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e52abd9ec3d5bbfc0a7459.png)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³、分米³、厘米³、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³、1厘米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7至28页的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及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它们是本课时学习的基础。
同时,“体积和体积单位”又是小学阶段进一步学习容积,学习圆柱体、锥体等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及高等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知识保障,还是逐步发展学生关于客观事物、几何形体大小关系等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
二、教材地位“体积与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下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
“体积”概念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正确感知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才能理解体积概念,认识体积单位,形成其大小观念。
因此,引领学生正确全面地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是“立体的、整体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长度或某个面的大小是其中特别要注意的。
三、教学重难点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意义及对“实验验证、类比、迁移”思想方法的感悟。
【学情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是正处于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全国优质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反思
![全国优质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dab171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5.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第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具学具: 课件、量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课题1、提问: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生汇报:(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2、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总结:在我们生活中每一种计量单位意义都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计量单位。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3、教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学生:石子占了水的空问,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4、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找两名学生合作。
实验一、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个土豆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里。
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杯子里装不下这些水?学生:(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学生分组实验,按分工实践操作。
小组长分配:记录、放物体、观察、汇报、完成学习任务单。
总结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土豆和石子的大小不同,它们占的空间也不同!5、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土豆和石子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是土豆占的空间比较大,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间换算的应用》优秀课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间换算的应用》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b55e66fd0a79563d1e7251.png)
7.62 m3=(7620 )dm3=7(620000 )cm3
2670 dm3=( 2 )m3( 670 )dm3
第二步 新知引入
学习了单位换算,有时候在解决实际 问题时会用到这些知识,阅读课本第 34、35页,看在什么情况下要进行单 位换算?
高
单位换算
×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宽 长
相邻的两个体积
8×8×8×15=7680(dm3)=7.68 m3 答:需要黄土7.68 m3。
易错辨析
辨析:忽视了单位不统一。
3.下面的做法对吗?若不对,请改正。
一个长方体水池的体积是8000 dm3,底面积是20 m2
,水深是多少米?
8000÷20=400(m) 答:水深是400 m。 不对。改正:8000 dm3=8 m3 8÷20=0.4(m)
合100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无盖水族箱,长是6 m,宽是60 cm,高是 1.5m。这个水族箱占地面积有多大?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 璃?它的体积是多少?
60 cm=0.6 m 6×0.6=3.6(m2) 6×0.6+0.6×1.5×2+6×1.5×2=23.4(m2) 6×0.6×1.5=5.4(m3) 答:这个水族箱占地面积有3.6m2大。需要用 23.4 m2的玻璃。它的体积是5.4 m3。
40cm
4 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箱上的尺寸一般是 这个长方体的长、
宽、高。
50cm
40cm
4 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V=abh =50×30×40 =60000(cm³)
50cm
答: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60000cm³。
还可以换算成以立方分米或立方米为单位。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ppt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ce8748581b6bd97f19ea63.png)
公有的质因数
2 18 30 3 9 15 35
独有的质因数
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2×3=6;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3×3×5=90。 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简单归纳为: 最大公因数乘半边,最小公倍数乘半圈。
6 18
30
3
5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 倍数时,用合数作除数有助于提 高计算速度。
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1立方厘米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1米
1分米
1分米
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1米
1立方厘米
上图含( 4个 )1立方厘米, 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 )
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 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长/分米 宽/分米
长
5
方
4
体
10
1 3 2 棱长/米
正
6
方 体
30
0.4
高/分米 2 5 4
体积/分米 3
10 60 80
体积/米3
216 27000 0.064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0.2 3=0.2×0.2×0.2;( √ )
( 2)5X 3=10X;( × )
( 3 )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 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区别
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 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 表示,通常把它叫做“1”。 分数单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https://img.taocdn.com/s3/m/058f22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b.png)
(
)
3.棱长总和相等的长方体,体积一定相等。
(
)
4.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体积一定相等。
(
)
5.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一定相等。
(
)
6.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相等,它们的
(
)
表面积也相等。
练一练
判断:
1.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形状也一定相同。
4
厘
米
3厘米
2厘米
(
2
厘
米
6厘米
3 × 2 × 4 = 24
米。
10厘
米
5厘米
知识应用
6. 有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将它们拼成下图的形状。表面
积比原来减少了32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正方体的一个面:32 ÷ 2 = 16(cm²)
减少32cm²
知识应用
6. 有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将它们拼成下图的形状。表面
积比原来减少了32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体积又可以样求呢?
底
面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底面积
底
面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
探索发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体积又可以样求呢?
底
面
底
面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探索发现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关注单位名称的不同。
知识应用
4. 一段方钢长2米,横截面是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现把它
锻造成横截面为25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长是多少厘米?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072ff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d.png)
V =a b h
=15×0.24×3
=10.8(m3) 10.8×525=5670(块)
答:一共要用砖5670块。
知识应用
3.一个无盖的鱼缸,长 1.2 m,宽 80 cm,高 6 dm, 这个鱼缸可以放多少立方分米的水?
1.2 m=12 dm 80 cm=8 dm V = abh
=12×8×6 =576(dm3) 答:这个鱼缸可以放 576 dm3 的水。
课堂小结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dm3 = 1000 cm3 1 m3 = 1000 dm3
×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备选练习
一、辨一辨。 (对的画“√”,错的画“✕”)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0。
(✕)
2.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42×5×0.1 = 21(dm3)
21dm3 = 0.021 m3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 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说一说!
课后作业
01 完成课后练习题 02 课时练习题(选取)
同学们,再见!
(✕)
3.1000 个 1 cm3 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
形的体积是 1 dm3。
(√)
4.棱长是 1 m 的大正方体可以切成 1000
个棱长是 1 cm 的小正方体。
( ✕)
5.棱长为 6 cm 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
体积相等。
(✕)
二、一块长方体钢板的长是 42 dm,宽 是 5 dm, 厚是 0.1dm ,它的体积是多 少立方分米?合多少立方米?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91683c53b7360b4c2e3f64ef.png)
下面的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 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洗衣机所占的空间大。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 哪个体积最小?
洗衣机所占的空间最大, 手机所占的空间最小。
需怎体要样体统比积一较的的下大体面小积两呢单个?位长来方测量。
9个
8个
一样大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提示:(6-2)×(5-2)×(4-2)=24(个)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建构知识网络
长方形 正方形
等边三角形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
平面图形
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按角分 直角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梯形
梯形 组合图形
直角梯形 一般梯形
正方体 立体图形
长方体
……
二、 注重知识的承接,回顾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公式。
V = sh
返回目录
1.(基础题)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 位名称。
(1)一个 的体积大约是120( 立方)厘。米
(2)一个 (3)一辆
的体积大约是8( 立方)分。米 的体积大约是40( 立)方。米
2.(重点题)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10×4×6=240( cm)3 9×9×9=729( dm)3
3.(重点题)一个长方体的长、宽、 高分别是8分米、6分米、5分米,这 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有一个,共6种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一侧有一个、一侧有二个,共3种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329e1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6c.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第29、第30页的内容及练习七第8~10题。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投影仪,小正方体若干,长方体、正方体教具。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单位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先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再数一数)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师: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生:如果我们能把它切成一些小正方体就好了。
师: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为什么?生:体积是4立方厘米。
因为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生:12立方厘米。
师:怎么得到的?生:1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师: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生: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体积和体积单位人教版 (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体积和体积单位人教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017faff3a0116c175e0e4826.png)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2)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3)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和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不强;(4)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
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具学具:4个量杯,水,2个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一)、实验观察,理解体积概念。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老师这里有2个同样大小的1号和2号杯子,还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老师现在把这两块石头分别放入这两个杯子中,然后老师把另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满水,如果老师要把这两杯水分别倒入1号和2号杯子中,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师边说边出示实验用的物品)师:请大家先猜一猜。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体积和体积单位-人教新课标(共25张PPT)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体积和体积单位-人教新课标(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ac26f0f242336c1fb95e02.png)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dd2e8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7.png)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关系进行体积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换算体积单位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体积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体积换算表、实物模型、体积单位卡片。
2.学具:学生体积换算表、实物模型、体积单位卡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如“小明有一块长方体的橡皮泥,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请计算这块橡皮泥的体积。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换算体积单位,观察并记录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体积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掌握情况。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有哪些单位之间也有进率,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0ea21eb7767f5acfa0c7cda8.png)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27、28页和练习七的第3、4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感知物体的体积,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借助与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从而使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概念,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教法与学法:教法:观察实物,引导感知。
学法:观察理解,实践感知。
学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重温一下这个经典的故事.【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学习作准备.】二、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
⑴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
⑵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2、深入感知体积的概念.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那是不是每个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
⑴教师演示实验。
两个完全一样装有同样多水的透明玻璃杯,在第一个杯子中放入小石头,大家仔细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再在第二个杯子中放入大一点的小石头,比较水面的高度,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⑵学生体验.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用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去感知空间,体验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及板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及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315ce94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1.png)
五、说教学法
教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 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 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 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 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 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二、说学情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 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整理与复习》优质课件
![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整理与复习》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6a08c50b4e767f5acfceff.png)
3 长方体和正方体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1
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 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 cm ³、 dm ³和 m ³。
2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9
7. 算一算。
4³= 64 4×3 = 12 4+4+4 = 12
8²= 64 8×2 = 16 8+8 = 16
10
8. 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 50m、宽 30m、深 50cm的 长方体土坑,一共要挖出多少方的土? 50cm = 0.5m 50×30×0.5 = 1500×0.5 = 750(m³)= 750方 答:一共要挖出 750方的土。
50800cm³ 6.039m² 1500dm
5080dm³ 603900cm² 15m
5080000cm³ 60.39m² 150dm
27
7. 一个长方体的无盖水族箱,长是 6 m,宽是 60 cm,
高是 1.5 m。这个水族箱占地面积有多大?需要用多
少平方米的玻璃?它的体积是多少? 60 cm = 0.6 m 6×0.6 = 3.6(m²)
答:这面墙一共用了 36000 块积木。
25
5. 学校运来 7.6m³,铺在一个长 5 m、宽 38dm的沙 坑里,可以铺多厚?
38dm = 3.8m 7.6÷(5×3.8)
= 7.6÷19
= 0.4(m) 答:可以铺 0.4m厚。
26
6. 请你圈出每组数据中与其他数据不相等的那个数。
(1)5.08m³ (2)6039dm² (3)1500cm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体积》(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体积》(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75a8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d.png)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物体体积的情况?”(如:计算沙发的体积以确定搬运空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方体体积的奥秘。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长方体体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学生需要掌握长方体体积的基本定义,即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学生需要熟练记忆并应用计算公式:长×宽×高。
-举例解释: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为4cm,宽为3cm,高为2cm,其体积为4cm×3cm×2cm=24cm³。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准确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应用于实际计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做到引导而非直接告诉答案,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导致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学习程度的检测还不够到位,应该在课后及时布置作业,了解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体积计算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体积计算方法的灵活Biblioteka 用,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一个土豆的体积有多大》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一个土豆的体积有多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8af91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f.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一个土豆的体积有多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个土豆的体积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元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土豆的体积,并运用体积单位进行计算。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土豆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体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简单几何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土豆形状的多样性造成计算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豆的形状,帮助他们找到计算体积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计算土豆体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计算土豆体积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豆的形状,找到计算体积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3.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土豆的体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土豆。
2.准备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
3.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
4.准备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土豆的体积有多大吗?”引导学生思考体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多个大小不同的土豆,提问:“这些土豆的体积一样大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豆的形状。
3.操练(15分钟)教师发放测量工具和土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土豆的体积。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记录数据,交流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测量过程,提问:“你们是如何测量土豆体积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巩固体积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果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土豆,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https://img.taocdn.com/s3/m/3e4e7a9e59eef8c75fbfb3b5.png)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1)
R·五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导入
仔细观察: 1、谁的体积大? (木盒的体积大。) 2、魔方和木盒能装东西吗?谁多?
填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 位间的进率
10
米、分米、厘米
100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0
体积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例1 (1)3.8m³是多少立方分米? (2)2400cm³是多少立方分米?
1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3.8立方米=( 3800 )立方分米
350ml 200ml
500ml 400 300 200 100
水面上升的高度
350-200 =150(ml)
=150(cm3) 答: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150cm3。
随堂训练
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 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的水,再 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 内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 多少?
5.2立方分米=( 5 )立方分米(200)立方厘米
判断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900升。 ( ×)
2、一只杯子装满水是1升,杯子的容积就 是1立方分米。 ( √)
3、一块正方体木,棱长4厘米,容积是64 毫升。
(×)
4、一只木箱的容积和它的体积相等。 (×)
5、大正方体的棱长是小正方体的2 倍, 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小正方体体积的8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50a4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1.png)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运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本课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掌握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物模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长方体模型,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如果把它换算成立方分米是多少?换算成立方厘米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关体积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检查和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
和体积单位》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8~3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形成相应的表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猜测、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体积的概念。
2、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单位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
2、原型:⑴各个体积单位的模型。
⑵形状不同,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体。
3、探究的问题
(1)把石子放入水中,水面为何会上升?
(2)放入大小不一样的石子,水面上升的高度为什么不一样?
(3)体积单位应怎样规定?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线有长短,面有大小;线的长短叫长度,面的大小叫面积;那么体有大小吗?体的大小指什么?体积的计量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这些问题你了解吗?能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板书)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体积的概念
1、实验观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1)由教材《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引入,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2)实验:把石子放入水杯,让学生观察。
(3)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4)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得出:石子占有空间。
由此引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板书:空间
(5)联系生活实际,指周围身边的任何事物,如:桌凳、老师、学生等等都占有空间,加深学生的理解。
2、猜想结果,实验验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1)提出问题:在两个同样皆未装满水的杯子里,水面持平,放入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子,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想)
(2)实验验证:老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装满同样多的水,拿两个大小不一的石子分别放入,让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放入大石子的杯子,水面上升的高;放入小石子的杯子,水面上升的低。
生思考:为什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归纳小结
空间有大小,大石子占的空间大,小石子占的空间小。
(4)引生看教材的插图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教师提问: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
(5)揭示概念,抽象结论
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3、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探究二:体积单位
1、谈话过渡:象刚才大小差别很明显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象这样的两个长方体,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教师出示教材上面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如果不能,你有其它的办法吗?
2、分组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全班交流。
在学生反馈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测量和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积单位。
(板书)
4、类比猜想,构建新知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是怎样规定的?
(2)想一想,体积单位应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规定比较科学?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3)在学生反馈交流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的猜想和推理,教师明确:测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
我们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字母来表示分别为:cm3、dm3、m3(板书)
探究三: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1、认识1立方厘米
(1)猜一猜
①1立方厘米是多大的正方体?
②引生看教材证实自己的猜想,师板书。
(2)找一找
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观察它的大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然后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厘米,如:一粒花生米的体积、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计算机键盘按钮的体积等
(3)想一想
闭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体积单位的表象。
(4)做一做,xx
让学生用橡皮泥快速地做出一个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与1
立方厘米的模型xx。
(5)说一说,举例说明: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
(1)想象1立方分米正方体的大小,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看教材证实自己的猜想,师板书。
(2)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与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感受它们的大小差别。
(3)找一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如:一个拳头的体积;一个粉笔盒的体积等。
(4)说一说: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3、认识1立方米
(1)1立方米有多大?师随机板书(是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正方体的大小吗?。
(2)用三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
(3)估计能容纳多少名同学,然后进行验证。
(4)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三)训练与应用
1、完成40页“做一做”的1、2题。
2、练习七的1、2题。
(四)小结与提高
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及老师的板书谈谈自己的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评价学生学习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