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
第八节 元代散曲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如《魔合罗》、《风流体》等。 魔合罗》 风流体》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曲牌相 同者甚多, 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同者甚多,如《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等,仅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甚至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赚词同样由一套曲 牌组成,并以[尾声 作结, 尾声]作结 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圆 牌组成,并以 尾声 作结,如《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 圆 月圆》 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 月圆》,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宋元戏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四、散曲的兴起原因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的新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宋词的衰结为元曲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这是文学发展新陈代谢规律的一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俚曲 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 俚曲”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 俚曲”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北宋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 ),诸宫调产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1068—1086),诸宫调产 ), 生。
第十九章 元代散曲
《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 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 人何在,门掩残红。
《雪中游虎丘》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何阑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 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 碑休打,宝剑羞看。
《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 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 灯夜雨,白发秋风。
《吴门怀古》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 鲈脍银丝。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可人怜处,啼 乌夜月,犹怨西施。
《春日湖上》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 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 花心事,残柳眉梢。
2.曲中李杜—乔吉
《折桂令·荆溪即事》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 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鸟鼠当衙。 白水黄沙。倚偏阑干。数尽啼鸦。
《折桂令·西湖忆黄氏所居》
多时不到儿家。想绳挂秋干。弦断琵琶。眉淡兰烟。钗 横梭玉。粉褪铅华。软龙绡尘蒙宝鸭。烂倩脂雨过金沙。隔 个窗纱。梦断东风。门外啼鸦。
《折桂令·客窗清明》
【南吕 红绣鞋】《 西湖雨》
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蒙水模糊, 行云神女梦,泼墨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
【中吕 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璧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黄中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 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 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元代散曲的发展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蒙古族创建的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者是皇帝忽必烈。
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在文化领域中,元代散曲的发展亦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的散曲是在宋元戏曲、元代音乐、元代绘画等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熔炉之一,吸纳了包括中国汉族在内的多种民族、多种文化成果,形成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
在元代,曲文学、曲剧文学和杂剧文学三大体裁并存,于其中又以曲文学最为盛行。
元代散曲与唐宋散曲比较,有明显的出处不同。
就形式而论,元代散曲由原来的“公案”改称“寸阴”,元代的散曲节奏放缓,风格多变,题材多样,使元代散曲风骚魅力更为突出;元代散曲在技巧上增加了对韵体的改编,作品唱和时有作识应、人称引和、意象唱和;元代散曲结构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抒情、写实、咏史等各种形式的散曲。
二、元代散曲的特点1. 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离别、悲伤、忧郁、豪放、儒雅、社会、政治、历史等等。
元代散曲以新颖、大胆、新巧、自信的风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元代散曲有选取古诗词、流行诗文和自作词都有。
2. 结构多变,形式丰富元代乐曲的形式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小曲则格律宽松,性格亲切,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真情实感。
大曲和小曲的结构有时可以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曲式。
3. 语言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元代散曲的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元代散曲善于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感情的矛盾和冲突,表达感情的复杂性。
元代曲文学以言词多关联、用典妙、靠近游戏、情词流畅、构思纵横、描绘清晰等特点。
4. 音乐配合,声调婉转元代散曲的音乐和声调都很有特点。
元代曲文学和元代音乐艺术密切相关,乐曲和词文的配合相得益彰。
元代散曲的声调婉转,旋律柔美,具有独特的韵味。
元代音乐与元代诗词的和词,多富于感情表达,如切AN书中的伤感风雅含在乐音之中。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元代散曲的特点1. 体裁多样:元代散曲包括了词、曲、曲调等多种体裁,体裁之多丰富其形式更加灵活。
2. 体裁宽泛: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不仅有以爱情、生活、山水为主题的散曲,还有以历史、宗教、名士等为题材的散曲。
3. 语言优美:元代散曲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精炼,句子流畅、动人。
四平骂秦惟韵殷重4. 艺术表现:元代散曲更加讲究起承转合,言简意赅,充分发挥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元代散曲的风格1. 民族风格:元代散曲受到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 浪漫主义:元代散曲中普遍存在着浪漫主义思想,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3. 抒情性强:元代散曲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直接、深刻,抒情性更加突出。
4. 博大精深:元代散曲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具有博大精深,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
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品1. 《龙凤呈祥》:这是一部元代散曲经典,作者是元太祖忽必烈。
在《龙凤呈祥》中,歌颂了忽必烈的功绩,表现了对皇权的崇拜。
2. 《西河》: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王实甫。
《西河》以西河故事喻元朝的得天独厚,寓议中华中流对的藩镇(西河)打败朔方宿将的故事。
它的艺术成就无愧最为元代散曲的一部佳作3. 《青玉案·元夕》: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情感。
总之,元代散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它丰富多彩的体裁和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元代散曲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元代散曲的发展历程元代散曲是在元朝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阶段、鼎盛阶段和衰落阶段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元代散曲的初创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元初时期。
在元初时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相互交融,散曲这一文学形式也开始受到重视。
元初时期的散曲以抒情婉约为主,以陈到、李洪等人的散曲作品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散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2. 鼎盛阶段元代散曲的鼎盛阶段大约可以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
在这一时期,散曲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元末明初时期的散曲以清新婉约、绮丽豪放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虞集、陈樵、吴谨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使得元代散曲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3. 衰落阶段元代散曲的衰落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的崛起和发展,散曲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芒,文学市场上的地位也大幅下滑。
散曲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形式和内容上也显得单调乏味。
这一时期的散曲作家有黄庭坚、王邺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元代散曲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元代散曲的艺术特点1. 音乐性元代散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元代散曲多为词曲,词曲合一,旋律动人,如《蝶恋花》、《苏幕遮》等,其深情迷离、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代散曲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节奏上,这种音乐性使得散曲在艺术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2. 主题多样化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生活、爱情、抒情、行吟、田园、宴游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使得其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感情更具有真实的反映。
3. 抒情婉约元代散曲以抒情婉约见长,情感真挚、婉转悠扬、含蓄委婉。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摘要:一、引言二、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的定义和背景三、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的异同1.文学形式2.音乐特点3.主题内容4.代表人物四、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词和元曲都是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然而,关于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研究却较少,本文将对这两种文学形式的异同进行探讨。
【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的定义和背景】宋代曲子是指在宋代(960-1279年)流行的曲子,以词牌名称为基础,具有严格的音律和韵律要求。
元代散曲则是指在元代(1271-1368年)兴起的散曲,它不受词牌名称限制,具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
【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的异同】【文学形式】宋代曲子以词牌名称为基础,具有严格的音律和韵律要求,形式上较为固定。
而元代散曲则没有这些限制,形式上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创作。
【音乐特点】宋代曲子的音乐特点是以柔美婉约为主,强调音律的和谐。
元代散曲的音乐特点则较为丰富多样,既有柔美的曲调,也有豪放的曲风,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主题内容】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主题内容都较为丰富,既有描绘自然风光、表现离别思念的婉约之作,也有抒发壮志豪情、反映社会矛盾的豪放之作。
但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宋代曲子更注重文字的修饰和意境的营造,而元代散曲则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人物】宋代曲子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誉为经典。
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元代散曲的独特魅力。
【结论】总的来说,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在文学形式、音乐特点、主题内容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两者在音乐形式、风格和主题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一、音乐形式:
1. 宋代曲子:宋代曲子主要有五仙、南呂、西子、碧仙等曲种,其中以五仙最为流行。
五仙曲一般由第一部(大部分为叙事,一般有十二律)、第二部(景物描写)和第三部(赞颂寓意)组成。
2. 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的形式比较多样化,常见的有四段、五段、八段、十段等。
每段由数句歌词组成,每段内歌词的内容可以不一样,整个曲子常常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展开。
二、音乐风格:
1. 宋代曲子:宋代曲子注重音韵的韵律变化和抒情的表达。
曲中音乐旋律优美,韵律清晰,表达的情感细腻而含蓄。
2. 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的风格主要是歌唱性的,注重曲调的流畅和歌词的朗朗上口。
曲调旋律多变、流畅活泼,既有儿歌般的欢快感,也有深情款款的抒发。
三、主题内容:
1. 宋代曲子:宋代曲子的主题内容比较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景的,也有抒发爱情、离别和思乡之情的,还有表达帝王政治和社会风貌的。
其中,南呂曲多用于抒发爱情情感,西子曲多用于思乡、离别之情。
2. 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的主题内容以爱情、离别和思念为主,情感更加细腻而深沉。
元代散曲较多地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痛苦、无奈和内疚等复杂情绪。
总的来说,宋代曲子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抒情性,主题内容较广泛;而元代散曲则注重曲调的流畅和歌词的朗朗上口,情感更加深沉,主题内容则更多地围绕爱情、离别和思念展开。
元代散曲的特点(一)
元代散曲的特点(一)元代散曲的特点1. 重视音乐性和艺术性•元代散曲以曲调优美、旋律动听为主要特点。
•曲调多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流畅,富于变化和情感表达。
•歌词多采用单调的抒情、叙事或赞美手法。
2. 明确的文学风格•元代散曲的文学风格多样且明确,包括豪放洒脱、细腻婉约、诙谐风趣等。
•历史题材、爱情题材以及儿童题材是元代散曲中的重要题材。
3. 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元代散曲揭示了元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如战争、贫困、窘迫的现实。
•人们的苦痛、欢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元代散曲的题材。
4. 催生新的文艺形式•元代散曲对后世的文艺形式影响深远,如明清时期的曲艺、戏曲等。
•它也为后来的各类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5. 承载着时代文化烙印•元代散曲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文化风貌和审美观念的特点。
•它融合了汉、蒙、回等多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元素,体现了元代多元文化的独特性。
以上是元代散曲的几个主要特点,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元代散曲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歌词和声腔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展现情感的变化和深度。
•其中包括调子的高低转换、音调的升降变化等,以及声情并茂的表演方式。
7. 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元代散曲的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戏曲伴奏曲、才子曲、儿童曲等。
•不同的音乐形式各有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的场合和表达需求。
8. 作者众多且多样化•元代散曲的创作者众多,他们包括宫廷音乐家、民间艺人以及文人墨客等。
•元代文人对散曲的创作热情高涨,许多文人都以散曲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9. 讲究错综复杂的韵律和韵脚•元代散曲的歌词多使用平水韵和叠韵的形式,以增强音乐的韵律美。
•韵脚的巧妙运用使得散曲的词句更加婉转动人,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0. 彰显个性与创新•元代散曲多以个体创作为主,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元代散曲既遵循传统的创作规则,又不拘泥于常规,注重创新和表现个人的创作风采。
第六编第八章元代散曲
• 第二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 • 这类作家以白朴、马致远等人为其代表。 •
• 白朴的散曲创作,今存小令 37 首,套 数四篇。其中,叹世归隐之作占了较大 的比例。还有男女恋情与写景咏物。前 者多具质朴本色、直白通俗之趣, 后者 富于文采,有清丽淡雅之美。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 •
• 马致远是元代创作最丰的散曲作家之一, 今存小令115 首、套数 22 篇,总计一 百三十多首。 • 元代传统文人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 交织的悲剧性人格,在马致远的散曲创 作中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
• 后期散曲创作风貌也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从前期以豪放为主山,生卒年不详,约活动 于 1280 年至 1348 年前后。 • 有《苏堤渔唱》《小山乐府》等散曲集。 今存小令 855 首,套数 9 篇,为元人中 专攻散曲并存世作品最富者。 •
• 小山散曲取材广泛,举凡写景抒怀、 男女恋情、叹世归隐、酬唱赠答等文 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涉及, 其中不乏愤世嫉俗的悲叹怅恨之作。
•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 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 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 言风格。 •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
• 后期较有成就的散曲作家还有贯云石与 徐再思。 • 贯云石 (1286—1324) 原名小云石海涯, 号酸斋,维吾尔族人。今存小令七十馀 首,套数8 篇,风格豪放中见清逸。
• 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 今存小令 103 首,风格婉约清丽。后人 把两人的作品合辑,称《酸甜乐府》。
•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撰有杂剧 《 屈原投江》等 3 种,惜皆不传。 • 散曲今存套数3篇。其代表作是〔般涉 调· 哨遍〕《高祖还乡》套数。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
摘要:
1.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音乐特点
3.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流派分类
4.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品
5.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对比
正文:
一、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形式的两种代表,它们分别出现在宋朝和元朝这两个历史时期。
宋代曲子是指宋代时期的歌曲音乐,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诗词吟诵,配以简单的乐器演奏。
元代散曲则是指元朝时期的歌曲音乐,它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吸收了宫廷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音乐特点
宋代曲子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旋律优美,表现力强;
2.节奏稳定,舒缓自由;
3.词曲结合紧密,歌词内容丰富。
元代散曲的音乐特点则为:1.旋律激情奔放,富有民族特色;2.节奏鲜明,强烈有力;3.词曲相互呼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流派分类
宋代曲子可分为南曲和北曲两大流派。
南曲以江南地区为代表,音乐风格
柔美婉约,歌词内容多反映江南风光和生活。
北曲则以北方地区为代表,音乐风格豪放激昂,歌词内容多反映北方的风土人情。
元代散曲主要分为宫廷乐和戏曲音乐两大流派。
宫廷乐以高雅、庄重为特点,主要用于宴请、祭祀等场合;戏曲音乐则以生动、活泼为特点,主要用于舞台表演。
四、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品
宋代曲子的代表作品有《寄生草》、《青玉案·元夕》等;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品有《西河》、《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历史地位足以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散曲与传统的诗、词文学形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中景、近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2.《天净沙·夏》【元】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
整首散曲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3.《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这首散曲用笔精深,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颇有词的意境。
元代散曲的特点
浅谈元代散曲的特点
元代散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元代散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元代散曲的创作和演唱方式多样。
元代散曲以曲调的多样性而著称,其曲调分为多种类型,如小令、夜行船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音调。
此外,元代散曲使用的演唱方式也十分多样,有个人演唱的,也有团体演唱的,还有合唱的。
这种多样性使得元代散曲不仅在音乐形式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也更加丰富。
2.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且多样。
元代散曲的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抒发思乡之情的,也有咏史古韵的,还有描写爱情的等等。
无论是对时事政治的评论,还是对个人感情的描述,元代散曲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也使得元代散曲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艺术体系。
3.元代散曲的语言丰富多样。
元代散曲的语言风格活泼生动,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同时也非常具有感染力。
元代散曲的文辞通俗易懂,富有朗朗上口的感觉,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欣赏和喜爱。
同时,元代散曲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汉字和用字。
这使得元代散曲的语言变得更为丰满和深邃,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阅读和想象空间。
元代散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不仅体现了音乐形式的多样性,还在题材选择和语言表达上呈现出广泛多样的特点。
元代散曲的创作和演唱方式,以及语言的丰富多样,使得它在当时成为风靡一时的文艺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散曲发展及代表作家复习(白朴马致远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
元代散曲发展及代表作家复习(白朴马致远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一、散曲兴起与体制:(一)兴起:(1)是元曲的另一种形式,最初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
金元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兴起的音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产生散曲。
(2)语言上,吸收大量的民间口语,不避俗词俚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
(3)内容上,写的最多的是男女爱情,其次归隐、闲适以及山水自然。
(二)体制:(1)小令:单独的一支曲子(2)套曲(套数):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二、前期散曲作家:(一)关汉卿:(1)散曲内容:①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情别绪②感物抒情之作③描写自然风光(2)散曲特色①质朴自然,真率爽朗,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市俗情趣②无论何种题材,都写得肆意畅情,肆无忌惮③艺术的风格多样,主导风格为本色自然,并融入诙谐之趣(3)代表作《不伏老》:自述心志性情的套曲,也是他风流放荡生活的自我表白和桀骜不驯性格的真实写照。
作品艺术特点:①把真切的现实与浪漫的夸张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刻划出一个理想化、性格化的“浪子”形象。
②行文挥洒自如,风格豪放明快,气势磅礴有力,情感浓烈奔放。
③语言诙谐洒脱,活泼生动,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补充: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采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掮过桥东。
分析:此曲运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只大蝴蝶的形象,讽刺贪色的花花公子的劣迹恶行。
全曲构思巧妙,想象奇特,风格恣肆朴野,语言浅近通俗。
(二)白朴:(1)内容:分叹世、写景和描写恋情三类(2)风格:朴实俊秀,文字清丽婉约,具有较为浓郁的诗意。
(3)代表作:《渔夫》(三)马致远:(1)《东篱乐府》,题材广泛,叹世归隐一类作品最多(2)号为曲状元,为元曲豪放派主将。
(3)代表作: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选取旅途秋暮的多种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的情怀。
7元代散曲(共25张)
❖ 元代散曲始终(shǐzhōng)与杂剧保持着同步的节奏。和杂 剧一样,它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 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
❖ 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贯 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 1、散曲的体制: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 ❖ 小令又叫叶儿,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它是散曲的基本
单位,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 ❖ 除单支曲牌的小令之外,它还有带过曲、重头曲等特殊形式。带过
曲为小令的变体,是同一宫调的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曲 名之间加一“带”或“过”字,作为标志,如【雁儿落带得胜 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重头曲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16页,共25页。
❖ [夜行船]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 罚盏夜阑灯灭。
❖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 四、白朴
❖ 白朴今存小令37首,套数四篇。作品较多叹 世归隐之作。如[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 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占秋江白鹭(báilù)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候,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14页,共25页。
❖ 五、马致远 ❖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
第7页,共25页。
❖ 2、主要(zhǔyào)特点 ❖ 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
元代散曲
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入乐的新诗体。
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曲词)而言的。
元代多称“乐府”、“街市小令”等,“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
直到20世纪初,散曲才作为包含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
(明中叶后散曲已包含有小令和套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著作最终确定)杂剧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艺术;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
早期散曲与杂剧中的曲词一样,都是配乐的歌词,但是不具有表演内容,因此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
到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2、散曲的兴起词的衰微: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词发展到南宋时期,在文人手里变得典雅化,文辞韵律华美而内容空虚,逐渐走向衰落。
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而得到发展。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
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1、小令也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除了单片只曲的基本形式外,还有一种联章体,也叫重头小令。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的数支小令组成,与带过曲不同,重头小令的支数不限,最多可达百支。
每支各押一韵,且各支相对独立,故仍属小令的范畴。
元代散曲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 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 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 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这两曲转而陈述自我人生 哲学:离绝是非、与世无 争、自得其乐。
最后一支曲是全曲的高潮和总结,分前后两层。
生而倜傥, 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 为一时之 冠。 ——元· 熊梦祥《 析津志》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 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玩的 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 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 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 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 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 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 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 上走。
◇散曲的分期: 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有名姓可考的散曲 作家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散曲的发展分前后期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白 朴、马致远等,他们的作 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 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 气息,体现散曲通俗化、 口语化的当行本色。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 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 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小令:又叫叶儿,是一种短小单支的曲子。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两 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连缀而 成的曲子。
◇套数的三个特征: A.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 联缀而成;B.全套必须押韵相 同;C.有尾声。
【双调· 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 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 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 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 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 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 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 年是彻。……
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散曲一、基本概念散曲:散曲是在唐宋词乐的基础上融合民间俗乐形成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包括小令和套数。
散曲在元代叫“乐府”或“今乐府”。
之所以称为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一种,与套数相对,指用一个曲牌独立歌唱的曲子。
每首小令,一调成文。
套数:又叫散套,是散曲的一种,与小令相对。
一个套数,是由两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
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由[耍孩儿]、[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煞尾]七支曲子组成。
散曲与词、杂剧比较散曲与词:词叫“诗余”,散曲叫“词余”,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文学。
不同有二:一是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用韵,而且不论平仄,可以互叶;二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附:衬字:曲子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尾声”首句为本为七个字即“我是一粒铜豌豆”,加上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十六个字长的“衬字”。
散曲与杂剧:“杂剧属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特殊的诗歌”。
关于散曲与杂剧的关系,人们尚存争议。
或以为散曲出现实较剧曲为早(郑振铎),或以为“散曲不是杂剧的先声,而是杂剧的余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二、元代散曲的数量、名家和分期数量:元散曲作家共200人左右,作品4300余首,其中小令3800余首,套数470余套。
以小令为主,使元散曲在总体风貌上与诗、词已相接近。
名家: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卢挚(以上前期)、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睢景臣、刘时中、张养浩(以上后期)等。
分期:元散曲的发展大抵与杂剧相同,可以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8)年间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活动中心为大都,作品风格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杂剧作家的散曲成就最高。
后期活动中心为杭州,作品风格以清丽为主,张可久、乔吉等为后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其中张可久为清丽派的代表,睢景臣、刘时中的作品则以通俗活泼、直白犀利见称。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的异同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两个时期,它们在风格、题材和流派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1. 风格异同:
- 宋代曲子偏重于抒情,以词意明确、细腻入微的表达为主,音乐风格庄重、婉转悠扬。
- 元代散曲注重表现戏剧性情节,音乐风格热烈、豪放,舞
曲气息浓厚。
2. 题材异同:
- 宋代曲子以山水田园、思乡忧国、爱情离别等主题为主,
表现了宫廷社会和文人士大夫的情感。
- 元代散曲以宫廷乐曲、宴会歌舞、戏曲伴奏等为主题,更
加贴近庶民的生活。
3. 流派异同:
- 宋代曲子有两大流派,即徽派和蜀派。
徽派以安徽地区的
雅乐风格为基础,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蜀派以四川地区的民间乐曲为基础,风格豪放、活泼。
- 元代散曲有更多的地方流派,如福建派、河南派、苏州派等,各地流派音乐特色鲜明。
总体来说,宋代曲子以抒情为主,音乐风格婉转,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感情趣;而元代散曲则注重表现戏剧性的情节,音乐风格热烈,更贴近庶民生活。
在题材和流派上也存在不同,宋代曲子着力表现田园山水和人情世故,流派主要有徽派和蜀
派;而元代散曲则更多地体现宫廷乐曲和民间歌舞,并形成了更多的地方流派。
元代散曲特点
元代散曲特点
1. 语言通俗易懂:元代散曲采用了大量的俗语、俚语、谚语等,使得语言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2. 形式自由灵活:元代散曲不受传统诗词的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可以随意增减字数、变换句式,表达方式更加自由。
3. 内容广泛多样:元代散曲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可以表达爱情、友情、思乡、咏史等各种情感和主题,也可以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4. 风格清新明快:元代散曲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 情感真挚动人:元代散曲表达的情感真挚动人,往往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元代散曲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元代散曲》PPT课件
❖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和争名夺利者的两种生活
❖ “万中无一”之作 ——《中原音韵》
❖ “马致远‘百岁光阴’,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
❖
——王世贞《曲藻》
10
马致远 小令
❖ 《越调天净沙·秋思 》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
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
❖ 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
❖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
❖ 各曲同押一部韵,
❖ 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 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如[双
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比)
15
2. 乔吉
❖ 乔吉(1280-1345),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笙 鹤翁,别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后寓居杭州。一生 潦倒,放荡江湖,自称“烟霞状元,江湖醉仙”。 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
❖ 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数十一套 ❖ 内容:多为吟咏山水、寄情诗酒、青楼调笑
之作,也间有一些不满现实的作品 ❖ 艺术上:雅俗兼备,独具特色。
❖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 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 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 动性,更为酣畅淋漓;如
❖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 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 以此见长;
❖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4
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情趣 ❖ 其中[黄钟尾]一曲最著名(P92)
❖ “关汉卿词,如琼筵醉客。” ——《太和正音谱》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散曲北曲之興起北曲,即元曲之通稱,乃盛行於元代之戲曲藝術,包括散曲以及雜劇。
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諸宮調之曲調為由宋詞至元曲之過渡作品。
當姜夔等人埋首於格律派之雅詞時,北方金國已有董解元之《西廂記諸宮調》出現,代表南宋詞之日漸僵化,而北方之俗文學則日益茁壯。
現存諸宮調之曲調,四成來自宋詞,一成來自唐宋大曲,其餘五成來歷複雜,部分屬番曲,部分為民歌,部分則為作者自創新聲,然皆向民間曲子學習,自可以肯定。
此一趨勢,顯示曲之將興,詞之將衰。
諸宮調為北曲醞釀之溫床。
自《董西廂》再經三四十年之演變,金亡而元入主中原,北曲亦告定型成熟,一時名家輩出,蔚為大觀。
北曲之音樂北曲受遼、金、元等北方民族音樂之影響極大,其風格與詞不同,與南朝樂府亦不同,而與北朝樂府相近。
明王世貞《王氏曲藻》曰:「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
」明徐渭《南詞敘錄》曰:「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
宋詞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風靡。
」南宋詞篇,大半能歌;但詞之音樂委婉柔靡,既不為北人所喜,亦不能與北番豪嘈粗邁之歌曲配合,故南宋詞仍盛行,而北方則北曲興起。
元曲乃元代文學代表,包括散曲與雜劇兩部分。
雜劇為舞臺上演出之大型劇本;散曲則為隨作隨歌之小令或套數。
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散曲之名首見於初朱有燉《誠齋樂府》,然該書所謂散曲專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數。
小令,又稱「葉兒」,為散曲之最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酒令。
單片隻曲,調短字少,乃其最基本特徵。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乃自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
套數特點有三,一是由同一宮調若干首曲牌聯綴而生,二是各曲同押一部韻,三是在結尾部分大多有尾聲。
套數可長可短,一曲加尾聲為短套,二曲以上加尾聲為長套。
小令短小精練,適於詠片斷之情景;套數富贍雍容,可以鋪敘發揮。
諸宮調之唱詞,即小令與套數交互使用組成。
《董西廂》全本一四十套中,短套九十五,長套四十五,最長一套共十五曲加尾聲。
此種長套在北曲中亦不多見。
此外,散曲中尚有所謂帶過曲。
帶過曲由同一宮調不同曲牌組成,如【雁兒落帶得勝令】、【沽美酒帶太平令】等,曲牌以三首為限。
帶過曲屬小型組曲;與套數比較,其容量小,且無尾聲,乃介於小令與套數間之特殊體式。
散曲之格律一是韻脚較密,不少曲牌句句押韻,而且不能轉韻,顯得節奏繁促;二是韻部按當時北方實際口語劃分,較詩詞韻部已與口語脫離之情況不同;三是韻腳可以平仄通叶;四是對仗變化較多,除最長見兩句相對,還有三句對,以及四句之間兩兩相對;五是句式變化較大,較詞更顯得參差不齊;第六,尤為重要者,是可以添加襯字,字數自一字到十數字不等。
總括而言,散曲之格律特點是:在規定格律之中,較詞富於變化;在規定格律之外,又容許較大之自由發揮。
散曲乃是韻文大家族之新成員,是繼詩詞後興起之新詩體,並與傳統詩詞分庭抗禮,具有不同於傳統詩詞之藝術表現手法,主要見於三方面:一、運用襯字,句式靈活多變,伸縮自如。
散曲與詞皆用長短句,但散曲較詞更加靈活多變。
詞牌句數規定嚴格,不能隨意增損,而散曲則可以根據內容需要,突破規定句數,進行增句。
又,詞之句式短則一兩字,最長不超過十一字;而散曲句式短則一兩字,長可達幾十字,伸縮變化極大。
此其原因乃散曲採用「襯字」。
所謂襯字,指曲中句子本格以外之字。
增加襯字,突破字數限制,使得曲調字數可隨旋律往復而自由伸縮增減,亦加強曲調之口語化、俚俗化,使曲意更加活潑顯豁。
二、以俗為尚,語言風格口語化、散文化。
傳統詩詞之語言以典雅為尚,講究莊雅工麗,精整細膩,而排斥通俗。
散曲之語言雖不乏典雅一面,但總體傾向乃以俗為美。
俗語、蠻語、謔語、嗑語(嘮叨瑣屑之語)、市語、方言、常語紛至沓來,比比皆是,生活氣息濃郁。
因而,散曲語言明顯具有口語化、散文化之特點,句法完整連貫,不同於詩詞之精煉含蓄。
故明凌濛初《譚曲雜札》云:「方言常語,沓而成章,著不得一毫故實。
」又清黃周星《制曲枝語》亦云:「曲之體無他,不過八字盡之,曰:『少引聖籍,多發天然』而已。
」三、捨含蓄蘊藉,崇尚明快顯豁,自然酣暢。
含蓄蘊藉始終為傳統抒情文學主流。
散曲雖不排斥含蓄蘊藉一格,此在小令一體表現尤為突出,然總體而言,散曲崇尚明快顯豁、自然酣暢之美,與詩詞大異其趣。
散曲非但不「含蓄」其意,「蘊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顯,其情不暢,直待極情盡致酣暢淋漓而後止。
關漢卿《不伏老》套數【黃鍾尾】一曲即典型例子。
同時,由於散曲多借用「賦」之鋪陳白描方式,可以隨意增句及增加襯字,亦對此取向有推波助瀾之效。
任訥:「曲以說得急切透闢、極情盡至為尚,不但不寬弛、不含蓄,且多衝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則全然暴露於辭面,用比興者並所比所興亦說明無隱。
此其態度為迫切、為坦率,恰與詞處相反地位。
」無名氏《塞鴻秋.村夫飲》:賓也醉主也醉僕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麼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
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王和卿《醉中天.詠大蝴蝶》:彈破莊周夢,兩翅架東風,三百座名園一采個空。
誰道風流種,唬殺尋芳的蜜蜂。
輕輕的飛動,把賣花人扇過橋東。
關漢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一枝花】攀出牆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
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
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
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裏眠花臥柳。
【梁州第七】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願朱顔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
分茶攧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閑愁到我心頭!伴的是銀箏女銀台前理銀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幷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樽滿泛金甌。
你道我老也,暫休。
占排場風月功名首,更玲瓏又剔透。
我是個錦陣花營都帥頭,曾玩府遊州。
【隔尾】子弟每是個茅草崗沙土窩初生的兔羔兒,乍向圍場上走;我是個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鷄,蹅踏得陣馬兒熟。
經了些窩弓冷箭鑞槍頭,不曾落人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黃鐘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
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銅豌豆:據說是元代青樓勾欄中對飽經風月老狎客之昵稱。
亦以比喻難以收拾、不好對付、既精且硬之人物。
此處含有性格堅强之意,暗指自己經得起一切磨難。
恁(ㄋㄧㄣˊ):同「您」。
子弟:指嫖客。
每:同「們」,用于名詞或人稱代詞後表示複數。
他:指風月場中藝人妓女。
錦套頭:網套,用以比喻妓女籠絡嫖客之手段。
元代散曲分期與代表作家元代散曲,由其寫作技巧與藝術精神觀察,大致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創作中心在北方,後期則向南方轉移。
此與雜劇創作的情況基本相似:前期:由蒙古滅金始,至元世祖至元末,約六十年間。
特色:充滿民間文學活潑自然之情致與北方文學質樸率直之精神。
作者:十九為北方人。
代表: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後期:元世祖至元末。
特色:南方文人開始創作,以含蓄琢鍊之手法,使散曲趨於典雅婉麗,有與詩詞合流之現象。
且出現曲律研究及批評著作,如周德清之《中原音韻》。
作者:曲壇由南方作家領導,北方作家無不受其影響。
代表:張養浩、張可久、喬吉元散曲前期作家關漢卿(約1210~1300)其人一生落拓,不屑仕進,自稱「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為多才多藝、生活爛漫、性格倔強之藝術家。
畢生致力雜劇,所作多至六十四種,範圍甚廣,各極其致。
散曲僅以餘力為之,今存小令四十多首,套數十多篇。
寫人生體驗感悟,寫男女風情,或蘊藉,或豪辣,充分顯示前期元散曲之特點。
碧紗窗外靜無人,跪在床前忙要親。
駡了個負心回轉身。
雖是我話兒嗔,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
(《【仙呂】一半兒.題情》)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
(《【南呂】四塊玉.閒適》)白樸(1226~?),白仁甫出身金末上層仕族,家有名父,外有賢師友,自小受元好問之薰陶,古典文學之根基極深,金亡後移居江南,與東南名士詩酒往還,悠遊山水垂三十年,以布衣終。
其散曲既保持傳統詩詞之趣味,又受市井藝術之影響,工雅與俚俗並存,寫景者細密雅麗,抒情者坦率自然。
今僅存小令37首,套數4篇,散佚當不在少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越調】天淨沙.秋》)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
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
點秋江白鷺沙鷗。
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雙調】沉醉東風.漁夫》)長醉後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
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淹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霓志。
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仙呂】寄生草飲)輕拈斑管書心中,細折銀箋寫恨詞。
可憐不慣害相思,則被你個肯字兒,迄逗我許多時。
(【中呂】陽春曲.題情)馬致遠(?~?),馬東籬元代前期散曲家中,馬致遠作品最富,評價最高。
現存小令一百十五首,套數二十二首,另有殘套四首。
其人以高才陸沈下僚,所作多英雄失路之悲,壯志未酬之歎,辭氣豪放,故世人每以之為元人散曲豪放派領袖。
其作品內容,以感歎歷史興亡、歌頌隱逸生活、吟詠山水田園風光為主,在保持散曲本色質樸之風格同時,又常具有詩詞之意境,語言自然清麗,雅俗相兼。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論古今羣英樂府格式,列致遠第一,稱之為「朝陽鳴鳳」,置於「羣英之上」。
夜來西風裏,九天雕鶚飛,困煞中原一布衣。
悲,故人知未知?登樓意,恨無上天梯!(《金字經》)馬致遠散曲在表面放逸瀟灑之下,往往激蕩憤世嫉俗之情,其思想意蘊最易引起懷才不遇之士內心之共鳴。
與關漢卿散曲濃厚之市俗情趣相比,馬致遠散曲帶有更多傳統文人之氣息。
其套數擅於將哲理與意境、情感與胸次熔於一爐,語言放逸宏麗而不離本色,對仗則工穩妥貼,故被譽為「曲狀元」。
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雙調.夜行船】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麽漁樵無話說。
縱荒墳橫斷碑,不辯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踪與兔穴,多少豪傑。
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晉耶?【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
無多時好天良夜。
富家兒更做道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月。
【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
不爭鏡裏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
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