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制度是约束,还是激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老厂长一脸阴沉地窝在沙发里,等着办公室主任回来。原来,刚上班还没来得及把椅子坐热,张主任就推进门进来报告说,厂里的那几个坏小子昨晚喝了酒和人打架,被扭进了派出所。早上派出所打来电话通知让厂里去领人。老厂长一听,肺都要气炸了。那几个浑小子仗着爹妈是老职工,关系背景好,在厂里就喜欢惹是生非,这次又跑到外面去添祸,真是令人忍无可忍。
老厂长原本不想管这事,就让公安局行政拘留他们十天半个月,来个眼不见心不烦。可换个角度一想,毕竟他们是老同事的子女,虽然平常小错不断,可也没有犯过什么特别大的过失。这次他们在外面惹出这么大的事情,生气归生气,老厂长还是让张主任赶紧去派出所交涉,厂里该出面担保还得出面担保。
张主任去了没多久,便把那几个”顽主“给领了回来。平日趾高气扬的几个后生,看到一脸铁青的老厂长,这会儿都像霜打的茄子一般一--蔫了。他们知道这次祸闯大了,按制度完全够得上开除的条件。只要厂长一句话让他们离开,他们真的连提抗议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找人来说情,别人恐怕也张不了嘴。
几个人正在忐忑不安的时候,老厂长宣布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每人记大过一次,留厂察看的同时扣除一个月的工资,以示惩罚。此外作为反面教材,他们还必须在职工大会上做公开检讨。面对如此”严厉“的处罚,几人心中异常感激老厂长的”法外施恩“。
几个坏小子离开之后,老厂长又找来他们的车间主任,特别叮嘱主任这个月要给他们多加派些任务。到时算作奖金,冲抵一下他们的损失,避免他们下个月喝西北风另生事端。一开始,这几个坏小子认为是车间主任故意要借机整他们,让他们多干活儿,私下里免不了抱怨。到了月底结算工资奖金时,他们才知冤枉了车间主任。得知老厂长的一番苦心后,从此这几人就如同脱胎换骨了一般,不但工作积极主动,而且再也没有故意为难过同事与领导。更难得的是,没过几年,他们各自都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业务能手,成为厂里的骨干力量。
管人要点解析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家企业为了管好人,都建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但是在”管好“人的同时,是否就等于”用好“人呢?案例中的老厂长,完全可以按制度将那几匹害群之马绳之以法,把他们开除出去。正如几个坏小子开始所担心的那样,老厂长完全有理由将他们踢出局,而且是名正言顺地炒他们鱿鱼,因为制度有这样的规定,而且老厂长有这样的权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厂有厂的制度,如果按惟制度论的观点,老厂长严格按制度办事,至少有两点好处:将他们开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问题,避免将来他们又生是非;二来起到杀鸡儆猴的警示作用,把厂里那些”不稳定、不安分“因素,借机打压下去。此外,还可以封堵某些人的嘴,免得有人私下抱怨自己包庇他们。
当然这种想法并没有错,而且表面看来这样做的话,很符合制度的规定,但恰恰正是这种”制度是约束“的”制度观“,制约了管理,限制了管理的实际运用。从案例中老厂长的管理手段来看,制度不仅是约束,而且还可以是激励。换言之,老厂长是在真正运用制度,而不是受制度的调配。
不妨作个换位思考,来解析老厂长的管理手法。作为老厂长而言,开除当然是最简单快捷的办法,然而开除是否就一定能带来最佳后果呢?答案当然是未必。可以合理地想像一下,第一,如果这几个小青年被开除之后,成了混迹社会的无业青年,相对而言,只能是增加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说不定还会惹来他们的打击报复。第二,将他们开除,他们的父母辈又要如何处置?他们的父母都是厂里的老职工,一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都给了厂子,没有功劳,至少还有苦劳。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同事,老交情,这要如何交代。第三,如果将他们”一棍子打死“,对职工的管理并不会带来太明显的直接好处。
权衡利弊,如果把制度运用到位的话,完全可以做到”明约束,暗激励“。对外,老厂长的确是处理了这几个坏小子,但实际上却没有让他们承受过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形式上用制度惩罚了他们,可在这种惩罚的后面却是一种真正的”治病救人“,是一种不放弃任何一名员工的心理激励。这从以后产生的实际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名管理者,若是多像老厂长这般,多从正面的激励来看待制度,而:不是简单地从约束、惩罚的角度来理解制度,再配合制度之外的管理方法,或许很多现实之中的管理矛盾与冲突,就能够得到迎刃而解。
说到制度,《韦伯斯特字典》以及《美国文化遗产大字典》
中有这样一句解释:”制度就是行为规范。“那么反过来说,保证行为规范的就是制度。而在《辞海》中给予了制度准确的定义:制度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
各种管理模式的实施,的确给企业带来了环境整洁、政通人和、效率提高等好处,但是企业员工在重重管理之下,”自由度“越来越小。人类天生就具备逆反心态,一旦对这种”画地为牢“的工作方法极为不满,那么在这种心态下工作的结果自然也不能令人满意,最后造成明明有创造性思维的员工,”不是他被老板炒鱿鱼,就是他炒了老板的鱿鱼。“企业的许许多多的高压政策,甚至不合理的制度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人才流失。牛根生之所以挥泪离开伊利,就是由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的冲突,当然,这也成就了中国乳业的一个传奇。牛根生则是这个传奇的缔造者,而他本身也是一个让人不得不伸出大拇指称赞的”牛人“企业推行高压政策多缘于对”军规“的顶礼膜拜,以为”黄金棒下出好人“是千古不变的祖训,所以对制度管人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以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就能培育出具备军人素质与执行力的员工。这样的夙愿是美好的,可是结果只会差强人意。
因为军队的使命就是完全听命于上级指挥,”向左转“或”向右看齐“都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只要集体冲锋陷阵,而不能搞个人主义。从具体意义上来讲,军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被动的,受教官和领导控制,因此军队完全可以用制度来管人。
但企业不同,企业中的员工是为创造利益而存在的,很多时候都需要发挥个人创造性的能力,企业领导人不可能像教官一样随时盯着员工喊口令。从具体意义上来讲,员工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的。
企业实施各种管理模式的本意在于用好人,激励员工自主创新,相信任何企业也不希望自己
的员工个个变成被动型的”蛤蟆“。但由于片面地追求约束性的管理,而忽略了一个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更能激发潜能的现象,”管人“与”用人“的矛盾就彰显得十分突出,”管“的目的与结果出现了重大的差异,这也是管理和被管理矛盾的终极表现。
管人和用人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许多人却常常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制度与管人有关系,与用人却无必然联系。
制度的设定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处事标准,是管人;而用人是为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尽可能少约束、多自由。由此可见,二者之间还时有抵牾。说简单一点,制度是为了管人方便,并不一定适合用人。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只有把人用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赢利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其他所有的目标与方法都是围绕这个终极目标展开的。
制度是约束,这样的理解当然不错,却不够全面。制度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制约限制(制)之意,强调在一定范围里度)的行事标准。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制度大到可以是国家法律法规,小到能够成为夫妻床头约法三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理解,那还是难脱窠臼,也就没有本书《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的必要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被制度的面纱所迷惑,忘记了制度本质外的许多重要内容。
我们往深处再去理解一下制度,你就会发现:制度强调的是一定范围之内的行为规范或是程序规则,指的是一定范围之内、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不是全部。换言之,制度不是万能的,它也有鞭长莫及的范围。人人都把目光盯在”制“上,却忘了那个”度“字(范畴、程度),而这范围之外,很多时候才是管理学问的精要所在。
任何一种制度都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制度设立与运用,不是为了管人,而是为了更好的用人,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对管理者而言,用人是目的,制度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切不可本末倒置。但现实中,许多平庸的管理者恰恰犯得就是这种低级错误,一切惟制度论,认为有了好的制度就有好的结果。在高明者的眼中,制度作为一种工具,如果不适合本企业,达不成自己”人尽其才“的目标,再好的制度也会弃之不用。
如果这”规矩“成不了”方圆“,那要这”规矩“何用?同样,如果一个制度的设置妨碍了企业的发展,管理者还会死抱制度不放吗?制度是规矩,是管人的手段与方法,高明的管理者非常清楚这一点(更要记住的一点:制度本身就是人制定的),但他们更清楚把人用好才是目的。管人不是用人,管人是方法,不是目的。把人管得服服帖帖,也并不意味着把人用到位。要想留住人才,最大限度上发挥人才的作用,当然不能光凭制度本身。这就需要发挥制度之外的管理方法,这也是本书重点要讲述的内容。
现在都在提人性管理,那什么是人性管理?抛开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说得直白一点:人性管理就是把握员工的心理,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尽可能满足他们,他们才会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句老话,”人心都是肉长的“,作为老板重要抓”心“。抓”心“就要劳心,劳什么心?劳员工的心思。这是制度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制度够不到,也无法够到的范围。
于是又回到原问题上,制度不是一切,制度之外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