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知识分享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最新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三、学习新课: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岳龙镇中学《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的】1.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挈领的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说明的内容,掌握说明方法,理清说明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自主预习案】1.给加黑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遗hái骨ɡ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4.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第三部分(15自然段):【课内探究案】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三、检测巩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4. 能够描述恐龙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5. 能够分析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2. 恐龙的分类和特点3. 恐龙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4. 恐龙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5. 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习内容呈现:讲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介绍恐龙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4.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恐龙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恐龙的生活。
5. 分组展示: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主题,如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进行小组展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知识点,加深理解,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导学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生存环境、灭绝原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等内容。
2. 设计一幅关于恐龙的海报,展示恐龙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3. 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科普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次导学案设计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点、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等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恐龙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希望学生在本次学习中能够对恐龙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1300字】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4. 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和影响。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的逻辑严谨性。
2、难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 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一生著述近 500 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科学、历史、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2、文体知识科普说明文是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
语言准确、全面。
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2、解释下列词语。
(1)遗骸:(2)褶皱:(3)追溯:3、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作者是如何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3、文中提到的“板块构造”理论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块构造”理论联系起来的?六、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这句话中的“驮”字用得好在哪里?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恐龙无处不有》 知识清单
《恐龙无处不有》知识清单一、文章背景《恐龙无处不有》是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文章。
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受到广泛赞誉。
二、主要内容1、恐龙化石的分布在南极洲和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这表明恐龙曾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2、大陆漂移学说地球的大陆在过去并非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漂移。
3、恐龙灭绝与大陆漂移的关系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大陆漂移导致的环境变化有关。
随着大陆的漂移,气候、地理等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适合恐龙生存。
三、科学概念1、大陆漂移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被分割成若干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四、科学推理1、证据支持不同大陆发现的恐龙化石具有相似性,且地质结构和岩石年代也有一定的关联,这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逻辑关联通过对恐龙化石分布和地质现象的分析,合理推断出大陆曾经的连接和漂移。
五、语言特点1、准确严谨使用科学术语,表达精确,逻辑严密,避免模糊和歧义。
2、通俗易懂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让读者易于理解。
六、科学思维方法1、观察与分析对恐龙化石的分布和地质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2、假设与验证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设,然后通过各种证据来验证和完善这一假设。
3、综合推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七、知识拓展1、其他古生物的分布研究其他古生物的分布是否也能支持大陆漂移学说。
2、现代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了解现代地球板块运动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八、启示1、培养科学兴趣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会科学思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重视证据在得出结论时,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避免主观臆断。
九、常见问题解答1、为什么在南极洲会发现恐龙化石?南极洲曾经与其他大陆相连,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到达了现在的位置,当时的气候和环境适合恐龙生存,所以留下了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知识清单
《恐龙无处不有》知识清单一、文章背景与作者《恐龙无处不有》是由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所写。
阿西莫夫以其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恐龙的奇妙科学世界。
二、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观点。
以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为例,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作者指出,在南极洲这样寒冷的地方发现恐龙化石,让人感到十分惊奇。
因为按照传统的地质学观点,恐龙是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
然而,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这一谜题得以解开。
原来,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并非像现在这样是分开的,而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一个超级大陆,被称为“泛大陆”。
后来,由于板块运动,泛大陆逐渐分裂和漂移,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和大洋分布格局。
南极洲在过去是位于温暖地区的,恐龙在那里生存繁衍。
随着大陆的漂移,南极洲逐渐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变得寒冷无比,恐龙化石也就被保留在了那里。
三、重点知识1、恐龙化石的发现恐龙化石是研究恐龙的重要依据。
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如迅速掩埋、漫长的时间等。
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化石为研究恐龙的分布和灭绝提供了新的线索。
2、板块构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大陆的漂移、山脉的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3、大陆漂移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板块运动而逐渐分离和漂移。
这种漂移是极其缓慢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显现出明显的效果。
4、科学推理方法作者通过对南极洲恐龙化石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将恐龙的分布与板块构造理论联系起来,为我们展示了科学研究中如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四、科学思维1、多角度思考文章告诉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角度,而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对于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不能仅仅从当地的环境来考虑,还需要从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板块运动等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
2、证据支持科学结论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精通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4. 探究恐龙绝迹的原因。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恐龙起源于距今约 2.4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
它们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茂密一时,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绝迹。
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恐龙主要分为兽脚类和蜥脚类两大类,其中兽脚类以暴龙、迅猛龙等为代表,身体修长,行动急迅;蜥脚类以梁龙、雷龙等为代表,身体巨大,颈部和尾部较长。
3.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恐龙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空中。
它们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繁殖生息,生活在各种气候条件下。
4. 恐龙绝迹的原因关于恐龙绝迹的原因,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大规模火山爆发、陨石撞击、气候变化等。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是一次大规模的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绝迹。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同砚对恐龙的爱好,激发进修的热忱。
2. 进修:同砚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生活习性和绝迹原因。
3.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以及恐龙绝迹的原因,梳理各种观点和理论。
4. 总结:同砚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熟识和见解,展示在班级上。
5. 拓展:同砚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世界。
四、导学反馈:1. 请同砚完成一份关于恐龙的小测验,检验对知识的精通水平;2. 同砚可以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或制作一份关于恐龙的PPT,展示自己对恐龙的理解和钻研。
五、导学延伸:1. 鼓舞同砚开展恐龙化石的收集和钻研,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2. 组织同砚参与恐龙主题的科普知识竞争,拓展同砚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同砚将对恐龙有一个全面深度的了解,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和探究精神,激发同砚的进修热忱和动手能力。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其一,本篇文章大标题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篇科普短文都选自阿西莫夫晚年所著《新疆域》,且同属于“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在内容上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设置《恐龙无处不有》为教读课文,并用所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初看题目会误以为本文要追述亿万年前恐龙遍布全球的盛况,但读完文章以后才会明白,本文是用“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这是一篇具有科普性质、关联两个学科的说明文。
具体说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生物学领域,“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领域,通过文章第一段的理论奠基,达成了对“板块构造理论”这一说明对象的证明。
二、学情分析本阶段学生已有学习事物型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说明对象和方法的学习可以按照常规处理。
但是本单元的说明文均为事理型说明文,都是科学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经过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说,再将自己的观点加以检验,最终达成科学认识。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可以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尤其是可以注意结合课文的阅读来体会科学方法,领略科学精神实质,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处理。
同时也要关注“科学小品”这一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充分感知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点: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2.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五、教学方法和工具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知识竞赛:你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生活年代、地域、习性、类别、繁殖特点等)师:根据他们刚才的讲解,所以恐龙主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气候带?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朗读课文前三段。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4. 培养对恐龙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进修兴趣。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恐龙是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会绝迹?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进修(1)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讲解恐龙起源于侏罗纪时期,经过演化逐渐繁殖生息,并在地球上占据重要塞位。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是脊椎动物,身体长而直立,四肢粗壮,行走方式为直立行走。
(2)恐龙的分类和特征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等,让学生掌握各类恐龙的特征和区别。
(3)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讲解恐龙在各大洲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白垩纪末期突然绝迹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绝迹原因,如气候变化、陨石撞击等。
3. 练习(1)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恐龙的分类表格;(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恐龙的绝迹原因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奇奥性,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图书等方式进行拓展进修。
五、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绝迹原因等内容,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六、反馈收集学生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对恐龙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钻研。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会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会对古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愿学生在探索恐龙的世界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2. 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3. 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4. 提高同砚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恐龙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激发同砚的爱好,引导他们沉思恐龙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在地球上出现过。
2. 进修(30分钟):(1)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 指导同砚通过阅读《恐龙无处不有》等资料,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包括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等;- 引导同砚谈论恐龙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援助他们建立对恐龙的基本了解。
(2)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 让同砚了解关于恐龙死亡的几种理论,如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 引导同砚分析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拓展(20分钟):(1)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 探讨恐龙化石对科学探究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引导同砚探讨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形象及其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2)培育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让同砚展开沉思和谈论,培育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同砚通过阅读和探究,培育他们对恐龙及其相关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援助同砚稳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恐龙的爱好。
三、作业:1.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书,做好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恐龙的看法和感受;2. 探究恐龙死亡的原因,并就你认为最可能的理论写一篇短文说明理由;3. 收集关于恐龙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筹办展示并分享给同砚。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盘绕恐龙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深化同砚对恐龙的了解和熟识,培育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演化历史。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德州市第九中学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恐龙无处不有》课型主备董卓鑫审核林霖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的写法。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应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并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导学过程一、作者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遗骸.()骨骼.()褶.皱()两栖.()陨.石()追溯.()地壳.()潮汐.()2解释词语的意思遗骸:不解之谜:天衣无缝:三、整体感知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做旁批)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做旁批)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做旁批)4.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四、理清结构1.全文15段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2.本课的说明顺序是?五、品味语言1找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六、拓展延伸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七、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答案二、检查预习1.hái ɡé zhě qī yǔn sù qiào xī2.遗骸:指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学习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骨骼(gé)漂移 (piāo)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衍射(yăn)携带(xié)3.理解词义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自主探究: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本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6.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读语言: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潮汐()遗骸()臀()劫难()陨石()追溯()驮()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最新6、《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
6、《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课型:精读主备人:董云虹张晓燕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了解本文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难点】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作品。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窑》系列等。
(二)正音辨形。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鸟臀目( tún )骨骼(ɡé )漂移( piāo )流逝(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两栖( qī ) 驮着(tuó)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
如:_____ (三)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玩去的构造形式。
除了这些词语,我认为有些词语也很重要。
如:_____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并批注(阅读方法指导:用铅笔做好批注。
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既(板块构造)理论。
2.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指导:引导学生作答,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预习检测题四、中心思想五、段落划分六、写作手法七、读文感知八、经典语句解读九、预习检测题答案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恐龙的分布、种类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其次,要能够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要学习并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之一是深入剖析恐龙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情况,以及这如何与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相联系。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和地质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理解。
课文所体现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是学习的重点。
学生需要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观察、假设、推理和验证来得出结论的,并学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预习检测题一、基础知识检测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并解释其含义:褶皱()______追溯()______天衣无缝()______2.请简述课文《恐龙无处不在》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检测1.课文中提到恐龙是如何“无处不在”的?请列举出课文中提到的至少两个证据。
2.根据课文内容,恐龙的灭绝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因素是如何影响恐龙分布的?3.课文提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思维拓展检测1.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会如何继续深入研究恐龙的分布和灭绝问题?请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方案。
2.你认为恐龙的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现代生物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3.课文中提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谈谈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和思维。
四、中心思想课文《恐龙无处不在》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恐龙的灭绝也提供了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课型:精读主备人:董云虹张晓燕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 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了解本文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难点】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一)走近作者、作品。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窑》系列等。
(二)正音辨形。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鸟臀目(t m)骨骼(ge)漂移(pi a o)流逝(sh i )褶皱(zh e)携带(xi e)两栖(q[)驮着(tu 0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
如:_____ ______________ (三)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玩去的构造形式。
除了这些词语,我认为有些词语也很重要。
如: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并批注(阅读方法指导:用铅笔做好批注。
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精品文档1.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既(板块构造)理论。
2•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指导:引导学生作答,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行文思路(怎么样说明):发现问题一一找出答案一一得出结论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一一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由《侏罗纪》动画片段恐龙图片等导入新课(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2. 请找出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说说它有什么作用?精品文档明确:“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五)品读赏析学习过程:自主品味——小组交流——师生交流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不一一列举)明确:①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携带到了极地。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的说明了南极的寒冷的特点和来到南极的动物的厄运。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在南极冰盖。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冰雪覆盖广的特点。
2.请找出本说明文中典型词语加以赏析。
明确:①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亿年前形成的。
“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在1986年1月……南美的南端。
“一小片”指面积不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六)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三聚氰胺身世调查①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②从营养学上说,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
而从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看,它一条都不沾边。
三聚氰胺不能增味、保鲜、防腐,也不是天然色素、食用香精,更不能强化营养--它没有任何理由出现在食品中,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
而如今,三聚氰胺赫然出现在多种奶粉甚至液态奶里。
精品文档摇身变成“蛋白精”③在生活中,三聚氰胺是个多面手。
仔细看看家里,墙壁上的装饰板材、平板电视的外壳涂层、厨房里艳丽的塑料碗碟、卫生间里的衣物清洗剂,甚至你口袋里的钞票,都有它的身影。
此外,它还被用来制作胶水和阻燃剂,甚至制造化肥。
④做父母的常抱怨养不起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婴儿奶粉价格高昂。
不同于一般奶粉,婴儿配方奶粉的生产工艺更为繁琐复杂,不但要将全牛乳的蛋白质降低到接近母乳,以减少渗透压和肾脏排泄负荷,还需用植物蛋白代替牛乳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提供( )的脂肪酸。
此外,还需要添加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⑤可眼下的现实是,一些奶粉、液态奶中出现了三聚氰胺。
它不是身体发育的必需物质,又不是食品添加剂,为何会出现在其中呢?一切还要从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凯氏定氮法说起。
⑥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
其中,氮元素极为特别:氮在绝大多数蛋白质中含量相当接近,一般为15%~17%,平均值为16%左右。
因此,丹麦化学家约翰凯达尔很巧妙地想到,既然氮元素含量稳定,只要准确测量出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其蛋白质含量。
发表于1883年的此方法,无疑为蛋白质的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凯氏定氮法亦有不足之处。
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方法只能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
不难想象,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轻松获得“高蛋白含量”的称号。
⑦以三聚氰胺为例,其分子式由3 个碳原子、6 个氢原子和6个氮原子组成,氮含量高达66.7%。
而牛乳蛋白氮含量只有15.7%,大豆蛋白氮含量也仅有16%。
毋庸置疑,在氮含量比较上,三聚氰胺胜出。
难怪,有人把三聚氰胺称做蛋白精”肾结石肇事者”⑧三聚氰胺具有轻微的生物学毒性。
早在1945年,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便发表论文指出,长期给大鼠、兔和狗喂食大剂量三聚氰胺后,会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以及膀胱、肾部结石,并可以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⑨据推测,由于三聚氰胺在体内不能被代谢,得经过肾脏排出。
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的物质析出,从而刺激肾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细胞,弓I起结晶尿,导致婴儿尿液颜色改变,出现尿液混浊甚至白色深沉。
⑩婴儿的肾脏极为娇嫩。
结石会像拦路虎”一样,部分阻挡尿液的顺畅排出,因此肾脏可能会被憋大”-肾盂肾盏病理性扩张,出现肾盂积水。
如果不能清除结晶或结石这一梗阻因素,会引起肾小管堵塞、尿液淤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置宝宝于危险境地。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4分)三聚氰胺()()赫然()高昂()负荷()脂肪酸()毋庸置疑()淤滞()2、第②段中第一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 (2分)4、第④段中括号应应选填哪个词?()(2分)A.必须B. —定C.必需D.等量5、凯氏定氮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2分)6、第⑦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7、三聚氰胺是如何导致肾结石的?(3分)&不法分子是利用什么地方的漏洞来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这对你有何启示?(3分)(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1.我的收获:(知识点,能力点,规律点,方法点,情感点)2. 我的疑惑:板书:恐龙无处不有(佐证)------- 板块构成理论的正确(生物学)(地质学)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影响延伸阅读答案1、q ng m h 边g h e zh w u zh 12、下定义作用:①明确什么是食品添加剂”②为下文说明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作铺垫。
3、三聚氰胺4、C5、只能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
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7、三聚氰胺在体内不能被代谢,得经过肾脏排出。
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的物质析出。
8、犯罪分子利用了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中的漏洞。
启示:①科学上,完善食品蛋白质检测手段,既能检测蛋白质含量高低,又能鉴别蛋白质真伪。
②道德上,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强化食品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