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方式,而且还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韦伯、哈 贝马斯等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世俗社会,90年代的中国最 大的社会思潮是世俗化思潮。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欲 望化相联系,波德里亚、福柯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者和女性主 义者都在致力于这种问题的研究。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快乐、刺激、另类 的事情印证着金钱的价值,痛苦的精神思索、神圣的理想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二、文学的人文价值被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的体 制也发生了变化,作家从体制中脱离出来,变得边缘化,其结 果是作家的写作自由增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正常化,作
家的存在受到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关系不清白 了,媚俗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文学放弃了超越性的精了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 形态机器”的控制,题材、样式、手法空前的多元化:题材杂 多、价值分化、日常生活浮出、世俗化增强。大众文化、文学, 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构成冲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对这种社会的一种社会 学概括。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 都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2、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二、基本特征:反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对确定性和终极价 值持怀疑态度;强调多元化,对社会进行调侃和反讽。文学表 现是:消解宏大叙事,反精英意识,价值立场向大众转移,手 法常用的是反讽、戏拟、拼贴等。 三、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 文学思潮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1989年为界拨乱反正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 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 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 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 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粉 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 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 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 道路。 ——《邓小平文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朦胧诗论争 艾青 现代派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清理冤假错案
一、充分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保障 对冤假错案平反 ,解放了包括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 二、良好的社会基础 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各级管理干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包袱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部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建设事业之中。 对建党和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错误的彻底纠正 ,显示出新 四、思想基础和路线保障 时期的党和政府具有与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彻底决裂的决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定位,统一 心和修正自身错误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党的实事求是 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严 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重束缚,重新建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方针。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五、第三代诗人 ①“第三代诗人”主要指以韩东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派”,以周伦佑等人为代表的“非非派” 和以李亚伟等人为代表的“莽汉派”等青年诗 人群体。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与先锋小说家 有接近之处,都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强调 对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②“他们派”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口语化”, 并提出“回到诗歌”、“诗到语言为止”的口 号;“非非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文化的怀疑 和反叛,对“非崇高”和“非理性”迷恋的姿 态;“莽汉派”以“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的 反文化姿态出现在诗坛,主张用鲁莽、嘲讽、 随意而放肆的口语摧毁“优美”、解构“崇
三、寻根小说 基于80年代中后期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转型,并受海外 “新儒学” 以及拉美魔 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触动,许多中国作家试图将自己 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 之中,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 和艺术形式,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思潮。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三王”和《遍 地风流》,莫言的“红高梁家族”,郑义的《远 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寻根文学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反思特点,这是启 蒙思潮本身的特点。但它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广泛 借鉴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特别是一些后发达 国家文学的成果,使之比传统文学思维更具开放性。
3、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形成争论焦点的几 乎都是属于纯粹理论性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文 学的主体性、小说艺术创新、文学寻根等。文学从 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二、80年代后期几个重要的文学论争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 பைடு நூலகம்观念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成为文学界的热 点话题。 2、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 一场讨论。 3、从1985年开始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 文化寻根热。 4、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 引发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 5、鲁迅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 6、你认为中国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和机构对 你的写作有切实的帮助吗?你对它作何评价?
❖ 7、你对《读书》和《收获》杂志所代表的趣 味和标榜的立场如何评价? 8、对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你是否承 认它们的权威性?

❖ 发放问卷是否是一次“弑父”行为?
❖ 答:显然不是。那些在年龄是我们的父辈 的作家与我们的写作没有任何继承关系, 我们不是看他们的书长大的。说我们是 “喝狼奶长大的”,也许没错,但我们的 自我感觉更像是一些孤儿。如果说到“父 亲”,也许是海明威、卡夫卡、博尔赫斯 这样一些人。但他们从来不承认我们是他 们的儿子。
❖——韩东《备忘:有“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 文学走向边缘——“精英”文化受挫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文学商 品化 读者与市场选择文学 部分作家还在保持创作的独立性
90年代文学形态
❖ 主流文学
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学,主要特 征是突出党的领导,弘扬革命传统,关注现实 生活。
❖ 精英文学
目的在于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遭遇困境。
❖ 新写实主义:同样反映出作者精神信仰的 破碎
❖ 讨论是以文学的危即为出发点的,如何 看待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自然成为争 论的焦点,三种观点: 一是不赞同对王朔的批评,如白烨、杨 争光、刘心武等,如王蒙的《躲避崇 高》,反对把王朔现象视为文学危机的 表征。 二是对文学的现状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如张炜、张承志。《以笔为旗》。 三是折中。人文精神的讨论,文学和知 识份子存在一个再度确立价值理念的问 题。其真正的分歧不是要不要人文精神, 而是在新的时期理想主义和世俗主义之 间的一场冲突。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2、作品分析:王一生,从下 棋悟出人生之道“生不可太 胜”。崇尚道家文化。 艺术形式:叙事练达,文字 新颖。
第五节 富有创新性的现代派与先锋小说 一、现代派小说: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 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导致了西方哲学 和其它人文思想的进入,极大地影响了 当时的文学观念、创作模式和理论批评。 1985年后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 的小屋》等。
(二)孙甘露的语言实验:
1、作者简介:1959年7月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荣 城,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我是少 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是典型的“先锋派”。
2、他把语言当作最高事件, 自觉而坚定的语言 实验,超越了时代,让写作变成一次“反小说”的 修辞游戏,令人们望而却步。1988年发表的中篇 小说《请女人猜谜》,被视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九十年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 小说集《访问梦境》、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 等。
他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 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达到了 自然与感觉的奇妙和谐。《红高粱》具有 明显的新历史主义倾向,野史、民间化明 显。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开始 文体实验,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 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 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 色彩。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曙光》1977年; 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徐迟《哥德 巴赫猜想》1977年9月。预知了文学春天的来 临,启示文艺形式与取材要有新的突破,继 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与创导的人文 精神。 二、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资源: 古代传统文化资源:更讲究文化的成绩;现 代传统的文化资源:更讲究民主与科学的进 取,“五四”文化传统;世界的文化资源。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列主义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论断,在这样一个 重要的历史背景下,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也开始获得迅速深入的发展。
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
1、 1979年,正式发表了周恩来1961年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 上的讲话》全文,此文成为新时期文艺界思 想解放运动的指导性文献。 2、 1979年5月,中共中央转解放军总政治 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 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
《纪要》。至此,“文艺黑线专政论”被彻 底推翻。 3、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文艺界知识分子 得到平反,对当时被批判的作品给予了公 正评价。 4、 1980年9月,党中央对“胡风反革命 集团”一案予以平反昭雪。 5、1980年,包括《收获》《当代》《十 月》《钟山》等十多个大型文艺刊物纷纷 创刊或恢复出版。
六、关于“重写文学史”
1988年前后,文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 的口号,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的深刻变革而 导致的。 具体动因: 1、建国后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 文艺的审美评价功能的削弱。 2、新时期现代西方文论的大量涌入,各 种文艺价值观念、概念的更新转型。
3、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文学”向内转”的 倾向、文学的主体性的讨论等。 强调文学史写作的审美思维,强调文学 史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是“重写者” 们的共识。
刘再复在他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提出了 一个“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尊 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 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 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从创造的主体性出发,作家的创作是 超越一般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境 界的活动,以此在创作实践中,主体性表 现为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即主体对 世俗观念、时空界限及“封闭自我”的超 越,在超越中作家的精神主体进入充分自 由的状态。

90年代文学思潮及新写实小说解析

90年代文学思潮及新写实小说解析

三、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 分析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
• 2、“零度”叙述口吻
• 新写实小说的叙述者往往是单纯的旁观 者,不动声色地叙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叙述者极少分析人物心理或自我阐释, 不显示明确的判断倾向。
三、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 分析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
• 3、“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 不重视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重视叙 述方式的完全生活化。
三、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的 世纪末重构
•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创 作的影响; • 2、90年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化;
四、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 • • • • 新写实主义 新历史主义 女性小说 新生代(晚生代)小说 散文创作
新写实小说
• 一、含义 • 1、产生的背景; • 2、含义 • 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 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 原,诚直面现实,直面本态人生的新的文学倾向。 • 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这一年,《钟山》杂志 正式打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面大旗。从此 以后,一批冠以“新写实”名称的小说在文坛上不 断涌现。其中主要以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刘庆邦的代表作家。
《烦恼人生》之工人印家厚的一天
• • • • • • • • • • • • 早晨3时40分,儿子雷雷滚落床下,夫妻吵嘴; 6时,刷牙洗漱叫醒儿子赶上渡轮; 公交车上与年轻姑娘发生冲突; 赶上渡轮,旁观打牌、与小白谈文学 与儿子雷雷吃早餐,送儿子插班进厂里的幼儿园; 8时,进厂上班,迟到1.5分钟 三十元奖金泡汤,与徒弟雅丽搞点小暧昧; 中午,午餐小白菜里吃出了半条菜青虫; 午睡时,儿子雷雷被关“禁闭”; 给老丈人买寿礼,茅台两斤96元,买不起; 收到知青朋友的一封信,思绪万千; 下午,接待参观团,被工会派了任务组织联欢会,为国宝大熊猫捐 款2元(厂长也只捐了5角); • 下班后,接上儿子,回家吃饭,饭后洗碗,得知妻子老家亲戚来玩, 借住他家; • 晚上11点36分,上床睡觉,妻子告知房子要拆迁。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

• 3、理论探索期:“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 拟现代派——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新状态小说——女性文学——网络小说;
• 4、90年代,文学逐步边缘化,商品化,市场
三、新时期文学与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差异
1、文学思潮:十七年以现实主义思潮一统天下,后者多元文学 思潮(现实、现代并立竟存) 2、作品创作: (1)题材:前期 两大题材,革命斗争历史、农村现实生活; • 后期 题材领域多样化,城乡,历史与现实,战争 与和平,现实与理想,人与世界; (2)主题:前期 单一、集中、明晰重大政治主题; • 后期 社会性主题 人本/生命/文化/多义/淡化/主题 (3)人物塑造:前期 工农兵英雄形象,“高、大、全” 后期 “圆型人物”,普通人,“象征人”《青衣》嫦娥, (4)文体:前期 政治诗,再现型小说占主流; • 后期 体式多样、叙述方法多样 3、文学观念、美学观念上不同。 • 前期 真实反映生活的作品为“好作品”; • 后期 文学既要费用现实生活,还要反映人的真实情感—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一、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1、拨乱反正与解放思想。(70年代末—80年 代初)
好处:解放了文学生产力,端正了文学理论思想。
2、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80年代前期)
好处: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新题材、新观念、新生活、 新市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文化的碰撞与文化的融合。(80年代中后期)
二、本期文学思潮
• 1、拨乱反正期: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潮。
• 文学创作: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 文学理论:文艺——政治;歌颂与暴露;歌“德”与“缺 德”。
• 2、观念变革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相 互融合。

90年代文学思潮解析

90年代文学思潮解析


而王蒙等人从世俗立场来理解人文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
二、相关文化思潮

1.道德理想主义:


作家张承志和张炜90年代提倡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对古典人文情怀的呼唤;
二是对道德人格的现代思索; 三是对精神、理想、信仰的坚持; 四是对终极、灵魂和宗教情感的呵护。
中国当代文学

2.本土文化论: 又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是对一直占据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新历史主义: 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是一 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1982年在《文类》杂志的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 的旗号。 海登·怀特: 《元历史》《话语转喻学》《形式之内容》 观点: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文学虚 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从而把“史学” 变成了“诗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决定中国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

1.“人”的观念的变化。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3.解构主义的思维。
中国当代文学
三、主要文学思潮


1.新写实主义思潮(80年代小说中已讲过)
2.新生代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作家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日常 经验的强调和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求;其小说的独 特性和个人性表现在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 的体认、言说和绘制。 其一,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 其二,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 其三,后现代特征表现在:对人的欲望化解构和对启蒙叙 事的解构,美学风格上的后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
第六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思潮,基本循着‚人‛的观念的现代性探求、 文学本体的现代性建构这两条轨迹前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 汹涌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主潮。其大致经历如下: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对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这一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是活跃的新锐作家,包括韩少功、 郑义、阿城、李杭育、贾平凹、郑万隆等。1985年,韩少 功发表了《文学的‚根‛》。李杭育、阿城、郑义、郑万 隆等一批相关文章相继问世,许多报刊杂志开辟专栏讨论。 对民族文化的寻根,是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 式的追寻与反思,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 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这些努力为文学的创新突破寻找 到新的途径与可能性,无疑具有推动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初, 文艺界展开了名为‚清除精 神污染‛的斗争。这场斗争 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 剧本《苦恋》和根据这个剧 本改编拍摄的电影《太阳和 人》开始。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 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涉及 不少有探索勇气和有创造力 的作家、理论家,他们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 有些人从此在文坛上消失。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消失,人类世 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金主义迅速上升为社会关注的尖 端,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家和人文 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相对 独立却又彼此渗透。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 新历史主义:
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 , 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
?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Stephen Greenblatt) 1982年在《文类》杂志的前言中 ,打出“新历
史主义”的旗号。
? 海登·怀特: 《元历史》《话语转喻学》《形式之内容》
? 观点: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 ,是一种 “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 ,是一种“语言的虚构”, 从而把“史学”变成了“诗学”。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 一、女性主义理论 ?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女性在
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 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 ? 女性主义理论的奠基作品: ? 彼森《女性之城》、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 辩护》、 ? 沃尔芙《自己的一间屋》、波伏娃《第二性》、 ? 弗里丹《女性的神话》、米利特《性政治》、 ? 格里尔《女太监》
二、多元化文学思潮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1、1998年北京大学召开“后现代主义与中国 当代”当代研讨会。
2、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问题,理论界与批评界的看法颇多分歧,争论的 焦点主要有:
①当代中国文学是否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问题。
②如果承认当代中国文学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后现 代文化的影响,那么对此接受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 讨论的主要文章: ?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人文精神
寻踪》《道统、学统与政统》《我们需要怎样的 人文精神》《危机?进步?》《人文关怀:一种 知识与叙事》《诗人,你为甚么不愤怒》《选择 的自由与文化态势》《人文精神偶感》 ? 分歧的实质与原因: 1.价值多元化的表征; 2.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理解。

大二中国现代文学史90年代文学思潮

大二中国现代文学史90年代文学思潮

——《谢冕· 新时期文学的转型——关于‚后新时期文学》
2、文学(化)转型的具体表现:
▲ 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心态的发生了转变。 ‚我们已经没有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 费的同时就是自身的意识形态。‛
——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金钱也能生成一种专制主义,决不会比政治专制主义宽厚 和温柔。这种专制主义可以轻而易举地统治舆论和习俗,给不 太贫困者强加贫困感,给不太财迷者强加发财欲,使一切有头 脑的人放弃自己的思想去大街上瞎起哄,使一切有尊严的人贱 卖自己的人格去摧眉折腰。‛
“今天,文学的危机已经明显,文学杂志纷纷 转向,新作品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力的读者日益 减少,作家和批评家当中发现自己选错了行当,于 是踊跃下海的人越来越多。‛ ‚今天的文学危机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不但
标 志了公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 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 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整个社会对文 学的冷淡,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已经对发 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 ——《王晓明· 旷野上的废墟》 “在90年代初,我们猝不及防地目睹了作家在 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又一次的‘转向’和精神‘溃 败’。这 种转向和溃败,以前或由于政治力量的压力,而现 在,则是物质、金钱的诱惑和挤迫。‛ ——《洪子诚· 文学‘转向’和精神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90年代文学转型
1、新意识形态的出现:经济实利主义
▲ 社会转型: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向商品—市场为中心的现代社 会的渐变。
▲ 文学(化)转型:前新时期→后新时期
▲ 后新时期文学: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新时期文学内部因为新质的产 生,出现了以告别革命、反启蒙、淡化主流为目标的新的思潮。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④新潮小说中的“现代派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中 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经验,如刘索拉的《你别 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黄 泥街》,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等,这些作 品中所表达的大学生活、“文革”记忆、城市边 缘化人群的生存,小街的风俗等等,都不过是故 事的材料而已,作者将这些城市生存经验和故事, 通过变形、荒诞、反讽、戏谑等现代派手法表现 出来,反映整整一代城市青年情绪和经验的变化, 他们的迷茫、彷徨和焦虑。
二、对西方现代派文艺的讨论 1、从1978年开始,出现介绍、翻译、评价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热潮。 2、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徐迟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提倡现代派文学。 叶君健、冯骥才等作家发文予以支持。 3、1983年徐敬亚在《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 《崛起的诗群》,概括西方现代派文学特 点。
③这些诗歌流派的共同特点在于对传统文学中的 本质主义、抽象主义的“宏大话语”方式的解 构和反叛,以确定个人主体叙事。他们将诗歌 从“天上”的乌托邦梦想,拉向了“地面”的 日常经验,但也隐藏着将诗歌“形而下”内容 的极端化的诗歌走向,从而导致世纪之交“下 半身”和“垃圾派”诗歌,以及网络上的“口 水诗歌”的出现。
六、“新写实”小说 ①“新写实”小说将创作的焦点集中到普通人的 日常生活经验之中。这一流派的创作,既保留了 传统写实主义的一些基本手法,也吸收了新时期 以来10多年的文学探索成果,将创作的主体意 识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1988年前后, 方方、池莉、刘震云等人的小说是“新写实”的 代表。 ②“新写实”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上,主张 还原生活原生态,消解创作中的主观倾向,表达 市民生活中庸常和琐碎的一面,表达他们的烦恼 和无奈。但他们主张的“零度叙事”、“零度情 感”,既是对知识分子启蒙传统的偏离,也是对 价值判断的搁置。带有一定的“自然主义”色彩。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80年代、90年代(新时期祖国大陆文学)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节8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导入新课:新时期文学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前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后期现代主义即后工业时代的思潮,二次大战后的文学,(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主要是存在主义,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存在的困惑,它还试图赋予处于荒诞世界中的人以崇高的意义,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荒诞性、自由选择的意义等命题,代表作家:海德格尔。

现在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1.现代主义文学史激烈反传统的,但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了传统文学(主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之后还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规则和范例,二次大战后现代主义更进一步吧前期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

它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虽然在事实上任何人,包括现代主义者都不可能不生活在传统之中),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尽管就某种意义说正是现代主义孕育了后期现代主义,后者是由前者脱胎而来。

后期现代主义文学被视为“缺乏公认的父母亲的文学”,“无论死去或者活着都没有”,她试图对小说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是在“上帝死了”以后处于“荒原”中的作家要创造出新的神圣来所作的努力;但后期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终极价值,在他们看来,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对崇高的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地对待他们;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九十年代文学

九十年代文学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发表时间1999~2002年 , 2005评出) 《张居正》 作者 熊召政、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11 《无字》 作者 张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1 《历史的天空》作者 徐贵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4 《英雄时代》 作者 柳建伟、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3 《东藏记》 作者 宗璞、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4
6、“断裂问卷”事件 由朱文、韩东等人发起并整理的《断
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的调 查。这份问卷调查,以“新生代”作 家为调查对象,共设计了12个问题, 主要涉及到现存的文学秩序等一系列 重大问题。
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回答上,90%以上的
人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对其写作没 有意义,鲁迅对当代文学无指导意义, 作家协会没有存在的必要,茅盾文学奖 和鲁迅文学奖没有积极作用等。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获奖作品为四 部长篇小说, 贾平凹的《秦腔》、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麦家的《暗算》、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张炜《你在高原》(10卷)作家出版社,2010.3 ; 刘醒龙 《天行者》《十月》2009.4期 ;人民文学 出版社 2009.5 莫言《蛙》,《收获》2009.6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12 毕飞宇《推 拿》,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9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3
三、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总体状况 1、“三元一体”格局形成 2、个人化写作立场普及
3、文学潮流的淡化
4、长篇小说创作的兴旺
1998年的长篇创作,据统计有800
部左右。最值得关注的长篇,主 要是《尘埃落定》《人寰》《故 乡面和花朵》《第二十幕》和 《高老庄》。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

摘要20世纪90年代,作为20世纪的“末世”,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

20世纪9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断代,其意义和价值,尚未得到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深入研究。

20世纪90年代文学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的农耕书写特征,整体性的启蒙叙事、革命叙事困境,具有主动性反拨的意味。

重新认识20世纪90年代文学,我们可以梳理出三种叙事走向:探寻古典文化、皈依身体性属、走向民间话语等,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算是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整体困境,它们本质上依然属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困局范围之内,尽管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对启蒙叙事、革命叙事的反思,是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反背。

20世纪90年代,作为20世纪的“末世”,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

本文试图讨论的是: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到底抛弃了什么?知道我们丢了什么,才能真正知道我们回头要找什么。

“传统”回溯式寻找者的稻草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也许应该从两个人及其两部作品开始:贾平凹《废都》、余秋雨《文化苦旅》。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极高敏感度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他写作了《浮躁》,小说名此后成为整个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状况的代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 机》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观点
❖ 王朔:以调侃的姿态,迎合了大众的看客 心理,嘲笑了被我们称之为人文精神的价 值指向。
❖ 张艺谋:电影使用了在中国人看来最具现 代性的技巧,所表现的却是中国文化最陈 腐的东西,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全面丧失。
❖ 先锋:暗合了知识界从追究生存价值的理 想主义目标后撤的思想潮流
• 今天,文学的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文学杂志 纷纷转向,新作品的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 力的读者日益减少,作家和批评家发现自己 选错了行当,于是踊跃“下海”的人,倒越 来越多。
• 今天的文学危机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不但标 志了公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更标志着整 整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 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 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正从一个侧面证实 了,我们已经对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 兴趣。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
❖ 新写实主义:同样反映出作者精神信仰的 破碎
❖ 讨论是以文学的危即为出发点的,如何 看待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自然成为争 论的焦点,三种观点: 一是不赞同对王朔的批评,如白烨、杨 争光、刘心武等,如王蒙的《躲避崇 高》,反对把王朔现象视为文学危机的 表征。 二是对文学的现状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如张炜、张承志。《以笔为旗》。 三是折中。人文精神的讨论,文学和知 识份子存在一个再度确立价值理念的问 题。其真正的分歧不是要不要人文精神, 而是在新的时期理想主义和世俗主义之 间的一场冲突。
❖ 5、鲁迅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 6、你认为中国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和机构对 你的写作有切实的帮助吗?你对它作何评价?
❖ 7、你对《读书》和《收获》杂志所代表的趣 味和标榜的立场如何评价? 8、对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你是否承 认它们的权威性?

❖ 发放问卷是否是一次“弑父”行为?
❖ 答:显然不是。那些在年龄是我们的父辈 的作家与我们的写作没有任何继承关系, 我们不是看他们的书长大的。说我们是 “喝狼奶长大的”,也许没错,但我们的 自我感觉更像是一些孤儿。如果说到“父 亲”,也许是海明威、卡夫卡、博尔赫斯 这样一些人。但他们从来不承认我们是他 们的儿子。
❖ 大众文学
以投合大众审美趣味满足大众阅读需要为目的 文学读物。冲击精英文学。
二、人文精神大讨论
90年代文学商业化: ❖ ①作家世俗化。 ❖ ②作家为钱写作。 ❖ ③作家采用商业手段,自我包装,自我推销。 ❖ ④亚文学、软文学充斥市场。 ❖ ⑤严肃文学媚俗化。 ❖ ⑥创作队伍的分化流失。 ❖ 此外:利益驱动使创作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以致创作走向模式化、复制化,并培养起一种浮 躁心态和媚俗化审美取向。
❖ 人文精神问题的大讨论是90年代波及面 广泛的一次讨论,其主题是社会转型期 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问题,其 触发点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文学是 否存在危机的问题。
❖ 这次讨论最初是由王晓明、张宏、徐麟、 张柠、崔宜明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的。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 文学走向边缘——“精英”文化受挫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文学商 品化 读者与市场选择文学 部分作家还在保持创作的独立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0年代文学形态
❖ 主流文学
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学,主要特 征是突出党的领导,弘扬革命传统,关注现实 生活。
❖ 精英文学
目的在于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遭遇困境。
四、1998年朱文、韩东等发起的“断裂” 行动
❖ 《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 ❖ 韩东出题,朱文组织,“新锐”作家回答 ❖ 1、中国当代作家中对他们产生影响或者指引
作用; 2、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对他们的写作有无重大 意义,当代文学评论家能否指导他们的写作; 3、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及是否成立; 4、汉学家的评价与观点是否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