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合集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散文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散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955c0b6edb6f1aff001fc5.png)
三、老庄及道家思想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 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 “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 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 称《道德经》)。
老子图
老子讲道图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以“道”为核心。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 了七十多次。老子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 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 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章二十五)
(二)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 始的,战国前期继承 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 , 关尹又叫环渊,“ 学 黄老道德之术”,成 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 承人。战国中期的庄 子,继承和发挥了老 子、关尹的思想,是 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 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 人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其无以易之。”(章七十八)
祸兮,福 之所倚; 福兮,祸 之所伏。
(章五十八)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小国 寡 民。使有什伯之器 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 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 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 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 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 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 晚年又回到鲁国,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 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散文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散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955c0b6edb6f1aff001fc5.png)
“仁者爱人”
孔子办教育
后人评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 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 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章七十七)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乎?虚而 不屈,动而愈出。(章五)
《老子》的艺术特色
三、语言凝练精妙, 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章六 十四)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 经济基础并存局面。②政治状况: 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 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③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 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 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 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④社 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 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 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 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 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⑤不同派 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 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滕文公下》)
○景春,孟子同时代人,纵横家。人姓名。公孙衍、张仪,也都是纵横家。公孙衍合纵,张仪连 横。公孙衍先在秦国为相,后又离开秦国策划合纵,一度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张 仪先说楚,楚相失玉,门人诬之,张乃说秦,说从前我没有偷你的玉,无限我窃玉,今天小心点, 我要来偷你们的城了。纵横家们多类此,没有一定行为准则,所以孟子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没 有资格称大丈夫,只配称小妇人。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说大丈夫应该立足高远,立身正大。道,即仁政。 ○“得志”两句,得志便率领百姓一起走上大道,之代道。这两句演变为后世儒家著名的两句话: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淫,《辞海》解“惑乱”,有的人“一阔脸就变”,迷惑了本心,不知自己是谁。 贫贱不能移,移,改变节操。如《论语· 雍也》载: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 威武不能屈,屈,使动用法,使之屈。后世最典型的例子有苏武、 文天祥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 子· 告 子下》)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56e83180eb6294dc886c22.png)
3、人生观 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人的一生应该是十分积极向上的,道家的观念就是在人生
之中顺应自然生活的过程,人应该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的顺应自然,从而达到自我 的完善,平时多观察身边自然的事物,从而进行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佛教大家肯 定并不陌生,讲究的是一手普度众生的信念,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超度更多人于水 火。
主张以道为师,随顺造化 (继承和发扬老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立者,
“老庄学说”
墨 家
墨子 《墨子》
墨 翟
战 国 初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攻、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
墨家创立者 与儒家并称“显
学”
法 韩非子 韩 家 《韩非子》 非
战 国 末
“法治”(法律)、“术治”(手段) “势治”(权势)
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著作及 著作的特点。
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
纵横家(苏
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
发展顺序:春秋晚期( 儒家 、 道家 )
战国初期( 墨家 )
战国中期( 道家 )
先秦诸子概说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
学 尊称 姓 时 派 著作 名 代
主要思想及主张
备注
儒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444dc54afe04a1b071de37.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长恨歌》1.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
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概说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4b6b59fc33687e21af45a9e5.png)
先秦诸子的魅力
思想魅力 文学魅力 人格魅力
文学魅力
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论 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录体,语 言简朴、警策。
❖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庄 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 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 动。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 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 《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主张“仁爱”“有为”“德治”。
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概说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
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 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 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 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 《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
❖ 《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 家的严峻峭拔。
❖ 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
共同特点。
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 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 “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引用。有些寓言往 往能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 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 ,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cbb3a30242a8956aece444.png)
诸子思想总评
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秦汉后,或概括称为百家语,或从学说内容分析区为六家为九流。 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其余异军特起,略可就其偏近之处附庸四家。 四家末流,虽亦交光互影,然自各有其立脚点所在,故今惟以四家为一期思想之主干。 四家思想之内容,当于次章以下分别详述,惟欲令学者先得一概念以为研究之准备,故 先以极简单之辞句叙说如下: 一、道家。 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为一涉人工便损自然之朴。故其论政治,建设 于绝对的自由理想之上,极力排斥干涉,结果谓并政府而不必要。吾名之曰“无治主 义”。 二、儒家。 谓社会由人类同情心所结合,而同情心以各人本身最近之环圈为出发点, 顺等差以渐推及远。故欲建设伦理的政治,以各人份内的互让及协作,使同情心于可能 的范围内尽量发展,求相对的自由与相对的平等之实现及调和。又以为良好的政治,须 建设于良好的民众基础之上,而民众之本质,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不断的保育,方能向 上。故结果殆将政治与教育同视,而于经济上之分配亦甚注意。吾名之曰“人治主义” 或“德治主义”或“礼治主义”。 三、墨家。 其注重同情心与儒家同,惟不认远近差等。其意欲使人人各撤去自身的立 脚点,同归于一超越的最高主宰者(天)。其政治论建设于绝对的平等理想之上,而自 由则绝不承认,结果成为教会政治。吾名之曰“新天治主义”。(对三代前之旧天治主 义而言) 四、法家。 其思想以“唯物观”为出发点,常注意当时此地之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 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其政治论主张严格的干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 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为高下。人民惟于法律容许之范围内,得有自由与平等。吾名之 曰“物治主义”或“法治主义”。(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总结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cd90e311eb91a37f1115cfd.png)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总结1、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
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3、儒家代表人物及发展演变·孔子:仁、礼、孝、中庸·孟子:王道、仁政、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贯通天人·董仲舒:·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心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世致用、气理儒家的基本思想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六艺经典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临渊羡鱼,不如。
《汉书·董仲舒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荀子·劝学》·,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概说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d38a5c9e960590c69ec376ce.png)
关系是无济于事的,相反,讲仁爱,不仅不能止
乱,反而姑息养奸。
比如,他曾举“不才之子”来说明。他说
“不才之子”为恶,父母怒之而不改,乡亲讥 之而不为动,师长教之而不为变,只有官吏捕 头拿着刑具来了才因惧怕而变其节易其行。为
什么呢?其不改恶行,是因为作恶可以得利;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 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 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 有为而免遭斤斧;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 终其天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 身也。”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法家
韩非子其人与伦理思想
一、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秦统一六国以前,主要
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 们的著作。
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竞相招 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而此时,教育 已经开始向乡民普及,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局 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新士人。这 些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人格, 他们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 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 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 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 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 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 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 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 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 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 此之寿。”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af855b763231126edb11b1.png)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09e7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d.png)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第一篇:(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概述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ζ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ζ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ζ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cbb3a30242a8956aece444.png)
4、孔子思想: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何其可废 君臣父子夫妇:伦理是儒家核心,用以固
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安定。
君臣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臣对君就 应有义。君子出仕为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 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作不懈的努力。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 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 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直到前 221年秦完成统一为止。(前475——前22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5年
简析
入世(孔子)—————出世(隐士)
热心救世
自食其力退隐江湖消极避世
1、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对世间众生的关怀
2、天下越混乱越不会选择避世,自己有改革这种混乱局 面的责任。
孔子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 责任,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 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 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 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 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 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 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 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 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 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 给人吃。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3fb754910066f5335b812128.png)
文化
• 1.不追求系统和深度; • 2.还原诸子,尤其是孔子。 • 3.诸子散文对现实社会的作用;
关注现实 联系当下 • 4.诸子散文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
传承文化、提升思 想
• 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
• 阐发经典的现代意义是重点
•
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
文化传承和提升思想是目的。
• 解题---勾勒论语各课的主题思想,了解 孔子的主要观点。
• 摘录---摘录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语段。 • 翻译---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 • 评述---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语段的主旨。 • 用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 • 用一句话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推荐阅读:
• 南怀瑾:《论语别裁》 • 鲍鹏山:《论语新读》 • 于 丹:《于丹论语心得》
文字
• 1.重要的实词(高考考纲120个实词)、文言 句式、文言虚词、源于诸子,流传至今的成语、 熟语、格言(尤其古今异义的成语);
• 2.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 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 3.注意古今汉语的比较和沟通(关注文言练习 中富有探究性的题目)。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文章
•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
主要作品:《论语》、《老子》和《墨子》。
•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孟子》、《庄子》。
• 第三阶段是战国末年。
主要作品:《荀子》、《韩非子》。
教学内容
• 从语言来说,它们是古代汉语; • 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散文文体; • 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论语》主要体式: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c95b0116227916888486d797.png)
王语暴以好乐
名词作动词,告诉
独乐乐,与人乐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乐
则王矣 鼓乐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翻译下面句子
1、王语暴以好乐。
大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 2、王之 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大王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就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其他特殊句子
• • • • • 词类活用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出舍于郊 宾语前置句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 何以助?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 状语后置句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翻译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 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 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 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 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 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 职者迷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 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 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 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 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 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 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 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 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99aaa07cd184254a353538.png)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
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
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
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使当时各阶级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
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
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蓄。
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从多方面去总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之”。
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者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
这也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了冲破旧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探求的精神,从而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儒家(孔丘、孟轲、荀子)、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道家(李耳、庄周)、墨家(墨翟)、杂家(吕不韦)、名家(惠施)、兵家(孙武、孙膑)、农家(许行)、纵横家(苏秦、张仪)、阴阳家(邹衍)。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万代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四、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列举《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杂家是中国末至汉初的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将其列为“”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
又因杂家著作含有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名家惠施的“遍为万物说”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
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
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