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合集下载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地位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

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

第二级乡试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

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

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

乡试时间每三年一考,明代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明会要》卷四十七)清沿明制恩科例外。

因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闱、考场)又发榜在九月中旬,时值桂花盛之季,故俗称“桂榜”。

又因发榜取寅、辰日支故也叫“龙虎榜”。

均为吉祥典雅之意。

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每场考一天。

考试时间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乡试各省和顺天府录取名额都有定数,大致按各省文风之优劣,人口之多寡、丁赋轻重而定。

一般大省百数十名、次省百余名,再次七、八十名;小省四、五十名。

乡试发榜次日报“鹿鸣宴”宴请新科举人。

第三级会试和殿试会试,就是集中会考之意,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顺天府及全国各省举人,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未、辰、戌年来京参加由朝廷命礼部主持举办的会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宝子,今天咱来唠唠明清时候科举考试那点事儿哈。

明清的科举考试呢,那可是一套挺复杂的流程。

最开始啊,是童试。

这童试就像是个入门考试,一般都是在县级进行的。

这个考试可重要啦,就像你想进一个超级酷的俱乐部,这就是第一道门槛。

童试又分好几场呢,小娃娃们得努力过了这关,要是通过了,就成了秀才。

秀才在当地那也是有点小身份的人啦,可以享受一些小特权呢。

再往后啊,就是乡试啦。

乡试可就不是在小县城里考了,得去省城。

这就像是升级打怪到了一个新的大关卡。

乡试每三年才考一次呢,时间上就很让人等得心焦。

而且考试的时候那场面也大,全省的精英们都聚在一起竞争。

要是在乡试里考得好,中了举人,哇塞,那可就不得了啦。

举人在地方上那是相当受尊重的,感觉就像小明星一样,而且还能有机会去做官呢,虽然可能官不大,但也是个光宗耀祖的事儿。

要是中了举人还不满足,那就要冲刺会试啦。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各地的举人都往京城跑,那时候交通可不方便,一路舟车劳顿的。

不过为了前程,大家也都拼了。

会试的竞争那是相当激烈,都是各地的学霸汇聚一堂。

这考试要是通过了,就成了贡士。

贡士就离最高荣誉很近很近啦。

最后就是殿试啦。

殿试可是在皇宫里考呢,这得多威风。

皇帝有时候还会亲自监考或者参与评判。

殿试主要就是排个名次,分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就只有三个人,那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可都是超级学霸中的学霸。

二甲和三甲人数就多一些啦。

一旦在殿试里取得好成绩,那可就是真正的飞黄腾达啦,全家都跟着沾光,在整个国家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明清的科举考试就像是一个层层筛选的大漏斗,从最开始的童试到最后的殿试,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参加科举的人都像是在一场超级大冒险里努力拼搏的勇士呢。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明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一路同行的日志-网易博客

明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一路同行的日志-网易博客

明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一路同行的日志-网易博客明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日常生活 2009-03-26 14:55:10 阅读14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成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

学习成绩优秀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的举行。

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延,叫做廷试,亦称殿试。

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员”,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乡试有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布部主持。

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

一般来说,状元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是翰林院官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县等。

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科举制度边的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

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同科举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明清学校有两中:国学知府、州、县学。

国学为中央以及学校,称国子监,学生称监生。

府、州、县、为设立的学校成为郡县学。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的同称生员,俗称秀才。

这是仕途的起点。

明清是科举制度的最大变化,是会考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乡试和会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

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八股文按先后顺序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破题用两句点破题目的关键意思;承题是接着破题略为延伸;起讲是议论的开始;入手是起讲后开始入题。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首先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

2、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伯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3、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会试又称“春闱”,“礼闱”。

会试被录取的举子,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

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它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该制度通过选拔官员来维护封建统治,构建了一套完备的考试和选拔体系。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层,也是选拔官员的起点。

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在各地州县。

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策论、诗文等科目。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晋升为举人,成为乡试中的优胜者。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层,考试地点在省城。

考试时间一般在乡试之后的一年举行。

参加会试的考生也是通过乡试选拔出来的举人。

会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策命、史学、文学等科目。

会试的考生中优胜者可以晋升为贡士。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最难的一级考试。

只有通过乡试和会试的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皇宫中进行的,每三年一次。

殿试主要以策问为主,内容包括题目、答案和策题三部分。

殿试的考生中优胜者可以晋升为进士。

进士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也是最有权力的官员。

进士分为两个等级:一等进士和二等进士。

一等进士被授予状元的荣誉,享有特权和高薪。

只有进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科举制度的选拔官员是非常严格和精细的过程。

整个制度注重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以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为朝廷服务。

考官由文人和官员组成,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诗词、作文和策论的水平,以及对经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仅受到良好的教育,还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考验,具备了较高的政治智慧和才干。

明清科举制度的缺点也较为明显。

首先,科举制度造成了文、武、财三选士的不平等,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文士才能成为官员;其次,科举制度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精英主义,使得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加大;再次,科举制度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个体特长和思维创新。

以上缺点使得科举制度最终走向衰败,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国家建设需求。

总结来说,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

它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选拔过程,选拔出了数量众多、质量较高的官员,并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1、县试、府试,属于预备性考试,地点本县,主持者是知县、知府,及格者称童生。

2、第一级考试叫院试,地点府、县,主持者学政、学台、宗师,及格者称为生员、秀才、相公,第一名案首,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3、第二级考试叫乡试(秋闱),每三年一次,秋季八月,地点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桂榜
4、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春闱),每三年一次,春季二、三月,地点京城贡院(礼部),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5、第四级考试为殿试,地点皇宫(宫殿),由皇帝主持,只定名次,不黜落,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金榜。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
科举测验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步是院试:也叫“小试”、“童子试”,未登科之前的考生叫童生、孺子。

登科后称生员、庠生、秀才。

按规定,秀才还要通过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

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

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第二步是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闹”。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步是会试:每三年考一次,在乡试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俗称“进京赶考”,也有“春闹”之称。

地点设在礼部官衙,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登科后称贡士,一般录取三百名左右,第一名叫会元。

第四步是殿试:由皇帝主持测验,贡士才有参考资历。

殿试分三甲(三等)统称进士。

其中一甲三人。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员。

在乡试、会试、殿试均考第一者,称作“连中三元”。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士子报名:士子需在考试前向当地的府、州、县等官府报名。

一般要求士子年满20岁,身体健康,无过憾之事。

2. 考试阶段一:乡试(也称会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

士子需前往府、州、县等地的考场参加考试。

乡试主要包括文试和武试两部分。

文试是答卷,主要考察士子的文采、才学,包括作文、诗词等。

武试则是战术技能的考试,涉及武艺、射箭、马术等。

3. 考试阶段二:省试:逐过多次乡试者进入下一阶段:省试。

省试由省级官员组织,主要对乡试的优秀考生再次进行考试。

省试主要采用答卷的形式,其中包括理论题、应用题等。

此阶段的考试难度更高,考察的内容也更加深入。

4. 考试阶段三:殿试(也称礼部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通过省试的少数考生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主要采用答卷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士子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口试包括对考生进行面试和诗词对答等。

5. 录取与选贡:殿试后,考生的试卷会由考官递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确定考生的分数和名次。

根据名次,皇帝会录取一部分考生,他们可以进入翰林院做官,成为朝廷要员。

同时,皇帝还会选取一部分士子作为贡生,赐予荣誉称号,并可进入地方任官。

总的来说,清朝科举考试流程可总结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考生的录取名次及是否进入仕途。

科举制度在清朝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资格考试或预备考试。

古代童试 考棚
乡试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前五名 第六名 最后一名
称呼 解元 亚元(亚魁) 经魁 榜元 殿榜
日期 八月初八 八月初九 八月初十 八月十一 八月十二 八月十三 八月十四 八月十五 八月十六 九月初五 至二十五
乡试考试安排 第一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一场考试开始 第一场考试结束 第二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二场考试开始 第二场考试结束 第三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三场考试开始 第三场考试结束 公布成绩(“发榜”、 “放榜”、“揭晓”)
进行, 4月16日举行,18日公布成绩,考1场
地点:紫禁城保和殿 时间地点:4月21日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殿试,考 1场。25日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仪式公布成绩。 主考官:皇帝
“科举加时赛”
一甲 二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编修
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一等 二等 三等
留在翰林院,出任庶吉士
留在中央政府,出任六部 主事、内阁中书
任命为知县,出任地方
紫禁城保和殿
殿试场景
紫禁城太和殿
府、县一级
省一级
国家一级
14场
3场
4场
2场
最少得考 场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根据宫崎市定《科举史》整理)
(日本)宫崎市定
大象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萌芽于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完善于明清,亡于晚清
明清时期,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 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在私塾念书或聘 请家庭教间 考试地点 每年2月 各县考棚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项目 考场
院试 学政巡回案临 考场(府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参加者
童生)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明清科举简表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京城和各省贡 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 部)
中央政府特派 官员
钦差大臣
生员及监生
举人
举人
贡士(取 300 名左右)
子、卯、午、 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 名为亚元 /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 /
殿试
皇宫(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分为进 士出身以及同 进士出身,贡 士考进士,正 常情况不会落 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清代科举考试过程

清代科举考试过程

清代科举考试过程
清代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下面是具体的流程:
乡试:在每个省的州县设立乡试场,由知县主持考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需要在本县或本州学习两年以上,并通过县试的考核,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采取笔试形式,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史传、经义和诗赋等。

会试:在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在京城设立会试场,由翰林院主持考试。

会试也采取笔试形式,考试内容包括策论、文章等。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考生还需要进行礼部试的考核,考查其的仪态和礼仪等方面的表现。

殿试:在会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由皇帝主持考试。

殿试采取口试形式,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典章、礼制等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的才能和品德。

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取得官职和官阶。

以上是清代科举考试的流程,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较为繁荣,同时也造就了许多人才。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的应试能力,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1。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一.童试,每年一次,参加考试的人是儒生、童生。

地点在府、州、或县所在地。

主考官,知府、知州、知县。

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贴诗。

考取后称秀才〔生员〕。

二.乡试:每年一次,秀才参加考试,地点在府、州所在地,朝廷派员监考,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三月举行,举人参试,地点在礼部,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八股文,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会试后同年五月份〔也曾经在四月〕举行,皇帝主试,考试地点天安门内保和殿,考试的内容:策问,考中的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墙内开花墙外红〕以下是二甲进士;三甲进士。

五.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时文,制义,童试、乡试、会试必须完成的文体,这种形式流行于宋代,在?四书?、?五经?里出题,行文要对偶,有四、六、八股之分,到了明代有固定格式,到了清代更为盛行,是知识分子做官的敲门砖。

六.八股文的格式:1、破题。

2、承题。

3、起讲。

4、入手。

5、起股。

6、中股。

7、后股8、束股。

破题:用两句话点破题目的要义。

承接:承接破题的意思加以说明。

起讲:开场议论。

入手:起讲入手处,要模拟圣贤口吻说话。

七.起股—束股正式议论,每股之间用一、二句话转折过度,谓之“过接〞,束股之后用一、二句话收结全篇,谓之“大结〞。

从起股开场,每股都要求有两句排比、对偶,每股最少四句,最多二十四句,句子的多少、长短没有规定,相对成文,合共成八股文,其正格还有六股、十六股,十八股称殿格,每篇的字数从300—700之间。

八.八。

内容:代圣贤立言,只准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内容。

〔文字狱〕补充:试贴诗:唐朝科举考试必须完成的文体。

题目:古人诗句或成语。

构造:唐代五言六言韵为常制〔六十个字〕,五字一句。

两句一联,十二句一首,后开展到五言八句韵,两句一联,十六句一首〔共计八十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科考四级:院、乡、会、殿
内容: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
格式: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要求:模拟圣贤口气,传达圣贤思想,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叫“连中三元”
考中进士叫“及第”,考不中叫“落第”,名落孙山
金榜用黄纸书写,中进士叫“金榜题名”
《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愁》: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面,落第举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