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量产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

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

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型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质量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并制定试产计划。

试产计划需经总经理审核并签字后方可执行。

4.6试产过程中,生产部门需按照试产计划进行生产,并由工艺设备部和品质部进行跟踪和监控。

如有问题及时反馈给研发部门进行处理。

4.7试产结束后,研发部门需对试产过程进行总结,并输出试产报告。

试产报告需由研发部门、品质部门、生产部门、工艺设备部门共同签字确认后方可存档。

二、标准资料输出5.1研发部门需在试产结束后,输出标准资料,包括工艺流程图、生产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包装规范等,并需经过品质部门、工艺设备部门、生产部门的确认和签字后方可存档。

5.2标准资料需在量产前完成输出,以便生产部门进行生产作业指导和流程控制。

修改后的文章: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为了更好地规范新产品从研发、试产到量产的过程,本公司制定了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

该规定旨在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建立标准的产品资料档案。

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新产品。

各部门职责:生产部门:制作样机、提出试产报告、制作生产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样机评审。

采购部门:采购样机物料、参与样机评审。

仓库:提出新物料、跟踪试产物料。

品质部门:确认样机和新物料、参与样机评审、跟进试产、制作样机测试报告和检验规范、制作包装规范。

研发部门:制作样机、跟进试产、输出试产资料和标准资料、全程跟踪样机确认到量产。

工艺设备部门:制作生产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制作工装、调试主要设备、参与样机评审。

实施细则:一、样机试产流程1.样机制作:研发部门填写委托加工单,由生产总经理审核后交由生产部门进行样机制作。

研发工程师、质量部门和工艺设备部门全程跟进指导。

2.样机确认:2.1 新产品研发结束并由研发助理测试无异常后,写出测试说明和已测试合格的样机,交由品质部门和研发部门进行样机确认。

2.2 样机确认合格后,由质量工程师写出样机测试报告,并写出意见,测试报告并分发到研发部门、总经理、品质部门及研发部门存档。

新产品量产实施方案

新产品量产实施方案

新产品量产实施方案一、前期准备工作。

在新产品量产实施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产品的设计、工艺、材料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确认,确保产品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工艺流程是合理的,材料供应是稳定的。

其次,要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效率。

同时,要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生产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二、生产计划制定。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需要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应包括生产数量、生产周期、生产任务分配等内容。

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原材料供应、生产设备运转、人员配备等因素,确保生产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要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案制定,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三、生产过程控制。

在新产品量产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首先,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把关,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其次,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要做好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四、成本控制。

在新产品量产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确保生产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首先,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分析,找出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要对成本控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确保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

五、质量管理。

在新产品量产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首先,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符合质量要求。

其次,要做好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要加强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

六、总结与改进。

在新产品量产实施结束后,需要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

样件管理条例

样件管理条例

《样件管理条例》样件:①产品样件:是指按照设计图示生产出来,符合图纸要求,并通过客户批量试装合格之后,保留的产品实物;②试验样件:是通过试验测试(盐雾、化学成分、性能测试等)产生结果之后留下特定状态的产品实物。

一、产品、新品、量产样件:1、模具、工装完成批量试装,检验合格、客户试装合格之后,保留1~5件作为样件,样件上面并由客户、或者我司技术员签字、产品型号、日期,将样件封存品质部保存。

2、批量样件生产保存期限为该型号产品停产、不再生产日期延迟1年为限。

3、若该产品中途有状态变化、客户技术变更、工艺改进等变化、新制工装模具应该变化之后的新产品完成批量试装合格之后,进行更换样件,老状态样件注明“老状态”继续保留1年,新状态样件按照上述1、2要求封存。

4、样件相关《检验报告》、《客户验收合格通知》等样件依据记录,跟随样件保存至产品停产延后1年为限。

5、对于客户特殊要求、或者是军用产品等样件,以及样件样件相关《检验报告》、《客户验收合格通知》等样件依据、记录永久保存。

6、样件保存条件,样件保存时应注意防止潮湿生锈、防止碰撞变形等不影响外观、尺寸状态改变的条件。

二、试验样件:1、试验样件,包括盐雾试验、拉力试验、拔脱力试验、焊接破坏试验、材料成分鉴定、锌层鉴定等试验,之后保留状态的产品。

2、试验样件,保存期限为1年。

3、试验样件记录,保存年限为1年。

4、试样件记录,应记录产品型号、日期、批次、试验条件、试验人员、试验结果等,记录时字迹清楚,不宜涂改。

5、对于客户特殊要求、或者军品的试验样件保存期限为2年,试验数据、记录保存期限为永久保存。

6、试验样件保存在试验室、试验样件盒内;相关样件报告、检验记录保存在品质部档案室。

三、工序样件:1、工序检验样件,主要包括生产的首件、末件(此处的“首件”泛指每道工序开始生产的1~5件;“末件”泛指结束时生产的最后1~5件,下同)。

2、每一道工序生产的首件和末件,交检合格之后,由该工序操作者保存在生产工位现场(首末样件盒:注每台设备均配有蓝色样件盒)。

产品量产的初期管理

产品量产的初期管理

产品量产的初期管理编号:修改履历版次/修改码A/0 页码1/7修修改页码更改前更改修改人/日批准人A/0 全部- 新版生成程冰蕾/20141022一、目的监控新产品量产转交后生产初期(人、机、料、法、环、测)等影响质量因素的管理,确保早期产品质量稳定。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新产品及其改进型新型号产品开发完成后转交量产的产品生产。

三、定义.3.1初期管理:为确保初期产品的质量和工序的早期稳定化,进行量产以后在一定期间(以下,初期管理期间)和数量(批次、吨数等)的质量保证活动。

3.2.初期管理时间:根据产品生产控制难易程度在进行初期管理活期间决定初期数量或时间,要通过以下原则:(客户另行规定除外)分类期间生产数量重要客户的产品量产后6个月20吨非重要客户量产后1个月5批次3.3初期产品:初期管理期间生产的全部产品(合格品、各种废料含落地料、高铁料、筛上料、清洗料等)。

3.4初期产品评价:在初期管理期间,以判断产品质量的正确、设计质量、工序配备、设备稳定上的问题点的措施、改善为目的的初期产品的质量的确认活动。

3.4初期产品管理:对处理产品从生产过程、入库、销售过程,按规定措施采取管理活动。

四、职责与权限4.1研发中心:负责完成新产品的项目开发、客户对新品的确认、技术文件及文档归档管理,将整套生产的应用文件、标准、规范、样品等转、教生产系统进行量产,并指导量产与解决量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2工艺工程部:负责量产初期生产过程的技术、工艺工作,包括生产工艺稳定、生产培训与指导、设备稳定评估以及生产过程出现的技术、工艺等问题的组织解决。

4.3质量部:负责产初期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以及决定初期管理的限定条件解除。

4.4生产工厂:按公司经营计划与客户订单状况组织生产量产,包括定额合格生产人员、合格稳定生产设备、满足量产的生产环境与场所等。

4.5采购部:负责提供满足量产的合格物料。

4.6其他部门:按各自职能对生产量产进行支持与配合,完成部门承担的职责。

产品转量产管理制度范文

产品转量产管理制度范文

产品转量产管理制度范文产品转量产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制定本制度,用于规范产品的转量产工作,确保产品能够顺利转入批量生产阶段。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的产品转量产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新产品的试生产、新工艺的试制、扩产新项目的试运行等。

第三条产品转量产是指产品从小范围生产逐步扩大到批量生产的过程。

第四条产品转量产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确保产品转量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产品转量产工作应按照科学、严格、有序的原则进行,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第六条产品转量产的具体流程和要求由公司的产品转量产管理者负责制定,并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后才能执行。

第二章产品转量产目标与任务第七条产品转量产的目标是将产品从小批量生产阶段逐步过渡到批量生产阶段,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第八条产品转量产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产品转量产计划,明确转量产的时间节点和目标;2. 制定产品转量产方案,确定所需资源和工艺流程;3. 组织产品的试生产和试运行,解决出现的问题;4. 汇总产品转量产的数据和经验,为后续产品的转量产提供参考。

第三章产品转量产的组织与管理第九条公司应设立产品转量产管理团队,负责产品转量产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产品转量产管理团队的职责包括:1. 负责制定产品转量产计划和方案,并落实相关措施;2. 组织产品的试生产和试运行,跟踪解决问题;3. 汇总分析产品转量产的数据和经验,及时修正和完善转量产方案;4. 提供产品转量产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第十一条产品转量产管理团队应由公司内部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能够合理安排和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

第十二条产品转量产管理团队应定期向公司领导报告产品转量产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产品转量产的流程与方法第十三条产品转量产的流程分为试生产阶段和试运行阶段。

第十四条试生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测试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稳定性,评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新产品量产导入管理办法

新产品量产导入管理办法

新产品量产可否判定管理办法(案)1.制定目的规范新产品量产前、各部门评审是否可以量产,使之有章可循。

2.适用范围新产品只是指以下A类、B类两类型产品,不包括C类改进品。

A类:以前没生产过的、全新开发的产品(全新产品);B类:以前有生产过、零部件变更或设计改变、重大工艺变更的产品(变更品);C类:以前有生产过、没有部件变更、仅工艺稍改进类的产品(改进品)。

凡新产品(A类、B类)量产前的评审,需要按照本办法、各部门进行评价判定。

3.职责1)业务部负责确认:新产品客户规格书是否获得、并发送公司相关部门?样品客户是否认定合格?客户小批量使用情况等信息2)研发部确认:新产品相关资料(部品检验基准书、部品认定书、成品参数规格、图纸、客户承认书等)是否已经齐备?试作部品是否满足规格?试作时工装夹具是否齐全?以及产品信赖性试验判定、试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新产品的性能/结构原理是否向各部门宣导?3)采购部确认:新供应商的《供应商基本资料》、《供应商现场评估报告》、质量保证协议、以及厂家部品是否送样认定合格等?4)品管部确认:相关资料(部品检验基准书、部品认定样品、成品检验规格、图纸、客户承认书等)是否已经获得?部品检验是否满足规格?试作品IPQC巡检问题点是否已整改?成品检验及信赖性试验是否满足要求?5)生产部确认:生产工艺资料(流程图、工位作业指导书、检查记录报表、QC工程表等)是否已作成?设备工夹具是否齐备?产品相关工艺要求,是否对管理人员和员工培训?批量试作问题点是否已解决?有无跟踪管理表?试作品效率及良率数据是否满足要求?成品QC检验和信赖性结果有无跟踪?人员培训否?等与生产相关事项。

6)总经理综合评判是否量产?还是继续设计改善、生产改善?以及相关指示。

4.记录《新产品量产可否判定书》新产品量产可否判定书(案)。

新产品移管量产管理规定

新产品移管量产管理规定
工时计算资料
13
作业指导书
14
出荷仕样书
15
资料用刻录盘1个
16
17
18
19
20
制 作:
审 核:
批 准:
未经同意不得复印
*****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手册
第10章
第2页,共3页
题目:新产品移管量产管理规定
第C版
第1次修改
1目的
1.1规范新产品开发完成后,从试产至量产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责任人,以充分调动各部
门的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
2范围
2.1本规定适用于各开发部开发的新产品的移管。
3职责
3.1开发项目小组负责新产品移管之前的各项工作。
4.2《技术工艺文件及测试软件管理程序》-----COP4.3。
5概念
5.1试产(PP):新产品开发完成后,为验证产品的可生产性而进行的小批量生产(首次试产在50台以内)。
5.2移管:新产品在完成试产后,确认可以进行批量生产而将产品的生产管理从开发部转移至生产部门所进行的一系列交接工作。
5.3量产(MP):新产品经过试产验证合格后进行的大批量生产。
6.1.6已发现的设计问题都已得到解决,工程不良率8%以下。
6.1.7产品至少经1个客户认可,签回产品规格承认书,且有产品使用至少1000台以上的结果反馈。
6.2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由开发部召集相关业务、生产部门开移管会议。移管
会议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6.2.1确认规定的移管条件是否都已达到。
6.3移管完成后,生产部门根据营业部门的出货要求,负责组织生产。
6.4在量产过程中,生产部门的职责为:
6.4.1制作辅助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及工艺流程的修订与完善,修理指南的制作,工模夹具图纸制作等)。

新产品导入量产作业规范

新产品导入量产作业规范

修订记录页1.0目的。

1.1为确保新产品顺利导入量产阶段,能提供正确完整的技术文件资料及验证新产品的成熟度,以顺利量产。

2.0组织与权责。

2.1研发单位:对策分析与设计变更,提供样品及技术相关文件资料及零件采购资料。

2.2工程单位:(a)承接新产品技术,产品特性及生产作业性评估。

(b)制程安排,包括生产线的评估,绘制工程流程图,QC工程图之草拟。

同时,还有负责治具的准备,制程管制,机器设备架设,参数设定及问题分析等。

(c)规划新产品之测试策略,测试设备,治具及软体。

还有负责生产线测试设备的架设,提供测试计划及测试产出分析。

(d)提出新产品评审日程会议、3.0品保单位。

(a)产品设计验证测试。

(b)负责新产品品质历史档案的建立。

(c)根据制造仕様书再次确认各项是否符合工程规格及客户规格。

4.0资材单位:(a)委托加工及材料采购。

(b)备料及试作投料。

5.0生产单位:(a)支援新产品组装。

(b)成品接受及制造技术接受。

6.0组立技术课:(a)功能及可靠度确认(b)新产品工艺流程、作业标准书、标准工时等工艺文件的改善修订。

(c)新产品模具、设备、工装夹具之入帐、管理、使用教导、操作规范的制订。

7.0生管课:(a)负责新产品量产导入的生产计划编制。

(b)负责新产品量产所需物料的请购及追踪工作。

8.0文管中心:8.1相关资料接收确认与管制。

9.0作业说明:9.1新产品导入生产决策:9.1.1当研发单位设计的产品经过P1~P2~P3~P4后,认为新产品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可以生产了,但是针对产品的成熟度还需要做设计验证是否可以进入正式量产,所以经过.会议之决定。

9.2新产品量产追踪:9.2.1当一个新产品通过多次试产验证可以量产后,产品技术员还需要深入制造现场,生产中可能存在一些潜在未发现的问题,为了再现性预防及校正,所以要做量产后追踪。

9.2.2量产追踪时,针对生产线的测试数据和生产记录做统计,如果经过各种报告数据显示,此产品没有问题,完全可以大量投产时,把追踪报告提出存档,表示新产品导入生产作业完成.10.0作业流程图:NG OK。

车间生产新产品管理制度

车间生产新产品管理制度

车间生产新产品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车间生产新产品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车间生产新产品的管理工作。

二、产品研发阶段管理1. 确定研发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明确产品研发的目标和方向。

2. 制定研发计划:制定明确的产品研发计划,包括研发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和进度,确保研发工作按计划进行。

3. 专业团队建设:建立专业的研发团队,包括工程师、设计师、测试人员等,确保研发人员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

4. 创新管理: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创新性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方案,激发团队的创新潜力。

5. 技术支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6. 风险评估:对产品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

三、生产准备阶段管理1. 确定生产方案:根据产品设计和工艺要求,制定生产方案,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配置、生产人员配备等。

2. 设备检测和维护:对生产所需的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3. 原材料准备:采购所需的原材料,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

4. 训练和培训:对生产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生产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 安全生产管理:制定安全生产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四、生产执行阶段管理1. 严格执行生产方案:按照制定的生产方案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

2. 生产过程监控: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检测,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3. 工艺改进:随时关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及时进行工艺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库存管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确保库存的稳定和库存成本的控制。

五、质量管理1. 生产质量监控: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和检测,确保产品的质量达标。

2. 产品检验和抽检: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检验和抽检,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新品试产作业管理办法与流程图

新品试产作业管理办法与流程图
4-5.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生产部有责任如实的反映,产品组组织对产线不良进行分析并改善追踪,填写入《试产改善跟踪一览表》以便进行汇总制定总体改善计划,为下步试产提供比较
4-6.技术部工艺组根据产线的作业手法,编制作业编成表,并根据实际产线的不良将问题记录在作业制程问题分析表中,追踪改善
4-7.品保部在试产过程中对零件进行检测,提供全尺寸测试报告,电检测试报告,并进行制程能力分析(Cpk数据提供),并根据产品规格书进行信赖性试验报告
工装组:提供合格工装治具
产品组:文件的起草编制,生产过程的跟踪,总结
四、内容及要求:
4-1.产品在设计开发结束后组织各部门责任人组成专案小组,共同关注产品进程
4-2.在试产中设定良率目标(生产数量在5-10K,零部件不良率在5%以内,成品不良率在15%以内),只有达到目标后,才能使试产有效可转入正式生产
4-3.在试产前产需提供以下文件:
文件名称
责任单位
设计文件
技术部产品组
产品规格书
技术部产品组
QC工程图
品保部
检验文件
品保部
BOM表
技术部产品组
组装sop
技术部工艺组
DFMEA
技术部产品组
模具设计图面
技术部工装组
治具设计图面
技术部工艺组
4-4.在产品开发结束后,产品组联系生管安排试产,车间在接到生产指令后,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生产车间,品保部,产品组,工艺组,工装组负责人到场共同确认生产情况,以便进行下步改善
4-8.生产过程中,生产部根据批号管控标准对试产产品的零件进行批号标注,以便可追溯到产品使用的情况;同时在模具生产的零件,如大于1穴,必须要刻模号,以确保产品零件的唯一性,以便对每一模穴零件进行追踪其质量情况

工厂新品管理制度模板范文

工厂新品管理制度模板范文

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工厂新品开发流程,提高新品开发效率和质量,保障新品顺利上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工厂所有新品开发项目,包括产品、工艺、材料等方面的创新。

第三条新品开发应遵循市场需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质量可靠的原则。

二、新品开发流程第四条市场调研1. 市场部负责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态势、行业趋势等。

2. 市场调研结果应形成报告,为新品开发提供依据。

第五条初步设计1. 设计部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进行初步设计,确定新品的基本功能和外观。

2. 初步设计方案应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第六条技术评审1. 技术部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评审,确保技术可行性。

2. 评审通过后,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第七条详细设计1. 设计部根据技术评审意见,进行详细设计,完善新品的技术细节。

2. 详细设计方案应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第八条工艺、材料评审1. 生产部对详细设计方案中的工艺、材料进行评审,确保生产可行性。

2. 评审通过后,进入试制阶段。

第九条试制与测试1. 生产部组织试制新品,并对其进行测试,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 测试结果应形成报告,为新品改进提供依据。

第十条改进与完善1. 根据测试结果,对新品进行改进和完善。

2. 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应重新提交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量产准备1. 生产部根据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准备量产所需的设备、材料等。

2.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生产人员培训。

第十二条量产与上市1. 生产部组织量产,并确保产品质量。

2. 销售部负责新品的推广和销售。

三、新品开发责任第十三条市场部负责市场调研和初步设计。

第十四条技术部负责技术评审和详细设计。

第十五条生产部负责工艺、材料评审、试制、量产和上市。

第十六条人力资源部负责生产人员培训。

第十七条销售部负责新品的推广和销售。

四、监督与考核第十八条建立新品开发监督机制,确保新品开发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

第十九条对新品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新产品试产或量产导入管理办法

新产品试产或量产导入管理办法

日 期(3)品质部说明新产品试产或批量生产中品质注意事项。

4.1.2 会议时机(3)负责新产品品质历史档案的建立。

(1)负责新产品导入的生产计划编制。

3.4PMC新产品准备上线生产前,由产品导入项目负责人通知各参会人员。

(1)产品导入作新产品说明用实物、图片或描述讲解形式,向参会人员介绍新产品资讯。

(2)产品导入介绍新产品试产或批量生产工艺流程及新设备注意事项,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注 4.1.3 会议议程(2)负责新产品品质试验程序的编写、制订。

(3)负责新产品工艺流程、作业文件的改善修订。

3.3品质(1)负责新产品品质检验规范的建立。

凡新产品经评审通过后,导入正式试产或批量生产前之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2)出席人员: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相关工艺及技术人 、客户代表。

3.权责3.1 产品导入负责接收客户提供的文件并通过邮件形式发放到相关的部门。

3. 2 工程(1)负责新产品生产程式制作与调试、设备参数设置与确定、测试程序准备。

(2)负责新产品设备、工治具之管理、使用教导、操作规范的制定。

(1)会议主持:新产品导入项目负责人。

(2)负责新产品导入所需材料的管理及追踪工作。

3.5生产(1)负责组织对相关干部、员工进行产品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2)负责依照生产计划进行试产或量产。

4.作业程序4.1 新产品试产或批量生产说明会4.1.1 参会人员2013-01-261.目的2.适用范围 规范新产品试产及量产导入作业流程,使之有章可循。

意事项。

日 期4.5 新产品试产或批量生产总评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书面意见。

(2)检讨会上通过讨论对生产中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指定责任人员进行整改(含设计、资料、 工艺流程、物料问题等)。

(3)责任人依据整改意见完成整改后,视需要进行生产验证。

5.2 FM-QA-060 试产报告副总经理(或厂长)负责新产品最后的总评审,以确认是否可导入继续生产。

5.记录表单5.1 FM-QA-006 会议记录(2)生产部审核产品生产工艺之合理性、可靠性。

管理制度新产品移交投产的管理

管理制度新产品移交投产的管理

管理制度新产品移交投产的管理一、概述新产品移交投产是指新开发的产品经过一系列试制、试产、试销等阶段后,最终完成生产线的移交和正式投入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新产品的投产管理要求科学合理,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交付周期的达成,从而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二、移交投产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移交标准及相关要求:制定明确的新产品移交标准和相关要求,包括产品质量要求、产能要求、交货期要求等,并设定合理的标准和目标。

2.组建移交投产团队:根据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需要,组建移交投产团队,包括研发、生产、品质、市场等相关部门的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

3.制定详细的计划:根据产品特性和量产需求,制定详细的移交投产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移交投产过程管理1.试制阶段管理:设计并搭建生产线试制所需设备和工具,进行初步的试制生产,掌握相关生产技术和工艺参数,以及产品质量控制方法。

2.试产阶段管理:根据设计方案和规范,安装和调试设备,进行小批量试产,验证并调整生产工艺,优化产品质量和产能,并进行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

3.试销阶段管理:根据产品特性和市场需求,进行小范围试销,收集市场反馈,了解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和问题,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4.扩大产能管理:根据试产阶段的数据和市场需求预测,确定量产的产能规模和计划,进行相关设备和人员的准备工作,保证投产后的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5.投产前验收管理:对新产品的试制、试产和试销阶段进行综合评估,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同时进行相关设备和工艺的调整和改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6.投产后管理:对新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建立科学的生产指标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产能达标,同时进行人员的培训和行为管理。

四、移交投产管理的关键要素1.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在投产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2.产能管理:根据市场需求,提前规划和准备产能,确保产品的交货期达到承诺。

新产品试产管理规范

新产品试产管理规范

实用文档1.0目的:1.1 验证当前阶段的产品整机及其零配件的各项性能能否达到设计意图要求;1.2 尽可能地将新产品尚还存在的问题在批量生产前充分暴露出来,为后续问题点改善创造更加适宜的条件,为促成新产品顺利量产提前做好各项充分准备工作;1.3明确新产品试产所涉及到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确保试产工作顺畅开展。

2.0适用范围:2.1 适用于公司产品的各个新项目在投入量产前的每一次试生产。

包括全新产品的试产、关键零配件在功能或装配配合上有较大变动的老产品的例行试产。

试产的对象可以是产品的功能、试装配配合或加工工艺等。

2.2 客户提出的其它的需要进行试产的情况;3.0定义3.1样品试制:开发阶段中首次样板的试制,在于验证新品设计的完善性。

(一般由研发部内部样板组完成)3.2小批量试产:开发阶段中样板试制成功后的小批量试产,尽可能地模拟批量生产状态,验证工艺、产品整机等能力。

(小批量试产装配必须在生产车间完成。

)3.0主要职责3.1研发部: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相关技术资料制定和发布受控、样品鉴定和评审会组织、设计问题的改进、主导推进试产的进行;同时处理试产中的异常状况,主导产前会议和试产后总结报告会议召开。

a项目工程师:负责新产品工程技术图纸的制作、零部件及整机确认样的确认、零部件测试评估记录、组织召开试产前培训会以及完成试产所需的其它准备工作;解决试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主导试产后的总结评审会议和改善工作;b.工艺工程师负责:新产品作业指导书制作,标准工时的制订,并在试产时与生产部门安排工艺流程;试产过程中问题的总结;负责试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策划及制作、与品质部沟通策划并制作产品零部件检具量具。

协助解决试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配合项目工程师负责人完成试产报告和后续改善。

c.实验室:完成试产前以及试产后的相关样品测试;d.样板组:协助项目工程师完成试产前样板的组装;实用文档3.2品质部:负责新产品试产全过程的质量跟踪监控。

新产品量产试作、承认作业办法

新产品量产试作、承认作业办法
2.9.1 產品量產前之量試試作紀錄與報告歸入該產品研發中心檔案中,以供型態管理之 用。
2.9.2 若為重大設計變更的量試試作,其量試與驗證紀錄則納入設計變更檔案中,以 供歷史佐證之用。
2.10 資料的產出 在產品試作完成後,相對的一些資料檔必須產出,其序列如下。 2.10.1 檢驗規範及 QC 工程表 2.10.2 作業指導書 2.10.3 量試報告 2.10.4 試作通知與總結報告(附表 4.3)
文件 類別




量產試作、承認作業辦法
文件編號 版次
管理辦法 生效日期:
頁次
(4)- (6)
料風險。 2.8 試作及量試結果
(1) 研發階段樣品在試作時﹐其結果符合以下條件才能進行下一流程作業或量試作業﹐具 體如下﹕ (A) 半成品電氣不良率﹕A≦15%﹐B≦10%(A 為 GXP 系列﹐B 為除 GXP 外其它系列)﹔ (B) 成品電氣不良品率≦5%﹔ (C) 成品電氣不良率大於 5%時﹐原則上不導入量試作業﹐除客戶強烈要求。
(3) 量試作業完成後,即由生產單位把「試作通知與總結報告(附表 4)」及「試作報告追蹤 表(附表 6)」給相關單位會簽﹐然後由生產單位負責人將上述表單送工程單位﹐由工 程單位生技製作試作報告后召集相關單位舉行檢討會議,提出量試試作中所發現事項 供檢討,並記錄於「量試階段審查清單(附表 5)」以便繼續跟催改善措施以迄正式量 產。
(4) 試作報告追蹤表頭﹑試作站別﹑注意事項﹑制表由工程師填寫﹐產品數量﹑計划時間﹑ 完成時間﹑不良品狀態由生產組長填寫﹐確認人員為量試時指定的指定人員根據工程 師提出需確認的流程作確認﹐量試完成后由生產課長﹑生技審核﹐生產單位經理核准﹐ 試作通知與總結報告由需求單位填寫表頭﹐經生產﹑資材﹑工程﹑品保專案人員作量 試前資源確認的會簽﹐量試完成后相關單位在結論與建議上填寫相關意見﹐最終由相 關部門經理核准。

新产品投产管理规章制度

新产品投产管理规章制度

新产品投产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新产品投产管理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新产品的投产管理活动。

第三条新产品指公司研发设计完成、准备投入生产的产品。

第四条新产品投产管理包括产品评审、生产准备、试生产、规模生产等环节。

第五条新产品投产管理应遵循科学、合理、规范、安全的原则。

第二章产品评审第六条产品评审由公司研发部门负责组织,确定新产品投产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第七条产品评审应明确新产品的研发过程、设计方案、生产流程、成本与效益等。

第八条产品评审结果应当得到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第九条产品评审结果应向公司领导汇报,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第十条产品评审结果应制作评审会议纪要,并存档备查。

第三章生产准备第十一条生产准备工作由生产部门负责组织,包括设备、原材料、人员等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生产准备工作应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工艺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第十三条生产准备工作应按照项目计划的时间节点进行,确保生产进度的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生产准备工作应进行相关培训,确保生产人员熟悉产品要求和操作流程。

第十五条生产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进行生产试验,验证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和工艺的可行性。

第四章试生产第十六条试生产由质量部门监督,生产部门负责组织,以确定产品生产工艺的可靠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第十七条试生产阶段应加强质量管控,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第十八条试生产阶段应设立临时生产数据记录表,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质量检测结果。

第十九条试生产阶段应根据产品的特性,设置检验点,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十条试生产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制定完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案。

第五章规模生产第二十一条规模生产由生产部门负责组织,质量部门监督,确定产品生产规模和生产计划。

第二十二条规模生产阶段应加强生产过程管控,确保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质量的可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工程部负责将各部门检讨结果记录在《新品量产不良改善计划表》中,发放相关部门于下批生产时跟踪。
C.车间试产报告完成后,由副总经理审核量产是否通过,如为条件通过,下批生产时工程部主导人员需持续跟进,并及时通知文员制作相关的工艺资料,并确保在三天内(以OQC检验日期为准)发放到相关部门,若因OQC报告推迟,则时间顺延。
B.品管部OQC检验完成后及时(报检后4H之内)将报告提供给工程部,以便工程部进行后续的工作;
C.量产完成后由工程部负责主导对产品不良项目进行分析、确认;品管部、开发部、生产部协助分析,并将不良状况记录于《车间试产(首批量产)报告》和《新品量产不良改善计划表》上。
4.3量产总结会议:
4.3.1 OQC检验报告签发后3天内由工程部召开量产总结会,
11)品管部对产品品质保证计划做说明。
4.1.3若为成熟机种,产品改变线材、EVA或直接取库存成品的新品,经评估不用试产的话,工程部可只用开会说明将相关的资料发放,品管部和生产部跟进,工程部需要重点跟进变更的材料和工艺。
4.2量产实施:
4.2.1量产时由生产部通知工程部主导人员到现场指导确认,必要时对作业员斤西瓜培训,同时通知品管部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
更改历史
版本号
文件更改号
更改概要
修改人
批准人
01
首发行
/
/
/
发放范围
1.0目的:
确认新品治具、工艺流程是否存在问题,能提供正确完整的技术文件资料及验证新产品的成熟度,使新品能够顺利大量生产。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新机种量产导入过程。
3.0职责:
3.1工程部负责新产品的量产导入前会议;主导量产全过程;相关工装夹具的申购;机器设备评估;新品量产报告作成。
C.工程部依据试产报告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产品工艺、作业手法等进行确认指导,并根据量产的工艺、作业手法等确定《产线配置表》、《特定参数表》及SOP等工艺文件的重要项目;在量产过程中评估新品的人员配置、标准产能及损耗率;
D.开发部协助工程部解决首批量产难以解决的问题点;
4.2.3量产完成后确认
A.品管部OQC负责对成品进行检验确认记录于《成品检验报告》,对特殊特性项目(F0、SPL、ACR)记录数据30PCS以上并作成CPK,SPK曲线需拍下设置参数及曲线图附在《成品检验报告》后面,并按照《车间试产(首批量产)报告》中的可靠性试验评估申请试验,提供可靠性试验报告。
4.3.2量产总结会的召开:
A.量产完成后由工程部召集开发部工程组及项目组、生产部、品管部、市场部、PMC(含采购)检讨,量产总结会议主要检讨以下内容:
1)不良状况的责任划分,改善方案和完成时间,以及改善计划等;
2)确认不良状况,要考虑制造水平和现有设备的加工水平,将现有条件下不可控的制程不良列入不良率目标;
4.7.2不合格时处理:
A.可靠性试验不合格,由工程部分析不合格原因,并召集工程部、品管部、生产部、开发部相关人员开会明确不良原因及改善对策,并在会上评估决定已出货成品、未出货成品和正在生产品的处理;如不良需要整体验证,则需要安排重新试产;如不良可以单独验证,则可不安排车间试产。
B.可靠性试验不合格时,不可以生产,如因客户要求必须投产时,必须由市场部发出联络,经副总经理或以上人员批准后方可生产,生产部必须通知工程部、品管部现场指导生产,所有不良由市场部承担;
4.6可靠性试验跟踪及处理:
4.6.1合格时处理:
A.工程部在新品量产前,根据《实验室试验计划表》确认开发有无申请试验,试验有无OK,并将试验编号记录在《车间试产(首批量产)报告》中;若开发部没有申请,则在车间试产报告上注明;
B.若工艺或者材料上有变更,则要安排相应的试验;若没有变更,则根据试产可靠性试验的结果确定是否增加试验。
3)治具改善、包装确认、材料改善、模具修改等所有未完成事项是否作成计划并落实?
4)是否存在变更的地方,如有,是否需要重新验证?
5)工程部确认制订特殊SOP与量产前有无差异?其编号是否在产线配置表中注明?
6)制定的产能与初期报价时进行比对,确认有无增加工位及材料,如有,及时提出来进行检讨。
7)下回量产日期、数量。
C.对量产不合格机种按改善计划投产后仍不合格的,依量产流程再次开会检讨,持续跟进改善,直到量产通过方可正式生产。
4.8技术文件资料正式及相关规定:
4.8.1产线配置表的人数、产能应该按照产线的实际长度、布局来定。
4.8.2品管部负责将开发测试系统转移到品管系统,工程部负责将开发/品管测试系统转移到产线系统。
3.6生产部负责新品工艺要求的全过程执行,制程数据的提供。
4.0工作流程:
4.1新产品量产准备:
4.1.1新品试产总结会结束以后,如果试产合格,工程部根据《生产计划表》标注的新品准备所有的量产所需的资料(试用版《特定参数表》、《产线配置表》、《控制计划》(特殊机种)、《车间试产(首批量产)等报告》)和治具,品管部准备所有的量产所需的检验规范,并通知生产部召开新品量产前会议。
A、治具设计导致的不良。
B、改变设计导致的不良。
4.5量产后品质跟踪流程:
4.5.1新品量产合格后,继续统计前3批不良数据进行分析,并记录在《新品量产前三批不良趋势分析表》中。
4.5.2对前三项不良进行分析,并持续改善。
4.5.3客户有CPK管理要求时,要达到CPK≥1.33。
4.5.4《新品量产前三批不良趋势分析表》参考相关表单。
4.4量产判定:
4.4.1在以下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且总不良率按《喇叭制程不良率管理规定》执行,如在范围内,判定量产合格:
A.作业手法异常导致的外观不良和中间工序不良应低于2.8%;
B.功能性不良(含QC管制曲线和其他线测试不良)应低于1%(声音不良解剖后属于作业不良的归于A项)。
C.量产品的可靠性试验结果OK;
《车间试产(首批量产)报告》
《特定参数表》
《作业指导书》
《产线配置表》
《来料检验报告》
《成品检验报告》
《工程品质确认表》
《音圈检验规范》
《新品量产前三批不良趋势分析总表》
4.2.2量产过程中
A.生产部依产品工艺要求对人员、设备、仪器进行调配,量产结束将各段不良品分开标示提供给工程部分析;同时将生产数据及量产过程中作业难点填写到《车间试产(首批量产)报告》跟随产品流入下一段。
B.品管部IPQC确认各段物料、辅料及治具使用是否正确,并对各部位胶水用量、使用针头型号、烙铁头、锡线、焊接温度、产品相关试验进行确认及记录,每段完成后跟随试用版资料流入下一段;
4.8.3工程部完成所有工艺资料的修订,所有的工艺资料在试产总结会上进行讨论决定后正式发放使用(含产线配置表、特定参数表、控制计划表)。
4.8.4损耗率修订、产品品质保证计划修订、检验规范修订、特殊SOP完做成、产能录入ERP/MYEXCEL以及其他资料发放要在OQC检验合格后3天内完毕。
5.0相关文件/表单
D.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户约定的合格率来判定。
4.4.2在以下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量产判定条件通过:
①外观不良和性能不良均为作业原因导致且对客户整机性能、组装无影响,同时纠正措施实施可改善到总不良率按《喇叭制程不良率管理规定》以下(下批次可改善)。
②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实施。
4.4.3工程部在量产阶段发现以下不良时,此机种开发部也判定不合格,并记入当月的绩效考核中:
5)治工具是否为新制?具体来料日期及数量?
6)确定量产时间及重点跟进线别/重点跟进工序。
7)填写《车间试产(首批量产)报告》交给产线主管,并将试用版工艺资料交给IPQC;
8)需测试曲线的机种,工程部将曲线设置参数提供给生产部,并在《特定参数表》中说明。
9)工程部确定瓶颈工序并在量产中重点评估。
10)确定到现场确认的工序和人员。
3.2 PMC计划组负责新品订单下达,并在《生产计划表》上标注。
3.3 PMC采购组负责新品材料及治具的采购。
3.4开发部负责新品相关工装夹具图纸资料、试用版工艺资料(产线配置表,特定参数表,控制计划)、产品规格书、BOM等技术资料,样品的发放及量产中设计问题的处理。
3.5品管部负责对新品量产材料检验、制程检验、成品的检验(全检)及产品可靠性试验及数据提供;负责评估测试仪器。
4.1.2新品说明会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确定新产品的音圈外购还是自制?将来是否转为自制?以及新产品所有的新材料说明。
2)提出特殊特性清单,是否对某些配合尺寸、关键工序、关键性能参数提出CPK要求?
3)品管部负责IQC来料品质状况说明,IPQC/OQC检验要求说明,试产可靠试验安排说明。
4)针对新工艺或老工艺有新要求的工序制订《控制计划》和SO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