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要求: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

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四、检查自学效果⒈认读生字“径”“飘”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回答问题:⑴为什么称为“寒山”?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

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两首教案

17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望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了赞美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学生诵读为主,结合看图,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5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2)体会作者的感情;(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25第一步: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交流。

第四步: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_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_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菊花)_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2.解题。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2.读诗。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教学步骤:(一)复习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背诵两首古诗词;2. 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情感;3. 能正确朗读古诗词,并体会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1. 引入(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悯农》古诗词,一边出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这两首古诗词可能是描写什么主题的。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念读这两首诗词,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对古诗词的感受。

)2. 学习(教师将《静夜思》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分析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来传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词,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的话重新总结《静夜思》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总结。

)(教师重复上述步骤,将《登鹳雀楼》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色和情感,并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首古诗词。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对话,模仿古代文人互相欣赏和赞美古诗词的情景。

)4. 拓展延伸(教师播放古代诗词音乐,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感。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画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场景,以画作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所学的词语和句式来描述画作中的内容。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总结古诗词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及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黑板上呈现《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诗句和主题,以及学生的画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分析、合作、绘画等,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理解了古诗词中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对话和画作等拓展延伸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个人表达能力。

《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教案

《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生字词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例句对比和实际操作来帮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句中的某一修辞手法或自然景象的描绘。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句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上有所理解,并能举例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平淡的日常景物中提炼出美的元素,感悟古诗中的审美价值。
-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可能缺乏对古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影响对古诗的整体理解。
举例解释: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诗句朗读与背诵环节,教师需示范正确的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抑扬顿挫,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背诵。
-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日照”、“香炉”、“飞流”等,并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
-意境的理解:学生应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蕴含的壮阔与神秘。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瀑布景象。
4.分析古诗的写作特色,如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5.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句,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准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4、老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讨论理解后两句古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
感情朗读整首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还可以是: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学生逐句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感情朗读前两句古诗。
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赞美月夜洞庭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 绝句_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 绝句_语文S版

教学要求1.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早发白帝城》,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1早发白帝(dì)城2[①本句交代了辞别的哪些要素?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3[②将“千里”与“一日”安排在一起意在说明什么?]4[③本句写了途中见闻,暗含着什么内容?][④“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绝句6[①这两句写了几种颜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知识点详解☜2①交代了辞别的时间、地点,描绘了白帝城的绚丽景象。

3②旅程长与时间短构成对比,夸张中显出了水流之急,小船顺激流直下。

4③巧妙地用猿啼不住隐写了舟行的快速。

,又暗写诗人心情轻快。

5知识点详解☜6①四种颜色:“黄”“绿”“白”“青”。

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7[②本句是从哪里看到的景色?]8[③本句是诗人在哪里观察到的景色?]1.理解古诗《早发白帝城》,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与白帝城相关的课件。

一导入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后人誉为“诗仙”。

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吗?你能背诵吗?请同学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二揭题释题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

2.齐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

“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3.释题。

边播放《早发白帝城》的课件,老师边解释: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

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三峡的景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吧!三指导学生自学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生字在古诗中的意思。

2.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二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二

2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这三首谁能背诵?媒体出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2.师:这几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诗人?媒体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指名读后齐读。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4.媒体出示:长江奔腾的图片,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说明:通过初步的诵读和图片让学生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课文1.再读诗歌,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讲诗句的意思。

(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2)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2.男女生分读古诗和译文。

说明: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1.默写《望天门山》。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非常著名的古诗,请同学们看课题,一首是《望天门山》,一首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2.教师出示《望天门山》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二、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天门山》,并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整首诗。

2.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7.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3.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三班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预备】1、我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同学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特别喜爱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同学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同学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沟通: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同学读生字,并援助正音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假如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肯定会读得更好!同学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高校联系课文中说明,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同学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沟通。

⑶在全班沟通: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老师范读,同学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久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

同桌相互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教学反思,语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

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乞巧》与《嫦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乞巧》与《嫦娥》动画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与《嫦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共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一)导入新课: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三、品读体验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5、练习背诵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游子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母爱的伟大,体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5、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点: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情,引入正题1.谈话导人。

师:有同学出过远门吗?离家时,妈妈为你做过些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生1:妈妈总要烧许多好菜给我吃,星期天返校时,妈妈要给我带许多水果。

生2:星期日返校时,妈妈叮嘱我好好学习,晚上要盖好被子,不与同学打架。

生:……师:是啊!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2.请看图片:(出示课件,播放图片)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师:是啊!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因为你们都感受到过这样的母爱,所以你们的想象真是太好了!这也是深深印在孟郊心里的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79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游子吟》这首诗,一起感受母爱的伟大……二、初读寻疑,理解背景1.初读诗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13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分别是《早发白帝城》和《绝句》。

《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途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唐朝诗人杜甫于公元764 年在成都写成了琅琅上口、流传千古的古诗《绝句》。

诗中描写了他的住处——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那明媚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及想远游东吴的思想感情。

综合分析,两首诗均为七言诗,诗的重点是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欢快的心情。

以此为基调,在古诗教学伊始将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3.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2.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课前准备:1.2.3.4. 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二)(展示课件第二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

(展示课件第三屏)一首是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杜甫的《绝句》。

谁来谈谈你对两位诗人的了解?(三)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二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二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是七言绝句,千古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1、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谈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参考资料】。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读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3、齐读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

(大致了解即可)(5)教师点拨: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

(任选一道完成)1、画一幅秋_。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设计: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景物思乡之情忆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⑴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