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过程和阶段特点

合集下载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2、艺术发现
含义
➢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 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 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 象的投射。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 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 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 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清代画家郑板桥 曾用“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来概括画家创作 的全过程。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 眼中之竹也。……落笔 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 不是胸中之竹也。
——[清]郑板桥:
《题画·竹》
眼中之竹
文学创造过程
画家画竹的过程 作家创作过程
扩大和缩小
拉伯雷《巨人传》的卡 冈都亚 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安徒生
粘合
半人半怪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漫画
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变形与陌生化
陌生化
➢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 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 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写刘姥姥
把绵绵不绝的流水 同对友人的深长 思念联系起来, 显然来自诗人的 直觉把握。
瞬间把握
伍尔夫1930年10月16 日给埃·史密斯写信说: “我绝不会忘记写《墙上 的斑点》那一天——刹那 间一挥而就”。Βιβλιοθήκη 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 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⒊ 创作动机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 第七章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 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识记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2、领会文学创造的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特点,难点是理解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教学时数:6课时教材内容提要:文学创造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2课时)(一)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造必须得有材料。

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获得的一切刺激或信息,来源于生活。

获取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主要是: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一)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去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二)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它是由需要产生的。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2课时)(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的方式有: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2课时)(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

教材缺憾剖析:“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的最后阶段”,事实上读者作为文学的一个要素,才是创造过程的最后决定因素。

因而物化阶段充其量只是作家创作活动的最后阶段。

将文学创造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阶段,甚至将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构思方式,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分别归之于发生、构思、物化三个阶段。

这是一个极端武断甚至不讲求科学性的阐释。

因为所阐释的任何一阶段的现象和规律都可能在其它阶段同样出现。

如材料储备既可能存在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同样可能出现于构思和物化阶段。

这是将构想形态作为现实形态来阐释,却不加说明,乃至造成的谬误。

尤其遗憾的严重缺乏理论提升,甚至对一些本来没有必要阐释的概念却进行了不十分理想的阐释,如如认为“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且不说中心意念和意象比沉思本身更抽象、更晦涩,难道非得在所谓寂静和孤独中思索才算是沉思?基本理论拓展:(一)文学创造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文学文学流派的发展与特点

文学文学流派的发展与特点

文学文学流派的发展与特点文学流派的发展与特点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

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文学流派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文学流派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古代文学流派1. 诗歌流派古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流派是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包括“风”、“雅”、“赋”、“颂”、“辞”等,通过表达各种情感和体验来展现人类的内心世界。

2. 散文流派散文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学形式,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古代散文流派中,有“骈文”、“骚体”、“辞章”等,通过叙述、议论或描写等方式来展现作者的思想与感受。

二、现代文学流派1. 传统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文学流派得以延续与发展。

如“古文运动”使古文学得到复兴,尤其是人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追求与研究,使得“古文派”这一流派得以形成。

2. 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是一种重视现实生活的文学形式,通过具体的事实和细节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真实的笔触展示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3. 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追求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强调个体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激发。

这一流派的作品常常带有超脱尘世、幻想的元素,通过对梦境、幻想和自然界的描绘,传递出作者个体情感的共鸣。

4. 写实主义流派写实主义流派以真实的细节和客观的观察为基础,力求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

它追求客观、冷静、理性,通过详细描绘人物和环境来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研究。

5. 新感性主义流派新感性主义流派主张通过感觉刺激和个人意象的展现来表达情感,注重语言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的突破。

作家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来探索人性和内心世界。

三、当代文学流派1. 后现代主义流派后现代主义流派强调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它破除了传统故事结构和线性叙事,采用碎片化的手法和错综复杂的叙述方式。

2. 科幻文学流派科幻文学流派以科学与技术为题材,通过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探索来展现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 (2)注意词语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 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 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 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 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一)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 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
艺术构思的五种主要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1、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 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 描法 2、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 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的三种形式 (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 。 (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 无物想象为有物。 联想的三条规律 (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 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联系起来。 (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 起来。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 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 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 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 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

文学概论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b. 特点: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王夫之:“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姜斋诗话》)
童庆炳:“艺术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的分析与 推理而直觉地感受到对象的内在意义的能力。一 方面,它保持了感性认识的特点,永远保持着具 体的、生动的事物,一时一刻也不离开感性的特 征;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感性的动能,在一瞬间直 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文学创作 与文学评论》,102页)
④ 材料获取的四种途径:
A. 根据精神的集中程度分为:有意获取和无 意获取
B. 根据获取渠道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2. 艺术发现
① 定义:作家在积累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依 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 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127页3句)
例证:周作人《吃茶》——自由知识分子
b)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 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 从结果上说,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 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答案。
④ 感情与理智
A. 感情
a. 内涵:主体心理对外在事物的情绪反应和情 感态度。
b. 作用: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没有感情就 没有文学。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C.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a)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b)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③ 变形和陌生化
a) 相同:将常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 得最佳艺术表达效果。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a)
b)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 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 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3.



创作动机 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 力。 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 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
2.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 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 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B. a.
b. a)
b)
无意识 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 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 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 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老大窝囊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4. 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 层内涵。 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 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 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 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 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 页。)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1、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作)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的形成: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童年经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含义: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黑格尔《小逻辑》论艺术发现: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三、创作动机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选择创作动机;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这是一个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既是我们说的创作表现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我们一直在追看、讨论的《美人心计》,我们十分期待的《泡沫之夏》、《蓝色佳期》(原著名为《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原著名为《碧甃沉》),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因为与原著不同而带来的缺憾和思考。

珠玉在前,我不能接受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变动,不能接受演员与心中角色的巨大差距。

但因为有对原著深刻的感情和想对电视剧版本和原著对比的想法,即使失望,我还是一直在看,一路期待。

也会觉得自己十分矛盾,但交流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这让我萌发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深入探究的愿望,于是顺其自然的有了写作的欲望。

首先我和几个关注这个类型电视剧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听取了大家或褒或贬的意见,我有了更多感悟,但还是坚持最初自己的想法:这归根结底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拿来主义”,即使原有读者群的追捧带来了高收视率,仍不值得推崇。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这几部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的资料,重点是网友对剧情改编及演员选择的看法。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泡沫之夏》与《蓝色佳期》。

《泡沫之夏》主演被质疑集体装嫩,《蓝色佳期》则被疑“台味”太浓。

仔细翻看剧照,再联系自己当年看小说时幻想的主角形象,我十分唏嘘和感慨,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还有一点无奈。

妆容再精致,服装再华美,也会是我读原著时心中的那个形象。

相信众多忠实读者和我也有一样的想法。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技 巧运用
2、作用
一.为内在物理服务
○ 例如:林黛玉的葬花行为的描写和《葬花词》的叙 述采用宝玉的视角
二.为中心意念服务
○ “卒章显其志”、“景中藏情”
三、即兴与推敲
(一)即兴
一.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 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 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 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一)即 兴
三.复杂性: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
原因有三:
1.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 “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2. 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 3.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有高低,成就动机有强弱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心手不一致的两种常见现象
01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例如: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过程
一.“转化”:把构思中那虚幻的观念性形象转化为可以言说,并可以被他人理解、 意会的语言文字。
二.“操作”:就是搭配(或摆弄)字词,调整语序,使之稳妥地表情达意,收到 音韵铿锵、色彩和谐、感情丰富而又内敛、描写精确而又含蓄、叙述明白而又 简练的效果。
一、“形 之于心” 到“形之 于手”文学创段
造 的



——文学创造过程论(三)
PART ONE
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 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 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含义
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 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 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 到纸张上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2、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3、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透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在本质上是交织着各种复杂活动的思维。

4、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艺术构思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一)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一年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想象主要有三种:第一,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叫再现想象;第二,它也可能是对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叫比拟想象;第三,这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务想成异物,叫虚构想象。

(三)灵感与直觉: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想象;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只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直觉有时与灵感纠缠在一起,但直觉并不是灵感。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 文学创造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 文学创造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文学创造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2、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和宗教的区别: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过程(PPT)

文学创造过程(PPT)
技巧运用
含义 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
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 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作用 为内在物理服务 为中心意念服务
即兴与推敲
即兴
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灵 感来临,一挥而就,迅速地创造出作品的状况 产生 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要有气氛和契机 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 天所掌握的语言、技巧有关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鲁迅创作 《不周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
含义
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 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范围 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词的选择、 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
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漫画
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变形与陌生化
陌生化 作家以陌生的眼光观察生活,把司空见惯 的事物描写得异乎寻常,好像第一次见到, 使读者产生一种新奇感 二者关系 同: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描写出来, 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异: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态,陌生化倾 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自动化”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顿悟 独具慧眼和非凡洞察力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微 妙的内心体验的契合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 进入创造过程。发现美,才有创作冲动。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 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 作品。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鲁迅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4、典型化的基本方法 A、广泛地概括、集中生活中的大量素材以塑造典型的方 法 B、在某个人物原型的基础上,适当地吸取其他素材加以 融合,塑造为典型。 例如:鲁迅说“专取一个模特儿”
(2)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A、含义 ——是文学创作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 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 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B、特点 a始终离不开具体形象,具象和抽象同时进行。 具象——一方面是生活形象的积累,一方面又是生活形 象的聚合,造成具体的艺术形象。 抽象——是作家对众多的生活形象的本质认知和提取过 程。
(2)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 例如:鲁迅所创作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却又 各不相同《药》《祝福》《狂人日记》《离婚》 3、典型化(注意和典型区分) (1)含义 典型化——指作家根据自己对感性世界的审美理解,通 过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艺术的选择、集中、虚构、想 象和概括等,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鲜明独特性的 艺术形象的过程和方法。 (2)典型——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了某种范围 的共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审 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4、艺术构思中常见的心理机制 (1)想象与联想 A、想象的本义是“想出一个象”。这个象可能是对外部 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叫再现想象;也可能是将某种理 论的东西形象化,叫比拟想象;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 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为异物,叫 虚构想象。 B、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联想的三条规律: 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3、艺术构思中的形象(内心形象) 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后,作家主要是在创作冲动的推动 下,按照其审美追求,展开艺术想象,把已经积累的 生活材料加工转化为特定的内心形象系统。 (1)内心形象特征 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内心形象是在原始材料、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 炼、概括,在作家头脑中逐渐成形的。作家首先要通 过艺术构思创造出内心完整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其 外化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教学目的:了解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过程一、创作的发生(一)创作动机的触发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念头,是创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和能量。

动机产生是需要与刺激合力作用的结果。

需要是动机的内部动力,动机首先由需要而产生。

需要有高有低。

一个优秀作家的需要应当是高层次的,即应当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满足人民需要、时代需要而创作。

低层次的需要应当注意在创作中遵循艺术规律。

创作动机的产生还需要外在刺激。

外在刺激对创作动机的引发往往具有偶然性,但在偶然中潜存着必然因素。

外在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感性事物,有的是观念或意念。

(二)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⒈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⒉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⒊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⒋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想象中对未来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设计过程,是艺术地把握世界和反映生活的总体设计过程,是在观念中创造出以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为中心工作和最主要任务的过程。

以叙事文学作品为例,艺术形象即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形象的触发、形象的酝酿和形象的形成。

形象的触发又叫形象的受胎,它是作家、艺术家在有了一定的生活、情感积累后,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企图把某些人物表现出来的主观印象。

它建立起了形象的雏形,是形象形成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回忆:存储在心灵深处的信息受外部环境的 刺激而被激活,并浮现在眼前。
A、情感的参与 B、创造性的加工与变形
(一)回忆与沉思
➢ 2、沉思:在宁静状态中对心灵中的某个形象或 意念的深沉思考。
A、自由的心境: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心灵的积极活动。
B、二度体验:情感的净化与节制,痛定思痛。 C、思想的深入与专注。
➢ 南宋谢赫在《古品画录》中记载,著名画家顾骏 之,特意把画室设在楼上,“风雨炎热之时,故
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 妻子罕见。”
(二)想象与联想
➢ 1、想象 黑格尔: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
象。这种活动就叫做“才能”,“天才”。 别林斯基:必须天生赋有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它才
一树梅花万首诗
➢ 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 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高启: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 尚密微经雨,似明还暗远在烟。
➢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妨。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文学创造过程和阶 段特点
➢ 法捷耶夫:我觉得,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可 以假想地分为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 (二)构思或者酝酿作品时期、(三)写作时期。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 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 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 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
➢自然之竹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 一 材料的积累 ➢ 二 艺术发现 ➢ 三 创作动机
一 材料的积累
➢ 1、材料的来源:社会生活 ➢ 2、材料的选择:大量信息的接收——材料的筛
选——短暂的记忆——长久的记忆 ➢ 3、材料的存放:心灵深处(材料的心灵化) ➢ 4、材料积累方式:有意获取与无意获取、直接
➢ 叶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 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艺术家的眼睛
➢ A、敏锐的眼光:细微之处见精神 ➢ B、敏感的心灵:灵魂的震颤(鲁迅的弃医从
文)、心灵的领悟
三 创作动机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情感体验
➢ 1、缺失性心理体验:苦闷、压抑、忧伤、焦虑、 孤独、不满
缺失性心理体验
➢ 内心情感的需要——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 足——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补偿。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 (一)回忆与沉思 ➢ (二)想象与联想 ➢ (三)灵感与直觉 ➢ (四)理智与感情 ➢ (五)意识与无意识
(一)回忆与沉思
二 艺术发现
3、艺术发现之于文学创造的重要性 文化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创造
力.文化在赋予作家文学创造必需的技能知识和 修养的同时,又把各种成见甚至陈腐偏见的枷锁 套在作家身上.我们总是从习惯性视角看问题, 总是受他人引导,过于强调与他人趋同,而不敢 求异.
➢ 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所谓大师也就是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 发现美.
(三)灵感与直觉
➢ 2、直觉 A、通过直观,即不借助理性的思考直接把握事物。 B、瞬间获得事物的深层意蕴。 C、直觉的能力可以培养,即可求。而灵感则只可
遇不可求。
➢ 2、丰富性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
缺失性心理体验
➢ 马斯洛:我们显然只有在为我们所缺乏的事物而 奋斗时,在希望得到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时,在我 们将自己的力量积蓄起来以便为满足这种愿望而 奋斗时,才会把自己的各种本领都最大限度地施 展出来。
缺失性心理体验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 者。……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 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构成诗人之所有有别于非诗人的特长。 宋代诗僧惠洪《冷斋夜话》:诗者,妙观逸想之所
寓也。
1、想象
➢ A、想象的情感性。情感始终伴随着想象的全过 程。
➢ B、想象的自由性。超越时空: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刘勰)
➢ C、想象的创造性。
➢ 法国作家乔治·桑: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 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 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 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 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露。
获取与间接获取
二 艺术发现
1、发现与发明 2、艺术发现与科学发现 3、艺术发现之于文学创造的重要性
二 艺术发现
➢ 1发现与发明
➢ 2艺术发现与科学发现
毫无疑问,如果哥伦布没有诞生,迟早会有人 发现美洲;如果伽利略、法布里修斯、谢纳尔和哈 里奥特没有发现太阳黑子,以后也会有人发现.只 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是,如果没有诞生米开朗基罗, 有哪个人会提供给我们站在摩西雕像前的这种审美 感受.同样,也难以设想如果没有诞生贝多芬,会 有哪位其他作曲家能赢得他的第九交响曲所获得的 无与伦比的效果.(阿瑞提<创造的秘密>)
(二)想象与联想
➢ 2、联想。:由一形象出发,瞬间想到其他形象 的心理过程。
➢ A、接近联想 ➢ B、类似联想 ➢ C、对比联想 老舍:《骆驼祥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灵感与直觉
➢ 1、灵感:长期思之,偶然得之。 A、灵感是突如其来的。 B、灵感是不由自主的。 C、灵感好是突如其去的。 D、灵感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