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合集下载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眼外肌麻痹临床体会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眼外肌麻痹临床体会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眼外肌麻痹临床体会1 临床资料42例(48只眼)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9~68岁,病程3天~2个半月。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物重影,29例超声提示玻璃体浑浊,伴糖尿病3例,因外伤所致的麻痹性斜视3例。

2 治疗方法针刺治疗:取患侧上明、球后、睛明、四白、攒竹、丝竹空(双目同时患病则双侧同取)、百会及双侧合谷、风池,手法平补、平泻为主,其中上明、球后、睛明进针后不提插不捻转不留针,注意勿伤眼球,其余留针30分钟。

出针后用棉球压迫针孔片刻,日1次,15天为1疗程。

中药治疗:以祛风活血为治疗法则(糖尿病患者先降血糖再行口服中药),药物组成为羌活10 g、蝉蜕10 g、防风6 g、蒲黄15 g、桃仁g、红花10 g、炒僵蚕10 g。

气虚加黄芪20 g,血瘀明显加川芎10 g,发病日久则去防风加当归15 g,水煎服,日1剂,15剂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治愈: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双眼复视完全消失,超声显示玻璃体无浑浊,双眼上睑缘位置基本对称。

好转:眼球运动略受限,复视改善但仍偶有存在玻璃体浑浊未完全消失。

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变。

4 结果4个疗程后,治愈30例(34只眼),好转9例(10只眼),无效3例(4只眼)。

好转和无效者继续针刺治疗,不再口服中药,2个疗程后有4例(4只眼)治愈,其余8例有5例(7只眼)行手术矫正,另3例(3只眼)放弃治疗,总有效率为91.7%。

5 病案举例患者男,56岁,2006年5月2日初诊。

自述5天前双眼突然视物重影,经中国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左眼右上斜肌不全麻痹,建议回当地治疗而来我院就诊。

检查:全身情况尚可,视力1.0,左眼无压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略弦。

中医辨证风邪中络,气机阻滞,治疗针刺选穴及针法同前所述,中药方选用羌活10 g、蝉蜕10 g、防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炒僵蚕10 g。

水煎服,日1剂,随证加减,2个疗程诸症消失。

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38例

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38例

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38例眼外肌麻痹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和精神紊乱等一系列症状。

笔者10年来针刺治疗后天性、水平位眼外肌麻痹38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半年;其中由于炎症引起者8例,脑血管病引起者4例,外伤者3例,一氧化碳中毒引起者5例,原因不明者18例,均为单眼发病。

2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为合谷、光明、风池。

其中合谷、光明为双侧取穴,风池取患侧。

同时内斜视配患侧球后穴,外斜视配患侧睛明穴。

操作:风池穴取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1~1.2寸,行捻转手法,使针感传至耳根或眼部;合谷向阳溪方向刺1~1.5寸,使针感上传过腕;光明穴直刺 1.5~2.5寸使针感传至膝部,若自觉双眼轻松发亮则效果更佳。

以上3穴留针30分钟,其间每10分钟行针1次。

球后穴操作应谨慎,用左手拇指将眼球托向上方,右手持针沿眶下缘向瞳子〖FJJ〗方向透刺0.8~1.2寸,行轻微捻转手法,勿提插,针感以局部沉胀为度,不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2~3分钟以防出血。

睛明穴用左手拇指将眼球推向外方,沿拇指甲缘直刺0.8~1.2寸,其它操作手法同球后穴。

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观察痊愈(眼外肌肌力恢复,眼球运动自如,复视及其伴发症状消失)27例,有效(眼外肌肌力部分恢复,眼球运动较前改善,尚残存轻度复视,伴发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8例,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未见改善)3例。

总有效率达92.10%。

对痊愈患者中的18例进行随访,至今无1例复发。

4体会本症的治疗宜祛邪扶正并用,穴取风池、合谷,二穴合用长于祛风通络、疏风解表,用以祛邪;光明为足少阳络穴,别走厥阴肝经,刺之能滋肝阴、抑肝阳,肝开窍于目,故该穴主治眼疾,因其有开光复明之功遂名光明。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光明穴有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营养眼肌的作用。

中医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病案分析专题报告李**,男,51岁,住院号:NO38544 ,初诊日期:202*年5月25日。

主诉:上眼睑下垂渐进加重一月余。

病史:患者于一月余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右眼睑下垂,当时神情,无头晕、复视及眼球活动障碍,无肢体无力,于202*年4月28日来我院眼科门诊,查颅脑MRI示:左额叶、基底节区软化灶,脑白质脱髓鞘斑,建议至环湖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症状渐进加重,近20天发展至右眼睑下垂,双眼球活动不灵活,遂于今日上午至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建议内分泌或眼科进一步诊治,现为进一步明确诊治遂来我院并收住院治疗。

现症:神清,精神可,双眼上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语言欠利,饮食水无呛咳,无头晕复视等症,肢体活动正常,无四肢无力,无肢体麻木,纳可,寐欠安,小便调,大便秘结,3-4日一行。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双眼球微突出,眼球活动不配合,眼球辐辏不配合,语言欠流利,发音不清晰,右上腹可见三处约2cm微创术后疤痕,左膝关节可见纵行长约10cm手术瘢痕,巴氏征左侧(±),颅脑MRI(202*年4月2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示:左额叶、基底节区软化灶;脑白质脱髓鞘斑。

双眼睑下垂,舌紫暗,苔花剥,脉弦数。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中医诊断:痿病证候诊断:肝肾亏虚证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补益脑髓针灸取穴: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为主: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太溪(双);配以双侧人迎、头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头皮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治疗过程:常规消毒,取双侧内关,进针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针刺0.3~0.5寸,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取患侧三阴交,提插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取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均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操作1分钟;取双侧太溪,捻转补泻1分钟;取双侧人迎、头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捻转泻法1分钟;余穴平补平泻。

针药结合治疗痛性眼肌麻痹验案

针药结合治疗痛性眼肌麻痹验案
会等安 神定 志、调神 止痛口 】 ,眼周 穴位攒 竹 、瞳子磬 、上 睛明等调
史、实验室检查及颅脑MR I 结果,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予针灸结合
2 1 2 ・中医中药 ・
A u g u s t 2 0 1 5 , V o 1 . 1 3 , N o . 2 4
针药结合治疗痛性眼肌麻痹验案
王 文 熠 倪 丽 伟
( 天津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 0 0 0 7 3 )
【 关键词 】 痛性 眼肌麻痹 ;针 药结合 中图分类 号 :R 2 7 6 . 7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5 )2 4 - 0 2 1 2 - O 1
痛,时有头晕 ,左眼睑下垂,右眼结膜充血 ,左眼球活动受限,复
视 ,纳少 ,寐差 ( 因疼 痛无法 入睡 ),小便调 ,大便 干 ,舌红 ,苔黄 腻 ,脉弦滑 。B P :1 4 0 / 8 0 m m H g 。眼科查体 :右结膜下 出血 ,左 眼球 向上 、下 、内转动受 限。水平 、垂直复视 ,左 、左上分 离明显 。右眼 眼压 2 4 . 3 m m H g ,左 眼1 8 . 7 m / n H g 。颅/  ̄MP O 示右额叶区 、两基底节 区、左侧丘脑软化灶 ,两侧筛窦 炎症 。血常 规示WB C 1 2 . 8 5 ×1 0 9 几, N E U T 9 . 2 8 ×1 0 。血糖 7 . 6 3 m m o l / L ,糖化血 红蛋86 . 9 0 %。结合病
1病例 资料 患者男性 ,5 8 岁 ,2 0 1 4 年5 月1 日初诊。主诉 :左 眼疼 痛 ,左眼睑
J 1 1  ̄2 0 g 、麸炒 枳壳 1 5 g 、陈皮 1 5 g 、升麻1 0 g 、柴胡1 5 g 、桔梗 1 0 g 、

痛性眼肌麻痹8例临床分析

痛性眼肌麻痹8例临床分析
辅助检 查和 类 固 醇激素 治疗 的 效果 。结果 3例 l 周 内恢 复正 常 ,4例 1 个 月内恢 复 ,1 例 3个 月 内恢 复。结 论 痛性 眼肌麻 痹是 发生 于颅 内 海绵 窭 的非 特异 性 炎症 ,主要 表 现为 头 痛或 / 和 伴 眼肌 麻 痹 ,影像 学检 查 对诊 断有 意 义 ,类 固醇激 素治疗 有 效。
I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d  ̄ e c t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T o l o s a — h u n t s y n d r o me ; t o i m p r o v e he t k n o wl e d g e o f T H S a n d t h e r e f o r e
h o r mo n o t h e r a p y . Re s u l t s 3 c a s e s r e t u ne r d t o n o r ma l wi t h i n l we e k . 4 wi t h i n 1 mo n t h a n d 1 wi t l l i n 3 mo n t h s . Co n c l u s i o n T HS i s n o n s p e c i i f c i n l f a mma t i o n h a p p e n i n g t o c a v e mo u s s i n u s i n t h e b r a i n , wh i c h i s a c c o mp a n i e d b y h e a d a c h e o r / a n d o p h t h a l mo p l e g i a . I ma g i n g e x a mi n a t i o n s a r e me a n i n g f u l t o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s t e r o i d h o r mo n o t h e r a p y i s e f e c t i v e .

中医针灸治疗Meige综合征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Meige综合征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Meige综合征病案分析专题报告张*,男,24岁,初诊日期:202*年9月10日。

主诉:双侧眼睑痉挛、不能抬举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一侧眼睑痉挛,未予重视,后病情加重,双侧眼睑痉挛,不能抬举,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五官科,误诊为“面肌痉挛”,给予药物口服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现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双侧眼睑无力、痉挛,不能抬举,畏光,情绪紧张时更甚,时有盗汗,纳可,夜寐欠安,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2-3日一行。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舌暗淡,苔薄白,脉沉弦细。

西医诊断:Meige综合征中医诊断:胞轮振跳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治疗原则:调神醒脑,益气活血。

针灸取穴:主穴取双侧内关、三阴交,印堂,人中,百会,四神聪,双侧睛明、四白、足三里、太冲;配穴:双侧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颧髎、手三里、合谷、天枢,中脘。

治疗过程:针灸操作:内关,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1 min;印堂向下斜刺0.1寸,行雀啄法;人中,向上斜刺0.1寸,行雀啄法,使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直刺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百会、四神聪,向上与头皮成15°斜刺0.1寸,行平补平泻法;四白、颧髎,向下与皮肤成30°斜刺0.2寸,行平补平泻法;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向眼眶方向与皮肤成30°斜刺0.1寸,行平补平泻法;中脘、天枢,直刺0.8寸,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直刺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太冲,直刺0.5寸,行平补平泻法;睛明,指切法沿眼眶边缘缓慢直刺0.2寸,不做手法。

留针30 min。

每天针刺1次,每7天为一个疗程。

中药:清半夏10 g 竹茹10 g 麸炒枳壳10 g 陈皮10 g丹参15 g 茯苓15 g 灯心草6 g 黄芩10 g生龙骨30 g 生牡蛎30 g 炒酸枣仁15 g 石菖蒲15 g郁金10 g 酒大黄10 g 炒栀子10 g 牡丹皮15 g共7付,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150 ml治疗结果:以上法针药并用治疗5个疗程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右侧眼睑完全抬举,左侧眼睑较右侧抬举略低,畏光改善,偶有情绪紧张、焦虑时眼睑痉挛,盗汗已止,纳可,夜寐安,小便可,大便每日1-2行。

痛性眼肌麻痹病例汇报、定位定性分析、诊疗方法和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精品

痛性眼肌麻痹病例汇报、定位定性分析、诊疗方法和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精品

痛性眼肌麻痹病例汇报、定位定性分析、诊疗方法和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查房病例汇报患者 42 岁男性,因头痛、视物模糊伴左眼睑抬举乏力7天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作性左侧眼眶周围牵扯样疼痛及额颞部胀痛,约每日发作 1-2 次,持续约 4-5 小时,症状持续加重,发作时间延长,伴有左上睑抬举无力,视物重影,经休息后症状无改善。

既往体健。

神经系统查体:左侧上睑下垂,睁眼困难,眼裂窄,左侧面部皮肤无红肿,皮温正常,双侧瞳孔直径约0.3cm,光反射灵敏,左侧眼球内收,上下视受限,外展活动不受限,无眼球震颤,右侧水平侧视有视物重影,有明显复视像,右侧眼裂大小正常,眼球各方向活动不受限,双眼视力正常,余查体阴性。

辅助检查:颅脑 MRI 平扫及增强、颈颅动脉 CTA: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重复神经电刺激无阳性发现,AchR 抗体在正常范围。

增强磁共振示冠状位及横断面海绵窦无明显异常定位、定性分析定位诊断:左侧动眼神经受累,左侧滑车神经可疑受累,视力及眼内肌正常,即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交感纤维及视神经未受累,受损部位应在动眼神经眼外肌运动纤维与副交感纤维分叉后,考虑病变位置为眶上裂附近。

定性诊断:急性起病,呈逐渐进展病情,激素治疗有效,故考虑炎症可能性大。

辅助检查:颅脑 MRI、颈颅 CTA 未发现责任病灶,排除动脉瘤,海绵窦周围组织的占位。

根据患者入院症状、体征、相关免疫、生化、影像检查结果,初步考虑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鉴别诊断可排除:海绵窦区肿瘤;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糖尿病痛性眼肌麻痹;重症肌无力眼肌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眼肌麻痹型偏头痛;Foxi综合症。

诊疗经过初步治疗:使用地塞米松针剂10mg静滴QD治疗,同时予保护胃粘膜、补钙、补钾,甲钴胺针剂1000ug 静推QD营养神经治疗。

治疗9天后:头痛、眼睑下垂、视物重影有好转,仍有睁眼困难、视物模糊、头晕。

查体左眼眼球内收,上下视受限,水平侧视、下视有重影,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眼肌麻痹39例疗效观察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眼肌麻痹39例疗效观察

许某 某 , ,4岁 , 尿 病 史 1 , 20 男 6 糖 2年 于 05年 1 O 月1 3日出现左 眼外 展 活 动受 限。 于 20 05年 1 O月 1 6 日来我 院就诊 。查 : 右侧 眼球 活动 度正常 , 左侧 眼球 向 内、 向上 、 向下及 向内上 、 内下均正 常 , 向外侧运 动不 唯 能 。双 侧 眼底 呈糖 尿病视 网膜病 变 Ⅲ期 表现 。另伴 头 昏、 痛、 头 全身 酸 痛 、 舌淡 紫 、 苔薄 白微腻 , 浮 紧 。头 脉 部C T检 查 正 常 。诊 断 : 侧 外 展 神 经 麻 痹 性 复 视 。 左 治疗 给予胰 岛素控 制血 糖 , 给予营养 神经 、 并 改善微循 环药 物 。针 刺 主穴 取 球 后 、 明 、 子 、 竹 、 竹 睛 瞳 攒 丝 空 、 阳 、 白 , 以足 三里 、 溪 。针刺 得 气 后 , 子 太 四 配 太 瞳
10 其他穴位则分别采用直刺或斜刺 , . 寸, 得气后留针 3 i。瞳子 与 丝竹 空 , 阳穴 与球 后 、 0mn 太 四白 、 血海 、
外关、 百会 、 太溪 、 三 里 、 足 风池 等 任 一 穴 为 1 , 2 对 共 对 穴位 , 刺 得气 后 接 电针 仪低 频 连 续 波 , 率 为 6 针 频 0 次 / , 间 3 i。治疗 每天 1 , 为 1 程 。休 分 时 0mn 次 7次 疗 息 2天后 , 继续 下 1 疗程 , 根据病情 确定疗 程 。
与丝竹 空 1 , 阳与球 后 1 , 电针 仪输 以低 频 对 太 对 用
取穴 : 主穴 取球 后 、 明 、 睛 瞳子髂 、 竹 、 竹空 、 攒 丝 太
经 观察疗 效满 意 , 现报告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患 者共 3 例 , 2 例 , 1 例 。年龄 4 —7 岁 , 9 男 1 女 8 5 O

针刺加热敏灸为主治疗痛性眼肌麻痹3例

针刺加热敏灸为主治疗痛性眼肌麻痹3例
原 因 尚不 清 楚 , 目前 大家 较 为认 同 的有 3种 : 1 _( ) 4
来我 院针 灸科 门诊 治疗 。就诊 时病情 : 头痛 , 以两 侧
头部及 眼眶胀 痛为 主 。双 眼复视 伴 左 眼外转 活动 受
颈 内动脉 , 绵窦 段 和 眶 上 裂 部 硬脑 膜 及 其 周 围非 海 特 异 性 肉芽 肿 炎症 ;2 蝶 窦 炎 症 ;3 变 态 反 应 性 () ()
消失 , 停灸 。 遂 第 1次 治 疗 后 患者 诉 眼 部 疲 劳感 减 轻 , 眼部 干
通讯作者 : 康明非 , ,9 7年出生 , 男 15 主任 中医师, 教授 , 士研究生 导师。长期从 事针灸 临床 、 硕 教学 、 科研工作 。

3 ・ 8
江西中医药 2 1 0 1年 1 月第 1 期总 4 1 1 2卷第 3 7期 4
出院 诊 断 : 眼 痛 性 眼肌 麻 痹 。2 1 左 0 0年 2月 1 日 8
床 观察 。本 病 临床 表 现 根 据 病 变 的 累 及 部 位 而 复杂 多样 , 疗 常 使 用 类 固醇 类 激 素 联 合 抗 生 素 。 治
多数病例易复发 , 常问隔数月或数年。本病 的发病

次治疗 后 , 患者 诉头 痛及 眼 眶胀 痛未 发作 , 眼部 干 无
涩症状 改 善 。次 日治 疗 后 , 侧 头 痛 较 前减 轻 。以 双
后 针 刺加 热敏 灸每 周 6次 , 2 1 至 0 0年 2月 2 7日第 8
明 显 , 眼 外 转 正 常 , 眼 外 转 时 瞳 孔 可 到 中线 左 右
: 只 能停 留 1秒 钟 。 l , 但 2月 2 日, 眼 外 转 正 8 左
关 键 词 : 性 眼肌 麻 痹 ; 敏 灸 疗 法 ; 刺 疗 法 痛 热 针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2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

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

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为临床上眼科的少见疾病,其中有部分患者影像学检查常会无阳性体征[1],诊断主要是依赖于病史及临床表现。

目前对于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多倾向于与免疫反应有关的非特异性炎症[2],是一种侵犯于海绵窦、眶上裂或眶尖部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笔者跟随导师采用针灸疗法治疗1例,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王某,男,36岁,初诊时间: 2014年11月26日右侧眼眶周围持续性疼痛伴复视2周。

现症:头痛、右侧眼眶周围持续性疼痛,复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胃溃疡病史,中药过敏史。

查体:血压179/88 mm-Hg,神志清,双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 3.0mm,右侧眼球向内、上、下方向运动受限,同侧上眼睑轻度下垂,对光反射灵敏。

病理反射(-),右手指鼻试验(+)。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发现右侧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麻痹,以及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减退。

头颅MRI检查示:右侧海绵窦信号增强且过眶上裂延伸至眶尖。

患者在发病前曾患“上感”,以上症状符合痛性眼肌麻痹的病史和临床体征。

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患者形体略瘦,右眼红肿充血,纳可,夜寐欠安,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 风牵偏视。

辨证: 血瘀气滞证。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采用“调神醒脑、疏通经络、通利眼窍”针法,头针与体针并用。

头针取枕下旁线和颞后线;体针主穴取百会、完骨、风池、风府。

局部配穴以上太阳及眼周穴为主,再加肝俞、肾俞、外关、三阴交、关元。

常规消毒后,采用0.22 mm×13 mm及0.25 mm×25mm毫针进行针刺,眼周穴位不提插捻转,余穴位均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应用灸条(含有决明子、菊花等明目中药)在关元穴悬灸15- 20分钟。

每日1次。

患者2日后疼痛缓解,7日后诸症消失,随访2个月未复发。

2 体会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首先是在1954年由Tolosa报道,Hunt等在1961年又报道数例,1966年Smith和Taxdal将其命名为Tolosa-Hunt综合征。

针刺加热敏灸为主治疗痛性眼肌麻痹(格式更改9)

针刺加热敏灸为主治疗痛性眼肌麻痹(格式更改9)

针刺加热敏灸为主治疗痛性眼肌麻痹(THS)3例情况报告李晶晶胡丹康明非(指导)[关键词]痛性眼肌麻痹;tolosa-hunt综合征;热敏灸疗法痛性眼肌麻痹是以头痛、眼眶痛及颅神经麻痹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常常累及第Ⅲ、Ⅳ、Ⅵ颅神经。

曾有文献报道从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3名痛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1】,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病种。

tolosa在1954年首次报道1例一侧眶周痛伴同侧Ⅲ、Ⅳ和Ⅵ颅神经麻痹患者【2】。

1960年,Hunt报道了6例THS【3】,其中1例接受手术治疗,目前国内文献较少。

临床表现根据病变的累及部位而复杂多样。

临床治疗常使用类固醇类激素联合抗生素。

多数病例易复发,常间隔数月或数年。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大家较为认同的有三种【5】:(1)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眶上裂部硬脑膜及其周围非特异性肉芽肿炎症。

(2)蝶窦炎症。

(3)变态反应性炎症。

本病临床特点【4】:(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眼眶或眶后持续性疼痛;(2)以第Ⅲ、Ⅳ、Ⅵ颅神经损害为主,可合并第V颅神经第1支眼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及第Ⅱ颅神经损害,有或无瞳孔改变;(3)症状可持续数天、数周,可自然缓解。

但可遗留神经功能损害。

亦可间隔数月、数年复发;(4)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5)除外海绵窦附近病变。

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的用量和疗程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疗效不明显,也有部分病例无法耐受激素的副作用而终止治疗。

本病恢复慢者预后差,容易留有颅神经麻痹后遗症。

恢复快者容易复发,一经诊治,及时治疗,尽早缓解症状,降低后遗症的产生几率。

笔者于2010年-2011年在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用针灸方法治疗3例痛性眼肌麻痹患者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一:熊某,男,40岁。

双眼复视伴头痛反复发作一月余。

患者自诉缘于2010年1月7日受风寒后出现双侧头痛,以侧头部及眼眶胀痛为主。

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

自行服用感冒药,具体药物不详。

痛性眼肌麻痹4例报告

痛性眼肌麻痹4例报告
这4 例患 者 我们应 用皮 质类 固醇 类 药物 辅以 能量 合剂 及针 灸治疗 疗
例 2 男性 ,1 ,因右 眼胀 痛 1 ,复 视 眼睑 下垂 3 , 2 0 年 6岁 周 d 于 06 2 8 月 日收 住院 。 往 无 它病 史 。 既 眼科 检 查 : D:. s0 8 能 Vo 0 2Vo :. 不 矫正 , 眼上 睑 下垂 达瞳 孔 上缘 。 一 眼位 , 右 第 外斜 1。 内 转受 限 , 5,
生理 盐水 2O L,d 次静 点 。 5r l 1 a 另加 能量 合剂等 辅 以 中医针 灸治疗 。d 9 后 , 状 明显 好转 , 周 后 眼位 正 常 , 视 消失 , 症 2 复 眼睑 活动 正 常 。
性疾病。 在解剖学上动眼神经 、 滑车神经、 外展神经、 三叉神经第一
支都通 过眶 上裂进 入眼眶 , 以一 旦眶 上裂附 近有炎性 侵蚀 或 占位性 所
病 变 的 挤 压 ,都 能产 生 相 应 的 眼外 肌 麻 痹 及 疼痛 。临 床 表 现 为 :
放射到额、颞部的眼球后持续性胀痛 ,动 眼神经受累多见 ,相隔
数 日出现 眼 外肌 麻 痹 ,产 生 斜 视 ,复 视 ,轻 者 仅 有上 睑 下垂 ,重 者 眼球 完全 固定 。治 疗 上 扬 俊红 【 张 中西 医 结 合治 疗 效果 显 著 , 2 】 主
g-J  ̄ l障碍 , 以 头痛 , 痛就 诊 于神 经 内科及 眼科 , - L g 常 眼 笔者 遇 到 4 例报 道 道下 。 【 键 词 】 痛 性 眼 肌 麻 痹 关 【 中图分 类 号 】R7 . +5 7 4 7
【 献标 识 码 l A 文
【 章 编 号 】1 7 — 7 2 2 0 )4a一0 7 一 1 文 6 4 0 4 ( 0 90 () 1 5 O 于 20 年 4 1 07 月 5日收入 院 。既 往血 压 偏 高 ,服用 降压 药 。眼科 检 查 : o 0 8 V s 10 眼 睑下 垂 , 盖 1 3 孔 , V D: . o : .右 遮 /瞳 双瞳 孔正 大 , 等 圆 , 光 反应 灵敏 。 眼外 展 , 对 右 上视 、 内收 均差 。 各项 化验 检查 正 常 , 头颅 MRI 告 : 侧基 底节 区腔 隙性 脑梗 塞 。 } E 右 诊断 :1 性 眼肌麻 痹 () 痛 () 隙性 脑梗 塞 。 2腔 同上 治 疗 1 余 日, 0 病愈 出 院 。 讨 论 疼 痛性 眼肌 麻 痹多 发生 在 中老年 ,但 眼性病 因不 明 ,多 认 为 系免疫 功能 异常 。 绵 窦 , 上 裂或眶 尖部 多种 病理 过程 的共 同 是海 眶 表现 。 根据 应 用肾上 腺 皮质 激素 治疗 效果 显著 , 可能 为变 态反应 推测

眼针为主治疗眼肌麻痹20例临床观察

眼针为主治疗眼肌麻痹20例临床观察

眼针为主治疗眼肌麻痹20例临床观察摘要应用眼针捻转补泻法为主,配合头皮针、体针治疗眼肌麻痹20例。

结果:治愈17例,好转3例,治愈率85%。

本法适用于脑血管病、糖尿病导致的难治性眼肌麻痹。

主题词眼肌麻痹/针灸疗法眼针眼肌麻痹属于眼科疑难重症之一。

发病原因多为脑血管疾病、炎症、外伤、肿瘤、糖尿病等所致,主要是由于支配眼肌的神经受损而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表现。

中医称之为”风牵偏视”“视一为二”。

自1996年以来,笔者收治本病20例,均为内科、眼科治疗效果欠佳而转来我科治疗,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3个月。

左眼发病10例,右眼8例,双眼2例;脑血管病、糖尿病所致15例,外伤性5例。

动眼神经麻痹5例,外展神经麻痹12例,混合型3例。

外直肌麻痹12例,内直肌麻痹(合并上睑下垂,瞳孔变大)3例,多条肌麻痹5例。

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主穴以眼针穴区上焦区、肝胆区、下焦区、脾胃区为主。

配穴:瞳子 、太阳、合谷、太冲、睛明、足三里、三阴交等;伴眼睑下垂者取阳白穴合谷刺,脑血管病者配头皮针(顶颞前斜线前1cm平行线上2/3~3/5处)。

每次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主穴2个,配穴3~4个。

2.2 操作方法眼针距眼眶0.5cm处进针;左手压眼球使皮肤绷紧,右手缓缓进针;肝胆区、脾胃区为透刺,使之得气后轻施捻转手法;头皮针沿头皮15度角进针,施以提插捻转法;睛明用手推开眼球,沿近眼球侧进针;体针根据病情选择捻转泻法,捻转补法;头针留针45分钟,其余3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最多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治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灵活,视物正常;有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比较灵活,复视、斜视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复视、斜视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本组20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7例,有效3例。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疗效分析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疗效分析

义。 4 治疗结果
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1 临床资料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共36例,均为我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 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男8例,女10 例;年龄~70岁,平均(42.73±11.32)岁;病程 2~56天,平均(7.94±6.38)天。治疗组男9例,女 9例;年龄26~72岁,平均(43.64±12.42)岁;病程
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以患侧眼周取穴为主穴, 取睛明、承泣、上明、太阳、攒竹、瞳子缪、阳白, 合谷,快速捻转补泻法行气,并留针0.5h左右,日1 次。治疗1个月。 3 疗效标准
5 讨 论 眼肌麻痹多因风热外袭、痰湿阻络、直中经络、
筋脉失养等。治疗以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为主[3]。 牵正散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之功;四物汤有补血活 血之功,可以调理血脉扶正固本。两方联用可祛风通 络,行气活血。针刺除选取眼周太阳、攒竹、瞳子 缪、阳白穴外,选取睛明、承泣、上明三穴为“靳三 针”中的用于眼部治疗的穴位,意在疏通目络气血, 宣通目窍,而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4]。
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①患 眼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②患眼向麻痹肌作 用方位活动受限;③ 第1斜视角小于第2斜视角;④头 偏斜向麻痹肌的方向;⑤双眼 出现视一为二的复视表 现;⑥恶心呕吐,或头晕目眩。
纳入标准:①符合眼肌麻痹的诊断标准;②年龄 20~75岁;③能够配合治疗和检查的测量;④病程在 60天之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4]孙 翔 , 郭 俊 杰 , 西 亚 戈 , 等 . 眼 三 针 配 合 辨 证 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J].河北中 医,2016,36(9):1366-1367. [收稿日期]2020-03-30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性偏头痛1例诊治体会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性偏头痛1例诊治体会

de vel p nt an co o me d exi ent st
前确诊 困难 ,最好在术 中从肿瘤 的形态和临床特 点进行 区别 。 如有典型影像表现,术 中如发现肿瘤突出于肾外、包膜完整 、
呈 圆形 、较局限、局 部无浸润或转移、无局部淋 巴结肿大 ,肿
r n lc l c r io a J U o , 9 9 l2 1 : 4- 2 e a e 1 a c n m . r l l 9 , 6 () 0 4 . 【】A a oE u o u a1 a u ,e 1 a e o e a 3 m n ,K r k w ,N r o S ta .A c s f r n 1 『
o c c tm t y tcf r to .N p o n o k n o y o a wi h c s i o m i n i p n Hi y ki a
瘤体积较大但粘连较轻 , 结合临床表现 , 高度怀疑 肾嗜酸性 应
G k a a s i 1 9 . 0 1 : 4 - 2 a k i Z s h . 9 9 9 () 95 .
细胞腺瘤 ,并立 即行冰冻活检 ,从病 理学上进行确诊。本病经
治疗后预后 良好 。
参考文献
【】 K e nM , a e s , J P o ia tb l ra e o a f l l i, I l ln iQ . rx m l u u a d nm so
k d e wi h in y t S O—c l d o c c t C f a ur s A a1 e n o y i e t e .
讨论:眼肌麻痹性偏头痛通常头痛剧烈, 且持续时间长于

般偏头痛, 自眼眶、 多 眼周或 自颞 部开始、 放射到头顶一侧,

高维滨教授治疗眼肌麻痹的案例分析

高维滨教授治疗眼肌麻痹的案例分析

针灸经络高维滨教授治疗眼肌麻痹的案例分析于志国,亢连茹,李晓艳,刘旭东,高维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痛性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头痛和颅神经麻痹,高维滨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采取透刺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该病,疗效较好。

关键词:痛性眼肌麻痹;透刺;名老中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5)02-0113-01收稿日期:2014-12-18 修回日期:2015-01-28作者简介:于志国(1974-),男,副主任医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主要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病。

高维滨教授是全国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药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从事针灸治疗神经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几十年,现将其透刺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经验通过案例介绍如下。

痛性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头痛和颅神经麻痹症状,又叫Tolosa-Hunt综合征[1]。

该病主要是海绵窦病变,西医主要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高维滨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采用透刺为主的针刺方法,疗效较好。

1 病例郑某某,43岁,女,教师。

初诊:2013年1月20日。

主诉:左侧额部及左目疼痛1月余。

病史:病人1个月多前,患感冒之后出现左侧额、面及眼眶剧烈疼痛,视物重影,曾被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给予激素、神经生长因子、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治疗,未见好转。

曾做电针治疗,仍未见好转。

遂来诊。

病人现左侧额部及左目疼痛,复视,头晕,纳呆,口苦,便秘。

检查:左眼球外展不能和上下垂直运动不能,颜面痛温觉对称存在,眼球无突出,眼睑无水肿和结膜充血。

头MRI:平扫未发现眼球后肿瘤及脑部病灶。

患者时有焦虑、烦躁,舌红,苔黄厚,脉数。

主症:左侧额部及左目疼痛;次症:痛剧时流泪,左颜面自觉麻木,复视,口苦,舌红,苔黄厚,脉数;兼症:便秘,有时头晕,纳呆,焦虑,有时烦躁。

西医诊断:痛性眼肌麻痹。

痛性眼肌麻痹的诊治及疗效观察

痛性眼肌麻痹的诊治及疗效观察

05
CATALOGUE
痛性眼肌麻痹的并发症与预防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 2
视力下降
痛性眼肌麻痹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同时配合视觉康复训练 以提高视力。
眼睑痉挛
眼睑痉挛是痛性眼肌麻痹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 通过局部热敷、按摩或针灸等方法缓解痉挛。
3
干眼症
由于眼肌麻痹影响泪液分泌,可能导致干眼症。 治疗干眼症可采用人工泪液、抗炎眼药水等。
其他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如热敷、理疗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痛性眼肌麻痹与气血不畅、肝肾亏虚有关,可采用中药调 理、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
痛性眼肌麻痹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进行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04
CATALOGUE
痛性眼肌麻痹的疗效观察
诊断流程
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眼肌麻痹的病因,最终确认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 。
03
CATALOGUE
痛性眼肌麻痹的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痛性眼肌麻痹对糖皮质激素治疗 反应较好,常用的有泼尼松等,
可显著缓解疼痛,缩短病程。 Nhomakorabea免疫抑制剂
疗效评估指标
对于痛性眼肌麻痹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疼痛程度的减轻、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发症 的发生情况等方面。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能够客观地反映治疗效果。
病例个体差异
痛性眼肌麻痹的疗效观察中,需要注意病例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因、 病程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治疗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医生在诊治过程中,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宋*,男,63岁,初诊日期:202*年7月20日。

主诉:右眼疼痛伴上睑下垂4天。

病史:患者于202*年7月16日出现头痛,眼干,口干舌燥,右眼不适,于7月17日出现右眼球后疼痛加剧,查颅脑MRI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双筛窦、右蝶窦炎症改变, 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二后就诊于眼科医院,未予明确诊断,予以维生素Bl,神经妥乐平、鼠神经营养因子及降糖治疗,具体用法用量不详。

患者右眼睑下垂逐渐加重,直至无力上抬。

202*年7月20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时神情,精神好,语言清晰流利,右眼睑下垂,睁眼不能,右瞳孔轻度扩大,右眼球向下斜视,向上、内、下活动受限,向外活动尚可,复视,视力下降,右眼眶及右头颈侧锐痛,对光反射、辐辕反射消失,伴头晕恶心,左侧眼球无异常,四肢活动及感觉无异常,余无不适。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既往高血压病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11年。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右眼睑下垂,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脉滑数。

血常规:白细胞4. 56*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3%θ 202*年7月21日查颅脑MRl示垂体上缘略膨隆,蝶窦、两侧筛窦内少许炎症。

西医诊断:痛性眼肌麻痹
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证候诊断:毒热上攻
治疗原则:破瘀散结,清热凉血,通络止痛。

针灸取穴:风池、翳风、睛明、球后、曲池、外关、合谷、太冲、光明、三阴交。

治疗过程:风池、翳风针向鼻尖1寸,行捻转泻法;曲池、外关、合谷、太冲、光明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三阴交直刺1寸,捻转补法;睛明、球后避开眼球直刺1寸,提插手法。

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治则,处方如下:
赤芍15g 川苟20g 丹参20g 丹皮IOg
当归20g 红花15g 黄连IOg 鸡血藤30g
菊花20g 穿山甲50g 生地黄20g 石斛20g
桃仁15g 土鳖虫50g 山萸肉20g 三七3g
西药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开始为80mg∕日,连用3天后改为60 mg∕日,连用3天后改为40 mg/日,后改为口服强的松20mg∕天,维持1周,以后逐周递减。

治疗过程:治疗第1天眶周疼痛明显减轻,右睑上抬3mm;第3天疼痛完全消失,右睑上抬5π≡,右眼向内、向上活动受限减轻,复视较前好转;第7天右睑上抬IOmn1,右眼球活动基本正常,仅遗有复视;第12天右睑上抬12πιnι,无复视。

患者于8月5日痊愈出院。

按语:中医认为本病当属于“上胞下垂”、“头痛”、“视一为二”,究其原委属风热毒邪闭阻经络。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热裹挟热毒,壅滞清窍发为本病。

瘀热互结
是本病病理要点:患者平素思虑过度,且嗜食肥甘厚味,风热毒邪郁而化热,火热由气及血,血为之凝滞,灼伤津液, 则血行郁滞,导致血涩不畅为瘀热互结,正如《温热论》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所以本病治以破瘀散结,清热凉血,方中重用山甲,土鳖以散血中之瘀,通畅络脉,土鳖虫咸寒归肝经,有破瘀血,续筋骨之效,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活血散结,消痈溃坚之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

”二者共奏破瘀凉血,防止瘀郁生热,化火酿毒;辅以桃红四物汤凉血活血,泄血分之热,血凉则热自清,不致煎熬血液成瘀;散血可以孤其热势,不致与热搏结,合用以解血分之毒,热从毒生,瘀从毒结,凉血化瘀有利于解除血分之毒,消除瘀热之源。

佐以黄连、菊花兼清气分,石斛、山萸肉实为散中有补,以防耗血伤阴。

患者以眶周剧痛、单睑下垂、III、IV脑神经损伤为主要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是西医治疗本病首选。

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症状迅速缓解,因而糖尿病合并痛性眼肌麻痹诊断明确。

但激素冲击疗法的副作用,如升高血糖、诱发高血压、消化道出血等,也是临床不可忽视的。

激素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足剂量足疗程是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

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史,首先在控制好血压血糖的基础上使用,并注意激素的用量,避免发生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