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过程.

合集下载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一、材料储备
1.何谓材料?
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 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 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 激或信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材料就无法创作。
返回复习页 返回提纲
夏衍创作《包身工》 张洁创作《沉重的翅膀》 贺敬之创作《白毛女》
2.材料的来源及获得过程
来源:社会生活。 获得过程: (1)外在刺激被感官接受, 转化为兴奋模式; (2)这些模式同时进入大 脑的某个部位,被处理、 加工、筛选;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及作用
(1)心理特征: A、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 力的凝合,但体现着深层的心 理内容。
返回提纲
C、在艺术发现的刹那,外在事 物只是机缘,内心体验才是呼 应,是二者契合。 D、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物,只 是把经过独特眼光观察到新成 分注入其中,从而在作品中呈 现出一个新的创造物。
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 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 (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 方式。 如祥林嫂的眼睛
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例如:康定斯基 画巴鲁兹卡(俄罗斯芭蕾舞著名演员)
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把女演员巴鲁兹卡的舞姿抽象 为一个大圆、三条抛物线和十二个 小圆点时,就是一种高度的简化。
任是无情也动人。
王熙凤〔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的建立,在艺术构思中 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尊重人物自身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二是必须使人物处于一定的艺术位置上, 成为艺术有机体生命的一部分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圣才出品】

第7章文学创造过程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答: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方式通过记忆机制而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有生以来的刺激或信息。

(2)从来源看,文学材料的来源虽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它们只有转化为精神现象,即记忆中的表象,才可能对作家的文学创造发挥作用。

(3)从呈现看,文学作品虽以文字符号加纸张的物质形式流通于世,但其所负载的,乃是作家个体内在的某些精神现象及其活动。

(4)从文学材料的获取渠道和流程看,不管经由哪一种渠道,其流程都一样,即刺激或信息转化为文学材料,必须通过记忆机制进行,必须被储存在记忆中才能奏效。

有时,作家也使用笔记、卡片、摄像等方式来搜集材料,但目的也是为了抗拒遗忘,使之更深刻地进入记忆,以便参与构思,激活思维。

(5)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

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之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

蓦然领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阈限下破土而出。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

他之所以能在此事物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

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接受过程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形象期待: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审美动机: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

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做接受心境。

文学创造过程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由内心积累得相当多的感性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导航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二、艺术发现三、创作动机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二、构思方式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一、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二、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

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三、积累素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四、艺术发现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

艺术发现是什么呢?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五、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 第七章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 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识记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2、领会文学创造的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特点,难点是理解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教学时数:6课时教材内容提要:文学创造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2课时)(一)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造必须得有材料。

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获得的一切刺激或信息,来源于生活。

获取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主要是: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一)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去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二)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它是由需要产生的。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2课时)(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的方式有: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2课时)(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

教材缺憾剖析:“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的最后阶段”,事实上读者作为文学的一个要素,才是创造过程的最后决定因素。

因而物化阶段充其量只是作家创作活动的最后阶段。

将文学创造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阶段,甚至将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构思方式,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分别归之于发生、构思、物化三个阶段。

这是一个极端武断甚至不讲求科学性的阐释。

因为所阐释的任何一阶段的现象和规律都可能在其它阶段同样出现。

如材料储备既可能存在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同样可能出现于构思和物化阶段。

这是将构想形态作为现实形态来阐释,却不加说明,乃至造成的谬误。

尤其遗憾的严重缺乏理论提升,甚至对一些本来没有必要阐释的概念却进行了不十分理想的阐释,如如认为“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且不说中心意念和意象比沉思本身更抽象、更晦涩,难道非得在所谓寂静和孤独中思索才算是沉思?基本理论拓展:(一)文学创造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3、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更加贴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 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 信; 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 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切 的理解和感觉,而且能将之用语言表达。
二、艺术构思
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艺术构思的一般步骤
(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三个步 骤紧密相连,不一定有先后次序)
英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和鲍桑葵
提出了事物的第三性质,即人们在知觉事 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 实际上,事物的第三种性质就是事物的表 现性质。如在久视败墙之后所看到的山水、人 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欣喜之情。
罗丹:“一个伟大的画家不仅在动物身上 看见宇宙灵魂的反映,而且在树木荆丛源野、 山丘中也看见。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树木和土地, 在伟大的风景画家眼中,却像是硕大动物的形 相。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水面上看见的是 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都是苦痛和命运 的安排。”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 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 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 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真 实。” 克罗齐:“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 见得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 到的东西。”
文字使用拙劣
用事用典过多
真实情感淹没
“不隔‛
文字运用恰好 直接体会内涵
‚直寻‛方式作诗
文学创作的语言运用问题(关于语言表达
能力的问题)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丰富的表现力。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又要有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应该富于情趣。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知觉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 (2)注意词语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 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 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 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 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一)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 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
艺术构思的五种主要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1、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 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 描法 2、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 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的三种形式 (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 。 (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 无物想象为有物。 联想的三条规律 (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 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联系起来。 (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 起来。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 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 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 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 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 的文学作品,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 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 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 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 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 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 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 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 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 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 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表现
➢ 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触发
艺术触发是指在某种因素的驱使 下,作家萌生了创作欲望、生成 创作动机和孕育了创作意向的过 程。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 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 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 糙的刺激或信息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 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 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 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
验的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从时间上讲,艺术触发可以 分为当下的和长期的。当下 性的艺术触发是指创作冲动 的及时形成;长期性的艺术 触发是指创作欲望的萌生有 一个过程。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 体进入创造过程
形象孕育的主要任务是构思具体的艺术 形象,这种形象在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 中又各不相同。叙事作品主要是人物形 象的创造,抒情作品主要是意象、意境 的创造。
第二,主题意蕴的提炼。
提炼主题其实就是挖掘素材 或者给生活材料赋予某种意 义,让艺术形象负载意义。
第三,结构的安排。
回忆与沉思
回忆
➢ 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 信息
分类
➢ 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 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 和无意识动机
创作动机的发生既有源于社会需 要的原因,又有源于个人需要的 原因。就文学创作的特点而言, 社会的需要只有转化为个体的需 要,才会形成创作的实际动机。 我们可以从表层动机、深层动机 和临近动机三个方面来考察。
表层动机是最初诱发作家 创作兴趣的一种动机,具 体表现为兴趣动机、谋需要、深层心理的动 机,它往往出自的作家的 内心,形成一种驱动力, 使文学创作似乎变成了一 种源于内心的需要,不吐 不快。
临近动机是指临近创作的 具体动机,其既可能源于 创作者的心理素质,如良 好的艺术感觉或充分的自 信,也可能源于和创作状 态密切相关的某种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获取材料的途径
➢ 无意获取 ➢ 有意获取 ➢ 实践获取 ➢ 书本获取
具体来讲,艺术积 累包括三个方面, 即以艺术的、审美
1、生活经验 的积累
的方式积累生活素 材、形成对生活经 验的审美体认,以
2、人生的经 验的积累
及积累与之相关的 艺术素养。
3.艺术素养
➢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 次推论法
➢ 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
回忆与沉思
沉思
➢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 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 念的深沉思索
艺术构思的中心任务的艺 术形象的孕育
具体来说,艺术构思要解决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形象的孕育。所谓形象孕 育,是指在构思中捕捉、酝酿和 形成形象或意象的过程。文学创 作属于形象思维,形象的形成是 推动整个运思的前提。
从整体上说,形象孕育包括作品整体氛 围、意境、气氛、情境的孕育,由此形 成一个作品的基本调子、色彩。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创作的准备,用理论术语来讲, 就是一个艺术积累的过程。艺术积 累是指作家以创作为潜在目的,对 生活素材、人生经验和艺术素养的 积累。
其特点是作家以艺术的审美方式感 受生活素材、进行想象和虚构,以 审美的眼光看待表现的结果。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的积累
艺术素养包括两个方面,其 一是要有关于文学尤其是文 学文体的基本知识;其二是 要有文学表达的能力。
作为创作前的准备,艺术积 累是最基本的:生活素材的 积累是基础,人生经验的积 累是关键,艺术素养的积累 则是将这两方面转化为审美 对象所必须的条件。
二、艺术发现
含义
➢ 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 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 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构思方式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何谓艺术构思
➢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 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 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 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 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是指创作中的形 象孕育、意蕴提炼、形式 探索和结构安排的思维过 程。
——黑格尔:《小逻辑》
三、创作动机
含义 ➢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 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 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 ➢ 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三、创作动机
动态轨迹
➢ 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 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 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