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4、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19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 理论和思潮的引入和评介掀起高潮。 徐迟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高行健著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都曾引发广泛论争。 1980年起始由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 派作品选》四册八本陆续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推出。
从1981年到1985年,在争论的同时,西方 现代文艺观念与方法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当 代文学创作中——朦胧诗,“新的美学原 则在崛起”,“东方意识流”,刘索拉、 徐星、残雪等的小说,先锋文学…… 1985年前后,文坛又掀起一场“伪现代派” 的讨论。
B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评论》从1985年第4期开始,推出了 “我的文学观”专栏 刘再复系统阐述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原 则” ,引起了全国性的对“文学主体性” 问题的批评、反批评及其商榷。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的围绕 “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 提出文学艺术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强调人的 主体性。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 不能仅仅把人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 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日趋边缘化和多 元化,整体上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的三元格局,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彼此渗透。
这解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由此形成了文 坛空前的活跃与躁动。
作家的个人写作立场、民间写作立场
个人写作立场:作家不再自认为他是国家 民族人民的代言人,他愿意从自我的角度 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相和 痛楚。 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 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方式,而且还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韦伯、哈 贝马斯等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世俗社会,90年代的中国最 大的社会思潮是世俗化思潮。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欲 望化相联系,波德里亚、福柯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者和女性主 义者都在致力于这种问题的研究。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快乐、刺激、另类 的事情印证着金钱的价值,痛苦的精神思索、神圣的理想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二、文学的人文价值被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的体 制也发生了变化,作家从体制中脱离出来,变得边缘化,其结 果是作家的写作自由增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正常化,作
家的存在受到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关系不清白 了,媚俗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文学放弃了超越性的精了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 形态机器”的控制,题材、样式、手法空前的多元化:题材杂 多、价值分化、日常生活浮出、世俗化增强。大众文化、文学, 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构成冲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对这种社会的一种社会 学概括。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 都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2、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二、基本特征:反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对确定性和终极价 值持怀疑态度;强调多元化,对社会进行调侃和反讽。文学表 现是:消解宏大叙事,反精英意识,价值立场向大众转移,手 法常用的是反讽、戏拟、拼贴等。 三、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1989年为界拨乱反正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 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 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 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 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粉 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 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 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 道路。 ——《邓小平文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朦胧诗论争 艾青 现代派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清理冤假错案
一、充分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保障 对冤假错案平反 ,解放了包括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 二、良好的社会基础 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各级管理干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包袱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部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建设事业之中。 对建党和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错误的彻底纠正 ,显示出新 四、思想基础和路线保障 时期的党和政府具有与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彻底决裂的决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定位,统一 心和修正自身错误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党的实事求是 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严 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重束缚,重新建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方针。
80—90年代文学思潮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初, 文艺界展开了名为‚清除精 神污染‛的斗争。这场斗争 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 剧本《苦恋》和根据这个剧 本改编拍摄的电影《太阳和 人》开始。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 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涉及 不少有探索勇气和有创造力 的作家、理论家,他们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 有些人从此在文坛上消失。
.
第六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思潮,基本循着‚人‛的观念的现代性探求、 文学本体的现代性建构这两条轨迹前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 汹涌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主潮。其大致经历如下: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对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消失,人类世 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经济激剧变革及其带来的拜金主义迅速上升为社会关注的尖 端,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家和人文 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相对 独立却又彼此渗透。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79年1月,上海《戏剧艺术》发 表陈恭敏《工具论还是反映论——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对 长期统治中国文艺界的权威理论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大胆地 提出了质疑。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事 件。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 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定下了基调。此后,文艺为人民 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 方针得以再次确立。
问卷解读:90年代文学思潮演变规律探寻
2 关于上海作协发起的百名评论家推荐 9 . O年代最 有影 响的作家作 品的 问卷的分析 :
(前 十 名 )
王 安 忆
(前 十 名 )
《 长恨 歌 》
的作 家认为 当代评论 家没有权力 和足够才智 对作家 写作进 行指导 ; 0 1 %的作家认 为活跃 于 当代 文坛的作 家没 有人给 0 与他( ) 她 的写作 以一种根本之指 引 , 不应把 陈寅恪 、 王小 波 等当做偶像 。
维普资讯
理论掾索
福柯 的“ 权力 一话语 ” 论 , 理 布尔迪厄 的“ 文化资 本 ” 理 论, 深刻揭示知识话语和权力的共生关系。权 力不是 物质实 体, 而是一种无往不在 的关 系。权力 的重要 载体是话 语 , 文 学话语是“ 力量 的场 所 , 意见纷争 与利 益变更 的地 方 , 是 是 正统力量与反对势力相冲撞 的场合 ” 葛林伯雷) ( 。话 语权 之争影响着 9 O年代文学复杂的演进 过程 , 大致 有四种模式 : 1 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化/ . 文学话语 ;. 2 作家/ 评论 家; . 3 作家/ 作家 , 评论家/ 评论 家;. 4 各派别 内部之 争。文学史主要 是 由 作家创作和评论家评论 构成 , 两者关系构成文学思潮 的基 本
余 华
《白鹿 原 》 《 桥词 典 》 马
《 三观 卖血记 》 许 《 月寓 言 》 九 《 灵吏》 心 《 化苦 旅 》 文 《 着》 活 《 与地 坛 》 我
《务 虚 笔 记 》
陈 忠 实
韩 少 功
史 铁 生
现象 B:6 5 %的作家对《 读书 》 否定批 评态度 ;9 的 持 2% 作家未做评价 ;5 的作 家持肯 定态度 。5 %的作 家对 《 1% 2 收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90年代文学思潮及新写实小说
• 5、作家池莉要表达的写作主旨
• 池莉在还原了平常百姓的琐细烦恼“原生态” 的同时,又刻意点染了他们坚韧应对烦恼,善 于自我调节的可贵品质,这样就显示了烦恼人 生中的亮点。 • 这一点正是池莉作品的独特之处,小说的根本 在于:“直面人生,然而并不绝望。”
• 思考:
• 新写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 的关系?
《渴望》是一部1990 年出品的电视剧。该 剧成为轰动全国感动 千万人的电视剧,被 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 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 碑,它创下的巅峰效 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 话。
文学三元格局
• 大众通俗文学 •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 精英文学
二、文化守成与作家边缘化写作
• 随着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和消费文化的 成熟,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 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 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怀 疑,90年代的文化意识和文学内容中, 犹豫困惑、批判和反省的基调得以凸显。
《烦恼人生》节选
• 公共的卫生间有两个水池,十户人家共用。早晨是最 紧张的时刻,大家排着队按顺序洗漱。印家厚一眼就 量出自己前面有五六个人,估计去一趟厕所回来正好 轮到。 • 厕所又是满员,四个蹲位蹲了四个退休的老头。他们 都点着烟,合着眼皮悠着。印家厚鼻孔里呼出的气一 声比一声粗。一个老头嘎嘎笑了:“小印,等不及 了?” • 印家厚勉强吭了一声,望着窗格子上的半面蜘蛛网。 老头又呵呵笑着:“人老了什么都慢,但再慢也得蹲 出来,要形成按时解大便的习惯。你也真老实到家了, 有厂子的人怎么不留到厂里去解呀。” • 屁!印家厚极想说这个字可他又不想得罪邻居,邻居 是好得罪的么?印家厚憋得慌,提着双拳正要出去, 后边想起了草纸揉搓声,他的腿都软了。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刘震云《一地鸡毛》 • 1、作家生平简介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第十一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 整体面貌
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 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
1 ,通俗文化热 2 ,文学商业化 3,意识形态的潜在作用 , 4,海外文化思潮的冲击 ,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特征
一,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 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 寞的发展时期, 寞的发展时期, 二,文学逃逸社会话语中心,开始向边缘话 文学逃逸社会话语中心, 语漂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特征
三,作家精神萎缩,放弃崇高,走向世俗
四,文学作品迎合世俗欣赏趣味,水准下滑
第二节"人文精神"的讨论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 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 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 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 展的理想人格的肯(西学派;传统派)
2,信仰派(终极关怀派;宗教派)
十二章,90年代小说
1,"新写实小说"
2,"新生代小说"
3,"女性小说"
�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学术思潮在西方思潮的催生和本土人心思变的心理驱动下风起云涌,一波紧逼一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李泽厚一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李泽厚:《走自己的路(对谈集)》,第313页,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划了较为清晰的分界线。
透过思想和学术的夹缠、淡出与凸现的纠结,在学术思潮中涌动浮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五方杂处,泥沙俱下,其研究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反思总结。
一80年代的学术思潮似乎是伴随着所谓“拨乱反正”的意识形态逻辑起步的,但那仅仅是表面的呈现,真正有头脑有远见的学术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
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初版于1979年)就是“新时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回到康德”和“主体性”的倡导,是整个1980年代的学术思潮潜在的逻辑和内在思想的脉搏。
因而,启蒙、拯救、改革等成了这个时代学术思潮的出发点和关键词。
与此相适应,学术研究者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思想启蒙者和学术英雄成了人文学者挥之不去的梦或痛。
一时之间,创新、突破成了各个研究领域的焦点,观念的转换和方法的更新成了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
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和学术潮流中向前推进的。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成了研究者追捧的新思潮,不管懂与不懂,适用不适用,都想方设法趋新,“咸与维新”。
于是,用系统论探讨人物性格,用突变论研究人物塑造,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透视艺术创新与审美趣味,等等,不一而足。
对创新的追求已近狂热,黄子平曾经风趣地形容:创新这条狗到处汪汪乱叫,弄得研究者疲于奔命,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
(与王晓明的一次对话大意)对方法的热衷也接近”(转引自《外迷狂,刘再复当时有一句名言:“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的表现。
90年代文学思潮及新写实小说解析
三、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 分析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
• 2、“零度”叙述口吻
• 新写实小说的叙述者往往是单纯的旁观 者,不动声色地叙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叙述者极少分析人物心理或自我阐释, 不显示明确的判断倾向。
三、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 分析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
• 3、“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 不重视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重视叙 述方式的完全生活化。
三、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的 世纪末重构
•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创 作的影响; • 2、90年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化;
四、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 • • • • 新写实主义 新历史主义 女性小说 新生代(晚生代)小说 散文创作
新写实小说
• 一、含义 • 1、产生的背景; • 2、含义 • 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 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 原,诚直面现实,直面本态人生的新的文学倾向。 • 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这一年,《钟山》杂志 正式打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面大旗。从此 以后,一批冠以“新写实”名称的小说在文坛上不 断涌现。其中主要以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刘庆邦的代表作家。
《烦恼人生》之工人印家厚的一天
• • • • • • • • • • • • 早晨3时40分,儿子雷雷滚落床下,夫妻吵嘴; 6时,刷牙洗漱叫醒儿子赶上渡轮; 公交车上与年轻姑娘发生冲突; 赶上渡轮,旁观打牌、与小白谈文学 与儿子雷雷吃早餐,送儿子插班进厂里的幼儿园; 8时,进厂上班,迟到1.5分钟 三十元奖金泡汤,与徒弟雅丽搞点小暧昧; 中午,午餐小白菜里吃出了半条菜青虫; 午睡时,儿子雷雷被关“禁闭”; 给老丈人买寿礼,茅台两斤96元,买不起; 收到知青朋友的一封信,思绪万千; 下午,接待参观团,被工会派了任务组织联欢会,为国宝大熊猫捐 款2元(厂长也只捐了5角); • 下班后,接上儿子,回家吃饭,饭后洗碗,得知妻子老家亲戚来玩, 借住他家; • 晚上11点36分,上床睡觉,妻子告知房子要拆迁。
90年代文学思潮
相关文化思潮 1.道德理想主义: 1.道德理想主义: 道德理想主义 作家张承志和张炜90年代提倡 作家张承志和张炜90年代提倡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对古典人文情怀的呼唤; 一是对古典人文情怀的呼唤; 二是对道德人格的现代思索; 二是对道德人格的现代思索; 三是对精神、理想、信仰的坚持; 三是对精神、理想、信仰的坚持; 四是对终极、灵魂和宗教情感的呵护。 四是对终极、灵魂和宗教情感的呵护。
关注人文精神及其文化思潮 一、人文精神讨论
引发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原因: 引发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原因: 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世俗化,商品化加深,物 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世俗化,商品化加深, 欲主义盛行,社会道德滑坡,责任感萎缩。 欲主义盛行,社会道德滑坡,责任感萎缩。 二是1990年代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格外沉闷, 二是1990年代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格外沉闷,人文科学 年代以来知识界 研究不景气。 研究不景气。 三是文学失血走向平庸,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意识丧失。 三是文学失血走向平庸,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意识丧失。
2、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问题,理论界与批评界的看法颇多分歧, 问题,理论界与批评界的看法颇多分歧,争论的 焦点主要有: 焦点主要有: 当代中国文学是否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①当代中国文学是否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问题。 问题。 ②如果承认当代中国文学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后现 代文化的影响,那么对此接受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代文化的影响,那么对此接受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面对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及文学现象 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及文学现象, ③面对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及文学现象, 如何正确看待它? 如何正确看待它?
90年代文学思潮解析
而王蒙等人从世俗立场来理解人文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
二、相关文化思潮
1.道德理想主义:
作家张承志和张炜90年代提倡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对古典人文情怀的呼唤;
二是对道德人格的现代思索; 三是对精神、理想、信仰的坚持; 四是对终极、灵魂和宗教情感的呵护。
中国当代文学
2.本土文化论: 又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是对一直占据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新历史主义: 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是一 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1982年在《文类》杂志的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 的旗号。 海登·怀特: 《元历史》《话语转喻学》《形式之内容》 观点: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文学虚 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从而把“史学” 变成了“诗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决定中国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
1.“人”的观念的变化。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3.解构主义的思维。
中国当代文学
三、主要文学思潮
1.新写实主义思潮(80年代小说中已讲过)
2.新生代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作家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日常 经验的强调和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求;其小说的独 特性和个人性表现在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 的体认、言说和绘制。 其一,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 其二,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 其三,后现代特征表现在:对人的欲望化解构和对启蒙叙 事的解构,美学风格上的后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反映和延续。
在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与“80后”思潮和“乌托邦”思潮展开了相互影响、冲突与共存。
在中国文化领域,“后现代”思潮的推广和影响逐渐显现,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思潮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社会文化、80后思潮、乌托邦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推广、影响、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革而开始崭露头角的。
这一思潮的出现,是对传统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思想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尝试。
“后现代”思潮的诞生背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涌现的局面。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知识分子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接纳和回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交融和碰撞。
这一思潮的涌现,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范式,更为中国未来的文化领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1.2 解读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交织交错,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图景。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1977到现在)新时期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继十七年文学时期、“文革”时期以后的第三个文学时期。
以“人”的观念的现代思考、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论争的频繁更替与发生、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与快速变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时期。
一、1977至1989文学思潮前奏: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
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奠基:是对过去尤其是10年文革中所推行的极左文艺政策、文艺观念的否定起步。
(1、文艺界对“文革”的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批判,开始文艺体制的重建。
2、在文革中被迫解散和陷入瘫痪的文艺领域的组织宣布正式恢复。
如全国文联、全国作协、全国剧协等。
3、《武训传》案、俞平伯案、胡风反革命案得到平反,在文革中被打倒的作家得以平反和恢复名誉。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这个可以说详细些)会议重申了双百方针,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这对进入新时期的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背景: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0年代小说:1、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一、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2、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介绍。
3、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文本。
先锋小说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本, 新写实主义、新状态、新历史主义、王小波与王朔小说 等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变体。
二、私人化女性写作
1、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海男《我的情人们》等的讨论。 2、对私人化女性写作内涵的理解。
三、女性主义写作的困惑与出路
1、狭隘边缘与孤芳自赏。 2、超性别意识。
八、思考题:
1、谈谈90年代的社会与文化。 2、谈谈90年代文学思潮的概况。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
一、定义:见教材。
2、王晓明等参与。《读书》杂志刊发一组讨论文章。
3、张承志和张炜提倡道德理想主义:呼唤古典人文情
怀;思考现代道德人格;坚持理想信仰;呵护灵魂 与宗教情感。如《心灵史》《柏慧》等。
二、文化保守主义
1、现代化与本化结合阐扬中华本土文化。 2、儒学在20世纪的创造性的转化。
3、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白鹿原》《曾国藩》《雍
二、90年代文学的全方位转型
1、题材杂多,载体多样; 2、价值立场、审美意识深刻分化,文学观念进一步开放;
3、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注重文体实验和形式探
索,文学具有了独立话语权; 4、世俗化倾向,对现实、生活进行个人化体验和挖掘;
三、90年代文学转型潜藏的危机
1、商业化语境的负面影响;
2、发达的大众传媒的冲击;
四、“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1、在对“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比较研究中,有论 者认为:“新写实”在渊源上与以往的现实主义 一脉相承,应该把它归入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之 中。 2、关于“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关系问题,更多的评论者则 着 重分析比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特征。
五、“新写实”与自然主义的关系
1、丁永强的《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回归》认 为二者有六个方面的相同之处。 2、“新写实”和自然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新状态文学思潮
1)对日常经验的强调
(1)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 A、欲望化形态,如何顿、朱文等。 B、私人化形态,如韩东、鲁羊、林白、陈染等。 (2)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 A、穿越生存表象直抵生存本真。 B、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
2)对私人性叙事的追求
(1)对启蒙叙事的解构。 (2)美学风格的后现代性。
第九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90年代文学转型
一、90年代文学转型的语境
1、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 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2、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人们生活
节奏的加快,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正在被淡化,文学
日益边缘化和泛商品化。 3、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得到了强化。
正皇帝》等。
三、后殖民理论反思
1、反思质疑西方文明的普世性和文化殖民,张扬文化的民族性 与本土性
2、思考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的定位与建设。
第四节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一、几代女性写作概况
1、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下的追求与迷茫。
2、十七年文学女性性别被遮蔽,与男人一样。 3、80年代中后期从自然层面肯定了女性的性别。 4、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的文学呈现女性特有的经验世界。 作为边缘性话语的文本探索,女性写作将话语建构、生存困惑 和历史批判交织得最为惊心动魄。女性写作的展开背景是西方 女性主义理论的进入和当代中国城市女性独立空间的空前提升, 因此女性写作的起点充满了现代主义的浓重色彩。
二、“新写实”小说兴起的原因
第一,社会生活方面的原因。 第二,文学自身方面的原因。 第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三、“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
对于“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评论界众说纷纭。
1、《钟山》杂志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中的说法。 2、雷达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3、王干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4、陈骏涛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5、郭光华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4、大众文化思潮
(1)文化和文学产品纳入工业化的生产消费,展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俗化的景观。 (2)消解政治话语一体化和精英文化中心化,片面强调娱乐功能。 (3)大众文化思潮下的作家作品:王朔《顽主》系列,朱文《我爱 美元》,贾平凹《废都》等。
第三节 关注人文精神及其文化思潮
一、人文精神讨论概况
1、1993王蒙《躲避崇高》引发讨论。
1)以写实为主要特征,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
的长处; 2)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真诚直面人生与现实。
如池莉、刘震云、刘恒等。
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对新潮小说乃至寻根派和现
代派小说的反拨。当方方将新写实的“风景”首先 展现在当年光怪陆离的文坛上,在转换了审视现实 的立场之际,新写实主义小说预示了某种对历史的 解构姿态。新写实小说既远离宏大叙事进入当下生 活原生态,同时解构精英主义话语的理想主义神话。 新写实的领军人物池莉以《绿水长流》、《来来往 往》等市民小说对现代爱情神话坚持不懈的质疑, 可以视为现代性话语当代裂变的映射。
二、决定90年代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
1、“人”的观念的变化。主体破碎,精神品格降低,生物性本 能放大。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揭示人内心体验、感受、矛盾和对自 我反思是其核心思想。 3、解构主义的思维。消除和拆解结构。
三、探索中的新思潮: 新写实主义、新状态、新历史主 义、大众文化思潮 1、新写实主义思潮
六、对“新写实”小说的评价
1、把“新写实”小说放到艺术的整体演进中来加 以 考察,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2、“新写实”小说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1)新历史主义小说特点:
A、否定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证明历史的混乱与虚妄。 B、嘲弄历史的本质规律,营造文本情节迷宫。 C、清楚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相对性和片面性。 D、主题思想和艺术形态的开放性。 E、理性的迷失造成消极影响。
(2)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余华《活着》,苏童《妻妾成 群》,莫言《红高粱》,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