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研究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研究祝志芬(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
公共产品属于经济学范畴,其理论与供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和供给形式,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性的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交集是必然的,同时义务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外部收益性,因此,研究它的公共产品属性意义深远。
关键词: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社会福利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6-0027-03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时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将远远高于已往任何时代。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毫无例外地要依赖于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福利,这种福利不再是一种慈善行为,把某种东西递交给穷人,或是为了缓解有钱人的良心,而是被视为一种资格权形式,覆盖所有家庭,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应该平等享有的权利。
因此,认识和区分义务教育服务的性质非常重要,以准确的方式来供给才能保障其效率和公正。
一、公共产品理论(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最早的公共产品经典定义是由1954年萨谬尔森在著名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提出,公共产品一般指的是具有两个特征的产品:(1)消费的非竞争性。
一个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并不排斥别人同时对它的消费,并且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并不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数量。
(2)消费的非排它性。
指不能根据某人是否支付了费用来决定其消费资格。
一旦公共产品被生产出来了,任何人可自由地消费。
如公安、国防和公共教育系统等。
凡同时具有以上两种特征的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凡只具备一个特征,或者虽然两个特征都不完全具备,但又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
流动状态下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研究
内容 摘 要 :判 断 一 种 产 品 是 公 共 产 品 还 是 私 人 产 品 , 应 根 据 产 品 的 自然 属 性 :公 共 产 品属 性 决 定 了其供 给 方 式 。 因 此 , 义 务 教 育 的 产 品 属 性 定 位 应 为
全 国 性 的 公 共 产 品 , 而 不 是 地 方 性 公
意 味 着各 级 政 府 在 流 动 儿 童 义 务 教 育
中 的 责 任 将 有 所 改 变 :教 育 经 费 的 筹 措 责 任 以 中央 和 省 为 主 ; 以特 许 学校
的 形 式 向 流 动 儿 童 提 供 义务 教 育 。 关 键 词 :流 动 状 态
位 政 府 责 任
个重要标准。胡鞍 刚等 ( 0 3) 为 “ 20 认 并 非 由于基础教育是公共产 品而实施义务教 育 ,而是 由于 实施义务 教育而使 基础教育 成为公共产 品” 可 以这样理解 :实施义务 。 教育 ( 即由政府免费 向社会公众提供 ) , 后 基础教育才成 为公共产 品。 3本文 的观点 。公共产 品不应 当依 据 是否 由公共部 门供应这 一点来判别 ( 有些 公共产 品是 由私人提供 的 ,同时许 多非公 共产 品的供应却是 出于 政治或经济上的需
全 国 性 公 共 产 品 和 地 方 性 公 共 产 品 之
分就是层次性在地理范畴 内的表现 ,其标
流 状 下 务 育 动 态 义 教 的
公共 属性 产品 研究
■ 李
准是 受益范 围的大小 ( 洪银 兴 、刘 建平 ,
2 0 。 全 国性 公 共 产 品 和 地 方 性 公 共 产 0 3)
本 文是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金 课题 《 流动 性 公共 产 品提供 的公 共政 策研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一、引言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满足一定共同需求、具有公共特征且难以排除非特定个体的使用的产品。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其独特的产品属性。
本文将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从中分析出其产生的原因。
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松顿在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不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不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享用该产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非竞争性指的是,该产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
教育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任何种族、任何国籍的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人获得了教育,并不会影响另一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产品属性:1. 身体无法直接消费教育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一种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习得。
它无法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一样直接被消费,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
2. 不同于一般商品教育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它不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教育的生产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市场的自由竞争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
3. 具有不确定性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难以预测其中的结果。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学习机会、天赋等,因此教育的产出也是不确定的。
4. 投资回报周期长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其回报周期常常延伸到整个人生。
因此,教育的回报难以用短期收益来衡量,需要用更长远、更深远、更多元化的方式来衡量。
四、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原因教育之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 社会上存在产生教育差距的因素由于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若仅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会加剧教育的差距,而公共教育的介入则可以缓解这种差距。
讨论问题1:义务教育与公共物品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
讨论问题1:义务教育与公共物品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者免受学费”。
虽然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方义务教育都作到了免收学费,但其他如书费、杂费、住宿费、补课费、校服费、报刊费、校舍维修基金等收费项目却是名目繁多。
为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陆续实施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广东省从2001年起,每年拨出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北京市从2002年9月1日起,将有约6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免交杂费。
它意味着在北京109万名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中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问题:1.公共物品如何有效供给?2.分析义务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1. 公共物品因为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会带来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由市场提供会造成公共物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
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
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成为有效政府,就应该供应公共物品。
政府具有更强的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
第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它能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从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供应具有稳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从而适合提供公共物品。
2. 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
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义务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市场力量难以提供社会需求的数量。
第七章教育和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效率
• 在避免了出现以上国防开支规模的安排 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后,各国根据本国的 国情和经济实力等对综合因素的考虑, 以及对未来国际形势和本国在国际上所 处的地位的合理预测后,便可以有效率 的合理的安排国防支出
第三节 中国的教育和国防支出:规模 和结构
一、 中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 (一)我国教育支出规模 • 教育既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 一国在发展教育上应有一定的财政性投入。教育的支 出规模是指在教育上的整体投入,以经费的角度衡量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同时也是 用于各级教育的经常性费用。
• • • • • •
在我国,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 学费和杂费 其他教育经费
• 首先,为了对我国的整体教育支出规模作以了解,我 们列出2003年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
•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在整体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 我们不由会去思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究竟需要至 少达到多少投入才是适度的,合理的。
17.26:1.63:1
2002
7793.44
962.09
658.44
11.84:1.46: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 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 大的产出。政府理应在基础教育中起主 导作用,而在高等教育中起辅助、推动、 引导作用。
• 而我国的教育投入长期徘徊在财政收入的2%左 右,这是一个极低的投入水平,而其中大部分 又给了高等教育,或者说非义务教育。自70年 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 对萎缩。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所 占的比例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 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的精英教育战略 使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拉大,更重要的是在 教育投入原本匮乏的情况下,把大量资金用于 精英的培养,显然忽视了基础教育乃是每个公 民最基本的权益。因此,这样的国家教育投资 在结构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作者:王嘉南来源:《人间》2016年第26期摘要: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于全体社会的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在对其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必须遵循公平原则。
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却显示出在城乡、区域及区域内上的不均衡。
本文旨在从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公共物品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3-01一、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义务教育产品的界定(一)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公共物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它的概念最初由林达尔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学者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完善成为现代公共物品理论。
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物品进行了定义。
按照他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和劳务,即每个人对这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或劳务的消费的减少。
①(二)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教育分为基础性的义务教育和更高层级的非义务教育。
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作为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强制进行的、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强制性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原则:公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质量上的平等。
政府在资源配置时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公平优先,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
二、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状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运用财政、行政等手段向落后地区进行扶持和补贴,但是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从“硬件”上的教育经费投入、教学设备仪器,到“软件”上的师资配备力量,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学校之间都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况。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教育-—准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公共产品下了一个严格定义。
按照他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指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或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或受益),也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
这些特点是由公共产品的技术性质决定的,在技术上,不能将公共产品的利益分割,也不能排除利益覆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享受。
像国防、行政管理、立法与司法、治安、环保等是公共产品的例子。
与公共产品相对的是私人产品,它是指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部分特点.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不像公共产品那样边际成本为零。
根据这种对物品的区分准则,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大多数阶段的教育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随着消费者(学生)的增加也要增加教育的成本(师资和教育设施)。
如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学校的在校生超过某一限度,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消费也是具有排他性的,有一定的限制,不支付费用(学费等)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达不到录取要求也会被排除在该校的教育对象之外。
也就是说,就教育本身的性质而言,它不是公共物品,而是一种私人物品。
从经验上讲,私立教育的普遍存在也可以从反面证明,教育不是一种公共物品。
在资源配置过程,不同产品的提供方式也不同。
公共产品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主要通过税收所得,私人产品的提供主要是通过私人付费的方式由市场提供.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关于2012年两会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
王玉凤:择校费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人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两所小学(或者中学)也许仅仅相隔百米,但其中的一所因为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被称为“牛校”,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数万元择校费的“支援”下,校园优美、学生爆满、教师高薪;而另外一所学校却由于是所谓的普通校,校舍凋敝、教师无奈,不用说几乎没有择校生,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
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 朱清时:特长生加分对农村子弟不公平,重点中小学应该取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表示,教改中的特长生加分不应该鼓励,因为这种作法对农村子弟不公平。
“特长生如果要从事一些特定专业,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高考改革,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包括他的特长。
我们现在很多的改革,像特长生加分,往往农村子弟没有话语权,结果搞来搞去都是城市子弟,尤其家庭背景好的子弟的特权了。
” “重点学校由于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有优秀的老师和办学条件,在当前考试的指挥棒下,升学率相对较高,自然许多学生都想挤进重点小学或是中学。
”朱清时说,就因为大家都想来挤,但学校的招生数量又是有一定限额的,谁最后能挤进呢?大多数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的子女。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
朱清时说,现在边远贫困地区优质的中小学太少,这样的教师队伍,加上高考要考外语,导致这些地方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也进不了好大学,读到研究生的就更少了。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
顾也力:解决教育公平不能仅靠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教授认为,要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育本身,而要从医疗、住房、社保劳保等方面入手。
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关于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2008年7月17日一、教育产品属性的考察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dianA&dian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在2004年修订出版的第17版《经济学》中,给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1]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当别人也消费这种货物时,他并不损失什么)和非排他性(不为此物品付款的个人无法被排斥在外)[2],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学者们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异,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3]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4],理由是: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额已满时,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为正);但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如果教育服务进行排除,虽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将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大大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5]。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6],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等)、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教育等)、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个人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标准)。
教育产品的属性
公共产品和劳务是指这些产品与劳务的利益为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任何一个人单独享有,而不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私人产品与劳务则是指这些产品与劳务的利益只为购买它的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而不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消费和利益上是否具有排他性。
公共产品和劳务为全社会消费,利益为社会共同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如国防为该国所有成员享有安全利益。
私人产品与劳务在消费或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如食品,消费者以竞争性价格从市场购得和消费后,排除了他人的消费,而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它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
一方面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利益,可以为社会共同享受,不能在个人间划分,也不能把一些人排除出去。
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
分析和界定教育产品的性质应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约束受教育者的家庭和政府的行为。
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受教育者家庭有义务让子女接受教育,而要强制就必须免费,即政府应免费提供义务教育,否则,父母可称因付不起学费而拒绝承担子女受教育的义务。
因此,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不能通过市场交换提供,其供求由法律调节,而不能由市场供求和价格学费调节。
义务教育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供给上的不易排除,以及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都是显而易见的。
非义务教育,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包括初中后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等,其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
第一,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
既然是非义务普及教育,就不是同龄人都可受到的教育,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具有外部或社会效益,一个人受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受益。
当然其消费上的排他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于非义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成本较高,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还不可能对所有同龄人无偿提供,由此才产生了由收取学费和控制招生人数的“定量配给”而带来的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综述
【摘要】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物品的划分标准不同,导致多位学者有着不同的划分。
狭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广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
萨缪尔森、奥斯特罗姆等学者指出了广义公共物品的不同分类以及其面临的典型问题与解决方法。
【关键字】公共物品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搭便车问题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由被称为经济学界是爱因斯坦的萨缪尔森提出的,他指出:“公共物品具有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被称为萨缪尔森规则。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问题是指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机制及两者的组合等均不能实现公共物品的萨缪尔森规则。
本文从公共物品的分类入手,综述了各位学者对公共物品分类的不同观点、所面临的“搭便车”、排他成本等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一)公共物品内涵的界定现代经济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始于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在此基础上,经马斯格雷夫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消费者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或者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意味着某物品的消费要排除其他人是不可能的。
典型的纯公共物品有国防、公共安全等,这些物品一旦被国家提供,该国的居民都能享用,同时增加居民一般也不会降低其他居民的国防或公共安全服务。
与纯公共物品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纯私人物品,它是指一种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消费的竞争性使得纯私人物品不能被两个或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占有或使用,而消费的排他性使其从技术上或代价上很容易将其他消费者排除出去。
典型的私人物品如衣服、食品等。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公共物品分类的标准各不相同,有排他性与竞争性标准、公共性标准、相对成本标准等。
从公共支出看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理论 探讨
当代社科视野 20 年第 2 08 期
从公 共支 出看 我 国义 务教 育 的公平 性
吴亚 贞
( 门大 学公 共 管理 系 福 建 厦 门 3 10) 厦 605
内容提 要 : 育公 平是 我 国 目前教 育理 论 和教 育 实践领 域 的热 点 。本 文试 从公 共 支 出 教 的 角度 来分析 我 国教 育领 域 的公 平性 。 对 由于公 共 支 出在 义务 教 育领 域 不公 平造 成 的 结 并 果进 行 了探 讨 , 最后 从 公 共 支 出的 角度提 出公 共政 策建议 。 以期 努 力 实现 我 国义务 教 育 的
( 义 务教 育 公共 物 品 的 属性 。为 克服 市场 一) 提 供教 育这 种公 共 物 品的 不足 , 弥补 市 场 的失灵 , 政 府 必须安 排财 政 支 出 。 供教 育 。布坎 南认 为 : 提 “ 任何 教 育 的 直接 受 益 者 都 是那 些 得 到 教 育 的 儿 童及其 家 庭 。在 这 一方 面 , 育是可 以分割 的 。 教 而 且类似 于在 市场 经 济 中生产 的普通 服 务 …… 。但
财 政 支 出比例 最 高 的北 京 为 2 .2 , 低 的是 内 58 % 最
表 1 20 0 4年 小学公 共 教育 资 源配置 的 东 、 西 部 比较 中、
政 府 不投 资教 育 ,一些 人将 因为 贫 困或者 短视 而 不能接 受一 定 的教 育 。从而加 剧 社会 收入 的不公 平 。因此 , 为促 进社 会 的公 平 , 义务教 育 应 由政 府 投资。
排他性 的公 共资源 ,同时 教 育也 具有 利益 外溢 的
特征 。就 义 务教 育而 言 。如 果完 全 由私人 家庭 提 供 。 将 导致 义 务教 育 的消 费 不足 。 义 务教 育具 这 而 有 非常大 的利益 外溢 性 。对整 个社 会 的 文明水 平 和 生产 力水 平 的提 高都 具有 重大 的意 义 。这就 需 要政 府财 政 投 资提供 义 务教 育 。 ( 教 育对 经 济 的重 大推 动 作 用 。教 育对 经 二) 济增长 有 着 巨大 的贡献 。这 一 点理论 和 实 务界 有 着广泛 的共识 。如 舒尔 茨运 用 “ 余数 分析 法 ” 计算
基础教育公共品属性的历史变迁分析
基础教育公共品属性的历史变迁分析作者:古翠凤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2年第10期[摘要]联系公共品理论,阐述基础教育公共品属性的历史变迁。
基础教育在古代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内是私人物品,由私人自行获得与消费。
从近现代开始,基础教育逐步转变为准公共品,部分由政府和社会提供。
当下的基础教育已成为公共品,完全由政府和社会提供。
[关键词]基础教育;公共品属性;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19-03一、古代基础教育的私人物品属性基础教育作为私人物品或公共品,其属性的变迁有一个历史过程。
在古代,正式的基础教育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奢侈品,而非所有社会成员的必需品。
只有极少数的社会成员能享用这一物品,所教知识对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与生产影响不大,因而也不是社会的必需品。
所谓曲高和寡,基础教育消费的结果对除消费者本人之外的其他人或社会影响不大,即其外部性较小。
只有具有强的必需性的物品才有可能具有强的外部性。
由于当时基础教育的办学规模很小,大多是私塾等私人开办的基础教育组织,资源和投入都十分有限,接受教育者必须付费,因此,基础教育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消费排他性。
而因当时的基础教育成本对于整个社会的总收益来说相对高昂,因而增加一个基础教育消费者,其基础教育成本的增加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收益、资源和投入来说是非常显著的,所以不能忽略每增加一个基础教育消费者的基础教育边际成本的增加,因为基础教育消费者的增加必然引起基础教育总成本的大幅上升。
而投入基础教育的资源和成本增多,必然会造成本来总量就非常有限的社会总资源的显著减少。
社会或国家没有给予基础教育规模性的投资,因而基础教育就不存在规范经济。
因为其边际成本显著,具有显著的拥挤性或竞争性,即不存在弱的竞争性,所以,基础教育在当时不具备强的必需性和外部性、弱的排他性与竞争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品。
教育作为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特性(精品)
教育作为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特性1教育的产品属性自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开始提出“公共物品”这个概念以后,经济学家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异,如斯蒂格勒茨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物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巴罗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Barlow,1970)。
郑秉文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quasi-public goods)(郑秉文,2002)。
因为从教育的“生产”来看,虽然在超过一定规模之后,教育具有成本不变的特征,但它并不具备纯粹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接收的学生越多,需要的教师越多,校园也越大,因此成本也就越高。
从教育的“消费”来看,教育不可能象国防那样,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的可分性。
同时,如果教育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那么,人们就应该看不到那么多的、象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普遍都有的州立教育或地方教育,以及私立教育了,因为这是一件很不经济的事情。
而事实是,美国等国家的教育主要不是由联邦政府直接经办和资助的,甚至大多数州立法将教育留给地方机构去实施。
虽然很多研究者认为,教育的社会回报远远高于私人,但州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广泛存在说明,教育回报的传播性是非常狭窄的。
所以,教育既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同时,许多西方国家都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福利项目,福利国家的教育由政府提供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的考虑,即不是由教育这一物品本身的技术性质所必须的和决定的,而是国家出于“父爱主义”的考虑,由公共部门的政策目标强加的。
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教育的“价格”差距非常大,如目前法国、德国、丹麦、瑞典等一些欧洲国家不仅对中小学,甚至对大学也实行免费教育,而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育的学费却非常高。
经济学家对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这一问题的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关系到教育这一产品的供给方式和财政来源问题。
教育支出
百年大计 〃 教育为本
—— 教育支出
目 录
一、教育支出的定义和属性
二、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三、我国教育经费的规模、结构
四、教育支出的效率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定义和属性 ❶ 定义:财政教育支出是指财政支出中的教育部分支 出,主要包括教育的基础设置投资、教育的经常费用。 ❷ 属性:当前将教育支出归入非生产范围,因为它不 能对当前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出直接贡献。从长远看, 教育的发展将不 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 象的素质,他们 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O
D
D′
B
C 教 教育 育
对私立学校补助后个人教育消费的变化
OVER
第三小组
对学生本人补助后个人教育消费的变化
⊙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一般有两种具 体的做法: 1、拨款兴办学校,提供免费教育; 2、给学生发放免费入学卡。
② 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的经济效应
其他产品 其 他产品
C
A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获 ⊙家庭在获得补助前,预算线AB与无差 得补助的低收入家庭可以 将补助款用于购买其他产 异曲线I相切于E点,用于教育消费的数量 品,因此这种方式无法保 为OD。得到补助后,家庭的预算线由AB向 证家庭增加对教育的消费。 外平移至CF,并且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 E’点。可以看出,家庭用于教育消费和其 他产品的消费同时增加,其中教育消费由 OD增加到OD’,增加了DD’。 E′
2006年
1:1.6:10.0
四、教育支出的效率分析
① 对学生本人补助的经济效应 ② 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的经济效应
பைடு நூலகம்
③ 对私立学校补助的经济效应
其他产品 其 他产品
公共产品理论看义务教育阶段政府的责任
公共产品理论看义务教育阶段政府的责任摘要:义务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性教育,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公共产品的角度,以山西省昔城市泽州县的义务教育现状为依托,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性进行分析,明晰了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任。
关键词:公共产品理论;义务教育;政府责任;泽州县义务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性教育,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全体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带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本教育”。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对于全体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有一定年限的具有公共性、普及性和强制性的学校教育。
关于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义务教育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由政府来提供,接受这种教育服务的人不直接付费,不享用者也需要通过纳税等途径为此支付费用。
一、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分析本文认为义务教育是一种制度安排下的纯公共产品。
从制度层面看,义务教育具有非排他性。
公共部门在提供义务教育时,不可能选择向一部分人提供,不向另一部分人提供,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满足适龄儿童的受教育要求,属于集体消费或等量消费,不能按照谁付费谁受益的原则消费,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又具有非竞争性,每一个儿童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现有义务教育规模一定,总量充足的情况下,新增加一名学生不会影响别的学生享有最低保障的义务教育权利,因而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工程论文发表/gclwfabiao/,具有非竞争性“。
由于义务教育在国家制度安排下同时具备了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而根据公共产品的定义,我国义务教育应该是纯公共产品,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基本公共产品。
作为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要实现有效供给,必须确定合理的供给方式。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正文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1.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2.公共物品的特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名词解释:公共物品
名词解释:公共物品私⼈物品混合物品名词解释:公共物品私⼈物品混合物品中国农业银⾏辽中县⽀⾏周桐公共物品是和私⼈物品相对应的。
⼈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例如,吃的⾷品,穿的⾐服,居住的房屋,⼈⾏和车⾏的道路,,⽂化、教育和卫⽣保健服务,社会⾏政管理服务和维持社会秩序,国⼟地、领海、领空的安全,等等。
从商品和服务需要的主体来看,有的是社会成员的个⼈需要,如吃的⾷品,穿的⾐服,有的则是⼀种集体的社会性的共同需要,如国防和社会安定。
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渠道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市场上有的东西⼈们可以到商店去购买,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的特殊运⾏机制来提供。
因此,⼈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求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物品两⼤类:由市场供给⽤来满⾜个别⼈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来满⾜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这样⼀些产品,不论每个⼈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相⽐之下,私⼈物品(private goods)是这样⼀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也不带给他⼈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动,⽽私⼈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物品的标准。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物品通常应⽤两个标准:⼀是排他性和⾮排他性;⼆是竞争性和⾮竞争性。
私⼈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就不能享⽤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物品的第⼀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件或⼀种私⼈物品,都要增加⽣产成本,因⽽竞争性是私⼈物品的第⼆个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制度安排特征来看,作为国家以法律保障对学龄儿童实施的一种具有普及、平等、强迫、无偿、最低限度、世俗性以及外部性等多方面特征的教育制度。
首先,从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看,它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全社会成员都有平等权利享用其效用,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制度安排。
按照受益范围的不同,公共物品可分为地方性公共品和全国公共物品,两者之间最大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
后者则在主权范内不受地理空间限制。
受益不同将直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责权划分,中央政府理所应当要承担全国性公共物品的提供责任;地方共公共物品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照受益范固,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提供。
接受义务教育的大多是6-14岁的少年儿童,等到长大成年后,他们有可能流动到全国甚至世界的的各个地方。
同时,提供义务教育将使全体国民都受益,不受地理区划的限制。
因此,从理论上讲义务教育是全国性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