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 勋伯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教学内容:1.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2. 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

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

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导言:

20世纪十一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个人主义充分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追求创新求异,试图与传统技法与风格决裂,因而在各类艺术中都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现代”风格和流派。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奥地利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艺术家常常把他们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作品常与病态,失常,死亡等主题相联,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因饱受折磨和压抑而呈现出一种畸形,怪诞的形象。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位作曲家。勋伯格对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技法的探索,引起20世纪音乐翻天覆地的变化。

2.名人名言: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得那样的作品,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 ------【奥】勋伯格

3.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展示:

《生与死》与克里姆特

《即兴》与康定斯基

4.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的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由于他们以维也纳为活动中心,又称“第二维也纳乐派”。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主张按照作者自己的解释,将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扭曲和变形,以表现作者主观的心理冲动,创作技法广泛使用无调性,代表作品有勋伯格作于1921年的《月光下

的皮埃罗》(朗诵和室内乐)。

2.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生于维也纳,家境贫寒,曾在银行当小职员。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基本上自学成才。后来与其门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成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代之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他认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与古典音乐的基础----大小调体系都是过时的东西,在调性限制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写出好乐曲来的,因此他抛弃了音乐的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1933年勋伯格流亡到美国,后加入美国籍。晚年创作由朗诵,男声合唱,管弦乐演出的名作《一个华沙幸存者》,用音乐向纯粹提出强烈的抗议。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对世界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3.《五首管弦乐曲》

创作于1909年的《五首管弦乐曲》,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转向无调性音乐的主要作品之一,音乐具有显明的表现主义风格。当时,勋伯格集中精力创作短小的抒情作品。五首乐曲的标题分别是:

“预兆”:很快。表现恐怖和焦虑的情绪,处于极度痛苦中的幻觉世界。

“往事”:表现抒情的沉思的情绪。

“湖边晨景”:中速。早晨的太阳照到平静的湖面上闪闪发光,好像静止不动。

“色彩”:很快。剧情发生突然转折或是相反的变化。

“突变”:稍快。充满热情的抒情风格。

4.《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

第一首:预兆

这是一首速度很快的乐曲,表明了无调性音乐非常适于表现恐怖和焦虑之类的情绪。音乐展现了一个处于极度痛苦中的幻觉世界,基本主题是一个上行旋律线条,它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在作品中。

在这首作品中,勋伯格还使用了各种新鲜的乐器音色和配器效果,如长号的刺耳声音,加弱音器的圆号,构成十分突出,有趣的变化和对比。

5.《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第二首《往事》表现了一种沉思的情绪,尚待有某些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余韵。旋律比较简单,但却有丰富的和声语汇和精致细腻的音色。开始的和弦由音色,音质各不相同的乐器奏出,色彩丰富,高声部主题由大提琴奏出。

四.音乐知识讲述:

1.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

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调中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在调性音乐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和弦的构成和曲调的进行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

无调性音乐。就是没有调性的音乐。无调性音乐出现于20世纪初,它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它打破了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处于平等地位,既不与某个调性中心有关系,也不依附于某个主音,从而避免和否定了调中心的存在。用无调性写成的代表作品有《钢琴曲三首》,《五首管弦乐曲》,以及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等。

在传统音乐中,调性是具有结构乐曲的功能的,因而,勋伯格在放弃调性,抹杀调性中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传统音乐中对结构框架的组织手段。也就是说,作曲

家只能用无调性来写一些篇幅短小的作品,而很难创作类似于交响曲,歌剧这样大型音乐体裁的作品。

2.十二音音乐

十二音音乐是20世纪作曲技术之一。其基本原则是平等对待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取消传统大小调体系各音级的功能区别。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作曲家将十二个半音不许重复地自由编排成一个序列(或称音列),然后用这个序列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织成一部作品。这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他解决了无调性音乐缺乏结构组织手段的弱点,这种新的组织体系使创作大型音乐作品成为可能。十二音音乐的重要作品有勋伯格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华沙幸存者》等。

五.拓展与探究:

1.进行是乐曲中主题展开和变化的一种手法,其手法基本上是以原主题最后一个音为起音,用逆行方向,将各音按原主题高音和节奏进行模仿直到原主题的起音为止。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编排一个音列,并作出这个音列的逆行。

2.与传统的调性音乐相比,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容易给人以怪异,不谐和之感,难以用欣赏调性音乐的方式来把握,聆听《往事》并说说感受。

3.结合现代美术,谈一谈现代音乐与现代美术之间有无共通之处。

六.小结: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