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角形的角有关模型(课堂教育)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一线三等角模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二、新课讲解
1、学生先观看一段关于一线三等角模型的视频
2、对所看视频有所总结提升
3、如图,已知A、D、E在一条直线上,∠BAC=90°,BD⊥DE于D,CE⊥DE于E,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AB=4,E为BC上一点,F为CD上一点,且∠AEF=90°
(1)求证:ΔABE∽ΔECF (2)当BE=1,求CF的长度自主学习,认真思考
学生抢答
例题学生首先思考,然后由老师讲解并板书
练习巩固:1、如图,在等
边ΔABC中,边长为6,D是BC上的动点,∠ADE=60°(1)求证:ΔABD∽ΔDCE;(2)若BD=x,CE=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联系中考:1、如图,正△ABC的边长为4 ,点P为BC 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且∠APD=60°,PD 交AB于点D.设BP=x,BD=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学生思考并完成来练习巩固,并随机抽一名学生上黑板展示并对此题进行讲解,学生做完练习巩固后将中考原来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能力提升: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0,1),B(2,0),第一象限内的点C满足AC⊥AB,且AC=3,求点C的坐标. 学生作答,并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
课堂小结模型的简单归纳:
小结。
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弦图模型、勾股树模型(学生版+解析版)

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弦图模型、勾股树模型赵爽弦图分为内弦图与外弦图,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发现,既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也可以以此命题,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解题方法也常常是不唯一的。
弦图之美,美在简约,然不失深厚,经典而久远,被誉为“中国数学界的图腾”。
弦图蕴含的割补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图形变换思想更是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的绝佳载体。
一个弦图集合了初中平面几何线与形,位置与数量,方法与思想,小身板,大能量,它就是数学教育里的不老神话。
广受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研究,近年来也成为了各地中考的热点问题。
模型1、弦图模型(1)内弦图模型: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AE⊥BF于点E,BF⊥CG于点F,CG⊥DH于点G,DH⊥AE于点H,则有结论:△ABE≌△BCF≌△CDG≌△DAH;S正方形ABCD =4S△EAB+S正方形EFGH。
图1图2图3(2)外弦图模型: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上的点,且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则有结论:△AHE≌△BEF≌△CFG≌△DGH;S正方形ABCD =4S△EAB+S正方形EFGH。
(3)内外组合型弦图模型:如图3,2S正方形EFGH =S正方形ABCD+S正方形PQMN.1(2023秋·湖北·九年级校联考开学考试)如图,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其原型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弦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如.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6,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a,b,且a2+b2=ab+10,那么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A.2B.3C.4D.52(2022·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构造了一副“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大正方形ABCD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若∠ADE=∠AED,AD =45,则△ADE的面积为()A.24B.6C.25D.2103(2023·山西八年级期末)如图,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2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是()A.24B.52C.61D.764(2022·杭州九年级月考)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是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用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2,则下列关于S1、S2、S3的说法正确的是()A.S1=2B.S2=3C.S3=6D.S1+S3=85(2023·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公元三世纪,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题时给出了“赵爽弦图”.将两个“赵爽弦图”(如图1)中的两个正方形和八个直角三角形按图2方式摆放围成正方形MNPQ,记空隙处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的面积分别为S1,S2S1>S2,则下列四个判断:①S1+S2=14S四边形MNPQ②DG=2AF;③若∠EMH=30°,则S1=3S2;④若点A是线段GF的中点,则3S1=4S2,其中正确的序号是模型2. 勾股树模型6(2022·福建·八年级期末)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3,4,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7(2022·浙江·乐清市八年级期中)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90°,分别以AB,BC,CD,DA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甲、乙、丙、丁,若用S甲,S乙,S丙,S丁来表示它们的面积,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S 甲=S 丁B.S 乙=S 丙C.S 甲-S 乙=S 丁-S 丙D.S 甲+S 乙=S 丙+S 丁8(2022·河南八年级期末)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其面积标记为S 1,以CD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标记为S 2,⋯按照此规律继续下去,则S 9的值为()A.126B.127C.128D.1299(2023春·山东菏泽·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勾股树”是以正方形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直角三角形,再以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重复这一过程所画出来的图形,因为重复数次后的形状好似一棵树而得名.假设如图分别是第一代勾股树、第二代勾股树、第三代勾股树,按照勾股树的作图原理作图,如果第一个正方形面积为1,则第2023代勾股树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为.10(2023·浙江八年级期中)如图,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半圆,构成的两个月牙形面积分别为S 1、S 2,Rt △ABC 的面积S 3.若S 1=4,S 2=8,则S 3的值为.11(2022春·浙江温州·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如图1,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的“勾股树”.如图2,在Rt △ABC 中,∠BAC =90°,以其三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延长EC ,DB 分别交GF ,AH 于点N ,K ,连接KN 交AG 于点M ,若S 1S 2=916,则tan ∠ACB 为()A.12B.23C.34D.51212(2023·贵州遵义·统考二模)如图1,毕达哥拉斯树,也叫“勾股树”,是由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出来的一个可以无限重复的树形图形.在图2中,∠ACB =90°,分别以Rt △ABC 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连接BE ,DG 、BE ,交AC 于点Q ,若∠BAC =30°,BC =2,则四边形EQGD 的面积是.13(2023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背景阅读】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西方国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在我国古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验证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如图1),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流传至今.【实践操作】(1)请叙述勾股定理;(2)验证勾股定理,人们已经找到了400多种方法,请从下列几种常见的验证方法中任选一种来验证该定理:(以下图形均满足验证勾股定理所需的条件)【探索发现】(3)如图4、5、6,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或直径,分别向外部作正方形、半圆、等边三角形,这三个图形中面积关系满足S1+S2=S3的有个;(4)如图7所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半圆,设图中两个月形图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直角三角形面积为S3,请判断S1、S2、S3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课后专项训练1(2022·云南九年级一模)如图是按照一定规律“生长”的“勾股树”:经观察可以发现:图(1)中共有3个正方形,图(2)在图(1)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正方形,图(3)在图(2)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正方形,⋯⋯,照此规律“生长”下去,图(6)应在图(5)的基础上增加的正方形的个数是()A.12B.32C.64D.1282(2022·浙江初三期中)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1,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把较小的两张正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放置在最大正方形内.若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且AB+AC=8,则BC的长为()图1图2A.42B.6C.254D.1323(2023·浙江·杭州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Rt△ABC中,∠BAC=90°,分别以△ABC的三边为边作正方形ABDE,正方形BCFG,正方形ACHI,AI交CF于点J.三个正方形没有重叠的部分为阴影部分,设四边形BGFJ的面积为S1,四边形CHIJ的面积为S2,若S1-S2=12,S△ABC=4,则正方形BCFG的面积为()A.16B.18C.20D.224(2023春·湖北黄冈·八年级统考期中)“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8,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EF 的长为()A.9B.92C.32D.3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1,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将较小的两个正方形分别绕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两顶点旋转得到图2.则图2中阴影部分面积等于()A.直角三角形的面积B.最大正方形的面积C.最大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D.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6(2023春·广东潮州·九年级校考期末)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巧妙地用“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如图所示的“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3,一条直角边长为12,则小正方形ABCD 的面积的大小为()A.144B.100C.49D.257(2023春·湖北武汉·八年级统考期末)大约公元222年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周髀算经》一书作序时介绍了“勾股圆方图”,亦称“赵爽弦图”,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大正方形ABCD ,中空的部分是小正方形EFGH ,连接EG ,BD 相交于点O ,BD 与HC 相交于点P ,若GO =GP ,则直角三角形的边CG 与BG 之比是()A.12B.25C.2-1D.3-28(2023春·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大约在公元222年,赵爽为《周髀算经》一书作序时,介绍了“勾股圆方图”,亦称“赵爽弦图”(如图1).某数学兴趣小组类比“赵爽弦图”构造出图2:△ABC 为等边三角形,AD 、BE 、CF 围成的△DEF 也是等边三角形.已知点D 、E 、F 分别是BE 、CF 、AD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为14,则△DEF 的面积是()A.1B.2C.3D.49(2023·河北石家庄·校考二模)如图1,毕达哥拉斯树,也叫“勾股树”,是由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出来的一个可以无限重复的树形图形.在图2中,∠ACB=90°,分别以Rt△ABC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连接BE,DG,BE交AC于点Q.若∠BAC=30°,BC=2,则四边形EQGD的面积是()B.23C.53+3D.3A.53+3210(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它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如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a、b,斜边长为c,若b-a=4,c=20,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1(2022秋·四川成都·八年级校考期中)“勾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引起很多人的兴趣.1955年希腊发行了以“勾股图”为背景的邮票(如图1),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曾对该图做了深入研究.如图2,在△ABC中,∠ACB=90°,分别以△ABC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连接EB,CM,DG,CM分别与AB,BE相交于点P,Q.若∠ABE=30°,则DGQM的值为.12(2022春·安徽合肥·八年级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考期中)如图①,在Rt△ACB中∠ACB=90°,分别以AC、BC、AB为边,向形外作等边三角形,所得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请解答以下问题:(1)S1、S2、S3满足的数量关系是.(2)现将△ABF向上翻折,如图②,若阴影部分的S甲=6、S乙=5、S丙=4,则S△ACB=.13(2023·湖北孝感·统考三模)“勾股树”是以正方形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直角三角形,再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重复这一过程所画出来的图形,因为重复数次后的形状好似一棵树而得名.假设如图分别是第一代勾股树、第二代勾股树、第三代勾股树,按照勾股树的作图原理作图,则第五代勾股树中正方形的个数为.14(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不仅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明,而且创制了“勾股圆方图”,开创了“以形证数”的思想方法.在图中,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如果把它的各边分别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A1B1C1D1(如图1),则正方形的面积为;再把正方形A1B1C1D1的各边分别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A2B2C2D2(如图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的正方形A n B n C n D n的面积为(用含n的式子表示,n为正整数).15(2023·浙江台州·八年级校考期中)如图1,是一个封闭的勾股水箱,其中Ⅰ,Ⅱ,Ⅲ部分是可盛水的正方形,且相互联通,已知∠ACB=90°,AC=6,BC=8,开始时Ⅲ刚好盛满水,而Ⅰ,Ⅱ无水.(1)如图2摆放时,Ⅰ刚好盛满水,而Ⅱ无水,则Ⅲ中有水部分的面积为;(2)如图3摆放时,水面刚好经过Ⅲ的中心O(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则Ⅱ中有水部分的面积为.16(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我国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人们称它为“赵爽弦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图中AF=a,DF=b,连接AE,BE,若△ADE与△BEH的面积相等,则b2a2+a2b2=.17(2023·江苏徐州·统考二模)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赵爽弦图”,得到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连接AC,若AG平分∠CAD,且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2,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8(2023·陕西渭南·统考二模)魏朝时期,刘徽利用下图通过“以盈补虚,出入相补”的方法,即“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BFGH和四边形AFMN都是正方形,BF交CD于E,若DE=2,CE=4,则BF的长为.19(2022·宁夏吴忠·统考一模)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1),且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7,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为a,较长直角边为b.如果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如图2的形式摆放,则图2中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为31.试求图1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为.20(2023·山东济宁·统考二模)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西方国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在我国古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如图1),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流传至今.勾股定理内容为: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1)如图2、3、4,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或直径,分别向外部作正方形、半圆、等边三角形,这三个图形中面积关系满足S1+S2=S3的有个;(2)如图5所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半圆,设图中两个月形图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直角三角形面积为S3,请判断S1,S2,S3的关系并证明;(3)如果以正方形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直角三角形,再以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重复这一过程就可以得到如图6所示的“勾股树”.在如图7所示的“勾股树”的某部分图形中,设大正方形M的边长为定值m,四个小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c,d,已知∠1=∠2=∠3=∠α,则当∠α变化时,回答下列问题:(结果可用含m的式子表示)①a2+b2+c2+d2=;②b与c的关系为,a与d的关系为.21(2022·湖南·八年级课时练习)如图①,美丽的弦图,蕴含着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弦图中包含了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已知每个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为a,较短的直角边为b,斜边长为c,结合图①,试验证勾股定理.(2)如图②,将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紧密地拼接,形成飞镖状,已知外围轮廓(粗线)的周长24,OC=3,求该飞镖状图案的面积.(3)如图③,将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紧密地拼接,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40,求S2.22(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三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图①是汉代数学家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图形,人们称之为赵爽弦图,被誉为中国数学界的图腾.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依据赵爽弦图制作了会标,该图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几个大正方形和中间一个小正方形,巧妙的证明了勾股定理.问题发现:如图①,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BC=3,斜边AB=5,则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CD=,连接BD,△ABD的面积为.知识迁移:如图②,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连接PA,PB,PC,当∠BPC=90°,BP=10时,△PAB的面积为.拓展延伸:如图③,已知∠MBN=90°,以点B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BM,BN分别于A,C两点.(1)已知D为线段AB上一个动点,连接CD,过点B作BE⊥CD,垂足为点E;在CE上取一点F,使EF=BE;过点F作GF⊥CD交BC于点G,试判断三条线段BE,DE,G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若D为射线BM上一个动点,F为射线EC上一点;当AB=10,CF=2时,直接写出线段DE的长.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弦图模型、勾股树模型赵爽弦图分为内弦图与外弦图,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发现,既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也可以以此命题,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解题方法也常常是不唯一的。
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坡度角讲课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坡度角讲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的第三节“解直角三角形”。
具体包括: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以及方位角和坡度角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和角。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特别是方位角和坡度角的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以及在实际问题中求解方位角和坡度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角三角形模型、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建筑工地上的方位角和坡度角问题,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为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
3. 新知讲解:(1)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方法,如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应用。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讲解方位角和坡度角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2.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正弦函数:sin A = 对边/斜边(2)余弦函数:cos A = 邻边/斜边(3)正切函数:tan A = 对边/邻边3. 方位角和坡度角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求其他未知边和角。
(名师整理)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优秀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内角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在学生已感性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基础上,由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该定理是后续研究多边形内角、直角三角形等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三角形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知识上】已感性认识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方法上】初步学习了简单推理证明;【思维上】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上】还不具备独立系统推理证明能力;【情感上】好奇心强,乐于探究;三、重难点分析▲重点: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发现和理解通过添加辅助线证明定理;▲突破难点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从直观动作形象思维向表象思维过11 / 10渡,采用“实物拼图—留下痕迹—抽象图形”,引导分析图形变化的内在联系,发现所添加的辅助线,化解证明难点,使证明思路直观化。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构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并对定理进行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拼图探索、抽象图形,培养学生直观感知能力;经历探究证明过程,渗透图形变化,提高学生演绎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五,教具:多媒体,直尺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动手实验、推理论证、反思总结等学法。
22 / 1033 / 10七、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回顾探索【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推理证明,知道了依据什么2 何分析并找到证明一个问题的思路”。
【回顾旧知】师:小学时,我们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是怎样发现的?预设:学生可能回答:①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再相加;②撕下三个角拼一拼。
问:这些方法是不是数学证明?能否完全让人信服?建 构 思 路 回 顾 探 索 意 犹 未 尽 学 以 致 用 课 堂 回 眸44 / 10预设:学生可能回答:测量存在误差;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无法一一验证。
相似三角形模型(全)课件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 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证明或推导结论。
全等三角形可以用来证明两个三角形 完全重合,而相似三角形则可以用来 研究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
05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利用角角相似的证明方法
01
02
03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对 应角,如果两个三角形有 两组对应的角相等,则这 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总结词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 对应角相等。
详细描述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 个三角形对应的角都相等,则这 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因此,相 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必然相等。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总结词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对应边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详细描述
由于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对应的边之间 必然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是固定的,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无 关。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总结词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长之比 的平方。
详细描述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之比是 固定的,设为k。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就是k的平方,即k^2 。这意味着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边长比
相似三角形模型(全)课件
目 录
•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 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 •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01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如果两个三角形对应的角相等,则这 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概念。
2. 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三角形模型、量角器等教具。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
2. 准备三角板或其他三角形教具。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特性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环节二:探究三角形内角和1.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或其他三角形教具,观察并测量三角形的内角。
2.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环节三: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 引导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多个三角形的内角,记录数据。
2. 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环节四: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 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确认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
环节五: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1. 出示例题,让学生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例题,分享解题思路。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关于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运用该定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优秀教学案例

5. 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途径,发现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房屋的三角屋顶等,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60°、60°和60°,求这个三角形的类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问题导向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度?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
2. 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如:“三角形的外角与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如何证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性质。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如:“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如何求解第三个内角?”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性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指的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这个定理是几何学中的基础,对于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观察并总结内角和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的11.2节“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本节课将涵盖以下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猜想和证明,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性质。
2.三角形内角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三角形内角度量的问题。
-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直观理解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态演示来加深理解。
-外角不等式的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外角不等式的应用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内角进行比较。
举例解释:
-在证明内角和定理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画辅助线,将三角形的内角转化为同一直线上的角,从而证明其和为180°。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三角形的形状?”(如三角板、自行车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奥秘。
三角形中角度计算相关的模型(飞镖模型、8字模型、角分线模型)

三角形中角度计算相关的模型(飞镖模型、8字模型、角分线模型)1/2∠ABC+1/2∠XXX又因为∠A+1/2∠ABC+1/2∠ACB=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所以∠I=90°+1/2∠A应用:如下左图所示,AD是△ABC中的高线,BI、CI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I。
则∠BIC=90°+1/2∠A。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的百度文库店铺/shop/bdbceb19e8bb53#doc模型四: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条件:△ABC中,BE、CF分别是∠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结论:∠BOC=18012BAC ACB)。
证明:如上图,∠XXX∠1+∠2,∠XXX∠3+∠4XXX∠B+∠C+∠1+∠2+∠3+∠4B+∠C+2(∠1+∠3)=∠B+∠C+2∠A又因为∠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所以∠BOC=180°-1/2(∠BAC+∠ACB)应用:如下左图所示,AD是△ABC中的高线,BE、CF 分别是∠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则∠BOC=1801/2(BAC ACB)。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的百度文库店铺/shop/bdbceb19e8bb53#doc模型五:内外角角平分线模型条件:△ABC中,AD是高线,BE、CF分别是∠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BI是∠ABC的角平分线,且与CF交于点G。
结论:OG⊥BC。
证明:如上图,∠XXX∠1+∠2,∠XXX∠3+∠4XXX∠B+∠C+∠1+∠2+∠3+∠4B+∠C+2(∠1+∠3)=∠B+∠C+2∠A又因为∠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所以∠BOC=180°-1/2(∠BAC+∠ACB)又因为∠BOG=∠BOC-∠GOC=(180°-1/2(∠BAC+∠ACB))-∠GOC又因为∠BOG=∠BIG+∠GBC=1/2∠ABC+∠XXX所以180°-1/2(∠BAC+∠ACB)-∠GOC=1/2∠ABC+∠XXX即180°-∠GOC-1/2∠BAC-1/2∠ACB=1/2∠ABC+∠XXX 又因为∠BAC+∠GO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所以180°-1/2(∠BAC+∠ACB)-1/2(180°-∠BAC-∠ACB)=1/2∠ABC+∠XXX即∠GBC=1/2(∠BAC-∠ACB)又因为∠XXX∠BAC+∠ACB=2∠A所以∠BOG=∠XXX-∠XXX∠A即OG⊥BC。
三角形中角度计算相关的模型(飞镖模型、8字模型、角分线模型)

三角形中与角度计算相关的模型两个定理: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
二、平面内,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其不相邻的两个外角和。
由上述两个定理可导出本文如下说要讲述的相关模型:8字模型、飞镖模型、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内外角角平分线模型、共顶点的角平分线与高线夹角模型。
下面一一推导证明。
条件:AD、BC相交于点O。
结论:∠A+∠B=∠C+∠D。
(上面两角之和等于下面两角之和)证明:在∠ABO中,由内角和定理:∠A+∠B+∠BOA=180°在∠CDO中,∠C+∠D+∠COD=180°,∠∠A+∠B+∠BOA=180°=∠C+∠D+∠COD,由对顶角相等:∠BOA=∠COD故有∠A+∠B=∠C+∠D应用:如下左图所示,五角星中,∠A+∠B+∠C+∠D+∠E=180°条件:四边形ABDC如上左图所示。
结论:∠D=∠A+∠B+∠C。
(凹四边形凹外角等于三个内角和)证明:如上右图,连接AD并延长到E,则:∠BDC=∠BDE+∠CDE=(∠B+∠1)+(∠2+∠C)=∠B+∠BAC+∠C。
本质为两个三角形外角和定理证明。
应用:如下左图,则∠A+∠B+∠C+∠D+∠E+∠F=260°(下右图中两个飞镖)。
条件:△ABC 中,BI 、CI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I 。
结论:A I ∠+︒=∠2190 证明: ∵BI 是∠ABC 平分线,∴ABC ∠=∠212 ∵CI 是∠ACB 平分线,∴ACB ∠=∠213由A →B →I →C →A 的飞镖模型可知: ∠I =∠A +∠2+∠3=∠A +ABC ∠21+ACB ∠21=∠A +)180(21A ∠-︒=A ∠+︒2190. 应用:如上图,BI 、CI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I 。
(1) 若∠A =60° ,则∠I =120° (2) 若∠I =110°,则∠A =40° (3) 若∠A =α,则∠I =α219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会使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判定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角的性质,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物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教具。
2.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我们以前学过角的性质,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回顾角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个三角形,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其内角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形状的图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内角和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角形中的特殊模型-燕尾(飞镖)型、风筝(鹰爪)模型(学生版)

三角形中的特殊模型-燕尾(飞镖)型、风筝(鹰爪)模型近年来各地考试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导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就燕尾(飞镖)型、风筝(鹰爪)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飞镖”模型(“燕尾”模型)图1图2条件:如图1,凹四边形ABCD ;结论:①∠BCD =∠A +∠B +∠D ;②AB +AD >BC +CD 。
条件:如图2,线段BO 平分∠ABC ,线段OD 平分∠ADC ;结论:∠O =12(∠A +∠C )。
飞镖模型结论的常用证明方法:例1.(2023·重庆·八年级专题练习)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有趣的“飞镖图”1如图,这种形似飞镖的四边形,可以形象地称它为“飞镖图”.当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它实际上就是凹四边形.那么它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将怎样应用呢?下面我们进行认识与探究:凹四边形通俗地说,就是一个角“凹”进去的四边形,其性质有:凹四边形中最大内角外面的角等于其余三个内角之和.(即如图1,∠ADB=∠A+∠B+∠C)理由如下:方法一:如图2,连接AB,则在△ABC中,∠C+∠CAB+∠CBA=180°,即∠1+∠2+∠3+∠4+∠C =180°,又∵在△ABD中,∠1+∠2+∠ADB=180°,∴∠ADB=∠3+∠4+∠C,即∠ADB=∠CAD +∠CBD+∠C.方法二:如图3,连接CD并延长至F,∵∠1和∠3分别是△ACD和△BCD的一个外角,. . . . . .大家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你有自己的方法吗?任务:(1)填空:“方法一”主要依据的一个数学定理是;(2)探索:根据“方法二”中辅助线的添加方式,写出该证明过程的剩余部分;(3)应用:如图4,AE是∠CAD的平分线,BF是∠CBD的平分线,AE与BF交于G,若∠ADB =150°,∠AGB=110°,请你直接写出∠C的大小.2(2023·成都市·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BE平分∠ABD,CF平分∠ACD,BE与CF交于点G,若∠BDC =140°,∠BGC=100°,则∠A=()A.80°B.75°C.60°D.45°3(2023·湖北·八年级专题练习)在社会实践手工课上,小茗同学设计了一个形状如图所示的零件,如果∠A=52°,∠B=25°,∠C=30°,∠D=35°,∠E=72°,那么∠F的度数是( ).A.72°B.70°C.65°D.60°4(2023·广东·八年级期中)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BC,为三角形内任意一点,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点D. 求证:(1)AB+AC>AD+BC;(2)AB+AC>AP+BP+CP.5(2023·福建三明·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符号--箭号.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箭头四角形”.探究:(1)观察“箭头四角形”,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应用:(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Δ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60°,则∠ABX+∠ACX=;②如图°3,∠ABE、∠ACE的2等分线(即角平分线)BF、CF相交于点F,若∠BAC=60°,∠BEC=130°,求∠BFC的度数;拓展:(3)如图4,BO i,CO i分别是∠ABO、∠ACO的2020等分线(i=1,2,3,⋯,2018,2019),它们的交点从上到下依次为O1、O2、O3、⋯、O2019.已知∠BOC=m°,∠BAC=n°,则∠BO1000C=度.模型2、风筝模型(鹰爪模型)或角内翻模型图1图21)鹰爪模型:结论:∠A+∠O=∠1+∠2;2)鹰爪模型(变形):结论:∠A+∠O=∠2-∠1。
初二上学期全等三角形专题之一线三等角模型教案(有答案)

一线三等角互动精讲【知识梳理】【例题精讲】题型一、一线三等角(直角)例1、已知如图1,△ABC中∠BAC=90°,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E,CE⊥AE于E.(1)证明:BD=DE+CE;(2)若直线AE绕点A点顺时针旋转,当点B、C在AE同侧且BD<CE,其它条件不变,在图2上画出此时的图,并直接写出BD与DE、CE的关系,不须证明;(3)继续绕点A顺时针旋转,当B、C在AE同侧且BD>CE其它条件不变,在图3上画出此时的图,并写出BD与DE、CE的关系,请加以证明.例2、已知△ABC中,∠ABC=90°,AB=BC,点A、B分别是x轴和y轴上的一动点。
(1) 如图1,若点C的横坐标为-4,求点B的坐标;(2) 如图2,BC交x轴于D,若点C的纵坐标为3,A(5,0),求点D的坐标;(3) 如图3,分别以OB、AB为直角边在第三、四象限作等腰直角△OBF和等腰直角△ABE,EF交y轴于M,求S△BEM∶S△ABO。
5432215215221=⨯⨯+⨯⨯=⨯⨯+=OD OD S S S DCMDMB BCM △△△ ∴⎪⎭⎫ ⎝⎛-0,54D题型二、一线三等角(一般角)例3、如图,在△ABC中,AB=AC,P、M分别在BC、AC边上,且∠APM=∠B,AP=MP,求证:△APB≌△PMC例4、已知,M是等边△ABC边BC上的点,如图,连接AM,过点M作∠AMH=60°,MH与∠AC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H,过H作HD⊥BC于点D(1) 求证:MA=MH(2) 猜想写出CB、CM、CD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并加以证明【课堂练习】1、如图,等腰Rt △ACB 中,∠ACB=90°,∠CAB=∠CBA=45°,AC=BC ,E 点为射线CB 上一动点,连接AE ,作AF ⊥AE 且AF=AE .(1)如图1,过F 点作FG ⊥AC 交AC 于G 点,求证:△AGF ≌△ECA, AG=EC ;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连接BF 交AC 于D 点,若AD=3CD ,求证:E 点为BC 中点;(3)如图3,当E 点在CB 的延长线上时,连接BF 与AC 的延长线交于D 点,若34=BE BC ,则________=CDAD2、等腰Rt△ABC中,AC=AB,∠BAC=90°,点A、点B分别是y轴、x轴上的两个动点。
三角形内角和教案(优秀6篇)

三角形内角和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角形内角和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角形》计算中与角度相关的模型(共18张PPT)

四.折叠模型
例1.已知如图,△ABC为直角三角 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 ∠1+∠2等于多少?
四.折叠模型 练习反馈 1.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三
角形纸片,点D、E分别是边AC、AB上, 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 ∠A=75°,求∠1+∠2的度数.
《三角形》计算 中与角度相关的模型
一.蝴蝶模型 例1.如图所示,在和中,点O是AC与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交点,
求证:∠A+∠B=∠C +∠ D
一.蝴蝶模型 例1.如图所示,在和中,点O是AC与BD的交点
求证:∠A+∠B=∠C +∠ D.
一.蝴蝶模型
练习反馈:
1.如图所示,∠α=
度.
一.蝴蝶模型
练习反馈:
1.如图所示,∠α=
度.
解析:由模型可知:
20°+30°=40°+∠α
∠α= 20°+30°-40°
=10°.
二.飞镖模型
二.飞镖模型
练习反馈:
1.如图所示,∠A+ ∠ B+ ∠ C+ ∠ D=
度.
二.飞镖模型 练习反馈: 1.如图所示, ∠A+ ∠ B+ ∠ C+ ∠ D= 220° 度. 提示:连接BC.
二.飞镖模型 练习反馈: 2.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 (1)如图①,∠A+∠B+∠C+∠D+∠E=180°; (2)如图②,∠A+∠B+∠C+∠D+∠E+∠F+ ∠ E=360° 。
第四章三角形专题二全等三角形-考点1“手拉手”模型(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手拉手”模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手拉手”模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手拉手”模型的基本概念。“手拉手”模型是指在全等三角形中,通过对应边和对应角的相互关系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它是几何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手拉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 “手拉手”模型的定义及特点;
- “手拉手”模型在全等三角形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掌握“手拉手”模型的应用方法;
-练习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手拉手”模型的探究,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第四章三角形专题二全等三角形-考点1 “手拉手”模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四章“三角形”中的专题二“全等三角形-考点1‘手拉手’模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掌握“手拉手”模型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理解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3.学会运用“手拉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手拉手”模型的概念和应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理论讲授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对应边、对应角的判定方法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这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调和巩固的地方。
专题 相似三角形中的一线三等角模型(学生版)

专题08相似三角形中的一线三等角模型相似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三角形与其它知识点结合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其变化很多,难度大,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解题方法,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模型,再遇到该类问题就信心更足了.本专题就一线三等角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一线三等角模型(相似模型)【模型解读与图示】“一线三等角”型的图形,因为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相等的角,一般就会有两个三角形的“一对角相等”,再利用平角为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另外一对角也相等,从而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1)一线三等角模型(同侧型)(锐角型)(直角型)(钝角型)条件:如图,∠1=∠2=∠3,结论:△ACE∽△BED.(2)一线三等角模型(异侧型)条件:如图,∠1=∠2=∠3,结论:△ADE∽△BEC.(3)一线三等角模型(变异型)图1图2图3①特殊中点型:条件:如图1,若C为AB的中点,结论:△ACE∽△BED∽△ECD.②一线三直角变异型1:条件:如图2,∠ABD=∠AFE=∠BDE=90°.结论:△ABC∽△BDE∽△BFC∽△AFB.③一线三直角变异型2:条件:如图3,∠ABD=∠ACE=∠BDE=90°.结论:△ABM∽△NDE∽△NCM.A.1.8B.2.4例3.(2022·河南新乡·九年级期中)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相似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1)如图1,在ABC中,∠BAC=90°,ABAC=k,直线l经过点A,BD⊥直线I,CE上直线l,垂足分别为D、E.求证:BDAE=k.(2)组员小刘想,如果三个角都不是直角,那么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如图2,将(1)中的条件做以下修改:在ABC中,ABAC=k,D、A、E三点都在直线l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数学老师赞赏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图3,在ABC中,沿ABC的边AB、AC向外作矩形ABDE和矩形ACFG,ABAE=ACAG=12,AH是BC边上的高,延长HA交EG于点I.①求证:I是EG的中点.②直接写出线段BC与AI之间的数量关系:.例4.(2022·四川·一模)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1)如图1,已知: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 AEC BAC α∠=∠=∠=.试猜想DE 、BD 、C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2)老师鼓励学习小组继续探索相似的情形.于是,学习小组又研究以下问题:如图2,△ABC 中,(060)B C αα∠=∠=<<︒.将一把三角尺中30°角顶点P 放在BC 边上,当P 在BC 边上移动时,三角尺中30°角的一条边始终过点A ,另一条边交AC 边于点Q ,P 、Q 不与三角形顶点重合.设CPQ β∠=.当β在许可范围内变化时,α取何值总有△ABP ∽△PCQ ?当α在许可范围内变化时,β取何值总有△ABP ∽△QCP ?(3)试探索有无可能使△ABP 、△QPC 、△ABC 两两相似?若可能,写出所有α、β的值(不写过程);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例5.(2022·山西晋中·一模)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一条直线经过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过另外两个顶点分别向该直线作垂线,即可得三垂直模型”如图①,在ABC 中,90ACB ∠=︒,AC BC =,分别过A 、B 向经过点C 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 、E ,我们很容易发现结论:ADC CEB △≌△.(1)探究问题:如果AC BC ≠,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可得到结论;ADC CEB △∽△.请你说明理由.(2)学以致用:如图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2y x =与直线CD 交于点()2,1M ,且两直线夹角为α,且3tan 2α=,请你求出直线CD 的解析式.(3)拓展应用:如图④,在矩形ABCD 中,3AB =,5BC =,点E 为BC 边上—个动点,连接AE ,将线段AE 绕点E 顺时针旋转90︒,点A 落在点P 处,当点P 在矩形ABCD 外部时,连接PC ,PD .若DPC △为直角三角形时,请你探究并直接写出BE 的长.的中点,校考三模)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对多边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做了如下探【观察与猜想】(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上的两点,连接则DECF的值为___________;A.2个B.3个2.(2023·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四边形3.(2022·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矩形△CEF面积的最小值是.是12.(2022·山东济宁·二模)情境观察:将含45°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R 放在直线l 上,分别过两锐角的顶点M ,N 作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 ,Q ,(1)如图1.观察图1可知:与NQ 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_______,与NRQ ∠相等的角是_____(2)问题探究直角ABC 中,90B ∠=︒,在AB 边上任取一点D ,连接CD ,分别以AC ,DC 为边作正方形ACEF 和正方形CDGH ,如图2,过E ,H 分别作BC 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K ,L .试探究EK 与HL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拓展延伸:直角ABC 中,90B ∠=︒,在AB 边上任取一点D ,连接CD ,分别以AC ,DC 为边作矩形ACEF 和矩形CDGH ,连接EH 交BC 所在的直线于点T ,如图3.如果AC kCE =,CD kCH =,试探究TE 与TH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问题探究(2)如图2,在矩形ABCD 中,6cm,9cm AB BC ==,点P 是AD 边上一动点,点Q 是CD 的中点将.ABP 沿着BP 折叠,点A 的对应点是A ',将QDP △沿着PQ 折叠,点D 的对应点是D ¢.请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6.(2020·四川雅安·中考真题)如图,已知边长为10的正方形ABCD E ,是BC 边上一动点(与B C 、不重合),连结AE G ,是BC 延长线上的点,过点E 作AE 的垂线交DCG ∠的角平分线于点F ,若FG BG ⊥.(1)求证:ABE EGF ∽△△;(2)若2EC =,求CEF △的面积;(3)请直接写出EC 为何值时,CEF △的面积最大.17.(2023·湖南株洲·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E 是AD 边上的动点,从点A 沿AD 向点D 运动,以BE 为边,在BE 的上方作正方形BEFG ,连接CG .(1)求证:AEB CGB △≌△;(2)若设AE=x ,DH=y ,当x 取何值时,y 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3)连接BH ,当点E 运动到AD 的何位置时有BEH BAE ∽?∆BCE。
专题 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平分平行(平分射影)构等腰、角平分线第二定理模型(学生版)

专题08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平分平行(平分射影)构等腰、角平分线第二定理模型角平分线在中考数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角平分线常作为压轴题中的常考知识点,需要掌握其各大模型及相应的辅助线作法,且辅助线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几何内容中的弱点,,本专题就角平分线的非全等类模型作相应的总结,需学生反复掌握。
平分平行(射影)构等腰模型、角平行线第二定理模型(内角平分线定理和外角平分线定理模型)模型1、平分平行(射影)构等腰1)角平分线加平行线必出等腰三角形.模型分析:由平行线得到内错角相等,由角平分线得到相等的角,等量代换进行解题.平行线、角平分线及等腰,任意由其中两个条件都可以得出第三个。
(简称:“知二求一”,在以后还会遇到很多类似总结)。
平行四边形中的翻折问题就常出现该类模型。
图1图3条件:如图1,OO ’平分∠MON ,过OO ’的一点P 作PQ//ON.结论:△OPQ 是等腰三角形。
条件:如图2,△ABC 中,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BC 。
结论:△BDE 是等腰三角形。
条件:如图3,在ABC 中,BO 平分ABC ∠,CO 平分ACB ∠,过点O 作BC 的平行线与AB ,AC 分别相交于点M ,N .结论:△BOM 、△CON 都是等腰三角形。
2)角平分线加射影模型必出等腰三角形.→图4条件:如图4,BE 平分∠CBA ,∠ACB =∠CDA =90°.结论:三角形CEF 是等腰三角形。
上,以点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20︒B.25︒C.30︒例2.(2023.湖南长沙八年级期中)如图,点O为△ABC点D,OE//AC交BC于点E.若AB=5cm,BC=10例4.(2023.成都市青羊区八年级期中)如图,在中,90∠的平分线BE⊥于点D,ABCBAC∠=︒,AD BC交AD于F,交AC于E,若3AE=,2DF=,则AD=_____________.例5.(2023.山东八年级期末)如图①,△ABC 中,AB=AC ,∠B 、∠C 的平分线交于O 点,过O 点作EF ∥BC 交AB 、AC 于E 、F.(1)图①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猜想:EF 与BE 、CF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如图②,若AB≠AC ,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果有,分别指出它们.在第(1)问中EF 与BE 、CF 间的关系还存在吗?(3)如图③,若△ABC 中∠B 的平分线BO 与三角形外角平分线CO 交于O ,过O 点作OE ∥BC 交AB 于E ,交AC 于F.这时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EF 与BE 、CF 关系又如何?说明你的理由.模型2、角平行线第二定理(内角平分线定理和外角平分线定理)模型1)内角平分线定理图1图2图3条件:如图1,在△ABC 中,若AD 是∠BAC 的平分线。
(2021年整理)与三角形的角有关模型

与三角形的角有关模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与三角形的角有关模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与三角形的角有关模型的全部内容。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基础知识点回顾:1、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组成的角;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知识讲解概览:1、“8"字模型2、飞镖模型3、内外角平分线模型一、“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1)“8”字模型如图,线段 AB与CD相交于点O,连接A、C,连接B、D,则有∠A+∠C=∠B+∠D(2)飞镖模型如图,则有∠A+∠B+∠C=∠ADC例1:下图是一个五角星,求∠A+∠B+∠C+∠D+∠E的大小.例2:如下图,BE 平分∠ABC,DE 平分∠ADC ,BE 与AD 相交于点G ,BC 与DE 相交于点H 。
求证:2∠E=∠A+∠C 。
二、内外角平分线问题(1)内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如图,在△ABC 中,点P 是∠ABC 和∠ACB 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21∠A(2)内角平分线+外角平分线如图,在△ABC 中,点P 是∠ABC 和外角∠ACD 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21∠A(3)外角平分线+外角平分线如图,在△ABC 中,点P 是∠ABC 和外角∠ACB 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21∠A例3:在△ABC中,AD⊥BC,AE平分∠BAC,AG⊥AE,CG是外角∠ACF的平分线,若∠G-∠DAE =60°,则∠ACB=。
初中数学课件全等三角形常用模型 - 角重合

(2)若∠1 = 42°,求∠的度数.
例题讲解
如图,已知, = , = , ∠ = ∠.
求证:∠ = ∠.
例题讲解
证明:
∵∠ = ∠,
∴ ∠ − ∠ = ∠ − ∠ ,即 ∠ = ∠ ,
(1)求证:△ ≅△ ;
(2)若∠ = 70°,求∠的度数;
课堂小结
1. 确定好是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2. 确定两个三角形中的已相等条件(是否有角重合).
3. 确定好判定方法.
在△ 和△ 中,
=
ቐ∠ = ∠
=
∴△ ≅△ (),
∴∠ = ∠.
应用练习
如图,△ 中,以∠ = 60°,以= ∠ = 60°.
√
全等三角形的常用模型
角重合
思维导图
确认预判Ⅰ
如图,已知 = , = .求证:△ ≅△ .
确认预判Ⅱ
已知,如图, ∠ = ∠ , = , = .
求证:∠ = ∠.
课程目标
1.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里面的公共角模型;
2.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里面的角重合模型;
= ,
∴△ ≅△ .
应用练习
已知△ 中, ∠ = ∠, 点、分别为边、A的中点,
求证 : = .
应用练习
已知,如图,、分别在、上,、交于, = , = ,
求证:O = .
课堂小结
1. 确定好是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3.熟练应用这些模型解决三角形全等相关问题.
知识讲解
一、公共角
在一个平面图形中,一个被共同拥有的角,称为公共角。
例题讲解
如图,已知 = , = ,与交于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基础知识点回顾:
1、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组成的角;
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知识讲解概览:
1、“8”字模型
2、飞镖模型
3、内外角平分线模型
一、“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
(1)“8”字模型
如图,线段AB与CD相交于点O,连接A、C,连接B、D,则有∠A+∠C=∠B+∠D
(2)飞镖模型
如图,则有∠A+∠B+∠C=∠ADC
例1:下图是一个五角星,求∠A+∠B+∠C+∠D+∠E的大小。
例2:如下图,BE平分∠ABC,DE平分∠ADC,BE与AD相交于点G,BC与DE相交于点H。
求证:2∠E=∠A+∠C。
二、内外角平分线问题
(1)内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
如图,在△ABC 中,点P 是∠ABC 和∠ACB 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2
1∠A
(2)内角平分线+外角平分线
如图,在△ABC 中,点P 是∠ABC 和外角∠ACD 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2
1∠A
(3)外角平分线+外角平分线
如图,在△ABC 中,点P 是∠ABC 和外角∠ACB 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2
1∠A
例3:在△ABC 中,AD ⊥BC ,AE 平分∠BAC ,AG ⊥AE ,CG 是外角∠ACF 的平分线,若∠G -∠DAE =60°,则∠A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