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
2.地球表面形态(共38张PPT)
![2.地球表面形态(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22cc94c8d376eeaeaa3185.png)
水拍云崖
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 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 成
②
①
流水溶蚀地貌 (化学反应)
峰林
峰林
石林
喀斯特地貌 (云贵高原)
溶洞
地下河
角峰
冰斗
冰川侵蚀地貌
U 形谷
地图册18页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槽谷,被海水淹没的冰川槽 谷。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蜿蜒伸展深入 内陆的海湾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3.外力作用的动力形式
风力 流水 波浪 冰川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 风化是地壳表层岩石在物理、化 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被破坏、改变形状 的过程的总称。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 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冲积扇是形成在山地
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 地貌。扇顶朝向山口, 外缘呈半圆形,自扇顶 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 坡度变小,堆积物逐渐 变细
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的搬运和堆 积物颗粒比较细,形成的是冲积平原
长江三角洲平原
海浪的堆积地貌 沙 滩
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冰川堆积地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封山育林
弊
毁林开荒
大
围湖造田
于
填海造陆
利
梯田 低山丘陵地区人们主要的耕作 方式,利用等高线的原理,把坡地变 成平原,有利于耕作活动。
但是,如果坡度超过25°,则投入 较多,且不利于耕作,且易加剧水土 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95d6f4fab069dc5122010c.png)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导:很久很久以关,地表海洋占绝对优势,陆地很少,而现在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既有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又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些高原山脉如何形成的?很多地质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沿着他们的足迹探讨这些宏观地貌的形成机理。
目前较盛行的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常说是:一板块构造学说活动: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思考:1、地球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类哪几大板块?2、这些板块可分为大陆和大洋板块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3、板块的厚度与地壳的百度哪个大?4、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向?板块边界分为哪二种?5、板块的范围一般都由海和陆二部分组成,只有太平洋板块基本只有海洋部分。
6、请说出印度洋板块的大陆部分的主要组成。
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这就是板块构造说的第一个论点,(一)地球的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再思考:1.六大板块的位置是固定的吗?2.岩石圈的以下存在一层岩浆的发源地叫什么。
(二)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
观察思考:1.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的运动方向?2.这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3.上述运动使地形姓了什么变化?4.能否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三)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碰撞形成了地球的宏观地貌。
过渡:火山、地震、地势是地内物质能量运动发展的结果,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是一均匀的——地球上两大地震带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它们是板块的内部还是边界带?这说明:(四)板块边缘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小结:四点,图。
请预测:1、美洲和亚洲距离的发展趋势?预测依据?2、地中海和红海面积是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结构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结构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479d913d650e52ea54189805.png)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结构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等。
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和。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主要观点:(1)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分割成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等六大板块。
(2)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①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和巨大的。
如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以及与之相伴的或。
如美洲西岸的和亚洲东部的。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如的形成)或海洋(如海的形成)(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概念:由运动留下的“痕迹”。
1.褶皱概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基本形态:一般地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比较,抗能力较强,反而形成山地。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背斜和向斜,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确定背斜和向斜,背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向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
2.断层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形式: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的突起的部分叫,常形成陡峻的。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构造,常形成或。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即为,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
大地由于而快速震动称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和。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侵蚀作用:如山地山高谷深,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堆积作用:如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往往形成开阔的和。
风力沉积作用:如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2.2地球的表面形态完
![2.2地球的表面形态完](https://img.taocdn.com/s3/m/3d031fc88bd63186bcebbcd6.png)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亚欧板块
非 洲 板 块
太 平 洋 板 块
极 洲
消亡边界Βιβλιοθήκη 南板块生长边界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板 块 碰 撞 张 裂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学习目标
1、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相关地 理现象; 2、能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类型; 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学习,能解释一 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自主学习一:读P36-38及图2-10,回答下列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自主学习三:分析原因或依据(4分钟)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采石场
原因或依据
背斜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易于采石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 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两翼的水 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斜
岩层新老关 系(判断的 主要依据) 常见地形
岩层中间老, 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 两侧老
山岭
谷 地
向斜成山
地 形 倒 置
图 示
背斜成谷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物质易被侵蚀 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 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 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 张力,岩性疏松, 易侵蚀;向斜槽部 受挤压,岩性坚 硬,不易侵蚀。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c669a2e7856a561252d36f59.png)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bc8d846102de2bd970588ad.png)
褶皱形 成初期: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侵 蚀以后: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背斜:岩层两翼新,中间老。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向斜:岩层两翼老,中间新。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外力侵蚀后
背斜 岩层受
褶
挤压弯 曲变形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 部地壳活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 剧烈 3、板块之间的两种关系:相互挤压碰 撞(消亡边界);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乙 甲
1、图中背斜为 A ,向斜为 B , 地垒为 D ,
地堑为 C 。(填代号) 2、甲乙两处,有可能找到石油的是 甲 ,
地下水丰富的是 乙 。
甲处为背斜,结构
3、如果修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甲
稳定,不易储水
处,原因是
。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5秒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皱
向斜
岩层上拱, 两翼新, 中间老
岩层向下 弯曲,两 翼老,中 间新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背斜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山
背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二)、2地球表面形态
![(二)、2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c73e1e02844769eae009edf9.png)
思读 考图 落: 基 山 和 安 第 斯 山 脉 的 成 因 ?
读图:分析日本和我国台湾多地震的原因?
讨论:说说大西洋的成因?
亚 洲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美 洲 板 块
10/28/2014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10/28/2014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②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10/28/2014
(3)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地壳比较稳定 陆陆碰撞 褶皱山脉
D
冰岛
〔2010· 海南地理〕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完成下题。
3.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
) B
落基山
安第斯山脉
固结成岩
二、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 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
地图上的发现
难道仅 仅是巧 合吗?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 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 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 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 到现在海陆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
四、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板块 构造学说的主张,板块构造学说很好地解 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 问题,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 确性。
关于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
![关于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aa38b031b765ce04081480.png)
一、从大陆漂移说到海地扩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 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碰撞
6500万年前
现在
一、大陆漂移说(假说)
主要观点: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 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 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 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 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 的解释。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魏格纳还发现了一种化石——舌羊齿化石 ,它 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 、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 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
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 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 南美、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等大陆中, 而这些大陆的气 候却不具有这样 的气候条件。这 能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地球表面的板块
建立假设:
大陆是大是一陆偶个可然整能的体原巧,先合后是,来连还因在是为一非其起洲他的大原,陆因后曾破来经裂才与漂分南移离美了 分开的?
证据
寻找中
证据 证据
… 证据
地球上的陆地曾经是连在 一起的,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 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 的位置。
2亿年前
1亿3500万年前
亚欧板块
喜马拉雅山
印 度 洋 板 块
三、板块构造学说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06a51c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a.png)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力主要有地壳构造力和地球物理力,外部力主要包括风化、流水、冰川等自然力的作用。
这些力相互作用,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多样的地表形态。
二、地表构造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地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进而影响地表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
三、地形分类及特点
根据地形特点,地球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山地地势较高,地形险峻,如喜马拉雅山脉;丘陵地势较为起伏,如我国江南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
四、地貌实例分析
地表形态各异,以下举几个典型地貌实例进行分析。
黄土高原地貌,是由于风力、水力等外力作用,使黄土沉积而成;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奇特的石林、溶洞等地貌;冰川地貌,是由于冰川运动导致的地面侵蚀作用,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五、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可以为人类提供水利资源;地震等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山脉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综上所述,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表构造运动、地形分类、地貌实例等方面均反映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ef2d58e604a1b0717fd5dddc.png)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庐山、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峨眉山 吐鲁番盆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地
貌
背 内老 斜 外新 向 内新 斜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 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读上图填写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 (1)A属于———— 地堑 (3)C属于————
背斜 (2)B属于———— 地垒 (4)D属于————
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沙漠
是什么作用造就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这 些作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1读书 )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思考:外力作用除了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力作 用?
例如: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穴等)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106c2f9c8d376eeaeaa3132.png)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1.比较褶皱和断层、背斜和向斜、 地垒和地堑。
褶皱
成因
思考: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质构造?
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
断层
成因
思考:1.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流 水 侵 蚀 地 貌
黄土高原
深厚黄土来 源——风力 风力 沉积作用 沟壑纵横— 沟壑纵横— 流水侵蚀地 貌
成因: 成因:风力沉积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流水侵蚀
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峡谷 瀑布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长江三角洲
流 水 堆 积 地 貌
流水沉积地貌
冲(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 的各种地表形态。 的各种地表形态。
预习自测:
• 1.读下面“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 (1) 板块构造学说把 岩石圈分成六大板 软流层 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 至今仍在运动。 •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 比较 稳定 ;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多 火山、地震。 • (3) 写出下列数码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 板块 ② 板块 ③ 板块 ④ 板块 ⑤ 板块 ⑥ 板块
形成侵蚀-堆积地 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 流水作用 2. 风力作用
1. 流水作用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湿润、半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第二讲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
![第二讲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6843c72cbcd126fff7050bdf.png)
知识透析
一、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1)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①海沟与褶皱山:如右图, 秘鲁-智利海沟与科迪勒拉 山系
②海沟与岛弧:如右图, 日本海沟与东亚岛弧。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褶皱山:如右图,喜马拉雅 山
知识透析
、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2)生长边界
①海岭-大洋中脊,如右图, 大西洋海岭。
• (1)此处 ( )。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 C.位于美洲板块 • 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 (2)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
4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
• 解析 第(1)题,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 块内部。第(2)题,夏威夷群岛主岛1处是新 的岩浆喷出的地方,岩石最年轻,距离该 处越远,岩石越老。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作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塑造的地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地震与火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应用
解释海洋、裂 谷、山脉、海 沟、岛屿的成 因
知识透析
小结: 板块学说
1、板块的定义:
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
2、板块的范围: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E.美洲板块 F.南极洲板块
②断层、裂谷,如右图, 东非大裂谷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①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高原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常形成海沟、山脉或岛弧
②张裂分离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 生长边界 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塑造的地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地震与火山
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应用
解释海洋、裂 谷、山脉、海 沟、岛屿的成 因
知识透析
小结: 板块学说
1、板块的定义:
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
2、板块的范围: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E.美洲板块 F.南极洲板块
裂谷 海洋
大陆板块 分裂
大洋板块 张裂
板块张裂
巨大 山脉
陆陆
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板块碰撞
陆洋 *剪切 错动
非洲之角——未来的“第八大洲”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形成 海水侵入 海底扩张
想一想 用板块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练一练 用板块运动知识解释下列地形的成因
冰岛
阿尔卑斯山脉
菲律宾群岛
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的板块所构成 的,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 全世界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魏格纳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软流圈
东 非 大 裂 谷
马 里 亚 纳 海
安 第 斯 山 脉
沟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科学研究永无止尽!
向四级跳冲击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人类探究地球自身的历程
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内容
六大板块名称和相对位置
巍然不动定如山
• 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地震局
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马宗晋先生
表示,台湾岛在以每年七十至八
十毫米的速度向大陆方向移动。
玉山
• 材料二
台湾岛的形状、山脉走向、 地质构造三者一致,都是北北东 向。台湾山脉形成于喜马拉雅造 山运动,至今还在不断长高。海 拔超过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 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中国 东部第一高峰。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1880-1930)
大陆漂移主要证据
大陆轮廓吻合 古生物群连续分布 古气候相似 地质构造吻合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
学
探
索 之
魏格纳(1880-1930)
路
还
在
继
续
…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大陆漂移学说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内力作用地貌12褶 断皱 块山 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考纲定位
• 最新考纲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考纲解读 •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并会解释各种宏观地形及火
山、地震的分布及成因。 • 2.理解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3.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
思维导图
第一课时:板块构造学说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1.内力作用
岩石圈
大
大
陆
洋
板
板
块
块
软流圈
观察四 全球岩石圈可以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美拉尼西亚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观察五 板块边界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地球表面在运动!
人类探究地球形态的过程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3
板块构造学说
4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一张地图引发的科学革命…
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 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
3、板块边界的类型:
消亡界和生长界
消亡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一个板块向另一板块俯冲,导 致板块边界处地壳深入地下,在高温影响下,重熔为岩浆。
生长边界一般是在大洋的中脊,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较为脆弱, 地球内部的岩浆很容易以此为出口喷发,在喷发过程中将原有 地壳向两侧推移,形成新的地壳,称之为生长边界。
• 4.板块构造学说
•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亚欧成六大板块,其中A 为 印度洋板块、B为太平洋板非块洲、C为 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 板块、F为 南极洲板块。
• ②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 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知识透析
一、 板块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地貌特点
观察一
从大西洋海底地形图中,你能说 出海底地表形态是怎样分布的吗?
海沟
海底地貌特点:
① 海底中央由相对较高的海岭构成, 海洋的最深位置在大陆附近的海沟处
洋脊 (海岭)
观察二 从全球海底岩石年龄图中,你能说出海底岩石年龄分布有
何特点?
岩石圈最海不底稳 扩张的海岭驱动力新是←地—幔—物—质洋对壳流年。龄 ———→老 海沟
定的破碎带 (洋壳诞生处)
(洋壳消亡处)
练一练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C
D
B
A
E
(1)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__海__沟__,是洋壳的消亡处。 (2)新大洋的诞生处位于__C(填字母)是__海__岭_(__洋__脊__), 岩石最年轻。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__老___。 (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撞,_大__洋__地壳向下俯冲而形成 __海__沟__。
海底地貌特点:
② 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离洋脊越远, 年龄越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
③ 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观察三
海底扩张 示意动画
海底扩张学说
海海动底力底扩来洋张扩源的壳张从说海的地(幔岭主软物流处要质圈不观对)流断点生:长并两推侧移向两侧海扩扩底张张;大洋俯地冲壳
老的洋壳在海沟处洋俯壳 冲入地幔而消失大;陆地壳
5、用板块学说解释:
(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 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