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现行特征及转型路径
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建议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这几年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一)产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较为完善2010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2456亿元,同比增长33.6%。
吉林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39亿元、1466亿元。
辽宁省拥有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全部7大行业,在185类产品中, 有58类居全国前6位,占31.4%。
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15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5个省级技术中心,涵盖了以机床和轴承为代表的基础类装备,以石化设备、重型矿山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专用装备,以船舶、汽车和机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类装备,具备较强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
掌握了一批重要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成套生产能力,在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燃气轮机、输变电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成套装备领域地位突出。
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大连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积聚地正在形成。
这些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科研实力雄厚,拥有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水力发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高压变电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北方)等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钛合金构件制造及装备、空间光电技术等1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情况和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情况和对策分析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边疆省份之一,是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情况1. 基本情况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黑龙江省工业体系中的制造业占据了重要地位,涉及农业机械、轻纺、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制造业在黑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发展现状近年来,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哈尔滨市的工程机械产业、大庆市的石油设备制造业、齐齐哈尔市的食品加工业等都有较大的发展。
黑龙江省还积极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3. 存在问题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依然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其次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较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再次是环境污染问题,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排放严重,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最后是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薄弱,产品营销和品牌形象相对滞后,国际影响力不足。
二、对策分析1. 转型升级黑龙江省制造业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2. 增强创新能力黑龙江省制造业应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治理环境污染黑龙江省制造业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制造,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环境压力。
东北工业的特点以及发展的措施。
东北工业的特点以及发展的措施。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市场不断完善的同时,产业结构布局也逐渐优化发展,有效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民生问题。
但是当前东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后劲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升级,提升东北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从而为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活力。
本文主要研究东北老工业地基振兴的成就及其应对措施。
东北在振兴政策的引导下,各项基础设施的条件基本改善,并有效促进了东三省的就业发展。
同时,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革新,东北市场经济的总量也逐渐增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东北的经济依然处于落后的态势,需要相关单位制定科学的经济引导政策,全面升级东北的产业结构,从而有效打破地域不平衡的发展现状。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就(一)逐渐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虽然与对外开放贸易港口城市相比,东北地处内陆,并没有大型的港口航运枢纽。
辽宁省的滨海大道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都成了东北对外贸易往来的核心。
除此之外,以长春为枢纽,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都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便捷条件。
再加上东北毗邻了俄罗斯,俄罗斯商品店在东北遍地开花,东北企业的产品也成功驻俄,年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0亿美元以上。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引导下,东北地区已经有一大批产业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其中,技术品质、生产服务水平以及制造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升,大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强化了风险的自控能力。
作为重工业产业基地,东北的大型制造业包括大型铸锻件、机床高速加工中心和大型变压器等项目的市场,均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应用,其优势也正在壮大和蔓延。
代表产业包括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阳机床、大连船舶、北方重工、哈电集团以及长春轻轨交通等。
东北重工业的制造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东北重工业的制造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重工业的摇篮,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制造企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东北重工业陷入了困境。
然而,近年来,东北重工业开始迎来一次新的机遇——制造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首先,制造业的升级是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正逐渐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也是东北重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传统的重工业在生产模式、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上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只有通过升级和创新,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其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机会。
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东北重工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还可以改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促进产业协同和供应链的优化。
然而,制造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
首先,制造业升级需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优化产品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等都需要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同时,企业还需要培养具备新技术、新理念的人才,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改变。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引进一些新的技术设备,而是需要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革。
企业需要建立数字化架构,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提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
同时,企业还需要改变内部组织结构,培养数字化思维和能力,推动数字化创新和管理方式的升级。
最后,制造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
政府可以加大对企业的创新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
政府还可以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金融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东北重工业的制造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够使东北重工业重新焕发生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希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东北重工业能够实现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积极推进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
积极推进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作者:张于喆杨威王琮琮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0期当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接续期;其中,制造业作为区域竞争力的标志杆和自主创新的推进器,关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日趋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退化、债务过重等诸多约束和挑战,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传统制造业是否可持续,是否还能继续担当推动区域发展的重任,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发展新兴制造业以弥补传统制造业的滑坡。
因此,如何“化解增长压力、转化发展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成为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现状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停滞或萎缩),特别是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比较高的行业)的产能过剩、高杠杆压力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正面临去库存、去过剩产能、清理不良债权的压力。
例如,2014年,辽宁省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负债率高达68.3%、63.1%;吉林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负债率高达61.5%;黑龙江省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负债率更是高达82.1%。
传统制造业发展无论是调整的“阵痛”还是长期趋势的逆转,当前的情况都表明,其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是根本性的和结构性的,继续延续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已经越来越艰难,如果不经历改变而继续维持的话,将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并在未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在推动经济结构从以传统产业为中心转向新兴产业为中心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一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亮点和热点。
例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工业机器人和AGV自动导引车,拉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序幕;同时,长航程自治水下机器人、北极科考机器人、南极极地科考机器人和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等多项成果,不仅创造了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多项第一,而且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不仅在各地被采用,而且在航天领域取得突出应用成果。
东北主导产业变化趋势分析
东北主导产业变化趋势分析东北主导产业变化趋势分析一、引言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而且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一直以重工业为主,如煤炭、钢铁、化工等,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东北地区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本文将对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二、东北地区传统主导产业的变化1. 煤炭产业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煤炭产业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压力。
在过去几年里,东北地区的煤炭产量逐渐下降,一些小型煤矿甚至关闭。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在东北地区兴建了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为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
2. 钢铁产业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钢铁产业的主要区域,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大型钢铁企业。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东北地区的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过剩产能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过剩产能进行整顿,东北地区的一些小型钢铁企业被迫关闭。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也在积极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和技术,提高钢铁产业的附加值。
3. 化工产业东北地区的化工产业也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以石油化工为主。
然而,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和国家对化工行业的整顿,东北地区的化工产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被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被限制。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也在积极发展绿色化工,推动化工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东北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1.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东北地区目前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包括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材料等。
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基础,有利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一、概括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以期为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信息、数据等新兴产业为支撑,以绿色、智能、高效等新型生产方式为特征的生产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东北地区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本文从内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制约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问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如加大创新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破解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难题,为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展望,通过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只要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就一定能够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目标。
1. 背景介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东北地区作为中国传统的工业基地,曾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资源禀赋方面的挑战,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全,但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也制约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增长现状分析和转型对策
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增长现状分析和转型对策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其中东北经济下行明显,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实现东北经济的转型,要真正认识“新东北现象”,分析经济增长可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发挥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解决好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转型对策,才能有效地实现东北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关键词:东北经济;转型;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展建设,到60年代末形成了完整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群。
到90年代,由于东北地区市场化改革晚、计划体制深入深等原因,东北三?[贸鱿盅现厮ネ恕?004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后,东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呈现出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增长速度在10%以上,高于全国水平。
但2014年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水平,其中2015年东北三省出现“断崖式”萧条。
20世纪900年代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水平比较同步,2011年开始增长速度开始持续下降。
Dennis(2007)认为,各国老工业基地先后出现发展迟滞,是由老工业基地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依赖性强。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面临着这种情况。
要想找到东北经济失速的原因,一定要分析东北经济优势和劣势条件。
1 东北经济发展的机遇和优势1.1 国家政策的支持近代以来东北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政策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汽车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投资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其中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58个建在东北。
2003年开始,国家进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投放支持大型项目建设,使东北三省2003-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
为改变当前经济失速的“新东北现象”,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为东北三省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支持和保障,实施新一轮的振兴。
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入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1. 资源型经济依赖严重东北地区长期以来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开采和能源供给基地,而资源型经济的依赖性使得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和竞争力。
2. 政策环境不稳定东北地区曾经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过程中,这一地区的发展遭遇了挑战。
政策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企业难以规划长期发展和投资规划,影响了营商环境的稳定性。
3. 交通运输不便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为欠缺,尤其是在连接其它地区的快速通道和便捷交通工具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
4. 企业融资难题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东北地区的企业往往面临着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产能的提升。
5.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发展空间受限,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外流使得本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优化路径的研究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东北地区应该在资源型经济和重工业基础上,逐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增加经济的多元性,提升竞争力。
2. 完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保障企业的发展权益,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东北地区应该加大对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快速通道和便捷交通工具,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和物流的时间成本。
4. 优化金融服务政府应该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难度,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东北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东北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东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几十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对东北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第一部分:东北发展现状东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早期,东北地区曾是我国的经济发动机,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重工业闻名世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东北地区的地位相对下降。
现在,东北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难度大、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等。
由于过度依赖重工业,东北地区的发展发展模式与时代不符,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
此外,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劳动力资源减少,这也给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然而,东北地区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政府推动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在逐渐改变东北地区的经济模式。
例如,辽宁省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吉林省加大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黑龙江省发展冰雪产业和农业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望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东北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东北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东北地区位于我国通往俄罗斯、朝鲜等国家的桥头堡位置,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俄罗斯远东和东北亚各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将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其次,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仍然存在,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是东北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才储备较为丰富,尤其是在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和冰雪运动等领域。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为东北地区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然而,东北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
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东北地区在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营商环境的改善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提高营商环境质量,需要深入研究当前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和建议,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现状1. 行政审批繁琐东北地区在行政审批方面存在问题,审批程序复杂,办事效率低下。
企业在进行注册、办理证照、申请资金等方面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缺乏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服务。
2. 信用环境待提升东北地区的信用环境相对比较薄弱,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相对缺乏保障。
在金融支持、合作发展等方面受到一定制约。
3. 人才短缺东北地区的人才短缺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重工业主导,导致了人才结构的单一化,对于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4. 市场竞争不充分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主体数量有限,市场活力不足。
这也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5. 政策与法律不够完善东北地区的一些政策和法律规定存在不够完善的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造成一定限制和不确定性。
二、优化路径研究1. 精简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针对东北地区行政审批繁琐的问题,可以采取精简审批流程,推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等措施,提高行政审批办事效率。
同时可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互联网+行政审批”,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
2.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信用征信体系,支持企业的融资、合作以及市场交易。
鼓励企业参与信用评价,促进诚信经营,提高市场主体信用水平。
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人才高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高端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人才质量和素质。
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现行特征及转型路径
东北地 区制 造业 发展模 式 的现行特征 及转 型路径
张志 元 , 郑 吉友 , 岳 文飞 。
( 1 .东 北 大 学 , 辽宁 沈阳 1 1 0 8 1 9 ; 2 .辽 宁科 技 大 学 , 辽宁 鞍山 1 1 4 0 5 1 ; 3 .吉 林 大 学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1 2 )
关 键 词 :东北 地 区 : 制造业 : 发展模式 : 转 型
中图分类号 : F 4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6 2 6 X( 2 0 1 3 ) 0 5 — 0 0 5 7 — 0 5
随 着市 场 化进 程 的不 断推 进 , 资 源 型 老工 业 基 地普 遍 面 临持 续 发 展 问题 , 作 为 老 工业 基 地代 表 之
体 化 发 展进 程 。随着 区域 内能 源 流 动 、 产业 转 移 和
优势互补 。 东北 地 区正 在通 过 积极 推 进 制造 业 发 展 模式转型 , 助 推 老 工业 基 地 振 兴 , 着 力 打 造 中 国 经 济增长 “ 第 四极 ” 。在机 遇 与 风 险并存 的后 危 机 时
一
代 , 东北 地 区制 造 业 的发 展需 要 结 合 中 国步 人 工业 化 后 期 阶段 以及 老工 业 基 地 振 兴 战 略实 施 近 十年
的东 北 地 区所 面 临 的 问题更 加 突 出 。鉴 于 此 , 政
来 的成 效 , 尊重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 积 极 探 索
东 北地 区制 造业 发展 模式 转 型 的科 学路 径
摘 要: 在 老 工 业基 地 振 兴 过 程 中 , 实现 制 造 业 的 可持 续发 展 至 关 重要 。 东 北地 区制 造 业 是 在 丰 富 的 资 源 保 障 、
试析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的途径
试析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的途径□李刚(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东北地区制造业作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代表,要继续发挥其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器和新动能承载体的作用与功能,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
当前,东北地区制造业正处于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的过渡阶段,转型需要逐步走出资源错配、比较优势陷阱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
在“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转型目标和“‘加减乘除’一起做”的转型思想已经明确的基础上,如何选择适合东北地区制造业的转型途径成为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资源供给侧改革,重新调整资源在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配置,通过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和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加大产业、企业和科技创新力度,才能实现东北地区制造业的转型目标。
关键词:资源错配;比较优势陷阱;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7)07-0044-07收稿日期:2017-02-10作者简介:李刚(1971—),男,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东北地区制造业作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代表,不仅是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的主导力量,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加速器,同时还是形成经济新动能的载体,更是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但近年来,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债务负担过重、比较优势弱化、在全国产业分工地位下滑的制约和挑战,而新兴制造业规模小、产能不足,制造业出现了结构性失衡,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此,急需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制造业生产化向服务化转型、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转型已成为制造业实现结构优化再平衡的必然选择。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将制造业转型目标确定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性基地”。
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增长现状分析和转型对策
经济研究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增长现状分析和 转型对策郑 青(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000)摘 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其中东北经济下行明显,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实现东北经济的转型,要真正认识“新东北现象”,分析经济增长可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发挥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解决好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转型对策,才能有效地实现东北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关键词:东北经济;转型;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展建设,到60年代末形成了完整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群。
到90年代,由于东北地区市场化改革晚、计划体制深入深等原因,东北三省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2004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后,东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呈现出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增长速度在10%以上,高于全国水平。
但2014年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水平,其中2015年东北三省出现“断崖式”萧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水平比较同步,2011年开始增长速度开始持续下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Dennis(2007) 认为,各国老工业基地先后出现发展迟滞,是由老工业基地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依赖性强。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面临着这种情况。
要想找到东北经济失速的原因,一定要分析东北经济优势和劣势 条件。
1 东北经济发展的机遇和优势1.1 国家政策的支持近代以来东北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政策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汽车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投资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其中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58个建在东北。
2003年开始,国家进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投放支持大型项目建设,使东北三省2003-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
为改变当前经济失速的“新东北现象”,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为东北三省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支持和保障,实施新一轮的振兴。
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转移及优化结构的路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国际国内为了满足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始不断进行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活动。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最早参与到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程度较高,产业发展水平也领先与中国其他地区。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国际产业转移活动中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参与。
然而,在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承接区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工业4.0理念的提出,国际国内对于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得到了重新的认识。
东北三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在东北三省内部乃至全国均占有一定地位。
然而,由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内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得到很大的限制,对外表现为东北经济出现严重下滑的现象。
因此对通过对制造业内部的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进行识别,进而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的视角,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分析了东北三省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东北三省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东北三省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压力,同时东北三省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存在规模不断增加,但是有效性不高的情形。
基于东北三省目前的产业转移的现状,本文进一步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测度了东北三省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的产业转移的趋势,并通过综合指数法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进行了识别,最后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产业转移优化东北三省制造业结构的路径进行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从产业转移的视角对制造业优化结构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字:产业转移,制造业产业结构,东北三省,综合指数法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high spee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began to carry out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loc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China's eastern coastal areas early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which undertook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have a higher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an other parts of China. China's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ctivities due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However, in background of China's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become important areas to undertake the China's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which has brought a great change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the idea of industry 4.0 appearing,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re-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of China are important industrial foundation to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nd even the whole China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However, due to the unreasonable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has been limited. And the economy of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of China has been seriously declining.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manufacturing transfer activitie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whole and the subdivision industri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and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the manufacturing transfer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have faced the pressure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increasing scale and low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uses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industries transfer ou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use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to evaluate the key industrie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ustries that need to undertake and transfer. Finally, this paperanalyzes the path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transfer.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er,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目录前言 (1)(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一、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3)(一)相关概念界定 (3)1.产业转移 (3)2.制造业产业结构 (3)(二)理论基础 (4)1.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4)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5)(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6)1.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6)2.产业转移测度相关研究综述 (7)3.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8)4.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综述 (8)二、东北三省产业转移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0)(一)东北三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0)1.东北三省制造业规模分析 (10)2.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2)(二)东北三省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14)1.东北三省产业转移发展历程 (14)2.东北三省产业转移规模现状 (16)3.东北三省产业转移来源分布情况 (18)4.东北三省产业转移的市区结构分析 (19)5.东北三省产业转移的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19)6.东北三省产业转移政策现状 (21)三、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22)(一)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22)1.产业转移测度指标的选取 (22)2.数据说明 (23)3.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转移趋势结果分析 (23)(二)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分析 (25)1.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 (26)2.评价方法的说明 (28)3.重点行业选择的结果分析 (29)四、产业转移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路径分析 (35)(一)承接产业转移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的影响 (35)1.资本效应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的影响 (35)2.技术效应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的影响 (36)3.关联产业的发展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的影响 (36)4.就业效应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的影响 (37)(二)产业转出对东北三省制造业优化结构的影响 (37)五、政策建议 (38)(一)实行精细化产业转移政策,有效推进产业转移进程 (38)1.优化招商模式,继续强化本土优势产业 (38)2.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加快本土企业科技创新 (38)3.持续对区域内部产业进行考察,为产业转出做好准备 .. 39(二)积极构建产业承接平台,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39)1.以产业园区为平台重点承接产业转移 (39)2.完善东北三省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39)结论 (40)参考文献 (41)致谢 (44)前言(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浪潮下,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窗口,2015年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2812.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接近11%,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
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资源富集区,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转变过程。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背景1.资源禀赋优势: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和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之一。
2.基础设施完善:东北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传统工业积淀:东北地区在上世纪的传统重工业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为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1.产业结构转型:东北地区逐渐从传统重工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特别是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2.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东北地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绿色发展重视:东北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的支持和发展。
三、发展方向1.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
2.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3.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4.推动转型升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推动转型升级等措施,东北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将取得更好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东北工业的发展趋势
东北工业的发展趋势
东北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
1. 制造业升级: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改变,东北工业将继续推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
2. 转型升级:东北地区过去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而现在正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加强科研合作等措施,促进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
3. 国际合作:东北地区通过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东北工业的发展。
通过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活动,促进东北工业的国际化发展。
4. 区域联动:东北地区的各省市之间会加强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东北工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加强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总的来说,东北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向着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前进,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国际合作和区域联动,不断推动东北工
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水平。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张莲区域经济黑龙江省是我国工业体系发展的重要阵地,具有较强的资源、资本、生产优势,产业基础较为完善,但也具有能源消耗过高、产能过剩、创新动力不足的缺陷。
经济发展局势进入新常态时期,为更好地发挥制造产业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将制造业转型建设作为强省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关键生产技术的优化,借助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倒逼行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省内制造产业的全面振兴。
一、新常态下制造产业优化转型的主要动力机制1.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1)技术革新带来的产业改革动力。
现代技术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技术创新与成果的转化成为制造业实现优化转型的有效渠道。
技术改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与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降耗和转型升级更紧密结合,注重共享性、开放性服务平台的构建,平台功能更多样、服务机制也被不断完善。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全球化的、多元化的,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与经济生态环境的重构有着密切的关联。
现阶段,第三次信息改革进程中的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制造产业材料、技术、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技术革新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2)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
技术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助推了制造领域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大大拓展了制造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逐步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随之而来的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关键技术的升级与技术难点的攻克离不开专业化、实践型人才的支持。
高校针对当前制造产业技能性人才缺口,对内部课程教育体系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在优化学生技能培养机制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大批实践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国制造产业的现代化布局调整提供了智力支持。
2.市场需求变化成为产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现行特征及转型路径张志元;郑吉友;岳文飞【摘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东北地区制造业是在丰富的资源保障、独特的地理区位、特定的历史积淀、比较保守的人文传统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重工业发展迅速、体制机制僵化、资源依赖度较高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后危机时代,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产业、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培育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有利于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成功转型。
%It is vital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course of revitalizing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developed in rich resources,in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the more conservative tradition condi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xt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 leading by the governm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rigid system, and the higher of resource depen-dence degree gradually. In the post crisis era, which coexist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the transi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imminent in northeast China.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vigorously, accel-erate the emerging industry with the 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 encourage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grow actively, foster 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ch arethe strategic choices of the tran-si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5页(P57-61)【关键词】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作者】张志元;郑吉友;岳文飞【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1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普遍面临持续发展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代表之一的东北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鉴于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如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将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等。
2007年8月,政府发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又将蒙东地区正式纳入东北振兴战略范围,形成了“3+1”的“大东北”发展格局,加速了东北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随着区域内能源流动、产业转移和优势互补,东北地区正在通过积极推进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后危机时代,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及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近十年来的成效,尊重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科学路径。
一、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条件模式是构成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所演绎的社会、行业持续运行与全面发展的逻辑过程及状态,具有动态性。
制造业发展模式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在一定历史条件、区位优势、文化传统和经济政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发展路径,它综合了区域特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保障机制等一系列要素,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体到东北地区制造业,其发展模式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的资源保障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东北三省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粮仓、林海和牧业之乡,商品粮占全国产量的1/3,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毗邻东北三省,具有富集的矿产资源优势及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东北地区以原材料产品和装备类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仍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蕴涵着巨大的潜在优势。
如辽宁省拥有大连、营口等港口城市,可以充分开发利用丰裕的海洋资源,发挥地缘优势建设地区性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
除了黑龙江省以外,2011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黑龙江省也与全国增长速度接近(见表1),而蒙东地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加2836.76亿元,年均增长16.5%,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
东北地区丰厚的自然资源及其合理的地域匹配为其发展现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乃至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先天优势。
表1 2011年全国及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源: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区域 GDP(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速度(%)全国471564 13.9辽宁省 22025.9 14.9吉林省 10530.71 18.8黑龙江省 12503.813.5蒙东地区 4950.78 19.3(二)独特的地理区位从地理区位来看,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松辽流域,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新欧亚大陆桥枢纽,地域辽阔,与俄罗斯远东、朝鲜和蒙古接壤,南与太平洋相连,在地缘方面具有相连大陆与海洋无法比拟的优势,处于中、日、韩交际的中心地带。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东北地区一直是国家级的战略区域。
蒙东地区是东北经济区通往俄罗斯、蒙古及欧洲的通道,与东北三省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东北地区的潜在“后花园”,对于拓展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渠道将起到重要作用。
而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全球现存的最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
如辽宁省丹东市位于辽东半岛开发区东南部鸭绿江与黄海的汇合处,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
目前,东北地区已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等区域经济板块,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区性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三)特定的历史积淀我国在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中得到了积极贯彻,改革开放前国家又对东北经济给予了大量投资,因此东北地区较早地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石油工业基地和机械工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东北地区逐步形成了资源依赖型、粗放增长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初,辽宁省就曾提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设想,进入21世纪,东北地区在制造业方面经历了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的体制改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化工基地。
(四)比较保守的人文传统人文传统的继承更多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文化上,作为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核心和基础,人文传统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人文传统、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及其经济结果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整个群体活动的集体思想意识、经济的发展步伐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东北地区是一个移民社会,早期有一批“闯关东”的祖先来到东北拓荒,由于自然资源丰裕、环境气候宜人、农业发展条件好,开发时间短,人们存在小富即安的依赖思想,逐渐形成了比较保守的思想观念,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较为淡薄,等、靠、要的传统思维定势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有所脱节。
二、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现行特征结合对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形成条件的分析,其现行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东北地区制造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地区优势资源,以牺牲物质、环境及人力资源为代价,形成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特征,引进并学习国外技术及品牌,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运行机制及实践方式,是一种以换取价值链低端的微薄利润的粗放型重工业化发展模式。
(一)政府部门推动东北地区政府借助中央振兴政策的推动,积极出台振兴制造业的配套政策及支持项目,在招商引资、技术吸收、战略制定、转型发展等方面对东北制造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务院先后批准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极大地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企稳回升,为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调整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一汽旗下的“红旗”轿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上主要仿制外国,如今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一汽通过完善质量重新开始“红旗”的研发和生产,自主品牌“红旗”已具备冲击我国中高端公务车市场的能力,这深刻反映着东北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地区是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受历史演进、国家发展战略、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叠加,面临国有经济比重特“大”、重工业特“重”、历史包袱特“沉”等经济重负。
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高达80%以上,拥有强大的重工装备制造集群,属于重工业早熟畸形发展模式。
从空间工业布局看,东北地区呈“T”字型倒三角分布态势(如图1所示),底端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强的地级市较多。
[1]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产品收入弹性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发挥出较强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促使其他工业部门的增长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