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的八种方法与七种常规题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的八种方法与七种常规题型

总论:常用的八种方法

1、定义法

2、韦达定理法

3、设而不求点差法

4、弦长公式法

5、数形结合法

6、参数法(点参数、K 参数、角参数)

7、代入法中的顺序

8、充分利用曲线系方程法

七种常规题型

(1)中点弦问题

(2)焦点三角形问题

(3)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

(4)圆锥曲线的有关最值(范围)问题 (5)求曲线的方程问题

1.曲线的形状已知--------这类问题一般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决。 2.曲线的形状未知-----求轨迹方程

(6) 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 (7)两线段垂直问题

常用的八种方法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r 1+r 2=2a 。第二定义中,r 1=ed 1 r 2=ed 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a r r 221=-,当r 1>r 2时,注意r 2的最小值为c-a :第二定义中,r 1=ed 1,r 2=ed 2,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设而不求法

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 1,y 1),B(x 2,y 2),弦AB 中点为M(x 0,y 0),将点A 、B 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

02

20=+k b y a x 。(其中K 是直线AB 的斜率) (2))0,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l 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

020

20=-k b

y a x (其中K 是直线AB 的斜率) (3)y 2=2px (p>0)与直线l 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2y 0k=2p,即y 0k=p. (其中K 是直线AB 的斜率)

4、弦长公式法

弦长公式:一般地,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AB 长的方法是:把直线方程y kx b =+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中,得到型如ax bx c 2

0++=的方程,方程的两根设为x A ,x B ,判别式为△,则||||AB k x x A B =+-=12·|

|12a k △

·+,若直接用结论,能减少配方、开方等运算过程。 5、数形结合法

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的一种统一,常要将代数的运算推理与几何的论证说明结合起来

考虑问题,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代数运算的严密性与几何论证的直观性,尤其是将某些代数式子利用其结构特征,想象为某些图形的几何意义而构图,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代数性质。 如“2x+y ”,令2x+y=b ,则b 表示斜率为-2的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如“x 2

+y 2

”,令

d y x =+22,则d 表示点P (x ,y )到原点的距离;又如“

23+-x y ”,令2

3

+-x y =k ,则k 表示点P (x 、y )与点A (-2,3)这两点连线的斜率……

6、参数法

(1)点参数利用点在某曲线上设点(常设“主动点”),以此点为参数,依次求出其他相关量,再列式求解。如x 轴上一动点P ,常设P (t ,0);直线x-2y+1=0上一动点P 。除设P (x 1,y 1)外,也可直接设P (2y 1-1,y 1) (2)斜率为参数

当直线过某一定点P(x 0,y 0)时,常设此直线为y-y 0=k(x-x 0),即以k 为参数,再按命题要求依次列式求解等。

(3)角参数

当研究有关转动的问题时,常设某一个角为参数,尤其是圆与椭圆上的动点问题。 7、代入法中的顺序

这里所讲的“代入法”,主要是指条件的不同顺序的代入方法,如对于命题:“已知条件P 1,P 2求(或求证)目标Q ”,方法1是将条件P 1代入条件P 2,方法2可将条件P 2代入条件P 1,方法3可将目标Q 以待定的形式进行假设,代入P 1,P 2,这就是待定法。不同的代入方法常会影响解题的难易程度,因此要学会分析,选择简易的代入法。

八、充分利用曲线系方程法

一、定义法【典型例题】

例1、(1)抛物线C:y 2=4x 上一点P 到点A(3,42)与到准线的距离和最小,则点 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C: y 2=4x 上一点Q 到点B(4,1)与到焦点F 的距离和最小,为 。

分析:(1)A 在抛物线外,如图,连PF ,则PF PH =当A 、P 、F 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2)B 在抛物线内,如图,作QR ⊥l 交于R ,则当B 、Q 、R 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解:(1)(2,2)

连PF ,当A 、P 、F 三点共线时,PF AP PH AP +=+最小,此时AF 的方程为

)1(13024---=

x y 即 y=22(x-1),代入y 2=4x 得P(2,22),(注:另一交点为(2,2

1

-),

它为直线AF 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舍去)

(2)(

1,4

1

) 过Q 作QR ⊥l 交于R ,当B 、Q 、R 三点共线时,QR BQ QF BQ +=+最小,此时Q 点的纵坐标为1,代入y 2=4x 得x=

41,∴Q(1,4

1) 点评:这是利用定义将“点点距离”与“点线距离”互相转化的一个典型例题,请仔细体会。

例2、F 是椭圆13

42

2=+y x 的右焦点,A(1,1)为椭圆内一定点,上一动点。

(1)PF PA +的最小值为 (2)PF PA 2+的最小值为

分析:PF 为椭圆的一个焦半径,常需将另一焦半径F P '解:(1)4-5

设另一焦点为F ',则F '(-1,0)连A F ',P F '

542)(22-='-≥-'-='-+=+F A a PA F P a F P a PA PF PA

当P 是F 'A 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时, PF PA +取得最小值为4-5。 (2)作出右准线l ,作PH ⊥l 交于H ,因a 2=4,b 2=3,c 2=1, a=2,c=1,e=2

1, ∴PH PF PH PF ==

2,2

1

即 ∴PH PA PF PA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