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含义及思想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深远,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体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仁”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和扩展。
在我看来,“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首先,“仁”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给予路人微笑、让座给有需要的人、帮助老人过马路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传递关爱和尊重的方式。
当我们用心去关注他人,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其次,“仁”意味着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不悦或者困难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同事的难处,给予一些帮助和支持,就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就能够避免很多因误解而产生的争吵和矛盾。
最后,“仁”还意味着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可以通过治病救人、普及健康知识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我看来,“仁”的核心价值是“爱人”,即以一种无私、利他的心态去关爱和帮助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仁”的概念也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内容。
比如,“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时,我们应该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对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对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1、“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它的仁义礼智孝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想要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就要从仁开始了解。
“仁”的意思就是亲和,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亲爱。
2、儒家仁是仁爱、仁政、仁天下万物。
人人有爱,则天下万物和谐、太平,而后则人人幸福、万物之万幸。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对待父
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年级:二年级学号:姓名:刘军晓摘要:“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儒家哲学一、仁的思想内涵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释说:“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指出,那岂止是仁!一定是连尧舜都颇难做到的圣!此外,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对仁的解释
细谈儒家之“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公(被后世称作元圣)制礼作乐,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
“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
“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
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可以说是仁的开端。
同时《周礼》还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已经富裕了又该做些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即是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从周公制礼到孔子提出仁学,在世界文化史上首先推进了尊神性的巫史文化向尊德性的礼乐文化转化,同时也规范了以德性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仁字从人从二,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敬和友爱,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他的思想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
儒家的五常不是并行的,义、礼、智、信道德规范都是以仁为前提的,没有仁,其他的都不存在。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以恭、宽、信、惠、敏的态度相处,使人与人都保持温良、谨慎、宽容、谦恭、信任、文雅、礼让、快乐的品性,这样才能使天下所有的人相亲相爱,过上幸福的生活。
仁”的理解
仁”的理解
“仁”是一个中文词汇,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引用和强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和最基本的美德。
它包含着关爱、善良、同情、宽容、尊重和奉献等多个方面的含义。
以下是对“仁”的一些理解:
1. 仁作为关爱和善良:仁是指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具备对人类的无私关怀和仁爱之情。
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善意和真诚,表现出温暖、友善和善意的态度。
2. 仁作为同情和宽容:仁也包括对他人遭受困境或苦难时的同情和宽容。
它要求人们能够理解并接纳他人的不足,给予支持和帮助,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共融。
3. 仁作为尊重和公正:仁强调对他人的平等尊重和公正对待。
它要求人们摒弃偏见和歧视,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个性差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
4. 仁作为奉献和责任:仁还涵盖了个人对社会责任和奉献的意识。
它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来造福他人和社会,追求共同发展与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说,“仁”是一种广义的道德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和相互关怀,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个人成长和共同进步。
在中国文化中,“仁”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章第二节孔子的伦理学说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一、仁(一)仁的含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修养的目的。
在《论语》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
(见《论语新探》人民出版社,第301页)孔子对“仁”的含义解释颇多,大体上可有以下五种主要涵义:第一,“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人”是指与己相对的他人“爱人”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爱人这个思想被孟子发展成为“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后来被祖国传统医学所运用,提出了“仁爱救人”的思想,成为祖国传统医德的基本原则。
《论语》中的“仁”字,往往与“人”互训。
《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里仁》:“观过,斯知仁矣”;《雍也》:“井有仁焉”中的“仁字”即来自通训为“人”。
《中庸》:“仁者,人也”。
第二,“泛爱众而亲仁”“爱人”的范围,首先要爱双亲,爱兄弟姐妹但不仅限于双亲,还要扩大到国君,乃至“众”。
《宪问》:“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于国君,既要爱他,为他操劳;又要忠于他,向他规劝。
不仅如此,还要扩大到“众”,即“泛而众”。
“仁爱”也涉及到老百姓“博施于民”《雍也》第三,“克己复礼为仁”是从仁礼关系方面来说明,实行“仁”应受礼的限制。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规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幼”。
《颜渊》《卫灵公》:“知及之,仁能守之。
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有仁德的人,要受礼的限制、约束,其行为才是善的。
第四,孔子的按礼规定去“爱人”,是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后来的儒家解释为:一是爱有先后,爱有厚薄。
对尊者、贵者、亲者,要爱在先,对卑者、贱者和血缘疏远的人,要爱在后,情感淡薄。
如果以爱亲之心去爱,百姓那就非礼了。
这种“爱人”的思想被墨家指责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墨子·非儒》第五,“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以及实践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
谈及《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君子具有仁的品德,能够明辨是非,以义为先,而小人则贪恋利益,缺乏仁的品德。
在这里,孔子将仁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指出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论语·为政》中,还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仁的表现,不孝不仁。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重要的一环,而孔子通过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仁与孝的关系。
仁者必须孝顺父母,关心家庭,这也是仁的内涵之一。
《论语》中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还包括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不同关系的处理。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仁者能够待人以诚,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互尊重。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还指出了仁与智的关系:“智者不如仁者,仁者不如勇者。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谈及《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不仅有对于“仁”的思想内涵的阐述,还有一些关于“仁”的实践的记录,这为我们理解“仁”的实际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实践的重要指导,他要求人们要善待他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
说文解字《仁》
说文解字《仁》“仁”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
从人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作。
外“尸”内“二”,古文仁,或从尸。
”按照《说文解字》本书的解释,这里的“亲”就是亲密之意。
清朝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所以“仁”字“从人二”。
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也将“仁”训作“相人偶”。
但是“从人二”的“仁”不是最早的“仁”,《说文解字》说明比第一个“仁”更早的古文“仁”,还有两种:从千心的“忎”和从尸的“??”。
孔子前的“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孔子和儒家的“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论语》中使用“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
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
孔子的“仁”,涵义甚广。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
这是孔子的创新。
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
其一例为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
仁与义合称为仁义。
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儒家“仁”的含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关于生态伦理的思想,却并不采取人类 中心主义 的
连 的“ 一 身” 、 “ 一体” 。它不是把 自然万物看成是人类 的“ 资源
样 的基 础 之 上 。
私, 贪污受贿 、 腐化堕落 、 市场寻租等各类腐败行为不仅严重
因此 , 在坚持 “ 依法 治国” 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党 风、 政德建 设,
仁者爱人 的思想要通过具体 问题而体现 出来 。这就是儒 污染着社会风气 , 并有可能误导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家的经济 思想 、 政治思想所要阐述 的内容 。 在经济上孔子主张: 养 民、 惠 民、 富民。与此相 关, 孔子对 把 “ 为政 以德” 与“ 为政 以法” 有机结合起来 , 牢固树立共产党 统治阶级残酷 的剥削人 民,盘剥人 民的行为给予 了猛烈的抨 立党 为公 的社 会 形象 , 对 于增 强 1 3 亿 中 国人 民对 党 和 政 府 的
儒家“ 仁, , 的含义及其对 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沈
摘 要
娟
湖北 ・ 武汉 4 3 0 2 0 5 )
( 武汉城 市职 业 学院思政课 部
本文解析 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分析 了其 的现实意义 , 对于消 除人类现代化过程 中已经呈现的种种病 象, 对于
儒家 仁 爱 当代社会
文 献 标 识码 : A
2 儒 家仁 学 的 现 实 意 义
念和道德情感一旦超越了人类社会 的领域而贯注于宇宙万物,
便 具有 了生 态 学 方 面 的 意义 。
随着社会 的飞速发展,现代人面临着许多新 的矛盾与危
实 的指 导 意 义 。 2 . 1 仁 政 德 治
赅而言之 , “ 亲亲而仁 民, 仁 民而 爱物” 的思想 , 是 以亲亲 推展, 超 出亲情 的范 围来“ 泛爱众” , 将 爱心扩大到整个 人类社 会; 然后更进一步 , 将 此适用于人类社会 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这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规定,实际上决定了人们的伦理规范。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考虑一个行为是否合乎社会正义的时候,其实就是应用这两个标准。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因而孔子仁的思想一直是国人自古以来重视的话题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儒家文化健全、充实地发展起来,孔子的思想也随之延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
“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让,礼者,其事也施”,仁的含义就是在于守礼仁政、莅理重任,以生性之仁君治民,推广“仁见”,使万物共存。
孔子仁的思想,注重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崇高礼仪的行为,塑造一个谦让、包容、尊重、信任的社会氛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推崇的价值。
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以“言而有信”为指导,以“爱人如己”为方向,以“用谦恭处世”为要求,提倡一种有序的社会环境。
孔子重视道德的建立,特别强调礼的训练。
他给予礼仪高贵的含义,把礼放在儒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礼仪中蕴含了“仁”的精神,也就是为大众奉献、团结保护、维护公共权益。
此外,孔子还强调爱好和平及建设和平,他称和平为“天下之宝”,强调和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和平的社会才能保证民众的权利,使政府得以安定,人民得以安宁、和睦,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社会之间的和谐。
孔子仁的思想,今天依然在国人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智慧,使我们得以发现和运用“仁”的精神,倡导谦虚、包容、尊重、
信任,使国人团结、和睦,实现共同发展。
“仁”只有被认真推广,
才能使国家、社会和人民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让,礼者,其事也施”,就是这样一句话,使我们深深触动,
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孔子仁的思想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思考和触动。
仁的释义及名言
仁的释义及名言仁的释义及名言仁的释义:仁,ren,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1).代表数目字,复数。
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
三代表天、人、地三才。
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
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为上。
代表崇尚、提升、升华。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名言: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王建为己重者不仁,好广积者不义。
足恭者无礼,贪名者无智。
——林逋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矣;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
自誉,仁之贼也,自毁,义之贼也。
——姚莹仁义莫交财,交财仁义绝。
——梁章钜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礼记·大学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史襄哉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丘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行大义然后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孔子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
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向【仁的释义及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 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述而》
孝悌为仁之本
二、仁的实现途径
推己及人 ——忠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已。(《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 渊》)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梯也者,其 为人之本欤!” ——《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如何行孝?
敬爱、关怀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 祭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惧。——《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仁的最终追求——天下归仁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 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我愿意不 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 长》)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永恒的德性,也是人成 就自身的永恒的途径。是道路,也是真理。
为仁由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难: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 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易: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 而》)
应用力于仁,成就德性,完善人格
《里仁》:能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 《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 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 梁惠王上》: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 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 为也,非不能也。”
要做到“无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 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为政》 曾子芸瓜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里仁》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 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 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 ——《礼记· 内则》
例证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 杀之。 ——《国语· 晋语》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孟子· 梁惠王》
“爱人”即“泛爱众” ,原始人道主义思想的 延续。 郭沫若:孔子的仁学是“人的发现”。
仁之德性的规定
曾子:“吾何求哉?君子得正而毙焉,斯 已矣。”——《礼记· 檀弓上》 孟子:“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 者,非正命也。”——《孟子· 尽心上》
其次是追求精神的不朽。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 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焉。 《季氏》 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 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孟子: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梁惠王下》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 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 长》)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修己以敬”,意思就是通过修身使得自己变得 谦恭、庄重;“修己以安人”,“人”是指周围 的人,“君子”是指执政者阶层的士人,所以, 通过修己以安抚周围的执政阶层士人;“修己以 安百姓”则是通过修己来使得天下的老百姓都得 到恩惠。从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可以看出孔子修 己是为了推己及人,进而达到安天下的最高目标。
曾子芸瓜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 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於 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 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 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 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 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 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 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 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 《说苑》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 《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 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卫灵公》) 首先是希望能够“得其正而死”。
死而不朽的方式:
第一:通过子孙、家族的嗣序来达到不朽。 第二,通过重生安死来达到对死亡的超越。 第三,通过立德、立言、立功来达到不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孟子· 告子上》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
承教继志
“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孝经》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所谓“不改”,是承续父业,不轻易改动, 这是氏族传统的要求,即使改作,也得慢慢 来,所以要“三年”即多年后才动。……保 持本氏族的生存经验的重要性,才是“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这一传统的真正原因,这才 是关键所在。 ——李泽厚《论语今读》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 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 ——《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阳货》
《说文解字》:仁: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相人偶
郭店竹简:
仁既是理想人格,又是道德境界。 仁学是人际关系学,也是道德论。
一、仁的主要内涵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