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论语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柯原(荐稿)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最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在《论语·先进》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回答:“子张处理事显得过了一些,子夏处理事又显得不足”,子贡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回答:过和不及的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凡事取中间状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如果用数学方式来表示的话,中庸之道就是0.5或黄金分割位0.618,实际上这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中庸之道,它不是一个定量的值,它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
中庸之道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取其中间状态,它如同太极图阴阳鱼的分界线,是呈S形的,是一条变化的曲线,随着阴阳鱼的变化而变化,使阴阳永远处于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是变化之道,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而变化,所以也是自然之道,是顺其自然之道。
比如,我们处理事物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斗争还是团结?如果取中间状态,就是不坚持也不妥协,不斗争也不团结。
不用说,这种中间状态在实际中不可能做到。
即使可以做到也不符合中庸之道。
按照中庸之道的要求正确做法是:该坚持时就坚持,该妥协时就妥协,该斗争时就斗争,该团结时就团结。
比如,治理一个国家应该是宽好,还是严好?如果凡事采取中间状态,应该是不宽不严。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论语的中庸之道
论语的中庸之道哎,说起《论语》里的中庸之道,那可真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的一份大智慧,就像家里那碗不烫不凉、刚刚好入口的粥,暖胃又暖心。
咱们平时过日子,工作学习,哪哪都离不开这个理儿。
你想啊,咱们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得琢磨着分寸?说话太直了,怕伤了和气;太绕弯子了,又让人摸不清头脑。
这时候,中庸之道就像个贴心的老大哥,告诉你:“嘿,兄弟,说话悠着点,别太满也别太虚,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大家都能舒服。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嘛!工作上也是一样,你拼死拼活加班加点,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可结果呢?身体垮了,家庭也顾不上了,同事还觉得你爱出风头。
这时候,中庸之道就跳出来提醒你:“工作要干,但别忘了生活;努力要有,但别过了头。
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才是王道。
”这就像是你手里拿的那个天平,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生活,你得时不时地调整砝码,让它们保持平衡。
再来说说学习吧。
现在的小孩儿,一个个都像是被按了快进键的录像机,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脑袋里。
可这样真的好吗?学习这事儿,急不得也慢不得,得慢慢来,一点点消化。
中庸之道告诉你:“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你别看每天好像进步不大,但日积月累下来,那就是质的飞跃。
而且啊,学习还得讲究个兴趣和方法,别一股脑儿地死磕,得学会劳逸结合,让大脑也有休息的时候。
还有啊,咱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容易走极端。
要么就是一棍子打死,要么就是放任自流。
中庸之道就劝你:“凡事三思而后行,别太冲动也别太犹豫。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
”这就像是你手里拿的那把钥匙,得找对锁眼儿才能打开门。
总的来说啊,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处世的哲学。
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如何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咱们要是能把中庸之道学好了、用活了,那日子肯定是越过越顺心、越过越有滋味!。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欢迎你的阅读。
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
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
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
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 《中庸之道》教学资料(2)
a
32
这两条有什么关系?
(参看P28第二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之与比”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以礼节之”
a
33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 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了。”舜在让位给禹 的时候也这样告诫过禹。
a
14
▪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
▪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 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 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 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 “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 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 而不覆者哉!”
精惟一,允执厥中。”
▪ “允”就是诚信的意思。 ▪ (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
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诚实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 治理好国家。
a
13
▪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 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17•13)
▪ 尧说:“唉!你这位舜!天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 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
a
38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P39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爱憎分明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中庸之道》 ppt课件
中庸非中折
中庸有原则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13•24)
联系课内外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P39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
中庸如何?-原则 ↓
如何中庸 ?-内涵
第一题:
▪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 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 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 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 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 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 (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 “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 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二、中庸如何?-原则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 【读解】
•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_2023年学习资料
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民鲜久矣-2师也过,商也不及-3无适也-适:-4义之与比-比:-⑤ 得中行而与之-与:-答案:1缺少-2过头3亲厚-4靠在一起-⑤交往
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译文:-2然则师愈与?-3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一些吗?-3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理解参文感层玩I川IIⅢ-LIJIE-层析一-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5题。-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民鲜久矣。”6.2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11.16-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子曰:“不得中行而 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5.狷狂者是讲求中庸之道的人吗?为什么?-点拨:不是。因为狂者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者性情偏急而-为人正直 不流于世俗。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 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合乎中庸。
层析二-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6~8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课标要求]-1.背诵11.16、13.23、13.24、17.13章。-2.掌握“鲜”、“与”、“狷”、 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孔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发展要求]-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感知整体把握、川川-W人物楂素W-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 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 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 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 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
中庸之道的三大原则
中庸之道的三大原则中庸之道的总原则: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具体而言,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庸之道的三大原则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庸之道的三大原则(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如毛。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
’至矣!”(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
论语的主要思想
论语的主要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集。
这部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语的主要思想,以展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仁爱之道论语强调了仁爱之道,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关心、尊重和帮助。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以己度人”的原则,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推己及人,体现了对他人利益的关心。
孔子还强调了家庭伦理,提倡孝道,认为尊敬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二、君臣之道论语中也涉及了君臣之道,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善良的品质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孔子坚持道德领导,他认为君主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只有成为道德典范的统治者,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和为人民谋福祉。
三、教育之道教育在论语中被视为培养人的美德和智慧的根本途径。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品格,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意味着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提高。
四、言行一致在论语中,言行一致被看作是学者应该秉持的准则之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论语中的多个故事和对话从不同角度诠释着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以此鼓励人们做到说到做到,忠诚和正直。
五、中庸之道论语中提到的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中庸之道,其至矣乎!”他认为,个人应当谨慎并坚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极端,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之道、君臣之道、教育之道、言行一致和中庸之道。
这些思想以其深刻的洞见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中庸之道的名词解释
中庸之道的名词解释中庸之道是一种思想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学派,被认为是一种平衡、稳定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庸一词源于《中庸》一书,这本书是儒家经典《论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导。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即遵循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同时又不过分追求极端的行为或态度。
这种思想理念对于塑造个人品行和社会和谐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中”和“庸”。
中呈现了平衡、稳定和适度的意味,强调不偏不倚的行为方式,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极端。
庸则指的是平常、普通的状态,与极端行为相对。
这种中庸的状态被视为真正的中心,是一种完美的境界,能够使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和谐。
其次,中庸之道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强调个人应该保持心性的平静和内心的均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陷入极端的行为品质中,如过于贪婪、过于懒散、过于急躁等。
中庸之道告诉人们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通过适度的行为和对道德准则的遵守,人们能够保持心身的健康,同时延续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此外,中庸之道也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要求个体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
而对他人的尊敬和关怀能够建立亲密、稳定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庸之道不仅要求有利他心,也需要具备修己心,即要求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去矫枉过正,也不去放任自流,以此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依靠的和谐关系。
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也可以应用于国家治理层面。
当领导层面临政策决策时,中庸之道提供了寻求平衡的方法,使政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中庸之道要求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避免过于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层面的需求。
这种追求平衡的政策方法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中庸之道并非一种简单的妥协或放任的方式。
它需要个体有修炼自己的决心和意愿,对道德准则保持恒久的坚持。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六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中关于中庸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中庸的句子
1. 中庸之道,天下之行也。
——《论语·中庸》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所女,盛有所衰,而身有所终。
——《论语·卫灵公》
3.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为政》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子路》
6. 其他人都已经不说仁义了,他还能说仁义,这不是立论吗?——《论语·公冶长》
7. 学而优则仕,乐则止。
(优:优秀、聚拢)——《论语·卫灵公》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9. 求之不得,舍之不忘。
(求之不得,舍之若远)——《论语·乡党》
10.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孙:言行相符)——《论语·卫灵公》。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意思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意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出自《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思为仲尼说:“君子做事往往符合中庸之道,而小人行事则会与中庸之道相背离。
中庸之君子,做事往往拿捏得当,不偏不倚,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而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做事往往没有原则,肆无忌惮,于是做事就会比较极端。
”这句话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让我们大抵可以明白中庸的含义,中庸的重点在于适度,说得更加具体一点,就是不要做得太过,但也不要什么都不做,要顺势而为。
这里多说一句,了解道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其实孔子的中庸与道家老子的“无为”有些相似。
从人生层面来理解老子的无为,我们能够知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告诫人们做事不要“妄为”,“妄为”也是一种极端。
而所谓的极端,有两个端点,即“过度多”和“过度少”。
在老子心里,追求“过度多”,是因为心中有“违背自然的过多之欲”;而人追求过度少时,此时对“过度少”的追求亦是一种欲望,也是违背“自然”的,而这里的“自然”,就是不加私欲干涉之事物发展的最好状态。
某种意义上,“自然”也颇有“适度”的意思。
所以,基于对道家老子“无为”的理解,我们也能同理感受到儒家孔子中庸之道内涵。
孔子所讲的中庸告诉我们,做得太多不行,做得太少也不行,适度才好。
同时,在论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让孔子说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加优秀,孔子没有直接告诉子贡哪个更优秀,但做了如下点评:“子夏做事做得总是不到位,他的性格太保守;而子张做事做的太过,性格太激进。
太过和太激进是一样的。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心里,保守的子夏和激进的子张都是一样不符合“中庸”的。
基于此,我们不难得出,所谓中庸,实则讲究的就是不偏不倚,行事适度。
但是,孔子之“中庸”可并非“折中”的意思,孔子之中庸属于富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适度,而折中,则缺乏原则性,颇有一味调和的感觉。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中庸一词源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朱子撰写,是对中庸思想的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极”,即在人生各个方面保持中庸、适度之态度。
不偏指的是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不偏向任何一方,不走极端。
不极则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不偏袒一方,保持公正和公平。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上追求圆满的境界,既不能过于纵容自己的慾望和欲求,也不能过于苛求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节制,不陷入放纵或过度节制的极端。
中庸之道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指在人生的旅途中,通过学习、体验和反思,逐渐获得的对人生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紧密相关,中庸之道是人生智慧的归宿,是智者与生活的相互契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选择,而人生智慧就是通过积累经验和反思,找到平衡和谐的方式来应对。
中庸之道教育我们如何掌握自己的情感,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思考和反省,逐渐获得人生智慧。
三、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的关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相辅相成的。
中庸之道为人生智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人生智慧则是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适度,而人生智慧则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智慧来把握平衡和适度的度。
人生智慧的积累离不开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
在追求人生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发展健全的人格,做到明辨是非、遵循道德准则。
我们还要学会平衡自我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与人和睦相处。
总结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极。
人生智慧是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对人生的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 《中庸之道》教学资料(1)
阅读思考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 1、“乡人皆好之”的人是怎样的人? 2、“乡人之善者好之”的人是怎样的人? 3、“乡人皆恶之”和乡人“不善者恶之”的 人有什么不同? 4、请列举几个“乡人之善者好之”和乡人 “不善者恶之”的人
• 你认为什么是“中庸”? • “中庸”还可以用其他什么词语来表示? (中和 中行 和 恰到好处 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 “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有什么不一样? •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中庸之道” 的看法。
思考下列问题
• • • •
1、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极点是什么? 2、有子认为“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3、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 4、在下列人物中,孔子愿意和哪些人物交往? 曹操 刘备 张飞 弥衡 杨修 冯道 • 5、“和”和“同”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 6、翻译“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阅读思考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 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 “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 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孔子认为君子讨厌怎样的人? 2、子贡讨厌怎样的人? 3、子贡的好恶观和君子的好恶观有什么共同 之处? 4、你讨厌怎样的人?为什么讨厌他(她)?
中庸之道的字词
中庸之道的字词摘要:一、中庸之道的定义与来源1.中庸之道的含义2.出自《论语》与《中庸》二、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1.适度与平衡2.道德伦理观念三、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1.人际关系处理2.个人修养与成长四、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解决社会矛盾2.促进和谐发展正文:中庸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和《中庸》。
它是一种追求适度与平衡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适度与平衡。
这一观念主张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要遵循适度、克制和谐的原则来处理。
《论语》中孔子提倡“过犹不及”,强调做事情要恰到好处,避免过度或不足。
在《中庸》中,作者进一步阐述了中庸之道的内涵,认为人们应该在言行举止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庸之道强调对人对事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待朋友、亲人和同事要真诚相待、互相尊重。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克己奉公、勤奋好学、修身养性,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遵循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在各个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和成就。
在现代社会中,中庸之道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时,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理智和冷静,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此外,中庸之道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人们能够在各个方面追求适度与平衡时,社会将更加稳定、和谐。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富有哲理的生活观念,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论语
前言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
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
1. 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
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1. 自我反省和约束
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寻求共识和和谐。
3. 克己奉公,为他人着想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需要,并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中对中庸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在实践中庸之道的过
程中,人们应该自我反省和约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以及克己奉公和为他人着想。
只有在不断努力下,才能实现中庸之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