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信息化管理

合集下载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标题: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灌区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系统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就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以帮助灌区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灌区管理水平。

一、系统架构设计1.1 系统整体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应用展示等模块,以实现信息的全面管理和利用。

1.2 数据采集设备:应选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现对灌区内水文、气象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1.3 数据处理平台: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平台,包括数据清洗、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功能模块设计2.1 灌溉管理模块:包括对灌区内水源、水质、水量等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实现对灌溉系统的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

2.2 水资源管理模块:包括对灌区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作物管理模块:包括对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等信息的监测和管理,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

三、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3.1 数据分析功能:系统应具备数据统计、趋势分析、预测模型等功能,为灌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2 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应结合灌区管理的实际需求,为管理者提供灌溉调度、作物种植、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3.3 智能优化算法:系统应集成智能优化算法,实现对灌区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四、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4.1 数据安全保障:系统应具备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2 系统稳定性: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系统故障对灌区管理造成影响。

4.3 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应具备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功能,确保在灌区发生灾害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灌区信息化系统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灌区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考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考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考【摘要】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是解决当前水利管理问题的关键。

信息化管理在灌区水利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减少资源浪费。

工程建设对灌区水利管理的影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确保农田灌溉需求。

维护管理在灌区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保障灌区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整合信息化与工程建设、维护管理可以提升灌区水利管理水平,应对各种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进一步整合信息化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完善,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稀缺等挑战。

总结思考可以指出信息化和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的结合是未来灌区水利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整合、挑战、发展方向、结合、问题意识、未来、总结思考。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灌区水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灌溉、供水排涝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的稀缺性和管理效率的不足也给灌区水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化管理在灌区水利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更加精确的监测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提升管理水平。

工程建设对灌区水利管理也具有重要影响,如何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建设水利工程,将直接关系到灌区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维护管理在灌区水利工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保证工程长期稳定地运行。

本文将探讨信息化管理在灌区水利管理中的重要性,工程建设对灌区水利管理的影响,维护管理在灌区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与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的整合,以期提升灌区水利管理,应对挑战。

部分到此结束。

1.2 问题意识在灌区水利管理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准确、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满足灌区水利管理的需求。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进行管理和运营的一种方法。

其目标是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提高灌区的管理效率、优化灌溉供水方案、提升农民收益和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将从灌区管理、灌溉供水、农民收益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灌区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1.建立灌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灌区内各项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分析。

包括灌区土地利用情况、地质地貌特征、水资源状况、灌溉设施状况等信息。

2.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灌区进行空间化管理,并实时监测灌区内的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等数据。

3.配备监测设备和传感器网络,对水资源、作物生长、灌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灌区的状况,提供决策依据。

4.建立灌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等方法,形成灌区管理的优化方案,并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二、灌溉供水方面的解决方案:1.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时监测灌区内的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灌溉控制中心,自动调节灌溉量。

2.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或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水资源预测模型,实现对灌溉供水的预测和优化,避免灌溉过度或不足问题。

3.提供移动终端APP,农民可以通过手机获取灌溉供水情况以及相关指导,方便其实时调整灌溉量。

三、农民收益方面的解决方案:1.联合农业专家建立作物生长和灌溉决策模型,为农民提供智能化的灌溉推荐方案,以降低灌溉成本和提高产量。

2.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物流管理系统,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提高销售效率和价值。

3.提供财务管理系统,辅助农民进行成本核算、经营分析和财务决策,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解决方案:1.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灌溉水质,避免由于水质原因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和作物生长异常。

2.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技术,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3.引入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灌区管理信息化、灌区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灌区管理信息化、灌区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案例 2—海口市灌区渠道流量监测 海口市某灌区信息化项目中,选取了 10 个重点水闸/分水口布置监测站,远程监测其
水位、流量和现场图像;并在其中 4 个监测站同时对墒情、雨量、温湿度、风速、风向等 信息进行监测。 监测现场:
明渠流量监测现场 项目特点:
◆ 明渠流量计:巴歇尔槽式流量计,通过 RS485 输出水位和流量数据。 ◆ 图像监控设备:130 万像素的室外工业照相机。 ◆ 供电方式:太阳能供电。
灌区管理信息化、灌区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平升电子灌区信息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灌区供水远程控制、闸门远程启闭、渠道/水池水 情实时测报、用水量自动采集和图像实时监控等多项功能,达到了节约灌溉用水和科学、高 效管理灌区的目的。
灌区信息自动化系统为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 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灌区信息化管理软件为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提供有 力的支持。
软件特点: ● 兼容水利部《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SZY206–2016)》、《水文监测数据传输规约 (SL651–2014)》的遥测终端机 RTU。 ● 兼容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通信方式的遥测终端机 RTU,如 2G/3G/4G/LoRa/NB-IoT/北 斗卫星。 ● 远程控制泵站/闸门、远程维护、远程程序升级,解决频繁去现场的问题 。 ● 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软件产品登记证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PC 端软件和手机 APP 软件相辅相成,休息工作两不误。 ● 近二十年项目经验,应用于全国各地项目,如:山西运城灌区信息化项目、广西灌区量水 监测系统……. ● 数据、图像同屏显示,直观了解灌区状况,便于快速做出决策。
● 预警+报警,让管理更轻松。 软件界面展示: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一、引言灌区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灌区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灌区信息化方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灌区信息化的意义1. 提升灌溉管理效率: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升灌溉管理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技术收集和分析灌溉用水、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可以合理调整水资源供给,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

3.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及时、准确的灌溉可以使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灌区信息化方案1. 灌溉监测系统:1.1. 传感器网络:在灌区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1.2. 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提供实时数据监测、查询和预警功能。

1.3. 移动应用程序: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看灌溉数据,掌握作物生长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

2. 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2.1. 数据收集与整合:整合来自灌溉监测系统、气象局、农业部门等各方的数据,构建全面、多元化的数据源。

2.2.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的规律和关联性,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决策支持:根据分析结果,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支持,包括灌溉计划、水源调度等。

3. 公众参与平台:3.1. 农民培训: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意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和应用。

3.2. 农民服务:建立农民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咨询、技术支持和问题解答等服务。

3.3. 农民互动:建立农民互动平台,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种植经验和信息。

四、预期效果1. 提高灌区管理效率:通过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灌溉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灌溉用水供给,减少用水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灌区信息化管理

灌区信息化管理

灌区信息化管理1、发展灌区信息化管理重要意义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大,河道治理、水库水电建设、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陆续开工。

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将我国水利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开建于 20世纪60—70 年代,老化病险严重的灌区工程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灌区渠道工程、配套设施、管理设施等的加固、续建、改扩建工程得到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水利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正向全面现代化快速迈进。

灌区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先进、科学、高效为特征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重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灌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灌区信息化管理是灌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

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灌区管理的效能,促进灌区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灌区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内容2.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灌溉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发灌区信息资源,打造灌区工程管理及运行管理的全信息支持、应用平台,建立集约高效、人水和谐的灌区运行环境。

2.2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根据建设目标要求,作为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的灌区水利信息化,内容广泛,涉及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数据库,自动化控制,通讯和电子等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信息传输、网络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运用,且直接面向管理者,对灌区工程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影响巨大。

总的来说,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灌区GIS 地理信息、雨水情测报、墒情监测、灌区工情监测,闸门远程监控、用水调度管理、灌区防汛会商、办公自动化等子系统的建设以及通讯网络和数据库构建。

基于以上建设内容的集成系统,能够完成灌区有关数据、图像、水利活动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直接服务于灌区防汛、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管理进行全面、高效、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仪器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灌区水文、水资源、水质、水文气象等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为灌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数据采集与传输1.1 传感器网络:在灌区内部布设传感器网络,用于实时监测灌区内各个关键点的水位、水压、水质等信息。

1.2 无线通信技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如GPRS、NB-IoT等,实现传感器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监控。

1.3 数据采集与存储:建立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灌溉调度与控制2.1 智能灌溉调度算法:根据灌区内各个地块的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等参数,设计智能灌溉调度算法,实现精确的灌溉控制。

2.2 远程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对灌区内灌溉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灌溉效率。

2.3 节水灌溉技术:结合灌区实际情况,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果。

三、水资源管理与优化3.1 水资源调度模型:建立水资源调度模型,根据灌区内各个地块的需水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分配。

3.2 水资源优化方案: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提出水资源优化方案,包括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3.3 水资源监测系统: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区内水资源的水量、水质等情况,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应急响应与预警4.1 灌区预警系统:建立灌区预警系统,通过对气象、水文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实现对灌区内可能发生的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警。

4.2 应急响应机制:制定灌区应急响应机制,包括人员组织、物资准备、紧急抢修等,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4.3 数据共享与协同:建立数据共享与协同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协同,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引言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管理进行全面、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灌溉管理的精细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等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前台数据采集子系统、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和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组成。

1. 前台数据采集子系统前台数据采集子系统负责实时采集灌区各个节点的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信息。

采集方式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实时获取数据,并通过通信设备将数据传输到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

2. 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展示等功能。

该子系统具备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提供实时的数据监测和预警功能。

3. 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负责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数据的备份、恢复、清理等操作。

同时,该子系统还负责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 实时监测与预警该模块实时监测灌区各个节点的数据,并根据预设的阈值进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灌溉的安全和高效。

2. 水资源调度与管理该模块通过对灌区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3. 灌溉管理与控制该模块通过对灌区灌溉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对灌溉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4. 决策支持与优化该模块通过对灌区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匡助灌区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效益。

四、数据管理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系统还具备数据备份、恢复和清理等功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灌溉设施和管理机构组成的特定地域,用于供水灌溉农田。

为了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以及保障农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灌区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灌区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前端设备、数据传输网络、服务器端和管理终端。

1. 前端设备:包括传感器、监测仪器等,用于实时采集灌区的各项数据,如水位、水质、土壤湿度等。

2. 数据传输网络: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将前端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

可选择使用4G、5G等挪移通信网络,或者搭建专用的物联网网络。

3. 服务器端:负责接收、存储和处理来自前端设备的数据。

服务器端可以采用云服务器,也可以搭建本地服务器。

数据存储可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分布式文件系统。

4. 管理终端:提供给灌区管理人员使用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通过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灌区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控制和调度。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远程监控与控制、报警与预警等。

1. 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前端设备对灌区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

数据采集可以包括水位、水质、土壤湿度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2. 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器端负责接收、存储和管理来自前端设备的数据。

可以使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实用的信息,为灌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可以使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预测分析。

4. 远程监控与控制:通过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灌区的运行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和调度。

例如,可以实时监测水位,根据需要远程开启或者关闭水泵。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灌区水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灌溉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对策探究,以推动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改善。

一、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1.信息化技术在灌区水利管理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GIS等多种技术手段,已经在灌区水利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等设备,可以对灌区的水文、水资源、土壤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了对于灌溉水、土壤水分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为决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进行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度,优化灌溉计划和水利工程建设。

GIS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灌区规划优化、农作物种植分布等提供科学依据。

2.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尽管信息化技术在灌区水利管理中的应用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较晚,信息化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比较滞后,系统集成和智能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地满足灌区水利管理的需求。

信息化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而在一些偏远的灌区农田,由于土地分散和居民点远离,网络覆盖和设备的安装维护存在一定的难度,致使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影响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灌区水利管理中各类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还存在着诸多的技术和隐私等问题,造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智能灌溉的实时调度。

二、对策探究1.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应当倡导和支持信息化技术在灌区水利管理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发和推广新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提高其与灌区水利管理的融合度和适用性。

应当适时对已有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更新和升级,提高其集成和智能化水平,以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管理。

灌区灌溉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灌区灌溉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灌区灌溉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灌区灌溉管理也在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灌区灌溉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精确和可持续。

本文将探讨灌区灌溉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包括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化系统的建设。

首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灌区灌溉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灌溉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现在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灌溉系统的水位、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预测农田的水需求,优化灌溉方案,并及时调整灌水量。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是灌区灌溉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智能化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对灌区灌溉过程的智能监控和控制。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可以根据土壤、气候和作物的不同特性,精确确定灌水量和灌溉时机,提高灌溉的效果。

智能化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监控灌溉系统的状况,并进行远程设置和调整。

此外,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也是灌区灌溉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感器网络和智能化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和预测能力。

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包括水位、湿度、气温、降雨量等数据,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决策支持系统将大量的数据整合,通过模型和算法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和优化方案。

然而,灌区灌溉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挑战,包括传感器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可靠性提高,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和智能化系统的可靠性保障。

其次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安全的存储和传输,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第三是农民的接受程度和培训需求,新的技术和系统需要得到农民的广泛接受和正确使用,因此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管理和控制灌区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资源的能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系统架构设计1.1 数据采集与传输灌区信息化系统需要采集大量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水质、水压等信息。

可以通过传感器、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同时,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1.2 数据存储与管理灌区信息化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以便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管理。

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数据仓库,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和存储,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1.3 系统安全与可靠性灌区信息化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同时建立备份和冗余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二、功能模块设计2.1 实时监测与预警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灌区内的水资源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手段,提前预警灌区内可能浮现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2.2 水资源调度与控制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预测模型,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调度和控制。

可以自动化地控制水泵、阀门等设备的开关,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决策支持与优化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决策者提供优化方案和决策建议。

三、应用案例展示3.1 灌溉系统优化通过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灌溉系统的优化和调整。

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因素,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果。

3.2 水质监测与管理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并进行水质管理。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管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一个高效的灌区信息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灌区信息化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需求分析1.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能够对灌区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灌区的位置、面积、灌溉设施情况等。

2. 水资源管理:系统需要能够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管理,包括水源的情况、水量的测量和监控等。

3. 灌溉计划管理:系统需要能够制定灌溉计划,并对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灌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4. 灌溉设备管理:系统需要能够对灌溉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维护、修理和更新等。

5. 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系统需要能够对灌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报表,为决策提供支持。

三、解决方案1. 系统架构:建议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客户端提供用户界面和数据输入功能,服务器负责数据存储和计算。

2. 数据库设计:建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对灌区的基本信息、水资源、灌溉计划和设备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

3. 界面设计:界面应简洁直观,方便用户操作,提供灌区信息录入、查询和修改等功能。

4. 水资源管理:系统应集成水量测量仪器,实时监测灌区的水量,并提供水量统计和报警功能。

5. 灌溉计划管理:系统应提供灌溉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功能,根据灌区的特点和作物需水量进行优化。

6. 灌溉设备管理:系统应提供设备的档案管理、维护记录和报警功能,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维修。

7. 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系统应提供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功能,包括灌溉效果分析、水资源利用率分析等。

四、系统实施1. 系统开辟:根据需求分析,进行系统的开辟和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善性。

2. 系统部署:将开辟好的系统部署到服务器上,并进行相应的配置,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3. 用户培训:对灌区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使用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和功能。

4. 系统运维: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系统概述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灌区供水远程控制、水池/渠道水情实时测报、闸门远程启闭、用水量自动采集和图像实时监控等多项功能,达到了节约灌溉用水和科学、高效管理灌区的目的。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为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型灌区工程示意图系统拓扑图系统功能●监测水泵电流、电压、耗电量和运行状态●远程控制或自动控制泵组启、停●监测水池或渠道的实时水位●水位过高或过低自动报警●监测电动闸门电压、电流、启闭状态或开度●远程控制闸门启、闭或闸门开度●自动监测用水户的用水量和计量仪表状态●预留计量收费接口●实时监视取水泵站、提升泵站的现场图像●实时监视重要渠道、闸门的现场图像案例展示(1)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现场(山西省)提水泵组监控现场渠道水位监测现场闸门监控现场渠道流量监测现场(2)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监控中心及软件(山西省)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1 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2 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 3 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4山西省回龙灌区引黄灌溉信息化管理系统一、项目背景回龙灌区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回龙村,是一个五级五站(含水源浮船站)规模的中小型灌区。

2016年初,政府提出对其升级改造,以实现远程监控,改善灌区灌溉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完成,并通过了水利部及省水利厅的验收。

二、监控现场监控现场分为六大部分:泵船监测、级站监控、高灌泵站监控、明渠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站。

全部以GPRS 方式与中心通信。

1、泵船远程监测终端:共有2个泵船监测取水点,每个泵船上有四台电机,采集电机温度、泵两端轴承温度、电表数据、泵运行状态,支持越限报警、远程维护、远程程序升级。

2、级站远程监控终端:现场都是10KV 高压电机。

采集电机温度、泵两端轴承温度、电表数据、泵运行状态、进口水位,支持远程控泵启停、越限报警、远程维护、远程程序升级。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农业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灌区管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制定一套灌区信息化方案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方案的目标1. 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现智能化的灌区管理。

3.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灌溉时间安排。

4. 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加强决策依据。

三、信息化方案的主要内容1. 传感器网络布设通过在灌区内部布设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象数据、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建立灌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分析报告,以供灌区管理人员参考。

3. 智能化调度系统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开发智能化调度系统,根据气象数据、土壤湿度情况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自动调控灌溉设备,实现智能化的灌溉决策。

4. 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移动终端应用程序,使灌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等设备实时监测灌区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灌溉调度和管理。

5. 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确保灌区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四、预期效果1. 灌溉效率提高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精确控制灌溉的时机和水量,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

2. 农业生产优化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灌溉决策,合理调控灌溉设备,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产量。

3. 节约人力成本通过自动化的灌溉调度和移动终端应用,减少了人工巡查和监测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成本。

4. 提高水管理水平依靠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实现对灌区内部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五、推进措施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

2.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信息化技能和应用水平。

3. 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确保信息化方案的顺利实施。

4. 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解决方案,不断推进信息化进程。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引言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管理、水资源调度、农业生产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前端终端设备、中间层服务器和后台数据库。

前端终端设备包括水位监测器、气象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用于采集实时的灌区数据。

中间层服务器用于接收、存储和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接口给上层应用。

后台数据库用于存储历史数据和管理系统配置信息。

三、功能模块1. 实时监测与预警模块:通过前端终端设备采集的数据,实时监测灌区的水位、气象、土壤湿度等信息,并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预警,及时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措施。

2. 水资源调度模块: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结合水资源调度算法,自动进行水资源调度,确保灌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供需平衡。

3. 灌溉管理模块: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湿度,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实现灌溉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和节水效果。

4. 农业生产管理模块:提供农业生产管理功能,包括种植计划管理、农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预警等,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 统计分析与报表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各类报表和图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数据管理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采集到的数据,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实时数据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和预警,历史数据用于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

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技术支持1. 前端终端设备: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中间层服务器: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硬件,配备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

3. 后台数据库:采用高可靠性的数据库系统,具备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引言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管理进行全面、高效、智能化的管理和监控。

本文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的功能模块、技术架构、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二、系统功能模块1. 灌区监测与数据采集模块该模块负责实时监测灌区的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并通过传感器将数据采集到系统中。

同时,还能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故障并报警。

2. 灌溉调度与控制模块该模块基于灌区的实时数据和预测模型,通过智能算法进行灌溉调度,实现对灌溉设备的自动控制。

可以根据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等因素,合理安排灌溉计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水资源管理模块该模块用于管理灌区的水资源,包括水库水位、水量统计、水资源分配等功能。

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4. 灌区信息发布与交流模块该模块用于发布灌区相关的信息,包括天气预报、水资源公告、灌溉计划等。

同时,还提供灌区内部的交流平台,方便灌区管理者和农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5.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块该模块用于对灌区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

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方法,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为灌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技术架构1. 硬件设备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服务器等。

传感器负责采集灌区的各种参数数据,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用于存储和处理数据。

2. 软件平台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软件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前端界面、后台数据库和中间件。

前端界面提供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后台数据库用于存储系统的各种数据,中间件用于实现前后端的数据交互和业务逻辑处理。

3. 网络通信灌区信息化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4G、NB-IoT等,实现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之间的无线连接,同时还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不同地点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管理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灌区管理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不透明、效率低下、数据不许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二、系统架构我们的灌区信息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1. 数据采集模块: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灌区的水位、水质、气象等数据,并将其传输到系统后台。

2. 数据存储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云端数据库中,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应的报表和统计图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决策支持模块: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包括灌溉调度、水资源分配等。

5. 用户界面模块:提供灌区管理者和农民用户使用的界面,方便其查看数据、提交需求和反馈问题。

三、系统功能我们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 实时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灌区的水位、水质、气象等数据,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报表和统计图表,为灌区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

3. 灌溉调度: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自动进行灌溉调度,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提高灌溉效率。

4. 水资源分配:根据灌区的需求和水资源情况,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农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5. 故障预警:通过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灌区设备的故障情况,并提供预警信息,方便及时维修和处理。

6. 用户管理:管理灌区管理者和农民用户的信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系统优势我们的灌区信息化系统相比传统的灌区管理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效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提高灌溉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2. 节约资源:通过合理灌溉调度和水资源分配,减少浪费,节约水资源。

3. 降低成本:自动化的灌溉调度和故障预警,降低人力成本和维修成本。

4. 提高农田产量:通过科学的灌溉管理,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灌区信息化运行管理制度

灌区信息化运行管理制度

灌区信息化运行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加强灌区信息化运行管理,提高灌区的整体管理水平,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灌区内涉及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工作。

三、管理目标1. 提高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保障信息安全;2. 规范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使用流程;3. 提高信息技术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4. 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和数据备份。

四、管理责任1. 灌区领导:担负全面领导信息化运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和政策;2. 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管理、运行和维护工作;3. 牵头责任单位:负责具体的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五、管理内容1. 系统维护:定期对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其运行稳定;2. 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检查;3. 数据备份: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和存档;4. 培训管理:组织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5. 灾备计划:制定信息化系统的灾备计划,保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系统运行。

六、管理流程1. 系统维护流程: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确保系统运行稳定;2. 安全管理流程: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修复;3. 数据备份流程:制定数据备份计划,确保重要数据能够及时备份和存档;4. 培训流程:组织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5. 灾备流程:制定灾备计划,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系统运行。

七、管理措施1. 设立信息技术部门,专门负责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运行;2. 定期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3. 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4. 建立信息化系统的灾备计划,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系统运行。

八、管理监督1. 灌区领导对信息化运行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2. 对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3. 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进行监控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灌区信息化管理

灌区信息化管理

灌区信息化管理1、开展灌区信息化管理重要意义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大,河道治理、水库水电建设、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陆续开工。

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将我国水利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局部开建于20世纪60—70 年代,老化病险严重的灌区工程迎来了开展的好时机。

灌区渠道工程、配套设施、管理设施等的加固、续建、改扩建工程得到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水利科技快速开展的根底上,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正向全面现代化快速迈进。

灌区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先进、科学、高效为特征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重视,信息化程度的上下也已成为衡量灌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灌区信息化管理是灌区开展的主要因素,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

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灌区管理的效能,促进灌区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2、灌区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内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灌溉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发灌区信息资源,打造灌区工程管理及运行管理的全信息支持、应用平台,建立集约高效、人水和谐的灌区运行环境。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根据建设目标要求,作为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的灌区水利信息化,内容广泛,涉及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数据库,自动化控制,通讯和电子等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信息传输、网络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运用,且直接面向管理者,对灌区工程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影响巨大。

总的来说,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灌区 GIS 地理信息、雨水情测报、墒情监测、灌区工情监测,闸门远程监控、用水调度管理、灌区防汛会商、办公自动化等子系统的建设以及通讯网络和数据库构建。

基于以上建设内容的集成系统,能够完成灌区有关数据、图像、水利活动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直接效劳于灌区防汛、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区信息化管理1、发展灌区信息化管理重要意义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大,河道治理、水库水电建设、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陆续开工。

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将我国水利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开建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老化病险严重的灌区工程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灌区渠道工程、配套设施、管理设施等的加固、续建、改扩建工程得到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水利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正向全面现代化快速迈进。

灌区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先进、科学、高效为特征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重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灌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灌区信息化管理是灌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

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灌区管理的效能,促进灌区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灌区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内容2.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灌溉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发灌区信息资源,打造灌区工程管理及运行管理的全信息支持、应用平台,建立集约高效、人水和谐的灌区运行环境。

2.2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根据建设目标要求,作为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的灌区水利信息化,内容广泛,涉及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数据库,自动化控制,通讯和电子等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信息传输、网络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运用,且直接面向管理者,对灌区工程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影响巨大。

总的来说,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灌区GIS 地理信息、雨水情测报、墒情监测、灌区工情监测,闸门远程监控、用水调度管理、灌区防汛会商、办公自动化等子系统的建设以及通讯网络和数据库构建。

基于以上建设内容的集成系统,能够完成灌区有关数据、图像、水利活动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直接服务于灌区防汛、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

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提供灌区水情、墒情、配水调度及工程状况数据,以及监视图像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查询、整编、输出、应用。

2)实现闸门远程监控、工情水情远程监视,以及远程防汛会商。

3)实现信息的分析、对比,以及利用数据信息建立决策模型,为灌区灌溉、防汛提供支持。

4)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灌区管理单位局域内的自动化办公。

3、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原则信息化建设规划是做好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前提,规划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规划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受灌区自然环境、工程条件、人文因素的制约。

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协调地融入到实际的灌区管理中,科学地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3.1 投资效益最大化。

对于众多子系统建设,有限的资金投入要分配合理,即不能集中投入到一套子系统的超标建设,也不能过于分散到每个环节。

应认真拆分整个信息化系统架构,认清主体、分部及其之间的关系,在确保分部高效运行、主体逐步建立的基础上,确定投资重点和度量,以保障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3.2 保持科学先进性。

当前,计算机、电子、通讯技术发展迅速,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中任何一项细微的软、硬件技术革新,都有可能造成系统的更新甚至换代。

作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支撑,保持各项技术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和使用效率。

在规划中要尽可能利用各方面的前沿技术,避免走入系统刚建成就已落后并且难以维护和运行的困境。

3.3 坚持系统开放性。

灌区信息化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信息输出和输入接口一般都使用国家标准,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为系统集成提供了可能。

系统集成度是衡量其优越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集成度越高,系统占用的空间越小,性价比越高。

系统集成也是减少投资、后期管理和使用成本的重要手段。

因此,信息化系统规划应重视各子系统软硬件标准的使用,要求各子系统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以利于系统集成。

3.4 坚持系统实用性。

系统的建立是以在满足一定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实际应用并产生可观效益为目的的,因此,在系统规划时就应以效用为目的,做好系统需求分析,尽量避免表面花架子,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坚持系统在操作、运行、效果方面的实用性,切实发挥系统建设效益,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3.5 坚持安全可靠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涉及运行中的软和硬环境2 个方面,软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的防毒防黑、程序软件运行维护、人员误操作规避作等;硬环境包括野外设备多防保护、电子设备防磁、供电系统稳定维护等。

规划中应在这 2 方面联合设防,明确重点,加强网络、电子、电源、采集设备等的安全防护措施。

3.6 具有良好扩展性。

灌区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且具有子系统较多、涉及技术面广、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1 次有限的投资建设,不可能完善所有的设备和功能,为后期的续建和升级需要而保持建设的可持续性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系统正常运行下增加测控点,添加、升级设备但不增加大量投资,都要求系统具有较好扩展性的支持。

因此,对系统中电子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可扩展性要求较高,规划中应注意为系统扩展保留一定空间。

3.7 易于系统管理和维护。

系统设备多,分布面广,如果规划不合理,就很容易增加管理难度和维护成本。

规划中应尽可能将信息采集点靠近管理人员工作地布置,将设备集中管理,各子系统通讯线路统一规划,以减少日常维护中不必要的长途奔波、故障多点检测等环节,利于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4、灌区信息化建设系统结构及信息传输型式4.1 网络结构通过对几种通信方式的比较,结合灌区涵闸建筑物缺乏防雷措施,遥测站点具有闸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且传感器数量较多,信息实时性有一定的要求等特点,数据采集系统信息传输选用 GPRS通信方式,每个遥测站配置一台GPRS通信 MODEM,GPRS通信模式有 UDP模式和 TCP/IP 模式,本系统选用 TCP/IP 模式。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的是水利局域网,因此,用的INTERNET或VPN网。

系统通信网络中心站需要 1 个固定的公网IP 地址。

4.2 平台架构4.2.1 平台技术架构为支持和满足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性与先进性的要求,并考虑到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安全需求,从适应性、可扩展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选择 WebServices 构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架构,最大限度实现防汛防旱业务功能组件的重用和分布,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系统的无缝集成奠定基础,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选择Microsoft .NET作为平台的技术体系。

4.2 .2 数据库平台水利数据是防汛抢险决策的基础,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水雨情数据库需要存储和管理大量、多类型、多属性的信息,并且要求准确、及时和安全从而要求数据管理系统必须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的性能。

尤其是大量空间信息、图像信息、多媒体信息的存在,对数据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更高,必须支持空间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管理。

Sybase11 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大型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加密、并行查询、自动内存调整及多表查询等功能,并运用高速缓存融合技术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同时提供了强大的空间数据支持能力。

因而,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Sybase11 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的管理平台。

目前灌区信息化传输型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有线传输;二是无线传输;三是有线加无线传输。

1 )有线信息传输是指电子信息通过光缆进行传输的一种传输方式,它的特点是信息通道稳定性高,可进行视频传输,进行远程控制和操作,但相对建设成本比较高,需要铺设专用的光缆或租借电信等部门的专用光缆通道,而且终端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较高,适合应用于大型灌区渠首进水闸、枢纽闸门、中心管理站等关键部位,如滦下灌区的西灌区闸、十三支闸均是采用了有线信息传输。

2 )无线信息传输是指通过 GPRS、CDMA等无线通道进行数据传递与交换的一种传输方式,它的特点是终端设备安装简单,功能较少,成本较低,适用于功能要求简单、数据采集量较小、控制功能要求不高的闸门、泵站、机井等,目前我市中小型灌区的机井、扬水站、泵站水量计量大多采用这种型式。

3 )有线加无线信息传输型式是指数据传输与交换方式既包括有线传输又包括无线传输,这种型式的特点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既能保证重点枢纽工程远程控制、视频等功能、又能保证数据传输量较小的闸门、泵站、扬水站等终端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适用于灌区覆盖面积较大、灌区水利单元层次较多的灌区,滦下灌区自动化系统设计总体思路就是采用这种型式。

5、灌区信息化建设系统构成灌区信息化建设系统构成系统一般分为两个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5.1 信息采集系统该模块主要负责采集各测站的雨量、水位、闸位数据,并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GPRS传输、中心站接收、解析数据、入库。

信息采集是处理硬件发送的 GRPS包的核心平台。

它主要完成了接收 GPRS数据、解析分析数据、处理错误以及数据入库等功能,所以在功能结构上将信息采集平台分为接收数据(通过M-server 软件系统完成)、解析数据、出错处理以及输入入库(由转换程序完成) 4 个模块。

M- server 软件和转换程序都安装在基础数据库服务器上。

5.1.1 数据接收模块接收数据是信息采集与硬件通信最关键的一个过程,其通过 SOCKET编程以及 TCP通信协议实例化客户端,不断接受 m-Server 服务程序 (gprs 数据包接收程序 ) 发送过来的数据,同时采取互斥以及缓存的方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不会发生丢包的情况。

5.1.2 解析分析数据模块在数据达到中心接收服务器后,服务器就会对数据进行解析分析,该操作由解析分析数据模块来完成。

因为传送的数据可能会发生错误的情况,所以解析的过程首先要判断数据包的格式是否符合预定义的格式,然后才能解析对用户有用的数据,由于水情数据有多种,包括水位、雨量、闸位等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相同的数据包发送过来,所以在程序中对各个闸站的各种数据进行了分类和判断,这样就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该过程中检测到的数据错误将由出错处理模块来处理。

5.1.3 出错处理模块出错处理模块针对接收过程、分析过程和入库过程中检测到的错误数据进行处理。

5.1.4 数据入库模块当数据经过解析分析过后,如果程序判定数据合法,就将其写入数据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