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精髓: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性发展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精髓: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性发展最新上海教师资格证、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上海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将于4月19日查询,面试时间为:5月21-22日。
上海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上海教师资格培训供考生选择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上海教师考试咨询一对一解答。
坚持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对小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小学生,促进所有小学生的共同发展,并不是让所有小学生步调一致,而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一)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分阶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依据这种阶段,给予不同阶段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
而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分阶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
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
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二)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在教育活动中,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展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给所有小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
教育公平也包括不同学生不同个性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在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还包括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为本。
人的全面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
人要在社会文化素质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
但是在这些方面的基础性发展水平上,各个方面的素质发展程度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和专门发展相结合的人才。
专门性发展就是人的个性方面。
让有审美特殊才能的人去专门发展体育竞技能力,或是让科学人才去专门发展审美能力等,都是对于人的个性发展的伤害,因而这种教育也是不公平的。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目录模块一教育基础一、教育学基础知识考点一、教育的发生与开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研究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功能1.按作用的对象分类:个别功用(本体功用)和社会功用(派生功用):2.按作用的方向分类: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分类:显性功用和隐性功用(五)教育的起源学说3.心理起源说:XXX,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XXX、XXX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六)教育的历史开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融合、内容简单。
2.现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夏商: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古希腊——雅典;全面和谐教育。
(2)封建社会宋朝:XXX成为国学,儒家典范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世纪欧洲:XXX(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发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④古代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教资《小学综合素质》考前必背考点(2023年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模块一职业理念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性——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3.基础性——“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是学生阶段为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4.发展性——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促使每一个教育对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5.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6.开放性——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3)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材料分析)1.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2.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2.改革教学方法3.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2)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素质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2.带领学生考察社会3.建立社会实践基地(3)家校合作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2.举办家长学校3.建立学习与家长联系制度(4)其他的途径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学生观一、“以人为本”学生观(1)“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材料分析)“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什么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复习重点汇总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复习重点汇总说明: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考试复习重点汇总,另外附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希望广大报考教师资格考试的学员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复习重点汇总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性发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原则方针类(一)原则方针类(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二)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三)素质教育基本要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网络信息交流能力附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4: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4: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小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教育者要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有正确的认识。
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小学生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
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
家庭的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发展。
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学生的自然状况看,他们的生理发展情况会有差异。
从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状况看,也会存在学习水平的差异。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一、道德与品德素质:1.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并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2.诚实守信:重视诚实和信任,不撒谎,不欺骗他人。
3.礼貌待人:遵守基本礼仪,懂得如何礼貌地与人相处。
4.自律自控: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
5.合作与分享:懂得合作,善于与他人分享并互助。
6.爱心与同情心:关心他人,表现出对他人的爱心与同情心。
7.公正与正义:公正对待他人,遵守公正的原则与标准。
二、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1.科学思维与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用科学思维来对待问题。
2.知识的获取与整理: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学会查阅书籍、互联网等途径获取知识,并整理归纳。
3.实验与观察:通过实验和观察,对于现象进行发现、思考、验证。
4.科学解释与推理:学会用科学的解释来解析现象,并进行科学的推理。
三、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1.视觉艺术:欣赏、分析与创作绘画、摄影、雕塑等视觉艺术作品。
2.音乐艺术:欣赏、分析与表演音乐作品,学会乐理知识,培养音乐感觉与欣赏能力。
3.文学艺术:阅读、分析与创作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与表达能力。
4.戏剧艺术:观看、分析、表演戏剧作品,理解戏剧表演的基本元素。
5.舞蹈艺术:学习、欣赏与表演舞蹈作品,培养舞蹈技巧与舞蹈表现力。
6.传统文化: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古代音乐、古代绘画等。
四、体育与健康:1.锻炼与健康:了解身体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
2.体育规则与礼仪:了解基本的体育运动规则,掌握比赛的基本礼仪。
3.团队合作与努力:学会团队合作,与他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努力克服困难。
4.体育精神与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社会常识与生活常识:1.社会生活:了解社区、城市的发展,明白社会各种规则与制度。
2.安全与防范:学习预防安全事故的知识,懂得如何预防火灾、交通事故等。
3.劳动实践:了解劳动的意义,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劳动实践活动。
2019小学综合素质必背考点
2019小学综合素质必背考点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小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下面列出了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必背的考点。
一、德育考点: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2. 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 礼仪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师长,关心他人,遵守公共秩序,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 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念,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智育考点:1. 语文: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语文水平。
2. 数学: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提高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英语: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和国际视野。
4. 科学: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三、体育考点:1. 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
2. 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包括饮食、锻炼、休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运动技能: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远、游泳等,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
四、艺术考点:1. 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基本的节奏和音准,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2. 美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学习绘画、造型等基本的美术技巧。
3. 书法: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学习基本的书法字帖和字体。
五、社会实践考点:1. 参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了解文物和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历史意识。
2. 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教育观(一) ——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
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七点,包括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造就平等的公民、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
理论精讲—学生观(招聘考试)
2019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主讲:知识回顾素质教育的内涵宏观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中观观微观课后练习讲解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他常常说:美术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有一次,在和学生聊天时,李老师听说学生家里都有不少闲置的衣物,弃之可惜,留之占地。
于是李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的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
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有的学生将旧衣物改成既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物裁剪成布条、布块,制作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饰品……学生们给旧衣物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
在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意境配画等,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
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李老师的美术课成了学生追捧的热门课,他个人也被评为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明星老师”之一。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材料中李老师的行为是恰当的,符合教育观相关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材料中的李老师组织“变旧为新”的创意大赛,通过此项活动学生们将旧衣服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作品,使其有了新的价值。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材料中的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带学生去郊外写生,参加画展,让学生用心感受美术的魅力,这都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体现。
最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材料中的李老师认为美术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李老师在与学生聊天时了解到学生家里有很多闲置衣物,组织“变旧为新”的创意大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李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符合素质教育观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综合素质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宏观:国家政策保障中观:新课程改革推进微观:学校具体改革措施(一)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2.新课改的教学观(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三、案例分析总结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正例——面向全班教育(集体教育,开班会)反例——个别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正例——除了成绩,还重视德、体、美反例——重成绩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正例——特长反例——对个体差异视而不见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正例——新想法、去实践反例——灌输式教学,学生不会应用5.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正例——互动反例——传统教学,一言堂,教师主体6.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正例——学习方法反例——只重视知识本身7.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正例——参与反例——重视成绩,不关心过程8.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正例——情感体验,人格养成反例——只关注学科知识,忽略学生情感体验附:答题格式第二章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二、全面发展的内涵(一)德育:灵魂与统帅(二)智育:前提和支持(三)体育:物质基础(四)美育:动力作用(五)劳动技术教育:其他各育的特殊保障三、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主要知识点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主要知识点汇总】综合素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能力。
下面是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知识点汇总:一、社交与情感管理1. 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感受和意见。
2. 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的意识。
3. 情感管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情感,学会自我激励和情绪调节。
二、创造与创新1. 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三、学习与探究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2.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3. 信息获取与处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环境与社会责任1. 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
2. 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五、健康与生活1. 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运动和作息习惯。
2. 安全与自护: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文化与艺术1. 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2. 艺术修养: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艺术的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七、品德与价值观1. 品德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2.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
以上是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的主要汇总,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交与情感管理、创造与创新能力、学习与探究能力、环境与社会责任意识、健康与生活习惯、文化与艺术修养,以及品德与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通过这些综合素质知识点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让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成为有自信、有思维能力、有责任心的未来的栋梁之才。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5(: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1(途径有:的基本途径)质教育)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2()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3()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1(方法有:提高素养)念,)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2()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4()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5(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1 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2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1()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2()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二、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面发展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价值取“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学生2()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1(向。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学生都有潜力)4(学生需要尊重)3(是学习的主体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主体性发展: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社(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最新考点归纳
众所周知,教师资格证是选择进入教师行业的重要敲门砖,然而很多考生会在综合素质考核部分失分严重,为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进行考点整合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章职业理念】重要程度:占总比15%。
重要考点:主要考查职业理念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等,掌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或选择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等。
出题方向: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重要程度:占总比10%。
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
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教师教育行为,能够依法从教,分析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出题方向: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要程度:占总比15%。
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掌握。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在教育教学中,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出题方向: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第四章文化素养】重要程度:占总比12%。
重要考点:主要考查考生文化素养方面的能力。
要求考生熟悉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定的科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出题方向: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第五章基本能力】重要程度:占总比48%。
重要考点:主要考查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
要求具有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考生需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简单操作。
出题方向: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咨询一下南京苏程培训学校了解详情。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教育观(一) ——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
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七点,包括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造就平等的公民、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教资《小学综合素质》黄金考点汇编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考点1素质教育的特点(选择)1.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基础性:为人生打基础(学会做人、学习、健体、劳动、审美等)4.发展性: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5.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6.开放性: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拓宽教育教学途径)记忆口诀:拳拳激发,猪跑开了考点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材料分析)1.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可以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4.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和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6.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并非意味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在各方面都达到或超过基本标准后,再求得某些方面的专门性、特长性发展。
记忆口诀:一统两全两发展,创新还要加实践考点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选择)1.从教育目的看:素质教育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全面进行;应试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2019 最新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观考点归纳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一、素质教育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
2022年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幼教《综合素质》重难点知识点汇总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旳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旳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旳指向“素质”——人旳全面素质旳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觉得,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旳整体旳、全面旳素质发展,使人旳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即先天旳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旳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旳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线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旳教育(3)素质教育是增进学生全面发展旳教育(4)素质教育是增进学生个性发展旳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旳教育二、国家实行素质教育旳基本规定1.面向全体2.增进学生全面发展3.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旳培养4.增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旳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旳途径和措施(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行素质教育发明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旳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旳:1.变化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旳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积极旳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旳过程同步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对旳价值观旳过程。
2.变化课程构造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少整合旳现状,整体设立九年一贯旳课程门类和学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旳需求.体现课程构造旳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变化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旳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旳联系,关注学生旳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旳基本知识和技能。
4.变化课程实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旳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解决信息旳能力、获取新知识旳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旳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伙旳能力。
5.变化课程评价过度强调甄别与选拔旳功能,发挥评价增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教学实践旳功能。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古代史篇1.“元谋人”会利用自然火进行熟食。
“北京人”已会制造石器。
2.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3.夏朝的“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
一直流传到现代。
4.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立了编制的礼乐制度和建立的完备的宗法制度。
5.“春秋五霸”是指: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6.“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7.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建立县制;重农抑商。
8.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关人物是秦二世和赵高。
9.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0.陈胜、吴广起义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旗帜。
最后以失败告终。
11.汉初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
12.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
这一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3.杜牧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相关人物有周瑜和诸葛亮。
14.东汉三国鼎立是指:曹氏家族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
15.隋朝开始创立科举制,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16.唐太宗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
17.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18.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19.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使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的是黄巢农民起义。
20.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21.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22.1644年,李自成率领清军入关,攻占北京,清世祖顺治帝定都北京,清朝逐步统一全国。
23.忽必烈是元世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小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
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换句话说,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既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状态。
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遗传基因的差异。
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范围较小.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双语教育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
能遇到的困难.必须受到重视。
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
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在教学设施、教师配置比较优越的学校里学习。
他们的家庭也更有可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因而地域差异可能成为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教育者要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有正确的认识。
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小学生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
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
家庭的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发展。
家庭经济情况好,家长社会地位高,家长文化水平高,家长性格健康,家长教育子女水平高,父母婚姻状况好.一般来说,可能会给子女创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而家庭经济困难,家长社会地位低,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家长有性格欠缺。
单亲家庭等,也可能给子女的学习造成困难。
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在较长时间里.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导致的。
教育者不可能面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完全一样的班级。
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学生的自然状况看.他们的生理发展情况会有差异。
特别是一些生理有残缺的学生,面对着更为困难的发展问题。
生理上的残缺,有肢体的,有智力的。
这些生理上的残缺,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状况看,也会存在学习水平的差异。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最有可能遭遇的问题.就是学生身心发展差
异问题:教师有可能出现背离“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上的差异。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
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