠状 病 毒 引起 , 常发 生 于 1 周 龄 的仔 猪 , 病 毒 腹泻 严 重 , 常 排 出水 样 稀便 。腹 泻
兽医防疫措施 , 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猪舍内要保 持 干净 卫 生 , 保暖、 防湿 , 通 风 良好 。定 期对 舍 内 、 外 环境 进行 消 毒 , 药 物可选 择广 谱 、 高效 消毒 剂 , 如双 季 胺盐类 、 氯制剂、 氧化剂和碱类 、 酸类等。 要给猪饲喂全 价 的饲料 , 尽量避免 诱发本病 的不 良因素 。
时 可高达 1 0 0 %。
3 剖检变化
剖检多见猪小肠臌气 ,肠 内容物呈棕黄色水样 或 黄色凝 乳样粘 液 , 肠 壁 菲薄呈 半 透 明状 。有时见 小 肠出现弥漫性出血 , 黏膜脱落 , 尤其是空肠和回肠段 , 肠 内容物 呈淡红 色或灰 黑色 。 胃有 未 消化 的凝 乳块 。
1 流 行 特 点
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在每年 l O月末至第二年 3 月。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晚秋 、 冬季和早春季节 , 传 染 方 式多 为暴发 或散 发 。各 种年 龄 、 品种 的猪都 可感 染本病 ,但 以 8 周龄以内的仔猪多发 ,感染率可达 9 0 %~ 1 0 0 %。病猪和隐性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 源 ,消化 道 是 主要 传染 途 径 。病 猪 排 出粪 便 污染 饲 料、 饮水和各种用具可成为本病的传染 因素。寒冷、 潮湿 , 卫 生不 良, 饲 料 营养 不 全 和其 他 疫病 的侵袭 等 均 能 导致本病 的发 生 。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主要以危害肠道健康为主的疾病,在各地猪场均有发生,本病发生后虽然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其对猪场形成的威胁较高,尤其是对仔猪形成的危害较大。
在养猪场的日常饲养管理中,要注重对本病的防控。
1病原简介猪轮状病毒的病原为轮状病毒,其属于弧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病毒[1]。
病毒具有双股RNA ,无囊膜。
病毒形状外观呈现车轮状,是由内部的11个RNA 片段和外边的双层核衣壳组成。
病毒粒子呈现出20面体对称,其直径大小在65~75nm 之间。
病毒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室温条件下长时间存活,甚至可以超过7个月。
其对酸碱性环境也具有耐受力,在pH 为3~9的酸碱度中可以正常存活。
对脂溶性的杀毒剂也具有明显的耐受力。
但病毒在高温环境下会很快失活,当环境温度达到63℃时,轮状病毒存活不超过3min 。
用乙醇溶液和次氯酸溶液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将病原杀死。
2流行病学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仔猪和母猪。
这些被感染的猪通过排出粪便的方式将病毒排出体外,这些病毒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形成污染,甚至可以污染到饲料和饮水,这就导致本病的传播。
本病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通过粪-口途径使得病原进入健康猪的消化道,从而引起发病。
本病的易感动物较多,猪、牛、羊、马等都具有易感性,本病毒甚至可以感染人,造成人的发病[2]。
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年龄较小的猪易感性更高,而且是感染后的症状越明显和严重。
成年猪在感染本病毒后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呈隐性经过。
初产母猪产出的仔猪易感性要高于经产母猪产出的仔猪。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发病率较高,常见于每年的冬春季节。
本病的发生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点。
一旦猪群中出现本病,则很难被消除和净化,常会在猪群间不断出现感染和发病,疾病呈现出迁延不愈的特点,尤其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3临床特点当仔猪发生本病后,开始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的情况,而后就开始出现严重的呕吐,接着就会有腹泻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毒主要感染猪只,尤其是幼猪,但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疫情流行病学猪轮状病毒病主要流行在养猪场和猪场中,容易引起聚集性感染。
传播主要通过口粪途径,包括病毒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饮水源、饲料等途径传播。
人与猪接触也可引起传播。
猪轮状病毒在环境中较为稳定,可在低温环境中存活1个月以上。
在流行季节,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
临床症状猪轮状病毒感染后,幼猪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
病程一般为2-4天。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畏寒发热等。
腹泻可为稀便或水样便,甚至呈米泔水样。
受感染的幼猪可出现体重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在重症病例中,猪的死亡率可达到30%以上。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开发和使用猪轮状病毒病的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疫情风险。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猪轮状病毒病的疫苗可供使用。
2. 规范化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猪的饲养管理,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猪轮状病毒病的感染风险。
3. 强化监测和防控:建立猪轮状病毒病的监测系统,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进行隔离处理。
加强与邻近猪场的合作,共同进行防控措施的推行。
4. 个人防护:疫情流行期间,防护人员必须增加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避免与猪直接接触,并做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规范化饲养管理、强化监测和防控以及个人防护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保护猪只健康,并减少对人类的传染风险。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Porcine Rotavirus Infection),简称PRV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RV)引起的一种急性肠胃炎病,主要发生在幼猪,因其易感性强,感染后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流行病学PRV病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病,随着天气渐冷,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
猪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易在猪栏、猪舍等密闭场所扩散,但繁殖场等管理较好的场所中发生率相对较低。
猪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病变为肠道上皮细胞损伤、绒毛变短、胰腺功能减退,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临床症状PRV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幼猪感染后症状较为明显,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病猪主要症状包括:1. 消化不良:猪体质较弱,感染后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2. 腹泻:最为明显的症状是腹泻,粪便数量增多,颜色较浅,质地稀烂,甚至带有泡沫。
3. 呕吐:部分病猪还会伴随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4. 微热:病猪体内代谢异常,常常伴随微热。
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采用PRV疫苗接种,增强猪只体内抗体,提高免疫能力,有效预防PRV 病的发生。
2. 饲养环境管理:猪圈、猪舍等场所需保持清洁卫生,定时清理污物,避免猪只过度密集,从而降低疾病传播。
3. 饲养管理:扩大饲养空间、优化饲料配方,增加营养成分的补充,增强猪只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4. 个体隔离:发现疑似病猪,应及时将其隔离,防止传染病毒。
总之,PRV病的防控必须要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以及个体隔离等方面入手,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群。
本文将介绍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点:1.致病病毒:猪轮状病毒主要有5个血清型,分别为A、B、C、D和G型。
其中A型和C型病毒引起的病例最为常见。
2.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包括粪便、唾液、呕吐物等。
感染食物、水源和直接接触都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
3.易感动物:除猪外,人类、家禽和其他动物也可以感染猪轮状病毒。
二、临床症状:1.病程: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程一般为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感染后,猪会出现食欲不振、食物消化不良、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3.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腹泻,病猪的粪便呈黄色或白色稀水状,一般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4.呕吐:部分病猪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呕吐症状,但不是所有病例都会出现呕吐。
5.脱水:由于腹泻持续,病猪容易脱水,严重的病例会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脱水症状。
三、防控措施:1.提高卫生条件:保持猪舍环境清洁,定期消毒,防止病菌传播。
2.隔离患病猪:一旦发现猪群中有病例,要及时隔离患病猪,并对其进行病毒的检测和诊断,防止病毒的传播扩散。
3.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喂,注意饲料的卫生质量,避免使用未煮熟或受污染的饲料。
4.加强免疫力:采取疫苗接种措施,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和发病率。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易通过粪口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系统症状和腹泻,严重病例会导致脱水。
为了有效防控该病,应加强卫生条件、隔离患病猪、加强饲养管理和提高免疫力等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2020年第2期(总第219期)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张鹏俊(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900)中图分类号:S8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20)02-0045-01猪轮状病毒病是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会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多见于10〜$0日龄仔猪,且成年猪和种猪存在着隐性感染的情况。
猪轮状病毒病发生后伴随着明显的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以及明显脱水情况,当猪受到该病毒感染的时候会容易导致大面积流行,危害较大。
1流行病学1.1病原特性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粒子呈现岀70nm直径的车轮状,该病毒在抵抗外界环境变化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耐受化学物质、温度以及pH值方面效果较好,如温度方面可以在60,状态下保持着30min存活效果,而在200左右的温度下可以存活$个月左右, pH值耐受范围保持在3#9范围之内。
1.2致病性猪轮状病毒病对于仔猪的危害性最大,其在侵入猪身体内部后会损害其肠壁,使得绒毛产生收缩情况,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仔猪在食用乳汁之后的消化部位集中在小肠上部,因而该部位较为敏感,如果受到病毒的感染,将会产生不耐乳问题。
猪无法充分消化食用的饲料,会容易给细菌的繁殖提供一定基质,进而引发一些疾病问题,同时大肠的渗透作用还有增加,水分再吸收效果不佳。
猪轮状病毒病会导致病猪产生不同程度的腹泻问题,包含糊状、水样粪便。
1.3发病特征猪轮状病毒病容易在发生在寒冷早春、冬季以及晚秋季节。
如果猪群处在营养不均衡、卫生条件较差以及湿冷环境中,会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的影响,进而引发猪轮状病毒病o 除了常见的猪群容易受到猪轮状病毒病感染之外,还会给不同动物之间带来传染,这种病毒的存在会引发一定的地方性流行病。
猪轮状病毒病潜伏期保持在12〜24h之内,幼龄动物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也经常会岀现腹泻问题。
7#49天龄的仔猪发病率较高,可以达到$0%以上,死亡率处在20%以下。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Porcine Rotavirus Disease)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侵犯猪只的肠道,造成临床症状和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猪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猪群中都有感染。
主要通过病毒排泄物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
初生仔猪极易感染,并且免疫力较低的幼猪和生长发育迅速的仔猪最易发病。
猪轮状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抵抗力,可以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二、临床症状猪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腹泻: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腹泻的特点是黄色或灰白色的稀粪便,腹泻时间一般为3-7天,严重的病例可持续腹泻1-2周,严重者可出现水样便或血便。
2.呕吐:部分病例在腹泻同时伴有呕吐现象,严重干呕和呕吐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食欲不振:由于腹泻和呕吐,猪只的食欲明显下降。
4.生长缓慢:病毒感染会导致猪只生长发育缓慢,且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5.死亡率较高:幼猪和弱仔猪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差,因此猪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率较高。
三、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猪轮状病毒的传播和减少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完善猪舍和环境卫生:保持猪舍清洁,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适时消毒,确保猪群的卫生环境。
2.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喂猪只,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猪只的免疫力。
3.疫苗防控: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
4.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对猪群的管理,如限制人员和物品进出猪舍,尽量减少猪只之间的接触,避免病毒的传播。
5.及时治疗:对于出现腹泻和其他症状的猪只,要及时进行治疗,保证猪只的生存率和生长发育。
猪轮状病毒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严重的临床症状,给养猪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疫病防控措施,提高猪群的抵抗力,保持猪舍和环境的卫生,是有效控制猪轮状病毒病的关键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是猪属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猪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表现为年轻猪群中较为常见,病原体在粪便中大量排出,通过消化道传播给其他猪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年轻猪群中,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腹泻、体温升高、厌食、呕吐、肠鸣音增强等。
在感染初期,猪只表现为不安、易激动、食欲减弱等,接着出现严重腹泻,粪便呈水样,其数量愈来愈多,特别是在饮水后症状加重。
严重的后果是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导致猪只身体虚弱,甚至死亡。
防控措施:
研究显示,猪轮状病毒病的防制关键在于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在饲养、管理和流调方面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
1. 实行隔离制度:新进猪只必须进行隔离观察,并在确认没有病菌携带后再与其他猪只接触。
2. 控制环境卫生: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繁殖。
3. 加强营养管理:给猪只提供高质量饲料,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机率。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可增加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5. 新进猪只检疫:进行必要的疫病检测,避免将病菌带入猪场。
总之,猪轮状病毒病对于猪的健康和养殖业具有一定的威胁性。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必须制定严格的防控措施,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发生。
常用猪轮状病毒病防治办法有哪些?
常用猪轮状病毒病防治办法有哪些?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猪轮状病毒病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原体除猪轮状病毒外,从小孩、犊牛、羔羊、马驹分离的轮状病毒也可感染仔猪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
轮状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18~20摄氏度的粪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个月。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猪轮状病毒病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原体除猪轮状病毒外,从小孩、犊牛、羔羊、马驹分离的轮状病毒也可感染仔猪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
轮状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18~20摄氏度的粪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个月。
猪轮状病毒病无治疗药物。
疫苗正在研制中,不久将用于生产。
由于发病日龄多为1-lOd的仔猪。
主动免疫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因此,采用被动免疫是一个方向,免疫母猪,仔猪吃到初,产生被动免疫,新生仔猪口服抗血清,也能得到保护。
一旦发现猪轮状病毒病发生,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加强护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避免猪群密度过大,清除粪便及污染的垫草,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器物。
治疗猪轮状病毒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
采取补液,内服肠道收敛剂、免疫球蛋白制剂,饲喂葡萄糖-甘氨酸的电解质流液等措施,以限度地减轻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脱水和体重下降。
抗生素可防止猪轮状病毒病继发感染。
治疗猪轮状病毒病的药物可选用,葡萄糖盐溶液给发病猪口服,效果良好。
配方为氯化钠3.5%、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常水1000mL混和溶解,每千克体重口服此液30-40mL,每日2次,或者痢克舒每100g拌料200公斤,或饮水400公斤(拌料效果),每天1次,连用3-5天。
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可防止脫水和酸中毒。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动物生产 582021.6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石 光(岫岩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岫岩 114300)随着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猪感染疾病也随之而来。
猪轮状病毒病是生猪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引起猪肠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脱水,此类疾病主要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如果饲养环境发生突变或由于猪病原体感染则可诱发该病的发生,一但感染上猪轮状病毒病,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虽然造成得死亡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少恢复健康的猪停止生长,淘汰率明显升高。
但目前还没有研发出针对猪轮状病毒病的特效药物,一但爆发可能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1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特点猪轮状病毒的主要传播形式是粪-口、接触性传播。
不同日龄的猪都会感染猪轮状病毒病,但随着月龄的增加,抵抗轮状病毒的能力也逐渐增加,成年猪群感染后病毒后大多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但这些隐形感染的猪群所排泄的粪便接触到的饲料、饲养工具等均携带病毒,给养殖场造成潜在威胁。
2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一般猪在感染病毒后会具有1~2天的潜伏期。
在发病初期,病猪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愿意活动及精神抑郁等症状,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排出的粪便像水一样,颜色呈黄绿色、灰白色等,尿液中掺杂像乳清一样的液体。
不同日龄的猪、不同的饲养环境患病时出现的症状也略有不同。
若处于哺乳期的仔猪感染猪轮状病毒病,排出的粪便呈黄色,若是成年的猪感染猪轮状病毒病,排出的粪便呈灰色或黑色,臭味十分明显。
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病猪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体重下降明显,排出的粪便多为糊状或水样,呈黄白色或黑色,在腹泻3~7天后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
3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引进外来仔猪,坚持实行内部繁育原则。
及时清扫废物,定期对猪场进行杀菌消毒,一旦发现病猪,立即将其隔离。
猪轮状病毒病怎么防治
猪轮状病毒病怎么防治轮状毒主要存在于病及带毒猪的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后,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经消化道途径使易感猪感染。
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
那么猪轮状病毒病怎么防治呢?一起来看看吧。
猪轮状病毒病流行特点轮状毒主要存在于病及带毒猪的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后,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经消化道途径使易感猪感染。
排毒时间可持续数天,可严重污染环境,加之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顽强的抵抗力,使轮状病毒在成猪、中猪、之间反复循环感染,长期扎根猪场。
另外,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散播传染。
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
因此,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为10%以内。
猪轮状病毒病防治措施1、治疗:猪轮状病毒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发现立即停止喂乳,以葡萄盐水或复方葡萄糖溶液(葡萄糖43.20克、氯化钠9.20克、甘氨酸6.60克、柠檬酸0.52克、柠檬酸钾0.13克、无水磷酸钾4.35克溶于2升水中即成)给病猪自由饮用。
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
2、预防:猪轮状病毒病预防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一般的兽医防疫措施、增强和的抵抗力。
在流行地区,可用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
油佐剂苗于怀孕母猪临产前30天,肌肉注射2毫升。
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注射部位在后海穴(尾根和肛门之间凹窝处)皮下,每次每头注射0.5毫升。
弱毒苗于临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肉注射1次,每次每头1毫升。
同时要使新生仔猪早吃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以减少发病和减弱病症。
猪轮状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轮状病毒病是临床常见的猪消化道腹泻疾病。
通过疫苗进行免疫,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可防治猪轮状病毒病。
诊断技术要点
(1)临床检查要点:①主要发生在8周龄以下仔猪,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②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③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④顽固性腹泻,抗菌素治疗无效。
(2)病理解剖技术要点:①病变主要集中在胃和小肠;②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③肠管变薄,小肠壁薄,呈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
(3)样品采集技术要点:①将小肠进行推挤,把黄色粪便推到一起,两边结扎;②粪便的量在3毫升以上,零下20℃下冷冻保存、运输。
(4)PCR检测技术要点:①控制样品、扩增试剂、扩增产物等的污染;②注意样品的保存温度。
(5)综合诊断技术要点:①符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判为疑似病例;②符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病原学检测阳性,判为确诊病例。
防治技术要点
(1)疫苗免疫技术要点:①疫苗名称: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②免疫时间和剂量: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
油佐剂苗于怀孕母猪临产前30天,肌肉注射2毫升;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③使用方法:油佐剂苗于后海穴(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注射。
注射疫苗的进针深度按猪龄大小为0.5至4厘米。
弱毒苗于临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肉注射1次,每次每头1毫升。
(2)药物治疗技术要点:①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在饮水中加入5%葡萄糖、0.9%的氯化钠、0.2%的碳酸氢钠,经过充分搅拌后给猪饮水;②抗菌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③蒙脱石散或木炭粉口服,修复肠粘膜;④减饲,饥饿疗法,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轮状病毒病概述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猪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这种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物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
猪轮状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脱水甚至死亡。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和控制疫情是至关重要的。
疫情监测和疫苗研究是防控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强监测和研究,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通过认真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类动物的健康和生产。
2. 正文2.1 病毒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粪-口传播:猪轮状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给猪只,进而感染其他猪只。
在养猪场或者其他密集猪群环境中,猪只之间接触频繁,粪便的污染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2. 直接接触传播:猪轮状病毒也可以通过病毒携带者的粪便或体液直接接触传播给健康猪只。
这种接触通常发生在猪只之间的密切接触过程中,例如亲吻、抚摸或共用饮水设备等。
3. 环境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存在一定时间,猪只接触污染的环境物品(如饲料、水槽、墙壁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特别是在猪舍和养殖设施清洁卫生不到位的情况下,病毒可以持续存在并感染健康猪只。
4. 空气传播:研究表明,猪轮状病毒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气溶胶中的病毒颗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其他猪只。
在闭合空间内,病毒传播的风险较高,特别是繁忙的养猪场或运输车辆内。
为了有效控制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养猪场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养殖环境,保持猪只健康和生产环境清洁。
加强病毒监测,及时隔离患病猪只,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猪轮状病毒的传播风险。
2.2 临床症状猪轮状病毒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患者通常在感染后1-3天开始出现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口—经—粪传播。
该病流行于全世界范围内,对猪的生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会对猪场的生产性能和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科学地了解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对于预防与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粪—水—口传播。
在猪群中易发生暴发流行,特别是在仔猪,特别是在3~10天龄的仔猪中更为常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几乎每个猪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的生产性能和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患有猪轮状病毒的猪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在感染后约24-72小时内出现,呈水样或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和颜色较浅。
在临床上,猪轮状病毒病容易与猪流行性腹泻(PED)混淆。
但猪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通常在1周内自行痊愈。
而PED引起的腹泻临床症状较重,死亡率高。
在猪场中,仔猪是更容易受到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群体,因为它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入侵。
猪场应特别关注仔猪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预防猪轮状病毒的传播。
1. 猪场环境卫生管理猪场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场应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内空气清新,卫生条件良好。
定期清理和消毒饲料槽和饮水设备,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饲料管理猪场应严格控制猪的饲料来源,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
要注意饲料的卫生质量,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燥,防止饲料发霉变质,避免引发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
3. 饮水管理水质安全和水源清洁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场应每日给猪更换一次饮水,保证饮水水质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猪感染轮状病毒综合防制措施
应及时对仔猪身体进行清理,使仔猪能够尽快食用初乳,应通过 食用母猪初乳获得足够的免疫功能,增强仔猪自身抗病能力。 母 乳属于仔猪初期的主要喂养途径和营养供给, 因此养殖人员应 保证仔猪有序食用初乳,养殖人员可以使其食用靠前的乳头,弥 补仔猪出生后体重不一的现象。
(2) 卫生与消毒管理 猪舍内应保持清洁卫生。 在母猪分娩期间,会对猪舍卫生状 况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使仔猪健康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需 要为母猪生产创造清洁的条件。 母猪在分娩前,养殖人员应该对 产房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 对于一些接产人员也需要进行彻底 消毒与防护, 避免在接产的时候将病毒带入进去。 在仔猪出生 后,养殖人员应保证周围环境卫生,定期对仔猪粪便进行清理, 将病原菌的感染路径切断。 (3) 疫苗接种 截至目前,尚未研究出针对猪轮状病毒的根治手段,但是采 取疫苗接种的方式可以降低猪只感染猪轮状病毒的风险, 降低 猪只死亡率。 一些猪只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对猪只身 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 接种疫苗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导致接种过程中会由于一 些因素致使猪只出现腹泻症状,所以在实际疫苗接种前,确定猪 只腹泻的病原体。 ①当下轮状病毒实际检测方式分为荧光,电镜等,近期还出 现了核酸确诊猪轮状病毒的检测方式。 ②疫苗品种。 当前猪只可以接种的疫苗品种分为灭活苗,弱 毒活疫苗等。 其他国家对于猪轮状病毒的疫苗陆续制作并上市, 但是结合其实际因素进行分析,较为可靠的疫苗为 Ambico 生产 的疫苗,该企业持续生产了多种猪轮状病毒疫苗,分为猪轮状病 毒疫苗,猪传染性肠胃炎二联弱毒苗,猪丹毒杆菌疫苗,大肠埃 希氏杆菌,巴氏杆菌多联苗等。 ③接种方式。 灭活苗的接种方式需要仔猪需要在出生后一 周至三周各免疫一次。 弱毒活疫苗会在注射后一周内产生免疫 力,只需接种一次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④用量。 灭活苗,根据厂家建议规定用量,避免大剂量使用。 弱毒活疫苗,按照瓶上标签对药品进行稀释,皮下注射 1ml。 ⑤注意事项。 在猪只满足接种要求的前提下,母猪接种需要 在分娩前一个月进行免疫, 在灭活苗进行灭活的时候会对猪只 原有抗体产生损害,因此这时就会缩短免疫时间,应多次注射, 延长抗体时间。 (4) 药物防治 目前对于猪轮状病毒来说,并无特效药,在养殖人员发展猪 只出现轮状病毒感染的时候需要及时停止哺乳。 可以使用葡萄 盐水和复方葡萄糖溶液给予猪只饮用。(葡萄糖:43.2g,氯化钠: 9.20g,柠檬酸:0.5g,柠檬酸钾:2.35g,无水磷酸钾:4.35g,溶于 2L 水中) 为了更好的对症治疗, 还可以利用止泻剂和一些抗菌药 物。 综上所述,采取上述措施能够合理控制猪轮状病毒感染,并 有效预防。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该重视内部管理的重 要性,避免由于其他疾病感染猪轮状病毒。 (作者单位:466300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动物疫病预防控 制中心)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Porcine Rotavirus Disease)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猪类感染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消化道不适。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猪场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介绍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一、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1.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携带者在排泄物中排放病毒颗粒,其他猪只经过食物、饮水或环境中的污染物接触,就会受到感染。
病毒还可以通过猪场人员、车辆、饲料等非生物因素传播。
2.易感动物猪轮状病毒病一般是以幼猪为主,尤其是出生后3-4周的仔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差,易受感染。
而成年猪一般对该病毒已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发病率较低。
3.气候条件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在寒冷环境下易造成传染性腹泻的流行,而在气温升高时,病情逐渐稳定。
二、临床症状1.急性呕吐受感染的猪只在发病初期往往表现为急性呕吐,呈现为频繁、大量的呕吐现象,这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2.腹泻病猪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大便呈水样或稀薄,颜色一般为黄色或白色,带有泡沫。
腹泻严重时,每天可达10次以上,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脱水、虚脱甚至死亡。
3.食欲不振受感染的猪只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导致食量减少,生长迟缓,毛发粗糙。
4.发热病猪在发病初期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发热,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一般在40摄氏度左右。
5.其他发病的猪只还可出现虚弱、全身抽搐、肛门红肿等症状。
三、防控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此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持猪舍内外环境清洁干净,减少粪便污染,加强对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减少粪便污染。
2.定期消毒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对地面、墙壁、饲料槽、饮水器等设施的消毒。
可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3.减少交叉感染对猪群的管理要求严格,防止不同年龄段的猪混养,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轮状病毒病简介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这种病毒主要感染猪和其他哺乳动物,引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猪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猪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猪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食物、饮水和环境传播。
幼猪是该病的易感宿主,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几周内,病毒感染率较高。
成年猪也可感染猪轮状病毒,但通常表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季节通常在秋冬季,有时会在夏季发生暴发。
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较强,容易在猪场和畜牧场传播。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预防。
对疫情的控制和防范工作,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且极易传播给其他猪只,因此疫情蔓延速度较快。
2. 季节性流行:猪轮状病毒主要在春秋季节暴发流行,气温和湿度适宜时易加重传播,如畜牧场、市场等集中养殖和交易场所是疫情高发区。
3. 年龄特点:猪轮状病毒病在幼年猪只中易爆发,特别是仔猪和保育猪在首次感染后疾病病程严重,发病率高。
4. 群体感染:由于猪群密集饲养、饮水共用、条件不卫生等因素,一旦有猪只感染病毒,很容易导致整个猪群扩散感染,造成严重的群体感染现象。
了解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利于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加强管理和卫生防护措施,有效预防疫情的爆发和传播。
2.2 临床症状和表现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其特点是水样便或泻肚,在病程中可能伴有黏液、脓液或血液。
腹泻持续时间不一,一般在3-7天,但也有可能持续更久。
猪感染轮状病毒综合防制措施
与动态猪感染轮状病毒综合防制措施黄菁华1潘磊2(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动物卫生安全服务中心266200;2,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66200)摘要:猪轮状病毒病是猪感染病毒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的肠道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为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可以使人和动物均发生感染,感染轮状病毒的患病猪在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性的下痢,有时会有出血现象,肠道发生出血性的炎症和卡他性的炎症。
本文对猪轮状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进行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的肠道的传染性疾病遥猪轮状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流行,给世界各国的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我国曾发生了猪轮状病毒病的爆发,其原因是在国外引进猪时,将轮状病毒引入国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加强对猪轮状病毒病的防范是全球养猪业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
1病原轮状病毒(Rotavirus)是猪轮状病毒病的病原。
轮状病毒为RNA病毒,轮状病毒在分类上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成员叫轮状病毒可以感染人和各种动物,但是其在感染后的在体内的病毒形态具有相同性,没有较大的差别,往往不能进行区分。
轮状病毒的基因组包含11个双股RNA的片段组成,轮状病毒的病毒粒子表面具有衣壳(双层衣壳),其在外观上呈现轮子的形状,所以也由此而得名。
轮状病毒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70nm,在病毒粒子缺损时直径变为55nm。
轮状病毒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中其他的成员不存在抗原关系。
轮状病毒在感染人和各种动物以后其衣壳具有群特异性的抗原,在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电镜、补体结合实验进行检测时可以观察到。
2流行病学猪轮状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发病的猪和隐性感染的猪,轮状病毒侵入猪体内以后,主要在感染猪的肠道内进行大量的增殖,大量的病毒粒子经感染猪的粪便排岀到体外,对周边的饮水、垫料、工具、土壤进行污染,患病猪接触后便可经消化道发生轮状病毒的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轮状病毒病防治方法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病原体除猪轮状病毒外,从小孩、犊牛、羔羊、马驹分离的轮状病毒也可感染仔猪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吧!
猪轮状病毒病流行特点
轮状毒主要存在于病及带毒猪的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后,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经消化道途径使易感猪感染。
排毒时间可持续数天,可严重污染环境,加之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顽强的抵抗力,使轮状病毒在成猪、中猪、之间反复循环感染,长期扎根猪场。
另外,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散播传染。
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
因此,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为10%以内。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
常地方性流行。
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
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
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
通常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成年猪为隐性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防治措施
1、治疗:猪轮状病毒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发现立即停止喂乳,以葡萄盐水或复方葡萄糖溶液(葡萄糖43.20克、氯化钠9.20克、甘氨酸6.60克、柠檬酸0.52克、柠檬酸钾0.13克、无水磷酸钾4.35克溶于2升水中即成)给病猪自由饮用。
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
2、预防:猪轮状病毒病预防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一般的兽医防疫措施、增强和的抵抗力。
在流行地区,可用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
油佐剂苗于怀孕母猪临产前30天,肌肉注射2毫升。
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注射部位在后海穴(尾根和肛门之间凹窝处)皮下,每次每头注射0.5毫升。
弱毒苗于临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肉注射1次,每次每头1毫升。
同时要使新生仔猪早吃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以减少发病和减弱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