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2030战略规划(详细版)

中国制造2030战略规划(详细版)

中国制造2030战略规划(详细版)中国制造2030战略规划(详细版)1. 概述中国制造2030是我国为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该战略旨在通过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质量效率、品牌影响和可持续性,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

本规划将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提出中远期发展目标,并制定具体的战略措施。

2. 背景与挑战2.1 背景我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但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2.2 挑战- 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 生产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 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 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

3. 发展目标3.1 总体目标到2030年,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质量效率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

3.2 具体目标- 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 质量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 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可持续发展: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绿色发展。

4. 战略措施4.1 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

- 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聚焦关键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水平。

4.2 质量品牌建设-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 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 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4.3 智能化发展-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分析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分析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制造业强国。

那么,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国内企业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一、技术水平提升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了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目标,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企业不仅需要注重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智能制造成为主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业转型的主流。

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明确提出要加速智能制造的发展,提高制造业自动化程度。

因此,未来在制造行业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智能化、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和工厂。

对于企业而言,推进智能制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但这将是企业未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段。

三、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并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之间残酷的价格战、市场份额争夺将会更加普遍。

对于企业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国际竞争形势复杂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步壮大,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也变得日益复杂。

不少国家担心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带来的潜在威胁,加强对中国制造业的限制和打压,这将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带来不小的阻力。

同时,国际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残酷,对于企业而言,市场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2025战略虽然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但同时也将带来不小的竞争挑战。

制造业升级2024年制造业发展战略

制造业升级2024年制造业发展战略

际形象和地位。
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01
02
03
技术创新路径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品 附加值和竞争力。
智能制造路径
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制造,提高生产效率 和灵活性。
绿色制造路径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循环 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 境污染。
关键领域突破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 算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推动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鼓励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制造业相关专 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 践经验的制造业人才。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制造业人才,建立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等多 层次、立体化的培训体系。
加强培训资源整合
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制造业人才培训工作。
发展趋势与机遇
智能制造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 智能制造正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提升制造业 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绿色制造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 展的重要方向,为制造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服务型制造
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提供个 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提升制造业附加 值和竞争力。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 系,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
效利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 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激发企业
创新活力。

中国制造2025:行业深度解析(详细版)

中国制造2025:行业深度解析(详细版)

中国制造2025:行业深度解析(详细版)引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旨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本文档将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深度解析,分析其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1. 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2. 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水平。

3. 提高制造业质量品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形象。

4. 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制造,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提高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布局和资源共享。

6. 提升制造业人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1. 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高端船舶、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

2. 新材料产业:包括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

3.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硬件等领域。

4. 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高端医疗设备、化学药品等领域。

5. 绿色环保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6. 高端消费品制造业:包括高端家电、高端纺织、高端食品等领域。

三、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措施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产学研合作。

2. 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广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

3. 提高质量品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4.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5. 加大绿色制造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加强环保监管。

6.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202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战略

202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战略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战略A现状:进入历史上最好的进展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进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初见成效,呈现出持续、快速、全面增长的势头。

首先,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目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国有、民营、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其中,民营和三资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比重不断加大,给装备工业的进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其次,产业战略布局有很大改善。

经过“十五”的努力,装备制造业中重大技术装备的生产布局得到改善:三大动力、一重、二重、上重、保变、西变、特变电工等企业,为适应当今世界水平的超大超重型装备加工、总装和试验、发运的要求,已经或正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建成新基地。

他们初步形成了既能适应国内重点工程运输要求,又便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北、中、南相对均衡的战略布局。

第三,产业集聚力量快速提高。

在各级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以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产业集聚正在快速进展,已经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四,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行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十五”是装备制造业夯实基础、上台阶的进展阶段,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技术进步成果丰硕;把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

“十五”期间,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和电动汽车等专项攻关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第五,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

加入WTO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开头探究国际化进展的新路,探究解决企业技术来源、国际市场资源整合等战略性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机床和汽车两大行业。

值得留意的一个动向是,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开头把研发中心设在海外,借助国际资源,加快提高自主创新的力量。

制造业相关数据分析报告(3篇)

制造业相关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了更好地把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本报告通过对制造业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行业协会以及公开的市场调研报告等。

2. 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根据分析需要,对部分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以反映实际情况。

三、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1. 产业结构分析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行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成为主导力量。

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最高,达到40%以上。

2. 地域分布分析我国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的制造业规模较大。

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增速较快。

3. 企业规模分析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其中,中小型企业占比超过90%。

近年来,大型企业逐渐增多,但整体占比仍较低。

4. 技术水平分析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四、制造业发展挑战1. 国际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

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和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2. 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压力。

3. 环境保护压力制造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

4. 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对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一定影响。

五、制造业发展机遇1. 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

本文将对我国制造2025的整体战略目标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与意义1.背景:全球制造业格局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2.意义: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

三、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1.基本目标: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25%。

2.具体目标: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

四、战略任务与重点领域1.任务: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效益、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2.重点领域: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五、政策举措与保障1.政策举措: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政策、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

2.保障: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组织协调、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评估机制。

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举措1.路径:创新驱动、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开放合作。

2.举措: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融结合、加强国际合作。

七、结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只有紧紧围绕战略任务与重点领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制造业强国。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制造业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在这一领域中,中国正努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的世界客户。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战略,以提高该国的竞争力。

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 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优势上。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矿产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等等。

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和生产效率都有着长足的提高。

除此之外,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也非常有利。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都充分体现了对外贸易的支持和重视。

例如,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相对温和,出口退税政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实行,而也在逐渐壮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更加自信地挑战国际市场。

2. 劣势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

一方面,中国的工业结构和产品质量仍然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低端生产制造和中高端装配与组装等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环保等成本不断上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这也使得制造成本逐渐上升。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

尽管当前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表现正在逐年提升,但有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这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各个国家对制造业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加强,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也面临着来自全球制造业企业的激烈竞争,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其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较高,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从技术和市场竞争方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分析:《中国制造2025》出台

2022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分析:《中国制造2025》出台

2022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分析:《中国制造2025》出台我国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始终保持较好的进展态势。

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逝,人工费用的增长,传统制造业依靠人力进展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

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进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动、重点突破,自主进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其次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力量;二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力量;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进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化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乐观进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进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进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正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摘要】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研究,具体包括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挑战、结构调整与升级路径探讨、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发展策略以及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冀望能够总结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将给出结论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展望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制造业发展现状,挑战,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创新,成果总结,未来发展,政策建议。

1. 引言1.1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意义中国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也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研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还能够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路径。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1.2 研究背景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价值链重组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和环境。

中国制造业在迎接新一轮全球产业格局变化的也在顺应国内市场需求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制造的推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正在经历着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

我国宏观优势演变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我国宏观优势演变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我国宏观优势演变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制造业二次腾飞的重要战略,在国内经济发展、后金融危机、疫情常态、国际经济环境波动的背景下,宏观优势出现明显演变。

因此,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机遇与挑战,有效对接国内与国际、传统与现代两大节点,推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转换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标签:宏观优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全球价值链提升牵引、传统制造业升级驱动、制造业强国动力效应和国家举国政策推动的多维发展环境与机遇,也面临传统制造业受内外部环境约束明显、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业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不够等挑战。

新时代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两大节点,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转换制造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一、制造业发展的宏观优势演变制造业传统优势呈现新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不断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优势增强,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空间梯度发展优势潜力巨大。

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将会持续,产业集群集聚优势需进一步升级。

在国际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

长期以来,劳动力、土地等制造业的要素成本较低是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参与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基础性优势。

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力成本连年增长,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也使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挑战。

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制造业人力成本仍然较低,还有相对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但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我国不但没有成本优势,而且存在较为沉重的成本负担。

第二,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

我国制造业OEM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我国制造业OEM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我国制造业OEM未来发展策略分析一、oem概念简介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原始设备制造商”。

指已经确立品牌优势掌握着关键的核心技术的企业,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通过合同委托订购的方式向其它厂商下订单,对所订产品低价买断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并统一组织销售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也称委托生产、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

二、我国制造业oem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

oem在我国制造业已是普遍现象如在家电行业,我国企业90%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oem,索尼、松下、东芝、西门子等世界名牌都在我国设厂生产;在服装行业,各大品牌也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典型的有耐克和阿迪达斯。

oem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我国确立了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

但oem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只占微薄的一部分。

且发达国家转移的多是低附加值,高消耗的产业,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资源。

最近几年我国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原材料涨价,相邻国家如越南、印度等更低劳动力成本竞争,已经对我国oem的生存现状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一些企业正面临着利润越来越薄,经营越来越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

二、oem的内在缺陷对我国制造业带来的劣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oem生产方式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oem 受到广大质疑。

1、目前,我国大部分的oem企业规模不大,这些企业或者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理念,或者没有实力进行新技术开发。

使我国制造业oem仍然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我国企业仿制国外的产品,国内企业再相互模仿。

创新能力的缺乏使我国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同时也使我国企业忽视或缺乏资源进行国产品牌的开拓,难以被主流的国际市场所接受认同。

2、oem存在难以避免的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由于oem企业对国际订单的强大依赖性,一旦国际经济发生变化oem企业就会受到剧烈的震动。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一、引言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1. 工业产业的基本情况2. 产业结构的转型3. 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三、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1. 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推动2. 绿色制造的兴起3.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4. 创新驱动的变革5. 服务型工业的崛起四、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挑战1. 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2. 人力资源短缺3. 技术壁垒与创新能力不足五、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对策1. 继续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2. 加强环保治理和绿色制造3. 加大投入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4. 提升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5. 培育服务型工业六、结论引言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产业是经济的支柱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工业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对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探讨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

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1. 工业产业的基本情况我国工业产业的规模庞大,产值居全球之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超过了30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工业产业的增速较快,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产业的增速相对较慢,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工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我国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一些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例如,我国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年增加,一些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三、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1. 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推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制造正成为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推动工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我国制造企业的swot分析报告

我国制造企业的swot分析报告

我国制造企业的swot分析报告一、概述SWOT分析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评估和分析,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应对措施。

本文将对我国制造企业的SWOT分析进行阐述,并从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建议。

二、内部优势1.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其中具备各类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劳动力数量庞大,为制造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2. 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我国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在全球供应链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有利于优化成本、提高效率。

3. 大规模生产优势: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具备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 科技人才储备丰富: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内部劣势1. 制造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国制造业存在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制约了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附加值的提升。

2. 制造业绿色生产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制造业在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上相对滞后,高耗能、高排放现象突出,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造企业在创新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外部机会1. 产业链集聚效应: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较为完整,可以依托集聚效应,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和附加值。

2. 国内市场需求大: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市场需求巨大,为制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

4. 技术升级和创新推动发展: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技术升级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机会。

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的六大战略

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的六大战略

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的六大战略◎任保平内容提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需要在战略高度上思考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六大战略:一是坚持工业化战略。

要以工业化的逻辑来加快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防止过度去工业化,将新型工业化、继续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相结合,从而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要以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制造业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中的地位。

三是坚持智能化战略。

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通过制造业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是坚持新动能培育战略。

要从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两个战略视角出发,培育一批高效的制造业企业,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

五是坚持改革发展战略。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及优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六是坚持品牌提升战略。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关键词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工业化 创新驱动 智能化〔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7-0031-08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制造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了2019年7项重点工作的首位,这表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而在2019年4月19日政治局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稳增长的关键,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①在2019年6月18日举办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议题,17位全国政协常委也从不同的视角,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提出了战略性的指导内容。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制造业的现状我国制造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同时,传统制造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制造业的发展优势1.庞大的市场规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需求。

2.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了制造业的运输效率和生产效率。

3.劳动力成本优势虽然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制造企业。

4.科技创新能力我国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制造业在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

三、制造业的发展挑战1.技术壁垒尚待突破我国制造业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受制于人,核心技术仍然被外国企业垄断。

我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技术攻关,打破技术壁垒。

2.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目前,我国制造业还面临着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品牌形象,才能与国际竞争对手展开更有实力的竞争。

3.资源环境压力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挑战。

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四、发展策略与政策为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包括:1.加快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制造试点项目。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制造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摘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manufacturing industryAbstract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self-ownsdbrand目录0引言 01制造业概述 01.1制造业基本概念 01.2制作业的作用 02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4)2.1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快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2.2工业体系齐全、产值相对高 (5)2.3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5)3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6)3.2产业结构不合理 (7)3.3企业税负过重、成本增加 (8)3.4缺乏中国制造品牌 (9)4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策分析 (10)4.1全面加强自主创新 (10)4.2调整产业结构 (11)4.3减轻税负、降低成本 (12)4.4打造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品牌 (12)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英文摘要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0引言纵观现代工业强国,制造业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70%-80%的经济财富来自制造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导作用,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物质保障,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03
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制造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或政府为了实现长期的 生存和发展,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 制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风险性的行动计划。
1. 目标明确:制造业发展战略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如 提高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增加销售额等。
3. 灵活性和适应性:制造业发展战略需要具备灵活性和 适应性,能够随着市场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 的调整。
核心能力对功能定位的影响
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其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了企业在该领域中的市场地位和功能定位。例如 ,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从而能够担任产品开发者或技术提供商的角 色。
功能定位对核心能力的作用
功能定位也反作用于核心能力。不同的功能定位需要不同的核心能力支持,例如,承担生产制造角色的企业需 要具备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优秀的质量控制能力。
《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 定位与发展战略》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 制造业的核心能力 • 制造业的功能定位 • 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 制造业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的
关系
01
制造业的核心能力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制造业的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能力和优势,它能够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化。 • 优化方法 •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以保持竞争优势。 • 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 市场拓展: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等,以扩大市场份额。
04
制造业核心能力、功能定 位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现代制造业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技术和新业态涌现,传统制造模式正被颠覆。

因此,制定一系列符合发展趋势的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对我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一、发展趋势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自主创新、智能化制造、绿色制造、共享制造”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刻转变。

其中,自主创新已成为制造业赖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加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资本投入,是现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

另一方面,绿色制造成为现代制造业的一项重要趋势。

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已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整个社会都提倡“绿色发展”理念。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生态环境,为国家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二、发展策略针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有针对性地推进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团队,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中。

同时,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各大企业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保障企业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维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创新的快速成果转化和应用。

3.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借助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企业自主研发,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

4.推进绿色制造,倡导“绿色工厂”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5)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企业缺乏活力
6)管理机制、管理思想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 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装备制造业,在我们国家只占 26%,比发达国 家低 10 个百分点左右。我们进口的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将近一半左 右,集成电路 95%要进口,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 70% 依赖进口。我们进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即使少数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 动密集型的或者是来料加工型,而进口是高新技术产品。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我国的制造业
1.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1.优势:
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即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和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 GDP 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
1)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占优势,竞争力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比如,在广东、浙江一带的劳动力都是农村出来的高中生,这些人的素质相当不错;
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长期以来缺乏具有工程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较高的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这就是结构问题,单体设备做得很好,但成套能力差,这就是真实的差距。
2.生产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差距更大。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2万元/人年,约为美国的4.38% 、日本的4.07% 、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自动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和就业率没有关系。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
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2.我国制造业的一些重要数据
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2007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2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13.2%。2008年规模也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18.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1%,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2.2%。6大高耗能行业比2007年增长10.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4.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4.0%。2008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071亿元,比2007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756亿元,增长12.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09亿元,增长21.8%;上缴税金2058亿元,增长2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71亿元,增长24.7%。 利用外资方面,一直以来制造业均居于主导地位。2008年,制造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达到11568个,占全部利用外资项目个数的42.04%,比2007年减少39.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4%,比2007年减少22.10%。
3)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目前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 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 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 47.8 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 1.3 倍,日本 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 29. 9 和 1. 2 ,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 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句话讲,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 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 品有 80 %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 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 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另外,我国的 能源利用率是 32 % ,而发达国家是 42 % ,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 10 倍。 此外,我国产品的增值率为 30 %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 48 % ,47 %和 41 %。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投人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在我国优质、 高效、低耗工艺的普及率不足 10%,新型加工方法(如精密成形技术、激光加工技 术、高速切削技术等)采用较少。例如:目前国内生产的数控机床尚缺少高效微米 精度级的产品,尚需研发一些能兼顾高效化和高精化的数控制造装备以适应制造业 加工关键零件的需求。
3.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
技术创新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由世界加工基地转变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关键因素。大部分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主要机械产品的大部分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而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制、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阶段,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有些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复引进。系统设计,成套能力薄弱。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生产、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由于对工艺流程研究不够,没有掌握系统成套技术,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但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商拿走。
2)技术创新弱,缺少关键技术
创新是成为“制造强国”最基本和关键的因素。不断的创新使制造业更适应新 发展,掌握新技术,迎接新挑战,拥有竞争优势。我国目前重制造,轻研发;我们许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做得虽然很大,但是研发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比如彩色电视机,我们的显像管都是买进的,虽然对买进的技术作了改进,不会在知识产权方面产生纠纷,但是我们没有原创技术。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广阔的地域,目前,有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转移进来,但大多数只是中间的加工部分,而产品制造的首——“设计”及尾——“开发”并未转进来,所以我们大部 分的关键性技术仍依赖进口,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而往往引进的技术又都是落后的,在我们还没有消化、吸收及研发这种“引进的技术”时,国外新的技术又出现,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 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回报而受挫。 同时,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 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2%,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 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 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 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2)我国潜在消费市场大,能够容纳这些产品,促进这些产品很快地形成规模经济。通常,一个国家的产品首先要在国内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产品的开发、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3)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入WTO,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