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课1、2课时
【推荐】六年级数学上册 2.13《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课件1
2.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3×15+4;
(2)50÷2-20×3;
(3)25×3×2+(-127); (4);0.84÷4+0.79×2
(5)-24×2+15÷0.75; (6) 1.83 ;(7) 0.124
(8) 9.32 ;(9) 56
; (10) 37
3.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2)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可能会有不同的按键顺序. 如输入负数-5,有的计算机是(-)5 或 - 5, 有的则为 5 +/- 。
例3 :用计算器求62.2+4×7.8.
这是减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对于加、减、乘、 除法和乘方的混合运算.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 计算器会按要求算出结果.因此,本题的按键顺序是:
体积。(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取3.14).
练习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7+308; 335 (2)0.75+32.04; 32.79 (3)3.65-72.7; -69.05 (4)-97.9+34.8; -63.1 (5)-43-(-28);-15 (6)0.147×63; 9.261 (7)36×125; 4500 (8)84÷(-24); -3.5
小结:
通过我们这一节课的探 索与学习,你一定有好多的 收获,你能把这些知识点 以收集与总结吗?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例2: 用计算器求31.2÷(-0.4).
解: 用计算器求31.2÷(-0.4)的按键顺序是:
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教案与反思牛老师牛老师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 陈慧兰第2课时 用简便方法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教学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律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一、复习引入:1.叙述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2.计算:(1) ―2.5×(―4.8)×(0.09)÷(―0.27); (2) 251×4111132131÷⨯⎪⎪⎭⎫ ⎝⎛-;(3) (―3)×(―5)2; (4)[(―3)×(―5)]2; (5) (―3)2―(―6);(6) (―4×32)―(―4×3)2.二、讲授新课:1.例题: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涉及多种运算,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能用简便方法的就用简便方法、能够口算的就口算,下面再看几个例子。
例1:计算:3+50÷22×(51-)-1 解:原式=3+50÷4×(51-)-1············(先算乘方) =15141503-⎪⎪⎭⎫ ⎝⎛-⨯⨯+···············(化除为乘) =21125315141503-=--=-⨯⨯-···(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例2:计算:()[]232315.011--⨯⎥⎦⎤⎢⎣⎡⎪⎪⎭⎫ ⎝⎛⨯-- 解原式=[]926111-⨯⎥⎦⎤⎢⎣⎡⎪⎪⎭⎫ ⎝⎛--=()()677617651-=-⨯=-⨯⎪⎪⎭⎫ ⎝⎛- 也可这样来算:解原式=[]926111-⨯⎥⎦⎤⎢⎣⎡⎪⎪⎭⎫ ⎝⎛--=()926111-⨯⎪⎪⎭⎫⎝⎛+-=()67761-=-⨯. 例3:计算:⎪⎪⎭⎫ ⎝⎛-+⎪⎪⎭⎫ ⎝⎛-÷⎪⎪⎭⎫ ⎝⎛--388712787431 解原式=⎪⎪⎭⎫ ⎝⎛-+⎪⎪⎭⎫ ⎝⎛-÷⎪⎪⎭⎫ ⎝⎛--388724142421244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13有理数混合运算第一课时
(6) 4?
( 3) - 5? ( 3) + 6 ;
2
小结与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
2
3
2
= = = =
; ; ; .
(1) 2× (- 3) -4×(-3)+15.
(2) - 1 ? ç ç1
2 骣 2÷ 1 ÷ 1 . 桫 3÷ 9 3 ç
【主动探究】 概念 一个算式里, 含有 例题讲评
等多种运算, 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例 1 计算
1 1 1 1 1 3 2 4 10
骣 2鼢 骣 3 (2) 42? 珑 + ? 珑 鼢 珑 鼢 桫3 桫4
2
4
( 0.25)
(3) - 8 - 3?
( 1) - (- 1)
3
;
4 (4) - 2 复 9
3
骣 2÷ ç - ÷ ; ç çபைடு நூலகம்桫 3÷
(5) -
骣 5÷ 5 28 + ? ( 2)? ç ÷; ç ç 桫 14 ÷ 2 5
1 3 50 2 2 1 5 例 2 计算:
试一试
鼢 1.计算: 2 ? 珑 ? 鼢 珑 珑 桫 4 7鼢 桫 2
1 骣6
骣 1
2
2. 计算 2× 3 -4×(-3)+15.
3
1
3.计算 - 1 ? ç 1 ç ç
2 骣 2÷ 1 ÷ 1 3 桫 3÷ 9
12 - 4? (3 10) 4. 计算 轾 臌
4
概括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定如下: 1.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3 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当堂训练】 1.计算:
(华师版初中数学教案全)第二章-有理数
2.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 1,2,3,…;为了表示“没有”, 引入了数 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 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2.8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2 课时
§2.9 有理数的乘法----------------2 课时
§2.10 有理数的除法----------------1 课时
§2.11 有理数的乘方----------------1 课时
§2.12 科学记数法------------------1 课时
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教材的特点: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 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
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 10℃就用 10℃表示,零下 5℃则
用―5℃来表示。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2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有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进行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然而,对于混合运算,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对运算顺序、运算规律等方面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则,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尤其是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混合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有理数及其运算回顾与思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八年级数学课程,内容选自教材第2章“有理数”的2.13节:“有理数及其运算回顾与思考”。主要内容包括:
1.有理数的概念:回顾整数、分数的定义,强调有理数的分类及表示方法。
2.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其混合运算,总结运算规律和性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有理数运算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计算温度变化,演示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3.运算符号的理解:区分正负号、绝对值符号等,理解其在运算中的作用。
4.应用题解答: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有理数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知识点,提高运算技巧,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提高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概念:强调整数、分数的包含关系,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举例:0是有理数吗?如何用分数表示-3?
(2)有。
举例:解释为什么负负得正,以及如何计算(-2)^3。
(3)运算符号的理解:区分正负号、绝对值符号等,并在运算中正确运用。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2.13 探索规律
③
④
图③的红箭头先向( 左 )平移( 3 )格, 再以小圆点为中心沿( 顺时针 )方向旋转
90°,得到图④ 。
返回
探索规律
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正方形瓷砖,按照下面的 规律铺地板,那么第4幅图中应该有多少块瓷砖?
返回
探索规律
我是这 样想的。
4
4+3=7
4+3+3=10
4+3+3+3=13
返回
探索规律
探西索师规大律版 数学 五年级 上册
2 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探索规律
课前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返回
探索规律
课前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俄罗斯方块” 吧,其 实它是由不同的基本图形组成的。通过平移、 旋转的变化来达到完成任务目的。生活中有 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图形变换来的,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规律。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图形变化的规律吧!
我是这 样想的。
1+3×1=4 1+3×2=7
1+3×3=10
1+3×4=13
返回
探索规律
议一议
按这样的规律铺下去,第10幅图有( 31 )块黑 色瓷砖。第52幅图中有( 157 )块黑色瓷砖。
第10幅图:1+3×10=31(块) 第52幅图:1+3×52=157(块)
返回
探索规律
课堂练习
画一画,找规律。
返回
探索规律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找图形的变化规律时,要充分考虑到平 移和旋转的特征。
返回
返回
探索规律
2024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范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型教学法是最为适宜的,然而,由于我校教学模型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因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不足,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 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并实行选修小组与必修小组的日常讨论制度,确保备课统一、进度一致、练习同步,并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 在每章新课开始前,由备课组长分配任务,组内教师轮流准备重点和难点内容,明确新教材的难度,并提供详尽的教案和课件,以便全组成员共享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任务分配给了主备教师,但所有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并进行个人思考。
3. 精心挑选题目,适当增加典型例题,实施精讲精练,力求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安排每周一次的限时训练,并确保作业的发放、批改、评价和错误纠正工作得到严格执行。
4. 认真执行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并在每节课前进行若干分钟的巩固练习。
5. 严格进行阶段考试的出题、审题、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并进行教学反思。
6. 结合本年级实际情况,对文科班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训练,重点培养化学基本技能和素养,要求上学期完成化学与生活内容,本学期开始复习化学1、化学2及《化学与生活》,为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对理科班学生,争取本学期内完成《有机化学基础》的选学内容,并准备学业水平测试。
7. 认真开展培优补差活动,本学期在高二年级竞赛班的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竞赛的辅导,培养优生对化学的兴趣,争取在下学期化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对化学的兴趣,为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8. 教师应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使用,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
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年级科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七年级数学 第2章 有理数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1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数学
5.[2017 秋·上杭县校级期末]下面是一位同学所做的有理数运算解题过程 的一部分:
-32-|-1|101-23÷-43×43 =9-(-1)-23×(-1) 请你认真观察上述解题过程,指出错误之处,并算出正确结果.
第十四页,共三十页。
解:错误有三处: (1)-32=9; (2)|-1|101=-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页。
9.计算下列各题: (1)4-5×-123; (2)-52--4+1-0.2×15÷(-2); (3)-14+(-2)3÷4×[5-(-3)2]; (4)18-334×1.2÷14×25-1.5×0.1.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页。
解:(1)原式=4-5×-18=4+85=458; (2)原式=-25--4+1-15×51÷(-2) =-25--4+1-215×-12 =-25--4+2245×-12 =-25--4-1225=-25+41225=-201235;
第十六页,共三十页。
解:(1)原式=-1+2-16×-12×21 =-1+2+4 =5; (2)原式=6×13-6×12-9×-112 =2-3+34 =-14.
第十七页,共三十页。
7.计算: (1)[2016·宜昌](-2)2×1-34; (2)42÷-14-54÷(-5)3; (3)-(-2)5-3÷(-1)3+0×(-2.1)7; (4)-23×-32×-232-2.
A.-(-3-2)2
B.(-3)×(-2)
C.(-3)2÷(-2)2
D.(-3)2÷(-2)
第十页,共三十页。
3.[2016·瑞昌一模]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D ) A.-1-1=0 B.32=6 C.-2÷12=-1 D.-33-(-3)3=0 4.计算:(1)-3×2+(-2)2-5=___-__7___; (2)32×3.14+3×(-9.42)=______0______.
二上13课坐井观天教案
课题:13、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施教日期:教时数2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沿、际、信”3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3、能正确书写本课的8个字。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板书“坐井观天”,读一读击出课题,并释题意。
2、师:你见过井吗?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是坐在井里看天那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二、初读感知:1、看故事视频,边听边思考:故事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知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
)2、出示口头填空:读了故事我知道:1)故事讲了()和()争论()。
2)青蛙坐在(),小鸟()。
青蛙认为天(),小鸟认为天()。
(设计意图:以一个口头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
)3、随机学习生字“沿“和”际“,借助课件理解“井沿”。
三、再读课文: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找思考: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对话为主)2、学生自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线和~~~~~~划出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3、反馈,练读对话。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
4)表演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多形式的朗读练习使学生达到熟读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更有效。
)四、指导书写:1、认读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信、沿、抬、际、蛙、错、答、还”,读一读,说说这些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范写指导,注意以下几个字:沿右上不是“几”;际右边和“行”、“除”比较区别;错右上不是草字头;答不漏中间一小横。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正。
4、口头组词,补充词语。
五、作业: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13、坐井观天1)故事讲了()和()争论()。
2)青蛙坐在(),小鸟()。
青蛙认为天()。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2.1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课件
新课学习
π键
• 问题:地球的半径是6378千米,你能用计算器 算出地球赤道的长度吗? (结果保留到万位)
• 列式:2πr=2×π×6378
x2 键
新课学习
• 问题:地球的半径是6378千米,你能用计算器算 出地球的表面积吗?(球的表面积公式是S=4πr2, 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 )
新课学习
yx 键
• 问题:地球的半径是6378千米,你能用计算器算
出地球的体积吗?(球的体积公式是
,
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v 4r3
3
%键
新课学习
广东省2000年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汽 车拥有量从1999年的0.83辆增加到1.99辆,增长 的百分比是多少?(精确到0.01%)
解:2000年比1999年增长的比为
DEL
删除键,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数字或符号
x2
xy
STO
平方运算键、乘方运算键 答案存储器
新课学习
牛刀小试
示例
按键顺序
结果
28+42.5 2 8 + 4 2
5=
70.5
-7.2-10 +/- 7
2-1
46×(- 0.25) 4 6 × +/- 0
0= 25=
-17.2 -11.5
3.6÷1.2 3
用计算器计算,按键顺序为:
(1
9 9-0
8 3)
÷0
8 3 2nDf % = 1.99 0.83
显示为: 139.7590361
1.99
0.83
0.83
139.76%
0.83
答:广东省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汽车拥有量2000年比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3《传动的齿轮》ppt课件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链传动和带传动,两个轮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 2、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慢。( ✘) 3、齿轮的转动利用了斜面的原理。(✘ ) 4、钟表利用齿轮转动,发电机利用带转动。(√ )
拓展提高
变速自行车是怎么变速的呢?
①当链轮上最大的齿轮带动飞 轮上最小的齿轮转动时,车速 最
新知导入
玩具小车跑得慢,换个齿轮会不会跑得更快?
新知讲解
活动1:大齿轮和小齿轮
齿轮是一种有齿的机械 零件,被广泛运用于各 种机器的传动部件中。
新知讲解
齿 齿槽
找一找齿轮上的齿和齿槽
齿:齿轮上的每一个用于 啮合的凸起部分
齿槽:齿轮上两相邻轮齿 之间的空间
新知讲解
②当链轮上最小的齿轮带动飞 轮上最大 的齿轮转动时,车速 最慢,但是最省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齿轮的传动可 以改变运动的方向、方式或速度。机械传动 有多种形式,在机器中有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传动的齿轮
大齿轮和小齿轮 机械传动方式
作业布置
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在同一根轴 上,都是顺时针方向转动,需要用几 个齿轮,怎么组合就能做到?
至少需要大中 小三个齿轮
新知讲解
组装验证
①如图所示,按照 大中小顺序组合
②按顺时针转动大 齿轮
③观察它们转动的 方向和速度
新知讲解
实验记录
顺时针
慢
逆时针
快
顺时针
更快
新知讲解
活动2:其他的机械传动方式
机械传动在机器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有什么作用?
①改变运动的方式 ②运动方向 ③运动速度
新知讲解
常见的有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找找身边有哪些传动装置?
13课牛郎织女2课时
二、设问导读
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他有朋友吗?
2.同桌互读3—7自然段,讨论交流:
⑴老牛开口说了些什么?练习读一读老牛说的话。
⑵织女为什么愿意嫁给牛郎?他们的生活怎样?
3.第9自然段的描写是个让人揪心难过的场面,请你展开想象,以孩子或织女为第一人称描写这一场景。
4.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喜鹊会搭成“鹊桥”,供牛郎织女相会。真的有“鹊桥”吗?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5.小组内复述课文,并推荐一名最佳代表在全班复述,其余学生认真倾听,还可以进行评议。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⑴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民间故事,然后小组选派最佳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⑵选做:将搜集来的民间故事编制成图文并茂的《民间故事小报》。
导学提示
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质疑。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课题:13.牛郎织女第2课时
主备
复备
蔡宝梅
审核
学生
小组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美好。
自主学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我发现民间故事常用“很久很久以前、一天、第二天、从此以后……”这样一些词语行文,文章的叙述顺序常常是(),人们写这些故事的目的是()。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3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3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11个二会字,会写“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知道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不可怕、不用治是葫芦落的原因。
教学难点懂得生活中的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1.出示葫芦实物,了解葫芦的作用。
2.开火车复习生字。
3.学写汉字“谢”。
4.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二)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观察插图一,描述看到的内容。
(2)默读第一自然段,抓住描写葫芦的关键语句,读懂葫芦的可爱。
(个别读,男、女生读)(3)理解“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读懂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欢。
(个别读、齐读)(4)师生合作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1)出示插图一、二,提问: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有长成大葫芦了吗?(2)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图,发现不同。
(3)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板书:小葫芦落了(4)过渡: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为什么会一个一个地落下来呢?让我们搭乘时光机,回到几天前。
3.学习第二自然段(1)对比感叹句和陈述句①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意思,引出“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②观察对比两个句子,发现相同点与差异点③通过朗读句子,发现感叹句的语气更加强烈。
(2)学习“盯”①过渡:小小蚜虫何须在意,所以,这个人呀,又继续地盯着他宝贝的小葫芦。
②出示葫芦实物,学生上台做出“盯”的动作,理解“盯”与“看”的不同。
(3)理解“自言自语”,读好句子①引读: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齐读)②提问:你读懂了什么?(预设:他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长得比南瓜还大)③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带动作自由读,个别读,小老师领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件:§2.13测量电路和控制电路
测量电路
相对 内接法
误差分析:
测量值偏大
内大
相对 外接法 测量值偏小
外小
条件:
RX 阻值大
RX 阻值小
总结: 电流表外接法: 由于电压表的________作用使得电流表的读数___
____流过导体的真实电流,而电压表的读数___ ____导体两端的 真实电压,从而导致导体电阻的测量值___ ____真实值;适用条件: ___ _______ _______ ____。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92021/11/92021/11/911/9/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是 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11/92021/11/9November 9, 2021
;
,对应图中滑动变阻
R两端电压调节范围:
;
流过R的电流相等条件下消耗功率较 。
控制电路
限流式
分压式
(1)实验要求待测电阻两端电压、电流从零开
始连续变化。
(2)变阻器全电阻远小于待测电阻的情况:限
两种接法的 流不能保证安全。
选择:
(3)实验要求测量的范围广,实验测量多组数
据的要求。
(4)某些特定实验,如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
请使用试触法选择测量电路。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3 隔窗看雀课型新授第( 1)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知麻雀的特点。
重点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教学
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麻雀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13 隔窗看雀
腿跳尾翘飞行(所看)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媒体
运用
学习活动修改意见
入文课件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麻雀吗?为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展示麻雀可爱的外形,说说你对它
们的感觉。
二、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引导质疑:说说你从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
想知道什么?
麻雀给你留下了什
么样的印象?
学文课件朗
读。
一、听。
1.自由听课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
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
果。
3.播放朗读读音,教师范读。
4.全班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初次感受课文大概
内容。
二、品。
1.我看到了什么?(谈完就让学生读)
⑴腿跳:抓“不停、好象”指导
⑵尾翘:
⑶身体飞:抓“常常、一模一样、非常可爱”指导
2.麻雀这样的行为举止给我留下了怎样的感觉?(不知
疲倦、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等)
师:仅仅给我这样的感觉吗?
2.学习“思索”部分(默读勾画)
1.课文中的麻雀会
做什么?
2.麻雀这样的日常
行为给了你什么感
觉,你想到了一个
什么样的词来形容
它?
格式要求:填写内容用五号宋体,行距标准1.0,标题加粗,新课时另起一页。
1.品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⑴解读表层意思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忙碌:不停地飞来跳去、“低飞、跳跃……活着”(省略了什么?)
②平庸:“不会,也不会,不能,从…到、从…到,市井、那么、连”
2.师在作者心里,麻雀是生活的强者,是人类生活的活标点。
:
3.读读第九段,想象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喜欢麻雀)
①为何这样喜欢?(喜欢它的样子,它对生活的态度)
②它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
三、悟。
1.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麻雀可爱,让我们都喜欢麻雀吗?
2.你体会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谈)
拓文
一、总结学习情况。
1.师:现在,你们认为作者隔窗看的究竟是什么?(对生活的态度,再次朗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
2.此刻,你们对麻雀有了什么新看法?
二、拓展学习。
课外搜集关于动物这方面的故事,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故事是在向我们诠释些什么呢?
格式要求:填写内容用五号宋体,行距标准1.0,标题加粗,新课时另起一页。
课题 13 隔窗看雀课型新授第( 2)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难点感悟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教学
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收集古今描写春的诗文。
板书设计
13 隔窗看雀
腿跳尾翘飞行(所看)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所感)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媒体
运用
学习活动修改意见
入文课件一、复习导入:
1.同桌之间互相听写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并订正。
2. 指名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3.交流课外阅读情况:你看过哪些有关于表现动物生
活态度的文章?能给大家推荐一下吗?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与同学交流一下课
外读课文的感受和
疑问。
学文
一、听。
1.课件出示1—5自然段的内容,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概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读了这部分内容
后,眼前出现的画面。
3.老师总结:总是不停地低飞,不停地跳跃,不停地
啄食,唧唧喳喳的叫声总在我们耳边回响,它似乎从来没
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然而,
这样熟悉的小鸟,又的确从来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注意。
为
什么?
相机板书:忙碌平庸。
二、品。
1.品味文字,体会麻雀的“不羞愧”和“不自卑”。
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让你读出麻雀的“不羞愧”与“不
自卑”呢?请你读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记号。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低飞、跳跃、啄食、
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体会麻雀的不羞愧;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在季节的变化中坚
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体会麻雀的
不自卑。
作者写麻雀仅仅是
为了表达自己对麻
雀的喜爱吗?
那么他喜爱麻雀的
什么呢?仅仅是平
凡的外表?
格式要求:填写内容用五号宋体,行距标准1.0,标题加粗,新课时另起一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深刻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和新妙的比喻。
1.作者把麻雀比喻成什么?标点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把麻雀比喻成标点的妙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形象和情感两个方面品味)
3.鼓励学生用最美的声音读好这一段,体会“不卑不亢5”的可贵品质,体会麻雀对平凡生活热爱的形象。
三、悟。
小结学习的内容。
2.课件出示大雁与麻雀并存画面。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了两种鸟,一种是大鹏,一种是小雀,这就是扶摇直上的大鹏,这就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
如果你是鸟,愿意做哪一种呢?
学生自由谈:如果我是一只鸟,我愿意做________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总结全文,直面主题。
①学习本文后,你要向麻雀学习什么?
②总结激励:不管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够做成什么,如果能以理解、欣赏、热爱的目光去对待周围的事物,那么,这个世界,即便是一只平庸的麻雀,也会变得非常可爱。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再读一次。
④师:祝愿亲爱的同学,用你们乐于的生活方式,像麻雀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真正快乐的生活!品味麻雀的生活态度。
拓文一、总结全文。
1.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学文后的感受。
2.这样的课文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吗?(结合实
际谈)
3.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吗?
二、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类似的文章,想想它带给人的是什么?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很难深入内在,所以,我把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当作我的难点。
我采用了“读+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读好,能大概读出味道才行;然后才让学生透过表象去挖掘内在。
同时,还让学生熟读成诵,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格式要求:填写内容用五号宋体,行距标准1.0,标题加粗,新课时另起一页。
格式要求:填写内容用五号宋体,行距标准1.0,标题加粗,新课时另起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