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常见模式
课堂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
课堂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一、直接指导模式直接指导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直接讲解、演示和示范等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担任主导地位,学生则为被动接收者。
这种模式适用于知识内容较为复杂的情况,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取知识。
然而,直接指导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变成被动的接收者。
其次,这种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但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避免过度依赖。
二、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并通过小组合作、互助、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互相激发思维,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然而,合作学习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依赖他人的努力而不付出自己的努力。
因此,在使用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小组的组成,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然而,问题解决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筹备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和资源,确保问题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其次,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在解决问题上遇到困难。
教学设计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表现形式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本文将探讨多种教学设计表现形式,包括演讲、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
一、演讲演讲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通过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可以指定主题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演讲。
演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组织语言,整理思路,以清晰、连贯的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演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公众演讲能力。
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互动性强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小组一个问题或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小组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一种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情景,要求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四、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以身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所学知识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通过模拟角色的生活、工作或社交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该角色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几种常见的教学教案模式与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教案模式与比较教学教案模式是指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模式。
不同的教学教案模式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差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教案模式,并进行比较。
一、直播模式直播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教案模式,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亲自讲解和演示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直播模式中,教师通常起到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学生被动接受。
直播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直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然而,直播模式的缺点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二、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案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相学习。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共同学习。
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合作学习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可能产生依赖他人的思维惰性,导致个体能力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三、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倒置传统教学顺序的教学教案模式。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方式获取基础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解决问题。
翻转课堂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思考。
然而,翻转课堂模式的缺点是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否则可能无法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四、个别化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模式。
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速度、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每个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
个别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满足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然而,个别化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教师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个别化教学,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几种形式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几种形式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多种形式。
本文将介绍教学过程设计的几种常见形式。
一、直线型教学过程设计直线型教学过程设计指的是按照教学大纲或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的过程。
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设计适合于知识结构连贯、各个学习环节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倒三角型教学过程设计倒三角型教学过程设计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中的关键问题。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入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或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合作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三、螺旋型教学过程设计螺旋型教学过程设计是一种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复引入和复习已学内容,将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设计适用于知识结构复杂、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的编写和课堂实施,合理的安排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四、探究型教学过程设计探究型教学过程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和引导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实验、观察和总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设计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是一种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设置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独立思考、合理规划、实践操作,完成项目任务,并进行总结和展示。
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自导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开始的陌生,经过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等环节到最后的熟悉和掌握;学习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这其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学生依赖阶段、学生参与阶段、学生主导阶段和学生自导阶段。
这与格罗(G.Grow)提出的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有相似之处。
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
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
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基础知识或技能以及没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多使用这一设计模式选择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应当注意,教师主导,不能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地采用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导学习意识,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等。
(二)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挥者。
该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应当由教师来控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选择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意义都应让学生清楚,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
(三)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这一阶段的设计模式,其理念是基于“学生主导,教师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观。
教学设计中常用的教案形式与模板
教学设计中常用的教案形式与模板在教学设计中,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它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步骤进行系统化规划的文件,有助于教师实施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中常用的教案形式与模板,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向型教案目标导向型教案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设计的教案形式。
它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教学目标:明确阐述课程的目标,表明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2. 教学重点:指明本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关键知识点。
3. 教学难点:指出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教学策略。
4.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步骤,包括引入、知识点讲解、示范演示、练习等环节。
5. 教学评价:设计相关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二、问题解决型教案问题解决型教案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进行设计的教案形式。
它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教案通常包含以下内容:1. 问题提出:明确指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过程:设计学生的学习步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3. 讨论与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践,鼓励他们分享和交流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4.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并对解决效果进行评估。
三、案例分析型教案案例分析型教案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教案形式。
它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该教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 案例介绍:引入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并组织相关讨论。
3. 知识拓展: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提供案例所需的理论支持和背景知识。
4. 案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参与案例操作,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设计方法。
任务型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设计一系列任务来推动学生的学习。
在任务型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实践和反思,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项目制教学设计方法。
项目制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项目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项目制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解决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合作式教学设计方法。
合作式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设计一系列合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合作式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以上介绍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教案编写中的课堂互动方式
教案编写中的课堂互动方式在教案编写中,课堂互动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恰当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在教案编写中常用的几种课堂互动方式,并分析它们的优劣。
一、问答互动法问答互动法是最常见的教学互动方式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的注意力。
但是,问答互动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而不愿意积极参与,导致互动效果不佳。
二、小组合作互动法小组合作互动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或者讨论一个问题。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同时,小组合作互动法也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促进知识的共享。
然而,小组合作互动法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可能会依赖于其他组员,不愿意独立思考。
三、角色扮演互动法角色扮演互动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以模拟真实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并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角色扮演互动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角色扮演互动法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并且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尴尬或者不适应。
四、游戏互动法游戏互动法是一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互动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互动,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游戏互动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游戏互动法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和内容。
总结起来,教案编写中的课堂互动方式有很多种。
在选择互动方式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限制字数无法详尽赘述每种互动方式的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案设计中的课堂互动形式
教案设计中的课堂互动形式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条理的教学指导,还能够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教案设计中,选择适当的互动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案设计中常用的几种课堂互动形式,分析它们的优劣势,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问答形式问答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常见的互动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这种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问答形式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
然而,问答形式过于简单和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参与和机械背诵。
因此,在使用问答形式时,教师需要合理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小组讨论形式小组讨论形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互动形式。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组讨论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将小组讨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然而,小组讨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的学生可能在小组中表现 passivity,靠其他成员完成任务。
其次,小组讨论可能消耗过多的课堂时间。
因此,教师在使用小组讨论时需要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并合理控制时间。
三、案例研究形式案例研究形式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形式。
它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供学习机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案例研究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判断能力。
然而,案例研究形式的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否则可能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和引导偏差。
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水平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设计案例,确保教学效果。
四、实验探究形式实验探究形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互动形式。
通过实验和探究,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并亲自实践所学知识。
实验探究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常见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自特点
常见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自特点教学设计模式是指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特点。
1.问答教学模式问答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问答教学模式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运用,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教学。
2.课堂讲授模式课堂讲授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讲解概念、理论和原理等内容,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新理解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速,教师可以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达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课堂讲授模式适用于知识密集的教学内容和较大班级的教学。
3.分组合作模式分组合作模式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协作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分组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关键概念和知识。
4.项目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项目驱动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5.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综合能力。
总的来说,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教学。
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使教学更加有趣、生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
常用的教学模式
常用的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来选择,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讲授模式讲授模式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
在讲授模式下,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演示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这种模式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概念的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比喻和实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二、讨论模式讨论模式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
在讨论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进行观点的交流和辩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实践模式实践模式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模式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实训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五、探究模式探究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模式。
在探究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观察分析等方式来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思考。
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学习目标。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有多种,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这种模式注重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实践。
这种模式适用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合作学习模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问题导向模式: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情景模拟模式: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营造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
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这种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模式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等因素来确定。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
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
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
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
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
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
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
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
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教学设计的三种模式特点
教学设计的三种模式特点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
下面将介绍教学设计的三种常见模式及其特点。
一、内容-教学模式(Subject Matter Teaching Model)内容-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教师通过讲授知识点,提供案例和解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讲解习题、课堂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该模式的特点是:1. 知识导向:强调知识内容的确切传授,注重知识点的纵向扩展和体系化建立。
2. 教师主导: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负责课堂的组织和主导。
学生以被动接受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3. 学生角色:学生主要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者,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有关。
尽管内容-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结构明确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并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但其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背景。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纯粹使用内容-教学模式。
二、问题-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Teaching Model)问题-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该模式的特点是:1. 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自主求解问题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学生主导:学生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构建者,负责学习过程的探究和实践。
3. 教师角色:教师扮演指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问题-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问题设计和引导能力,同时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的三种模式特点
教学设计的三种模式特点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到特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它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设置,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
目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有三种:课堂教学设计模式、项目教学设计模式和反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一、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主导角色,他们制定教学计划、掌握教学节奏,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 知识重点明确:在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师会明确地确定课程的知识点和重点。
他们会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
3. 学生被动: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通常是相对被动的。
他们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主要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通过听讲、练习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项目教学设计模式项目教学设计模式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一个个的项目,通过项目式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学生主导:在项目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扮演着主导角色。
他们需要自己选择项目、制定学习计划,并在项目中扮演相应的角色,例如研究员、设计师、实践者等。
2. 跨学科融合:项目教学设计模式强调跨学科融合。
在项目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 解决实际问题:在项目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需要解决实际的问题。
他们通过研究、分析和实践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反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反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将课堂讲授的内容放到课堂外完成,而将以前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讨论和实践等活动放到课堂上进行。
常见的教案的三种类型
常见的教案的三种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和谐的双边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通过调研、听课发现很多教师对教学方法未做细致系统地研究,只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利用传统方法简单地讲解,达不到理想效果。
为此,现将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以介绍,以求共勉。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主要是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有练习活动,既有教师的讲与读,也有学生的讲、读和练,是讲、读、练结合的活动。
讲演,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
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以此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也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
古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等都擅长运用这一方法。
其基本形式是师生问答。
谈话法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传授知识的谈话: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事物、新的问题联系起来,经过积极思考得出结论,并作出正确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
巩固知识的谈话:即根据学生学过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经过回忆把所学的知识再次表达出来,以达到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的目的。
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1.直接教学模式:这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学生则通过听讲和笔记来学习。
这种模式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如科学、历史等学科。
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分享信息、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着指导和监督的角色,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主动地学习。
这种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模式:这种模式侧重于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
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实验、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4.任务驱动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
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并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指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这种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反转课堂模式:反转课堂是指将课堂的学习和作业反转过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学习,而通过视频教学等方式在家完成作业。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6.探究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支持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现知识。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式,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的三种设计模式
篇一: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 (2012-03-15 13:44:03)转载▼标签:教育三大类主要的教学设计及其特点2010-09-15 9:281以教为主2以学为主3教学结合三类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特点一、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动机理论)。
其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
其设计原则是:强调以教师为主。
其研究主要内容是: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
特点:1、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2、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3、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4、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5、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缺点:1、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创建。
一、学习环境分析。
指对教学所需要的总体环境的分析,包括物环境和人环境。
物环境就是学的物质环境如温度、光线、通风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
人环境则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师生之间的需要、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课堂气氛等。
良好的学环境主要取决于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控制。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主要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
初始能力是指特定学科的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也即是教学的起点;一般特征指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历、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等。
学习风格。
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也可以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喜欢采用某种特殊学习方式、策略的倾向。
主要包括⑴对感觉通道的偏重(有视觉型、听觉型与动觉型);⑵心理的和社会的特征;⑶认知方式,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系列型等;⑷大脑左右半球的加工方式,左半球加工畔的方式是言语的、系列的、数字的、理发的和逻辑的,右半球则与空间知觉、形象、情感等方式加工信息。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介绍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介绍(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介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介绍以下是为您推荐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所以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设计者。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是多样的`、多元的.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应设计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则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
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介绍两种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1.以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设计模式这种教学设计有两大特点:一是从“仓库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学习,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让学生博采众长、自我酿“蜜”。
二是从知识学习向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转变,教学设计所关注的应是如何提供真实情况,模拟情况让学生体验与赏识、发现与探索。
范例:“问题法”设计《玻尔原子模型》教学将汤姆逊原子模型交给学生(如何检验),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怎样检验),要求学生思考假如汤姆逊原子模型正确,实验结果应该怎样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出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再提出卢瑟幅原子模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接着提出卢瑟幅原子模型的困难(怎样解决),最后提出玻尔原子模型与它的缺陷。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从提出问题着手,体验物理学习过程(从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幅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的乐趣。
2.以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为主的设计模式这种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挤压学生思考和自主活动。
范例:“探究法”设计《人造地球卫星》教学用媒体展示一些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有一感性认识后,提出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如果苹果树长得与月亮一样高,树上的苹果会绕地球转吗由学生各自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学生的个性在思考、讨论中得到张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的常见模式一、“5E”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是BSCS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就在BSCS的总课程设计中被应用,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描述了一种能用于总课程、具体学科课程或某一节具体课的教学程序,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基本内涵“5E”教学模式共分五步,这五步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因为五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都是“E”而得名。
(1)吸引这一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
为吸引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5E”教学模式一般强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的问题情境应尽量与现实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与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
情境中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
教师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任务已经形成的前概念.分析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然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演示实验或其他常见情境与学生已知的前概念产生认知冲突,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探究兴趣,产生探究意愿。
(2)探究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上一环节产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
教师注意观察、倾听,并进行适当的提示和指导,以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深度,同时避免学生过快地得出结论。
在这一阶段,需要提供学生一些必需的背景知识,包括学习材料,如果是实验探究,还必须提供给学生实验仪器、实验材料、背景知识等等。
“支架式”支持的力度,取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情况。
在探究环节中,由于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探究活动,所以学生的前概念(很可能是错误概念)、技能、方法等逐渐被暴露出来,为之后的概念转换和概念界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3)解释解释阶段是“5E”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这一阶段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展示及分析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表露其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或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阐述他们对概念的认知。
这一阶段也为教师提供直接介绍概念、过程或方法的机会教师应该借助于课程目标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的概念。
解释环节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教师应注意鼓励和提醒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上一环节进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推理。
如果推理有困难,教师也可以直接借助于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辅助以其他的材料和媒体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特别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概念。
(4)迁移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技巧,扩充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与其他已有概念建立某种联系、同时用新的概念解释新的情境或新的问题。
通过实践练习,学生从中可以加深或拓展对概念的理解,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技能。
在利用新概念解释新的类似的情境或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刚刚学习的专业术语,这不仅可以对新情境和新问题进行回答;而且可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5)评价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如果用正式的方法评价,教师可以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任务等形式;如果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任务等形式;如果采用非正式评价,教师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任何时候进行。
总之,评价的目的在于确保学生活动的方向或鼓励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同时,评价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评估自己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机会。
“5E”教学模式也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能在一个任务中认知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有助于学生认知自己对探究活动付出的努力程度。
2、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征“5E”教学模式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协调一致。
在这两者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中心,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而获取科学的概念。
二、ADDIE教学设计模型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模型是教学设计理论的抽象化图形描述,以其精简化、可视化、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教育、培训领域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指导性设计模型。
体现通用教学设计特征的ADDIE教学设计模型,涵盖了教学设计过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骤,它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五个步骤,以保证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1. 分析阶段分析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主要从学生的共同特征、已有知识储备、学习风格等三方面出发;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对象向培养目标确定的能力转变的支撑性材料;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和载体。
2.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四个方面。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灵魂之所在,对后续阶段起着统领作用。
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策略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并确定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是在教学策略确定之后,围绕学习活动而开展的具体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
3. 开发阶段立足于分析、设计两个阶段,开发阶段重在选择合适的教材资源,同时制作、开发各种辅助学习资源,以生成具体的教学单元内容。
4. 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旨在通过借助合适的教学媒体,将虚拟环境的优势和现实环境的优势相结合,开展教学和研讨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 评价阶段评价主要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在后期阶段中对教学设计方案予以不断完善。
研究在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逐步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出了三阶段式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
(1)课前阶段指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相关内容,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相关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惑及建议提交至学习平台,形成课前自主学习反馈。
教师则利用平台提供的讨论区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同步/异步的交流与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
(2)课中阶段在课中的典型任务探究阶段,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问题,采用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之后便进入课中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展览、限时演讲、辩论会等形式,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3)课后阶段课中的展示和交流完成后,学生根据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提炼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反思总结并提交至学习平台,以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和传播。
三、对分课堂1、内涵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
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
2、创新之处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结合对分课堂的具体实践,通过与传统课堂的对比,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余地,趋向被动接受。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有引导,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
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获得基本框架,理解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
学生要带着作业参加讨论,受朋辈压力,课下学习会更认真、主动。
作业计分,优秀作业得到展示,会促使学生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的作业。
课下学习目标明确,但何时学、学多少、如何学,学生自己安排,自主性强。
(2)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负责所有内容的组织、呈现、解释、总结,备课工作量大。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备课量显著减少。
讲授时间短,降低了对学生注意力的要求,减少了纯粹为吸引眼球的“表演性”教学。
分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回督促但并不介入讨论,负担很小。
作业批改只需粗略分级,简单反馈,花费时间并不多。
展示、评点作业,针对性强,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还能减少教学材料准备,降低备课负担。
在对分课堂中,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降低,指导性成分提升,教师角色从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是学生觉得困难,看书不易看懂的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学识会更尊重、评价更高。
(3)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在传统课堂下,教师讲授后学生各自学习,缺乏交流机会。
学生自己学习,比较枯燥,碰到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受挫。
课下学生很难聚齐,学习环境也不易保证,小组互动学习效果不好。
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习环境好,学生带着问题来,相互协作共同解答。
学生在讨论中锻炼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视角,互相启发、促进,深化理解,同学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
课下不学习很难参与讨论,缺课也会影响整组讨论,这些都会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有机会同教师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
总体上,生生、师生互动的幅度都大大提升。
(4)提升考评准确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在传统课堂下,学生通过几次评估,如期中、期末考试或学期论文获得分数,取决于考题内容和临场发挥,分数偶然性高,评价准确度低。
考试侧重死记硬背,对思维能力考查不够。
另一方面,传统教学理念希望学生每门课都尽力学好,目标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规划在不同课程上的投入,应该得到鼓励。
比如对某一特定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想获得好成绩,有些学生没有兴趣,有些学生能力不够,有些学生时间不够,有些学生觉得教师水平不高,有些学生认为对自己未来发展意义不大。
这些情况下,学生可能只要求及格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