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国潜在消费市场大,能够容纳这些产品,促进这些产品很快地形成规模经济。通常,一个国家的产品首先要在国内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产品的开发、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3)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入WTO,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阶段;
5)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企业缺乏活力
6)管理机制、管理思想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 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装备制造业,在我们国家只占 26%,比发达国 家低 10 个百分点左右。我们进口的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将近一半左 右,集成电路 95%要进口,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 70% 依赖进口。我们进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即使少数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 动密集型的或者是来料加工型,而进口是高新技术产品。
4)产业结构不完整,缺少国际化大企业,产品缺乏世界品牌
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只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 从事生产型制造,还处在世界的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大。同时,我国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而且我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同时,我们也不具备市场经济所需的基本的法律。
3)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目前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 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 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 47.8 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 1.3 倍,日本 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 29. 9 和 1. 2 ,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 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句话讲,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 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 品有 80 %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 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 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另外,我国的 能源利用率是 32 % ,而发达国家是 42 % ,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 10 倍。 此外,我国产品的增值率为 30 %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 48 % ,47 %和 41 %。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投人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在我国优质、 高效、低耗工艺的普及率不足 10%,新型加工方法(如精密成形技术、激光加工技 术、高速切削技术等)采用较少。例如:目前国内生产的数控机床尚缺少高效微米 精度级的产品,尚需研发一些能兼顾高效化和高精化的数控制造装备以适应制造业 加工关键零件的需求。
2)技术创新弱,缺少关键技术
创新是成为“制造强国”最基本和关键的因素。不断的创新使制造业更适应新 发展,掌握新技术,迎接新挑战,拥有竞争优势。我国目前重制造,轻研发;我们许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做得虽然很大,但是研发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比如彩色电视机,我们的显像管都是买进的,虽然对买进的技术作了改进,不会在知识产权方面产生纠纷,但是我们没有原创技术。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广阔的地域,目前,有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转移进来,但大多数只是中间的加工部分,而产品制造的首——“设计”及尾——“开发”并未转进来,所以我们大部 分的关键性技术仍依赖进口,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而往往引进的技术又都是落后的,在我们还没有消化、吸收及研发这种“引进的技术”时,国外新的技术又出现,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 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回报而受挫。 同时,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 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2%,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 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 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 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长期以来缺乏具有工程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较高的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这就是结构问题,单体设备做得很好,但成套能力差,这就是真实的差距。
2.生产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差距更大。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2万元/人年,约为美国的4.38% 、日本的4.07% 、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自动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和就业率没有关系。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
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3.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1.优势:
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即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和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 GDP 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
1)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占优势,竞争力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比如,在广东、浙江一带的劳动力都是农村出来的高中生,这些人的素质相当不错;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国家十分重视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好多大型制造业的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并且在经济调控中的市场导向作用也很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Fra Baidu bibliotek2.弊端:
1)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危害大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 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而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 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 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我国每年因为环境污染所造的 GDP 损失已经高达 15%,同 时所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 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同时也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我国制造业的一些重要数据
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2007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2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13.2%。2008年规模也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18.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1%,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2.2%。6大高耗能行业比2007年增长10.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4.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4.0%。2008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071亿元,比2007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756亿元,增长12.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09亿元,增长21.8%;上缴税金2058亿元,增长2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71亿元,增长24.7%。 利用外资方面,一直以来制造业均居于主导地位。2008年,制造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达到11568个,占全部利用外资项目个数的42.04%,比2007年减少39.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4%,比2007年减少22.10%。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我国的制造业
1.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
技术创新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由世界加工基地转变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关键因素。大部分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主要机械产品的大部分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而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制、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阶段,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有些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复引进。系统设计,成套能力薄弱。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生产、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由于对工艺流程研究不够,没有掌握系统成套技术,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但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商拿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