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评课稿

合集下载

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加法运算律评课稿加法运算律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法则之一。

它规定了加法运算的一些特性和性质,为我们进行简化和优化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就加法运算律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法则。

一、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进行多个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任意改变加法的顺序,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

也就是说,a+b+c的计算结果与(b+c)+a以及(a+c)+b是相等的。

例如,对于三个数的加法运算3+5+7,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顺序为(3+5)+7或者3+(5+7),最终结果都是15。

这一特性在实际计算中非常实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变换,简化计算过程。

二、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在进行两个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交换加法的顺序,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

也就是说,a+b的计算结果与b+a是相等的。

例如,对于两个数的加法运算3+5,根据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交换顺序为5+3,最终结果都是8。

这一特性使得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顺序,提高计算效率。

三、加法单位元加法单位元是指在加法运算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数0,任何数与0进行加法运算,结果都等于原数本身。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数a,都有a+0=a和0+a=a成立。

例如,对于任意数的加法运算3+0,根据加法单位元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结果3。

这一特性在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可以用于简化计算过程,将多个数的加法转化为一个数与0的加法。

四、加法逆元加法逆元是指在加法运算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数-b,使得b与原数a 进行加法运算,结果等于加法单位元0。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数a,都存在一个逆元-b,使得a+(-b)=0和(-b)+a=0成立。

例如,对于任意数的加法运算3+(-3),根据加法逆元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结果0。

这一特性在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可以用于求解未知数或者简化复杂的运算过程。

加法运算律是数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运算法则之一。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在物理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过程与方法1.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同伴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情景教学、归纳总结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我们学校为了美化校园,购进了一批花苗和树苗,课件展示情境图:请你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了解花苗和树苗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为下一步的问题的提出指名了方向。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出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2)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

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板书:(a+b)+c=a+(b+c)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这是一篇有关小学数学课堂的评课稿,主要探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学习内容在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和提升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我会讨论这一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一、总体评价在课堂中,学生们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实际运用这些规律完成算数运算。

课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们所接受的知识。

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例如,可以在视觉上以图示的方式呈现,而对于更偏向于实践的学生,则可以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a+b=b+a,即交换加数的位置不会改变结果。

在课堂中,掌握了这个课程的学生,一定对其中的概念有所了解并掌握。

但是,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仅仅是口头掌握这种规律而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许多学生习惯于使用计算器,从而不会感到很困难,但是这不利于他们真正了解概念。

因此,推荐在课堂上使用较少的计算器,使得学生们能够自己手算,从而熟悉这个规律的含义和用法。

三、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a+b)+c=a+(b+c),即不管加哪两个数,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种规律适用于范围广泛的数学问题,因此也非常重要。

不过,在课程中,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尚未理解这种规律的重要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5+7,可以单独加起来得14,也可以拆成2+5再加7,同样得到14。

学生需要明白这个规律的应用,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

四、教学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技巧,使用演算法或其他连续练习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老师可以通过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不仅可以强调规律和公式的应用,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实例,尝试通过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知识点,例如购物和收银的情境,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引导和举例,相信能够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数学的应用。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2、《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评课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评课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评课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中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

注重情感体验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

教学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获取规律,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让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练习内容层次分明。

这一节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用加法交换律把算式填写完整,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

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法的交换律引出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层次,简便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算式中的应用,并将两种定律结合,使知识进一步提升。

学生在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是数学运算的基础。

就像勾股定理,指数函数等一样,也是必须理解并且掌握的基础。

本文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讨论和分析。

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它们分别是: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的顺序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也就是a+b=b+a;结合律:多个数相加的顺序也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也就是(a+b)+c=a+(b+c)。

老师让学生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在黑板上,列出相应的表达式,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

接着,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实际例子来演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比如:现有三个苹果,A、B、C,其中A是2个,B是3个,C 是4个。

这时,首先应该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A=2,B=3,C=4,然后用公式:A+B+C=2+3+4=9,表示出总数为9个。

老师让学生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实际操作,以验证其正确性,同学们依次把2+3放在开头,2+4放在开头,3+4放在开头,都是得到结果为9,证明加法交换律是正确的。

相同的道理,老师用结合律给学生演示:A+B=2+3=5,5+C=5+4=9,A+(B+C)=(2+3)+4=9,这样也可以得到结果为9,证明结合律也是正确的。

接下来,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

比如有三个数字, 7,9,11,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排列,可以得到7+9+11=27,7+11+9=27,9+7+11=27,9+11+7=27,11+7+9=27,11+9+7=27,都是得到结果27,证实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样正确。

最后,老师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比如有两个正数a、b,两个负数x、y,请问a+b+x+y的结果是多少?这类思考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只有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看a+b和x+y的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才能确定最后的结果。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且学会了如何运用它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1《加法结合律、交换律》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1《加法结合律、交换律》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1《加法结合律、交换律》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些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探究新知: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验证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正确性,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

4.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四年级加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在四年级加法运算中,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即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加法运算也满足结合律,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的顺序可以改变,但结果不变;同时,加法运算还满足加零律,即任何数加零仍等于原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运用这些加法运算定律。

对于学生而言,加法运算最初是基于物品的数量和集合的概念进行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物品和集合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律。

例如,通过图形、实物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交换律,再通过练习和游戏巩固加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加法运算定律。

总的来说,教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需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和规则的深入讲解,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 -。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加法零律。

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课堂互动环节,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解决实际加法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十分合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将知识点分解为三个具体的定律,让学生们逐个学习。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示和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定律的应用。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深入理解加法运算的奥秘。

在课堂互动环节,老师与学生们进行多次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本节课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提取例子,让学生们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加法运算的应用。

综上,本节课设计合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使得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加法运算的定律。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 1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学规律,它是数学中许多其他概念和定理的基础。

本文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为题,详细介绍了在班级教学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评价。

首先,我们介绍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概念。

加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字的和不受加数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无论加数的顺序是怎样的。

例如,2 + 3 = 3 + 2,6 + 4 = 4 + 6。

结合律则是指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不管加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 1 + (2 + 3) = (1 + 2) + 3,(7 + 3) + 2 = 7 + (3 + 2)。

班级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实际示范,并且使用了网上的视频教学,让学生进行参与。

在实际示范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行推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关系。

我们也使用了算术操作,让学生熟悉加法的计算规则,并且给学生一些加数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比如,学生先后计算(2+3)+4=2+(3+4),(3+4)+5=3+(4+5),验证结果,最终能够更快理解这两种规律并加以应用。

以上课堂实录描述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班级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网上视频教学和算术操作等方法辅助学生加深对这两种规律的理解,而学生也能够较快地掌握,能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有所运用。

尽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班级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有时会出现无法深入讲解概念的情况;其次,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理解较深,有些学生则不能熟练掌握。

综上所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班级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基本的加法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真正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
猜想——验证,经历探索过程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2个算式: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大家得到“二不变”和“一变”,此时老师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

我觉得这一细节很重要,这个“=”是大家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形式化的画上等号,而没有依据。

面对大家这个共同的猜想,老师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而是请学生照样子写一写这样的算式,并指名上来板演,集体评议这些算式正不正确,能不能画上等号。

在教学中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渗透“枚举归纳”这个重要的验证方法,最后推导出加法交换律这个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老师更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重点强调到位: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老师对重点强调到位。

例如,加法交换律是加数、和不变;加数位置变了这个二不变一变规律,老师在教学时时刻反复提问学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以此提醒学生清楚其规律并与结合律相区分。

练习设计显层次
巩固环节的三次闯关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增难度,注重运算律的运用,这样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在第二关的“现学现用”,让学生计算每组的两道题后,如果再让他们比较,说说两道算式的联系,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此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在做一个小结就更完美。

结合律优秀教学案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结合律优秀教学案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引导他们对结合律的原理进行总结,并强调其在数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其他数学问题中。
(五)作业小结
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巩固。作业将包括一些应用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游戏,共同探索结合律的原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将能够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观察到学生的合作情况和个体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有机会亲自实践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结合律。此外,小组合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的多样性。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学生能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的计划。同时,学生也参与到同伴的评价中,学会给予他人反馈和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学生将有机会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的计划。同时,学生也将参与到同伴的评价中,学会给予他人反馈和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结合律说课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结合律说课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理解结合律的概念,掌握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表达方式及其应用。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二)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主要体现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整数四则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依赖教师指导、缺乏自主学习策略的问题。
1.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提出引导性问题,邀请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学习。此外,设计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关于购物结账的小故事:小明、小红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物,他们买了一些商品,需要计算总共花费了多少钱。通过呈现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总金额,从而引出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达方式,并能够熟练运用结合律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点评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点评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点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者在明确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游戏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者以一组游戏题导入新课,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 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原因出在哪儿呢?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教学过程中教者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建模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调动学生自学的热情。

教者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现了传授知识的飞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学内容,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了达到巩固本节课知识的目的,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

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解决课前埋下疑问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在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充分享受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课前谈话】讲述:由猴年引发关于猴子“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养猴人怎么样?猴子怎么样?为新课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铺垫。

【设计意图:运用趣味的导入方式,让学生从“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开始就对本课产生浓厚的探究激情。

本故事只是个引子,在教学过程中还会运用这个故事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理”的说明。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细心观察。

(1)现场了解上课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情况,引导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2)用两种方法列式,并明确列式道理。

(3)相机组合成加法交换律的等式。

(4)引导学生自由列举加法中相似的例子。

(5)选择板书,让学生细心观察,尝试总结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猜想。

针对这种现象的描述,我们现在还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猜想。

虽然这个猜想对于这三道式子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数换成其他的两个数相加还能成立吗?3.验证猜想。

(1)多样举例鼓励学生继续举出多样性的例子验证猜想。

教师相机引导选取典型的例子(如数据大小、不同类别)让学生分别试算(或借助计算器),验证算式的成立情况。

(2)反面思考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这说明了什么?(3)模型解释现在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来解读“朝三暮四”的故事吗?如果用线段来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这些等式可以怎样表示?能说明什么?(投影显示:无论是用蓝色线段加上红色线段,还是用红色线段加上蓝色线段,总长度不变。

)(4)得出结论不管是通过计算来验证,还是用图形来验证,都说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谁能给这种现象取个合适的名字?(加法交换律)在这一规律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原来,“变”和“不变”有时也能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5)符号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结合课堂情况,及时说明:用字母a+b=b+a表示比较简洁)(6)联系旧知屏幕出示“数的分与合”“一图两式”“加法验算”等知识,让学生寻找加法交换律的身影。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今天听了3节《加法运算律》的课,感受颇深。

三位老师教学风格各具特色。

顾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先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通过提问列出算式,观察分析算式特点,从而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接着通过研学单,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得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在整个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为了清楚的展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老师希望得出(28+17)+23和28+(17+23),可是,后面一个算式很少有学生会在17+23上加括号,只会把17+23放到前面去加,顾老师机智地说:“如果改变它们的位置,可以写?”这样,一下就得到了28+(17+23)。

整堂课,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扎实有效。

马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列出的算式,找出算式的`特点,从而推出猜想:无论怎样交换三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进而通过举例验证算式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加,无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为了让学生记住算式的这一规律,马老师还和学生做起了手指游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记住加法结合律,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整堂课,马老师关注学法的渗透:观察分析—推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袁老师的课,风趣,幽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具体表现在:(1)上课起立,学生的凳子噼啪响,袁老师幽默地说:“没事,就当凳子在为我们鼓掌。

”(2)一位学生再举加法结合律的例子时,出现了小数7.65,可是这个孩子在读小数时,读成了七点六点五,孩子都在笑,孩子表现出了尴尬,但袁老师却幽默地说:“没事,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数字有用呢!”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为这个孩子化解了尴尬,同时还鼓励了那些有想法但不太敢发言的,让他们明白,有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就算说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补充的。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等奖优秀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等奖优秀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等奖优秀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数学思想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教材分析中的思考一、编排顺序对比引发的思考: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苏教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北师版: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青岛版: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思考一:先学习交换律还是结合律?前三版教材都是先学习交换律,从易到难?为什么青岛版教材要先学习结合律,是不是先学习难的结合律,积累活动经验,简单的交换律就直接放手验证?思考二:先学习加法运算律,再学习乘法运算律;还是先学习加乘交换律、再学习加乘结合律?北师版先学习交换律,因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间本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同理结合律也如此。

二、探究流程对比引发的思考:北师版:呈现一组算式,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示规律—应用规律苏教、人教、青岛:具体问题情境引出实例---举例验证—归纳概括—应用规律思考三:先抽象再具体、还是先具体再抽象?我想,先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便于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更好地理解运算律的意义。

为了将这一点做得比较充分,我觉得在让学生举例验证时,可以举一个到两个这样带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做更进一步的补充。

学情分析中的思考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思考四:学习运算律的意义是什么呢?学习运算律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但学完运算律进行应用,尤其是进行简便运算时,却是学生最易出错、老师也最头疼的时候。

学生往往看到怎样计算怎样简便的要求,就胡乱往一起凑。

这个难题不仅仅是这一单元,它会持续到后面的整个简便运算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推荐今天听了秦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感受颇深。

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本课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秦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秦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

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秦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

显然,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宝贵。

”如果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不是更加相得益彰吗?
当然,以上知识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不是科学还有待老师们指正,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