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3年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重点复习的虚词包括了许多常用的虚词。

下面是对这些虚词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介词1.于: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等,常与动词、名词、句子等连用,如于彼,于是。

2.以:表示手段、条件、标准等,常与动词、动态名词、名词等连用,如以学为乐,以某某为例。

3.自:表示动作的发端或起点,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自习,自居。

4.由:表示动作的来源、导火索、经由等,常与动词等连用,如由远及近。

5.为:表示目的、状态、原因等,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为学也。

6.因:表示原因、理由,常与动词等连用,如因材施教。

7.于、以、自、由、为、因都是常用的介词,理解其用法和搭配是复习的重点。

二、副词1.已:表示动作的完成,常用在动词之后,如已见,已闻。

2.乃:表示结果、原因、让步等,常用在动词前,如乃知。

3.自:表示主动、自然,常用在动词之前,如自谓。

4.不:表示否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前,如不可。

5.无:表示缺少、没有,常用在动词、名词之前,如无时。

6.毋:表示禁止、劝阻,多用于古文中,如毋使。

7.已、乃、自、不、无、毋都是常用的副词,熟悉其用法和意义有助于复习。

三、助词1.之:表示动宾关系、用于代词后面,如吾之友。

2.以:用于动词前面,表示手段、条件、方式等,如以学为乐。

3.而: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句子中,如吾虽病而思学。

4.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何乎。

5.焉: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焉知。

6.耳:表示转折、提醒、忍耐等,常用于句末,如吾诚心而耳不闻。

7.也:表示肯定、疑问、提醒等,常用于句末,如是也。

8.各:表示集合、分散、共同等,常用在名词之前,如各人。

9.皆:表示全部、没有例外,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皆美。

10.复:表示重复、再一次,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复名。

11.而、乎、焉、耳、也、各、皆、复都是常用的助词,掌握其用法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高频考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高频考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高频考点(而、与、其、且、因、于)六、“而”1.用作连词“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也”等。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例句:博学而笃志《论语》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例句: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例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例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3)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醉翁亭记》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4)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例句:敏而好学。

(《<论语>十二章》)(5)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关系。

《论语》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2.用作副词。

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何高效复习语文?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1、字音、成语。

期末考查的字词一般出自每课书后的“读读写写”列表及课本下注释,因此同学们需对照列表和课后注释,逐课清查回顾,碰到自己记忆不清晰或易混淆的词语,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化多为少,精简词语,建立自己的生字库。

2、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

复习时把平时习题册、测验卷等相关错题再看看,归纳总结掌握这些题目的解题要领、方法、技巧等。

3、文学常识。

复习课本中每篇课文关于文学常识的课下注释,特别注意识记课文的出处、体裁、主题、写法、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古代作家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等。

2背诵默写默写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 是……”
③至则无可用(《黔之驴》)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
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
记》)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非死则徙尔 (副词,就是)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连词,那 么) 3.欲速则不达 (连词,但是)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如果)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 问语气) 《曹刿论战》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肯定
语气) 《愚公移山》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①敏而好学。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③熙熙而乐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 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 不译。如:
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 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并列关系,如:河汉清且浅
(《古诗十九首》);
3.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 ,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2篇)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2篇)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意和结构非常关键。

以下是____年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虚词总结,供参考:一、连词1. 并(bìng):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如:“并歌而舞”、“并与其无所芳焉也”。

2. 况(kuàng):表示进一步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況且”、“何况”,如:“况吾犹未入於亡乎?”。

3. 亦(yì):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亦有养气之义矣”、“求则得之,弃则亦可”。

二、副词1. 已(yǐ):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夙兴夜寐,恒思所未已”。

2. 甚(shèn):表示程度很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如:“深读而甚志”,“甚或神灵之属”。

三、介词1. 于(yú):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地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于衽也”、“以予于上下而求索”。

2. 以(yǐ):表示手段、方法、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如:“以情为景,以理为文”、“以为君行乎友,斯不可以久居”。

3. 自(zì):表示从某一时间、地点、状态等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如:“自吾及之,不可得而闻也”、“自古皆然”。

四、助词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父之于子,亦复何求”、“古之人无不死也”。

2. 乎(hū):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啊”,如:“岂予以久视也,故成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乎”。

3. 也(yě):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然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

”、“诸葛亮者,其智也特也,其勇也如也。

”五、代词1. 吾(wú):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而终不见其增也”、“惟俭以养亲,吾生也。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中考文言文复习18个虚词用法

中考文言文复习18个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复习之重点虚词优选总结计划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复习之重点虚词优选总结计划

一、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作用1.分类文言文虚词可以分为五类: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2.作用(1)代词:代替名词或代指某种事物,如“之”、“其”等。

(2)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关系,如“于”、“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如“而”、“且”等。

(4)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如“也”、“乎”等。

(5)叹词:表示感叹、疑问等,如“哉”、“耶”等。

1.“之”和“其”“之”常用作代词,表示指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我”就是用“之”代替。

“其”也常用作代词,表示指代,如“人之初,性本善。

”中的“人”就是用“其”代替。

2.“于”和“从”“于”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方向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于”表示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从”表示方向,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的“从”表示从足下开始。

3.“而”和“且”“而”表示转折、顺承等关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而”表示学习之后还要时常复习。

“且”表示并列关系,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的“且”表示这三项都是他每天要反省的内容。

4.“也”和“乎”“也”表示语气,常用于句末,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中的“也”表示强调。

“乎”表示疑问,如“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中的“乎”表示疑问。

5.“哉”和“耶”“哉”表示感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的“哉”表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耶”表示疑问,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吾从而后也。

”中的“耶”表示疑问。

三、复习策略1.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多做练习题,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4.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形成语感。

一、文言文虚词的辨析1.注意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如“其”和“乎”、“也”和“焉”等。

2.注意区分词性和用法,如“以”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

最全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及练习 ppt课件

最全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及练习 ppt课件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②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 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
(三)“之”用作动词。译 为:“去”、“往”、“到…… 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
② 至之市(《郑人买履》)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2.二世杀之 (代词,代扶苏) 3.嘱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助词,的) 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 人,他们) ②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 “那个”、“那些”、“这”、“这种” 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 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 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 说》)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 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 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 译。如: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水何 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PPT课件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PPT课件
②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 刿论战》)
30
十三、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 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 宴游记》)
31
2.“然”用作连词,表转 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7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③熙熙而乐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8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 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 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 技》)。
9
典型例题
17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如:
①久而乃和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8
(二)“乃”用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示儿》)
19
(三)“乃”用于判断动 词,相当于“是”“就是”。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20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副词,才) 2.乃大惊 (副词,竟然)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 4.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 5.陈涉乃立为王 (副词,于是,就)
21
十、复习“若”
1.“若”用作代词。表示第 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
2.表并列关系,如:河汉清且浅 (《古诗十九首》);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在语言中不表示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的词,例如:“的”、“地”、“得”、“了”等。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较为频繁,对于学生的学习较为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的”的用法
“的”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所属关系
比如“他的书包”、“我的家乡”等。

3. 表示补充说明
比如“看看那边的大海”、“听听雨的声音”等。

4. 表示描述某种状态
1. 修饰动词
比如“轻轻地走”、“大声地唱”等。

比如“蓝蓝的天空”、“美丽地笑”等。

比如“做得好”、“快得多”等。

2. 表示程度
1. 表示完成或变化
比如“吃饭了”、“下雨了”等。

4. 作为语气词
五、“地点助词”、“时间助词”、“动态助词”的用法
1. 地点助词
浙江美食,钟路章故居……这里的“故居”就是地点助词,用于修饰地点名词,表示
某个事件或状态发生在这个地方。

2. 时间助词
暑假快结束了,不久之后,我们就要步入新学年。

这里的“了”和“之后”就是时间助词,表述时间。

3. 动态助词
赵钰涵同学看完老师的一节优秀课,感触颇多,一定会收获很多。

这里的“一节”就是动态助词。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1、之: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狼》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以: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狼》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狼》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连接,可译为“而”。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而: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论语》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表修饰,可译为“地”。

默而识之《论语》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其: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狼》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文言文复习中,虚词的掌握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意思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中的重点虚词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

示例:夫妇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共同度过每一天。

2.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汉语中的“吗”、“呢”、“哪”等助词。

示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3. 者:用于名词之后,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

示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疑问。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连词1. 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且:表示顺承关系或停顿,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习不仅要钻研,且要注重实践。

3.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连词。

示例:吾欲速成,若可教我而忘形。

三、副词1. 自:表示主动或自然产生的意思。

示例:自古以来,就有“行者常自怀”之说。

2. 忽:表示突然发生或转变的意思。

示例:亲情忽而至,亲情忽而离。

3. 皆:表示全都、都、都是的意思。

示例:义者,希声吸阳,县之至一,曰纯,纯者,皆光曰盛。

4. 未:表示否定、程度不深或未曾的意思。

示例: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介词1. 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原因等。

示例: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为:表示目的、作用或原因等。

示例: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3. 与:表示共同、关系等。

示例: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 由:表示原因、出处等。

示例:由于天气恶化,比赛被推迟到明天。

五、语气助词1. 吧:表示祈使语气或建议。

示例:请你多注意安全吧。

2. 兮: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兮。

以上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启发。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 趣》
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两小儿辩 日》
④ 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 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 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 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 对)
D 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为”。
“刑以惩恶”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与C句 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致。
4.下列句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 “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策之不以其道
C.扶苏以数谏故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参考答案D A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把”; B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根据”; C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为”; D 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 “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
十二、复习“虽”
“虽”用作连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虽”表示转折,可译 为“虽然”。如: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②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 刿论战》)
(二)“乃”用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示儿》)
(三)“乃”用于判断动 词,相当于“是”“就是”。 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 为“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 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那”、“那个”、“那些”、 “这”、“这种”等。如:
四、复习“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 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 目的,“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 条件,可译为“凭借”“按 照”“依靠”“根据”等。 如:
4.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 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
(三)“之”用作动词。译 为:“去”、“往”、“到…… 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
② 至之市(《郑人买履》)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2.二世杀之 (代词,代扶苏) 3.嘱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助词,的) 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2.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的) 3.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 5.专其利三世也 (代词,这种) 6.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三、复习“何”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 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等。如:
3.“何以” 即“以何”,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
战?(《曹刿论战》)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1.何夜无月(疑问代词,哪) 2.吾欲之南海,何如(怎么样) 3.何有于我哉 (代词,什么) 4.又何间焉(为什么)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怎么) 6.其如土石何 (把……怎么样)
中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角度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 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二是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三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考点梳理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5 个:之、其、何、以、于、为、而、 则、乃、若、且、虽、然、乎、焉。 本节课先讲解前6个虚词的意义与用 法,下一节课讲解余下的9个虚词的 意义与用法。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以天下之所顺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可译作“把”、“拿”、“用” 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用来”、“来”。如:
1. 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 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 之志哉? ②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 。③小大 之狱 。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 实在意义,不译。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3.“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可不译。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②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
1.了解文言虚Biblioteka 复习要点。2.掌握虚词“之、其、何、以、于、 为”的意义与用法。
3、掌握虚词“而、则、乃、若、 且、虽、然、乎、焉”的意义与用 法。 4、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近年来,中考语文卷中,连续出
现了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增加 了课外古文的阅读量。这类题目出 题的原则就是“考题在课外,答案 在课内”,这就需要我们初三学生 在复习阶段,系统地梳理课文中出 现过的文言知识。现在,我把初中 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作一 个整理,仅供大家参考。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 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 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 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 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 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 马说》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何”用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哪”。如:然则何时 而乐耶?(《岳阳楼记》)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 “什么”“哪里”。如:子何恃 而往?(《为学》)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 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 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 样”。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
(三)用作复音虚词。
1.“如……何”相当于“把……
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
疑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 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 之(代 人,他们) ②肉食者谋 之(代事,这件事) ③操蛇之神闻 之(代事,这件事)
④太医以王命聚 之……谨食之(代物,指蛇)。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 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 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 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