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故乡(第二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5《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阴晦、鄙夷、惘然、伶俐”等易考词语。
2.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重点)3.理解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4.结合对比手法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小说的主旨。
(难点)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赏析环境描写的语段,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对比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二、研读探究(一)故乡之变1.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学法指导】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环境背景;③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④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⑤暗示人物命运;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⑦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⑧暗示、深化主题。
[答题模式]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或推动了情节发展)。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萧索、凄凉(冷涩、阴沉、死寂)反映了“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状况——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烘托“我”悲凉的心情,为全篇奠定黯淡的基调。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纯净而又生机勃勃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我”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美丽,充满生机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憧憬。
5.交代社会环境的句子:“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第二课时教案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1.分析闰土的形象(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0课故乡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第10课故乡1教学目标~1、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3)鹁鸪(bo2 gu1)颧骨(quan2)折本(she2)潺潺(chan2)伶仃(ling2ding1 )恣睢(zi4 su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
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0课《故乡》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故乡1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故乡》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活动2【讲授】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
(本文的情节相对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主。
)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20年)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主要可能有2种意见:(1)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2)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
2种意见都正确,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
(一)记忆中的故乡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记忆里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画面,也有雪地捕鸟的无穷乐趣,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寂静而富有动感。
记忆里的故乡有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小英雄闰土,有“终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九年级上册 语文 教案 15.《故乡》第二课时
(4).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表达了我的怅惘、压抑之感,反映了军阀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做了铺垫。最后一句直接抒情,表达出了“我”回到离别已久的的故乡,情感激荡起来,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引出下文的自我安慰,有利于表现“我”的情感和心理。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1:师友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懂得)了……
这节课我想对师傅(学友)说……
【环节2:教师提升】
《故乡》从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其思想内涵:
小说表现了旧时代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小说还表现了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束缚,纯真的人性被扭曲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后: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豆腐西施:
二十年前: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
二十年后: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泼悍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等于鲁迅本人,“我”是小说的一个线索性人物。“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形象。
【最新精选】上海五四制语文九上《10故乡》word教案 (1)
《故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体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主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清情节。
3.合作探究,阅读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忧虑,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2.结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点拨时授以方法。
3.在课文主题理解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理解的多样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一)朗读导入1.请学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开头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没有一些活气。
”2.请学生感知并总结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明确。
前者是“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景象: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中所见二十年后的故乡实景: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獾( )猪秕( )谷鹁鸪( ) 髀( ) 嗤( )笑絮( ) 瑟( )索蜷( )缩寒噤( ) 折( )本惘( )然恣睢( ) 潺潺() 黛( )色愕( )然五行( ) 颧( )骨伶( )仃研读共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导入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
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四、熟读课文理清下列问题;讨论预习作业: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
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
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
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
(“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 乡》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一)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
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
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一凄凉一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故乡课件5沪教版五四制
课文主题(理解·探究四)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5、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 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 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 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 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 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 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 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 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 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 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 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 chá 阴晦 猹
xíng 五行
jiàng huān péng 装弶 獾猪 篷隙
biǎn kuà bì 竹匾 胯下 髀骨
è 愕然
chī línglì 嗤笑 伶俐
hè
sè
xùn bǐ gǒng mó
2、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 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
理解探究一 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
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回故乡—急切:“冒着严寒” 见故乡—悲凉:“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忆故乡—沉重、忧愤:“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 得的故乡?”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我这儿时的记忆, 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 了。”
故乡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故乡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故乡》教案【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第二课时 教案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关于本文主题的探讨。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强求一致,对人物的理解是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也是这样。除了课后练习中列举的四种以外,还有: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杨二嫂: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
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教学反思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故乡(第2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2)
10 故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概括小说内容的方法。
2、通过品读分析相关语句,学习通过对人物、环境进行多角度对比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受其变革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2、难点: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二课时(分析环境与人物)一、复习1、回顾鲁迅有关常识。
2、回顾小说有关常识。
3、回顾相应情节。
二、再读课文,分析交流速读课文,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我”却没有欣喜之情,故乡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分析环境描写:故乡的景色变了1、找出描绘故乡景色描写的句子(1)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美丽)(2)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阴晦)(3)想象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希望)2、分析两次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1)(2)两处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寄予着作者内隐于心的社会人生理想。
景物的荒凉,映衬着“我”悲凉的心情,生活的底色充满的全然是冷灰的色调。
(二)分析人物描写:故乡的人儿变了1、闰土:找出相应的人物描写,指出人物性格。
(1)外貌:二十年前: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二十年后: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语言动作二十年前: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二十年后: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二十年后: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0课故乡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故乡1教学目标~1、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3)鹁鸪(bo2 gu1)颧骨(quan2)折本(she2)潺潺(chan2)伶仃(ling2ding1 )恣睢(zi4 su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
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九年级语文 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变化及原因。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3.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变化分析和主题理解。
2.难点:社会意义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法、讨论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人物变化分析
(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变化。
(2)探讨人物变化的原因。
3.主题理解
(1)结合人物变化,理解小说的主题。
(2)讨论小说的社会意义。
4.写作手法学习
(1)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
(2)探讨小说的叙述视角。
5.对比阅读
(1)将小说与其他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分析不同作品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6.总结归纳
总结人物变化、主题和写作手法。
7.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故乡变化的短文,运用对比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言动作
二十年前: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二十年后: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3)与“我”的关系
二十年前:“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2、分析两次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1)(2)两处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寄予着作者内隐于心的社会人生理想。景物的荒凉,映衬着“我”悲凉的心情生活的底色充满的全然是冷灰的色调。
(二)分析人物描写:故乡的人儿变了
1、闰土:找出相应的人物描写,指出人物性格。
(1)外貌:
二十年前: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交流:通过这些变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2、既然闰土的遭遇已经反映了当时农村日益衰败的现实,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的变化呢?
三、作业布置:
完成《点击》习题
二十年后: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交流:“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0故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概括小说内容的方法。
2、通过品读分析相关语句,学习通过对人物、环境进行多角度对比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受其变革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2、难点: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分析环境与人物)
一、复习
1、回顾鲁迅有关常识。
2、回顾小说有关常识。
3、回顾相应情节。
二、再读课文,分析交流
速读课文,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我”却没有欣喜之情,故乡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
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天灾、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小结: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3、作者通过写闰土的巨大变化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分析环境描写:故乡的景色变了
1、找出描绘故乡景色描写的句子
(1)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2)二十年后: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3)想象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