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三个环节。
一、材料储备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因为,与其他任何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料。某一具体作品虽然可能是独创的和前所未有的,但其内容却必须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做无米之炊。
文学材料虽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但它们既不是先天就有也不是神授的,更不是自己憋在静室中“想”出来的。它们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由此而言,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无意获取是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对于这些刺激,他虽然没有有意地记忆或着意地思索,但它们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流悄悄地进入大脑,有些甚至会在长期记忆中扎根。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实践获取,主要指作家主动(或被迫)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种材料又叫做直接材料。
书本获取,则是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所以又叫做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
艺术发现名曰“发现”,其实不是外来的,而是由作家内心酝酿而成的。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发生时,作家往往眼前豁然一亮,心头突然一震,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例路遥“老鼠药”,余华“衣衫褴褛、一路哭泣的老人”)(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外界的刺激是作者在大街上遇到迎面走来的一个衣着褴褛,泪流满面的老人,他边走边哭,这一情景深深触动了余华,作家进而思索:他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红与黑》最初的外界刺激是司汤达见到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情杀的消息. 作者的内心孕育是指对创作素材的积累, 创作题材的准备, 对于创作触发点以及其他有关创作的从内容到形式到表现技巧的冥思苦想和孜孜不倦的搜寻和探求.没有内心的孕育, 外物的刺激犹如落在了青石板上, 是不会发芽生长的; 有内心孕育就如同给种子提供了一个适合生长的温床,为它们发芽生长准备了一个条件.这就好比苹果落在你我的头上,只会感到疼痛,而落在牛顿的头上就不同凡响了.)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个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
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造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第二节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什么叫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中几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
1. 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2. 想象与联想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3. 灵感与直觉
灵感,英文是Inspiration,来源于“吸气”。古希腊人认为,“对某事物根本性质的突发性领悟”,是在“精神吸入”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Inspiration又指领悟、顿悟。柏拉图视“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心理学认为,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这就是说,它的发生虽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心理学发现,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它爆发的时刻,常常是作家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再多的探索徒增紧张和焦虑)而干其他事情,甚至是静谧的睡梦之时。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脑际。灵感爆发时,作家往往只注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且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灵感具有非预期性、亢奋性、创造性的特点)直觉,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英文是Intuition,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或知道的方式”。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
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
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它们的区别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