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84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3年 第12期猪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引起多种新生动物和幼龄动物腹泻的重要肠道病原之一,也是感染1~5日龄仔猪或断奶仔猪的常见病原。
以厌食、呕吐、腹泻和脱水、体重减轻为特征,引起仔猪的死亡,成年猪掉膘,饲料报酬降低,增加人工费和药费的开支等。
若与传染性胃肠炎和大肠杆菌混和感染则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
1 猪轮状病毒形态成熟完整轮状病毒粒子略呈圆形,没有囊膜,为65~75 nm 的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毒的中央为核酸构成的芯髓,呈致密的六角形棱心,直径为37~40 nm。
轮状病毒粒子由3层衣壳组成:内衣壳(VP2)、中间层衣壳(VP6)和外层衣壳(VP4和VP7)。
中间层衣壳(VP6)有32个呈放射状排列的圆柱形壳粒组成,壳粒由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
外衣壳厚约20 nm,为连接于壳粒末端的光滑薄膜状结构,使该病毒形成车轮状外观,轮状病毒为此而得名(见图1、图2)。
在感染的粪样和细胞培养物中存在2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只有3层衣壳的光滑型(S 型)粒子,具有感染性[1],直径为75 nm。
外层衣壳被除去,就会导致感染性丧失,表明钙离子通过使外层衣壳VP7稳定,对轮状病毒粒子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2]。
不同类型的病毒,稳定外层衣壳所用钙的浓度不一样[3]。
没有外层衣壳的双层粒子(R 型)是很小的,边缘粗糙,直径为65 nm。
病毒核酸基因由11 个不连续的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王振玲1,李显和2(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房山 102442;2.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动物防疫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 大兴 102611)摘 要:轮状病毒不仅感染猪、牛、羊、禽等动物,同时还感染人。
轮状病毒的持续存在,不仅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威胁到肉食品和人类的安全,成为世界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对轮状病毒形态、分类、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等病原学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控措施作者:何相臣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7期何相臣(黑龙江省肇源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庆166500)摘要: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于感染猪轮状病毒而发生。
该病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特征症状是食欲减退、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等,而育成猪和成年猪往往呈隐性感染。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发生,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概述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 58. 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127-01收稿日期:2016 - 04 - 24作者简介:何相臣(1971 -),男,黑龙江肇源人,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工作。
1 流行病学病猪以及带毒猪体内的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内,并能够经由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对土壤、饮水、饲料以及垫草等造成污染,进而通过消化道导致易感猪发生感染。
另外,该病还可经由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造成散播传染。
气候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易发。
任何年龄的猪只都能够感染该病,但大多数是幼龄仔猪容易发病,且由于感染而获得免疫能力。
大部分小于8周龄的仔猪易患病,且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仔猪一般在7 -14日龄容易发生感染,且具有12~24h的潜伏期。
发病率通常在50%-80%,病死率通常都会低于10%。
该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在猪群中以“粪便一口腔”的方式传播。
猪只自然感染后,体内能够生成分泌性抗体以及循环抗体,从而对同种轮状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免疫力。
另外新生仔猪还能够通过吮乳而获得母源抗体,但这种被动获得的抗体持续期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最开始所获得的抗体水平而发生变化,通常持续3~5星期。
与经产母猪相比,初产的后代仔猪更容易感染该病。
2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拒绝活动。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概述猪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us infection)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一种以腹泻为特征的猪的传染病。
仔猪多发,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厌食、呕吐、腹泻、脱水、体重减轻等临诊症状。
成年猪与育成猪多为隐性感染,是引起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本病最早于1943年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1975年首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目前本病呈世界性流行,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能侵害人类和许多畜禽,不仅感染率高,发病率也相当高,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危害较大。
病原轮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成员,为无囊膜的双股RNA病毒。
成熟完整的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双层衣壳,直径75nm,20面体对称。
病毒粒子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核心,直径37~40nm。
核心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自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构成内衣壳;外周由一层光滑薄层的蛋白结构形成外衣壳,厚约20nm。
轮状病毒因其车轮状外观而得名。
负染标本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到3种形态的病毒粒子:具内外双层衣壳的光滑性(S 型)病毒粒子,是完整病毒粒子的典型形态,有感染性;只有内层衣壳的粗糙型(R型)病毒粒子,直径为65nm,无感染性;只有核心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52nm,含有病毒的染色体组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等;此外,病毒还可形成空衣壳结构。
双壳病毒粒子、单壳病毒粒子和核心等3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分别为1.36m3,1.38g/m3和1.44g/m3。
基因组为含11个节段的双链RNA,约有18522个碱基对。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基因组11个 RNA节段群集在4个区域,产生特征性的电泳移行图,称之为电泳型,被用于轮状病毒的分群。
电泳型和血清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但血清学比核酸鉴定的可靠性更强。
基因组的每一节段编码一种蛋白,共包括6种结构蛋白与5种非结构蛋白。
2011年~2012年G9型猪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VP7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北京的病料样品基 因相比差异性较大,这表 明 v P 7 基 因存在地域差异。 关键词 :轮状病毒 ;V P 7 基 因;G 9 ;遗传 变异
Ab s t r a c t : T o s t u d y t h e v a i r a t i o n o f p o r c ne i r o t a v i r u s( P o R V)g e n o t y p e G 9 , t h e v P 7 g e n e s e q u e n c e s o f P o R V, w h i c h we r e
t h e g e n e t i c v a r i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VP7 g e n e
W ANG Lu ,S HI Ho n g— y a n ,CHEN J i a n— f e i ,ZHANG Xi n ,S HI Na n ,SHI Da , LI U S u i — xi n ,ZHANG S ha , Fe n g Li ’ ’
( 1 . 中国农 业科学 院哈 尔滨兽 医研 究所 兽 医生物 技术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 猪传染 病研 究 室 ,黑 龙江 哈尔 滨 1 5 0 0 0 1 ;
2 . 东 北农 业大 学 生命科 学学 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3 0 )
摘
要 :为分析 G 9型猪轮状病毒f R v ) 的遗传 变异情况,本研 究根据 G e n B a n k中V P 7 序 列设计合成 一对扩增
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轮状病毒(RV)为双链RNA病毒,是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
RV感染不但能引起胃肠道症状,还能引起肠道外系统的病变。
RV腹泻及RV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尚不完全明确。
RV腹泻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紊乱、肠道吸收功能失调、非结构蛋白NSP4、热休克蛋白hsc70、细胞胞间结构损害等有关,RV毒血症可能与RV通过血液或(和)淋巴播散或免疫因素有关。
【关键词】轮状病毒;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毒血症;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01-02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毒,在全球,每年有近1.2亿患儿感染RV,其中93%发生在5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6~24月婴幼儿),每年有近60万的患儿死于重症RV感染性胃肠炎,80%死亡患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1 ] 。
RV腹泻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率仅次于肺炎的疾病,排在患儿死亡原因第二位[ 2 ] 。
RV不仅引起呕吐、腹泻等肠道反应,还能引起发热、脑炎、上感及癫痫等肠道外症状,国外有研究表明在腹泻患儿小肠粘膜上端存在RV[ 3 ],此研究在RV感染患儿血液标本中发现RV抗原和RNA,表明RV发病机制累及肠外及抗原血症在RV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RV感染发病机制和预防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相应进展。
本文就RV腹泻和RV血症机制及预防进展作一综述。
1.RV引起肠道内症状的发病机制RV引起肠炎的机制尚未明确,过去观点认为RV感染破坏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小肠绒毛成熟上皮细胞脱落、乳糖酶缺乏、乳糖吸收障碍、细菌对乳糖的分解及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最后引起水、电解质分泌及渗透性腹泻和功能失调性腹泻。
有研究认为破坏细胞间连接引起细胞旁渗漏是RV腹泻的重要机制[ 4 ] 。
另有实验显示RV感染引起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分解是造成细胞旁渗漏的原因[ 5 ] ,然而在RV感染幼鼠实验的电镜下未观察到有明显细胞间结构连接的损害,因此RV腹泻与这种机制关系不大。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64 ·2021.230 引言腹泻性疾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
轮状病毒病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造成严重危害。
如果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养殖管理不当,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会给该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轮状病毒在生猪养殖场中一旦爆发流行,将会短时间内向整个猪群快速传播蔓延,虽然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关于猪轮状病毒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一旦爆发流行,会给养殖场造成必要的经济损失,需要养殖户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
1 流行特点猪轮状病毒外观呈现车轮状,直径70 nm 左右,该种病毒在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温度pH 值和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耐受性,pH 值3~9,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粪便中能长时间存在。
该类病毒主要会造成1日龄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发病,病毒侵入猪体后,会造成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断刺激肠绒毛膜收缩,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
发病后病变肠管十分敏感,表现为不耐乳的现象。
如果猪群采食的食物没有被消化,会进入小肠和大肠,会引发不良后果,一方面会给多种病原菌的繁殖生长提供营养基础,引发继发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大肠的通透作用,影响水分的再吸收,结果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排除糊状粪便,或者含有白色黄色絮状物的水样粪便。
出生8~10 h 感染疾病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1]。
研究结果表明,猪轮状病毒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尤其是在早春和冬季发病率最高,气温寒冷,湿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饲料营养价值不足,或者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就会促使或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流行。
该种病毒能在不同动物群体当中直接传播或者间接感染,常呈爆发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潜伏期通常在12~24 h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以受到病毒的侵作者简介:李航(1977-),男,辽宁抚顺人,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轮状病毒是导致儿童及许多幼畜感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人类和动物死亡。
而且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WHO要求开发轮状病毒疫苗作为首要任务。
本文综述了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轮状病毒相关基因的实验室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前言:轮状病毒是呼肠病毒科的一种,是婴幼儿及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
每年全球有超过800,000人死于这种病毒。
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死于轮状病毒感染的儿童约为500,000。
猪轮状病毒主要是在0~60天龄的仔猪身上传播,对其生产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外,轮状病毒也可以传染给大熊猫、羊、狗和马。
本文对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血清型、主要编码蛋白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
1.轮状病毒的血清和分子结构轮状病毒是一种非囊膜的双链RNA病毒,它包括三个包衣的外壳,直径大约70毫米,具有二十面体的对称性,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车轮状”。
轮状病毒由11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均编码(VP1~VP4;VP6;VP7)及6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6),VP1-VP3是该病毒的核心蛋白。
VP6是一种特殊的抗体, VP4、VP7是影响该病毒毒性的主要因素,并能诱发人体中和抗体的生成。
按VP6抗原型轮状病毒可划分为A型GE型,A型轮状病毒最容易受人类感染。
比如非洲和亚洲,每年有453,000个儿童因轮状病毒感染而死亡。
根据VP4血凝素抗原与VP7中和抗原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G型(24种)和P型(33种)。
G1P[8]、G2P[4]、G3P[8]、G4P[8]、G9P[8]等,而我国G1P[8]、G3P[8]是最常见的。
2轮状病毒基因中的关键蛋白与作用2.1主要的非结构蛋白质和功能能轮状病毒NSP1(NSP1)是由5个基因组片段编码的,它在病毒感染细胞时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NSP1对IRF3、IRF5的抑制作用;IRF7、NF-KB对宿主细胞IFN-I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猪轮状病毒感染
饲料转化率下降
感染病毒后,猪只的消化 系统受到损害,对饲料的 吸收利用率降低,导致饲 料转化率下降。
免疫抑制
病毒会对猪只的免疫系统 产生抑制作用,使猪只对 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死亡率上升
急性死亡
感染病毒后,部分猪只可能出 现急性死亡,特别是在幼猪中
更为常见。
继发感染死亡
由于免疫抑制作用,感染猪容易继 发感染其他疾病,如猪瘟、猪呼吸 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等,导致死亡率 上升。
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同时,加强进出口管理和人员防护,以减少病毒的传入和传播。
05
CATALOGUE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和预警 系统
监测系统的建立
监测对象
01
对猪舍、饲料、水源、运输工具等进行监测,以及猪群中疑似
感染个体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
0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等,以及血清学方法,如ELISA等
淘汰率增加
生产性能下降和死亡率上升会导致 猪群整体质量下降,需要淘汰部分 病弱猪只,增加淘汰率。
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预 防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之一。目前市面上有灭活疫苗和 弱毒疫苗两种,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使用。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提高饲料质量,增强猪只抵抗力
发病率和死亡率
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猪群 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应关注猪群整体健康状况 。
实验室检测
1 2
病原检测
采集病猪的粪便、肠内容物等样品进行病原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染色、ELISA等。
血清学检测
猪轮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猪轮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丁玉春1魏文栋2 郑缨2(1、重庆市种猪场,重庆荣昌 402460 2、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荣昌 402460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也称胃肠炎。
此病多发于仔猪。
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
育成猪和成年猪通常为隐性感染[1~2]。
Woode和Bridge1975年首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目前本病已广泛分布于五大洲,并引起严重经济损失[3]。
以英国为例,1~4周龄仔猪群发病率超过80%,死亡率7%~20%[4]。
我国兽医工作者也从仔猪的腹泻粪便中检出RV。
1 病原学猪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A、B、C、E 群[4]。
成熟完整的病毒粒子略呈圆形,没有囊膜,具有双层表壳,直径为65~75nm的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毒的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棱心,直径37~40nm,即芯髓;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由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构成中间层衣壳;外周为一层光滑薄膜构成的外层衣壳,厚约20nm,形成一个轮状结构,RV由此而得名[5]。
在感染的粪样和细胞培养物中均存在两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表壳的光滑型(S型)双层颗粒,有感染性,直径为75nm;没有外表壳的粗糙型(R型)单壳颗粒,无感染性,直径为65nm。
有关RV的超微结构,学者们的意见尚不一致,Martin等(1975年)认为RV与环状病毒一样,也有32个大的环形壳粒,且其180个三联亚单位按T=9的、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3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540个结构单位。
但据Esparza(1978年)报道,RV表面有162个孔,由320个三联亚单位按T=9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因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三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960个结构单位。
出现上述不同的观察结果,也许是标本制作方法不同的缘故。
Stannard氏等(1977年)对乳鼠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和猴RVSA11株进行了细致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内衣壳有180个形态亚单位,排列成晶格状。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轮状病毒病概述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猪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这种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物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
猪轮状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脱水甚至死亡。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和控制疫情是至关重要的。
疫情监测和疫苗研究是防控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强监测和研究,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通过认真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类动物的健康和生产。
2. 正文2.1 病毒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粪-口传播:猪轮状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给猪只,进而感染其他猪只。
在养猪场或者其他密集猪群环境中,猪只之间接触频繁,粪便的污染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2. 直接接触传播:猪轮状病毒也可以通过病毒携带者的粪便或体液直接接触传播给健康猪只。
这种接触通常发生在猪只之间的密切接触过程中,例如亲吻、抚摸或共用饮水设备等。
3. 环境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存在一定时间,猪只接触污染的环境物品(如饲料、水槽、墙壁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特别是在猪舍和养殖设施清洁卫生不到位的情况下,病毒可以持续存在并感染健康猪只。
4. 空气传播:研究表明,猪轮状病毒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气溶胶中的病毒颗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其他猪只。
在闭合空间内,病毒传播的风险较高,特别是繁忙的养猪场或运输车辆内。
为了有效控制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养猪场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养殖环境,保持猪只健康和生产环境清洁。
加强病毒监测,及时隔离患病猪只,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猪轮状病毒的传播风险。
2.2 临床症状猪轮状病毒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患者通常在感染后1-3天开始出现症状。
猪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研究
万方数据第1期陈淑红,等猪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研究1.2.3病毒的浓缩与电镜观察:轮状病毒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3次,7000r/rain离心40nfin,取上清,40000r/min离心1h,以少许的PBS溶解沉淀物。
接常规滴膜,2%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
1.2,4轮状病毒RNA的聚丙酰胺凝胶电泳(PAGE)。
3“J:取病毒细胞培养物2mL,反复冻融3次,2(DOr/nfin,离心5min去碎片,取上清,SDS蛋白酶K裂解,酚氯仿抽提,氯仿复提,取上清,无水乙醇沉淀,15000r/min离心10rrfin,沉淀即为dsRNA,70%乙醇洗涤,30止DEPC水溶解,即为提取的dsRNA,再加蔗糖及0.2%滇酚蓝液lO肚,混合后即可上样。
PAGE采用大的垂直板电泳槽,8%分离胶,电流90mA,室温12h电泳,电泳完毕,70%乙醇固定,水洗,A刚0,染色30min,水洗,硼氢化钠、甲醛显色,直至清晰。
1.2.5双层法病毒蚀斑试验:取1酽,1矿,1盯6稀释的病毒液分别与等量的30扯g/mL的胰酶混合,37℃作用1h;取24hMA一104单层细胞,用earle液清洗2次,每个稀释度取3瓶细胞,按原培养液的l/10加人胰酶处理过的病毒液,对照组用earle液代替病毒液,37℃吸附1h,弃病毒液;覆盖1%的营养琼脂糖,观察病变;2d后,覆盖0.8%的营养琼脂糖,内含有中性红,2—3d后,观察蚀斑形成。
1.2.6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1.2.6.1血凝试验:病毒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3次,4000r/rain离心10min去碎片,取上清,用0.OlMpH7.4的PBS稀释;红细胞洗涤后,用含0.25%牛血清白蛋白的PBS液稀释,浓度为0.5%;反应温度37℃,具体方法参照文献[53进行。
同时以正常的MA.104传代细胞培养物作对照。
1.2.6.2血凝抑制试验:对有凝集现象或凝似凝集现象的动物红细胞作血凝抑制试验,具体方法参照文献[5]进行,所有血清在试验前灭活处理。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与防治
2019年第2期(总第357期)畜禽业疫病防治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与防治彭灿光(广东省罗定市生江镇畜牧兽医水产站,广东罗定527200)摘 要:结合近代兽医临床对于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解析与经验总结,归纳出较为科学高效的防治方法,供业内参考。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综合防治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19.02.047 病原学特点猪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该病毒生化抵抗力较强,常温(室温)环境条件下可存活将近7~9月,寄居于潮湿的有机物载体中时存活期明显延长;60℃高温持续作用30min方可将其灭活;在pH3~9的酸、碱性环境能稳定存活,且能耐受超声震荡和脂溶剂,临床上针对性消毒灭源的敏感剂包括碘制剂(0.01%~0.02%)、氯制剂(1%次氯酸钠)、酒精(70%);对各种常用抗菌素均不敏感。
针对性环境消毒(含带畜消毒)需正确选择高敏制剂,为提高当前消毒实效宜先进行清扫保洁(清除有机物载体),尽量使病毒粒子处于裸露状态;干燥、消毒、光照(含紫外线)的持续作用时间越长则灭源效果越好;养殖小环境温湿度不适、低温应激、污染程度过大、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流行特点所有猪均易感,但临床上以10~20日龄以内低龄仔猪症状最为明显、病死率最高,随着日龄增长抵抗力逐渐增强,中大猪具有较强的耐过性,临床上多呈隐性感染过程;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呈常年发病,但以气温偏低的初春、秋冬季较为集中高发;发病畜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均是重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侵入使动物感染,猪场一旦发病较长时间内难以实现净化,且人畜之间可发生交叉传染;发病畜极易产生多种继发或并发感染,临床上使用抗菌素治疗往往难以奏效。
症状及诊断3.1 临床症状本病多见于60日龄以内仔猪,致死率较高。
发病仔畜突然食欲不振、精神萎顿、嗜睡扎堆,常伴严重腹泻及呕吐症状,粪便颜色异常(灰白、灰黄、黑褐色不等)、多呈水样且汁渣分离。
一例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体会
4462022一例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治体会江斌吴胜会林琳张世忠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摘要该文介绍一例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经综合防控,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病诊断控制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22)06-0101-02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猪以腹泻、脱水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猪场。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严重危害猪场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保育猪,是导致猪场仔猪和保育小猪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
2022年4月,我们诊治了一例来自宁德古田的小猪顽固性腹泻病例,经检查确诊为猪轮状病毒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发病经过古田县某小型自繁自养猪场饲养母猪50多头。
2022年4月初开始,6窝共54头断乳小猪在保育期间出现顽固性腹泻,曾用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地美硝唑、乙酰甲喹等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前后共死亡12头(病死率达22.2%)。
4月中旬,养殖户送检1头患猪到本中心进行解剖化验。
据了解,该猪场的母猪免疫了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猪瘟、口蹄疫、蓝耳病及大肠杆菌病等疫苗,仔猪出生后进行了头孢噻呋钠三针保健、百球清防球虫以及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等疫苗免疫。
2临床症状发病小猪精神不振,不愿走动,食欲废绝,体况消瘦。
腹泻症状明显,排出的粪便呈水样、有的呈糊状,颜色为黄绿色或暗灰色,粪便中夹带絮状物,有腥臭味。
个别猪出现呕吐症状。
患猪栏内的小猪常打堆,被毛污秽。
病程长,可持续10~15d,曾用多种药物口服或注射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中大猪及母猪没有腹泻。
3病理变化病死猪眼球凹陷,皮下脱水明显。
剖检可见胃膨大空虚,小肠肿大,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小肠黏膜不同程度充血、出血,盲肠肿大,肠内充满黄褐色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明显。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养范丨21倍轮状病遵(丨Mrrine r o t a v i r u s , H V )属于呼肠 孤病:海科、轮状婉海厲, 是一种引起猪群发生消 化道疾病的病#,乂称胃肠炎,一般发生于I ~ 8周龄的仔猪群,引起腹泻、呕吐、食欲废绝、脱 水等症状。
猪轮状病毒1974年第一次从猪粪便 中分离得到后陆续各N 出现该病逛的报道,呈 现全球分布,引起r 世 界各国的重视。
而中国 是在1982年被阙玲玲在台湾m 欠发现,随后 全丨_各省陆续出现该病 毒的相关报道。
对于猪 轮状病逛还没饤特效的 治疗药物,未研制出优 质的疫苗,研究前景十 分可观作为人畜共患 病原,丨《V 极大危害着人 类和动物的健康,威胁 人类生命健丨康安全,导 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是 全球范_内一个重要的 公共卫生N 题。
1病原学l .i 形态学特征病毒粒子外观为形似车轮的圆形病#粒子, 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毐粒子中 间由核酸构成的芯髓,核酸被32个圆柱形呈放 射状排列的壳粒包裹,最外层由光滑的薄层样结构构成,芯髓的大小约37 ~ 40纳米,呈致密的六 角形。
病毒粒子由三层衣壳构成,由内层衣壳 (VP 2和VP 3)、中间衣壳(VP 6)、外层衣壳(VP 7 和VP 4)组成。
在感染粪便和细胞培养物中可见 具有感染性的三层衣壳病毒颗粒(光滑S 型)和 无感染性的双层衣壳病毒颗粒(粗糙R 型),具 有S 型的病毒颗粒直径为75纳米,没有外层衣 壳的R 型病毒颗粒直径为75纳米。
1.2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轮状病毒的核酸基因由11个分节段的双链RNA (dsRNA )组成,大小约18.2 kh ,其每个片段大小约为660~3300hp ,被第一层蛋白质外壳(VP 2结构蛋白)和依赖性RNA 聚合酶(VP 1结构蛋白)包裹,编码6种结构蛋白(VP 1〜V I W V F W V F 7)和6种非结构蛋白(NSP 1~ NSP 6),只有第11个节段含有编码NSP 5和 NSP 6的两种开放阅读框(OFK ),其余的节段只 含有一种开放阅读框,且只编码一种蛋白。
猪轮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30卷第2期2021年4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Vol. 30 No. 2Apr. 2021猪轮状病毒的研究进展李虹瑾1,唐玉姘1,刘嘉琳2,刘斌2(1.长春科技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600;2.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春130118)摘要:仔猪腹泻病导致仔猪体质下降,对疾病抵抗力降低。
我国仔猪死亡率一般为15%〜20%,其中80%左 右死于腹泻,成为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本文就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轮状病毒的基因结构、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为临床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轮状病毒;形态及基因组结构;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机制;防治措施收稿日期:2020-12-20文章编号:1674-7852 (2021) 02-0011-05作者简介:李虹瑾,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
Research Progress of Porcine RotavirusLI Hongjin1,TANG Yujiao1,LIU Jialin2,LIU Bin2(1.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chun Sci -Tech University, Changchun130600;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130118)Abstract :Diarrhea of piglets results in the decline of piglets’ physique and their resistance to diseases.The m ortality rate of piglets in China is generally 15 〜20%,among which about 80%die from diarrhea,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ig industry.In this paper,the gene structure,pathogenic mechanism,diagnostic method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rotavirus,as well as the main pathogen causing viral diarrhea in piglets,were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linic.Key words:rotavirus;morphology and genomic structure;characteristics of cell culture;pathogenic mechanism;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及幼畜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动物范围 广泛,包括各类哺乳动物与禽类。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轮状病毒病简介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这种病毒主要感染猪和其他哺乳动物,引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猪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猪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猪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食物、饮水和环境传播。
幼猪是该病的易感宿主,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几周内,病毒感染率较高。
成年猪也可感染猪轮状病毒,但通常表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季节通常在秋冬季,有时会在夏季发生暴发。
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较强,容易在猪场和畜牧场传播。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预防。
对疫情的控制和防范工作,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且极易传播给其他猪只,因此疫情蔓延速度较快。
2. 季节性流行:猪轮状病毒主要在春秋季节暴发流行,气温和湿度适宜时易加重传播,如畜牧场、市场等集中养殖和交易场所是疫情高发区。
3. 年龄特点:猪轮状病毒病在幼年猪只中易爆发,特别是仔猪和保育猪在首次感染后疾病病程严重,发病率高。
4. 群体感染:由于猪群密集饲养、饮水共用、条件不卫生等因素,一旦有猪只感染病毒,很容易导致整个猪群扩散感染,造成严重的群体感染现象。
了解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利于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加强管理和卫生防护措施,有效预防疫情的爆发和传播。
2.2 临床症状和表现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其特点是水样便或泻肚,在病程中可能伴有黏液、脓液或血液。
腹泻持续时间不一,一般在3-7天,但也有可能持续更久。
猪轮状病毒VP4、VP7基因PFastbac1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染
猪轮状病毒VP4、VP7基因PFastbac1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染肖长峰;卢永红;易建中【摘要】从患病小猪粪便中提取病毒RNA,用RT-PCR方法扩增出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的核衣壳蛋白VP4、VP7基因,将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昆虫表达载体PFastbac1;然后将重组载体转化入DH10Bac1感受态细胞中转座重组后,纯化该重组杆状病毒并转染昆虫细胞sf9.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杆状病毒的阳性重组子,并将重组病毒成功转染sf9细胞.【期刊名称】《上海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9)005【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猪轮状病毒;核衣壳蛋白;昆虫细胞表达载体;转染;sf9昆虫细胞【作者】肖长峰;卢永红;易建中【作者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201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的成员,是各种幼龄动物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1]。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仔猪被猪轮状病毒(PRV)感染后,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从而诱发多种腹泻病原体混合感染,导致仔猪死亡率上升,或生长缓慢、停滞[2-3]。
Woode等在1974年首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
1982年,我国首先在中国台湾发现猪轮状病毒[4],之后江苏、山东等地也相继有报道。
猪轮状病毒粒子表面有3种抗原,即群抗原、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
群抗原与多种结构蛋白有关,主要由内壳蛋白VP6决定;中和抗原主要由外壳糖蛋白VP7决定;血凝素抗原由外壳蛋白VP4决定。
VP4和VP7是病毒的主要识别因子,均为病毒独立的中和靶位,介导血清型特异性,在病原的检测和产生中和抗体以及免疫性保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5-8]。
猪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猪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苗 艳 ,朱 庆 贺 ,陈 亮 ,李 丹 ,李 阳 ,兰 世 捷 ,徐 馨 ,史 同 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收 稿 日 期 :20181127 作 者 简 介 :苗 艳 (1988- ),女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人 ,实 习 研 究 员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仔 猪 腹 泻 研 究 。 通 讯 作 者
94
动 物 医 学 进 展 2020 年 第 41 卷 第 1 期 (总 第 319 期 )
1 病 原 学
1.1 PoRV 的结构和分类 猪轮 状 病 毒 为 呼 肠 病 毒 科、轮 状 病 毒 属、双 链
RNA 病毒,基 因 组 包 含 11 段 双 链 RNA,编 码 6 种 结构蛋白(VP1VP4,VP6和 VP7)和 5 种 非 结 构 蛋 白 (NSP1NSP5/6)。 病 毒 粒 子 有3 层 衣 壳 ,呈20 面 体对 称。 最 外 层 为 VP7 和 VP4,VP7 由 基 因 9 编 码,为一种糖蛋 白,是 重 要 的 中 和 抗 原 蛋 白,具 有 稳
摘 要: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和幼龄动物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之 一,在世 界 范 围 内 广 泛 存 在,是 一 种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猪轮状病毒是引起哺乳仔猪和 断奶仔 猪急 性胃肠 炎 的 主 要 病 原 之 一,有 复 杂 的 病 原流行病学特征和遗传多样性。目前尚 无 针 对 该 病 的 有 效 治 疗 药 物,疫 苗 接 种 仍 是 防 控 该 病 的 主 要 措 施。 掌握猪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动态,可对诊断猪轮状病毒 病和新型疫苗的研 究提 供 科 学 依 据。论 文 对 猪 轮 状 病 毒 的 病 原 和 分 子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结 果 进 行 了 综 述 ,旨 在 阐 述 不 同 地 理 区 域 中 猪 轮 状 病 毒 的 流 行 特 点 ,为 进 一 步开展猪轮状病毒病原研究及后期疫苗和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猪 轮 状 病 毒 ;病 原 学 ;基 因 型 ;分 子 流 行 病 学
猪轮状病毒的中医治疗研究
临症资料20233256猪轮状病毒的中医治疗研究张子微(长江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摘要:近几年基层养殖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以及养殖密度都有了较大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疫病的频繁导致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较大的威胁。
在生猪养殖中,猪轮状病毒病就是常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其主要影响猪的肠道,使病猪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由于仔猪的机体发育不完善,因此极易受到该病毒的影响,一旦发病还会迅速蔓延全群,严重威胁猪群的健康。
目前在该并的治疗中主要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其使用的是天然的中草药物,无毒副作用以及药物残留,应用价值较高,有力的保障了养殖场的健康。
基于此,针对猪轮状病毒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期为养殖户在猪轮状病毒病防治上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病;中医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3)03-0073-03中医在兽病治疗中也有着较长的研究与应用,在治疗过程中会结合病猪发病机理选择一定功效的中草药进行合理配伍,有效缓解病猪症状,且不会产生药物残留,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猪肉产品的健康要求。
同时,为了减少猪轮状病毒病的影响,养殖户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了解疾病的流行特点,以便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养殖水平。
1 猪轮状病毒病概述1.1 流行特点猪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胃肠消化当中,一般会随着猪的粪便进入到自然界中,并逐渐扩散到周围环境,尤其是带毒猪活动所接触的饲料、器具等都会带有大量的病毒,健康猪接触后就会受到感染,一般会呈现隐性感染,但是仔猪的自身免疫力较差,因此在受到猪轮状病毒的侵袭后极易会发生感染,一般在患病后24 h 出现症状,再加上猪轮状病毒的传染速度较快,因此一旦发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在春冬较为很冷的季节更容易发生。
猪轮状病毒GD1株VP7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猪轮状病毒GD1株VP7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田小艳;孙华;邓雨修;苏润环;王东东;宋延华【摘要】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PRV OSU毒株VP7基因核苷酸序列ORF两端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PRV GD1株反转录c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长约1 kb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表明:VP7基因全长1062 bp,含有一个98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6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已知的13个毒株VP7全长基因的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相似性分别为77.4%~100%和78.6%~99.7%;核苷酸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GD1毒株与轮状病毒A2,JP3-6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为一个进化群.【期刊名称】《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年(卷),期】2010(035)001【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猪轮状病毒;VP7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作者】田小艳;孙华;邓雨修;苏润环;王东东;宋延华【作者单位】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东,新兴,527400;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东,新兴,527400;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东,新兴,527400;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东,新兴,527400;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东,新兴,527400;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东,新兴,52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1轮状病毒 (Rotaviru,R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的成员,是各种幼龄动物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1]。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仔猪被RV感染后,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从而诱发多种腹泻病原体混合感染,导致仔猪死亡率上升,或生长缓慢、停滞[2,3]。
PRV病毒粒子表面有3种抗原,即群抗原VP6、中和抗原VP7及血凝素抗原VP4。
VP7蛋白是病毒外壳的主要糖蛋白和主要中和抗原,组成病毒外壳的光滑部分;VP7是一种N-联低聚甘露糖糖蛋白,VP7是PRV的外衣壳蛋白,也是一种糖基化蛋白,由326个aa组成,因不同毒株而异,分别由7或8,9基因编码,为病毒外膜主要中和抗原,决定病毒的血清型,与病毒的毒力及免疫保护性相关,也是划分血清型的主要标志[4~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轮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丁玉春1魏文栋2 郑缨2(1、重庆市种猪场,重庆荣昌 402460 2、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荣昌 402460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也称胃肠炎。
此病多发于仔猪。
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
育成猪和成年猪通常为隐性感染[1~2]。
Woode和Bridge1975年首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目前本病已广泛分布于五大洲,并引起严重经济损失[3]。
以英国为例,1~4周龄仔猪群发病率超过80%,死亡率7%~20%[4]。
我国兽医工作者也从仔猪的腹泻粪便中检出RV。
1 病原学猪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A、B、C、E 群[4]。
成熟完整的病毒粒子略呈圆形,没有囊膜,具有双层表壳,直径为65~75nm的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毒的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棱心,直径37~40nm,即芯髓;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由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构成中间层衣壳;外周为一层光滑薄膜构成的外层衣壳,厚约20nm,形成一个轮状结构,RV由此而得名[5]。
在感染的粪样和细胞培养物中均存在两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表壳的光滑型(S型)双层颗粒,有感染性,直径为75nm;没有外表壳的粗糙型(R型)单壳颗粒,无感染性,直径为65nm。
有关RV的超微结构,学者们的意见尚不一致,Martin等(1975年)认为RV与环状病毒一样,也有32个大的环形壳粒,且其180个三联亚单位按T=9的、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3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540个结构单位。
但据Esparza(1978年)报道,RV表面有162个孔,由320个三联亚单位按T=9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因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三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960个结构单位。
出现上述不同的观察结果,也许是标本制作方法不同的缘故。
Stannard氏等(1977年)对乳鼠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和猴RVSA11株进行了细致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内衣壳有180个形态亚单位,排列成晶格状。
12个顶各为一个空隙,由5个壳粒围绕,另外80个空隙各由6个壳粒围绕。
外衣壳由蜂窝样的晶格组成,且与内衣壳的晶格排列相符[4]。
1.1 分子生物学特性通过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完整的病毒粒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最外层核衣壳由结构蛋白VP7和VP4组成,中间层衣壳由VP6组成,最内层衣壳由VP2和少量的VP1、VP3组成。
VP7是构成外衣壳最丰富的外壳蛋白,是分子量为37KD的糖蛋白。
VP4是88KD的红血球凝集素纤突蛋白,沿VP7形成的光滑表面向外突出。
不完整的病毒粒子是完整的病毒粒子在进入被感染细胞过程当中外衣壳蛋白VP4和VP7被溶解掉而形成的两层核衣壳结构(DLP)。
除了VP4、VP7、VP6、VP2、VP1和VP3这6种结构蛋白以外,还有5种非结构蛋白,分别是NSP l、NSP2、NSP3、NSP4和NSP5[6]。
病毒的基因组由11个独立片段的双股正链RNA组成。
除了片段11具有两个开放阅读框(0RD)外,其他的片段只有1个ORF。
在各个ORF的5’端和3’端都有非编码区(UTRs ),不同毒株的UTRs高度保守,而ORF的差异比较大。
轮状病毒的mRNA分子具有5’端m7GpppGn 帽子结构,而3’没有Poly(A)尾。
ORF的基因编码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两端的UTRs 可能与调节蛋白的结合以及核酸的复制、表达有关[6]。
早期的研究结果认为VP7与病毒的附着有关,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P7具有稳定VP4结构的作用。
在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当中VP4起到关键作用。
VP4能被胰蛋白酶(Trypsin) 分解为VP5(60KD) 和VP8(26KD) 两个结构部分,与病毒附着、聚集有重要关系,可以数倍提高轮状病毒的感染性[7]。
VP5含有一个与有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类似的区域,它能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加强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
VP8含有唾液酸附着(Sialic acid binding)的区域,这一区域对于需要硅酸进行感染的轮状病毒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
VP6与内衣壳蛋白VP1和VP3的转录活性有关[8]。
VP4和VP7被溶解掉之后,VP1和VP3的转录酶活性被激活,转录产物被合成和排出。
最内层的病毒粒子衣壳由包裹基因组的VP2、VP1、VP3组成,基因组核酸通过VP1、VP3与VP2紧密相连。
VP1和VP3具有RNA转录酶和修饰酶的潜在活性。
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NSP5都是RNA结合蛋白,与病毒的复制,合成和表达有关。
NSP5可与VP2作用,进而影响VP1/2/3的核心结构,同时也能影响VP6的稳定性。
而NSP4是一种糖蛋白,与病毒粒子从内质网出芽有关,在病毒的复制以及致病机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NSP4的突变可以影响病毒的毒力[9]。
1.2 病毒分型轮状病毒具有不同的群型和血清型。
将轮状病毒的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将病毒的11个双链RNA片段分离,形成特定的电泳带模型。
这11条带可以分为4个区段,常见的人和动物的电泳带的排列位置为4:2:3:2,统称为A群,又叫典型RV。
根据第1O和11节段之间的距离,又分为长型和短型。
其他的轮状病毒的电泳型与A群不同,分别为B、C、D、E、F和G群,统称为非典型RV。
在发生腹泻的动物中最常见的是A群,感染猪的轮状病毒有A群、B群、C群和E群。
病毒粒子表面共有三种抗原,分别为群抗原,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
群抗原是VP6,中和抗原是VP7,而血凝素抗原是VP4。
根据群抗原VP6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
大多数动物的A群轮状病毒为I亚群,而人类大多数A群轮状病毒为Ⅱ亚群。
VP4和VP7在病原的检测和产生中和抗体以及免疫性保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根据VP4和VP7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系统。
根据VP4形成的血清型叫P(protease sensitive)型,根据VP7形成的血清型叫G(glycoprotein)型。
轮状病毒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反应性较差,免疫反应主要是针对特异血清型的,但现在也有报道利用交叉免疫保护的。
目前已经知道至少有14个G型和18个P型。
通过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世界广泛流行的A组RV 主要有4种G、P血清型组合,分别是G1P8、G2P4、G3P8和G4P8。
从各大洲分离的仔猪的基因型主要有以下两种:类OSU型和类Gotfield型[6]。
1.3 理化特性RV对理化因素的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清洗和消毒猪舍时必须注意此特点。
它耐乙醚、氧仿、去氧胆酸钠、次氯酸盐;反复冻融,声波处理。
以及37℃下1h仍不失活;pH3.5~10.0范围内病毒保持感染力,对胰蛋白酶稳定,1moL/LMgCL2不能增高其对56℃30min的稳定性;粪便中的RV在18~20℃室温中经7个月仍有感染性;能耐10mL/L甲醛1h 以上;氯、臭氧、碘、酚等可灭活病毒;100g/L聚维酮碘、950mL/L乙醇和670g/L氯胺T 是有效的消毒剂[4~5]。
1.5 抗原性RV与呼肠孤病毒和环状病毒无抗原关系,但用补反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免疫扩散试验和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各种动物的RV,发现具有共同抗原---出现交叉反应。
这种共同抗原与内衣壳有关,也就是说,内衣壳具有各种RV共有的属抗原。
外衣壳内糖蛋白抗原有种特异性,交叉保护试验或中和试验可区别各种动物RV,但Thouless氏等(1977年)对人、牛、猪、小白鼠、狗、羊、马和兔的RV作交叉中和试验,发现高浓度的抗血清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种间交叉现象,但同源血清的中和效价通常都比异源血清高8—10倍以上。
1976年Woode氏等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测人、牛、猪、小白鼠、马等RV抗原性关系,发现抗人RV免疫血清以外,其余四种血清能对四种动物RV呈现交叉凝集现象,人的R型也可以被四中抗血清凝集,但S型只能被人抗RV血清凝集。
证明动物感染RV后产生两中抗体:抗内衣壳的群特异性抗体,产生种间交叉反应。
抗外衣壳的种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或保护性抗体作用[4]。
1.4 培养特性1980年美国的Waytt将人的Wa株首次利用非洲绿猴肾原代细胞培养成功。
轮状病毒在体外不易培养。
轮状病毒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用胰酶处理,病毒接种前用终浓度为10ug/ml的胰酶处理。
病毒接种24h后就可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肿大变圆、边缘模糊、细胞聚集、萎缩,有的细胞间有胞浆相连,最后细胞死亡脱落。
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病变程度加深,出现病变的时间也越来越快。
病毒接种后一般用不含血清的维持液培养。
但是黄旭雯等人在研究鸡血清对轮状病毒增殖的影响中发现,鸡血清(CS)能增加单层细胞的活力,延迟细胞衰老2~3d,但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降低。
同时添加4%的CS和10mg/L的胰蛋白酶效果最好,细胞病变明显,细胞单层能维持到被病毒破坏为止,有利于RV的复制[11]。
轮状病毒感染细胞具有特定的趋向性。
在体内只感染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在体外尽管可以吸附许多细胞,但是只感染肾或肠道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
轮状病毒可以在MA-104、CV-1、MARC-145等细胞系培养,但最适合用MA-104培养。
Carlos A.Guerrero 等人通过不同的方法处理MA-104细胞,然后用RRV,SA11,SA感染来检验细胞上的受体,结果发现N-多聚糖(N-glycans)、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胆固醇类(cholestero1)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是不同基因型的轮状病毒侵入细胞的不同受体[6]。
2 流行病学2.1 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及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于后两者不易被发现,因而起着重要的传染源作用。
2.2 传播途径RV通过密切接触尤其是粪-口途径引起传播或流行;呼吸道传播和垂直传播也已被证实。
2.3 易感动物自然情况下,多发于2~56日龄仔猪,成年猪感染不会发生严重的临床症状。
KaminjoIo JS等的实验表明RV检出率最高的仔猪周龄为2~8周龄(91.1%),检出率峰值为8周龄仔猪[11]。
Gelerg等发现仔猪体内排出RV的峰值周龄是3~4周龄。
Morilla认为非典型RV感染仔猪的日龄要小于A型,因母猪不能通过被动免疫保护其仔猪口[12]。
RV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晚秋及冬季,步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
散发,偶见爆发。
一旦发生本病,随后将每年连续发生,因为RV在体外有较强的抵抗力,且隐性感染的成年动物不断向外排毒。
3 临床症状病初,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不良,不愿活动。
随后出现呕吐和腹泻。
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样,严重者带有黏液和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