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质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6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6篇心得体会一定要根据自己学到精神去分析,心得是抒发我们内心真实感受的文件,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以下是久久总结网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2篇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 (2)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 (2)精选2篇(一)在参加师德演讲比赛后,我对回归本真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归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应当坚持真实和真诚,以培养学生成为真实的自我。
在我看来,回归本真的教育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真诚、真实和真理。
教育者应该去除表面的虚饰和伪装,真实地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特点。
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同时,教育者也应当从真实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真实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成长。
回归本真的教育还要求教育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真实性。
教育者要以真实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真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同时,教育者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以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自信和自尊,同时也能够真实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也尽可能地将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中。
我争取以真诚和真实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我也会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困惑与挑战。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学生自信、真实的个性。
通过回归本真的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
只有教育者能够真实地与学生建立起亲近和信任的关系,才能够培养学生成为真实的自我,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坚持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 (2)精选2篇(二)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我们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参加师德演讲比赛是我成长的一次宝贵机会。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本真的教育的重要性。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在忙碌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声音和压力所裹挟,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近年来,我有幸深入一线教育,重新审视教育的原点,体验到了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育原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是爱教育的原点是爱,这是我对教育最基本的理解。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怀,它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上,更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在回到教育原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当我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学生时,我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支持。
当我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时,他们回报给我的也是无尽的感激和信任。
二、教育的原点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尊重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和伙伴。
回到教育原点,我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约束。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而尊重则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我的预期不符,我也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平等和自由,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育的原点是启迪教育的原点是启迪,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
启迪是一种激发,一种引导,一种唤醒。
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探索未知。
回到教育原点,我更加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教育回归原点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也在不断推进。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再到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地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原点,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
这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人格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
1. 德育为先。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基础。
我们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 智育为基。
智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体美劳全面。
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的延伸和补充。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回归原点的必要性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让教育回归原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应对教育功利化倾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
许多家长和学生将升学率、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原点,有助于纠正这一倾向,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让教育回归原点,有助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 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回归原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
这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教育回归本来》是一本让人深有感悟的书籍,它深刻地揭示了当今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也对如何改善教育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首先提到了当今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学生的思维被束缚、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限制,教育的本质被扭曲,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真正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伤害,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改变教育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教学方式等等。
这些建议都是为了让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让学生真正地去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这些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教育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而当今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正是阻碍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教育体制,让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分数和成绩。
我也会积极参与到改善教育体制的行动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让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
总之,通过阅读《教育回归本来》,我对教育体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如何改善教育体制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当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一起努力改变教育体制,让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因为参加了我校一次教师研讨读书会,讨论的中心话题同样围绕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上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家坐下来重新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着这本书,对书中林格先生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林格先生在开篇里提到: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
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成名成家。
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和家长、教师的身上。
有一位全国着名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
”我听了很震惊。
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
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捆绑起来了。
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现在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享有更多的自由。
这种自由度体现在:自由的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游走的空间。
而这一切自由的前提,是他要拥有足够的能量。
我们只要播下这棵种子,以爱的水与阳光去浇灌,它总会发芽生长,但至于它要朝哪个方向生长,或者在什么时候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却是超出我们的预期与无法控制的。
《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
《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幼儿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为《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幼儿教育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这本书首先提出了当前幼教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作者指出,当前的幼儿教育普遍存在过度关注学术成绩、过度强调竞争、过度重视外在评价等问题。
这导致了幼儿教育本质的偏离,使得教育成为了一种功利化的过程,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和个体差异。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重构幼教理念的思路。
他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自主发展。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教育的个别化和差异化,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在实施这种理念的过程中,书中提出了一些实践方法和策略。
比如,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针对不同的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和发现。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育的情感和德育方面,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品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的追求。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优势。
因此,教育应该照顾到每个幼儿的特点,提供个别化的培养。
此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情感、德育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应该让幼儿在快乐和温暖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塑造他们的品德。
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会尽量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并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提供个体差异的培养。
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
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
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1前一段时间读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书的封面上除了吸引眼球的标题,还有一个副题:化解全民教育焦虑,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教育是没有用的》是作者林格若干年来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
本书指出大量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但是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
颠覆教育理念、化解教育焦虑,对老师和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拨乱反正,本书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震撼性,同时也有诸多养成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支撑,有强烈的操作性。
1、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
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感言:林格认为真正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他追求无言而教化万方,主张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这是强调教育的内化作用,受教育者的悟道。
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是大智慧,因为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
人的发展,遗传是基础,教育起决定作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以应试为导向的突出问题越演越烈,目标上以分数为本,内容上强调知识为重和应试能力,方法上以知识点教学为体系,强调在群体教学中通过竞争促进学习,在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导向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渐渐远离育人的本质,沦落成为孩子未来谋职业的敲门砖。
从这个现实出发,林格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
本真的教育应该是育人为先,重视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面向个体发展个性品质。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教育返璞归真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返璞归真,回归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返璞归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返璞归真的内涵教育返璞归真,即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它强调以下几点:1. 以学生为本。
教育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返璞归真的核心,它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返璞归真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强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返璞归真的基础,要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教育返璞归真的意义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束缚在书本知识中,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育返璞归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实践能力。
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返璞归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3. 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返璞归真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4. 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返璞归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育返璞归真的实践路径1.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本来》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作者通过对教育现状的深入剖析,提出了让教育回归本来的观点。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作者在书中指出,当前教育体系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唯分数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教育的本质被扭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阻碍。
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
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和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这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些问题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对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改革教育的建议,如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应试教育的困局等。
这些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而不是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名校率而将学生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只有让教育回归本来,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受益,也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和进步。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文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也意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启发。
只有让教育回归本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受益,也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和进步。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社会的未来。
只有让教育回归本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受益,也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和进步。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让教育回归本来而努力。
魏书生教学思想学习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
魏书生教学思想学习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
魏书生是一位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的教学思想强调让教育回归本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在学习魏书生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魏书生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他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效果。
其次,魏书生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提倡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尝试着将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再次,魏书生教学思想倡导情感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商,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困惑,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魏书生教学思想还强调课堂教学的活力和趣味性。
他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践中,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学习魏书生的教学思想,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高认识的水平和工作方法。
通过让教育回归本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情感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一书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书有感读《教育是没有⽤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书有感雷艳教育是没有⽤的?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在⾃⼰的⼼⾥存在着很⼤的疑惑甚⾄是不屑。
带着这种⼼情我打开了这本书。
这确实是⼀本让⼈寻味的书,第⼀章⾸先写了现在教育之困:学历越⾼想象⼒越差、⽼师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等问题。
接写来,作者从教育的本质、教育唯⼀要做的事情、教育的⽬标、教育的⽬的、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最低纲领、教育的最终成果等⽅⾯对真正的教育进⾏阐述。
展现在⾯前的是⼀个不同于传统教育者⽽是从孩⼦的天性出发,尊重⼈的个性和⼼理发展的教育者的形象。
改变过去教师过于注重作为的做法,⽽是通过引导、⿎励孩⼦⾃⼰去寻找,激发孩⼦的潜质和内在的精神品质,既达到了教育的⽬的也看到了教育的结果(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从⽽使教育者做到了“⽆为”。
林格⽼师那种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孩⼦本性的释放。
对精神品质在⼈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的认同,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权利评价现在的教育,因为我还未曾体验教师的感受,但从另⼀⽅⾯说,我⾃⼰经过了近⼆⼗年的教育,并热爱教育,曾试图找寻⼀种适合中国孩⼦的教育之路,我见过书中说的⽗母(失败的⽗母,成功的⽗母),也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在读本书时,我的脑海⾥时常浮现出与书中提到的相似或向左的孩⼦或⽗母的⾝影。
教师、家长、教育家在讨论中国教育之困,各持⼀词,但⽬标是⼀致的:培养好我们的孩⼦。
“教育的本质是⼼灵感应”。
这个词概括的⾮常棒,我记得⼀位在陪伴孩⼦玩耍的母亲告诉过我,当孩⼦刚刚开始咿呀学语时,其他⼈很难从孩⼦发出的单个⾳节中明⽩他想表达的意思,但是母亲却很容易就听明⽩,我想那也可以叫做“⼼灵感应”,在陪孩⼦玩耍的时候,母亲总是⽤爱的眼神注视着他,对他的每⼀个⼩⼩的举动表⽰认可和理解,母亲与孩⼦之间有着很深的⼼灵沟通。
当教育者⾯对孩⼦时,也⽤⼼灵与孩⼦沟通会更有效。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有感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有感《教育是没有用》这本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颇具争议和反常思维。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禁开始思考,教育真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观点: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功利化,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却过于功利化,强调的是应试能力而忽视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学生们被套入标准化的模式中,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认为教育仍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尽管当前的教育体系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素质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
教育的回归不是简单地颠覆现有的教育体系,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教育回归元本需要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应该改变评价标准和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育者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伙伴。
家长应该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提供支持和鼓励。
总结起来,教育的回归元本意味着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精选23篇)
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精选23篇)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篇120xx年8月9日我有幸听了董旭花教授的讲话,以前只知道董老师是一个优秀受人尊重的老师,她的讲话总是发人深省,今天上午我终于聆听了老师的独特见解。
对于儿童观其实我也一直有我自己的一点见解,我认为孩子是古灵精怪的,是需要多彩世界的,不应该一成不变,而且孩子一个自然的成长,不应该有大人的包袱。
在家长们之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热门词语,等待孩子们的又是学这学那,还要不停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测试等等,没有多少玩耍的时光。
家长又特别希望孩子认识很多孩子和有好的算数,其实这些都扼杀了孩子的童真,就像董老师所说教育不应该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我感觉很真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却把孩子的童年扔了。
董老师说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
是啊我们每个成人都是从幼儿时代过来的,应该最清楚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需要学前教育,但学前教育首先是一种身心成长的教育、快乐的教育,绝不应是把孩子小学化。
对幼儿强化知识灌输、强制学习,不仅容易压制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育。
其实孩子本来就是应该胡闹的,爱打爱闹的,如果不是这样就证明孩子应该成人化了,也就等于已经没有童年了。
就像董老师所说我们要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地,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因为童年本来就是那样的,爱孩子就是来捍卫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又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我们要将儿童看做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让儿童享有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童年生活,并为日后的发展坚定基础。
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篇2进入多元、开发、迅速变化的21世纪,我们同你一样面临挑战:如何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纲要》的精神实质,来培养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人?为了指导幼儿园更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颁布了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回归教育本质观后感
回归教育本质观后感近年来,教育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然而,我觉得我们在探讨教育问题时,很容易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电影《回归教育本质》就给我带来了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刻地感觉到了教育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不是片面追求成绩和名利。
这部电影以一名年轻老师的教育经历为主线,通过她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老师面临的压力和矛盾。
影片中的教育故事非常真实,我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感受到了当时的无助和困惑。
同时,也对作为一个现在的家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影片中,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过分追求成绩和名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观看电影后,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学习成绩的突出。
电影中的经历也教会了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身心健康。
女主角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关怀。
她通过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让学生感受到了被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过去,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然而,学业只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回归教育本质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要重新定义教育的价值观。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试和适应社会需要,而是为了培养一个积极、热爱生活、有责任感的人。
这种人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观看电影《回归教育本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我们不能只追求一时的荣誉和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的培养。
《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
《重构幼教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心得体会幼教是培养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幼儿教育理念的重构是必要的。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教育过于功利化,注重知识的输入而忽视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然而,幼儿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引导儿童主体性地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积极探索、自我表达、自我发展的能力。
首先,幼儿教育重构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应该在设计教育活动和学习环境时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需求和差异。
教师应该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例如,对于喜欢绘画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多的绘画素材和活动;对于喜欢动手制作的幼儿,可以提供丰富的手工制作活动。
其次,幼儿教育重构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和决策者,而幼儿缺乏主动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然而,幼儿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儿童自主探索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在幼儿中营造一种探索和尝试的氛围。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幼儿教育重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幼儿的情感发展。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情感素质。
幼儿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和情绪表达,为他们提供安全、温暖和信任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他们解决情感困扰,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幼儿教育重构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师幼关系常常偏向权威和控制,教师往往采取指导和责备的方式对待幼儿。
然而,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培养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回归本质
“教育改变人生”是我们时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许多人却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简单地将其归之为“升学名言警句”,殊不知这其实是曲解。
近来,通读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一书,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叶老四十八篇的教育论著让教育回归了本质,对“教育改变人生”这一命题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下,小学教育也成了一件功利性的事情:小学教育是为了升学服务的,六年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换取一纸通知,填鸭式教育也越来越泛滥,虽然我们一个劲儿地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教育的本质已经变了味道,如今,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本质已经变得十分重要了。
而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一观点可以成为我们叩开课改大门的敲门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同样,叶圣陶先生的这三个观点传递的也是如此。
叶老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表达了“养成习惯、陶冶性情”的观点,这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与生成”不谋而合,随后叶老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更深刻地指出:“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这就把养成好习惯提到怎样做全面发展的高度。
不难看出,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既包括
知识方面的,也包括做人方面的。
而习惯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这就意味着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改变,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比例尽量调整到“3:7”。
从“帮助学生学”到“引导自学”,再到“教是为了不教”,这将是小学教育演变的脉络,也是我们在将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是一本逻辑性非常强的文艺理论作品,虽然部分文章发表于数十年前,但却丝毫无损其思想的厚重内涵。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一本好的文艺理论著作则可以促进一门科学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是教育学中的精品,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