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1

合集下载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引起的一种以腹泻、呕吐、厌食、脱水为临床症状的急性胃肠炎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仔猪剧烈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征,常与其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导致患病猪群死亡率升高,是我们养猪人需要重点关注的病原之一。

01、病原学特点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仔猪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猪轮状病毒粒子没有囊膜结构,形状类似球形,呈20面体对称结构,在电镜观察下病毒颗粒直径约为70nm,有三种蛋白质衣壳:核衣壳、内衣壳和外衣壳。

外衣壳包裹着内衣壳,它是由厚度约20nm的光滑薄膜组成,形成了轮状病毒特有的车轮状特征,因此根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全基因组长约18522bp,由11节段的双股RNA(16~21 kb)组成,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VP1~VP4、VP6和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5),其中,VP1~VP3为髓芯蛋白;VP4、VP7为外衣壳蛋白,共同构成轮状病毒的外层衣壳结构蛋白,VP7为糖蛋白,VP4为非糖基化蛋白,VP4经胰蛋白酶裂解可产生具有增强病毒感染性的VP5和VP8,对病毒的传染性至关重要;VP6构成中间一层衣壳,决定了血清群的特异性,是最重要的免疫原性蛋白。

图1 猪轮状病毒结构模式图轮状病毒具有不同的血清群和血清型,根据 VP6分为7个抗原性存在差异的血清群。

猪轮状病毒已被证实至少有五个血清群(A、B、C、E和H)可以感染猪。

其中血清A型是引起断奶前后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亚型,在由PoRV引起商品化猪群的腹泻病中占90%以上。

根据vp7和vp4抗原分型,又可分为G和P型,其中G型有27个血清型,P型有37个血清型。

图2 猪轮状病毒血清型分类(数据引自肖少波教授)02、流行特点2.1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瘟疫性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轻者仅表现为轻微腹泻、进食减少,重者会导致猪只死亡或者生长发育受阻。

猪轮状病毒病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年龄和种类易感性:主要发生在45日龄以下的仔猪和幼猪,成猪也可感染,但病情较轻。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猪抵抗能力不同,其中白肉种猪的抵抗力明显优于黑猪。

(2)季节性流行:主要流行于春季至秋季,在冬季发病率低。

(3)散发和暴发性流行:本病既可散发,也可在养殖场内发生暴发,有时甚至在全区域内流行。

(4)传播途径及传播方式: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轻者可通过接触、饮水、喂药等途径传播。

重者可通过空气、泥水等环境传播。

该病临床症状为仔猪和幼猪的腹泻,进食减少,体温升高,呈小便黄色,随着病情加重,症状加重,口渴、乏力、皮肤及体毛呈毛乱香肿形状、体重下降、猪只精神差等症状均出现。

一些严重感染病例常会导致猪只死亡。

针对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环境卫生:猪舍、仔猪圈、幼猪圈等猪舍设施必须保持清洁,远离污水,定期进行消毒等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只水、饲料卫生,定期进行疫苗注射和防病药物的使用。

(3)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只栏舍、猪只定位的管理,采取封闭栏舍、过压的措施。

同时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规范营业生产行为,严禁无证经营等非法活动。

(4)疫苗预防:根据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定期进行疫苗预防和强化。

疫苗预防可以提高猪只抵抗力,降低病毒的传播力,从而有效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

总之,针对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应该从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及疫苗预防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强对猪只健康的监测、诊断和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该病的传播和病害程度,保障猪业的稳定发展。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主要以危害肠道健康为主的疾病,在各地猪场均有发生,本病发生后虽然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其对猪场形成的威胁较高,尤其是对仔猪形成的危害较大。

在养猪场的日常饲养管理中,要注重对本病的防控。

1病原简介猪轮状病毒的病原为轮状病毒,其属于弧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病毒[1]。

病毒具有双股RNA ,无囊膜。

病毒形状外观呈现车轮状,是由内部的11个RNA 片段和外边的双层核衣壳组成。

病毒粒子呈现出20面体对称,其直径大小在65~75nm 之间。

病毒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室温条件下长时间存活,甚至可以超过7个月。

其对酸碱性环境也具有耐受力,在pH 为3~9的酸碱度中可以正常存活。

对脂溶性的杀毒剂也具有明显的耐受力。

但病毒在高温环境下会很快失活,当环境温度达到63℃时,轮状病毒存活不超过3min 。

用乙醇溶液和次氯酸溶液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将病原杀死。

2流行病学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仔猪和母猪。

这些被感染的猪通过排出粪便的方式将病毒排出体外,这些病毒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形成污染,甚至可以污染到饲料和饮水,这就导致本病的传播。

本病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通过粪-口途径使得病原进入健康猪的消化道,从而引起发病。

本病的易感动物较多,猪、牛、羊、马等都具有易感性,本病毒甚至可以感染人,造成人的发病[2]。

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年龄较小的猪易感性更高,而且是感染后的症状越明显和严重。

成年猪在感染本病毒后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呈隐性经过。

初产母猪产出的仔猪易感性要高于经产母猪产出的仔猪。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发病率较高,常见于每年的冬春季节。

本病的发生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点。

一旦猪群中出现本病,则很难被消除和净化,常会在猪群间不断出现感染和发病,疾病呈现出迁延不愈的特点,尤其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3临床特点当仔猪发生本病后,开始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的情况,而后就开始出现严重的呕吐,接着就会有腹泻症状。

猪轮状病毒症状及诊断要点

猪轮状病毒症状及诊断要点

猪轮状病毒症状及诊断要点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prv)所致的一种幼龄猪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仔猪感染较多,中猪和大猪为亚临床症状或隐性感染。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轮状病毒的主要症状及诊断要点。

猪轮状病毒的流行特点(1)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8周龄以内仔猪多发,感染率可达90%-l00%。

病猪和隐性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成为本癍的传染因素。

(3)本病多发于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传染方式多为暴发或散发。

寒冷、潮湿、卫生不良、饲料营养不全和其他疾病的侵袭等,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猪轮状病毒的临床诊断主要发生于哺乳期的仔猪。

病猪开始出现厌食,精神沉郁,继而出现下痢,粪色暗黑或黄白色,较腥臭,持续2-4天个别猪出现呕吐。

病猪消瘦、脱水,若无继发感染,病死率不会超过l0%。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发病猪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原抗体保护、出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

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可高达100%。

通常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成年猪为隐性感染,一般不发病。

猪轮状病毒的剖检特点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变仅限于肠。

小肠后1/3-2/3的肠壁变簿,呈半透明,内有大量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及絮状物;胃内含有凝乳块和其他食物;盲肠和结肠含黄色或褐色内容物且呈臌胀状。

猪轮状病毒的实验室诊断(l)镜检:在普通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小肠绒毛的萎缩。

除猪轮状病毒感染外,猪传染性胃炎、猪流行性腹泻也有绒毛的萎缩现象。

(2)免疫荧光技术:采集发病早期的小肠,刮取小肠绒毛做压抹片,丙酮固定后用猪轮状病毒荧光抗体染色,可以在绒毛上皮细胞的胞浆内见到特异的荧光。

本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也是最快的常规检查技术。

(3)elisa技术:除了可以检查抗原外,常用于抗体效价的检测。

国内已研制出了猪轮状病毒的免疫荧光和elisa诊断试剂。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64 ·2021.230 引言腹泻性疾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

轮状病毒病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造成严重危害。

如果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养殖管理不当,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会给该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轮状病毒在生猪养殖场中一旦爆发流行,将会短时间内向整个猪群快速传播蔓延,虽然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关于猪轮状病毒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一旦爆发流行,会给养殖场造成必要的经济损失,需要养殖户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

1 流行特点猪轮状病毒外观呈现车轮状,直径70 nm 左右,该种病毒在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温度pH 值和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耐受性,pH 值3~9,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粪便中能长时间存在。

该类病毒主要会造成1日龄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发病,病毒侵入猪体后,会造成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断刺激肠绒毛膜收缩,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

发病后病变肠管十分敏感,表现为不耐乳的现象。

如果猪群采食的食物没有被消化,会进入小肠和大肠,会引发不良后果,一方面会给多种病原菌的繁殖生长提供营养基础,引发继发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大肠的通透作用,影响水分的再吸收,结果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排除糊状粪便,或者含有白色黄色絮状物的水样粪便。

出生8~10 h 感染疾病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1]。

研究结果表明,猪轮状病毒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尤其是在早春和冬季发病率最高,气温寒冷,湿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饲料营养价值不足,或者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就会促使或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流行。

该种病毒能在不同动物群体当中直接传播或者间接感染,常呈爆发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潜伏期通常在12~24 h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以受到病毒的侵作者简介:李航(1977-),男,辽宁抚顺人,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 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 养猪技术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 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 养猪技术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养猪技术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猪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仔猪,呈爆发流行。

仔猪主要表现为下痢、食欲不振、呕吐,其它猪群为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场的影响极大,常常造成仔猪大量伤亡。

以下带来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1、病原和流行猪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由11个双股RNA片段组成,具有双层衣壳,形如轮状的圆形病毒,因像车轮而得名。

各种动物和人的轮状病毒之间具有共同抗原,可出现交叉反应,但不同的轮状病毒的抗原性差异很大。

在体内,轮状病毒的感染主要限于小肠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吸收不良。

猪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室温下能保存7个月。

加热至60℃,30 mln仍能存活;但63℃,30 min则被灭活。

pH值3-9稳定。

碘酊、次氯酸钠和酒精的消毒浓度能有效杀灭此病毒。

患病的人、畜和隐性患病动物是该病传染源。

猪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和土壤等,经消化道途径使易使猪感染。

该病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寒冷季节;发病率50%~80%,病死率一般在10%以内。

病愈的猪常可再次发病,易造成该病在自然界同种或不同种动物之间的长期传播。

2、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潜伏期为12~24 h。

症状轻重决定于发病日龄。

成年猪感染后多不出现症状,但血清转阳性。

8周龄以内仔猪感染发病,其发病率为50%~80%,病死率为10% -30%,严重时可达50%。

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食后常发生呕吐。

随着病情发展,表现腹泻,排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粪便,腹泻常引起病猪脱水。

腹泻越久,脱水越明显。

严重脱水常见于腹泻开始后的3~7天,体重减轻30%,可出现病猪死亡。

猪龄越小,天气越冷,有合并感染者,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特别是小肠。

空肠、回肠绒毛缩短、变平,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为灰黄色或灰黑色液状。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
下部的立方化生
columnar cells replaced by low cuboidal cells
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被低立方细胞取代
Early destruction of epithelium绒毛上皮的早期损伤
四、鉴别诊断
(一)TGE和PED
(二)大肠杆菌病
三、病理变化
(一)病变仅限于小肠1/2-2/3肠断,肠壁变 薄、膨胀、充满水分,乳糜管内不含乳糜。 (二)显微变化:小肠绒毛萎缩、隐窝上皮 增生,随感染日龄不同而病变程度不同。
Classic rotavirus lesion is desquamation of enterocytes
典型轮状病毒感染病变是粘膜上皮脱落
Epithelium peels off leaving nude villi
上皮脱落,绒毛裸露
EM showing destruction and repair
电镜显示绒毛的损伤与修复
If there is no immunity in piglet, rotavirus can be severe.
无免疫力的仔猪可严重感染轮状病毒
Changes may be mild or subtle shortening of villi
病变显示绒毛缩短
Villus shortening following desquamation and repair
绒毛缩短伴有脱落和修复
low cuboidal metaplasia of cells
第八节: 猪轮状病毒感染
(disease caused by Rotavirus)
一、 概念
轮状病毒为猪消化道的“条件 病原微生物”,当仔猪受寒或抵 抗力下降时可引起严重的腹泻和 死亡。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存在需要积极采用科学合 理的防控手段 通过合理接种疫苗开展防控采 用合适药物加以治疗 以及强化饲养管理工作 将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8!9 库旭钢 :;张 坤 :;刘羽茜等 %;猪 <;群轮状病毒的分离
与鉴定 8=9%;畜牧兽医学报 :;/"!5:;2->/?@;/&5;A /$!% 8/9 刘兆磊 :;马广鹏 :;姜艳平等 %<;群猪轮状病毒胶体
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8=9%;中国兽医科学 /"!2:-$>!!?@15/;B 15+%
作 者 简 介 张 鹏 俊 !1&5C 甘 管理工作
- 防控措施 -%! 合 理 接 种 疫 苗 开 展 防 控 养 殖 猪 群 活 动 进 行中需要积极做好接种工作增强猪群的抵抗 力和免疫力 如使用猪轮状病毒病弱毒双价苗 时需要在妊娠母猪临产前的 5 周和 / 周时期分 别进行接种按照每次 !(6 的剂量可以起到良好 免疫效果 同时还加以使用猪轮状病毒病油佐剂 灭活苗作为接种手段 这是在母猪临产前 -" 天 接 种 的 按 照 每 次 /(6 的 剂 量 接 种 还 要 对 & 日 龄/! 日龄的仔猪进行接种活动 一般情况下接 种活动进行中注射部位在于病猪后海穴同时 还要结合猪龄的大小针对进针深度加以科学控制 -%/ 采 用 合 适 药 物 加 以 治 疗 采 用 对 症 治 疗 的 方式是切实有效缓解和治愈猪轮状病毒病的重 要前提 现阶段在实际处理猪轮状病毒病的过程 中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加以解决治疗活 动进行中要注重控制好脱水和酸中毒的情况针 对 猪 体 内 电 解 质 加 以 有 效 平 衡 借 助 于 抗 菌 药
品减少继发感染细菌现象的发生 重点做好补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

养殖与饲料2017年第7期舍的设计及其配套措施方面着手,对热应激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包括猪舍的位置及取向、使用天棚和白色屋顶、植树绿化、改善场区小气候等,以利于加强猪舍通风换气及喷淋(雾)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

2)改善饲养管理水平。

首先是随猪群的生长发育机动调整同一猪舍内的放养密度(限密均群),避免高密度饲养加剧热应激发生率。

其次是夏季务必全天不间断供应清凉饮水,水温控制于10~15℃效果最佳,可促进猪体散热,必要时饮水添加复方电解多维、食盐、小苏打等维持机体代谢平衡,并可增进猪的抗热应激能力。

三是科学配制和饲喂饲料日粮,在夏季热应激状态下,猪的采食量下降,相应减少了重要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因而影响了猪的生长与健康,合理的抗热应激日粮调控应适当提高重点营养水平(能量和蛋白质等的水平),并主动补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添加适量脂肪(添加量约为2%~3%)、添加小苏打等对增进猪的抗热应激能力有利。

四是合理调整夏季饲喂方式方法,一般夏季最好在早晚凉爽时进行饲料投喂,中午高温时刻尽量少喂或仅喂少量青绿多汁饲料,坚持少食多餐原则,每天喂料3~4次即可,这样猪的日增重较快、耗料量较少、经济效益较高。

五是合理应用保健预防措施,夏季针对性投喂“鱼腥草散、穿心莲散、金银花散、绿豆粉”等保健型食药材,常用添加量为0.5%~1.0%,可以有效缓解热应激;高温可导致猪体内K 、Na 、Ca 等重要盐类物质大量流失,因此有必要添加氯化钾、氯化铵或碳酸氢钠等电解质,及时恢复电解质代谢平衡、降低热应激的危害。

摘要猪轮状病毒病是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引起的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毒可对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造成感染,仔猪症状表现最严重,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母源抗体对本病有高效的抵抗作用;电镜观察是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本病病灶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病变上,母猪产前免疫可预防仔猪感染;预防本病需要防止出现冷应激,配合加强饲养管理能降低本病的发生率。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口—经—粪传播。

该病流行于全世界范围内,对猪的生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会对猪场的生产性能和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科学地了解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对于预防与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粪—水—口传播。

在猪群中易发生暴发流行,特别是在仔猪,特别是在3~10天龄的仔猪中更为常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几乎每个猪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的生产性能和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患有猪轮状病毒的猪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在感染后约24-72小时内出现,呈水样或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和颜色较浅。

在临床上,猪轮状病毒病容易与猪流行性腹泻(PED)混淆。

但猪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通常在1周内自行痊愈。

而PED引起的腹泻临床症状较重,死亡率高。

在猪场中,仔猪是更容易受到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群体,因为它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入侵。

猪场应特别关注仔猪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预防猪轮状病毒的传播。

1. 猪场环境卫生管理猪场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场应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内空气清新,卫生条件良好。

定期清理和消毒饲料槽和饮水设备,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饲料管理猪场应严格控制猪的饲料来源,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

要注意饲料的卫生质量,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燥,防止饲料发霉变质,避免引发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

3. 饮水管理水质安全和水源清洁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场应每日给猪更换一次饮水,保证饮水水质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一例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体会

一例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体会

4462022一例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体会江斌吴胜会林琳张世忠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摘要该文介绍一例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经综合防控,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病诊断控制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22)06-0101-02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猪以腹泻、脱水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猪场。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严重危害猪场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保育猪,是导致猪场仔猪和保育小猪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

2022年4月,我们诊治了一例来自宁德古田的小猪顽固性腹泻病例,经检查确诊为猪轮状病毒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发病经过古田县某小型自繁自养猪场饲养母猪50多头。

2022年4月初开始,6窝共54头断乳小猪在保育期间出现顽固性腹泻,曾用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地美硝唑、乙酰甲喹等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前后共死亡12头(病死率达22.2%)。

4月中旬,养殖户送检1头患猪到本中心进行解剖化验。

据了解,该猪场的母猪免疫了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猪瘟、口蹄疫、蓝耳病及大肠杆菌病等疫苗,仔猪出生后进行了头孢噻呋钠三针保健、百球清防球虫以及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等疫苗免疫。

2临床症状发病小猪精神不振,不愿走动,食欲废绝,体况消瘦。

腹泻症状明显,排出的粪便呈水样、有的呈糊状,颜色为黄绿色或暗灰色,粪便中夹带絮状物,有腥臭味。

个别猪出现呕吐症状。

患猪栏内的小猪常打堆,被毛污秽。

病程长,可持续10~15d,曾用多种药物口服或注射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中大猪及母猪没有腹泻。

3病理变化病死猪眼球凹陷,皮下脱水明显。

剖检可见胃膨大空虚,小肠肿大,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小肠黏膜不同程度充血、出血,盲肠肿大,肠内充满黄褐色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明显。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养范丨21倍轮状病遵(丨Mrrine r o t a v i r u s , H V )属于呼肠 孤病:海科、轮状婉海厲, 是一种引起猪群发生消 化道疾病的病#,乂称胃肠炎,一般发生于I ~ 8周龄的仔猪群,引起腹泻、呕吐、食欲废绝、脱 水等症状。

猪轮状病毒1974年第一次从猪粪便 中分离得到后陆续各N 出现该病逛的报道,呈 现全球分布,引起r 世 界各国的重视。

而中国 是在1982年被阙玲玲在台湾m 欠发现,随后 全丨_各省陆续出现该病 毒的相关报道。

对于猪 轮状病逛还没饤特效的 治疗药物,未研制出优 质的疫苗,研究前景十 分可观作为人畜共患 病原,丨《V 极大危害着人 类和动物的健康,威胁 人类生命健丨康安全,导 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是 全球范_内一个重要的 公共卫生N 题。

1病原学l .i 形态学特征病毒粒子外观为形似车轮的圆形病#粒子, 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毐粒子中 间由核酸构成的芯髓,核酸被32个圆柱形呈放 射状排列的壳粒包裹,最外层由光滑的薄层样结构构成,芯髓的大小约37 ~ 40纳米,呈致密的六 角形。

病毒粒子由三层衣壳构成,由内层衣壳 (VP 2和VP 3)、中间衣壳(VP 6)、外层衣壳(VP 7 和VP 4)组成。

在感染粪便和细胞培养物中可见 具有感染性的三层衣壳病毒颗粒(光滑S 型)和 无感染性的双层衣壳病毒颗粒(粗糙R 型),具 有S 型的病毒颗粒直径为75纳米,没有外层衣 壳的R 型病毒颗粒直径为75纳米。

1.2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轮状病毒的核酸基因由11个分节段的双链RNA (dsRNA )组成,大小约18.2 kh ,其每个片段大小约为660~3300hp ,被第一层蛋白质外壳(VP 2结构蛋白)和依赖性RNA 聚合酶(VP 1结构蛋白)包裹,编码6种结构蛋白(VP 1〜V I W V F W V F 7)和6种非结构蛋白(NSP 1~ NSP 6),只有第11个节段含有编码NSP 5和 NSP 6的两种开放阅读框(OFK ),其余的节段只 含有一种开放阅读框,且只编码一种蛋白。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治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治

1 流行病 学
轮 状 病毒 宿 主范 围较 广 ,比如羊 、牛 、马 、犬 、鸡 、鸽 子 ,
5 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严格 “ 全进 全 出 ” ,必须 从无 疾病 感 染 区引入 猪 群 。及 时清 甚 至 人也 可感 染 。一 般 感染 幼龄 动 物或 婴幼 儿 ,而 成年 动 物群 体 扫 猪 圈 ,不 同批次 的猪圈 要全 面彻 底 地进 行消 毒处 理 ,建 议采 用 或 成 人 多 为 隐 性 感 染 。 此 病 的 传染 源 为病 患 体 和 隐 性 病 毒 携 带 甲醛或 含 氯制 品 的消 毒剂 。保 证 喂养 饲料 全价 、营养 ,供 给母 畜 者 ,主要存在于寄宿主的肠道内,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动物。治 及仔猪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增强其疾病抵抗能力 。加强仔猪管 愈 后 的动物 ,3 周 内排 泄粪便 都有 带毒 的可 能 。 理 措施 ,尤 其 是在 疫病 区的新 生仔 猪 ,保 证其 及 时吃 到初 乳 ,获 研究证 明,轮状病毒可在种间传播 ,如 ,人轮状病毒可感染 得母源抗体,减少发病率。
哺乳仔猪 ,同群的仔猪几乎 同时发病 ;病初厌食 ,精神萎靡 ,数 小 时 后 出现腹 泻 ,粪 便 呈水 样或 糊 状 ,黄 白色 、灰 色或 黄 绿色 , 含 有 数量 不 等 的絮状 物 ,有 腥臭 味 ,少 数病 猪有 呕吐 ,腹 泻有 的
可 延续 3 —5 d ,而后 7 ~1 4 d 粪便 逐渐 恢 复正 常 。病 猪脱 水严 重 。
3 病 理 变 化

汁。小肠绒毛用 电镜切片观察和免疫荧光检查 ,可看到绒毛萎缩 菌类 药物 ,可 有 效预 防 细菌 的继 发感 染 ;如果 是 脱水 或 酸 中毒 症 变短 ,隐窝 细胞 增 生 ,圆柱 状 的绒 毛上 皮 细胞 被鳞 状 或立 方形 的 状 ,建议 静脉 注 射葡 萄糖 盐水 和 碳酸 氢钠 溶液 ,可取 得很 好 的 治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

2018年第7期猪轮状病毒病是感染轮状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消化道机能紊乱,主要表现腹泻、呕吐、脱水以及酸碱平衡失调。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只要猪场出现暴发就会大面积流行。

1病原学轮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双股RNA病毒,没有囊膜。

具有双层衣壳,外观由于如同车轮而得名。

从各种动物和人分离得到的轮状病毒,能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验进行区别,这是由于病毒外衣壳存在型特异抗原。

现在已经明确轮状病毒具有6个血清群,分为A~F,且通过电泳法可将其进行7组分型,即A~G组。

A群是多见的典型病毒,可以各种动物和人作为宿主。

其他几个群比较少见,其中B群主要以猪、牛、大鼠以及人为宿主,C群和E群主要以猪为宿主,D群主要以鸡和火鸡为宿主,F群主要以禽类为宿主。

轮状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很难生长繁殖,只有猪和犊牛的部分毒株能够在某些细胞株中生长繁殖。

其中猪轮状病毒一般使用猪肾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经过3~5代就能够导致细胞发生病变,即可见琼脂覆盖下的MA-104单层细胞上出现不同大小的清晰的圆形蚀斑。

如果处于室温的条件下,轮状病毒能够保持活性7个月左右。

病毒在pH值为3~9的范围内也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且可耐受超声震荡和脂溶剂。

病毒在63℃温度条件下处理30min就会失活,但是处于70%酒精、1%次氯酸钠和0.01%碘的条件作用下也会很快失去感染力。

2临床与剖检变化哺乳仔猪,主要是小于1周龄哺乳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明显且典型的症状,尤其是出生3~4d的仔猪更加明显。

患病仔猪表现出精神萎靡,拒绝走动,食欲减退,少数吮乳后会出现呕吐、腹泻,排出糊状或水样的米黄色、灰色粪便,并散发腥臭味,被毛杂乱,机体日渐消瘦,全身发抖等。

保育仔猪,仔猪在保育舍内较少发病,只有少数会表现出腹泻症状,排出米黄色的粪便,个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时发生呕吐,采食减少。

病死猪胃内含有大量凝乳块,肠壁明显变薄,呈半透明状,小肠存在弥漫性出血,肠内含有黄色凝乳样以及棕黄色水样液内容物,盲肠、十二指肠出现臌气,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心肌质地变软,肝脏呈淡黄色,发生肿大,肾脏呈米色,也明显变软,而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猪轮状病毒(RV)

猪轮状病毒(RV)

猪轮状病毒(RV)1 病原学猪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A、B、C、E 群[4]。

成熟完整的病毒粒子略呈圆形,没有囊膜,具有双层表壳,直径为65~75nm的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毒的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棱心,直径37~40nm,即芯髓;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由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构成中间层衣壳;外周为一层光滑薄膜构成的外层衣壳,厚约20nm,形成一个轮状结构,RV由此而得名[5]。

在感染的粪样和细胞培养物中均存在两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表壳的光滑型(S型)双层颗粒,有感染性,直径为75nm;没有外表壳的粗糙型(R型)单壳颗粒,无感染性,直径为65nm。

有关RV的超微结构,学者们的意见尚不一致,Martin等(1975年)认为RV与环状病毒一样,也有32个大的环形壳粒,且其180个三联亚单位按T=9的、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3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540个结构单位。

但据Esparza(1978年)报道,RV表面有162个孔,由320个三联亚单位按T=9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因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三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960个结构单位。

出现上述不同的观察结果,也许是标本制作方法不同的缘故。

Stannard氏等(1977年)对乳鼠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和猴RVSA11株进行了细致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内衣壳有180个形态亚单位,排列成晶格状。

12个顶各为一个空隙,由5个壳粒围绕,另外80个空隙各由6个壳粒围绕。

外衣壳由蜂窝样的晶格组成,且与内衣壳的晶格排列相符。

1.1 分子生物学特性通过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完整的病毒粒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最外层核衣壳由结构蛋白VP7和VP4组成,中间层衣壳由VP6组成,最内层衣壳由VP2和少量的VP1、VP3组成。

VP7是构成外衣壳最丰富的外壳蛋白,是分子量为37KD的糖蛋白。

VP4是88KD的红血球凝集素纤突蛋白,沿VP7形成的光滑表面向外突出。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制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制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制作者:郝兴凡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年第5期郝兴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承恩街道办事处 150100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又称轮状病毒性腹泻。

通常仔猪发病较多,青年猪和成年猪患病较少,而且多为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24小时。

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

该病在世界各地的养猪场内普遍存在。

1 病原及流行病学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为RNA型病毒。

病毒呈圆形,直径65~75nm,有双层衣壳,因其形状类似车轮而得名。

该病毒很难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有的即使能够增殖,也不产生或仅产生轻微的细胞病变,只有犊牛、猪、鸡、火鸡及人轮状病毒的某些毒株已经能够在一些细胞培养中繁殖。

根据存在于轮状病毒内衣壳的群特异性抗原将其分为A~F6群,多数哺乳动物及人的轮状病毒在A群,根据存在于外衣壳上的典型特异性抗原可区别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及不含抗体的乳汁中,18~20℃经过半年仍有感染性。

该病多发于晚冬与早春季节。

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但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

饲养管理不当和合并感染时可使病情加剧,病死率增高。

患病动物、人和隐性感染的带毒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经消化道引起易感动物感染。

多种幼龄动物如犊牛、仔猪、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小鼠、鸡、火鸡、雉、鸭、珍珠鸡和儿童均可自然感染发病,其中以犊牛、仔猪及儿童的感染最常见,成人及成年动物一般为隐性感染。

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之间有一定的交互感染,可以从人或一种动物传染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一种动物中存在,就可能造成该病的长期传播。

2 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该病的潜伏期为12~24小时,常呈地方流行性。

病畜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食后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呈黄白或暗黑色水样或糊状。

病猪脱水明显,病情发展随日龄和免疫状态而异。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报告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报告
弱; 心脏正常。
仔猪产后 l 小时 内吃上初乳 ,吃初乳后 2天 内陆续 出现上述
症状 , 中有 1 头 于发病后 2天内陆续 死亡 。 其 2
病例 3 3 为 胎纯种大 白, 3 3月 1日产仔 9头 , 其中 1 头生
后体质弱 , 不久 即死亡 ; 另外 8头吃初乳 后 , 出现上述 同样症
疗均痊 愈。
病 例 6产后母 猪经 6天治疗 , 4月 1 于 3日痊愈 , 采食 和 精 神状态恢复正常 。
病例 7为产前 4 5天购买散养 户的怀孕母 猪 , 自家隔离 在 饲养 3 O天后混入猪场母猪群 内单圈饲养 。 产期不详 , 4月 4 于 日产仔 1 , 5头 仔猪 吃初 乳后数 小时 出现 上述 同样症状 , 中 其 1 3头在 1 天内全部死亡 , 2头体质 也很弱 , 另 发病仔猪除具备 上述症状外 , 还有抽搐 、 颤抖 、 爬行等症状。
吐, 随即出现水样或糊状腹泻。下痢为乳 白色 、 白色 、 黄 灰色或
暗黑色 , 并带有小块未消化的乳凝块 , 有恶臭 味。发病 后期 由
于脱水 , 粪稍粘稠 , 体温降低 , 精神沉郁 , 欲不振 , 食 不愿走动 , 体重迅速下降 , 中有 6头于发病后 2天 内陆续死亡。 其
病例 2为 长大二元杂交初产母 猪 , 3月 1 5日产仔 1 , 3头
5 治 疗 方案
病例 5中成活 的 8头仔猪先后发病 ,经 我们 4月 7日到 场制定 治疗方 案 , 8头仔猪 基本 好转 , 这 但其 中 3头 , 由于没 进行巩 固治疗 , 4月 1 于 5日旧病复发 , 4月 1 6日死亡 。 治疗方 案是 用庆大霉素每 千克体重 2 4毫克 , - 每天 2次 , 肉注射 ; 肌 同时 口服氟哌酸、 维生素 B , 。 每天 2次 , 连用 5天。 必要时配合 使用鞣酸蛋白、 活性炭 、 土霉素等药物 , 效果更佳。 病例 6用复方新凡纳明 ,每千克体重 O1 .5毫升 ,每天 1 次, 连用 3天 , 同时使用鲜鸡蛋清 1 2 个 0毫升 , 肉注射 。 肌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治简介猪A群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Group A)是一种感染猪只的病毒,是造成猪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毒感染力强,易于传播,对猪只群体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病因猪A群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口咽、肠道途径感染猪只。

猪只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水源、病毒感染的粪便、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该病毒。

幼猪感染风险更高,母体抗体缺乏或不足的仔猪更容易感染,而老年猪感染的概率较低。

症状感染猪A群轮状病毒后,猪只会表现出严重的腹泻、呕吐、厌食、消瘦等症状。

幼猪可能还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闷、呼吸急促等症状。

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给猪只的生长发育造成重大影响。

诊断如果发现猪只出现了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呼叫兽医进行诊断。

兽医通常会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是否为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

其中,主要检测手段包括肠土壤抽检、粪便检测等。

粪便检测常见的方法包括ELISA法、RT-PCR法等。

此外,动物病理学检查也扮演着重要的诊断角色。

预防和控制猪A群轮状病毒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提高清洁卫生水平猪圈定期进行消毒,清除粪便、屑料等压实的物质,降低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率。

2. 强化营养管理加强营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3. 选用优质饲料和饮水选用无污染的优质饲料和饮水,以减少病原菌的污染。

4. 加强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多种猪A群轮状病毒疫苗,对于母猪进行疫苗接种,可有效提高仔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治疗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饲养和用药。

一般情况下,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猪只在发病过程中会严重脱水,导致血容量降低,应不断给予高浓度的糖盐液进行补液和电解质平衡维持。

2. 采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程度,通常可以选择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3. 抗病毒治疗口服或注射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症状,通常可以选择灭活病毒制剂、核苷酸类似物等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治董齐 周连华 刘凤华(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哈尔滨 150001)主题词:猪轮状病毒病、轮状病毒轮状病毒(RV )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的肠道病原。

轮状病毒病是RV 引起的仔猪、犊牛、羔羊、驹、幼兔及新生婴儿的急性胃肠炎,特征为急性腹泻。

轮状病毒病最先发现于小牛的腹泻粪便中(Mebus 等1969年),随后在人和其它多种动物的腹泻粪便中也分离到病毒,此后又检测出猪轮状病毒(Mebus 等1975年)。

至今,在许多养猪国家均发现存在猪RV (Lecce 等1976年)[1]。

1974年由FLEWE 等首次提出RV 这个名称,并被1976年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所采用。

本病分布很广,几乎五大洲均有报道。

我国已从多种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分离到RV [2]。

本病能侵害人类和畜禽,并且感染率高、发病率高。

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危害,因此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1、 病原学1. 1病毒形态 RV 粒子没有被膜,外观呈清晰的车轮状,具有双层衣壳的病毒粒子,即一层外衣壳、一层内衣壳及一个对称20面体的核心,直径约为75nm 。

单层衣壳病毒粒子直径为60nm (没有外衣壳),核心的直径约为52nm ,且含有病毒的染色体组和RNA 依赖性RNA 聚合酶。

只有双层衣壳的病毒粒子具有感染性。

1. 2分类 RV 是呼肠孤病毒科RV 属。

不同的RV 抗原性差异很大(Brider 等1980)。

现在已报道了7群抗原性存在差异的RV 的血清型(A 、B 、C 、D 、E 、F 、G ),其中有4群(A 、B 、C 、E )可感染猪[1]。

A 群RV 最普遍,A 群RV 代表着早期公认的RV ,同胃肠炎相关性最大。

共有的群抗原存在于病毒内衣壳上的结构蛋白上。

要认定病毒的一种新的血清型,在同种病毒和异种病毒间的中和滴度应至少相关20倍。

1. 3理化特性 RV 对一些环境条件相当稳定,如温度、PH 、化学物质和消毒剂有耐受性。

在4℃下,能保持形态的完整,加热至56℃经1小时不能灭活。

对乙醚、氯仿有抵抗力,在PH3-9时RV 是稳定的。

在粪便中或在没有抗体的牛奶中,室温18-20℃放置7个月仍有感染性[2]。

在病毒需要胰蛋白酶来活化其感染性,这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能说明在其体内感染的一些动态,在体内猪RV 的感染主要限于小肠上皮细胞,仔猪小肠下2/3处胰蛋白酶浓度最高,RV 在此感染最严重。

1. 4培养特性 RV 在感染前,病毒粒子用胰蛋白酶(10μg/ml ﹒30min )或胰酶进行预处理。

A 群RV 的许多毒株,可在MA 104细胞的旋转培养物上进行培养。

另外一种方法,也可在病毒吸附后,向不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加胰蛋白酶或胰酶(0.5-1.0µg/ml )。

适应细胞培养的RV 株会产生细胞病变,特征为细胞固缩,随后从细胞表面脱落。

应用免疫荧光法,可在病毒感染的胞浆中检测到病毒抗原。

2、流行病学无论何处,只要养猪,猪群中就有轮状病毒。

血清学监测表明大部分成年猪(77%-100%)为猪A群、B群、C群RV血清阳性猪。

在英国E群RV的抗体阳性也普遍存在。

RV在猪群中呈地方流行性,感染的病毒经粪—口途径在猪群中传播,RV常可在不同个体的成年猪和仔猪之间经常反复循环感染。

成年猪大多呈隐性感染,因此常可成为仔猪的主要传染来源。

自然感染RV后,猪可产生循环抗体和分泌性抗体。

对同种RV的感染具有免疫力,抗体可经初乳和奶传递给新生仔猪。

这种被动获得抗体的持续期,随最初获得的抗体含量不同而有差异,可持续3-5周[1]。

初产母猪产的仔猪比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易感染RV。

通常发生范围在仔猪断奶前后,病毒经粪便排出,这也是感染的主要来源,在急性感染期排毒量最大。

A群猪RV 经粪便排出的持续期约为7.4天,范围在1-14天。

排毒受被动免疫程度和猪RV的血清群的影响。

B群RV感染时,病毒排出量较少,持续期也短。

有再度感染,猪RV并间歇排毒的情况,这或许表明有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感染。

成年动物一般不排毒,但是它们偶尔会在围产期排毒,成为易感猪的感染源。

不洁的环境对RV在猪群内的存留起重要作用。

猪RV在多数环境条件下是稳定的。

对常规使用的消毒药具耐受性,猪RV可在干燥的粪便、灰尘、产区污水和断奶舍被检测出来。

猪RV在已清空的猪舍内可存活3个月。

3、临床症状猪自然感染RV常引起不太严重的临床疾病或亚临床疾病。

RV在大多数猪场均会流行,也就是几乎所有的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免疫力。

相应程度的免疫力可经初乳和奶传给哺乳仔猪。

在哺乳期的最初几天,初乳和奶中特异性RV抗体水平迅速下降。

当经口进入的病毒量超过经哺乳获得的被动免疫力时,RV就在猪体内进行复制。

管理状况影响被动免疫力或病毒经口进入的程度,这在猪群中差异很大,引起临床表现不同的RV病。

在特定的猪群内疾病开始出现的日令往往较一致。

在没有其他的肠道病原病感染的地方,RV 腹泻在哺乳仔猪往往较轻微,仅持续2-3天。

粪便黄色或白色,水样到奶酪样,并含不同程度的絮状物。

脱水程度一般较轻,临床患猪的死亡率15%以下。

哺乳仔猪发生腹泻常会排出RV,并伴有其他的肠道病原。

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球虫或肠毒素型大肠杆菌,通常混合感染时腹泻程度更重,死亡率和发病率更高。

在仔猪断奶后严重的腹泻综合征中,RV起辅助性作用,但可能具潜在的重要作用。

对断奶仔猪先接种RV再接种溶血性大肠杆菌,可引起溶血性大肠杆菌明显移生,以及发生那已报道过的自然爆发疾病,所具有的严重的持续性腹泻[1]。

4、诊断猪RV在腹泻开始后,头24小时内排毒浓度最高,这对鉴定为哪群RV尤其重要。

因猪感染B群RV后,排毒量少,排毒时间短[1]。

已有许多方法用于检测RV,包括电子显微镜法、免疫电镜法、小肠粘膜压抹片免疫荧光法、ELISA法、病毒分离法、RNA电泳分型法等。

血清学试验在诊断RV感染中意义不大,因为多数猪群中都有抗体。

但是抗体滴度和血清分型,可以表示出动物的免疫状态。

许多血清学方法可用来检测抗RV的抗体,常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试验。

5、预防措施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到清洁、消毒、干燥和温暖的畜舍内,加强护理。

清除病猪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消毒污染的环境和器物。

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投用收敛止泻剂,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的细菌感染[3]。

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

在流行地区要做到新生仔猪及早吃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以减少和减轻发病。

由于易感动物日龄较小,因此多采用被动免疫,主要靠对孕猪注射疫苗,刺激母猪分泌抗体到初乳或常乳。

母猪给未断奶仔猪提供不同程度的被动保护。

母畜免疫接种后,可增加初乳和常乳中抗体含量,能有效的保护幼畜。

哈兽研所,研制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

多年的现地实践证明,此苗用于两种猪病毒性腹泻的预防,安全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1、[美]B.E.斯特等主编“猪病学”第八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9:263-2762、宣长和、任凤兰、孙福先主编“猪病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4:69-723谢三星、殷震、察宝祥编著“新发现的畜禽传染病”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14-20怎样鉴别诊断鸡呼吸道传染病春末夏初,气候转换,随着气温升高,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也将大面积发生、蔓延、传播,如不及时早期预防,一旦发生,将给养鸡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鸡呼吸道患病时,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嘴喘气,甩头,吸气时有气道狭窄声,这些症状以夜间最为明显。

其次是眼炎和窦炎等症状。

属这一类疾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病毒病:鸡新城疫、禽流感、禽痘、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肉鸡肿头综合症;细菌病:慢性禽霍乱、鸡传染性鼻炎、雏白痢、大肠杆菌症;支原体感染:禽败血支气管感染(鸡慢性呼吸道病),禽滑膜支气管感染;霉菌病:禽烟曲霉菌病;寄生虫病:比翼绒虫病(稀有病);营养代谢障碍:维生素A缺乏症。

上述各类疾病因致病原因不同,临床症状表现复杂,易混淆,但只要依靠当地可能的条件,在诊断中加以详细调查,是可以确诊的。

现主要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上加以区别诊断:1、流行病学调查:⒈1、鸡群预防接种史:目前鸡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病疾病所使用的疫苗,哈维科公司有鸡新城疫、禽痘、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鼻炎和禽败血支原体、大肠杆菌症等疫苗,这些疫苗给鸡接种后一般均能产生良好免疫效果,达到预防的目的。

但是,由于个别鸡群在疫苗接种前出现了疫情、疫苗保管不当、使用不合理以及其它原因,致使接种后产生免疫失败现象,这点在调查时尤要特别注意。

⒈2、鸡龄:经卵感染的禽败血支原体感染,常发生在刚出壳的雏鸡,呈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烟曲霉菌病和鸡肺型白痢,多发生于雏鸡。

育成鸡和成鸡缺乏明显的呼吸道机能扰乱症状。

育成鸡对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症和鸡肿头综合症易感。

慢性禽霍乱、禽流感常发生于成鸡。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以5-6月龄至1年龄最易感,死亡率高。

鸡新城疫、禽流感、禽霍乱、传染性鼻炎则发生于各种日龄的鸡。

⒈3、流行病学资料:一般而言,春秋季是鸡新城疫、传染性鼻炎多发季节。

慢性禽霍乱,白喉型禽痘、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症多发于冬季。

禽流感和未进行新城疫免疫鸡群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其它疾病死亡率较低。

有些病例则呈流行性,如鸡新城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也有呈地方性流行,散在发生,如禽霍乱。

2、临床症状表现:临床症状上单纯表现为呼吸困难、鼻炎、眼炎的疾病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雏鸡传染性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白喉型禽痘和鸡烟曲霉菌病。

在出现呼吸道机能扰乱的同时,并有合并其他临床症状的疾病,如颜面部肿胀:禽流感、鸡传染性鼻炎;肉髯肿胀:慢性禽流感、鸡传染性鼻炎;神经症状:禽流感、鸡新城疫;出现下痢症状: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鼻炎、雏白痢、维生素A缺乏症。

因年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如当感染了传染性支气管炎时,雏鸡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对成龄母鸡来说不仅产蛋下降,还有卵壳粗糙并产畸形卵等症状出现。

如果在上述二方面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仍不能确诊,则可结合病死鸡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如分离病原体,血清学反应和病理组织学进一步检查,则最终必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技术服务部王文富李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