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症状及诊断要点

合集下载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引起的一种以腹泻、呕吐、厌食、脱水为临床症状的急性胃肠炎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仔猪剧烈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征,常与其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导致患病猪群死亡率升高,是我们养猪人需要重点关注的病原之一。

01、病原学特点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仔猪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猪轮状病毒粒子没有囊膜结构,形状类似球形,呈20面体对称结构,在电镜观察下病毒颗粒直径约为70nm,有三种蛋白质衣壳:核衣壳、内衣壳和外衣壳。

外衣壳包裹着内衣壳,它是由厚度约20nm的光滑薄膜组成,形成了轮状病毒特有的车轮状特征,因此根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全基因组长约18522bp,由11节段的双股RNA(16~21 kb)组成,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VP1~VP4、VP6和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5),其中,VP1~VP3为髓芯蛋白;VP4、VP7为外衣壳蛋白,共同构成轮状病毒的外层衣壳结构蛋白,VP7为糖蛋白,VP4为非糖基化蛋白,VP4经胰蛋白酶裂解可产生具有增强病毒感染性的VP5和VP8,对病毒的传染性至关重要;VP6构成中间一层衣壳,决定了血清群的特异性,是最重要的免疫原性蛋白。

图1 猪轮状病毒结构模式图轮状病毒具有不同的血清群和血清型,根据 VP6分为7个抗原性存在差异的血清群。

猪轮状病毒已被证实至少有五个血清群(A、B、C、E和H)可以感染猪。

其中血清A型是引起断奶前后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亚型,在由PoRV引起商品化猪群的腹泻病中占90%以上。

根据vp7和vp4抗原分型,又可分为G和P型,其中G型有27个血清型,P型有37个血清型。

图2 猪轮状病毒血清型分类(数据引自肖少波教授)02、流行特点2.1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瘟疫性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轻者仅表现为轻微腹泻、进食减少,重者会导致猪只死亡或者生长发育受阻。

猪轮状病毒病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年龄和种类易感性:主要发生在45日龄以下的仔猪和幼猪,成猪也可感染,但病情较轻。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猪抵抗能力不同,其中白肉种猪的抵抗力明显优于黑猪。

(2)季节性流行:主要流行于春季至秋季,在冬季发病率低。

(3)散发和暴发性流行:本病既可散发,也可在养殖场内发生暴发,有时甚至在全区域内流行。

(4)传播途径及传播方式: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轻者可通过接触、饮水、喂药等途径传播。

重者可通过空气、泥水等环境传播。

该病临床症状为仔猪和幼猪的腹泻,进食减少,体温升高,呈小便黄色,随着病情加重,症状加重,口渴、乏力、皮肤及体毛呈毛乱香肿形状、体重下降、猪只精神差等症状均出现。

一些严重感染病例常会导致猪只死亡。

针对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环境卫生:猪舍、仔猪圈、幼猪圈等猪舍设施必须保持清洁,远离污水,定期进行消毒等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只水、饲料卫生,定期进行疫苗注射和防病药物的使用。

(3)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只栏舍、猪只定位的管理,采取封闭栏舍、过压的措施。

同时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规范营业生产行为,严禁无证经营等非法活动。

(4)疫苗预防:根据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定期进行疫苗预防和强化。

疫苗预防可以提高猪只抵抗力,降低病毒的传播力,从而有效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

总之,针对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应该从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及疫苗预防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强对猪只健康的监测、诊断和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该病的传播和病害程度,保障猪业的稳定发展。

猪圆环病毒症状

猪圆环病毒症状

猪圆环病毒症状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是一种感染猪的病毒,主要感染猪圆环病毒类型2(PCV2)引起猪圆环病毒症状。

该病毒引起了世界各地猪业的关注,因为它对猪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了农场经济损失。

猪圆环病毒类型1(PCV1)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而PCV2是与疾病相关的主要病原体。

猪圆环病毒感染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和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通常出现在猪群中的初始感染,而慢性感染则是猪圆环病毒感染后的长期持续感染。

1. 急性猪圆环病毒感染症状:在急性感染期间,受感染的猪表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症状:- 体温升高:受感染的猪可能表现出体温升高的迹象,一般超过39°C。

- 呼吸系统问题:感染猪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 减少食欲和减重:猪圆环病毒感染导致猪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从而导致体重减轻。

- 消化系统问题:受感染的猪可能有腹泻和便便中的血液。

- 组织损伤:猪圆环病毒感染还可能导致受感染猪的组织损伤,包括肝脏、脾脏和淋巴组织。

2. 慢性猪圆环病毒感染症状:慢性猪圆环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更长。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症状:- 呼吸问题:慢性病毒感染的猪经常出现呼吸急促和咳嗽等症状。

- 生长迟缓:感染猪可能表现为较慢的生长速度和较低的体重增长。

- 泌尿系统问题:感染猪可能出现尿液异常,如尿血或尿量减少。

- 免疫系统问题:猪圆环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抑制,使得猪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长期感染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如猪圆环病毒相关性肺炎和猪圆环病毒相关性淋巴组织增生症等。

除了上述症状外,猪圆环病毒感染对猪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感染猪的繁殖能力降低,胎儿死亡率增加,幼仔猪的存活率下降,成年猪的肉质也可能受到影响。

猪圆环病毒感染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如饲料、水源和猪场工人等途径传播。

它是一种难以控制和消除的病毒,所以在猪场管理中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概述猪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us infection)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一种以腹泻为特征的猪的传染病。

仔猪多发,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厌食、呕吐、腹泻、脱水、体重减轻等临诊症状。

成年猪与育成猪多为隐性感染,是引起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本病最早于1943年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1975年首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目前本病呈世界性流行,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能侵害人类和许多畜禽,不仅感染率高,发病率也相当高,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危害较大。

病原轮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成员,为无囊膜的双股RNA病毒。

成熟完整的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双层衣壳,直径75nm,20面体对称。

病毒粒子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核心,直径37~40nm。

核心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自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构成内衣壳;外周由一层光滑薄层的蛋白结构形成外衣壳,厚约20nm。

轮状病毒因其车轮状外观而得名。

负染标本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到3种形态的病毒粒子:具内外双层衣壳的光滑性(S 型)病毒粒子,是完整病毒粒子的典型形态,有感染性;只有内层衣壳的粗糙型(R型)病毒粒子,直径为65nm,无感染性;只有核心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52nm,含有病毒的染色体组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等;此外,病毒还可形成空衣壳结构。

双壳病毒粒子、单壳病毒粒子和核心等3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分别为1.36m3,1.38g/m3和1.44g/m3。

基因组为含11个节段的双链RNA,约有18522个碱基对。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基因组11个 RNA节段群集在4个区域,产生特征性的电泳移行图,称之为电泳型,被用于轮状病毒的分群。

电泳型和血清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但血清学比核酸鉴定的可靠性更强。

基因组的每一节段编码一种蛋白,共包括6种结构蛋白与5种非结构蛋白。

猪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猪轮状病毒病( Swine rotavirus disease)是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的急性胃肠炎,特征为急性腹泻。

本病最早(1943年)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1974年由FLEWE等首次提出轮状病毒这个名称,并为1976年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所采用。

该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可随粪便排出外界,经消化道途径传染易感的人、畜和禽。

轮状病毒感染通常以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的方式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晚冬至早春的寒冷季节。

少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

流行病学1.易感性7-41日龄仔猪易感,并出现严重临诊症状。

1-3周龄仔猪的感染率高于4-6周龄仔猪。

初产母猪的仔猪比经产母猪的仔猪更易感。

7日龄以前仔猪可能受母源抗体保护而不常感染。

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此外本病的易感宿主还有犊牛、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小鼠、鸡、火鸡、鸭、珍珠鸡和鸽以及儿童。

其中以犊牛、仔猪及儿童的轮状病毒病最为常见。

轮状病毒有一定的交互感染作用,人的轮状病毒能感染猴、仔猪和羔羊,并引起发病;犊牛和鹿的轮状病毒能感染仔猪。

由此可见,轮状病毒可以从人或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人或一种动物中持续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巾长期传播。

2.传染源患病的人、畜及隐性感染的带毒猪,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经粪-口途径在猪群中传播。

由于病毒稳定性强,不清洁的环境因素对病毒在畜舍中的存留起重要作用。

3.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肠道,随粪便排出外界,经消化道途径传染易感的人、畜和禽。

痊愈动物从粪便中排毒的持续时间尚不清楚。

污染的环境对猪群中轮状病毒的持续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

猪轮状病毒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是很稳定的,它对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粪、尘埃、分娩和断乳猪舍的污水中都能检出,在空关3个月的猪舍中仍能存活。

4.流行特点轮状病毒感染通常以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的方式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2020年第2期(总第219期)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措施张鹏俊(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900)中图分类号:S8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20)02-0045-01猪轮状病毒病是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会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多见于10〜$0日龄仔猪,且成年猪和种猪存在着隐性感染的情况。

猪轮状病毒病发生后伴随着明显的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以及明显脱水情况,当猪受到该病毒感染的时候会容易导致大面积流行,危害较大。

1流行病学1.1病原特性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粒子呈现岀70nm直径的车轮状,该病毒在抵抗外界环境变化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耐受化学物质、温度以及pH值方面效果较好,如温度方面可以在60,状态下保持着30min存活效果,而在200左右的温度下可以存活$个月左右, pH值耐受范围保持在3#9范围之内。

1.2致病性猪轮状病毒病对于仔猪的危害性最大,其在侵入猪身体内部后会损害其肠壁,使得绒毛产生收缩情况,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仔猪在食用乳汁之后的消化部位集中在小肠上部,因而该部位较为敏感,如果受到病毒的感染,将会产生不耐乳问题。

猪无法充分消化食用的饲料,会容易给细菌的繁殖提供一定基质,进而引发一些疾病问题,同时大肠的渗透作用还有增加,水分再吸收效果不佳。

猪轮状病毒病会导致病猪产生不同程度的腹泻问题,包含糊状、水样粪便。

1.3发病特征猪轮状病毒病容易在发生在寒冷早春、冬季以及晚秋季节。

如果猪群处在营养不均衡、卫生条件较差以及湿冷环境中,会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的影响,进而引发猪轮状病毒病o 除了常见的猪群容易受到猪轮状病毒病感染之外,还会给不同动物之间带来传染,这种病毒的存在会引发一定的地方性流行病。

猪轮状病毒病潜伏期保持在12〜24h之内,幼龄动物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也经常会岀现腹泻问题。

7#49天龄的仔猪发病率较高,可以达到$0%以上,死亡率处在20%以下。

仔猪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断

仔猪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断
自然 干燥 , 然 后 放 入 冷 丙 酮 中 固定 3 0 mi n , 风干 ; 滴加 0 . 0 2
伊文思蓝 0 . 0 1 mo l / L (p H 7 . 2 ) P B S稀 释 的荧 光 素 标 记 兔 抗
猪 I g G, 置于湿盒 内 , 3 7℃ 染 色 6 0 mi n ; 取出, 用 0 . 0 1 mo l / L ( p H 7 . 2 ) P B S反 复 浸 泡 3次 , 每次浸泡 5 mi n ( 期 间不 时振 荡 几次 ) , 取 出风 干 ; 滴加甘油, 加 盖玻 片封 片 , 荧 光 显 微 镜 观
4 . 3 确 诊 根据流行病学 、 临床症状 、 病理 变化及实验 室诊断 , 确 诊
仔 猪 腹 泻 为轮 状 病 毒感 染 。
5 预 防 措 施
目前 尚无 特 效 药 , 重预 防。
5 . 1 隔 离病 猪 , 对 症 治 疗
猪场 ( 舍) 发病时 , 应 立 即封 锁 猪 场 和 圈 舍 , 隔离病猪 , 对 症 治 疗 。 口服 或 静 注 葡 萄 糖 生 理 盐 水 , 补充体液 , 以 防脱 水 ; 使用抗病毒和抗菌药物 , 防止继发感染等 。
5 . 2 加 强饲 养 管理 , 合理 设计 产栏
应 采 用 有 助 于 清 洁 的分 娩 栏 和保 育 栏 , 尽 量 减 少 仔 猪 与 粪 便 接 触 的机 会 ; 定 期 增 强 母 猪 的免 疫 力 和 哺 乳 期 母 乳 中 免 疫 球 蛋 白水 平 , 提 高 仔 猪 从 母 猪 获 得 的母 源 免 疫 力 , 供 给 母 猪全价配合 饲料 , 在母 猪 哺乳 期 间, 不 随 意更 换饲 料 配 方 。 母猪产 仔后 , 每天 要观 察仔 猪排 便情 况 , 做 到早发 现 、 早 控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64 ·2021.230 引言腹泻性疾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

轮状病毒病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造成严重危害。

如果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养殖管理不当,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会给该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轮状病毒在生猪养殖场中一旦爆发流行,将会短时间内向整个猪群快速传播蔓延,虽然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关于猪轮状病毒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一旦爆发流行,会给养殖场造成必要的经济损失,需要养殖户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

1 流行特点猪轮状病毒外观呈现车轮状,直径70 nm 左右,该种病毒在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温度pH 值和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耐受性,pH 值3~9,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粪便中能长时间存在。

该类病毒主要会造成1日龄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发病,病毒侵入猪体后,会造成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断刺激肠绒毛膜收缩,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

发病后病变肠管十分敏感,表现为不耐乳的现象。

如果猪群采食的食物没有被消化,会进入小肠和大肠,会引发不良后果,一方面会给多种病原菌的繁殖生长提供营养基础,引发继发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大肠的通透作用,影响水分的再吸收,结果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排除糊状粪便,或者含有白色黄色絮状物的水样粪便。

出生8~10 h 感染疾病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1]。

研究结果表明,猪轮状病毒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尤其是在早春和冬季发病率最高,气温寒冷,湿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饲料营养价值不足,或者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就会促使或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流行。

该种病毒能在不同动物群体当中直接传播或者间接感染,常呈爆发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潜伏期通常在12~24 h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以受到病毒的侵作者简介:李航(1977-),男,辽宁抚顺人,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 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 养猪技术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 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 养猪技术

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养猪技术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猪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仔猪,呈爆发流行。

仔猪主要表现为下痢、食欲不振、呕吐,其它猪群为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场的影响极大,常常造成仔猪大量伤亡。

以下带来猪轮状病毒病的诊断方法猪轮状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1、病原和流行猪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由11个双股RNA片段组成,具有双层衣壳,形如轮状的圆形病毒,因像车轮而得名。

各种动物和人的轮状病毒之间具有共同抗原,可出现交叉反应,但不同的轮状病毒的抗原性差异很大。

在体内,轮状病毒的感染主要限于小肠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吸收不良。

猪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室温下能保存7个月。

加热至60℃,30 mln仍能存活;但63℃,30 min则被灭活。

pH值3-9稳定。

碘酊、次氯酸钠和酒精的消毒浓度能有效杀灭此病毒。

患病的人、畜和隐性患病动物是该病传染源。

猪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和土壤等,经消化道途径使易使猪感染。

该病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寒冷季节;发病率50%~80%,病死率一般在10%以内。

病愈的猪常可再次发病,易造成该病在自然界同种或不同种动物之间的长期传播。

2、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潜伏期为12~24 h。

症状轻重决定于发病日龄。

成年猪感染后多不出现症状,但血清转阳性。

8周龄以内仔猪感染发病,其发病率为50%~80%,病死率为10% -30%,严重时可达50%。

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食后常发生呕吐。

随着病情发展,表现腹泻,排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粪便,腹泻常引起病猪脱水。

腹泻越久,脱水越明显。

严重脱水常见于腹泻开始后的3~7天,体重减轻30%,可出现病猪死亡。

猪龄越小,天气越冷,有合并感染者,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特别是小肠。

空肠、回肠绒毛缩短、变平,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为灰黄色或灰黑色液状。

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轮状病毒感染

饲料转化率下降
感染病毒后,猪只的消化 系统受到损害,对饲料的 吸收利用率降低,导致饲 料转化率下降。
免疫抑制
病毒会对猪只的免疫系统 产生抑制作用,使猪只对 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死亡率上升
急性死亡
感染病毒后,部分猪只可能出 现急性死亡,特别是在幼猪中
更为常见。
继发感染死亡
由于免疫抑制作用,感染猪容易继 发感染其他疾病,如猪瘟、猪呼吸 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等,导致死亡率 上升。
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同时,加强进出口管理和人员防护,以减少病毒的传入和传播。
05
CATALOGUE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和预警 系统
监测系统的建立
监测对象
01
对猪舍、饲料、水源、运输工具等进行监测,以及猪群中疑似
感染个体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
0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等,以及血清学方法,如ELISA等
淘汰率增加
生产性能下降和死亡率上升会导致 猪群整体质量下降,需要淘汰部分 病弱猪只,增加淘汰率。
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预 防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之一。目前市面上有灭活疫苗和 弱毒疫苗两种,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使用。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提高饲料质量,增强猪只抵抗力
发病率和死亡率
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猪群 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应关注猪群整体健康状况 。
实验室检测
1 2
病原检测
采集病猪的粪便、肠内容物等样品进行病原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染色、ELISA等。
血清学检测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口—经—粪传播。

该病流行于全世界范围内,对猪的生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会对猪场的生产性能和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科学地了解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对于预防与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粪—水—口传播。

在猪群中易发生暴发流行,特别是在仔猪,特别是在3~10天龄的仔猪中更为常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几乎每个猪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的生产性能和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患有猪轮状病毒的猪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在感染后约24-72小时内出现,呈水样或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和颜色较浅。

在临床上,猪轮状病毒病容易与猪流行性腹泻(PED)混淆。

但猪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通常在1周内自行痊愈。

而PED引起的腹泻临床症状较重,死亡率高。

在猪场中,仔猪是更容易受到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群体,因为它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入侵。

猪场应特别关注仔猪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预防猪轮状病毒的传播。

1. 猪场环境卫生管理猪场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场应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内空气清新,卫生条件良好。

定期清理和消毒饲料槽和饮水设备,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饲料管理猪场应严格控制猪的饲料来源,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

要注意饲料的卫生质量,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燥,防止饲料发霉变质,避免引发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

3. 饮水管理水质安全和水源清洁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场应每日给猪更换一次饮水,保证饮水水质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
2
疫苗接种
01
疫苗种类: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等
02
接种对象:猪群
03
接种时间:根据猪轮状病种方法: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05
接种效果:提高猪群免疫力,降低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率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
01
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
05
食欲不振
06
病理变化
01
猪轮状病毒病主要引起猪的胃肠道疾病
02
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脱水、体重减轻等
03
病毒主要攻击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脱落
04
病猪可能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等症状
05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死亡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猪只的临床症状,如腹泻、呕吐、脱水等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如ELISA、PCR等方法,检测猪轮状病毒抗体或抗原
02
病理学检查:对病死猪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肠道病变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猪场疫情,了解猪只发病情况、传播途径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猪腹泻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
05
防治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3
加强卫生管理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保持猪舍清洁,定期消毒
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
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出猪场
做好饲料、饮水等物资的卫生管理
03
04
05
06

谈仔猪感染轮状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谈仔猪感染轮状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畜禽防治2017年10月•下谈仔猪感染轮状病毒的治疗与预防韩海梅(扬州市宝应县望直港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扬州225800)摘要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一种以腹泻为特征的猪的传染病,成年猪与育成猪多为隐性感染,是引起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仔猪感染猪 轮状病毒感后,出现厌食、呕吐、腹泻、脱水、中毒等特征,极易给饲养人带来损失和麻烦。

当仔猪腹泻后,不要乱用抗生素治疗,采用科学的方法辨证施治,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鍵词仔猪;轮状病毒;治疗;预防1一般资料轮状病毒是家畜的病原体之一,猪轮状 病毒感染是由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引起的_种急性肠道传 染病。

主要经□感染,可在多种动物之间流 行。

该病多发生于晡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育 成猪和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

本病最早于 1943年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1975年首 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目前本病呈世界 性流行,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能侵害人类和许多畜禽,不仅感染率高,发病率也相当高,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危害 较大。

猪感染轮状病毒可导致1-4周龄的仔 猪腹泻,常与仔猪白痢、奶泻或3周龄腹泻 等猪腹泻综合征有关。

不超过7曰龄的仔猪 常不感染。

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后12-24小 吋,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和不愿活动,以后产生腹泻。

腹泻后3-7天发生死亡。

该 病多在断奶后吋常发生,死亡率一般为3-10%,有的达 50%。

2临床症状临床可出现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的症 状,在发病初期表现轻度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发热、咳嗽、流涕等,接着出现呕吐、腹泻,稀粪多呈白色或浅黄色,严重吋有脱水、心 力衰竭、酸中毒等症状。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 菌感染引发的腹泻,对病毒性腹泻无效。

当 坏境温度下降和继发大肠杆菌病吋常使症 状加重和死亡率增高。

3诊断与治疗轮状病毒的检测方法很多,首推电子显 微镜法,其他方法包括:免疫电镜法、免疫 组化法、小肠冰冻切片或触片免疫荧光法、ELISA、分离病毒、乳汁凝集反应、斑点杂交 试验、R N A电泳分型,以及RT-C R等。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猪轮状病毒病(Porcine Rotavirus Disease)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猪类感染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消化道不适。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猪场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介绍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一、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1.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携带者在排泄物中排放病毒颗粒,其他猪只经过食物、饮水或环境中的污染物接触,就会受到感染。

病毒还可以通过猪场人员、车辆、饲料等非生物因素传播。

2.易感动物猪轮状病毒病一般是以幼猪为主,尤其是出生后3-4周的仔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差,易受感染。

而成年猪一般对该病毒已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发病率较低。

3.气候条件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在寒冷环境下易造成传染性腹泻的流行,而在气温升高时,病情逐渐稳定。

二、临床症状1.急性呕吐受感染的猪只在发病初期往往表现为急性呕吐,呈现为频繁、大量的呕吐现象,这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2.腹泻病猪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大便呈水样或稀薄,颜色一般为黄色或白色,带有泡沫。

腹泻严重时,每天可达10次以上,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脱水、虚脱甚至死亡。

3.食欲不振受感染的猪只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导致食量减少,生长迟缓,毛发粗糙。

4.发热病猪在发病初期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发热,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一般在40摄氏度左右。

5.其他发病的猪只还可出现虚弱、全身抽搐、肛门红肿等症状。

三、防控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此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持猪舍内外环境清洁干净,减少粪便污染,加强对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减少粪便污染。

2.定期消毒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对地面、墙壁、饲料槽、饮水器等设施的消毒。

可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3.减少交叉感染对猪群的管理要求严格,防止不同年龄段的猪混养,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轮状病毒病简介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这种病毒主要感染猪和其他哺乳动物,引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猪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猪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猪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食物、饮水和环境传播。

幼猪是该病的易感宿主,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几周内,病毒感染率较高。

成年猪也可感染猪轮状病毒,但通常表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季节通常在秋冬季,有时会在夏季发生暴发。

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较强,容易在猪场和畜牧场传播。

猪轮状病毒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预防。

对疫情的控制和防范工作,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途径: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且极易传播给其他猪只,因此疫情蔓延速度较快。

2. 季节性流行:猪轮状病毒主要在春秋季节暴发流行,气温和湿度适宜时易加重传播,如畜牧场、市场等集中养殖和交易场所是疫情高发区。

3. 年龄特点:猪轮状病毒病在幼年猪只中易爆发,特别是仔猪和保育猪在首次感染后疾病病程严重,发病率高。

4. 群体感染:由于猪群密集饲养、饮水共用、条件不卫生等因素,一旦有猪只感染病毒,很容易导致整个猪群扩散感染,造成严重的群体感染现象。

了解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利于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加强管理和卫生防护措施,有效预防疫情的爆发和传播。

2.2 临床症状和表现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其特点是水样便或泻肚,在病程中可能伴有黏液、脓液或血液。

腹泻持续时间不一,一般在3-7天,但也有可能持续更久。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治简介猪A群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Group A)是一种感染猪只的病毒,是造成猪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毒感染力强,易于传播,对猪只群体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病因猪A群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口咽、肠道途径感染猪只。

猪只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水源、病毒感染的粪便、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该病毒。

幼猪感染风险更高,母体抗体缺乏或不足的仔猪更容易感染,而老年猪感染的概率较低。

症状感染猪A群轮状病毒后,猪只会表现出严重的腹泻、呕吐、厌食、消瘦等症状。

幼猪可能还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闷、呼吸急促等症状。

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给猪只的生长发育造成重大影响。

诊断如果发现猪只出现了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呼叫兽医进行诊断。

兽医通常会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是否为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

其中,主要检测手段包括肠土壤抽检、粪便检测等。

粪便检测常见的方法包括ELISA法、RT-PCR法等。

此外,动物病理学检查也扮演着重要的诊断角色。

预防和控制猪A群轮状病毒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提高清洁卫生水平猪圈定期进行消毒,清除粪便、屑料等压实的物质,降低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率。

2. 强化营养管理加强营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3. 选用优质饲料和饮水选用无污染的优质饲料和饮水,以减少病原菌的污染。

4. 加强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多种猪A群轮状病毒疫苗,对于母猪进行疫苗接种,可有效提高仔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治疗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饲养和用药。

一般情况下,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猪只在发病过程中会严重脱水,导致血容量降低,应不断给予高浓度的糖盐液进行补液和电解质平衡维持。

2. 采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程度,通常可以选择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3. 抗病毒治疗口服或注射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症状,通常可以选择灭活病毒制剂、核苷酸类似物等进行治疗。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常地方性流行。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 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 源抗体保护的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通常 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成年猪为隐性感染。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小肠壁薄呈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 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有时小肠出血,肠系淋巴结肿大。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病多为幼龄,主要症状为腹泻。根据这些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引起腹泻的 原因很多,在自然病倒中,往往发现有轮状病毒与冠状病毒或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使诊断复杂化。因此,必须 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
01 流行特点
03 病理变化 05 实验室检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2 临床症状 04 诊断要点 06 防治措施
轮状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 感染,没有症状。病原体除猪轮状病毒外,从小孩、犊牛、羔羊、马驹分离的轮状病毒也可感染仔猪引起不同程 度的症状。轮状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18~20摄氏度的粪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个月。
流行特点
轮状毒主要存在于病及带毒猪的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后,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经消化 道途径使易感猪感染。排毒时间可持续数天,可严重污染环境,加之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顽强的抵抗力,使轮状病 毒在成猪、中猪、之间反复循环感染,长期扎根猪场。另外,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散播传染。本病多发生于晚秋、 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因此,发病猪多是8 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为10%以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轮状病毒症状及诊断要点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prv)所致的一种幼龄猪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仔猪感染较多,中猪和大猪为亚临床症状或隐性感染。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轮状病毒的主要症状及诊断要点。

猪轮状病毒的流行特点
(1)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8周龄以内仔猪多发,感染率可达90%-l00%。

病猪和隐性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成为本癍的传染因素。

(3)本病多发于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传染方式多为暴发或散发。

寒冷、潮湿、卫生不良、饲料营养不全和其他疾病的侵袭等,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猪轮状病毒的临床诊断
主要发生于哺乳期的仔猪。

病猪开始出现厌食,精神沉郁,继而出现下痢,粪色暗黑或黄白色,较腥臭,持续2-4天个别猪出现呕吐。

病猪消瘦、脱水,若无继发感染,病死率不会超过l0%。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发病猪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原抗体保护、出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

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可高达100%。

通常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成年猪为隐性感染,
一般不发病。

猪轮状病毒的剖检特点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变仅限于肠。

小肠后1/3-2/3的肠壁变簿,呈半透明,内有大量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及絮状物;胃内含有凝乳块和其他食物;盲肠和结肠含黄色或褐色内容物且呈臌胀状。

猪轮状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l)镜检:在普通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小肠绒毛的萎缩。

除猪轮状病毒感染外,猪传染性胃炎、猪流行性腹泻也有绒毛的萎缩现象。

(2)免疫荧光技术:采集发病早期的小肠,刮取小肠绒毛做压抹片,丙酮固定后用猪轮状病毒荧光抗体染色,可以在绒毛上皮细胞的胞浆内见到特异的荧光。

本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也是最快的常规检查技术。

(3)elisa技术:除了可以检查抗原外,常用于抗体效价的检测。

国内已研制出了猪轮状病毒的免疫荧光和elisa诊断试剂。

(4)rt-pcr技术:灵敏度高,是常用的新技术,但单个猪场使用的成本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