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总复习四常见文言虚词归纳素材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3年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重点复习的虚词包括了许多常用的虚词。
下面是对这些虚词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介词1.于: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等,常与动词、名词、句子等连用,如于彼,于是。
2.以:表示手段、条件、标准等,常与动词、动态名词、名词等连用,如以学为乐,以某某为例。
3.自:表示动作的发端或起点,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自习,自居。
4.由:表示动作的来源、导火索、经由等,常与动词等连用,如由远及近。
5.为:表示目的、状态、原因等,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为学也。
6.因:表示原因、理由,常与动词等连用,如因材施教。
7.于、以、自、由、为、因都是常用的介词,理解其用法和搭配是复习的重点。
二、副词1.已:表示动作的完成,常用在动词之后,如已见,已闻。
2.乃:表示结果、原因、让步等,常用在动词前,如乃知。
3.自:表示主动、自然,常用在动词之前,如自谓。
4.不:表示否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前,如不可。
5.无:表示缺少、没有,常用在动词、名词之前,如无时。
6.毋:表示禁止、劝阻,多用于古文中,如毋使。
7.已、乃、自、不、无、毋都是常用的副词,熟悉其用法和意义有助于复习。
三、助词1.之:表示动宾关系、用于代词后面,如吾之友。
2.以:用于动词前面,表示手段、条件、方式等,如以学为乐。
3.而: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句子中,如吾虽病而思学。
4.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何乎。
5.焉: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焉知。
6.耳:表示转折、提醒、忍耐等,常用于句末,如吾诚心而耳不闻。
7.也:表示肯定、疑问、提醒等,常用于句末,如是也。
8.各:表示集合、分散、共同等,常用在名词之前,如各人。
9.皆:表示全部、没有例外,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皆美。
10.复:表示重复、再一次,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复名。
11.而、乎、焉、耳、也、各、皆、复都是常用的助词,掌握其用法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广东省广州市(2022年-2023年)届中考语文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复习课件
教育配套资料K12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2)【代】这、这样、如此. (3)【连】如果、或者.【副】只;只有、只是.日初出大如车盖。
(《两小儿辨(1)【名】遮日挡雨的用具。
(3)【副】大概(表推测)・(6)【动】胜过,超过。
.英才盖世。
.(1)【量】众,许多。
.诸位;诸君;诸侯,(2)【合音】“之于"(句中)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或“之乎”(句尾)的合音。
.(1)【名】耳朵.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安敢轻吾射!.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⑴【代】你、你们、你.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假设夫】【至假设】放在 (2)【动】遮盖,掩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 (5)【代】如此, 这样。
.(1) fti. ①【名】丈夫。
.其夫吃语。
(《口技》). 【夫子】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②【名】成年男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4)【连】原来(说明原因). (4)【连】原来(说明原因). 盖以癞虾蟆。
(《童趣》). (5)【助】发语词。
.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送东阳马生(2)【助】①“而已”、“罢 止增笑耳。
(《狼》).了”.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②“了”、“啊”、“也”.(《史记》).(1) 【通】“耳”(2) 【代】你的, 你们的。
.(3) 【代】那。
.【尔来】那时以来。
.(4) 【助】不译.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妇拍而呜之。
——代人,他。
《口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知识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知识点(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朝而往,暮而归三十而立。
(3)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博学而笃志(4)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日出而林霏开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 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而乐亦无穷也(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乃(1) “就、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2) “才”,例:久而乃和。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3) “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表判断,“是、就是”。
例:此乃英雄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醒能述以文者(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君为长者(3)表凭借,“凭,靠”。
例:何以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5) 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2.连词(1) 表目的关系,“用来、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2) 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3.通假字。
同“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4.动词,“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固定结构(1)以为:a.认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愚以为宫中之事b.把……当作、把……作为。
例:可以为师矣。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2)以是/是以,“因此”。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读wéi(第二声)时1.动词(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
可译为“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吾广为都尉(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能够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它" (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马说》)2.用作助词(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 " 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用在被提早的宾语以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以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构造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撤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端,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 "去、往、到 "。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 ,命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们)、 "她(们) "、"它(们) "。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 "、 "自己(的) "。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莫非 "、 "怎么 "。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 "那 "" 这"之类的词。
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盖
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由或理由,可译为“原来是”“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助词,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肯定语气,引发议论,不译。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大约”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土石如何?(《愚公移山》)
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为
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作动词,译为“是”“做”“成为”“担任”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十二则》)
“然”和“则”结合,“然”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则(那就)……”,也可单译为“则”。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助词,用在名词后,作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前面的“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 “那样”
通“盍”,可译为“怎么”“何”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乃
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主语、定语,不能作宾语,可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表示顺承,可译为“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才”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则”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 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 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 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5.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6.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7.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三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一副词有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精编2019级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总复习四常见文言虚词归纳素材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九下)
而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并且”,或不译
溪深而鱼肥(又)
《醉翁亭记》(八下)
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有先后关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其真不知马也
6.表劝勉、期望、命令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还是”等
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定)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于
1.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九上)
2.从
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3.比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九下)
4.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
辍耕之垄上(到)
《陈涉世家》(九上)
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
《公输》(九下)
6.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九下)
7.音节助词,无实义,不译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九下)
其
1.代词,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九下)
表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词语
常见义项
例句
出处
之
1.结构助词,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2.代词,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呼尔而与之(他)
《鱼我所欲也》(九下)
最新中考语文广州版专题资料表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见文言虚词归纳.docx
既出,得其船(他的)
《桃花源记》(八上)
增其旧制(它的)
《岳阳楼记》(八下)
3.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这)
《桃花源记》(八上))
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
《口技》(七下
4.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无马邪
《马说》(八下)
5.表揣测,大概、恐怕
3.这,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八下)
4.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可不译
夫鹓发于南海
《惠子相梁》(九下)
然
1.代词,这样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九下)
2.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杂然相许杂然而前陈者
《愚公移山》(九下)《醉翁亭记》(八下)
3.形容词,对的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九上)
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九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3.助词,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种”“样”等
或异二者之为(种)
《岳阳楼记》(八下)
4.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与“也”连用,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九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八上)
为
1.给、替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九下)
6.用于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九下)
而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并且”,或不译
溪深而鱼肥(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八下)
4.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可不译
夫鹓发于南海
《惠子相梁》(九下)
然
1.代词,这样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九下)
2.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杂然相许杂然而前陈者
《愚公移山》(九下)《醉翁亭记》(八下)
3.形容词,对的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九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3.助词,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种”“样”等
或异二者之为(种)
《岳阳楼记》(八下)
4.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与“也”连用,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九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八上)
为
1.给、替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九下)
2.向、对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九上)
3.为了、为着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九下)
4.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八下)
5.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雕刻、是、成为
项燕为楚将(是)
《陈涉世家》(九上)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担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核舟记》(八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乃
1.代词,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九上)
3.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八下)
4.竟然
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八上)
5.才
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九上)
夫
1.成年男子
此庸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2.丈夫
其夫呓语
《口技》(七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八下)
4.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八下)
5.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而”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九下)
以
1.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九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八下)
表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词语
常见义项
例句
出处
之
1.结构助词,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2.代词,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呼尔而与之(他)
《鱼我所欲也》(九下)
3.代词,这、这件事、这种、这些
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曹刿论战》(九下)
4.动词,到、去、往
其真不知马也
6.表劝勉、期望、命令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还是”等
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定)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于
1.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九上)
2.从
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3.比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九下)
4.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
2.代词,他(他们)的、她(她们)的、它(它们)的
既出,得其船(他的)
《桃花源记》(八上)
增其旧制(它的)
《岳阳楼记》(八下)
3.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这)
《桃花源记》(八上))
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
《口技》(七下
4.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无马邪
《马说》(八下)
5.表揣测,大概、恐怕
辍耕之垄上(到)
《陈涉世家》(九上)
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
《公输》(九下)
6.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九下)
7.音节助词,无实义,不译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九下)
其
1.代词,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九下)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九上)
2.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九下)
3.用
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4.来,用来
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九上)
5.根据,按照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九下)
6.把
必以分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九上)
8.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5.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九下)
6.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
7.到
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九下)
者
1.代词,……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肉食者谋之(……的人)
《曹刿论战》(九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地方)
《伤仲永》(七下)
2.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6.用于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九下)
而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并且”,或不译
溪深而鱼肥(又)
《醉翁亭记》(八下)
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有先后关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