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内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早发白帝城》全文;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资料;古诗朗读和分析的辅助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学生朗读和活动;需要有投影仪或者白板,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或者地图,引起学生对诗中地理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早发白帝城;4.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并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绝句,或者让学生选择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4.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或者讨论,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默写检查;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下堂课分享;5.2 评价:通过学生的默写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的背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准备进行小组分享;6.2 诗歌朗诵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6.3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早发白帝城》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两首教案
17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望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了赞美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学生诵读为主,结合看图,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5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2)体会作者的感情;(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25第一步: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交流。
第四步: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25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两首古诗。
《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
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1.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1.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江雪》)一、借助插图,导入新课(一)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三)简介诗人柳宗元。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 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1.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背诵两首古诗词;2. 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情感;3. 能正确朗读古诗词,并体会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1. 引入(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悯农》古诗词,一边出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这两首古诗词可能是描写什么主题的。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念读这两首诗词,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对古诗词的感受。
)2. 学习(教师将《静夜思》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分析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来传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词,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的话重新总结《静夜思》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总结。
)(教师重复上述步骤,将《登鹳雀楼》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色和情感,并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首古诗词。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对话,模仿古代文人互相欣赏和赞美古诗词的情景。
)4. 拓展延伸(教师播放古代诗词音乐,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感。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画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场景,以画作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所学的词语和句式来描述画作中的内容。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总结古诗词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及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黑板上呈现《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诗句和主题,以及学生的画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分析、合作、绘画等,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理解了古诗词中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对话和画作等拓展延伸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个人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教案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句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上有所理解,并能举例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平淡的日常景物中提炼出美的元素,感悟古诗中的审美价值。
-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可能缺乏对古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影响对古诗的整体理解。
举例解释: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诗句朗读与背诵环节,教师需示范正确的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抑扬顿挫,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背诵。
-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日照”、“香炉”、“飞流”等,并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
-意境的理解:学生应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蕴含的壮阔与神秘。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瀑布景象。
4.分析古诗的写作特色,如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5.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句,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准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4、老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讨论理解后两句古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
感情朗读整首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还可以是: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学生逐句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感情朗读前两句古诗。
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赞美月夜洞庭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案17、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9个字,书写端正、规范、整洁。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了解古人对山河的描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怎样把握重点字词读出诗的感情、读出诗韵。
教学难点:感悟古诗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用字的精妙。
教学准备:教师方面: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深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课件制作;微视频。
学生方面:课前预习古诗相关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计:一、单元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始第五单元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单元导读。
2、谁来说说,我们这一单元要讲什么内容?3、对了,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将随着课文一起游览安徽的天门山、杭州的西湖、祖国南疆的西沙群岛、祖国北部的小兴安岭以及历经沧桑、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素有“东方之珠”美称的香港。
(ppt)看,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到处都有迷人的风光!所以本单元的习作也是写景的,请把书翻到77页,自己默读一下习作要求。
4、谁来说说要写好这次习作要写清什么?对了,就是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ppt)那我们要写好,就必须先从课文中向别人学习怎么写。
只要你认真学习,一定会大有收获的!5、今天第一站让我们和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看看安徽的天门山吧!(齐读课题)二、预习检查1、课前,大家已经根据微视频学习了古诗,那么你还了解了关于这首古诗的哪些资料?(作者李白,天门山、楚江资料)(出示天门山、长江PPT)三、把握节奏1、自读: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这么多内容,你现在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出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结合书上的插图,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1.默写《望天门山》。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非常著名的古诗,请同学们看课题,一首是《望天门山》,一首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2.教师出示《望天门山》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二、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天门山》,并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整首诗。
2.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7.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3.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三班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预备】1、我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同学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特别喜爱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同学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同学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沟通: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同学读生字,并援助正音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假如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肯定会读得更好!同学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高校联系课文中说明,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同学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沟通。
⑶在全班沟通: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老师范读,同学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久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
同桌相互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教学反思,语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游子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母爱的伟大,体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5、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点: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情,引入正题1.谈话导人。
师:有同学出过远门吗?离家时,妈妈为你做过些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生1:妈妈总要烧许多好菜给我吃,星期天返校时,妈妈要给我带许多水果。
生2:星期日返校时,妈妈叮嘱我好好学习,晚上要盖好被子,不与同学打架。
生:……师:是啊!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2.请看图片:(出示课件,播放图片)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师:是啊!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因为你们都感受到过这样的母爱,所以你们的想象真是太好了!这也是深深印在孟郊心里的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79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游子吟》这首诗,一起感受母爱的伟大……二、初读寻疑,理解背景1.初读诗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13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分别是《早发白帝城》和《绝句》。
《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途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唐朝诗人杜甫于公元764 年在成都写成了琅琅上口、流传千古的古诗《绝句》。
诗中描写了他的住处——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那明媚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及想远游东吴的思想感情。
综合分析,两首诗均为七言诗,诗的重点是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欢快的心情。
以此为基调,在古诗教学伊始将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3.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2.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课前准备:1.2.3.4. 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二)(展示课件第二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
(展示课件第三屏)一首是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杜甫的《绝句》。
谁来谈谈你对两位诗人的了解?(三)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二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是七言绝句,千古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睛后雨教案设计先学后教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望天门山》;2、会认4个生字;3、背诵古诗《望天门山》并会默写。
4、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望天门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看谁把学习目标完成得最好。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
分组指名来读。
四、理解古诗内容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以和同学相互说一说,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理解的最接近古诗大意。
2、分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师生共同描述古诗大意。
4、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学习会写字1、自学指导:(1)、认读这4个生字(2)、分别给生字口头组词1-2个(3)、观察生字结构,同桌互说记字方法。
2、提出难写的生字,共同识记。
4、练写生字。
六、当堂训练1、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上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这节课我相信你们能做得更好。
有没信心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来比比谁做得最棒。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
分组指名来读四、理解古诗大意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唐代以后, 古诗称为近体诗, 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而三五七言兼用者, 一般也算七古。
今天笔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
一、回忆诗人, 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 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 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现存近千首诗, 他的诗歌色彩瑰丽, 大胆想象, 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 个人读, 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 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 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 在经过安徽省当
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 一派天真, 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 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 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 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 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 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 整体体验, 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 读完后, 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 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 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 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 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 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 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 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板书课题, 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 建于唐代。
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
“泊”:船停靠岸边。
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 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
唐朝诗人, 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
他的诗作比较朴实, 《枫桥夜泊》较有名。
三、自读课文, 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 对照文中注释, 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 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 质疑问难。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 可暂不作答。
四、品词析句, 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 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 因为诗中提到了“霜”。
时间是深夜, 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月”“霜”“乌”,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 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寒山寺”, 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 钟声怎样?(传得很远, 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 漂泊之愁)
9、齐读全诗
五、总结全诗, 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 但是, 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 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愁”)
2、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江南水乡, 夜色多么迷人, 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 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 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 全诗着一“愁”字, 使得诗人所看到的, 听到的, 触到的, 都染上的浓
浓的“愁”的色彩。
看到了吧, 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边体会诗人的心情, 边想像画面。
3、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带着诗人的愁, 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 我们再来读这首诗, 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 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 说明夜幕降临, 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 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六、拓展阅读, 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
笼:笼罩。
商女:卖唱的女子。
江:指秦淮河。
犹:还。
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 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
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 《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
七、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听到的有()和(), 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 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 天气寒冷, 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 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
到孤独, 使你难以入眠。
此时, 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 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 体会诗人热爱秋天,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