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50--60年代文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50——60年代文学思潮
• • • •
[教学目的、重难点] 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在现代时期是怎样的。 了解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66)的历史语境。 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脉络,并对其有恰当 的理性分析。
第一节 40年代文学的转折
• 当代文学的概念在时间上指新中国成立 之后一直到现在,一般认为经历了十七 年(1949—1966)、“文革”(1966— 1976)和新时期(1976—)三个历史时 期。 • 49年以后的文学,按照毛泽东的设想, 它与之前的文学应该是断裂的关系,确 实,从外在形态看这样的。
左翼作家在确立延安“文艺新方向” 的主导地位方面所做的工作:
• ①传播《讲话》的观点,介绍并高度评价解放区 文艺创作。如赵树理的小说,《白毛女》等。 • ②对抗战以来,尤其是国统区文艺状况,以毛泽 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估计,对一些重 要文学问题清理、检讨。 • ③对40年代作家、派别进行“类型”划分,确定 文艺思想、倾向和作家、作品等级,确定团结、 争取、打击的对象。以确保“文艺新方向”的实 施。
(3 ) 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4 ) 读者:在此期关系很复杂,一般不具备 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作为权威批评的一种延 伸。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是被构造出来的, 是不被具体分析的概念。 (5 ) 文学规范体制:其功能是对作家的协作, 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评判。
(6 ) 刊物和文学团体。五十至七十年代, 作家的写作、出版、阅读等活动,包括作家 自身,都被高度组织百度文库。外部力量的调节、 控制有内化为作家的自我行为。
第二节、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唯心论的批判 (1954年)
• • • • • 《红楼梦》研究有两派,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 称为“旧红学派”,后来,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称为“新红学派”。
一、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研究中 “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把这部伟大 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为文学现象加以 探讨。
第四节、“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界的 新气象
一、理论批评的大胆探索与争论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二、文艺创作的活跃和作家心态的开放
1、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大胆 干预生活。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 人》。 2、打破表现人性、人情的禁区,加深了对 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如:《红豆》 3、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十分活跃。
2、对《红楼梦》的作者、原稿、各种版 本和佚稿做了大量的考证和钩沉的工作。 3、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成就, 特别是它的人物形象,做了具体深入的 阐述。 二、批判过程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及其他》
三、评价:
•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 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 想(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的批判, 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 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整个社会生活中的 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 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围,造成许多负面 的影响。并又引发了后面的批判胡风文艺 思想的运动。
第二节 50——60年代的文学环境
• 1、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民族精神振奋和 理想主义文学的兴盛。 • 2、对外来文艺的态度 A、整个50年代,苏联文学被置于“榜样” 的地位。苏联文学的翻译、评介,放在最 重要的位置上。
B、 对待西方古典文学(包括俄罗斯文 学),虽然态度比较谨慎,还是吸收接纳了 不少。在当时报刊上出现的作家主要有雨果、 果戈里、拉伯雷、席勒、安徒生、易卜生、 陀斯妥耶夫斯基等。 从时间上看,对外国文学的有限度的肯 定大体限制在19世纪以前。 从创作方法上看,以现实主义为主。
(3)在周扬等那里,深入生活,尤其是工农 兵生活是创作成败重要一环,而胡风等则 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体 对客体的“融合”、“搏斗”。 (4)有关“当代文学”的传统,周扬等更重 视毛泽东的《讲话》是“当代文学”更直 接、更重要的“资源”,而胡风等则更重 视“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所开辟的 “文学革命”传统。──这些分歧,反映了 中国左翼文学内部不同的有差异的关于文 学的想象。
第七节 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1日~6月28日,
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 “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 议”。是纠正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 商定调整大计,具有指导全局意义的文艺 会议。
2、广州会议
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 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 座谈会,即“广州会议”。
(1)文学批评的功能:应具有个人化、科学化和 鉴赏性等特点;而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文 学批评最主要的唯一的功能就是进行文艺界的 斗争。这种“功能”,毛泽东很形象地称之为 “浇花”和“锄草” (2 ) 批判运动:认为某一作家、作品,某种文 学思潮、现象错误像只眼中对文艺路线的权威 产生挑战时,对他们的批评,既可能演化为一 场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
(3)“双为”方向:
将这种政治价值落实到文学实践之中,就 具体体现为: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兵 服务,就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4)艺术表现形式要求:民族化、大众化。 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工农兵所喜闻 乐见。 对新的文化、新的文学艺术,毛泽东用 各种称谓来描述,如“革命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新 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 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农兵的文艺”等。
思考练习
• 1、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在现代时期是怎样 的? • 2、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有哪些? • 3、如何看待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4、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 5、解释:双百方针;第一次文代会
1、自上而下地号召、组织,甚至是在强制 下人为地发展起来的。 2、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 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 3、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 4、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现实主义的传统被逐渐抛弃,浪漫 主义被过分强调。 2、只能唱光明的赞歌,不能触及现实 生活中的矛盾。 3、只能表现集体感情,个人感情的抒 发被认为是自我表现。
C、20世纪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和具 有近似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品(当时 被称作20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没落期的颓 废文学各派别),以及苏联文学中离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线的创作(如 叶塞宁、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等) 都被作为反动的或腐朽的思想艺术倾向 予以否定,作品也不介绍。
2、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4、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领 导中国革命的根本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也是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组成部分。在1949年以 后,一直到文革结束,毛泽东文艺思想始终是 中国大陆的唯一合法的文艺思想,也是唯一的 最高文学准则。
(2)特征:实践性 总体上看,《实践论》《矛盾论》 等哲学著作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哲 学基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 新文化思想的体现;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则主要体现在40年代的《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之中。
3、大连会议
1962年8月2日~16日,中国作协在 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 会,即大连会议。
十、极“左”思潮的升级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 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 3、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 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4年版。 • 4、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 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第三节、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简介(1902~1985)
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 诗人、翻译家。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可以认为是胡风文艺思想 的精髓。 2、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3、主要分歧:
(1)对文学和政治、实践(生活的和艺术 的)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上的分歧。 (2)周扬等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为接近,而胡风 等则更多地接受十九世纪法、俄文学的 “批判生活”的性质,并强调作家的“思 想启蒙”责任。
5、当代文学的起点
• 第一次文代会:又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 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 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大会被认为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 区的两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确立了以《讲话》为新 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为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中 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 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第三节、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一、《武训传》从摄制到展开讨论的过程 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 记影片,分为上下两集。 二、负面影响: 1、开了用政治解决文艺问题的先河。 2、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3、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一文学观念的权 威地位。
3、评价:
•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 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问题。对文 艺创作有争议的作品进行讨论或论争,是必要的, 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 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 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的政治 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 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 极端和粗暴的。是不正确的。它开启了名为讨论、 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1、40年代文学的基本格局
• 解放区文学:歌颂倾向,体现了建设一个新的 社会理想的意向 • 国统区和沦陷区:关注普遍的社会性问题,比 如人生、人性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思索等,这 些差异不仅仅是主题性的差异,也是作家审美 态度的差异。 • 40年代后期,国民党官方又加紧了对左翼文学 的压制,致使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对国民党政 治产生了失望情绪。人们开始理解左翼文学, 出现了向左翼文学靠拢的趋向。
三、评价
• 通过批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获得了牢固的统 治地位,《讲话》也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到 1980年,这一案件才在政治上得到平反纠正,88 年,中央有关部门又对胡风的文艺思想作了新的 评价。)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运动, 规模声势、涉及面、牵扯人员,远远超过此前历 次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斗争。它不仅造成了胡风 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 思潮的膨胀,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极深重的创伤。
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 4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 承续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进入文学的 “中心”位置。
3、地理环境的转移与作家的文化品格
当代中心作家的出现,致使文学的地理环境发 生了位移。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地 理上的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表现出文 学观念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 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 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
第五节、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 1957年6月,开始以批判丁玲、陈企霞、冯雪峰为突 破口,开始了反“右派”运动。 1、丧送了大批文艺工作者的政 治生命和艺术青春。 2、忽视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民主, 助长了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3、削弱了现实主义原则,助长 了以政治取代艺术性的倾向。
第六节、新民歌运动
一、如何评价新民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