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探讨联系的种类和表现形式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表现形式1.4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联系的定义、特点和案例案例材料:提供具体的案例供学生分析1.5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2. 讲解:介绍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3. 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联系的表现形式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2.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区分和应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2.4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特点和案例案例材料:提供具体的案例供学生分析2.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种类2. 讲解:介绍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3. 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区分和应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3.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介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区分和应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3.4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特点和案例案例材料:提供具体的案例供学生分析3.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种类2. 讲解:介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3. 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区分和应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四章:原因与结果4.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并能够分析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
第一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事物的普遍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介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对话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来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探究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研究中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思考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如何体现的?2. 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0分钟)教师通过利用白板、幻灯片等教具,讲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1.什么是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如何体现的;3.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理论。
3. 探究科学研究中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应用(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通过学生自己集思广益,发表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探究和分析。
其中科学研究中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应用作为本次任务之一,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来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作用。
4. 交流讨论和总结(1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1.小组展示;2.了解实际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3.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中其他事物普遍联系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采用了讲授法、对话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听到知识的讲解,而且能够通过对话和探究来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结合实例和任务,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教案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概念;
2. 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3. 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教学内容:
1. 事物的普遍联系
a. 通过事物间的联系认识世界
b. 事物的关联性与综合性
2. 事物的变化发展
a.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教学步骤:
引入:
老师使用具体的例子,如树木、季节等,引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概念。
步骤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 展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食物链、水循环等,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3.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做简短汇报。
步骤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1. 引导学生思考常见事物的变化,如植物的生长、人类社会的发展等。
2. 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事物在变化中发展。
3.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
总结:
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对于了解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特点。
拓展练习:
作业:请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其中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报告。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
四、教学手段
学案与PPT结合
学生思考:
1)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用歌词回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呢?(用歌词回答)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联系的含义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年级:高二 班级:510、511班 姓名:董美丽 教材版本:人教版 学时:1课时 编号:zzbx4—3.7.1 主编:董美丽 审核:高二政治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教案:世界的普遍联系教学目标:1. 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了解不同领域和学科的普遍联系,以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介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 概念解释: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概念,阐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赖性。
3. 实例分析:以自然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为例,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4. 学科整合:介绍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科学与数学、历史与地理等,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和学习。
5. 案例研究:分组完成一个案例研究任务,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某一问题的普遍联系,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6. 总结:回顾世界的普遍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个日常生活场景。
2. 概念解释:讲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选择几个实例,如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等,分析其中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 学科整合:介绍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
5. 案例研究:将学生分组,给予一个案例研究任务,要求他们合作探究某个问题的普遍联系,并准备展示和讨论结果。
6. 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其他可能的联系。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教学评估:1. 小组展示和讨论时的表现和贡献。
2. 课堂讨论时的积极参与程度。
3. 案例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4. 最终的课堂表现和个人反思。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2.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高三政治一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苏建华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第一环节:课标素养预测第二环节:思维导图构建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第三环节:核心知识探究联系观重点知识清单1.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②系统优化方法联系观易错知识清单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应该是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联系面前无能无力,人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是否能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乘势而上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情境:2024年4月,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为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提供了根本指引。
5月24日,重庆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点要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上发挥“三个关键支撑”作用。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要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立足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重庆要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探究分享: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赋予重庆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两大定位”的原因。
核心概念一联系的基本特征●知识点拨:1.关于联系的含义:①区别哲学上的联系与生活中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注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联系≠规律,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会宁县第一中学柴世昌【学科】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版本】人教新课标版【设计理念】(1)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新课改基本精神。
教学过程设置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理解联系的含义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特点,深入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教材文字、图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与分析的能力;通过对身边小事的辩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关键。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解读学情】哲学道理深奥难懂,高二学生接触哲学这一门新的学问时间不长,特别是运用哲学道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生活常识为基础,通过现实生活例子来激发兴趣,提高运用哲学道理的能力,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课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给他们上课呢?前排同学听到后有人疑惑,有人发笑。
待同学们坐好后,老师发问:你们笑什么?老师鼓励前排同学把刚才听到的老师的问题说出来。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教案标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其重要性;2. 掌握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展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为什么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很重要?2. 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水和植物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
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物、食物、交通工具等。
2. 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找出他们选择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列出相关的例子。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他们所发现的普遍联系。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提供更多的例子,如科技与社会的联系、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等,并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
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挑战。
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促进事物之间的更好联系和发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2. 收集学生列出的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例子;3.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的表现和讨论的深度。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思考;2. 小组分组表和讨论记录表,用于组织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3. 板书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引导讨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场所或展览,以进一步加深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理解;3. 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探索特定领域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撰写报告或展示结果。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题新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思维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温馨提示:请妥善保管学案 哲学是智慧之学。
爱智慧,爱哲学!《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思维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温馨提示:请妥善保管学案 哲学是智慧之学。
爱智慧,爱哲学!【能力提升】1、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2、“蝴蝶效京戏”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据此回答下题:“蝴蝶效应”不仅体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提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3、2012年是农历壬辰年龙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龙子”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 、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 、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 、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 、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关系4、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5、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生活与哲学学案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从事物之间来看:②从事物内部来看:③从整个世界来看:(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1)(2)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知识拓展】1.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2.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这两种认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或创造出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2003年10月24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联系的含义②.理解联系的普遍性③.理解联系的客观性④.理解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2.能力目标: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培养辩证思维能力3.德育目标①.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②.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教学重点: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伊拉克战争的画面师问:战争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哲理?生答: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内容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哲学上讲的联系是什么?(多媒体放映高中地理生态系统)音像材料)在桑基鱼塘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中,“桑-蚕-鱼”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在食物链内部,“桑一蚕一鱼”之间都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食物链外部,与周围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和土壤等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哲学上就把这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联系。
这就是联系的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实际上,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到思维,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像今年春天“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一种冠状病菌严重侵蚀了人的肌体,人类在战胜病菌的过程中终将取得胜利。
同时,“非典”的流行,影响了交通运输、商业、旅游、教学等,但也带动了药材及其他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物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们对“非典”的认识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普通百姓追求健康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全国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认识得越深刻。
总之,事物都是联系的。
关于联系的概念,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生)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材分析】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
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指导思想】以优化课堂教学思想为指导,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三个概念(联系、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三个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能力目标: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联系普遍性的学习,培养从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情感上相信,在行动上运用、会用。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教学难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等于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显示:试试看──下面的动物们都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归纳: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投影显示出来的各个动物都是食物链的一个环节,他们之间有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影响其他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探究1:联系的含义(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一组自然灾害的新闻图片(二)共同探究思考1:引发自然灾害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内部的天气、气候和水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思考2: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对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三)归纳总结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而引发了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影响,可见,自然灾害-自然环境-人类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事物联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和处理事情。
二、教学内容:1. 事物的普遍联系:概念解释、实例分析。
2. 联系的类型: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3.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存在不受主观意志影响。
4. 联系的多样性: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各有特点。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指导。
三、教学重点:1. 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类型。
2. 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2.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各有特点,需要具体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概念、分析实例、阐述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系的观察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4. 实践作业法: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关键概念、图片和实例的课件。
2. 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文章、案例和问题。
3. 投影仪:确保投影仪正常工作。
4.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气候变化影响农业产量,引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
3. 分析实例:通过具体案例,如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说明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联系的观察和理解,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
5. 分享成果: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7. 布置作业: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理解和接受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学案
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2、理解目标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重点与难点:1. 重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 难点 :( 1)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的现实意义预习案思维磁场: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思考: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什么哲学观点?自我认知: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建立新的。
3、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的。
总之,要一切以、和为转移。
导学案一联系的普遍性探究活动一:材料见教材P54问题:1请你列举一两个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教案-2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
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沟通交流,合作分享;正确处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尊重自然,和谐共处;正确处理我们与国家的关系,心系社会,用于担当。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导入 .我们将一起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在课前,我们下发了学案,进行了分组的合作探究学习,下面由各小组进行一下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活动】小组成果回报 .【第一组成果汇报】:经典联系案例分享(王涵小组)第一个:蝴蝶效应:气象学上的著名理论,说的是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导致一场飓风。
第二个:六度分割理论:心理学上的连锁实验而得出的理论。
六度分割理论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一个人想要认识一个生活圈与他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只需要通过六个人。
【教师总结】非常感谢王涵小组中的精彩分享,在两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自然界中的事物之间,人类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在哲学中,我们把这种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叫做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案)课题名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联系的含义,并结合联系普遍性的学习,培养从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事物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理解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重点联系的三个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的问题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内容摘要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联系的含义、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谈话式、讲解式(辅)课前准备1 查阅网络资料;2 自制3D动画效果;3自制投影片;4自拍数码图片学生现状学生初学哲学,知识储备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哲学的高度抽象,增加了学习难度。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板书设计:联系是联系的含义用联系的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序:播放环保宣传片《拯救地球》(目的是引出“事物普遍联系的”这一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 教师导入本框主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那么,客观物质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静止、杂乱无章的,还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有规律可循的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等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对事例的分析中,贯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树立辩证思维能力,并能以此来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指导: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树立辩证思维能力,并能以此来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54-p57,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标出不明白的问题。
)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
、、。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1.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请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2.什么是哲学上的联系,它和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参考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3.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这一原理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要求?
4.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讨论: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
探究二:
现象一: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现象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1.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你能否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
为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客观性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要求?
4.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探究三:
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1.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什么?
2.为什么联系具有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3.判断下列联系属于哪种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间接联系)
唇亡齿寒。
(内部与外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必然联系)
4. 结合上面的结论,请思考在生活中面对联系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巩固练习:
1. 下列没有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
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2.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
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3.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从辩证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4.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在于品牌。
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省眉山市,实施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特色、长寿为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旅游开发通俗化、生活化、人性化,把“虚”的文化变成“实”的商品,新开发文化旅游商品达300多种。
原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市实现了GDP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和工业产销率四项指标的全省第一名。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眉山市怎样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